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位女警官

我国第一位女警官

一、我国最早的女警察(论文文献综述)

魏续强[1](2016)在《《市政全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政全书》是1928年由上海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出版的一部介绍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各城市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市政改革实践及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的书籍。该书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一本专门论述市政问题的百科全书式的书籍。由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资深的出版单位以及数量丰富的论文,它对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许多内容都值得深入地发掘和探讨。本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外,主要分六章,分别对《市政全书》的整体概况、研究内容及总体特点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主要是对《市政全书》本身的情况展开研究。主要探讨其创作背景,刊物发行的资金筹集,该书特色、内容编排、作者群以及发行社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的宗旨、基本事务和作用。该书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三点:近代人口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要求,地方自治运动开展的推动,国民革命即将完成及训政开始的促进;其资金筹集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会费、补助、分会协助、募捐。其书特色主要有注重学理、经世致用、放眼世界、兼容并蓄。该书在内容编排上分类详细、重点突出,在书的前言还附有当时知名人士的题字和评论。该书的作者群趋于年轻化、高学历,均为教职人员或政府官员。第二章主要对《市政全书》中介绍的市政府及市行政理论进行归纳和整理,从而进一步总结出当时中国学界对市政学理的研究水平,充分认识西方市政理论在中国市政思想和市政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第三章主要对《市政全书》中包含的市政问题进行归纳研究。其中包括五大内容:一是对总论部分的分析。二是对城市规划问题的分析。三是对城市社会问题的分析。包括城市教育、失业,城市公墓,社会治安等问题。四是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分析。五是对城市卫生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当时解决市政问题经验教训的总结,以期对今天类似问题的解决提高一些历史启迪。第四章主要对书中刊载的国内外市政实践研究进行介绍和分析,探究国内市政实践的成果以及国外市政建设对国内市政实践的影响。第五章主要对《市政全书》的附录进行分析。包括对涉及市政问题的书报的分析和对中华市政学会的分析。第六章主要是对《市政全书》做整体性评价。《市政全书》的思想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民生主义特征、民主化特征、法制化特征、科学化与专门化特征。其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五点:介绍最为前沿的西方市政学理,着力研究国内市政问题,传播最新的外国市政情资,宣传国内市政建设实践与市制法规,为当时国内各省市市政建设提供方向和指导。其局限性主要有:第一,重西方市政学理,轻中国传统市政思想;第二、缺乏对西方市政理论的深化与本土化研究;第三,对本国市政建设的研究缺乏整体性与深化性视野。从城市史视野下分析《市政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城市市政研究水准的不断提升。市政改革主体的变化,其主体已由过去的幕僚、官员、城市化的乡绅及职业革命家逐步向专业化的新型知识分子转变。从近代历史的视野下透视《市政全书》,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20—30年代的市政改革是对中国走向富强道路的一次探索。由于国民党政权对实行民治的人为压制与拖延态度,决定了国民党政权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高度的中央集权和官治领导,其实质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民主化管理的严重滞后使其失去了群众基础。这可以说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总之,《市政全书》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一本具有很大价值的市政专业书籍,其对于现代市政学理的传播、中外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想学术交流以及本土城市史研究的发展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何楠[2](2010)在《《玲珑》杂志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民国时期《玲珑》杂志的分析,探讨20世纪30年代公共媒介中的女性观点以及两性冲突、两性依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男性观念依然为主导,女性自我意识刚刚觉醒的时期,这一时期两性观点摩擦不断,女性通过公共媒介向男性社会表达着自己的想法。《玲珑》杂志是30年代畅销的女性杂志,其撰稿人也多为女性,因此能更全面而真实的表达男性社会中女性对于两性关系、社会热点的看法。传播女性生理和心理知识,表现女性独立价值观的建立。虽然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意识的日益强烈,但是在两性问题的讨论中,女性依然处于对男性世界是依存还是反抗的矛盾中,因为杂志的主要阅读人群是年轻女性,所以这种矛盾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女性作者们告诉读者如何取悦于男性,另一方面又时时提醒女性读者对于男性要充满戒心。这种存在女性内心的挣扎与困扰在杂志中体现来。

李文芳[3](2012)在《电影《天下无贼》语言的语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电影《天下无贼》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其经典语言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这部以"贼"为主角和主要情节的电影,却命名为"天下无贼",观众在质疑的同时,也就进入到了各种特殊的语境中。语境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环境。语言受语境的制约,言语表达者如果忽略了语境,其语言就可

韩元起[4](2020)在《新时代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包括公安民警抚恤制度和公安民警优待制度。公安民警抚恤制度旨在褒扬和保障伤亡公安民警及其家属,公安民警优待制度旨在对公安民警这支特殊的队伍给予特殊的关爱,包括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从而全面贯彻从优待警。一套完善和有效的抚恤优待制度是新时代公安铁军建设的必备要素。本文主要在理论层面对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设计进行研究,从历史发展、现行建构、制度实施情况和相关制度对比等角度全面研究了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发现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没有正确处理与我国军人抚恤优待制度之间的关系,并且存在法制化程度偏低、优待制度不够完善、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有关基金会的建设不统一等问题。新时代完善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应当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首先,应当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正确认识和定位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同时,应当全面优化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的自身法制建设,完善公安民警优待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统一规范有关基金会的建设等;除此之外,在伤亡公安民警权益保障方面不能仅仅依赖于公安民警抚恤制度,还应当积极发挥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平台及相关组织的协同作用。本文以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为主,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新时代有关重大改革内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并借鉴国(境)内外相关抚恤优待制度建设的经验。

程群[5](2020)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女性形象是动画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反映了电影创作者希望传达的文化价值观与时代精神。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女性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的蔓延,女性形象成为体现社会文明程度和时代进步的标志,它不仅反映着而且塑造着人们对女性、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和认知。中国动画电影一直以儿童和青少年为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因此影片对女性形象的书写更容易影响他们对女性的看法和两性观念的形成。近年来我国动画电影国际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动画电影逐渐成为我国展现民族文化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在此背景下,本文关注我国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现存的网络资源中搜集了 20世纪30年代至今影院上映的中国动画电影,研究发现我国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外貌和性格特征上表现为男性视角对女性的刻板审美和女性性格的两极分化;从角色参与度来看,女性角色在电影中的参与度总体较低,说明男权视角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电影中女性角色的职业色彩和社会价值的弱化,也映射出现实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平衡发展。总体来看,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同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仍有一定距离。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现实生活中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和女性意识的发展,也需要动画电影创作者们有效的引导,而国外优秀的动画作品可以作为他山之石。我国动画电影应当深层挖掘女性形象的丰富多样性,增强动画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民族特色,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这对中国动画电影推动女性意识、展现时代精神、展现文化软实力、增进文化认同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世界女性主义语境接轨并传达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形象是中国动画电影中女性形象未来的发展趋势。

杜若松[6](2015)在《近现代女性期刊性别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现代女性期刊是中国纸质媒介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产物,它受滋养于中国现代化传媒工业生产的形成和职业化媒体人的出现,缔胎于中国女性独立解放运动的风云际会,在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各个时期,都能看到其参与运动思潮、引领都市文化舆论的痕迹,也因此具有极高的史料文献价值和认识挖掘潜能。随着现代女性文学的学术热点上移,女性文学发端期的资料整理与史实挖掘成为女性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点,以此介入女性性别史、社会文化史、女性文学史研究成为性别研究的途径路向。但因近现代女性期刊资料繁杂、汗牛充栋,因此学界对此的研究存在单体研究或者单纯史料研究的现象,以观点收集进行思潮史和文化史研究者居多,针对女性期刊文学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以及文学话语研究者较少。本次研究通过对近现代女性期刊中四种主要刊物《女子世界》、《妇女杂志》、《新女性》、《玲珑》中文学写作群体、文学文本的线性整体梳理,从时代场域、性别意识、女性文学叙事、媒介传播与文化空间构建等视角,发现在近现代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受时代历史文化影响甚至左右的近现代女写作者群体形成、女性写作发生以及女性文学发展萌芽中的叙事模式和性别话语表征,进一步把握现代女性文学萌芽阶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现代女性文学的整体面貌形成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从而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构建中,女性的文学创作(女性自身和男性力图塑造的、想象的)如何编码于现代主体的认定中,这种编码的过程,又如何影响了现代文学以及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绪论部分研究近现代女性期刊存在的时代历史环境,梳理近现代女性文学发生的社会基础,包括近代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多元调和背景;明末清初的女性文学意识觉醒;以戊戌变法为契机的女性写作。具体探讨女性期刊与近代女性运动的发展关系,从女性期刊的繁荣景观、女性写作群体的出现、女性期刊与女性解放运动关系对近现代女性期刊的社会历史语境进行介绍。此外在对女性期刊的梳理中明确男性领导者与女性期刊的从属关系,分析女性期刊的主编及其沿革,考察女性期刊的撰稿人来源,考察女性期刊的受众群。女性的文本话语是女性自我认知与认识世界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近现代之交,这种表达成为可能,分析女性文学创作实践的早期诉求策略和语言选择,探寻女性文学在传统与现代间的过渡传承特征是第一章的研究旨归。从女性叙事类作品如自传、书信、日记体内倾性表达的选择观察女性创作的存在意义和叙事策略;从秋瑾弹词《精卫石》的创作动机分析女性弹词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悖论性存在;从女性政论散文、游记、新闻撰稿探讨女性在“新散文”文体中的贡献;以《妇女杂志》伍孟纯、伍季真姊妹的儿童文学创作为对象谈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先行探索。第二章旨在运用性别批评方法去分析男性建构的女性话语与男性理想的女性形象的差异。通过几类女性期刊的文本实证细读,探讨在汹涌奔流的女性解放浪潮下,男性的女性叙事潜藏着巨大的话语价值差异和操作策略。即使充斥着以女性为叙事对象的文学描述,也由于男性作家的立场和观点的差异而显示出不同的人物价值取向和主题建构。于是女性期刊中的文学叙事女主人公的文学形象就成为了一个融合政治话语、历史语境、审美理想、文化象征等多种意义包含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从维新变法梁启超康有为的以救亡图存为中心的“国民之母”的女性想象建构到民国初年女权斗争的“女国民”形象与“女杰”、“贤妻良母”的交错发展,从五四启蒙后“新女性”、“女学生”登上文坛主要描摹位置到都市文化洗礼中的“摩登女郎”的出现,女性的形象在女性期刊中呈现出不同面貌,也反映着不同阶层、政治文化精神层面复杂交融的建构关系。第三章探讨女性期刊与女性社会化性别构建问题。女性期刊在女性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中贡献巨大,作为媒介起到了沟通女性的“闺房”与“社会”作用,而女性期刊的媒介传播造就了巨大数量的女性写作群体与女性受众群体,两方面力量的交互作用传递和改变着女性期刊的话语权利构成。《妇女杂志》对女性职业化道路的提倡,勾勒了女性职业化、社会化的重要路向。女性期刊搭建了与世界女性运动、女权思想交汇的平台。以《妇女杂志》的日本学者观点入手,探讨影响五四前后的日本学者的着名女性观点,从而从一个侧面去解析中国女性解放历程中影响深远的贞操、恋爱自由、社会主义女性观等问题的跨文化讨论现象。同时,女性期刊的存在也构建了都市文化空间,以《玲珑》为重点考察对象,剖析这本张爱玲称为“30年代女学生人手一本”的刊物是如何在传播中构建了妇女“身体”概念,并成为了时尚摩登的标签,影响了现代女性价值观的确立;又如何与女性的都市体验一起,颠覆了男性对于女性的性别偏向性判断。

马菁[7](2019)在《我国当代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女警作为公安机关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女性和警察两个社会角色。本文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锚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为理论基础,考察了我国女警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中国香港地区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的经验。研究发现女警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入警动机模糊、职业生涯规划不清、警察亚文化负面影响等问题。通过对6名女警进行结构化访谈,分析了影响女警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和成长期、稳定期、挫折期、消退期和离岗期各阶段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明确了女警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动态性。其中个人环境因素、组织环境因素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三类因素既可以单独产生影响,也会相互作用,对女警的职业发展产生综合性影响。警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女警职业生涯发展不同于其他职业女性,警察发展历史和警察亚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女警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同于男警,需要对女警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研究,提供专门支持。在国家政府层面,要建立健全法律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加大对女性社会保障力度;在公安机关层面,要大力支持促进中国女警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推行女警导师制,建立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注重培育更为丰富的警察文化,按照女警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组织支持;在个人层面,女警要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发展认知,在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估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自我调适和工作——家庭平衡策略,达到女警个人、家庭和职业的三重成功,最终有利于公安机关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组织绩效不断提升。

庄蕊蕊[8](2016)在《影院经济与文化空间:近代上海的电影院业研究(1896-1949)》文中提出电影让“睁眼看世界”变得容易,影院是电影商业利益实现的载体,也是电影文化传播的中转站。在世界电影业迅速扩张之时,1896年电影传入上海,处于动荡时局里的国人也以极大的好奇心和热情接受着这一新式娱乐方式。而工商繁盛、人口集聚、华洋杂处、市民思想开放包容的上海,也很快成为近代我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及进出口的中心。1908年首家电影院在沪建立后,标志着电影院成为一种独立的休闲娱乐场所。自1896至1949年,上海的电影院事业发展迅速,电影放映网络不断扩大,影院经济日益蓬勃,影院文化空间逐渐形成与拓展。电影院业是近代新型行业经济形态,是电影产业的消费终端,也中外影业公司争夺市场展开角逐的场所。资本的持续注入与新影院的不断开设,在推进电影艺术发展的同时,也直接促进着上海市影院业市场经营网络的构建。当然上海影院业还通过影院的内部管理、广告宣传、观众消费、行业自治等,将影院网络广为拓展,将电影文化广为传播,强化人们对电影的认知和印象,勾连起影片——影院——观众的联系,构建起人们对看电影以及影院所蕴含的西方现代新式娱乐和时尚生活方式的想象性认同和象征性认同。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看电影”成为新潮的代名词,影院成为既西化又时尚的城市娱乐文化空间;同时也不断培养和形塑着上海民众的观影偏好、观影消费理念、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影院文化空间的形成。上海市的影院文化空间主要通过电影院经营的市场行为、观众观影的消费行为等构建,当然政府、社会等也透过政策法令、报刊、广播等多种方式或媒介渠道,对电影事业进行行业引导、规范、传播等,进而影响影院经济的发展和影院文化空间的塑造。影院文化空间的逐步形成,也使得影院这一城市建筑超越其简单的地理空间和功能所指,而具有多重复合功能。影院的实体建筑,是影院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并被打上了影院文化空间变迁的印迹。而作为影院文化空间作用的延伸,影院也成为沟通国家政权和大众文化的桥梁,但与之更密切的则是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互动。影院是上海民众重要的文化娱乐与消费空间,它将人们的娱乐、交际、休闲、约会、体验等结合起来,使人们到电影院里看电影不再是唯一的休闲目的,而成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在这一情况下,对上海影院文化空间的构建,又直接影响着上海市影院业经营的推进。当然,影院经济与文化空间,不只是影院经济对文化空间的单向形塑,两者之间属不断调适的互动互塑的关系。从1896到1949年这半个多世纪的时段,上海虽政局动荡、商业环境并不十分稳定,但影院经济与文化空间两者在互动互涉的调适中,逐渐构建起自身的网络版图、实现着影院市场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拓展与相互塑造,同时也勾勒出近代上海影院经营与民众消费生活及现代都市文化空间的关系影像。

安克娴[9](2014)在《媒体道德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记者和媒体是否应该就自己的职业行为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可能许多记者认为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报道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除此之外他们不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亚里士多德说,精心叙述的故事始终包含着道德的意图。不可否认,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同时也是价值的传播者,媒体传播信息的行为对社会存在善恶的影响,这说明,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中存在着道德选择的客观可能性,所以媒体应该对社会、对公众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在我们当前这个时代,虽然传媒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是关于媒体道德指责也越来越多。媒体的虚假报道频频出现、低俗之风愈演愈烈,记者经常为利益所左右,报道对象经常因媒体的报道而受到伤害,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媒体道德责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别有用心地误导公众,网络暴力时常存在。媒体的喧嚣和浮躁现状使传媒的公信力急速下降,也使媒体道德责任的研究显得越来越急迫而重要。本论文试图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从伦理哲学的层面构建媒体道德责任理论的基本框架,媒体道德责任的概念、类型、构成要素与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基于当前媒体道德责任危机的现实状况,探讨媒体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和媒体道德责任的实现路径。道德责任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主体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基于自身所处的社会角色在道德上应该做的事情,在一定的社会中表现为以道德准则的形式明确的个人对社会、他人的一种道德行为要求。媒体拥有新闻自由前提下广泛的传播权利,其社会角色又极为特殊,既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机构,又是舆论宣传工具,所以,媒体对社会担负着多重的道德责任。媒体道德责任是传播主体(媒介组织和个体传播者)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者的角色时,在道德上为其传播行为的善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简单说来,媒体道德责任就是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所做的分内应做之事,既是对传播行为善的肯定,也是对传播行为恶的追究。当前媒体正面临着种种道德危机,表现出诸多失责行为:记者的撒谎与欺骗、采访报道中的话语霸权反映出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滥用;媒体组织在传播方针上对广告商利益的倾斜,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娱乐化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都折射出媒体追逐经济利益的功利主义;媒体暴力、新闻采访中的二次伤害和新闻歧视反映出媒体的道德冷漠,对报道对象缺乏人文关怀。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则反映了当下媒体面临的道德困惑,论文从知情权与隐私权、媒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敬业精神还是人文关怀精神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当前媒体的种种失责行为表明,媒体职业道德的现状堪忧,媒体道德责任的承担任重道远。媒体道德责任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媒体的职责所在。由于当前媒体在市场化的生存环境中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面临多重利益冲突,导致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只重视自己媒体的经济利益,对媒体道德责任并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所以媒体应该明确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论文从环境监视、社会关系协调者、舆论引导者、舆论监督者、文化守望者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媒体的社会角色和应该担负的道德职责。论文认为,我国媒体要想更好地担负起媒体道德责任,应该坚持党性原则、公共利益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主义基本原则。在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控制机制方面,论文分别分析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这两种控制机制的作用,在媒体道德责任的具体实施方面,论文最后从媒体组织和传播者个体两个方面探讨了媒体负责任行为的具体实施方法。媒体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隶属于社会总体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媒体的道德责任承担,既要强化媒体道德自律,又需要外部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约束,构建一个媒体承担责任的有利环境。

马婉君[10](2009)在《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至民国前期是我国女子职业教育的滥觞和初步发展时期。此时的中国社会正是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特殊历史时期,政权更替、军阀混战、经济结构变化加剧。从清末的国门洞开到中华民国建立后吐故纳新,中国的女子职业教育做为连接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的纽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极少到有一定规模的发展过程。教会女学首开女禁,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大大的促进了女子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女子职业教育的产生;清末和民初的兴女学热潮,为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清末的实业教育救国思潮和民国建立后的职业教育思潮,极大的推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萌生和发展;再加上清末以来倡导女子经济独立的呼声高涨和女性职业意识不断觉醒,逐步认识到女子除了家庭责任外,还有做为社会一份子的社会责任,这也在客观上要求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设立女子职业学校、对女子进行职业教育,使女子学得一技之长,摆脱昔日对男子的依附,养成自立人格,最终成为近代女子解放的重要前提。本文试图从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对这一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所取得成效与制约因素进行探究,从而认识到女子职业教育对女性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就业范围的扩大,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妇女解放进程方面的重大意义;反思出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创办适合女性特点和女性需要的专业和办学形式对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最早的女警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最早的女警察(论文提纲范文)

(1)《市政全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市政全书》概况分析
    一、创作背景及出版发行
        (一)创作背景
        (二)出版发行
    二、创作宗旨、特色与发行社
        (一)创作宗旨
        (二)该书特色
        (三)发行社
    三、内容编排与文献统计
        (一)内容编排
        (二)文献统计
    四、编者与作者群体
        (一)编者
        (二)作者群体
第二章 市政府及市行政理论研究
    一、总论
    二、市行政
        (一)人事
        (二)警察
        (三)财政
    三、市政府制度
        (一)政党制度
        (二)行政组织制度
    四、市制法规
        (一)国内
        (二)国外
第三章 市政问题研究
    一、总论
        (一)欧美市政发达的概况及主要原因
        (二)我国市政的状况及促进我国市政的方法
    二、城市规划问题
        (一)定义及其意义
        (二)城市规划的程序
        (三)城市规划的内容
    三、城市社会问题
        (一)城市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内容
        (二)以娱乐防止犯罪说的概况
        (三)各国设置公墓的限制及其管理
    四、城市交通安全问题
        (一)我国都市交通安全的现状
        (二)都市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三)改善我国都市交通安全的方法
    五、城市卫生问题
        (一)我国城市卫生的现状
        (二)我国城市卫生整顿的方法
第四章 国内外市政实践研究
    一、国内市政实践研究
        (一)概况及存在问题
        (二)市政建设发展的方向
        (三)我国市政建设的具体方针对策
    二、国外市政实践研究
        (一)欧洲
        (二)美国
        (三)日本
        (四)新加坡
第五章 对《市政全书》附录的分析
    一、市政书报
        (一)内容
        (二)作者
        (三)发行者
    二、中华市政学会
        (一)宗旨与会务
        (二)会员分类及其权利与义务
        (三)组织及职权
        (四)会议与分会
第六章 《市政全书》的整体性评价
    一、《市政全书》的思想特征
        (一)民生主义特征
        (二)民主化特征
        (三)法制化特征
        (四)科学化与专门化特征
    二、《市政全书》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一)《市政全书》的积极作用
        (二)《市政全书》的局限性
    三、城市史视野下的《市政全书》
    四、《市政全书》的历史透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玲珑》杂志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缘起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和史料的应用
    三、概念的界定
    四、章节安排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玲珑》杂志创办的背景
    一、现代化都市的形成发展
    二、女性活动新空间
    三、都市消费群的形成
    四、《玲珑》杂志与女性刊物出版
第二章 《玲珑》杂志本体研究
    一、《玲珑》杂志的出版和发行
    二、《玲珑》杂志的组织结构
    三、《玲珑》杂志的栏目设置
    四、《玲珑》杂志的生存策略
第三章 《玲珑》杂志中的女性婚恋生活
    一、30 年代婚姻缔结方法
    二、女性的独身生活
    三、都市男女生活中的同居问题
    四、同性恋爱的问题讨论
第四章 《玲珑》杂志中的女性家庭生活
    一、《玲珑》杂志对于夫妻关系问题的关注
    二、大家庭与小家庭问题
    三、家庭中的子女问题
    四、家庭中的特殊问题
第五章 《玲珑》杂志中的女性健康生活
    一、女性的运动图像
    二、《玲珑》杂志中的健康美
    三、《玲珑》杂志中的性知识和性教育
第六章 《玲珑》杂志中的女性职场生活
    一、职业女性的类型
    二、女性在职场面临的问题
    三、《玲珑》杂志中的几种女性职业
第七章 《玲珑》杂志与女性的问题生活——自杀问题
    一、自杀现象的形成
    二、《玲珑》杂志中的女性自杀表述
    三、当时防止自杀措施
结论
    一、《玲珑》杂志对于都市新女性形象确立的努力
    二、《玲珑》——被遗忘的社会记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民国23 年(1934 年)全国定期刊物表
    附录2:“玲珑信箱”栏目统计表
    附录3:1930 年-1931 年各省市中学男女学生统计表
    附录4:1935 年以前建立上海女子中学
    附录5:1922 年-1934 年上海游泳人数统计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新时代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2.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理论指导
    2.1 相关概念及关系界定
        2.1.1 优抚、人民警察优抚和公安优抚
        2.1.2 社会保障和社会优抚、警察职业保障和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
        2.1.3 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2.2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双因素理论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3 职业保障与从优待警理论
    2.3 我国现行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的建构
        2.3.1 我国现行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体系
        2.3.2 我国现行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内容
3.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历史发展
    3.1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确立与起步阶段
        3.1.1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确立与起步阶段法制建设
        3.1.2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确立与起步阶段的总结
    3.2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独立与发展阶段
        3.2.1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独立与发展阶段法制建设
        3.2.2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独立与发展阶段的总结
    3.3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整合与完善阶段
        3.3.1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整合与完善阶段法制建设
        3.3.2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整合与完善阶段的总结
4.国(境)内外抚恤优待制度研究
    4.1 我国军人抚恤优待制度
        4.1.1 我国军人抚恤优待制度体系
        4.1.2 我国军人抚恤优待制度内容
        4.1.3 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的我国军人抚恤优待制度
        4.1.4 我国军人抚恤优待制度的其它相关制度建设
    4.2 香港警察抚恤优待制度
        4.2.1 香港警察抚恤优待制度体系
        4.2.2 香港警察抚恤优待制度内容
        4.2.3 香港警察抚恤优待制度的补充机制
    4.3 英国警察抚恤优待制度
        4.3.1 英国警察的伤亡抚恤
        4.3.2 英国警察的休假优待
        4.3.3 英国警察的交通和旅游优待
    4.4 俄罗斯联邦警察抚恤优待制度
        4.4.1 俄罗斯联邦警察的伤亡抚恤
        4.4.2 俄罗斯联邦警察的医疗优待
        4.4.3 俄罗斯联邦警察的教育优待
        4.4.4 俄罗斯联邦警察的住房优待
        4.4.5 俄罗斯联邦警察的交通优待
        4.4.6 俄罗斯联邦警察的休假优待
    4.5 国(境)内外抚恤优待制度的启示
        4.5.1 在制度体系方面的启示
        4.5.2 在制度内容方面的启示
5.新时代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的问题分析
    5.1 新时代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自身建设方面的问题
        5.1.1 人民警察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亟待修订
        5.1.2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法制化程度偏低
        5.1.3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自然增长机制
        5.1.4 我国公安民警优待制度建设和发展不完善
        5.1.5 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缺乏监督机制
        5.1.6 我国公安优抚有关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建设不规范
    5.2 新时代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外部环境方面的问题
        5.2.1 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的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
        5.2.2 工伤保险改革中的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
6.新时代完善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6.1 正确认识和定位新时代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
        6.1.1 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和定位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
        6.1.2 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定位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
    6.2 全面理顺和优化新时代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
        6.2.1 宪法层面
        6.2.2 法律层面
        6.2.3 行政法规层面
        6.2.4 部门规章层面
    6.3 建立和健全我国公安民警伤亡保障的其它相关制度
        6.3.1 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公安民警工伤保险政策
        6.3.2 加快推进和建立我国公安民警职业保险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女性形象的研究
        (一) 女性形象概念界定
        (二) 女性形象相关研究
        二、动画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一) 女性刻板印象研究
        (二) 女性的话语权与集体意识研究
        (三) 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形象的研究
        三、动画电影的文化语境与身份认同
        四、内容分析法在形象问题的研究与应用
        小结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 内容分析法
        (二) 文本分析法
        三、研究样本
        (一) 研究总体和时间范围界定
        (二) 分析单位
        四、建构类目系统与量化系统
        五、编码员信度校对
第二章 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刻板群像—外在意象与内在分化
    第一节 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外貌意象
        一、不同时期动画电影中女性外貌的变迁
        二、动画电影女性外貌意象中的审美乱象
    第二节 中国动画电影中女性性格刻板印象
        一、女性性格类别
        二、不同时期动画电影的女性性格总体特征
        三、刻板印象中女性性格的两极分化与现实的冲突
    第三节 中国动画电影对少女的观照与偏爱
第三章 中国动画电影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与集体意识
    第一节 中国动画电影中女性的参与体现
        一、女性角色参与概况
        二、社会制度变迁对动画电影中女性参与度的影响
        三、父系文化的扎根在女性社会参与的体现
    第二节 中国动画电影中女性的身份地位
        一、女性角色的身份类别
        二、动画电影中女性的身份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映射
    第三节 中国动画电影中女性的命运展现
        一、女性角色在剧情中的推动作用
        二、不同时期动画电影中女性命运的展现特点
        三、男性文化中心框架下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第四章 中国动画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深层挖掘女性形象的丰富多样性
    第二节 增强动画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民族特色
    第三节 促进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发展
    第四节 提升女性自我意识,释放女性人格魅力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论文
    三、报纸
    四、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近现代女性期刊性别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云霞出海曙:女性期刊滥觞的时代背景
    二、争先恐后竞风流:近代女性期刊概述
    三、本次研究的学术梳理与资料整理
第一章 文学写作与自我发现:女性期刊的女性文学叙事
    第一节 主体与真实:女性自叙传体叙事
        一、创作动机:自我与“才”“德”的创伤体验
        二、叙事内容:历史边缘化的真实女性世界一隅
        三、叙事模式:女性“今我”与“旧我”的对抗
    第二节 秋瑾弹词小说《精卫石》的“闺怨”“豪侠”叙事
        一、秋瑾《精卫石》的闺怨气韵与豪侠内核
        二、《精卫石》的“怨与蜜”、“侠与寡”叙事
        三、《精卫石》在弹词体例上的因循与创新
    第三节 闺阁与社会:女性散文创作
        一、游记——闺阁与社会空间的“越轨”
        二、休言女子非英物:女性政论文创作
    第四节 女性期刊的女性儿童文学创作
        一、儿童的发现:女性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历史溯源
        二、伍季真、伍孟纯的女性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章 塑造理想女性:男性在女性期刊中的策略叙事
    第一节 闺装愿尔换吴钩:以《女子世界》为中心的爱国侠女形象
        一、传统文化圈女性经典形象的再塑造
        二、维新志士的“侠女”形象构建与女性期刊的回应
    第二节 《妇女杂志》中新知识武装的贤妻良母形象
        一、新旧“贤妻良母”观
        二、《黄鹂语》、《春燕琐谭》的贤妻良母取向
    第三节 幻想中的性对象:以《新女性》为中心的女性形象
        一、《新女性》的“性”讨论
        二、《新青年》乡土派作家的女性书写
    第四节 欲罢不能的都市“倩影”:《玲珑》中的女性形象
        一、《玲珑》“摩登”女郎观念的性别分歧
        二、“俘虏”的都市暗喻
第三章 性别构建:女性期刊叙事话语与女性社会化
    第一节 女性期刊与女性职业社会化构建
        一、《妇女杂志》对女子职业社会化的积极作用
        二、《玲珑》:女性职业社会化的都市困境
    第二节 交流与碰撞:《妇女杂志》中的中日女性问题讨论
        一、早期《妇女杂志》的日本科学常识启蒙
        二、与谢野晶子“贞操观”与《妇女杂志》讨论
        三、“有岛武郎情死”事件讨论
    第三节 女性期刊与女性城市化性别构建
        一、西方身体:“摩登”的发现
        二、“阮玲玉之死”:《玲珑》的舆论传播
        三、《玲珑》女性声音与上海“厌男症”
结论
参考资料
附录
    附录 1:近现代女性期刊情况一览表
    附录 2:《妇女杂志》女性作者文章一览表
    附录 3:《女子世界》作家作品一览表(略)
    附录 4:《新女性》作家创作一览表(略)
    附录 5:《玲珑》女性作者文章一览表
    附录 6:伍孟纯《鸦声》与伍季真《英兵与雀》原文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我国当代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概况
        1.3.2 其他国家和地区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概况
        1.3.3 文献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2 本论文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概念辨析
        2.1.1 警察与女警
        2.1.2 职业生涯发展
        2.1.3 其他相关概念辨析
    2.2 基本理论依据
        2.2.1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2.2 职业锚理论
        2.2.3 社会性别理论
3 我国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
    3.1 我国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的历史回顾
        3.1.1 我国女警的发展历程
        3.1.2 对我国女警历史的职业生涯发展视角考察
        3.1.3 我国女警历史发展的启示
    3.2 与中国香港地区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的比较
        3.2.1 中国香港地区女警的发展历程
        3.2.2 中国香港地区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的启示
4 我国当代女警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分析
    4.1 当代警察仍然是高性别隔离的职业
    4.2 女警的工作岗位选择有限
    4.3 女警的职业生涯发展高度与男警仍有差距
    4.4 女警主观入警动机不强
    4.5 女警缺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4.6 警察亚文化对女警职业生涯发展有消极影响
5 我国当代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5.1 A——充满活力的职初期新鲜人
        5.1.1 个人环境因素
        5.1.2 组织环境因素
        5.1.3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5.2 B——不断增强综合能力的单亲警妈
        5.2.1 个人环境因素
        5.2.2 组织环境因素
        5.2.3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5.3 C——成熟的女刑警队长
        5.3.1 个人环境因素
        5.3.2 组织环境因素
        5.3.3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5.4 D——稳定大过一切的“老社区民警”
        5.4.1 个人环境因素
        5.4.2 组织环境因素
        5.4.3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5.5 E——改革进程中的行业警察
        5.5.1 个人环境因素
        5.5.2 组织环境因素
        5.5.3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5.6 F——30 年的从警学习路
        5.6.1 个人环境因素
        5.6.2 组织环境因素
        5.6.3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5.7 女警职业生涯发展个案分析小结
6 基于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特点的对策研究
    6.1 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
        6.1.1 警察工作特点决定了女警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同于其他职业女性
        6.1.2 警察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女警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同于男警
        6.1.3 警察文化的特殊性使女警的职业生涯发展组织环境极为特殊
    6.2 基于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特殊性的对策建议
        6.2.1 保障女性拥有平等的职业生涯发展机会
        6.2.2 改善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的组织环境
        6.2.3 提升女警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6.3 对我国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附录A 警察职业生涯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警察职业生涯发展情况调查问卷样本分析
附录C 访谈提纲
致谢

(8)影院经济与文化空间:近代上海的电影院业研究(1896-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思路、章节
第一章 西影东渐与上海市影院业的发展沿革
    第一节 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影戏”传入
        一、近代上海的社会经济概况
        二、近代上海娱乐文化市场的形成与扩张
        三、西影东渐:我国电影的传入与发展
    第二节 上海市电影院业发展沿革
        一、戏园、茶楼与正式影院的演进(1896-1908)
        二、电影放映市场的逐步形成(1908—1920)
        三、制片业的勃兴与影院业市场的鼎盛( 1920-1937)
        四、从“孤岛”繁荣到萎靡惨淡(1937-1945)
        五、抗战后重整复苏与短暂繁荣(1945-1949)
    小结
第二章 自我构建:上海影院业的内部管理及放映结构
    第一节 影院的组织及管理
        一、资本构成及经营方式
        二、影院建筑及资材设备
        三、影院院务管理
    第二节 影院从业人员
        一、经营者:从外商“一统天下”到华商“分庭抗礼”
        二、被雇人员:职工
    第三节 影院轮次等级
        一、影院轮次与空间分布
        二、空间分布与观众消费能力
        三、轮次等级与映片、效益
    第四节 影片的租定与排映结构
        一、片源:影片发行与租定
        二、片权:放映权的争夺
        三、院线制:排映与放映模式
    小结
第三章 观影秩序与政府监管
    第一节 影院对观影之引导规范
        一、“电影院中顶讨厌的事情”
        二、公德提示之“观影须知”
        三、影院内的日常冲突
    第二节 政府管制与意识渗透
        一、政府之电影院的管理
        二、银幕监管之电影检查制度
        三、党国形象与意识的银幕渗透
        四、左翼电影
    第三节 秩序构建与经营冲突
        一、从“济济一堂”到“对号入座”
        二、“禁烟运动”与观影空间环境
    第四节 秩序与市场:1940年代上海军人“看白戏”问题
        一、“看白戏”之频现
        二、免费观影政策与“看白戏”有禁无止
        三、“金都血案”
    小结
第四章 行业自治与经营空间:上海电影院商业同业公会
    第一节 上海市影院业公会的组建与治理结构
        一、组建背景
        二、从筹备到成立
        三、组织机构与治理结构
    第二节 影院业公会与行业经营环境整合
        一、行业自律与行业服务
        二、影院公会与票价调整、倒票等问题的处理
    第三节 影院公会与行业政策环境的争取
        一、影院公会对营业时间场次、执照查验等争取
        二、影院公会与其他组织机构间的经济往来
    第四节 影院公会的社会责任与文化参与
        一、影院公会的政治参与
        二、影院公会的文化及公益参与
    小结
第五章 消费文化与影院业市场经营
    第一节 观影观众
        一、“看电影”的门径
        二、“到影戏园去”:对观众的阶层分析
        三、“出了影戏园后”:对影院文化的传导扩散
    第二节 影院映片
        一、英美外片的输入与垄断
        二、上海制片业发展与国片放映
        三、时局变动与映片题材变化
        四、外片竞争与国片困境
    第三节 票价
        一、票价体系
        二、票价、观众与消费能力的关系
    第四节 广告宣传与民众观影消费
        一、影片宣传:为影片找观众
        二、筑梦空间:对影院的打造与宣传
        三、电影广告中的问题与规范
        四、电影宣传与观众观影心理
    小结
第六章 影院与上海市民社会文化生活
    第一节 影院的多维角色
        一、娱乐休闲之所
        二、摩登风尚源头地
        三、社交网络联结点
        四、社会教育空间
    第二节 社会生态之呈现平台
        一、传统与现代观念之碰撞转变:女明星从“低贱”到被“热捧”
        二、民族情感:辱华影片与民族话语
        三、族群歧视:“假凤虚凰”事件
    第三节 影院与看电影日常化的形成
        一、日常生活与影片题材
        二、电影文学、小说等传播媒介
        三、市民生活与电影消费
        四、影院之城市文化文本象征
    小结
结语: 影院经济与文化空间的相互形塑
参考文献
致谢

(9)媒体道德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呼唤媒体道德的自我守望
    第一节 选题缘起:喧嚣的媒体——媒体道德责任的落寞
    第二节 媒体角色与媒体道德责任
    第三节 中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综述
        一、我国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中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媒体道德责任的概念与特性
    第一节 道德责任
        一、道德责任的历史探源
        二、对道德责任界定的几种思路
    第二节 媒体道德责任
        一、媒体道德责任存在的前提
        二、媒体道德责任的界定
        三、媒体道德责任的表现形式
        四、媒体负责任行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特性
        一、媒体道德责任客体的广泛性
        二、媒体道德责任动机的无私性
        三、媒体道德责任形式的契约性
        四、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自觉性
    小结
第三章 媒体道德责任的危机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滥用
        一、媒体的撒谎与欺骗
        二、媒体话语霸权侵犯了报道对象的权益
    第二节 媒体功利主义,缺乏责任担当
        一、媒体功利主义的涵义
        二、媒体组织的功利主义
        三、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
    第三节 媒体的道德冷漠
        一、媒体暴力
        二、新闻采访中的二次伤害
        三、新闻歧视,把社会苦难作为一种消费品
    第四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困惑
        一、保障公众的知晓权还是保护报道对象的隐私权
        二、保障媒体自身利益还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三、是坚持敬业精神还是坚持人文关怀精神
    小结
第四章 媒体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
    第一节 媒体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西方传播学研究对大众传播功能的认识
        二、我国媒体的传播功能
    第二节 媒体的角色定位及其道德责任
        一、作为环境监视者的责任
        二、作为社会关系协调者的责任
        三、作为舆论引导者的责任
        四、作为舆论监督者的责任
        五、作为文化守望者的责任
    小结
第五章 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原则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二、坚持真实、客观、公正
        三、坚持公共利益
        四、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实现机制
        一、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外部控制机制
    第三节 媒体负责任行为的具体实施
        一、个体传播者的负责任行为
        二、媒体组织负责任的管理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10)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女子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西方女学思想传入中国,教会女学首开女禁
    二、兴女学热潮的推动
    三、清末实业教育思潮与民初职业教育思潮的推进
    四、经济独立与女性职业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起始
        (一) 清末女子职业教育概况
        (二) 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特点分析
    二、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 政策法规的支持
        (二) 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三) 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与清末相比的进步之处
第三章 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的成效和制约因素
    一、所取得的成效
        (一) 办学宗旨明确、管理颇为健全
        (二) 形成了一套丰富的女子职业教育理论
        (三) 教会办女子职业教育颇有成效
        (四) 改良农业、发扬国货
    二、制约因素
        (一) 传统观念的束缚
        (二) 经费、师资短缺,办学困难重重
        (三) 男女分布、地区分布不平衡
        (四) 课程、专业设置狭窄、老套
第四章 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的意义与几点反思
    一、女子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 提高了女子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扩大了就业范围
        (二) 激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妇女解放的进程
    二、几点反思
        (一)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府关注、社会需求是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
        (二) 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营造有利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 女子职业教育的创办要适合女性特点与需要、多种形式并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我国最早的女警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市政全书》研究[D]. 魏续强.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2]《玲珑》杂志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D]. 何楠. 吉林大学, 2010(05)
  • [3]电影《天下无贼》语言的语境分析[J]. 李文芳.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12)
  • [4]新时代我国公安民警抚恤优待制度研究[D]. 韩元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程群.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近现代女性期刊性别叙事研究[D]. 杜若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1)
  • [7]我国当代女警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 马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8]影院经济与文化空间:近代上海的电影院业研究(1896-1949)[D]. 庄蕊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媒体道德责任研究[D]. 安克娴. 南京大学, 2014(05)
  • [10]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探究[D]. 马婉君. 河北师范大学, 2009(11)

标签:;  ;  ;  

我国第一位女警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