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古城之声》出版

《绘古城之声》出版

一、《绘图古都市声》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邓大情[1](2010)在《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文中研究指明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对该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学者们开始尝试从“双城”的角度来进行比较研究,如汉唐的长安与洛阳、两宋的汴京与临安、明代的北京与南京、古代的苏州与扬州等几对“双城”,学术界都已有相关成果。当我们把目光放到近代小说,本文认为,广州与上海这两座城市又构成一对小说中的“双城”。虽然从地理空间来看,广州与上海相隔甚远,而且是分属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但它们的共性也很突出。两座城市都是近代最先开放的港口城市,都是繁华的商业都会,而且在清代它们还先后作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出现,这些都吸引了小说作者对它们加以详细的描绘。所以我们在立足小说文本的前提下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比较,就有了两个基本的目标:求同与求异。前者是分析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找出文本描述中广州与上海有哪些共同点;后者则是分析两个城市的差异性,并进而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文化原因。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讲述近代以前广州、上海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渊源,并回顾古代小说中对广州、上海的文学书写。两个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古代就已经作为重要的港口出现。从城市发展的文化渊源来看,广州是典型岭南文化影响下的城市,上海则相继归属于吴越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影响之下,两种文化体系有一定的联系,但差别同样明显。回顾古代小说中对两个城市的文学书写,都经历了从简单的地域符号到较为详细的文字描述这一过程,城市的一些文化品格在小说中逐渐清晰,这些都奠定了近代小说对它们详细描写的基础。第二章从宏观的视角分析两座城市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抗争。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两个城市市民的生活。人们不仅吸收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且在生活娱乐方式、精神文化等方面也都深受影响。但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两个城市都出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抵制行动。相对于上海比较温和的方式而言,广州则是采用了激烈的武装抵抗方式。第三章论述两个城市的商业活动。两者都是繁华的商业都会,小说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不过比较来说,随着广州在全国经济地位的下降,它更多的是作为岭南地区的一座着名大都市存在,与新兴的香港之间保持了密切的商贸往来。而上海则日渐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它对周边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商业辐射力不断增强。第四章论述两个城市里新兴的市民群体,主要包括商业买办、实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产业工人等几个阶层,他们成长于新的时代环境中,其社会影响力也日渐发挥出来。而小说中大量买办由广州迁往上海,也是两者在全国经济地位变化的一个客观反映。第五章从市井风情的角度探讨两个城市的生活。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以及信仰民俗等各个方面,两个城市都有很多的共同点,这反映出中原文化在向吴越、岭南输送的过程中,许多共性得到了保留。但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两地都保留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第六、七章从赌博、鸦片、娼妓、流氓等四个方面来展示两座城市的负面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两个城市都普遍存在,通过对小说中相同题材内容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个城市既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但由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影响,两个城市中的这些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第八章为总论。以近代小说中对广州、上海的描写为例,从宏观上探讨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小说史意义。

徐蜀[2](1993)在《《绘图古都市声》出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本别具特色、图文声并茂的书——《绘图古都市声》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此书真实生动地描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清末北京街头的各种叫卖。原书为英文版(现译成中文),曾发表于本世纪三十年代,作者是一位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书中文笔幽默风趣,大量典故考证翔实,每章均有白描插图,并附有部分珍贵的历史照片;每种叫卖均有具体声调,有的还用五线谱表达。它以浓郁的京味京韵,再现了清末北京街头

陈勐[3](2018)在《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文中认为南京是中国近代时期着名的政治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针对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反映近代南京社会、城市、建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史料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基于西风东渐、建筑类型发展以及商业区的改造与变迁等视点,系统的呈现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历程,包括:整体梳理、考证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基于社会史、政治史等视角剖析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关于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演绎的理论性分析与探讨等。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背景,基于文献和图像史料讨论近代以前特别是明清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类型。第二章至第五章基于时间线索展开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分为晚清及民国初年(1860年代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至1945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至1949年)。文章基于商业设施的现代化视角,讨论各时期内政府当局的商业区计划、商业设施建设以及商人阶层自主经营的商业建筑,并总结各时期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第六章为总结性章节,基于建筑类型演变的视角探讨以市房、街市、大型商场、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试图总结商业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建筑技术、营建法规及形式理想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以年代和历史事件为纵向线索梳理建筑史实,论从史出、总结规律,以建筑类型的分类为横向线索讨论空间形式的演绎,是将建筑历史研究与社会变革视野相衔接的一种探索。

陈叙良[4](2016)在《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萧俊贤是清末民国时期一流的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其突出的山水画和中国画教育成就,成为近现代美术史上无法回避的人物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萧俊贤的艺术成就并未得到应有的恰当评价,反而被历史“熟悉的遗忘”。本文以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且至今仍未有人涉猎的萧俊贤44幅书画原作为中心,以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博物馆学、书画鉴藏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考证、图像比较、风格分析、数据统计、考察调研、口述访谈等方法,跳出纯粹书画鉴赏或艺术家生平研究的束缚,从类似于“考古报告”式的馆藏研究的独特视角出发,上篇重点进行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鉴藏史、印款释读、分类、分期及风格研究,由此确认一份可靠的萧俊贤书画作品真迹目录,深入认识萧俊贤书画艺术的特点、内涵、成就及馆藏作品的独特价值。下篇则进一步扩展研究维度,将馆藏作品及萧俊贤书画艺术放置于整个近现代美术视野中来审视,以揭示萧俊贤艺术与其个人身份、职业、交游、家庭、人品、思想之间的客观联系,深入分析近代社会文艺思潮及由学院、展览、出版、市场等要素构成的艺术体制对萧俊贤艺术的影响,由此发现一个“收藏”在博物馆中的真实而丰满的萧俊贤。以期拒绝遗忘,复忆历史:萧俊贤是近代少数艺术面貌及风格极为全面的中国画大师之一,特别是他的山水画艺术创造了独特的图式语言,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产生了深远的艺术影响,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转型时期的开拓者和最有成就的大师之一。萧俊贤还是近代中国画高等教育第一人,近代学院美术教育的先驱者,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影响深远。本文虽为个案研究,但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及其艺术经历正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画史曲折演进的见证之一,因此本个案研究又有全局的意义,成为生动、复杂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部分,而萧俊贤式的“遗忘”现象背后更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中所折射出的近现代美术评价机制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讨。

林广臻[5](2018)在《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岭南州府园林的概念,最早由岭南园林的理论家刘管平先生在研究岭南园林历史发展后总结提出,其对于惠州西湖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总结是岭南州府园林研究的肇始。岭南州府园林的理论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岭南园林研究的内容,扩展岭南园林研究的框架。本研究从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的历史形成和园林特色两个维度展开,对岭南州府园林的形成背景、历史演进、生态建构、公共特性、历史影响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结论。本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研究基础、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探讨了岭南州府园林形成的时代背景,唐宋时期岭南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迁跃发展、岭南地区主要州府城市的建设发展、文化发展与融合、岭外同类型风景园林的建设,都共同构成了唐宋岭南州府园林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章回顾了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典型实例的历史演化过程,指出了岭南州府园林的演化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并提炼了风景营造的四个行为模式,建立了岭南州府园林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第四章论述了岭南州府园林整体平衡的生态格局建构,以及这个生态格局对州府城市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农业生产中起到的基础性影响。第五章论述了岭南州府园林的公共特性,对公共与公共性本身的认识进行了基本的区分。从岭南州府园林管治和使用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岭南州府园林在古代城市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第六章分析了岭南州府园林旷墺交替的风景空间关系,归纳了岭南州府园林营造的基本范式,指出了岭南州府园林善于从景致变化中提炼四季游览的主题,以及从风景建筑、风景植物、风景品题三个角度探讨了其营造基本内容。第七章揭示了唐宋时期大规模的州府园林营造实践,是中国古典园林从风景到园林转化历史进程的关键环节。岭南州府园林是古代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其对于当今的城市发展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公共性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发韧于中国本土的公共园林营造,进而指出作为一种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公家园林”的存在。通过史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多维度的展开研究,本论文回答了有关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营造的基本问题,阐释了关于岭南州府园林的许多复杂现象,认为岭南州府园林作为岭南园林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而存在,在古代岭南城市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随着社会现实的变迁不断发展。

李菁[6](2015)在《南京愚园文献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高峰时期,除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之外,还出现了不少私家园林,其中尤以江南园林闻名于世。位于南京的愚园,便是一座江南私家园林,因其园林胜境如画,在当时具有“金陵狮子园”的美誉。因其主人名为胡恩燮,故也被称为“胡家花园”。愚园不仅具有自然巧妙的园林意境,而且与愚园相关的文献资料相对其他私家园林来说,也是更丰富更详尽。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愚园介绍;愚园文献介绍;愚园主人介绍;愚园雅集分析。其中愚园雅集是本文的中心内容,主要是对在愚园举行的文人集会中创作的诗文作品进行分析整理。本文希望对流传于世的十种愚园文献进行初步研究,为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保护及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修复愚园提供文献依据。

魏宁楠[7](2019)在《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研究》文中提出明代林浦林氏家族以“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蜚声遐迩,是福州府重要的科举与文学家族。该家族兴起于明永乐年间,经林元美、林瀚、林庭?、林庭机、林燫、林烃等,家族声望达到鼎盛。入清之后,林氏科第香火不绝,只是在仕宦上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本文以明代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勾勒还原明代林氏家族的历史地位以及探讨明代林氏家族成员的诗文创作成就。明代林氏家族的核心人物是林瀚,其奠定了林氏经史传家的文化传统,经其子孙世代相继,形成较为稳定的家族文化传统。林瀚治《春秋》,林氏子孙也大多治《春秋》经。林瀚入翰林院编修国史,其子孙林庭机、林燫踵武其后,也相继进入翰林院。在子孙婚配问题上,林瀚拒绝豪贵之家,以科举门第作为首要因素,确立了林氏选择姻亲的标准。在诗文创作上,林瀚温柔敦厚的文学观以及清新自然的诗学风尚也对林氏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文学家族,有明一代,林氏代不乏人,能诗文者甚众。林瀚是林氏第一位走向全国的作家。成、弘年间,他与李东阳、吴宽、程敏政等翰林院作家往来密切。林瀚的诗文台阁特征明显,其诗歌风格雍容典雅,平正纡徐,其古文崇理尚雅,尊经重道。拨开林瀚馆阁词臣的身份,林瀚也是一位性格豪放洒脱的诗人。林瀚推崇李白的诗歌,擅长七律,其诗歌“豪壮”与“清新”并存。除此之外,林瀚也是制义文大家,他的制义文注意谋篇布局,文章波澜曲折。在句式上喜用长句、整句,风格沉稳庄重。正、嘉之际,郑善夫在闽中执牛耳,林瀚之孙林炫追随其后,是福州府重要的作家。隆、万之交,林庭机、林燫是福州府作家的代表人物。林庭机的诗歌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艺术风格大抵从清幽秀雅转向清新高远,又从清新高远转向悠远淡泊。庭机的古文关注军政要事,不仅内容富有史料价值,而且叙事有条不紊,论述谨严。林燫崇尚复古,诗歌取材范围上溯汉魏六朝,下至盛唐。其诗歌关注时政,针砭时弊,有诗史之称。林燫的山水田园诗以清新淡远见长。在句式上,林燫受到翰林宗陶之风的影响,多效法陶诗朴拙的句法,风格平易自然。其七古学习李白歌行的句法和气势,风格豪迈雄壮。林燫的古文创作尤为突出,大多谈论国家财政与军务边防,文章气魄与格局比较大。从艺术层面看,林燫延续了翰林作家学习欧文的传统,其古文学习欧文委婉纡徐的特点,风格典雅温婉,雍容不迫。万历中期,林烃与胡应麟、叶向高等名流频繁往来。林氏诗歌传至林烃也达到极盛,其诗博采众长,诸体皆备,艺术特色最为多元。四库馆臣认为林烃的诗集《覆瓿草》步趋后七子,旧调居多,新意殊少。结合胡应麟、叶向高、曹学佺三人对林烃诗歌的评价,以及林烃诗论中的闽地特色,可以发现,四库馆臣的这种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大体说来,林烃的五古情思细腻,七古豪宕纵横,五言排律富丽舂容,五律含蓄隽永,七律温厚和平,绝句清新俊逸。古文方面,主要论述与矿税弊政紧密相关的奏疏文,这些奏疏文体现了林烃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政治担当与家国情怀。闽县林氏之盛在明代屡屡为人所称道,不仅见正史之《明史》,也见之笔记《万历野获编》。纵是文坛巨擘,也不忘为林氏添上一笔。王世贞《皇明盛事述》将林浦林氏选入“门宗仕宦”,与灵宝许氏、鄞县镜川杨氏等家族相并列。晚明邵捷春辑《闽省贤书》,更是将林浦林氏列为闽省第一世家,相比其它夸大的记载,这种评价是比较客观和恰当的。

余慧[8](2012)在《汶川地震灾区历史文化名城灾后价值分析与保护研究》文中认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众多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地震使大量历史文化名城遭受严重破坏,近千处文物保护单位、无数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街区遭受灭顶之灾。灾区重建任务已全面完成,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解决,灾区群众生产和生活步入正轨。在此背景下审视灾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可对今后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地震灾害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综合考虑的思路开展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大灾之后的历史文化恢复理论和实践,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般理论和方法,针对灾区历史文化名城的震后现状,分析其价值的变化,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地震影响综合评价模型,明确了评价的原则、标准、内容和方法。进而实地考察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都江堰、汶川、什邡、绵竹、北川5个城市,分析其历史文化价值,地震灾损,恢复重建规划和实施,防灾减灾系统,以及景观风貌恢复和保护,应用设计的评价体系,进行灾后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并对灾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出建议。最后从名城价值、防灾系统的构建、景观风貌的塑造、地震遗址和纪念建筑、政策法规导向等方面,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供操作的一般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基于以上的综合研究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汶川地震灾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历史价值高、文化遗存丰富、地理区位独特、历史影响深远、地域特征明显等特征。震后,文物点本身的属性发生变化,传统风貌、现状肌理和整体格局的改变导致名城价值受到影响;同时,地震遗址和纪念物等物质载体及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精神等方面的成就也给名城价值增添了新的内容。二、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地震影响综合评价模型,将整个评价体系划分为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地震影响评估、地震景观与社会影响、保护规划和抗震措施4个一级指标,继续分解为13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再依据分级标准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评判。三、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五个城市进行考察分析并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议:1.修复紧邻世界遗产都江堰景区的历史街区建筑,划分有价值的区域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如幸福路、大观街、书院街、瑞莲街、井福街、蒲阳镇古廊桥地区;增加城市开放空间,分级设置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儿童公园、街头绿地等,作为休憩和疏散场地;拆除文物古迹周边的棚户区和工厂区,更新城区老化设施,开展水域综合环境治理,引导商业文化设施集聚中心。2.合理引导、强化汶川历史文化名城意识和保护名城的责任感;扩大现代建筑与文物古迹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协调地带,如姜维城遗址;挖掘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强化禹羌文化特色,并借助震后“汶川”的名气,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3.绵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中增加对文物建筑的抗震防震措施;整治民主巷历史文化风貌,开展民主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加强新城区与旧城之间必要的过渡和引导,明确风貌控制区和建设协调区,新建筑应体现川西建筑特色。4.提升什邡历史文化特色和品质,整治周家大院街区和罗汉寺街区,进行城区风貌改造,有条件的街区进行保护,如马井正大街、师古回龙街、蓥华红旗街;改善文物古迹用地现状的局促,对慧剑寺和关帝庙周边进行改造,拆除现代化建筑,划定文物保护控制区和协调区;建立立体绿化游憩网络,保护和完善绿化建设,如留春苑公园内以及筏子河两岸,在重要节点建设相应街头绿地和小游园。5.北川是汶川地震灾区唯一异地重建的城市,灾后重建塑造了“北川模式”。通过研究,认为北川申报“灾难型”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定位为大禹故里,现代化的羌族文化城,灾后重建模范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核心区为曲山原县城遗址、县城南部的任家坪地区以及北部的唐家山堰塞湖堰塞体周边;永昌新城大禹文化轴线街区可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市民中心、北川大酒店、羌族博物馆与羌文化研究综合体、抗震纪念馆等可适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四、进一步提出了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和抗灾防灾能力的建议:对老城区进行功能疏解,调整用地性质和规模,降低老城区密度;防灾避灾和城市历史空间相结合,利用古城水系等要素形成城市公园兼具疏散作用,整治不合理的历史街巷,满足避难所和疏散通道要求;按照城市新抗震设防要求,增加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抗震防震措施;综合解决古城交通的现代化、用地功能的调整、风貌特色的形成等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原真性修复地震中受损的历史古迹和历史街区,保持地域传统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构成城市风貌特色中的积极作用;积极保护地震遗址,利用灾后恢复重建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扩大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范畴,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社会影响力。期望本文对汶川地震灾区历史文化名城的进一步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王海刚[9](2009)在《明代书业广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是我国古代商业性出版事业最发达最活跃的时期,其时刻家蜂起,书坊林立,竞争激烈,书业广告因此获得强烈刺激而长足发展。明代书业广告成为我国古代书业广告的繁荣时期。本文谨就明代书业广告之背景、形式、内容、价值、技巧、特点等问题做一探讨。本文正文共分七章,探讨了明代书业广告的诸多问题。第一章分析了明代书业广告繁荣的社会历史原因。明代国内都市繁华,商业分布之广,海外贸易发达,促成明代商业之繁荣;各种商业广告盛行;书业竞争激烈,官方刻书、书坊刻书日趋实用化和商业化;书业广告历史悠久,宋元以来的书业广告传统影响于明代。明代书业广告正是在此现实背景及历史背景下,方兴未艾。第二章探讨了明代书业广告的形式。明代书业广告形式多样,根据广告载体划分,可分为印刷媒介广告和非印刷媒介广告。印刷媒介广告包括书名广告、解题广告、扉页广告、序文广告、凡例广告、牌记广告、插图广告、正文广告等。在此分类基础上,对每种类型的广告意义及诉求方式,进行了重点研究。第三章对明代书业广告的内容就行了考察。明代书业广告内容丰富,或反映刻书情况,或强调图书内容,或宣传续作,或发布征稿信息,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第四章对明代书业广告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传递图书信息,促进销售;提高声誉,塑造出版者形象;丰富社会文化,引导阅读;史料价值。第五章分析了明代书业广告的技巧。包括重视插图,图文并茂;文字简练,语言优美;运用名人效应;版权保护中的广告技巧以及商标中的广告技巧等。第六章总结了明代书业广告的特点。一是广告形式的多样性,有招贴广告、店铺广告、陈列展示广告、书船广告等。二是广告内容的复杂性,表现为作者署名中的复杂性以及评点中的复杂性。三是广告意识的强烈性,明代出版者自觉地将广告作为宣传图书,促进销售的有效手段。四是广告行为的排他性,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标榜“唯我独尊”。第七章为结论。明代书业广告有其自身的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书业广告市场发育不成熟,广告市场中的多角关系尚未形成。二是书业广告传播范围有限。三是虚假广告之多。同时,明代书业广告对我们当今也有诸多启示。

杜林东[10](2019)在《从城郭到都市:中国早期现代市政建设中的拆城与筑路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建筑学与历史学结合的方法,基于晚清民国报刊、方志、档案汇编、图集影像等史料,对中国早期现代市政建设中的拆城筑路事件做以梳理、对比、解释。将城墙、道路及其相关内容置于“清代——清末新政——北洋政府——民国政府”的总时间线下研究,以城墙、道路作为公共工程的建设转型为中介,将拆城筑路导致的建筑、城市形态改变同社会关系进行关联,以解释拆城筑路的发生机制。本文共五章,主体三章,分别以观念、生产方式、物与技术三个角度切入进行分析,三个角度同时具有一定的层级递进关系。首先将传统时期的城墙认知与晚清民国时期筑路代替筑城的认知进行对比,城墙总体从有用转为无用落后,道路被寄托现代化的期望,整个转变过程体现东西文化间的冲突回应;随后,对清代与清末新政至国民政府两个时期的工程管理机构,与城墙、道路作为公共工程建设模式的转型进行对比,并分析建设过程转型中新空间建设的财政、新空间与旧产权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拆城筑路在彼时是一种可以理解甚至迫不得已的市政建设方式。而生产方式的转型恰恰促使一种新的观念得以落地出现新的空间,促使拆城筑路得以发生;最后,对近代拆城筑路过程做以梳理分析。描述清代地方治所中城墙的基本形态与晚清时期出现的问题。以上海、北京为重点,兼及天津、汉口、广州、重庆四座开埠城市,进行个案对比分析。基于《道路月刊》描述彼时以开埠城市为首,集中于长江上游、中游、岭南地区的总体状况,并分析城墙作为古物认知后的处理策略。论述知识技术对拆城筑路的促进作用。拆城过后,道路以功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方式被视为都市设计的重要策略。总结城墙与道路在观念与生产方式改变的作用下,公共物层面经历的转型模式。本文得出结论:观念与物呈现双向作用的关系。之于拆城筑路,在自上而下的变革中,总体呈现以观念的改变为引发,生产方式的变革为载体(关系机构与法规两方面),西方知识技术的传入为手段,进而作用到具体物质空间,物质空间的变化反相强化观念。整个过程中伴随权力、社会的相互纠葛,权力总体呈现主导力量。同时该循环中的观念变化来源于晚清同西方的物质空间对比与中西观念的直接碰撞,变化的物质空间同新时期西方物质空间再次对比,结合新的中西观念,促成再变化的观念,达到新的循环。拆城筑路又总体呈现四个特征:以“都市进步”为核心、权力作为主导力量、民间协会的官方性与促进作用、内变革与外部刺激的应和。由拆城筑路一事可窥探近代中国城市、建筑建设范式转型中的效仿、激进与不彻底特征。

二、《绘图古都市声》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绘图古都市声》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3.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广州、上海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古代小说中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广州城市沿革和古代小说中的广州书写
    第二节 上海城市沿革和古代小说中的上海书写
第二章 接受与抗争:广州、上海对西方文明的回应
    第一节 西方物质文明的渗透与市民生活
    第二节 西方思想文化对广州、上海的冲击与推动
    第三节 近代小说中广州、上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
第三章 近代小说中广州、上海的商业活动
    第一节 小说对广州、上海商业活动的描绘
    第二节 小说对广州、上海外贸活动的描写
    第三节 广州、上海人口贩卖活动在小说中的反映
    第四节 小说与广州、上海的金融业
第四章 近代小说中的新兴社会群体
    第一节 神通广大的买办阶层
    第二节 夹缝中求取生存的民族资产阶级
    第三节 初次登上历史舞台的产业工人阶层
    第四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留学生群体
第五章 商风浸淫下的近代都市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传统继承中的时代特色
    第二节 婚丧嫁娶:传统习俗与洋场风情
    第三节 生辰寿诞:"说不尽的热闹,写不尽的繁华"
    第四节 民间信仰:神灵崇拜与功利诉求
第六章 赌博与吸毒:都市肌体中疯长的社会毒瘤
    第一节 赌博业的畸形繁荣
    第二节 罪恶的鸦片贩卖
第七章 娼妓与流氓:都市土壤中盛开的恶之花
    第一节 娼妓业的空前兴盛
    第二节 流氓的泛滥成灾
第八章 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小说史意义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新补近代小说书目
    附录2:近代小说中涉及广州的作品列表
    附录3:近代小说中涉及上海的主要作品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1.3 研究的创新性
    0.2 已有相关研究述要
    0.3 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说明
        0.3.1“南京近代”在本文中的含义
        0.3.2 相关概念解释
        0.3.3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以前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
    1.1 南京城史地特征与商业区布局
        1.1.1 城市格局与商业区分布
        1.1.2 城南水系与商业街市布局
    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南京传统商业空间的两种原型
        1.2.1 传统商业街市
        1.2.2 小型临街商业建筑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及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街市与商业建筑(晚清~1927)
    2.1 概述:晚清至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区与商业街市
        2.1.1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区的变迁
        2.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发展特征
    2.2 下关开埠与商埠现代化
        2.2.1 下关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商业位势
        2.2.2 下关的商业街市与新商业建筑类型
        2.2.3 西风东渐的建筑形式:外廊样式
        2.2.4 小结
    2.3 清末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2.3.1 南洋劝业会的背景
        2.3.2 南洋劝业会的缘起与筹备
        2.3.3 端方的现代化理想与劝业会场的布局与空间
        2.3.4 南洋劝业会的现代化空间体验
        2.3.5 聚珍赛奇:南洋劝业会的展品与陈赛
        2.3.6 南洋劝业会与南京城市改造及城市近代化
        2.3.7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旧城商业街区改造及商业设施建设(1927-1937)
    3.1 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商业概况及商业设施建设
        3.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3.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商业街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3.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
        3.2.1 《首都计划》前的商业区计划
        3.2.2 《首都计划》关于商业区与商业设施的计划
        3.2.3 《首都计划》后关于工商业区的计划
    3.3 新商业区的开辟与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3.1 新街口银行及商业区规划及建设
        3.3.2 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4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27 年~1937 年)
        3.4.1 国货运动的背景及其发展
        3.4.2 国货陈列馆:宣传国货的大本营
        3.4.3 国货公司:政府导向的国货事业
        3.4.4 中央商场:抗战前“南京唯一之大规模商场”(1934 年~1936 年)
    3.5 社会改良类商业设施:大型菜场的建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占时期南京商业设施的改造与建设(1937-1945)
    4.1 背景:日军对南京城市商业设施的破坏
    4.2 概述:日占时期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建设
        4.2.1 日占时期南京社会及商业概况
        4.2.2 日占时期南京的商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概况
    4.3 日本人创办的商业设施
        4.3.1“日人街”的划定
        4.3.2 日本连锁型百货商店的出现
        4.3.3 日本商人的市房改造与建设
    4.4 当局的商业设施改造与建设
        4.4.1 1938至1940年间的菜场、市房与简易市场的改造与建设
        4.4.2 1940年以后的市房建设
    4.5 中国商人创办的集中型商业设施
        4.5.1 内街式集中型商业设施:商场
        4.5.2 简易的集中型商业设施:市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设施的发展(1945~1949)
    5.1 概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
        5.1.1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5.1.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5.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街区的改良与建设
        5.2.1 既有商业区的改良计划
        5.2.2 市区的北拓:中山北路沿线建设
    5.3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45 年~1949 年)
        5.3.1 国货运动的背景
        5.3.2 中央商场的改造与扩建(1945 年~1946 年)
        5.3.3 国货公司的复业与续办
        5.3.4 国货展览会的创办
    5.4 当局主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4.1 下关热河路商场及菜场(1946 年~1947 年)
        5.4.2 八府塘菜场(1946 年~1947 年)
    5.5 商人创办的大型商场和市房
        5.5.1 商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5.2 市房的营建与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特征探析
    6.1 南京近代传统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空间的现代化演绎
        6.1.1 传统商业街市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1.2 传统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2 南京近代市房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2.1 市房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
        6.2.2 市房店面的商业元素
    6.3 南京近代大型商场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3.1 大型商场的发展沿革
        6.3.2 大型商场的建筑空间形式探析
    6.4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的原因探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一)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综述
    (二)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发展特征
    (三) 认识和启示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4)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鉴藏、分期与风格研究
    第一章 馆藏作品的鉴藏与考证
        第一节 馆藏作品的鉴藏与保护
        第二节 馆藏作品的款识释读与考证
        第三节 馆藏作品的特点与价值
    第二章 馆藏作品的分期与风格研究(之一)
        第一节 早期的山水画(初创期)
        第二节 中期的山水画(多向探索期)
        第三节 晚期的山水画(成熟期)
        第四节 萧俊贤山水画艺术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章 馆藏作品的分期与风格研究(之二)
        第一节 遣兴花果韵最妍:萧俊贤的花鸟画
        第二节 萧俊贤的书法、篆刻、题款艺术
    第四章 从馆藏作品来看萧俊贤艺术面貌的多样性
        第一节 萧俊贤绘画作品中的西画因素与现代性
        第二节 萧俊贤的题画诗与诗意画
下编 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相关问题研究
    第五章 一份简明履历的背后:对萧俊贤生平与交游的再研究
        第一节 身份与职业:对萧俊贤艺术生涯的社会学考察
        第二节 创作环境与资源:萧俊贤的艺术交游圈
        第三节 家庭、性格与人品:解读萧俊贤艺术的另一面
    第六章 萧俊贤艺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清末民国的文艺思潮与萧俊贤的艺术观
        第二节 萧俊贤美术教育实践与思想
    第七章 近现代艺术体制中的萧俊贤
        第一节 近现代美术展览、出版中的萧俊贤
        第二节 近现代书画市场中的萧俊贤
结论 萧俊贤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兼谈美术史上的“遗忘”现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5)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选题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中国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唐宋岭南地区的相关研究
        1.2.3 岭南古典园林理论的相关研究
        1.2.4 关于岭南州府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界定
        1.3.1 研究的时间范畴
        1.3.2 研究的空间范畴
        1.3.3 研究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对象的定义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4.1 园林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
        1.4.2 多学科下的综合视角
        1.4.3 研究的主要工具
        1.4.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代转折背景下的缘起
    2.1 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2.1.1 气候变化下的山水发育
        2.1.2 历史沿革演化
    2.2 岭南地区的跃迁发展
        2.2.1 区域发展的变革时期
        2.2.2 交通线路的结构组织
        2.2.3 贬官谪宦的促进作用
    2.3 文化上的发展与融合
        2.3.1 山水艺文创作与桃源想象
        2.3.2 儒释道文化思想的传播
        2.3.3 文化融合与风水的图示表达
    2.4 主要州府城市建设略论
        2.4.1 广州府
        2.4.2 静江府(桂林)
        2.4.3 潮州
        2.4.4 雷州
        2.4.5 端州(肇庆)
        2.4.6 邕州(南宁)
        2.4.7 惠州
    2.5 岭外同类型风景建设的带动
        2.5.1 绍兴鉴湖
        2.5.2 颍州西湖
        2.5.3 杭州西湖
        2.5.4 福州西湖
        2.5.5 启示与借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时演进的城市风景
    3.1 代表性风景园林实践
        3.1.1 惠州西湖:钱塘颖水更罗浮
        3.1.2 潮州西湖:潮阳山水东南奇
        3.1.3 桂林城湖:桂林山水甲天下
        3.1.4 端州星湖:一区仙境蓬莱岛
        3.1.5 雷州西湖:烟水苍茫情有无
        3.1.6 广州药洲:惟馀九曜巉岩石
        3.1.7 邕州南湖:鱼稻溪山若江南
        3.1.8 连州海阳湖:千峰立水皆自殊
    3.2 历时演化的风景园林
        3.2.1 历时性与共时性
        3.2.2 城湖共进的历史主线
        3.2.3 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3.3 风景营造的行为模式
        3.3.1 风景发现
        3.3.2 风景建设
        3.3.3 风景游乐
        3.3.4 风景传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体平衡的生态建构
    4.1 山水城林湖田的整体认识
        4.1.1 风水术影响的风景格局
        4.1.2 城市水利营建及其风景化
        4.1.3 古代山水城市的实践成果
    4.2 城市生态功能的补充
        4.2.1 调蓄
        4.2.2 涵养
        4.2.3 防灾
        4.2.4 物质交换
    4.3 服务生产的风景空间
        4.3.1 农业灌溉的用水来源
        4.3.2 湖泊的生产
        4.3.3 农业生产的风景化
        4.3.4 交通运输及风景游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世致用的公家园林
    5.1 关于公共本身的认识
        5.1.1 公共园林和园林的公共性
        5.1.2 中国古代的“公共”与现代西方的公共
        5.1.3 基于历史唯物的事实判断
    5.2 州府当局管治的空间区域
        5.2.1 州府当局的管治责任
        5.2.2 官宦主导的风景“客厅”
        5.2.3 社会参与和财政投入
    5.3 服务州府官民的风景园林
        5.3.1 官民共享的游赏之地
        5.3.2 多元包容的文化空间
        5.3.3 园林活动反映世俗生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景营造的主要内容
    6.1 风景特色
        6.1.1 旷奥交替的风景嵌套
        6.1.2 汀岛桥亭的营造组织
        6.1.3 物相变化的景致捕捉
    6.2 基本营造内容
        6.2.1 风景建筑
        6.2.2 风景植物
        6.2.3 风景品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后世园林营造的影响初探
    7.1 从风景到园林
        7.1.1 “以石代山”的中唐转折
        7.1.2 药洲:一个特例的再思考
        7.1.3 置石到叠山转化的再观察
        7.1.4 空间同构与尺度收敛
    7.2 功能叠加的大尺度城市风景
        7.2.1 以古为新:朴素实用的风景基础设施
        7.2.2 公家园林:有别于西方的“古典公共园林”
    7.3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岭南州府园林纪事表
附录二:唐宋岭南州府园林部分选文
附录三:唐律疏议相关部分摘录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6)南京愚园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京愚园介绍
    第一节 愚园建造始末
    第二节 愚园各景点
    第三节 对愚园的历史评价及开发保护的现状
第二章 南京愚园文献十种叙录
第三章 愚园主人研究
    第一节 胡恩燮生平事迹
    第二节 胡光国简介
第四章 愚园雅集活动
    第一节 历史上愚园的雅集活动(按时间顺序)
    第二节 雅集专题研究
    第三节 愚园宾客及作品分析
附录: 愚园文献中各景位置及特点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福州林浦林氏家族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上篇: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研究
    第一章 林浦林氏家族之渊源、世系与屋舍
        第一节 林氏始祖入闽考
        第二节 明代林氏家族世系研究
        第三节 明代林氏宅第园林考
    第二章 明清林浦林氏科举考论
        第一节 关于林氏的戎籍问题
        第二节 林氏家学之渊流探讨
        第三节 射房林火奇一脉的科举人生
    第三章 明代林浦林氏姻亲考
        第一节 善择姻亲续书香
        第二节 姻亲圈的维护与重组
    第四章 林燫与嘉靖至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关系考
        第一节 林燫与严嵩的关系
        第二节 林燫与徐阶的关系
        第三节 林燫与张居正的关系
下篇:明代福州林浦林氏文学研究
    第五章 明清林浦林氏家族着作版本考
        第一节 明清林氏家族着述考
        第二节 明代林氏家族诗文集版本考异
    第六章 林瀚文学研究
        第一节 林瀚与茶陵派
        第二节 林瀚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林瀚的制义文与古文创作
    第七章 林庭机诗文研究
        第一节 林庭机诗歌研究
        第二节 林庭机古文研究
    第八章 林燫诗文研究
        第一节 林燫诗歌研究
        第二节 林燫古文研究
    第九章 林烃诗文研究
        第一节 林烃与闽中诗派
        第二节 《覆瓿草》的基本风貌
        第三节 林烃奏疏文研究
    第十章 明代林浦林氏家族文学观及其文学面貌
        第一节 温柔敦厚的文学观
        第二节 清新自然的诗风
结论
附录1 林浦行宫与南宋海上行朝
附录2 表 10:明清林浦林氏科第表
附录3 林浦林氏诗文辑佚
附录4 林瀚年谱
附录5 林庭机、林燫、林烃父子年表
附录6 东林宫保祠祠田表
附录7 图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8)汶川地震灾区历史文化名城灾后价值分析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大灾之后的城市恢复与保护
    2.1 灾难种类及危害
    2.2 国外防灾与保护的法律依据
        2.2.1 日本灾害立法和防御对策
        2.2.2 美国的城市综合防灾及启示
        2.2.3 地震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文件
    2.3 国外灾区重建保护实践
        2.3.1 日本阪神震灾复兴规划中的历史保护
        2.3.2 美国地震灾后重建经验
        2.3.3 其他城市的灾后重建
    2.4 国内震后城市恢复与保护
        2.4.1 代表城市——唐山
        2.4.2 代表城市——丽江
        2.4.3 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灾后重建
        2.4.4 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2.5 地震纪念馆与遗址公园相关案例
        2.5.1 阪神大地震纪念馆经验
        2.5.2 台湾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历史文化名城理论及其实践
    3.1 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3.2 国外历史文化保护的理论
        3.2.1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
        3.2.2 有关历史保护的立法
        3.2.3 国际保护公约和宪章
        3.2.4 国外立法的特点及启示
    3.3 国外历史文化保护的实践
        3.3.1 美国
        3.3.2 英国
        3.3.3 意大利
    3.4 国内历史文化名城的理论
        3.4.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3.4.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设计
    3.5 国内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践
        3.5.1 代表性历史文化名城
        3.5.2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震后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估体系的建构
    4.1 汶川地震灾区的历史文化名城
        4.1.1 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概述
        4.1.2 灾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4.1.3 灾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4.1.4 灾区历史文化名城特征与价值
    4.2 汶川地震对灾区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坏和影响
        4.2.1 受灾范围及受灾概况
        4.2.2 历史文化灾损情况分析
    4.3 灾区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估
        4.3.1 现有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条件
        4.3.2 灾区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变化
    4.4 灾后价值评估体系的建构
        4.4.1 评价原则
        4.4.2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4.4.3 评价体系释义
        4.4.4 评价方法及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级名城都江堰灾后价值分析和保护研究
    5.1 历史文化价值特色
        5.1.1 历史久远度
        5.1.2 遗产价值
        5.1.3 重要职能特色或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
    5.2 地震影响评估
        5.2.1 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
        5.2.2 历史街区
        5.2.3 老城核心区
    5.3 地震景观与社会影响
        5.3.1 地震遗址和纪念景观
        5.3.2 社会影响
    5.4 保护规划和抗震措施
        5.4.1 保护规划
        5.4.2 恢复重建措施
        5.4.3 抗震性能
        5.4.4 城市规划布局
        5.4.5 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省级名城灾后价值分析和保护研究
    6.1 历史文化价值特色
        6.1.1 历史久远度
        6.1.2 遗产价值
        6.1.3 重要职能特色或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
    6.2 地震影响评估
        6.2.1 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
        6.2.2 历史街区
        6.2.3 老城核心区
    6.3 地震景观与社会影响
        6.3.1 地震遗址和纪念景观
        6.3.2 社会影响
    6.4 保护规划和抗震措施
        6.4.1 保护规划
        6.4.2 恢复重建措施
        6.4.3 抗震性能
        6.4.4 城市规划布局
        6.4.5 保障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北川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评估
    7.1 北川地震灾损分析
    7.2 灾后恢复重建和实施
        7.2.1 北川新县城选址论证
        7.2.2 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7.2.3 新县城总体城市设计
        7.2.4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及震灾纪念地
    7.3 北川历史文化分析
        7.3.1 历史文化资源
        7.3.2 文化遗存及其保护策略
        7.3.3 历史文化保护类型
        7.3.4 防灾减灾系统
        7.3.5 景观风貌恢复和保护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讨论和结论
    8.1 名城价值评估和分析
    8.2 讨论
        8.2.1 灾后历史文化名城价值
        8.2.2 防灾系统的构建
        8.2.3 景观风貌的重塑
        8.2.4 地震遗址和纪念建筑
        8.2.5 政策法规导向
    8.3 结论
    8.4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明代书业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选题的研究现状
        0.2.1 关于书业广告定义的研究
        0.2.2 关于书业广告起源的研究
        0.2.3 关于书业广告发展史的研究
        0.2.4 关于明代书业广告整体形式的研究
        0.2.5 关于明代书业广告单种形式的研究
        0.2.6 散见于牌记和书目等着作中的书业广告研究
        0.2.7 总体评价
    0.3 有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0.3.1 广告的概念
        0.3.2 书业广告的概念
        0.3.3 书业广告的要素
    0.4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0.4.1 研究方法
        0.4.2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 明代书业广告之背景
    1.1 商业之繁荣
        1.1.1 都市商业发达
        1.1.2 商业分布之广
        1.1.3 海外贸易兴盛
    1.2 商业广告之盛行
        1.2.1 招幌广告
        1.2.2 叫卖广告
        1.2.3 吟唱广告
        1.2.4 声响广告
        1.2.5 诗歌广告
        1.2.6 对联广告
    1.3 书业之发达
        1.3.1 官方刻书业的实用化倾向
        1.3.2 书坊刻书的商业化
    1.4 宋元以来的书业广告传统
        1.4.1 牌记广告
        1.4.2 题跋式广告
        1.4.3 牒文式广告
        1.4.4 书名广告
        1.4.5 封面广告
        1.4.6 征稿广告
        1.4.7 书目广告
        1.4.8 版权保护中的广告意识
2 明代书业广告之形式
    2.1 书名广告
        2.1.1 托名"京本",宣扬版本来源之善
        2.1.2 冠上"出相"、"绣像"、"全相"等字眼,招徕读者
        2.1.3 书名以"新奇"相号召
    2.2. 解题广告
    2.3 扉页广告
    2.4 序文广告
    2.5 凡例广告
    2.6 牌记广告
        2.6.1 牌记的位置
        2.6.2 牌记的数量
        2.6.3 牌记的形状
        2.6.4 牌记的作用
    2.7 插图广告
        2.7.1 牌记中的插图
        2.7.2 扉页中的插图
        2.7.3 "双面连式"插图
        2.7.4 "月光型"插图
    2.8 正文广告
    2.9 小结
3 明代书业广告之内容
    3.1 反映刻书情况
        3.1.1 刻书缘起
        3.1.2 集资情况
        3.1.3 图书价格
        3.1.4 与众共之
    3.2 强调图书内容
        3.2.1 言版本之善
        3.2.2 言校勘之精
        3.2.3 言内容之全
        3.2.4 言取材之真实
        3.2.5 言书之历史价值
    3.3 宣传续作
    3.4 征稿广告
    3.5 小结
4 明代书业广告之价值
    4.1 传播图书信息,促进销售
        4.1.1 刊登书目广告,吸引读者
        4.1.2 揭示藏版地点,以广招徕
    4.2 提高声誉,塑造出版者形象
    4.3 丰富社会文化,引导阅读
    4.4 史料价值
5 明代书业广告之技巧
    5.1 图文并茂
    5.2 语言优美
    5.3 名人效应
        5.3.1 显官政要作序
        5.3.2 学者名流作序
        5.3.3 名人评点
    5.4 版权保护中的广告技巧
    5.5 商标中的广告技巧
        5.5.1 坊名标记
        5.5.2 图案标记
        5.5.3 肖像标记
        5.5.4 地名标记
6 明代书业广告之特点
    6.1 广告形式的多样性
        6.1.1 招贴广告
        6.1.2 店铺广告
        6.1.3 陈列展示广告
        6.1.4 书船广告
    6.2 广告内容的复杂性
        6.2.1 作者署名中的复杂性
        6.2.2 评点中的复杂性
    6.3 广告意识的强烈性
        6.3.1 余象斗的广告意识
        6.3.2 毛晋的广告意识
        6.3.3 胡文焕的广告意识
        6.3.4 臧懋循的广告意识
        6.3.5 余邵鱼的广告意识
    6.4 广告行为的排他性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从城郭到都市:中国早期现代市政建设中的拆城与筑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起源与研究发问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时空范围
        1.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1.4 研究现状
        1.1.5 研究发问与创新
        1.1.6 研究意义
    1.2 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1.2.1 本文使用主要材料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框架
2 观念:城墙与筑路认知的转变
    2.1 传统时期的城墙认知
        2.1.1 防御
        2.1.2 王朝统治的象征
        2.1.3 风水格局
        2.1.4 小结
    2.2 拆城筑路:传统迈向现代
        2.2.1 国家:拆城筑路等于革命
        2.2.2 社会:先进、财富、平等、卫生
        2.2.3 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路径
        2.2.4 小结
    2.3 拆城的放缓:城墙作为古物
    2.4 中西冲突的回应
3 生产方式:公共工程建设转型
    3.1 清代建筑工程建设机构
        3.1.1 中央政府
        3.1.2 地方政府与绅士
    3.2 城墙作为传统社会公共工程的建设
        3.2.1 清北京城墙
        3.2.2 清地方城墙
        3.2.3 小结
    3.3 现代市政机构的出现与市制的创立
        3.3.1 民族国家与地方自治:以都市建设为核心
        3.3.2 自治机构到市政机构
        3.3.3 市制(法规)的建立
        3.3.4 小结
    3.4 公用事业与拆城筑路作为新时期公共工程建设
        3.4.1 公用事业作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3.4.2 拆城以利公用事业
        3.4.3 拆城筑路的经费问题
        3.4.4 拆城筑路的土地产权问题
        3.4.5 小结
    3.5 作为观念与物的中介
4 物与技术:城墙拆除与道路铺筑
    4.1 清代地方治所的城墙形态与问题
        4.1.1 治所中的城墙形与组合
        4.1.2 城墙规模与治所等级
        4.1.3 以商埠为代表的影响
        4.1.4 小结
    4.2 拆城筑路的过程
        4.2.1 典型城市案例:以上海、北京为重点
        4.2.2 基于《道路月刊》的总体状况
        4.2.3 城墙作为古物的改造:《北京城墙改善计划》与《首都计划》
        4.2.4 小结
    4.3 技术引入与发展
        4.3.1 交通变革与筑路的互促
        4.3.2 筑路技术的引入
        4.3.3 拆城中的技术性
        4.3.4 小结
    4.4 道路作为都市设计的举措
        4.4.1 功能主义:以道路断面为中心的考查
        4.4.2 民族主义与城市美化:《首都计划》与“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
    4.5 公共物的转型
5 历史透视下的拆城与筑路
    5.1 拆城筑路的作用机制及特征
        5.1.1 作用机制:观念与物的双向作用
        5.1.2 特征1:以“都市进步”为过程核心
        5.1.3 特征2:权力作为过程的主导力量
        5.1.4 特征3:民间协会的官方性及其促进力量
        5.1.5 特征4:内部变革与外部刺激的应和
    5.2 效仿、激进、不彻底的营建范式转型
    5.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绘图古都市声》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D]. 邓大情.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9)
  • [2]《绘图古都市声》出版[J]. 徐蜀. 文献, 1993(04)
  • [3]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D]. 陈勐. 东南大学, 2018(05)
  • [4]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D]. 陈叙良.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 [5]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D]. 林广臻.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6]南京愚园文献研究[D]. 李菁.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7]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研究[D]. 魏宁楠.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汶川地震灾区历史文化名城灾后价值分析与保护研究[D]. 余慧.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 [9]明代书业广告研究[D]. 王海刚. 武汉大学, 2009(09)
  • [10]从城郭到都市:中国早期现代市政建设中的拆城与筑路初探[D]. 杜林东.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绘古城之声》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