输血后丙型肝炎和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献血者HCV RNA聚合酶链反应分型的比较研究

输血后丙型肝炎和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献血者HCV RNA聚合酶链反应分型的比较研究

一、输血后丙型肝炎与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献血员HCV RNA聚合酶链反应分型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冷婵[1](2012)在《血液HCV筛查策略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人数约达4000万,其中约50%携带病毒,为全球之最,输血传播仍是HCV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HCV血液筛查检测是防控HCV输血传播的最显现成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分析献血人群流行病学特点和实施有效的HCV血液筛查策略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任务。目前基于不同检测目的且发展较为成熟的HCV筛查技术有很多。其中抗HCV ELISA检测方法是对HCV感染应用于血液筛查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实验方法,可有效阻断输血传播HCV,但因HCV感染窗口期较长可造成漏检,而核酸检测虽对窗口期标本有显着的检测优势,但检测费用昂贵、实验要求高,限制了其推广使用。抗原抗体联合试剂可同时检测HCV抗体和抗原,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且具有操作简单、检测时间较短、实验室环境要求不高、检测费用相对核酸检测低,且与现行的HCV-Ab EIA血液筛查系统相兼容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比较HCV抗体试剂,抗原抗体联合试剂与抗体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意在探索一种经济有效的血液安全筛查策略。第一部分为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对献血者进行常规抗HCV ELISA检测筛选,根据HCV5`-UTR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逆转录和巢式PCR扩增,并对RNA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测序分析。本次调查中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抗HCV血清学阳性率为0.35%,其中HCV核酸阳性率为0.10%,85%以上是第一次献血;北京地区的无偿献血人群中HC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仍以1b和2a为主,分别为63.56%、20.15%;3a基因型4.65%,3a/3b混合基因型为6.98%,3b基因型为0.78%,6a/1b混合型占3.88%。3b基因型的存在提示注射吸毒人群这一高危人群已经成为输血传播风险的危险来源之一,提示需要进一步流行病学的调查明确献血人群特点;6a基因型提示现在基因型分布的南北差异越来越小,这可能与近年来北京流动人口比例大幅增加有关。第二部分为抗HCV-ELISA检测方法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采用Ortho、WT和Murex三种抗HCV-ELISA试剂对987份血液筛查中HCV抗体初筛阳性和灰区标本进行平行检测,并进行了RIBA检测和RNA检测等补充实验,分析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ROC曲线,两两比较3种试剂的检测结果符合性及检出情况。Ortho、 Murex在对阳性确认标本的检出中有较好的检出率,WT相对进口试剂的检出率较低。除NS4片段外,进口试剂和国产试剂对C、NS3、NS5片段检测结果的差异均有显着性,尤其是NS3片段,血站可根据不同抗-HCV试剂对HCV不同区段抗体的检出特性合理选择初复检试剂。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单试剂检测确认标本约登指数(平均值:0.66)要显着低于两种不同试剂组合检测(平均值:0.90),双试剂对HCV的检出要高于单试剂,单试剂检测存在漏检。漏检标本中42例为RNA+/RIBA-或RNA+/RIBA IND,提示血清阳转前窗口期或HCV低滴度为ELISA漏检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部分为第四代Murex 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及HCV EIA抗体试剂联合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采用Murex 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与Murex HCV Ab检测试剂,对987份血液筛查中HCV抗体初筛阳性和灰区标本,以及1份确认窗口期标本进行比较检测,用RIBA、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进行补充验证实验,用阳性检出率、阴性检出率和总检出率,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和总符合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一步将Murex 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分别与初筛试剂(ORTHO、WT)组合,分析ROC曲线,比较抗原抗体试剂和抗体试剂联合检测的漏检率和假阳性率,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其约登指数(0.92)略高于抗体试剂的组合(0.90);其中,Murex HCV Ag/Ab和Murex HCV Ab两种试剂检出不一致的标本共有123份,其中5例RIBA-/RNA+标本(包括确认窗口期标本),Murex HCV Ag/Ab检出4例,Murex HCVAb试剂检出1例;15例RIBA+/RNA-标本,Murex HCV Ag/Ab检出5例,Murex HCVAb试剂检出10例。Murex 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对HCV RIBA-/RNA+标本有较好的检出,与已在血液筛查中广泛应用的MurexHCV Ab试剂相比符合率不高;无论Murex 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还是Murex/Ortho/WTHCVAb试剂,均存在抗体检测的漏检可能。联合使用不同的酶免HCV试剂进行血液HCV两遍检测,尤其是采用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与抗体试剂组合应用,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经血HCV的传播。通过分析血液筛查检测实验造成的漏检和假阳性问题的存在,均提示我们不能依靠单一的HCV血液筛查检测结果来决定血液的去向,应尽快建立完善的血液检测标准、明确筛查和确认实验的性能及结果的意义,以防止漏检带来的血液安全隐患和假阳性给献血者带来的伤害,从而为进一步开展对献血者的回访评估和重复献血者的选择打下基础。

元顺女[2](2010)在《延吉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初步分析》文中提出丙型肝炎(HC)呈全球性流行,全世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2亿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我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数约4200万,占总人口的3.2%,在非洲和中东部的一些国家,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在10%以上,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丙型肝炎是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最主要传播途径,丙型肝炎病毒的其它传播途径还有:经皮暴露感染、性传播、母婴传播和不明原因传播。丙型肝炎病毒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不同型别的丙型肝炎病毒有不同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同基因型感染引起临床过程和干扰素治疗反应亦表现不同。丙型肝炎的诊断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综合考虑,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物是诊断丙肝的确切依据。丙型肝炎病毒属于RNA病毒,基因极易发生变异,疫苗的研发工作异常艰难,因此丙肝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多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呈慢性携带,且常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同时,由于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异常反应,丙肝患者往往合并有一些难治的并发症。然而,更可怕的是绝大部分的丙型肝炎患者因不知道自己患有该病并未得到诊断和治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七成以上的丙型肝炎患者是可以治愈的。因此应普遍地对丙型肝炎病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丙型肝炎防治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目的了解吉林省延吉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为延吉市丙型肝炎防治提供基本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本来自1102例就诊于延边大学福祉医院的门诊体检、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血清中HCV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延吉市人群丙肝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2.54%;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64%,女性阳性率为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丙肝抗体阳性率分析,医护人员最高。并且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结论延吉市丙型肝炎感染率与年龄和职业相关。今后应加强对丙肝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力度,掌握丙肝疫情变化动态和流行病学特征,降低丙肝发病率。

黎氏白贤(LE THI BACH HIEN)[3](2013)在《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感染病。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范围之广、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现代医学应用抗病毒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长期疗效差、复发率高,因为病毒的变异性比较高,而且抗病毒药的副作用也不少。近年来中医药对丙型性肝炎的机理研究及辨证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A.研究背景慢性丙型肝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是引起肝硬化、肝癌主要原因之一,感染25-3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5%-25%,是影响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西药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为标准方案,其适应征要求严格、且禁忌症和副作用较多等局限性。中医药用于防治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大优势。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探讨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B.研究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观察,明确中药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损伤、防治肝纤维化及癌变,从而提高临床益气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C.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观察60例患者,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疗程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时的综合疗效、抗病毒疗效、症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肝脾B超的变化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每天900mg分三次口服,早中晚各300mg。中药基本方,每天1剂,每天两次(中药基本方组成:黄芪15g、白术15g、栀子15g、苦参15g、胡黄连6g)对照组(西医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每天900mg分三次口服,早中晚各300mg。D.研究结果:1.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整体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本研究中药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疗效比对照组单纯用干扰素疗效较佳。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明显着差:。治疗组30例,有效27例(90%),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有效24例(73.3%),无效8例(26.7%),总有效率为73.3%。2.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分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乏力、腹胀、黄疸、口干口苦、肝脾肿大、怯冷或热症状均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差、便溏、胁痛、腰膝酸软症状有非常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治疗组的症状积分均数0.6908>对照组的症状积分均数0.6817,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症状积分转化率数高于对照组的症状积分。3.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肝脏炎症,恢复肝功能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ALT、AST、GGT 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ALT、AST、GGT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ALB、GLB、TBlil、DBlil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ALB、GLB、TBlil、DBlil无明显改善。由治疗组的肝功能均数28.416<对照组的肝功能均数52.9814,可以认为治疗组的肝功能转化率数低于对照组的肝功能。4.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血常规指标:治疗前两组血常规指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有显着改善,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5.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病毒定量HCV-RNA,抑制病毒复制:治疗前两组病毒定量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病毒定量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病毒定量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病毒定量明显差异。由治疗组的病毒定量均数1000<对照组的病毒定量均数2018,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病毒定量转化率数低于对照组的病毒定量。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者,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检测均无明显异常变化,过程中亦无研究对象失访,表明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且依从性好。治疗中、治疗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E.研究结论:论文通过中药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干扰素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乏力、腹胀、纳差、黄疸、口干口苦、便溏、胁痛腰膝酸软、怯冷或热症状,肝功能、病毒定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损伤、防止肝纤维化及肝癌,从而提高临床益气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获得较好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是一种方便、无毒、无副作用的方法。

陈静[4](2016)在《天津市丙型肝炎疫情分析及报告质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2004-2014年天津市丙型肝炎疫情三间分布情况及主要发病危险因素,为科学制定丙型肝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了解天津市二级及以上医院检测抗-HCV特异性抗体及HCV RNA情况,评估天津市医院HCV检测能力和丙型肝炎诊断和报告能力。3.核查抗-HCV阳性住院病例的相关诊断资料和诊断情况,重新判定是否符合丙型肝炎诊断标准,与以往报告病例信息比对,计算丙型肝炎诊断率和报告率,校正2014年天津市丙型肝炎报告疫情数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查询天津市20042014年丙型肝炎报告病例名单,描述11年丙型肝炎报告病例三间分布流行特征;对2014年报告的住院病例采用1:1配对开展病例对照调查研究,分析天津市丙型肝炎发病主要危险因素。开展横断面调查,对70家天津市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2014年抗-HCV和HCV RNA检测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按比例系统抽样方法抽查住院病例,通过查阅病历查找丙型肝炎及相关病例诊断依据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测结果及肝腹部影像学诊断结果),对信息不详者经征得患者同意后进行电话随访,按照WS 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对病例诊断逐一进行核查和判定。对经过核查诊断为丙型肝炎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与20042014年丙型肝炎病例数据进行信息比对,信息一致的视为同一病例,认为已经进行报告,计算报告率。将2014年已报告丙肝病例数除以报告率得出2014年应报告病例数,与2014年报告发病数比,计算比值。结果:1.丙型肝炎发病情况:20042014年天津市丙型肝炎共报告5 38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20/10万,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150.018,P<0.001),无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年龄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χ2=2540.887,P<0.001);男女性别平均比为1.36:1,发现者年龄组主要为30岁以上人群,占总发病数的88.70%,市内六区报告发病率最高。2.丙型肝炎发病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病例组既往有手术史(`χ2=28.225,P<0.001)、输血史(`χ2=75.242,P<0.001)、共用针具注射、静脉吸毒(`χ2=11.347,P<0.001)和纹身纹眉(`χ2=8.62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去除混杂因素,既往手术史、输血史、口腔治疗史和纹身纹眉是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3.丙型肝炎医院实验检测情况:天津市二级以上医院丙型肝炎抗-HCV检出率为1.09%,传染病类抗-HCV阳性率(1.38%)要高于非传染病类(1.05%)(`χ2M-H=401.052,P<0.001)。排除外地来津就诊和本地患者重复检测人群,2014年天津市共有5549人检测出抗-HCV阳性,22家具备HCV RNA检测能力医院有4330例抗-HCV阳性者,其中有1121例检测HCV RNA,检测比例为25.89%(1121/4330),HCV RNA阳性数为873例,阳性率为77.88%。传染病类的HCV RNA检测比例为75.08%(510/752),非传染病类的检测比例为17.01%(611/3316),传染病类的检测比例高于非传染病类(`χ2M-H=56.796,P<0.001)。4.医院诊断情况:根据1031例抗-HCV阳性住院患者出院登记结果显示,有601例被医生诊断为丙型肝炎相关疾病,占58.29%,另430例患者诊断未诊断。已诊断的丙型肝炎相关疾病中以慢性HCV患者为主,占67.72%(407/601),丙型肝炎肝硬化占27.12%(163/601),丙型肝炎肝癌占4.16%(25/601),急性丙型肝炎比例最少,仅占1.00%(6/601)。对430例未诊断丙型肝炎相关疾病者的患者进行再次诊断,应诊断为丙型肝炎相关疾病者377例,占未诊断病例的87.67%(377/430)。5.医院报告情况:对1031例住院病例核查诊断后,有953例可诊断为丙型肝炎(包括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与20042014年报告丙型肝炎病例数据库进行比对,报告率为31.90%(304/953)。2014年天津市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发病率3.38/10万,计算丙型肝炎校正报告发病率是实际报告发病率的3.13倍。结论:1.天津市丙型肝炎疫情比较呈现下降趋势,发病地区以市区为最高,可能与该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优势医疗资源发现多有关。患者中男性高于女性,病例被发现时年龄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多,以30岁以上为主。2.天津市丙型肝炎发病危险因素既往有手术史、输血史、口腔治疗史和纹身纹眉。3.天津市医院HCV RNA实验检测能力较低,大部分病例未经核酸检测病毒复制情况。抗-HCV阳性者住院病例漏诊和漏报比例较高,严重影响疫情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需进一步提升疫情报告质量。4.估算天津市2014年应报告丙型肝炎是已报告病例的3.13倍,表明有大量丙肝病例未被报告,未报告原因可能与现行的丙型肝炎诊断标准复杂不容易掌握有关,建议对现行诊断标准进行一些必要的修订,使医生更容易对病例进行诊断和报告。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5](2004)在《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文中研究指明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必须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不应将本指南看作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防治方法会不断出现,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 一、丙型肝炎的病原学 (一) HCV特点 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

杨振[6](2009)在《中国献血员人群丙型肝炎病毒“窗口期”感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血液传播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所有临床使用的血液,全部需经过HCV抗体检测以确保血液安全。由于国际上HCV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已从第一代向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新的HCV抗体诊断方法,如微粒子试剂和化学发光试剂,HCV抗体试剂的质量明显提高。这些试剂在中国的血液中心和医院也已开始使用,这样就提高了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同时也保障了临床治疗的安全。但是,由于理论上HCV感染存在一个“窗口期”,这一阶段尚无抗体的出现,利用抗体试剂无法检出HCV感染的存在。在实际中,国内外均有因存在“窗口期”问题而导致HCV输血感染的报道。因此,欧洲、美国等国家相继规定在血源筛查中使用HCV抗原和核酸(RNA)检测方法。但中国关于这方面的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相对薄弱,因此,无法制定关于血液HCV抗原和核酸检测的相关政策。本研究为解决中国因HCV“窗口期”造成的输血感染问题,分别利用了来自北京某血液中心的6190份献血员样品,四川成都某血液中心的766份献血员样品,广东深圳某血液中心的1693份献血员样品,566份河北廊坊某血液中心的HCV可疑感染样品,总共9215份血样,对中国HCV“窗口期”感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HCV游离核心抗原检测发现:在8649份自然供血员血清中,确证检出一份游离核心抗原单独阳性血清,在566份高危人群HCV可疑感染者血清中,确证检出一份游离核心抗原和HCV抗体同时阳性血清,经抗体确证该份血清产生的抗体是核心区抗体(Core)。HCV RNA试剂检测这2份血清,全部阳性,病毒载量分别为42300(copies/ml)和653000(copies/ml)。同时,这两份血清送澳大利亚国家血液中心进行RNA复核,检测结果与我们一致。由于确证检出了游离核心抗原阳性的“窗口期”样品,尽管游离核心抗原的检出率较低,但对于中国庞大的献血员人群仍有其现实意义。核心总抗原检测发现,在收集的血清中,用核心总抗原试剂共筛出91份阳性血清,其中,自然献血员中7份,可疑感染者中84份,这84份可疑感染者血清中HCV抗体同时阳性76份,抗体阴性而总抗原阳性血清8份。应用HCV RNA试剂检测这8份血清,6份RNA为阳性。抗体筛查阴性而总抗原阳性的8份血清中仅确证检出一份单独游离核心抗原阳性样品,这是否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对抗体的检测造成了影响,产生了抗体检测的假阴性结果,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核心总抗原试剂共筛出的91份阳性血清中,有2份HCV RNA和抗体检测都呈阴性的样品。看来HCV感染存在一个核酸和抗体都阴性,核心总抗原阳性的阶段。这一现象值得重视。HCV RNA检测发现,18-60岁的正常献血员中,筛出7份RNA阳性而抗体阴性的血清,利用HCV核心总抗原试剂检测全部阳性,表明,我们筛查的献血员中“窗口期”样品比例达0.081%,高于西方的0.041%。在566份HCV可疑感染者血清中,也筛出6份HCVRNA阳性而抗体阴性的血清,利用HCV核心总抗原试剂检测,这6份也是阳性,可以认为这些血清也是“窗口期”样品。这13份血清送到澳大利亚国家血液中心进行RNA复核,检测结果与我们一致。在566份HCV可疑感染的献血员血清中,检测出84份核心总抗原阳性样品,阳性率14.84%。检出491份RNA阳性样品,阳性率86.75%。检出抗体阳性样品550份,阳性率97.17%。抗体检出率最高,但仍漏检6份核心抗原与核酸阳性血清。从理论上来说,核酸检测应该是最早期出现的,但伴随免疫压力,它又不是一直得以检出。在566份血清中就可以看出,它的检出率并不是最高的。综上所述,RNA试剂、抗原试剂以及抗体试剂在血清学检测时,所得结果并不完全平行,有一部分重叠检出,也有一部分交叉检出,由于检出了HCV游离核心抗原、核心总抗原以及RNA单独阳性或同时阳性但抗体阴性的“窗口期”样品,利用HCV抗体试剂对血液进行筛查的同时,使用抗原以及RNA试剂做必要的补充实验,可以减少因“窗口期”样品造成的漏检。因此推荐这些检测方法互相补充来解决“窗口期”问题可能是比较可行的。进行基因型别分析,健康献血员中筛出的7份HCVRNA阳性的样本,其中北京3份,基因型分别为2a、lb和3a型。成都1份,基因型为3b型,深圳3份,基因型分别为1a和两个lb型。在566份HCV可疑感染者血清中,对检出RNA阳性的491份血清进行型别分布分析,以1b、2a型为主,分别为41.5%和39.3%。对照已有报道的临床样本基因型别分布情况,献血员样本与临床样本HCV RNA型别分布是一致的。研究不同基因型别样品与病毒载量及转氨酶的相互关系,我们发现在HCV早期感染人群中,1b与2a基因型间病毒载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a型人群HCV RNA载量明显高于1b型人群(P<0.01),其他基因型别病毒载量均低于1b型。由于不同型别抗体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2a型与其他基因型别不存在免疫压力的差别,表明2a型在自然复制过程中,与其他型别相比,存在复制优势。同时,不同基因型人群,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a型人群ALT明显高于1b型人群(P<0.01)。由此看来,这两个基因型别之间,HCV对肝的损伤程度可能有差别,2a型更易引起肝损伤,当然,这也需要得到临床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其他基因型由于样本量太少,小样本与1b、2a基因型的大样本无法进行统计分析,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本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由于检出了HCV游离核心抗原、核心总抗原以及RNA单独阳性或同时阳性但抗体阴性的“窗口期”样品,表明,HCV感染“窗口期”的存在会严重威胁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安全,因此,在HCV抗体筛查的基础上,对血液和血液制品的HCV RNA和核心抗原的进一步检测是必要的,能够减少“窗口期”样品的漏检:(2)在我国,HCV“窗口期”感染率为0.081%,高于西方国家的0.041%;(3)后“窗口期”感染的基因型主要为1b和2a,与我国已报道过的临床样本基因型别分布比例基本一致,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基因型别分布。(4)2a基因型与其他型别相比,病毒载量有显着升高,它较其他基因型存在复制优势,这一发现,国内外尚没有相关报道。

肖桂娥[7](2014)在《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型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可导致75%-85%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病,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病因,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全球HCV感染率约3.0%,即有1.7-2.0亿的HCV感染者;我国的HCV感染率约为2.5-4.9%,感染人数已超过3000万。HCV可经静脉吸毒、输血、性传播、垂直传播、或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如手术、纹身、拔牙、共用卫生器具等。发达国家以静脉吸毒传播为主,我国早期以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为主,在实行血液筛查HCV制度后,此传播途径大幅下降。但随着我国吸毒人群增多,经静脉吸毒感染HCV的比例增大。HCV基因型繁多,目前国内外常采用Simmonds命名法,将HCV分为6种基因型和80多种基因亚型。基因型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la、lb、2a、2b、3a型呈全球广泛分布,其中1b型分布最广;中国以1b和2a型多见,其中以1b型为主,2a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3型主要分布在云南等西南地区,4型、5型报道罕见,6型主要见于香港、澳门及南方边境省份,6亚型最复杂,变异株最多,到目前为止,6型已发现有23个亚型。有报导广东地区献血员和静脉吸毒人群中,以1b和6a型为主,并发现新的6型变异株。而本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型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基因型的HCV对肝脏损伤程度不同,1b型对肝脏的损伤严重度大于其他基因型。目前多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进行抗病毒治疗,不同基因型感染者疗效不一,1、4型病毒应答率低于2、3型,因此,准确诊断HCV基因型对HCV抗病毒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判断至关重要。为了精准分型,国际上对HCV基因分型技术进行了长期研究。目前,HCV基因分型技术包括基因测序法、型特异性引物扩增法、探针杂交法、基因芯片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LP)、异源分子迁移率分析法(HMA)等。对HCV全基因组测序是最准确的方法,但难度大、费时、成本高,临床上难以实行,而部分基因测序法相对简单易行,目前已将HCV基因NSB5区测序分型法视为“金标准”。但我们临床上常规采用国产商业试剂(探针杂交法)对HCV基因分型,此法只能分出1型与非1型,且准确率较低。鉴于基因分型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广东地区HCV基因型的复杂性,为配合临床丙型肝炎诊疗的需求,本研究以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为主体,对其HCV基因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临床切实可行的两种基因分型方法的准确性比较和HC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临床切实可行的两种基因分型法(部分基因测序法与探针杂交法)的准确性比较研究内容及目的比较临床常规使用的HCV部分基因测序法和探针杂交法对HCV基因分型的准确性,为临床选择HCV基因分型方法、基因型诊断和制定抗病毒治疗策略及HC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2-2013年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191例临床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标本已采用国产探针杂交法进行了HCV基因分型。以国际HCV基因库中HCV全基因序列代表株的分型结果为“金标准”,设计C区和NS5B区基因序列扩增引物,分别扩增HCV C区和NS5B区基因,基因产物的测序结果与“金标准”共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基因分型,分型结果与患者的探针杂交法分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从国际HCV基因库中共获得92个代表株,涵盖7个基因型、54个基因亚型和5个重组基因型。分别构建代表株的全基因、C区和NS5B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92个代表株的全基因序列分型结果与其C区和NS5B区基因分型结果一致。2.用HCV C区和NS5B区扩增引物分别检测191例临床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结果显示两区均扩增成功的有171例,其中167例C区和NS5B区HCV基因分型结果一致。3.167例基因测序分型结果与患者的探针杂交法分型结果对比显示,总符合率为84.43%(141/167)。探针杂交法误检的26例中,23例6a型误检为1型;2例1b和1例1a型被误检为非1型。171例患者中另外4例(2.34%)的C区与NS5B区HCV分型结果不一致,其中3例C区分型为6a而NS5B区分型为1b,另外1例C区分型为1b而NS5B分型为6a,4例患者的探针杂交结果显示,2例与C区结果一致;另外2例与NS5B区结果一致。结论1.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国产商业试剂(探针杂交法)误检率高,且易在1型和6型间出现误检。2.建立了更精确的基因分型法:C区和NS5B区基因同时测序可使分型结果更加准确,两区分型结果一致时可以取代HCV全基因测序分型,两区分型结果不一致时,提示可能存在混合株或重组株感染,需做进一步分析。第二部分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内容及目的研究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特点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传播途径及HC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以便了解本地区丙肝临床HCV分子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收集2012-2013年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207例HCV RAN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别提取病毒RNA,反转录生成cDNA。对其HCV C区和NS5B区基因序列进行RT-NPCR扩增,两区扩增成功的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测序结果分别与相应的参照株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两区基因分型结果一致者确定HCV基因亚型,分析广州地区HCV基因型特点及传播途径。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性别、年龄、HCV病毒载量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179例结果纳入分析207例标本分别进行HCV C区及NS5B区巢式PCR扩增,产物分别为401bp,375bp,目的条带清晰且单一,无非特异性杂带。有185例HCV C区和NS5B区都扩增成功,其中179例两区基因分型结果一致。2. HCV基因型特点1)179例HCV基因特点共检出1型、2型、3型、6型四种基因型和八种基因亚型,以1b和6a为主。各亚型所占比例为:1b型40.78﹪(73/179),6a型27.37﹪(49/179),3b型11.73﹪(21/179),3a型8.94﹪(16/179),2a型6.15﹪(11/179),1a型3.91﹪(7/179),2b型0.56﹪(1/179),6n型0.56﹪(1/179)。未发现新的6型变异株。2)1b和6a型系统进化树特点1b株主要分为在A、B、C三簇,A簇与中国广泛流行1b株同源性高、B簇与中国中部及南部地区流行1b株同源性高;6a型株分为Ⅰ、Ⅱ两大簇,与广东地区献血人群及静脉吸毒人群中HCV6a型感染株同源性高。3.流行病学特点:1)传播途径患者主要通过静脉吸毒、输血和血制品感染HCV。静脉吸毒感染者中主要以6a型为主,占57.45%(27/47),其次为3a型,占21.28%(10/47);通过输血和血制品感染者中主要以1b型为主,占78.95%(30/38)。2)性别6组基因亚型间患者的性别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2)。3)年龄6组基因亚型间患者年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7),2a型患者平均年龄最大(53.45±11.02岁),与其他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而其他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4)病毒载量6组基因亚型间患者的病毒载量有统计学差异(P=0.000),1b型患者病毒载量平均水平最高(6.51±0.90log10IU/ml),与其他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而其他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5)合并HIV感染患者特点179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合并HIV感染,其中以6a型患者最多,达51.51%(17/33)。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单纯HCV与合并HIV感染者的HCV载量均值,结果显示,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691)。结论:1.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存在多种亚型;以1b、6a、3型为主,1b型株包含中国大部分地区的1b型株,6a、3型已取代2a型分别成为第二、三主要流行基因型;未发现其他文献报道的或未曾发现的6型变异株。2.丙型肝炎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毒载量在基因亚型上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2a型平均年龄水平最高。1b型病毒载量最高,这与1b型比其他基因型有更强的致病性等报道是相符的。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中以lb型为主,静脉吸毒传播中以6a型为主。3. HCV/HIV共感染者以6a型占主要,其病毒载量与单纯HCV感染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8](2019)在《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文中指出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和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9](2004)在《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文中提出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

张超[10](2020)在《四川省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现状和基因型分布的特征》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了解四川省地区HCV感染情况、基本流行性特征以及基因型分布情况。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2014年-2018年期间采集自四川省人民医院4465例就诊患者的血液标本,对患者血液样本的HCV-RNA的病毒载量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基于PCR-荧光探针分型法检测的从2016年-2018年期间收集的467例患者血液标本的HCV基因分型的情况。研究结果:高精度HCV-RNA定量检测确认阳性1647例,阳性率为36.89%,(95%可信区间:35.47-38.31%),其中813位为男性,阳性率为49.36%;女性为834,阳性率为50.64%。在阳性患者中40<年岁≤60岁患者占55.74%,在2014年-2018年期间41至60岁年龄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0.00%,57.94%,55.97%,55.51%和54.08%。每年进行HCV-RNA定量检测的确认阳性率分别为49.28%,48.98%,39.83%,30.47%和31.36%。2016年-2018年的469例HCV-RNA阳性血清标本中,1b型有355例(76.02%),占主导地位,男性166例(46.76%)和女性189例(53.25%)。研究结论:2014年至2018年四川省人民医院HCV-RNA确诊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40<年龄≤60岁患者阳性率却呈现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四川地域HCV风行的基因型呈现多基因型的散布特色,首要为1b型。了解HCV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常见的分型,对临床检测与治疗有重要价值。

二、输血后丙型肝炎与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献血员HCV RNA聚合酶链反应分型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血后丙型肝炎与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献血员HCV RNA聚合酶链反应分型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液HCV筛查策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 HCV 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
    HCV 流行病学基础
    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抗 HCV-ELISA 检测方法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第四代 Murex HCV Ag/Ab 联合检测试剂及 HCV EIA 抗体试剂联合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

(2)延吉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
    2.1 标本来源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HCV原理
    3.2 标本采集与保存
    3.3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第四章 结果
第五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综述

(3)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课题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Ⅰ. 中医对肝胆的认识
        1. 中医学中“肝脏”的含义和实质
        2. 中医学对肝脏位置的认识及论述
        3. 中医肝脏的生理功能
        4. 肝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密切关系
        Ⅱ. 中医对胆腑的认识
        1. 中医对胆腑含义及位置的认识
        2. 中医对胆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Ⅲ.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名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探讨
        3.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辨证诊断
        4.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5. 难治慢性丙型性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6. 丙型性肝炎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西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Ⅰ. 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3. 人群感染性
        4. 流行特征
        Ⅱ. 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病毒学
        1. HCV分类
        2. HCV形态结构与生理性质
        3. HCV基因组结构
        4. HCV复制
        5. HCV变异
        Ⅲ. 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形态学改变
        Ⅳ. 慢性丙型病毒肝炎的致病机制与自然史
        1. 致病机制
        2. 自然史
        Ⅴ.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学
        1. 临床诊断
        2. 实验室检查
        3. 血清生化学检测
        Ⅵ. 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1. 基本治疗
        2. 药物治疗
        3. 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策略
        4. 丙型肝炎西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Ⅰ. 研究设计
    Ⅱ. 研究方案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病历的终止条件
        5. 剔除标准
        6. 病历脱落与处理
        7. 治疗方案
        7.1 研究方法
        7.2 治疗方法
        8. 观察指标
        9. 疗效判定
        9.1. 综合疗效判定
        9.2. 抗病毒疗效评定标准
        9.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9.4.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11.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12. 统计学方法
    Ⅲ. 结果
        1. 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
        1.1 两组性别比较
        1.2 两组年龄比较
        1.3 两组症状分布治疗前比较
        1.4 肝功能指标治疗前比较
        1.5 病毒定量治疗前比较
        2. 治疗组、对照组具体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体征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病毒定量HCV-RNA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疗效
        2.5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比较
        3. 安全性比较
        4. 小结
第三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Ⅰ. 研究讨论
        1. 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研究的治疗原则
        3. 研究的中药基本方药物组成与意义
        4. 西医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丙型病毒的临床应用
        5. 研究的疗效分析
        5.1 临床综合疗效评价
        5.2 症候疗效的评价
        5.3 肝功能指标的评价
        5.4 病毒定量指标的评价
    Ⅱ. 研究的结论
    III. 研究的存在问题与展望
    Ⅳ.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简介

(4)天津市丙型肝炎疫情分析及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研究对象
        1.2.1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1.2.2 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的病例定义
        1.2.3 调查医院的筛选
        1.2.4 抗-HCV阳性病例和住院病例
    1.3 调查方法
        1.3.1 病例对照危险因素调查
        1.3.2 医院丙型肝炎诊断情况调查方法
        1.3.3 报告质量核查方法
    1.4 样本量计算
    1.5 统计方法
    1.6 检测方法
        1.6.1 抗-HCV检测
        1.6.2 HCV RNA检测
二、结果
    2.1 2004-2014年天津市丙型肝炎流行概况
    2.2 丙型肝炎的的流行特征
        2.2.1 丙型肝炎的时间分布
        2.2.2 丙型肝炎的地区分布
        2.2.3 分性别、年龄分布
        2.2.4 职业分布
    2.3 丙型肝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2.3.1 丙型肝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2 丙型肝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4 医院实验室丙型肝炎的检测能力
        2.4.1 抗-HCV项目开展情况
        2.4.2 HCV RNA检测项目开展情况
    2.5 医院丙型肝炎诊断能力
        2.5.1 医院诊断情况
        2.5.2 核查诊断情况
    2.6 丙型肝炎疫情报告质量
        2.6.1 2014 年抗-HCV阳性住院病例核查诊断情况
        2.6.2 2014 年丙型肝炎病例报告情况核查
        2.6.3 估算2014年丙型肝炎应报告病例数
三、讨论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知情同意书
    丙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调查表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综述 丙型肝炎识别与诊断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献血员人群丙型肝炎病毒“窗口期”感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中国自然献血员人群丙型肝炎病毒"窗口期"感染检测数据分析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试剂
        2. 样品
        3. 主要仪器设备
        4. 检测与分析
        5. 实验工作流程图
    实验结果
        1. HCV抗体检测
        2. HCV游离核心抗原检测
        3. HCV核心总抗原检测
        4. HCVRNA检测及基因型别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中国献血员中高危人群丙型肝炎病毒"窗口期"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试剂
        2. 样品
        3. 仪器设备
    实验结果
        1. 对收集的廊坊地区献血员进行人群分布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2. 所收集样本HCV抗体检测
        3. HCV游离核心抗原检测
        4. 所收集样本总抗原检测
        5. HCV RNA检测
        6. HCV RNA阳性血清基因型别检测
        7. 不同HCV基因型别样品的病毒载量和ALT检测以及基因型别与它们的关系研究
        8. 不同HCV基因型别样品对应HCV基因不同区域抗体的检测
    讨论
    结论
    附件: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
综述
    第一部分:HCV基因结构与功能分析
    第二部分:HCV疫苗的研制
    第三部分:细胞免疫在HCV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HCV体液免疫疫苗的研制
简历
发表文章
致谢

(7)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型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切实可行的两种基因分型法(部分基因测序法与探针杂交法)的准确性比较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份 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 HCV 分子流行病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撰写的文章
致谢

(8)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术语
2 流行病学和预防
    2.1 流行病学
    2.2 预防
        2.2.1 筛查及管理
        2.2.2 严格筛选献血员
        2.2.3 预防医源性及破损皮肤黏膜传播
        2.2.4 预防性接触传播
        2.2.5 预防母婴传播
        2.2.6 积极治疗和管理感染者
3 病原学
4 自然史
5 实验室检查
    5.1 HCV血清学检测
    5.2 HCV R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5.2.1 HCV RNA定量检测
        5.2.2 HCV基因分型
        5.2.3 HCV RASs检测
6 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
7 影像学诊断
    7.1 腹部US检查
    7.2 CT
    7.3 MRI
8 病理学诊断
9 临床诊断
    9.1 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9.2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 0 治疗目标和治疗终点
1 1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1 2 治疗前的评估
1 3 DAAs药物
1 4 泛基因型方案
    1 4.1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
    1 4.2 格卡瑞韦/哌仑他韦
    1 4.3 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
    14.4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伏西瑞韦
1 5 基因型特异性方案
    1 5.1 基因1型
        1 5.1.1 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
        1 5.1.2 奥比帕利+达塞布韦±RBV方案
        1 5.1.3 艾尔巴韦/格拉瑞韦
        1 5.1.4 来迪派韦/索磷布韦
    1 5.2 基因2型
    1 5.3 基因3型
    1 5.4 基因4型
        1 5.4.1 艾尔巴韦/格拉瑞韦
        1 5.4.2 来迪派韦/索磷布韦
        1 5.4.3 奥比帕利联合RBV方案
    1 5.5 基因5/6型
16含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方案
    16.1达诺瑞韦联合利托那韦及PR
    16.2索磷布韦联合PR
17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17.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17.2儿童的治疗和管理
    17.3基因3型患者
    17.4肾损伤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17.5肝移植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17.6静脉药瘾(people who inject drugs,PWID)以及接受阿片类似物替代治疗(opioid substitution therapy,OST)者的治疗和管理
    17.7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17.8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17.9 HBV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17.10 HI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17.11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18经治患者的再次治疗
19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20随访
    20.1对于未治疗或治疗失败的患者
    20.2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的监测和管理
21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

(10)四川省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现状和基因型分布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HCV病毒
    1.2 HCV基因分型以及病毒载量对于HCV治疗的影响
    1.3 HCV的传输模式
    1.4 HCV基因型在世界范围内感染的情况
    1.5 临床上HCV的诊断
    1.6 临床上HCV的治疗
    1.7 小结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室检测
        2.2.1 HCV抗体检测
        2.2.2 高精度HCV RNA定量检测方法
        2.2.3 HCV基因分型检测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HCV感染患者基本特征
        3.1.1 2014-2018 年间进行HCV-RNA检测的就诊者的基本特征
        3.1.2 2014-2018年中HCV阳性患者整体的基本特征
    3.2 HCV阳性感染患者基因分型的分布特征
        3.2.1 在2016-2018年期间四川省HCV阳性患者的基因分型情况
        3.2.2 1b基因亚型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分布情况
        3.2.3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结果分析
        4.1.1 高精度HCV-RNA定量检测结果分析
        4.1.2 HC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分析
    4.2 讨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展望
    4.3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输血后丙型肝炎与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献血员HCV RNA聚合酶链反应分型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液HCV筛查策略的探讨[D]. 冷婵.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12)
  • [2]延吉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初步分析[D]. 元顺女. 延边大学, 2010(10)
  • [3]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D]. 黎氏白贤(LE THI BACH H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7)
  • [4]天津市丙型肝炎疫情分析及报告质量研究[D]. 陈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6)
  • [5]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04)
  • [6]中国献血员人群丙型肝炎病毒“窗口期”感染分析[D]. 杨振.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4)
  • [7]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型相关研究[D]. 肖桂娥. 广州医科大学, 2014(03)
  • [8]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12)
  • [9]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05)
  • [10]四川省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现状和基因型分布的特征[D]. 张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输血后丙型肝炎和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献血者HCV RNA聚合酶链反应分型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