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想念她”有趣的谈话

“教我如何想念她”有趣的谈话

一、“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论文文献综述)

魏丽芬[1](2021)在《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及方法为切入点,梳理明清养生学概况和明清涉医小说戏曲概况,总结明清养生学的特点,归纳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希冀探析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比较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中医养生理论的异同,甄别优劣;探析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养生的启示。方法本论文属于文学与养生学交叉学科文献研究,通过个案研究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重要文本作个案研究,归纳其养生理论和方法。用比较学的方法,对有代表性的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作对比研究。结果本文对涉医题材的明清章回体小说和传奇进行梳理,逐一查阅,厘定符合条件的章回体小说有12部,分别为《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野叟曝言》、《镜花缘》、《醒世姻缘传》、《老残游记》、《绿野仙踪》、《医界现形记》;传奇有8部,分别为:《牡丹亭》、《邯郸记》、《性天风月通玄记》、《巧团圆》、《怜香伴》、《凰求凤》、《意中缘》、《草木传》。梳理养生理论研究概况,分别从上古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两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四个阶段概述养生理论发展情况,总结明清养生学的特点:重视药饵和饮食养生、重视老年养生、运动养生术形成体系、重视命门保养、养生方法简要易行。通过对明清涉医小说戏曲逐一研究,分析其中蕴含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归纳整理为八个方面。关于饮食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食疗、节制饮食、饭后消食、体虚调养等。关于医药的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治未病、疾病诊治和瘟疫防治等方面。关于茶酒养生理论,分别体现在:茶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具有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养颜美容、解酒健脾等功能;酒具有疏通血脉、祛风驱寒的作用,同时可以作为药引,或制成药酒后,更能增强酒的补益之功或行血之效。关于节欲养生理论,主要包括纵欲伤身、房中术等方面。关于情志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七情致病、七情调理等方面。关于运动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武术、气功、游赏等方面。关于节令习俗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节气时令养生和传统习俗养生方面。关于人生箴言养生理论,主要包含小儿喂养、读书、做人、修炼、节欲等方面。通过对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进行比较,发现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有很多相同之处,体现在药饵与饮食养生、老年养生、节欲养生等方面。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中基本不涉及命门养生;关于养生术方面,明清涉医小说戏曲主要体现在武术、气功修炼,除《金瓶梅》提及按摩导引,《红楼梦》提及导气之术,《绿野仙踪》提及导引之法,其他很少涉及导引术;明清涉医小说戏曲不仅注重老年养生,更注重女性养生,因为女性是明清小说戏曲描述和关注的主要对象;关于节令和习俗养生方面,明清涉医小说戏曲涉及较多,中医养生书籍中偶有记载,不够全面;明清涉医小说戏曲中关于人生箴言养生包罗万象,涵盖养生保健、做人道理、修炼等,而中医养生理论主要包含医师箴言,关于疾病治疗、养生保健。通过比较,甄别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优劣,用于指导现代养生。探析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养生的关照,为现代养生提供借鉴和参考,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生活方式,为传承传统养生文化提供一种范式。结论从哲学的角度而言,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之间存在关联,两者之间拥有共通的哲学思维: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具有的社会功能——以文养身、以戏代药,与中医养生理论的社会功能一致。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大体一致,也有不同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偏重从中医学角度来探讨,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则偏重从文化学、社会学角度来阐发;中医养生典籍偏重专业知识,供世人潜心学习;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偏重文学艺术,供人们阅读欣赏。因体裁不同,明清小说戏曲善于描述生活、表现人生,因而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明清时期广大民众的养生状况。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比较而言,更多涉及文化层面,具有文化养生的功能,且因小说戏曲文学体裁的因素,更加具备警世、批判等社会功能,这是它的可取之处。其不合理之处在于明清时期的某些社会习性,如贪酒、纵欲等。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为现代社会健康养生提供指导,为传统养生文化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丰富了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对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潘丹妮[2](2020)在《音乐欣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种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在持续提升,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种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一种更加新颖的形式进行展现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增加工作开展的质量以及效率,从目前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内容以及工作展开的形式也在持续创新以及完善,因此应思考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其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工作展开的科学化以及规范性。本次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参考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研究中利用了文献综述法以及对比研究法,首先针对音乐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然后分析这种教育形式的优势,探讨其中存在的育人思想,利用这种方式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的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利用这种方式持续拓展研究思路,挖掘新的研究方式,更加有效的发挥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效果。文章以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案例,系统阐述和分析了“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现状,阐述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手段,以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基于此将大学生艺术团以及普通班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分析其中具备的不同素质,并且针对7个专业中的学生成绩进行比对分析,主要分为选修音乐课以及未选修音乐课的情况,利用这种方式探究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证明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调查提出,从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展开分析,其中普遍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音乐设施还不完善,课程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因此为了有效的增强音乐思想在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首先应该增加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利用这种方式在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充分的发挥出音乐教育具备的德育功能,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优化以音乐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设施与课程设置,并完善以音乐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张承志[3](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提出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张玲珑[4](2020)在《南词《金瓶梅》俗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词《金瓶梅》是改编自小説《金瓶梅》的弹词作品,刊刻於清道光壬午年(1822)。全书共一百回,故事情节沿袭小説原着,语言通俗浅白,间或掺杂地方方言。因其书爲民间刊本,刻印粗糙,故而保留的俗字极爲丰富,对研究清代俗字及汉字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论文在1録南词《金瓶梅》近两千个俗字字形的基础上,借鉴汉字构形学理论,将其分爲笔画变异类俗字和构件变异类俗字两类,并对每类俗字作细致梳理与描写,从而较爲全面地呈现了南词《金瓶梅》的俗字面貌。论文通过分析该书俗字,比对相关的传世与出土文献,总结归纳出南词《金瓶梅》俗字的形体特征,重点探讨了四类俗字现象:一是求简,具体表现爲字形(6廓化、书写连贯化、刻画便捷化等;二是趋同,即字形受同一文本的邻近汉字、文字系统中具有相似结构的汉字与相关义类的汉字类化而发生的字形趋同现象;三是避重,指通过选用异体字形、替换其他构件、改变笔画位置与朝向等方式,改变重复用字的字形,以使行文富有变化;四是承旧,即承袭前代既有文字形体,论文主要论述了字体转写与层积变异两种传承方式。针对南词《金瓶梅》中出现的一些疑难字,论文综合运用训诂学、文字学、校勘学的理论与方法,考释了“减”“(?)”“(?)”“(?)”“(?)”“掇”等六则疑难字,爲閲读和研究《金瓶梅》扫除了部分文字障碍。论文通过1録、整理南词《金瓶梅》的俗字,反映了该书的文字使用情况,爲清代汉字语料库增补了字形材料,提供了对比依据。同时通过分析俗字构形特点,剖析俗字现象的成因,并追溯俗字形体的演变路径,揭示了俗字发展的规律,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史具有一定意义。

王伟民[5](2020)在《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较难辨别,一直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为情态动词意义亦实亦虚,有的意义较实在,接近动词;有的意义较虚,接近副词。二为分布位置单一,情态动词的显着分布位置为“VP之前”,这个位置是状语、述语,以及连谓结构中谓语的共同位置,从这个分布位置很难辨别它与VP的关系。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判断句法功能,多凭借意义与分布。“情态动词”意义的多义性和显着分布的单一性,让辨别依据失去了判断能力。因此,要解决“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问题,就得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意义方面,情态动词的分类应与情态类型结合起来,跨语言的研究表明,情态与句法功能存在一定关系,以情态为标准分类,有利于将内部小类与句法功能对应起来,从而明晰地理顺它与VP的结构关系。分布方面,除显着分布特征外,其他分布特征的发现与整理非常重要,结构关系最终确定还得依据形式证据。从分类上看,依据Palmer(2001)、彭利贞(2007)等人观点,汉语情态动词分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认识情态三类比较合理。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寻找形式上的证据。以形式特征为依据,再辅以其他语用语义手段,“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得到准确判定。判定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从个案入手,个案证明整体性规律,整体性规律解释个案。论文第1章首先分析鉴别述宾结构和状中结构的标准,并尝试运用相关标准对“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进行鉴别,以初步了解该问题的基本情况。第2章到第5章以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的研究为主,力求加深对这部分情态动词的认识。第2章结合“肯VP”的句法语义特征,重点讨论动力情态动词的谓语核心地位,以及它对VP的支配控制问题。第3章通过“敢VP”句法功能在特殊语境下的变化,讨论构式化等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4章以“可以VP”表示不同情态时的句法语义情况,研究情态动词从动力情态发展为道义情态后,句法功能的发展变化。第5章以“要VP”为考察重点,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特征在普遍性的基础上,有什么个性化表现。第6章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对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表现加以总结,重点关注表示两种不同情态时情态动词句法功能的差异。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精细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其他章节重点关注从动力/道义情态发展为认识情态后,“情态动词+VP”的句法语义特征有哪些变化,并以这些表现鉴别认识“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第7章首先分析认识情态内部的差异与不同,并尝试对相应情态动词的特殊句法语义表现作出解释。之后关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内部的句法语义区别,从频率、特殊句法表现等角度讨论“情态动词+VP”结构,以解决其句法功能典型性问题。第8章至第11章从具体个案的深入研究入手,在共时平面集中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与情态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第8章全面考察“应该VP”表示认识情态时的句法语义特征,将其与表示道义时的特征作对比,以此讨论不同情态下句法功能的区别与对立。第9章剖析“得VP”句法表现的特殊性,并以此为突破口,分析方言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10章通过“能VP”表示不同情态时句法语义特征的变化,研究情态动词与VP之间的支配控制关系,并详细讨论“VP”句首话题化的特殊表现。第11章以争议较多的“会VP”为研究重点,关注认识“情态动词VP”句法表现的特殊与例外情况,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鉴别标准。第12章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情态动词的情态发展,主要考察在情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句法功能的变化,通过历时考察印证共时的研究。通过准确的分类和较完备的句法语义分析,“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逐步认清,理顺情态与句法功能的关系后,该结构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可以合理地预测。

赵欣[6](2019)在《明代诙谐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来看,明代是诙谐美学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非但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诙谐作品,在诙谐理论的创建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局面。本论文以明代诙谐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本溯源、文本分析、理论总结等方式分析其发展成就和审美内涵。文章首先追溯了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的历史流变,经先秦的萌发、汉魏的流行、唐宋的持续发展以及金元时期对民间文学的发现,从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来看,明代已具备了诙谐美学发展的文学经验积累。接下来梳理了明代诙谐美学在笑话、戏曲、小说、诗文不同领域的发展。其中,戏曲以之为不可或缺,无论明传奇还是明代杂剧都从不同方向发展了谈谐美学,戏曲理论中也多有关注;小说在明清时期发展成熟,脱胎于民间文学的小说创作自觉吸取不同文体中的诙谐经验融入叙事中,小说评点中也肯定诙谐的价值并探讨其技巧;诗文创作中始终伴随着争议,诗文以雅为正,但是诙谐美学又会以不同形态存在于诗文创作中,晚明小品文的创作是诙谐美学在散文创作中的突破。通过明代丰富的诙谐文学创作,可以考察明代诙谐文学场域的广阔性,文章从婚姻家庭、市井生活、官场文场和文人心境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求更为清晰地辨明诙谐笔触之下的细微区别。最后,从明代诙谐文学的创作实践中,分析出明代文人的审美心态。从审美主体的心态而言,可以看出明代文人受政治信仰失落而产生的悲愤与狂狷、受市民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尚俗尚趣;以及伴随着心学兴起而出现的个性解放潮流。

阮芳翠(NGUYEN PHUONG THUY)[7](2019)在《汉越詈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詈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各种语言中。因而詈语是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詈语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詈语承载的不仅是语言信息,也是人们的情感表达,更能透析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研究詈语的人也有不少,但是用汉语的詈语和越南语的詈语来对比研究的话,到目前为止,只有范明心(Pham Minh Tam,2013)在她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詈骂语之考察——与越南语相对应表达形式对比》(Nghien cuu loi mang chui trong tieng Han hien dai va so sanh doi chieu voi tieng Viet)中把汉语的詈语和越南语的詈语进行比较,但是作者并没有深入去把詈语研究透彻只是走马观花,并且内容里面主要是写关于汉语的骂詈语。尽管越语方面的研究较为稀少,但以前人对汉语和越南语成语研究得出的结果为理论基础,让笔者坚信《汉越詈语对比研究》的这一课题是可以继续发展延伸的。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跟中国一样,在越南学习越南语的中国留学生也越来越普遍,可见汉语与越南语都很重要。而汉语詈语和越南语詈语作为两种语言的特殊语言更让人觉得好奇、让人想去深入的了解它们。因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汉越詈语是避免不了出现的,所以笔者进一步想去研究这两种语言的詈语,从而可以知道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我们都知道中国与越南“山连山,水连水”,从农业生产走向今天的现代化事业整个漫长历史中,两国都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一步步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并走向小康。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及社会程度也提高了,中越两国历史悠久,同为文明礼仪之邦。詈语因被视为有伤风雅,历来为含蓄理性的国人不齿。然而,詈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形象,直接反映中越人民的喜怒哀乐和价值形态。同时,越南是中国邻邦,受中国风俗习惯及生活思想的影响十分广泛深远,因此,在使用詈骂语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中越两国有相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本文主要针对詈语在汉语和越语的分类、结构、功能、修辞及文化上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汉越詈语的比较研究,为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张课[8](2018)在《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诗歌的产生早于文字,其发展源远流长。晚清时期,黄遵宪和梁启超等人发起了“诗界革命”。诗歌呈现出自由化和通俗化的新形式,为新诗向民间借鉴资源作了铺垫。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以此为开端,在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歌谣成为诗歌创作借鉴的资源,除了前期文人和学者对于歌谣的内在价值感兴趣外,还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本文分析了从1917-1949年这三十多年间新诗歌谣化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原因作了具体的探讨。通过对于历史的审视,梳理出歌谣和这一时期新诗的关系,揭示歌谣入诗的深刻根源。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涉及了选题的缘起,整理了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的研究现状,并对论文的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歌谣入诗的发展进程,中国现代新诗歌谣化的原因探析及文学史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新诗歌谣化的发展演进围绕歌谣的起源、新诗和歌谣的关系来阐述,并以《歌谣》周刊为中心,阐述了文学者对于歌谣起源、诗歌和歌谣关系以及歌谣对于新诗的作用的认识。该章以中国诗歌会的机关刊物《新诗歌》和毛泽东的《讲话》为依托,具体分析了歌谣入诗的发展历程;此外,摘取了作家对于新诗歌谣化的实践的文学作品,如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温流的《打砖歌》、解放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国统区袁水拍的《张百万》等。其次,分析了歌谣成为新诗可供借鉴资源的缘由。在抗日战争时期,歌谣化的新诗成为救国的工具,发挥着宣传性和鼓动教育大众的功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经发表,在文学界引起强烈的响应,诗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民间。由此,新诗歌谣化由潜流转为主流。最后,第三章把新诗歌谣化的利弊和对后期诗歌发展的影响放入到文学史中考察。该章认为歌谣化的新诗益处在于战时成为了人民的代言人,并充分发挥了教化和鼓动大众的功用,但歌谣化的新诗明显呈现出“非诗化”的倾向,缺乏诗意。这一现象对于后期新民歌运动也间接的产生了影响。结语部分,从学理层面对全文进行归纳演绎,总结歌谣对于新诗的影响,并对歌谣化的新诗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探析文学的发展进程,即是对于文学所处时代背景的深刻剖析,总结出三个时期新诗歌谣化的不同目的和发挥的不同功用。总之,文学乃是服务于政治和人民的。

韦薇[9](2017)在《将控制艺术带回大学课堂 ——论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的关系》文中认为大学教师不重视课堂控制,一方面使得课堂控制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名不正言不顺”,另一方面也导致很多教师不学习控制技术,不擅长控制艺术。控制艺术的缺失给大学课堂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一,控制方式僵化为软控制,缺乏灵活性。而硬控制的缺位削弱了控制的力度,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无法得到规范和约束,失范行为会越来越离谱,不仅如此,这种个体行为会衍生出破窗效应,在不良现象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丧失学习兴趣,集体的隐性逃课行为愈发严重。其二,控制方式缺乏连贯性,难以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大学教师很少对班风进行持续控制,更不注重问题的预防,一般等到问题发生后才被动地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补救。这种控制的不连续性,造成班集体氛围不佳,无法与校园内充斥的不良隐性文化相抗衡。其三,控制方式偏重知识考核,缺乏全局性。知识就是力量,因而专业课教师希望学生多掌握知识。然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扭曲了知识的价值,他们错误地将“考试重点”作为控制学生学习行为或思维的手段,从而误导学生陷入“应试主义”的泥沼,助长了“应试主义”之风。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主体性与课堂控制艺术关系的误解。他们受到缺乏“操作艺术视角”的教育理论影响,误以为课堂控制会影响学生自主性发展,并在社会刻板印象影响下,想当然地以为大学生自主水平很高,无需教师过多干涉。而现实中,这些学生在经历中小学“应试主义教育”持续不断的洗礼后,自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而在自主水平上有高低之分,若要发展他们的自主性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因此,这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呼唤着控制艺术的回归。二是教师对控制艺术认识不足,将课堂控制简单化为教师霸权,怀疑课堂控制的正当性,并误解了教师教学职责,进而放松了课堂控制。事实恰好相反,控制艺术中的权威不等于霸权,教师实施控制艺术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而课堂控制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职责的一部分。为了避免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完善大学课堂控制艺术理论。首先,它的必要性体现在实现大学使命需要以“控制”保留课堂教学质量的底线,良好师生关系需要“艺术性”来建立和维系;其次,操作艺术需要遵循“控制的”“暗示的”和“教学的”逻辑。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控制绝非仅仅是操作技术,而是操作艺术。这种控制艺术实际上是复杂性操作,即它不能被看作是某一次操作或某几次操作,而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由各种复杂情境、问题、对策组成的操作系统。控制艺术没有唯一的“公式”,只有在娴熟技术基础上的“无招胜有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法掌握课堂控制艺术。他们可以用复杂性思维看待课堂问题,并以学习课堂控制技术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控制艺术技巧,逐渐实现由控制技术向控制艺术的质的飞跃。

卢琼[10](2017)在《《水浒传》称谓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称谓词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由身份、职业等得来的。《水浒传》中的称谓词可分为亲属称谓词和社会称谓词。亲属称谓词又分为血亲称谓词和姻亲称谓词,社会称谓词又分为表关系类社会称谓词、表职业类社会称谓词、表宗教类社会称谓词、表感情类社会称谓词和绰号称谓词。《水浒传》中亲属称谓词共有125个,社会称谓词共有232个,表情感类称谓词和绰号称谓词共有226个。根据列表归类、语源探究、用法分析以及将《水浒传》中的亲属称谓词与《三国演义》、《续金瓶梅》、《聊斋俚曲集》的亲属称谓词比较后发现,《水浒传》的亲属称谓词主体发展稳定、口语化色彩浓。社会称谓词是最能体现作品时代特色的称谓词,通过分类研究,我们发现社会称谓词中宗教称谓词丰富且继承性强,表职业的称谓词中男性称谓词明显多于女性称谓词。带有情感色彩的詈称、戏称和绰号称谓词是《水浒传》称谓词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绰号,在命名来源上多样化,且在变化和联系上体现出其明显的修辞效果。《水浒传》中的称谓词具有鲜明的特点:亲属称谓词泛化,这是“天下一家”传统思想的体现;称谓词男性特征显着,这种男性特征不光体现在男性称谓词上,也体现在女性称谓词上;女性称谓词充满屈辱,这种屈辱不仅表现在对女性的叙称上,也表现在女性的自称上;绰号称谓词数量多且内涵丰富,这是《水浒传》称谓词运用上的鲜明特色,绰号称谓词包含着作者对正统儒家思想的颂扬、对侠义行为的认同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养生理论概述
    1 明清以前养生理论概述
        1.1 上古秦汉时期养生理论
        1.2 魏晋隋唐时期养生理论
        1.3 两宋金元时期养生理论
    2 明清养生理论概述
        2.1 明清养生理论形成背景
        2.2 明清养生理论概况
        2.3 明清养生学特点
第二部分 明清小说戏曲概述
    1 明清小说戏曲概况
    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背景
        2.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介绍
        2.2 小结
第三部分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的关联
    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哲学思维的相通性
        1.1 天人合一
        1.2 阴阳学说
    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社会功能的相通性
        2.1 以文养身
        2.2 以戏代药
第四部分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研究
    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1.1 饮食养生
        1.2 医药养生
        1.3 茶酒养生
        1.4 节欲养生
        1.5 情志养生
        1.6 运动养生
        1.7 节令习俗养生
        1.8 人生箴言养生
    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所反映的养生文化状况
        2.1 明清涉医小说所反映的养生文化状况
        2.2 明清涉医戏曲所反映的养生文化状况
第五部分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之比较
    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之异同
        1.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相同之处
        1.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不同之处
    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优劣之处
        2.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可取之处
        2.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不合理之处
第六部分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1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当代价值
        1.1 饮食养生——素食营养补元气,粥汤美味益健康
        1.2 医药养生——女性保健重常识,医学美容贵天然
        1.3 茶酒养生——常饮香茗醒胃脾,适量饮酒行血气
        1.4 节欲养生——清心寡欲养真气,养精蓄锐利安康
        1.5 情志养生——情志平和益身心,七情过激伤五脏
        1.6 运动养生——舒筋活络调气血,适度运动平阴阳
        1.7 节令习俗养生——传统佳节添喜庆,节令养生迎吉祥
    2 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启示
        2.1 为现代社会养生提供范式
        2.2 为养生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2.3 为养生文化传承与创新开拓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音乐欣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教育学理论
        1.3.2 心理学理论
        1.3.3 美学与美育理论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2 音乐教育的思政功能
    2.1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2.1.1 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1.2 健全人格,完善人的道德行为
    2.2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2.1 培养感知能力,丰富审美情感
        2.2.2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理解力
    2.3 培育良好的道德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1 培育良好的道德行为
        2.3.2 培养创造力,激发意志力
        2.3.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4 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形成理想人格
        2.4.1 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2.4.2 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3 高校学生音乐教育及课程开设现状——以陕邮职院为例
    3.1 调査设计与实施
        3.1.1 大学生选修音乐课的动机
        3.1.2 大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
        3.1.3 高校学生整体音乐素养较低
        3.1.4 髙校学生追求音乐种类单一
    3.2 高校学生对高质量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的需求
        3.2.1 高校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的需求
        3.2.2 学生对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的认识
    3.3 高校学生参与各类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的状况
        3.3.1 高校学生参加音乐艺术社团的现状
        3.3.2 高校学生参与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的情况不理想
    3.4 高校学生接受各类音乐欣赏教育现状
        3.4.1 高校学生反映出的对音乐欣赏选修课的看法
        3.4.2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4.3 高校学生接受音乐欣赏教育的影响因素
4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存在问题
    4.1 高校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够
    4.2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结合
    4.3 高校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4.4 教学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
5 发挥音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5.1 努力提升学生对音乐思政教育功效的认同感
        5.1.1 确立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5.1.2 大学生音乐教育应以塑造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
    5.2 通过课堂教育发挥音乐欣赏的思政功能
        5.2.1 提高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
        5.2.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欣赏的德育功能
        5.2.3 提高音乐教师思想政治意识与教育水平
    5.3 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
        5.3.1 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
        5.3.2 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5.3.3 成立相关的音乐艺术类社团
        5.3.4 举办以经典红歌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5.4 注重发挥音乐欣赏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5.4.1 改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施
        5.4.2 优化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计划
    5.5 完善音乐欣赏教育的外部环境
        5.5.1 加强音乐欣赏课的正面教育功能
        5.5.2 发挥当代流行音乐的积极引导作用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南词《金瓶梅》俗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南词《金瓶梅》简介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步骤与方法
第二章 俗字类型分析
    第一节 笔画变异类俗字
    第二节 构件变异类俗字
第三章 俗字现象分析
    第一节 求简现象
    第二节 趋同现象
    第三节 避重现象
    第四节 承旧现象
第四章 疑难字考释
参考文献
附録:南词《金瓶梅》俗字表
後记

(5)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与意义
    2 研究回顾与评议
    3 相关理论与方法
    4 章节安排与布局
    5 语料来源与体例
上编 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关系
    第一章 述宾/状中的鉴定标准与“情态动词+VP”结构
        1 句法表现与鉴定方式
        1.1 硬性标准与辨别能力
        1.2 次级证据与间接旁证
        2 情态类型与鉴定标准
        2.1 句首话题与承前省略
        2.2 问句回答与正反提问
        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肯”的谓语核心地位及其对VP的控制
        1 肯与意愿的差异
        1.1 诸家释义与对比研究
        1.2 语义特征与意愿表达
        2 结构关系与核心证明
        2.1 述谓性质与宾语特征
        2.2 相关表现与述语性质
        3 支配控制与间接旁证
        3.1 控制强度与自主行为
        3.2 句法转变与控制弱化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敢VP”的句法特征及其构式化看句法功能的转化
        1 情态类别与功能特征
        1.1 义项划分与词化性质
        1.2 指令功能与谦逊表达
        2 句法表现与相关旁证
        2.1 硬性标准与结构类型
        2.2 语义重点与句法地位
        2.3 对举共现与相似性质
        2.4 近义替换与关系类同
        3 语义演化与功能转变
        3.1 硬性标准与状中结构
        3.2 说明阐释与重点后移
        3.3 副词共现与相似性质
        3.4 状中替换与结构类同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可以VP”句法表现的平行性
        1 表达功用与性质类别
        1.1 核心语义与转喻机制
        1.2 情态特征与下位类别
        2 述宾关系与句法证据
        2.1 正反提问与近似表现
        2.2 “吗”字问句与回答方式
        2.3 前置话题与宾语性质
        2.4 承前省略与结构类型
        3 述语性质与平行表现
        3.1 提问格式与鉴定标准
        3.2 回答方式与结构性质
        3.3 句首分布与话题操作
        3.4 宾语省略与中心成分
        4 相关旁证与近似表现
        4.1 对举共现与性质类同
        4.2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要VP”句法特征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1 情态特征与性质类别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属性
        1.2 情态淡化与功能转变
        2 主语意愿与宾语关涉
        2.1 兼语隐含与个性特征
        2.2 鉴别标准与共性特征
        2.3 话题回答与典型差距
        3 道义来源与宾语性质
        3.1 平行表现与述语特征
        3.2 典型差距与个别例外
        3.3 主语提升与个性特征
        4 评价命题与状语功能
        4.1 不同表现与关系差异
        4.2 副词特征与状中关系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力/道义情态及相关性质对结构关系的影响与制约
        1 动力情态与述语功能
        1.1 谓语核心与相关证明
        1.2 功能遗留与残存表现
        2 情态转变与功能差异
        2.1 支配弱化与典型降低
        2.2 使用限制与可接受度
        3 谓词性质与音节差异
        3.1 判断构式与特殊动词
        3.2 句法表现与单双音节
        4 本章小结
下编 从动力/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句法功能的转变与证明
    第七章 情态动词的情态类型与内部功能差异
        1 认识分化与句法特征
        1.1 隐喻机制与认识情态
        1.2 条件可能与逻辑关系
        1.3 句法证据与认识属性
        2 功能差异与使用频率
        2.1 动力情态与内部差异
        2.2 道义情态与功能差异
        2.3 词类归属与句法证据
        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应该VP”句法特征的区别与对立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评价判断与语用指令
        1.2 估测推理与隐喻机制
        2 关涉对象与述语功能
        2.1 正反提问与成分简省
        2.2 回答方式与表义中心
        2.3 变换分布与句法同构
        2.4 承前省略与述谓性质
        3 说明阐释与状中关系
        3.1 提问格式与相关表现
        3.2 位置固化与变换限制
        3.3 组合回答与意义重点
        3.4 近义替换与对举共现
        4 判断性质与功能争议
        4.1 表义重点与状语功能
        4.2 提问方式与主要证据
        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得VP”的句法特征与方言特色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特征
        1.2 体词成分与归属争议
        2 支配关系与述宾结构
        2.1 正反提问与方言旁证
        2.2 标准缺失与研究深度
        2.3 鉴定标准与结构差异
        2.4 比字句式与分布位置
        3 评价说明与状语性质
        3.1 吧字问句与评注功能
        3.2 位置游移与主观评注
        3.3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3.4 表义重点与省略限制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能VP”的话题化表现及控制度变化
        1 语义讨论与情态分类
        1.1 细化类别与核心语义
        1.2 语义条件与情态类型
        2 情态类型与话题表现
        2.1 动力情态与话题结构
        2.2 道义情态与话题结构
        2.3 认识情态与话题结构
        3 情态转变与控制强度
        3.1 动力情态与支配控制
        3.2 道义情态与支配控制
        3.3 认识情态与去控制化
        4 其他标准与不同表现
        4.1 述谓性质与动词共现
        4.2 状语功能与近义替换
        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会VP”的情态特征与结构关系的特殊性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主体能力与动力情态
        1.2 核心语义与认识情态
        2 组合系联与述宾特征
        2.1 提问格式与对举共现
        2.2 变换分布与句首话题
        3 评价判断与状语功能
        3.1 相似特征与区别表现
        3.2 分布位置与副词特征
        4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情态的历时演化与句法功能转变
        1 情态来源与结构关系
        1.1 动源情态与述宾结构
        1.2 形源情态与述语功能
        2 情态发展与功能变化
        2.1 关系转变与动力影响
        2.2 特殊来源与功能发展
        3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明代诙谐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本文的创新、价值与不足
第一章 诙谐及中国诙谐文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诙谐”辨义
    第二节 中国诙谐文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明代诙谐文学创作
    第一节 笑话繁荣发展
    第二节 戏曲中的诙谐
    第三节 小说中的诙谐
    第四节 诗歌中的诙谐
第三章 明代诙谐文学理论
    第一节 笑论
    第二节 趣论
    第三节 科诨理论
第四章 明代诙谐文学的艺术空间
    第一节 婚姻爱情中的诙谐
    第二节 明代市井生活中的诙谐
    第三节 诙谐对官场文场的表现
第五章 明代文人的社会心态与诙谐文学
    第一节 高压政治下的理想失落
    第二节 城市文化兴起中的尚俗心态
    第三节 心学思潮影响中的个性解放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汉越詈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汉语詈语的研究现状
        二、汉日、汉英詈语对比研究现状
        三、越语詈语的研究现状
        四、汉越詈语对比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研究范围、研究目标、詈语的定义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目标
        三、詈语的定义
    第五节 选题的特色、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意义
        一、选择特色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汉越詈语的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音节结构对比
        一、汉语詈语的音节结构
        二、越语詈语的音节结构
        三、汉越詈语的音节结构异同
    第二节 汉越詈语的语法结构对比
        一、汉语詈语的语法结构
        二、越语詈语的语法结构
        三、汉越詈语的语法结构异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各类主题汉越詈语的对比
    第一节 汉越有关性主题的对比
        一、汉越有关性器官的詈语
        二、汉越有关性行为的詈语
        三、汉越有关性乱的詈语
        四、小结
    第二节 汉越詈语贬称主题的对比
        一、汉越有关动物贬称的詈语
        二、汉越有关鬼神的詈语
        三、汉越有关什物的詈语
        四、汉越有关卑贱奸邪的詈语
        五、汉越有关排泄的詈语
    第三节 汉越其他主题詈语的对比
        一、汉越有关驱逐的詈语
        二、汉越有关威胁、诅咒的詈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詈语的功能对比
    第一节 汉语詈语的功能分析
        一、汉语詈语的攻击功能分析
        二、汉语詈语的发泄功能分析
        三、汉语詈语的戏谑功能分析
        四、汉语詈语的点缀功能分析
    第二节 越语詈语的功能分析
        一、越语詈语的攻击功能分析
        二、越语詈语的发泄功能分析
        三、越语詈语的戏谑功能分析
        四、越语詈语的点缀功能分析
    第三节 汉越詈语的功能比较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对比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一、比喻
        二、夸张
        三、借代
    第二节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比较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越詈语产生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因素
        一、不同的场合
        二、不同的时段
        三、不同的性别
        四、不同的年龄
        五、不同的修养
    第二节 心理因素
        一、愤怒
        二、厌恶
        三、憎恨
        四、嫉妒
        五、恐惧
        六、悲哀
        七、失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越詈语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文化蕴含
        一、詈语与孝文化等级观念
        二、詈语与性别观念
        三、詈语与死亡观念
        四、詈语与伦理道德
    第二节 汉越詈语在不同文体语境中的感情色彩
        一、日常交际生活
        二、影视作品
        三、文学作品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起
    研究综述
    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新诗歌谣化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歌谣与白话新诗——以《歌谣》周刊为中心
    第二节 中国新诗的歌谣化倾向——以“中国诗歌会”为中心
    第三节 四十年代的新诗与歌谣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新诗歌谣化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歌谣:新诗建设的资源
    第二节 救国语境下的歌谣成为教化大众的工具
    第三节 《讲话》影响下的新诗歌谣化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新诗歌谣化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新诗的工具性和非诗化倾向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新诗对于五十年代新民歌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将控制艺术带回大学课堂 ——论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堂控制
        二、课堂控制艺术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课堂控制研究的现有视角及检视
        二、现有研究中操作艺术视角的缺失及带来的影响
        三、把“操作艺术”带回课堂控制研究中:现实的需要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的分解
        二、研究思路及具体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
        一、研究价值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课堂控制缺失艺术性的问题与分析
    第一节 控制缺乏灵活性,硬控制缺位,出现“破窗效应”
        一、课堂中硬控制缺位的现象及分析
        二、缺乏有力控制,形成破窗效应
    第二节 控制缺乏连贯性,不良隐性文化“代际传递”形成平庸之恶
        一、课堂控制缺乏连贯性,难以形成优秀课堂文化
        二、隐性文化的“代际传递”中,学生无意识地犯错
    第三节 控制缺乏全局性,助长应试主义之风
        一、大学内的应试主义
        二、课堂控制缺乏全局性,促成完整的大学应试主义逻辑体系
第三章 大学课堂控制何以走入困境
    第一节 大学教师对课堂控制艺术与学生自主性发展关系的误解
        一、教师受已有研究影响,将学生自主与课堂控制对立起来
        二、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发展水平的判断受到刻板印象影响
        三、打破刻板印象的两个个案
        四、学生自主性发展水平有高低之分
        五、消解矛盾:呼唤控制艺术的回归
    第二节 大学教师对课堂控制艺术认识不足
        一、将课堂控制艺术中的权威简单化为霸权
        二、质疑课堂控制艺术的正当性
        三、在认识上将课堂控制艺术排除在教师教学职责之外
第四章 大学课堂控制艺术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大学课堂控制艺术存在的必要性
        一、实现大学使命需要以“控制”保留课堂教学质量的底线
        二、良好师生关系需要“艺术”保驾护航
    第二节 大学课堂控制艺术的理论逻辑
        一、控制论的逻辑
        二、暗示的逻辑
        三、教学的逻辑
    第三节 课堂控制艺术是复杂性操作
        一、课堂控制艺术的内涵
        二、教学的复杂性与课堂控制艺术
第五章 教师如何掌握课堂控制艺术
    第一节 用复杂性思维分析课堂问题
        一、发展教师的复杂性思维
        二、创造用复杂性思维分析课堂问题的情境
    第二节 学习课堂控制技术
        一、学习基本控制技术
        二、掌握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技术
    第三节 从教学中总结控制艺术技巧
        一、印象管理
        二、重视语言的魅力
        三、控制身体的艺术
        四、积极的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列表
致谢

(10)《水浒传》称谓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对称谓词的研究
        二、《水浒传》的语言学研究
    第三节 《水浒传》的版本选择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称谓词的界定与分类
    第一节 称谓词的界定
    第二节 称谓词的分类
        一、亲属称谓词
        二、社会称谓词
        三、情感色彩社会称谓词和绰号称谓词
第三章 《水浒传》中的亲属称谓词
    第一节 《水浒传》中的血亲称谓词
        一、总体概况
        二、个案分析
    第二节 《水浒传》中的姻亲称谓词
        一、总体概况
        二、个案分析
    第三节 《水浒传》亲属称谓词与《三国演义》、《续金瓶梅》、《聊斋俚曲集》亲属称谓词的比较
第四章 《水浒传》中的社会称谓词
    第一节 表社会关系的社会称谓词
        一、表示主仆关系
        二、表示师徒关系
        三、表示邻里关系
        四、表示主客关系
        五、表示朋友、同事关系
        六、其他关系称谓
    第二节 表示职业的社会称谓词
    第三节 表示宗教的社会称谓词
        一、佛教称谓
        二、道教称谓
        三、宗教人士称俗家子弟
    第四节 《水浒传》中社会称谓词的使用特点
第五章 《水浒传》中詈称、戏称、爱称 以及绰号称谓词
    第一节 《水浒传》中的詈称、爱称、戏称
        一、詈称
        二、戏称
        三、爱称
    第二节 《水浒传》中的绰号称谓词
        一、《水浒传》中绰号称谓词的类型
        二、《水浒传》绰号称谓词的修辞分析
第六章 《水浒传》称谓词的特点
    一、亲属称谓词的泛化
    二、男性特征显着
    三、女性称谓词充满屈辱
    四、绰号称谓词数量多、内涵丰富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教我如何不想她”趣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涉医小说戏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研究[D]. 魏丽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音乐欣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潘丹妮.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3]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4]南词《金瓶梅》俗字研究[D]. 张玲珑.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D]. 王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明代诙谐文学研究[D]. 赵欣. 云南大学, 2019(09)
  • [7]汉越詈语对比研究[D]. 阮芳翠(NGUYEN PHUONG THUY).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8]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D]. 张课. 河南大学, 2018(01)
  • [9]将控制艺术带回大学课堂 ——论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的关系[D]. 韦薇. 厦门大学, 2017(05)
  • [10]《水浒传》称谓词研究[D]. 卢琼.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教我如何想念她”有趣的谈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