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半径等

中心、半径等

一、圆心、半径及其他(论文文献综述)

王姗姗,吴长生[1](2021)在《“圆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文中研究说明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7~58页。教学目标: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画圆。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实践的能力。3.培养创新能力和空间观念,增强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探究、归纳圆的特征,会正确画圆。教学难点:理解同圆(或等圆)内半径、直径的关系。

徐玉辉[2](2021)在《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重叠区信号分析与仿真》文中认为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重叠区干扰问题是理论热点及工程难点。本文以国标DTMB数字电视系统为例,给出了单频网重叠区正常解调的理论条件。然后以两个发射点为例,利用电子地图JavascriptAPI在浏览器中仿真出了在给定接收电平门限、PN序列及同频保护率三个参数下的覆盖区域,达到预期结果,实现了仿真分析。本文采用了"遍历矩形区域离散点拟合"的算法克服了电子地图无API直接画出双曲线的局限,并可推广绘制其他复杂的图形。该仿真系统基于HTML/Javascript/jQuery编写,兼容性较好,使用方便,但是必须经过不断地优化、修正才能更加精确地反映实际的覆盖情况。

蒋声怀[3](2021)在《巧用“5线法”确定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圆心》文中指出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制已逐渐从知识立意到能力提升,并向核心素养立意转化。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是考查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素材。本文就带电粒子运动环境及特征进行分析,对确定带电粒子运动轨迹圆心的实例进行研究,总结得出确定带电粒子运动轨迹圆心的"5线法",通过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是圆周运动的典型实例,是考查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素材,也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

商红领,井兰娟,张丹,刘延革,孙京红[4](2021)在《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在应用中体会圆的神奇——“残缺的美”教学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一、课前思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在探索与尝试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通过真实问题,帮助学生将现实世界与数学建立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有温度的数学教育。

罗世通[5](2021)在《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板钻削分层缺陷抑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合材料是由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分优化组合而成,具有力学性能良好、结构设计灵活等显着优点,已成为航空航天、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中应用的新兴材料,全球需求量逐年升高。其中应用范围最广,需求量最大的是以纤维为增强相,热固性聚合物为基体材料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构件的加工工艺中,钻削占比将近60%,而钻削产生的分层缺陷极大地降低了构件的结构刚度,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构件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钻削分层缺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钻削入口部分的入口分层缺陷,另一类是钻削出口附近区域的出口分层缺陷。本文以高速钢麻花钻钻削玻璃纤维正交织物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板的钻削过程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钻削过程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分层缺陷的动力学行为,分析了分层缺陷的抑制机理以及相对应的钻削工艺参数,主要内容如下:(1)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板钻削入口分层缺陷的抑制机理研究。本文基于Python平台图像处理标准库PIL的image模块设计并编写了分层缺陷图像处理程序,实现了钻削成孔圆心确定、分层缺陷外侧像素点坐标搜索和分层缺陷面积计算。处理程序可达到像素级精度并自动绘制出分层缺陷半径随角度变化曲线图。通过分析钻削过程,发现入口分层缺陷在钻头完全进入材料表面时最易产生,入口分层缺陷的钻削实验数据表明进给量增加与入口分层缺陷整体面积扩大存在正比关系。本文根据线弹性断裂力学和板壳理论得出了钻削入口分层缺陷理论分析模型,定义了基于材料自身性能参数的入口分层缺陷材料常数M,揭示了入口分层缺陷宽度与每转进给量的正比关系,确定了钻削入口分层缺陷抑制的关键在于降低钻削进给量。(2)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板钻削轴向力与钻削进给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建立与实验研究。应用钻头空间几何分析得出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正交切削模型中的切削力水平分量、垂直分量与钻削轴向力之间的数值关系,推导出了钻头单齿钻削深度、刀刃长度微元和刀刃前角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了含有待解参数的钻削轴向力一般数学模型。应用Python平台数组运算模块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计算,使模型进一步简化,同时对钻削实验中测得的轴向力随时间变化曲线进行了降噪处理。根据实验测得的轴向力数据,应用Python平台中的curve_fit模块计算得出了适用于本文所用刀具和实验材料的钻削轴向力数学模型。通过实验验证,该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匹配效果良好,可以用来计算出口分层缺陷抑制的临界进给量。(3)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板钻削出口分层缺陷的抑制机理研究。麻花钻的刀刃包含横刃部分和主切削刃部分,这两部分都有导致钻削出口分层缺陷产生的可能性。通过板壳理论和线弹性断裂力学分析得出了这两部分出口分层缺陷的临界轴向力数学模型,并发现横刃出口分层临界轴向力对剩余材料厚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数值随之变化较大,而主切削刃出口分层临界轴向力在不同剩余材料厚度下皆为实际工况下难以达到的较高水平。经实验验证,采用横刃出口分层临界轴向力模型可有效抑制横刃出口分层,采用主切削刃出口分层临界轴向力模型的分层缺陷抑制效果与实验结果相符。本文通过以上三部分的研究提出了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板全过程变进给钻削分层缺陷抑制方案,实现了钻削过程中对钻削入口和出口分层缺陷的抑制。经实验验证,与固定进给钻削相比,入口分层缺陷面积减少41%,出口分层缺陷面积减少45%。

王博通[6](2021)在《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开发》文中认为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是面向油气田的一种新型井下电视技术。它不仅可以帮助油气生产企业及生产技术人员看到井内实时状况和动态,还可以用于井眼检测、套管检测、落物打捞、射孔产出、生产监测等领域。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中的井下电视测井仪器产生的测井数据存储较为集中,但处理手段较为分散,主要靠人工对测井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与解释评价。为实现提高可视化测井后期的处理与鉴别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信息化改造测井解释工作的发展思路,开发出一种应用于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的综合解释软件。通过这个软件对测井图像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来提升VideoLog可视化测井的解释能力和说服力。在设计和开发这款软件基础上,本文也对相关技术和原理进行展开说明。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基本功能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其基本功能组成,包括登录功能、可视化界面基本操作功能、资源文件的读取与保存功能、各窗口控件的连接功能等。通过使用Qt软件界面开发技术和Opencv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登录界面、管理员界面、图像处理界面等界面布局以及编写完成相应功能程序,实现综合解释软件基础功能的使用。2.针对于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的测井视频深度不准确问题,利用Opencv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度数据的矫正研究。首先通过Opencv的图像形态学处理进行接箍识别,其次通过相机成像原理进行深度矫正,最后通过差值计算方法进行帧间深度差值校准,最终通过这三个部分来进行视频的深度矫正处理。3.针对于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的测井视频图像偏心和图像失真问题,同样利用Opencv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方法研究。通过中心不动点坐标计算原理确定图像的真实中心,通过相机成像原理确定任意管壁圆在图像中的圆心坐标,通过Opencv的映射函数来完成图像的偏心矫正这三个部分来进行视频的偏心矫正处理;通过偏心矫正或接箍参数提取确定任意管壁圆的图像参数,通过Opencv的映射函数完成单个图像的展开,通过Opencv的特征识别与匹配以及透图像视变换完成图像拼接这三个部分来进行视频失真较真问题。4.生成最终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搭建基于Qt+Opencv的综合解释软件平台,把深度矫正、偏心矫正、管壁展开以及其他基础功能进行整合,整体打包后完成应用程序创建。同时对创建的应用程序进行实验,在载入测井图像和视频后,深度矫正、偏心矫正、管壁展开以及其他基础功能都能得到预期的应用效果。

王立彬[7](2021)在《光幕式动车车轴形状误差检测及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轨道运输事业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人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得到极大的提高改善,与此同时,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车组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用率明显提升。因此,对于动车组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等标准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其中,连接车轮的动车车轴作为动车组运行过程中为车轮前进传递动力的重要部件,对动车组的运行性能、安全性能及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而车轴的形状误差对车轴质量的评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研究动车车轴形状误差的检测与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虽然许多企业及研究机构在动车车轴形状误差的检测方面已经达到了生产标准,但是仍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例如,由于测量方式繁琐,导致无法实现动车车轴形状误差的在线实时检测,以及所采用的形状误差评定方法复杂,运算时间长等,导致无法被车间工人熟练掌握且检测速度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一套基于光幕传感器的动车车轴表面数据测量系统,结合简单可行且具有高精度的形状误差评定方法,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前提下,实现了动车车轴圆度误差、圆柱度误差及空间直线度误差的在线检测。首先,本文的动车车轴形状误差检测方案中,基于光幕式传感器搭建了一套动车车轴测量系统,通过控制车轴及传感器的多种相对运动方式,实现对形状误差评定所需车轴表面数据的采集。然后,在圆度误差评定方面,将数字图像处理领域针对图形检测应用的霍夫变换技术引入到圆拟合中,并基于贝叶斯线性回归,实现了最终的圆拟合,应用最小包容区域法实现对圆度误差的最终评定。在圆柱度误差评定方面,基于圆度误差评定中的圆拟合部分,采用起始与终止截面各自构建网格点,应用网格搜索算法实现对圆柱度误差的评定。在空间直线度评定方面,通过对测量点的投影和坐标变换,将测量点转换到同一坐标平面内,应用旋转逼近法,实现对空间直线度的评定。最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将圆度误差、圆柱度误差及空间直线度误差的评定结果与其它形状误差评定方法的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评定方法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且本文的测量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表明本文中的车轴参数测量及形状误差评定方法有效可行,能够达到检测标准要求。

李鹏超[8](2021)在《基于改进运动学法的谐波齿轮传动齿廓设计和啮合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智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国内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谐波减速器作为机器人关节的重要部件,其啮合性能的好坏直接对机器人的工作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与国外关于谐波减速器的研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精密传动方面,如何提升谐波减速的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强度和高寿命等是目前聚焦谐波减速器研究的关键。本文从谐波传动的齿廓和啮合特性出发,以新型柔轮齿廓为研究对象,围绕谐波传动转角关系和共轭理论,结合Matlab和有限元仿真分析,进行新型柔轮齿廓设计、齿廓空间修形和参数优化,以提升谐波传动的啮合性能和传动的稳定性。主要做以下一系列工作:首先,详细阐述谐波传动的组成与基本原理,并提出谐波传动几个基本的假设,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的齿廓设计。基于谐波传动的几何模型,研究各构件的转角关系,设计公切线双圆弧柔轮齿廓。推导谐波传动改进运动学啮合机理,基于改进运动学法求解共轭钢轮齿廓,通过最小二乘圆弧拟合所求解的共轭数值解。其次,分析谐波传动的啮合特性,建立谐波传动三维弹性接触有限元模型,并研究谐波传动瞬态动力学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分析谐波传动应力与变形,探究在瞬态状态应力变化传动规律;基于公切线双圆弧齿廓为研究对象,并结合S型齿廓的啮合特性设计新型柔轮齿廓线,对比几种齿廓的啮合侧隙和传动啮合时柔轮的应力,验证新型柔轮齿廓在啮合侧隙和等效应力方面的优越性。然后,由柔轮齿厚修形,提出齿厚修形的三种修形方案,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优的选型方案。结合有限元方法,调整主截面前后端的齿廓厚度,求解前后截面的修形量,以使柔轮齿廓在三个截面端与钢轮齿廓啮合无干涉现象发生;研究考虑柔轮在瞬态分析中齿廓廓线的形变,在基于新型柔轮齿廓的基础上,对新型齿廓进行等距补偿修形。同时,提出柔轮齿廓修形补偿公式,结合有限元量化分析,计算出相应的修形量,之后分析柔轮与钢轮齿廓修形前后的啮合情况,得出齿廓修形对钢柔轮啮合有一定的提升;分析柔轮在未修形状态,齿厚修形状态和齿廓廓线修形状态三种状态的应力情况,总结得出柔轮齿厚修形和齿廓廓线修形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柔轮的承载能力。最后,分析柔轮应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柔轮在空载和负载状态不同的应力表现,并确定柔轮的齿廓参数因子;探究单一齿廓参数对柔轮应力的影响规律;基于DesignExpert响应面法探究不同参数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柔轮应力的影响规律,在验证实验模型可行性的前提下优化得出柔轮参数的最优选项以使柔轮最大应力值达到最低。

刘小莉[9](2021)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HPM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融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精神、意志力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远未得到开发。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为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提供一种全新的呈现方式与可能,技术促进思维发展已成为当今信息化智慧课堂的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旨在探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融入数学史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充分挖掘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并将数学思维过程可视化,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本研究选取“函数的奇偶性”与“弧度制”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的数学史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借鉴“历史相似性原理”作教育取向的加工与创新:(1)对于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梳理历史上数学家们是如何定义及命名的,再借助几何画板的直观性和可视化,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从而归纳并发现奇、偶函数的由来,指出其与幂函数指数之间的关系,透彻地阐述了“历史上的为什么”;(2)对于弧度制的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同一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会随半径而变化,但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不变的,可以将其作为度量方式,自然地引出弧度制的相关概念。通过几何画板对“皮尺”模型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于用弧长度量角的理解。基于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得出:运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动态性等特点,能够更好地将数学史融入教学进行呈现,且更加具有吸引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对这种动态的呈现形式很感兴趣,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更好地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李雪[10](2021)在《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浅层学习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知识的深度学习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我国的深度学习研究起步较晚,缺乏将理论融合进课堂的教学设计,因而急需在课堂内融入深度学习来促进理论探讨和教育实践.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数学学科犹如人类细胞维持着生命体一样的存在.如果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始终停留在浅层学习,那么就仅仅只能掌握概念的符号形式,而无法精确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外延,同时国内外关于概念学习的研究也缺乏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支撑,因此实现高中生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目标迫在眉睫.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究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实现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分析了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H市某高中展开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并借助SPSS软件分析,发现目前高中生数学概念学习存在理解单一、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同时对数学教师展开相关访谈,了解教师对于实现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第四部分,整合Jensen的深度学习路线和数学概念教学相关理论,建构出深度学习的流程;进一步结合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一套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6A”教学过程.第五部分,遵循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6A”过程,选取高中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上的“弧度制”及“三角函数”两个概念为例设计教学.第六部分,目前概念教学存在主要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渗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想和意识与学生深入学习的动机不强.据此本文针对教学策略提出如下建议:教师应该培养单元教学理念,构建单元网络;创新概念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设置实践操作环节,拉近师生距离;教会学生反思策略,培养学生思维;创设质疑批判情境,变“机械接受”为“自主探究”.

二、圆心、半径及其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圆心、半径及其他(论文提纲范文)

(3)巧用“5线法”确定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圆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圆心的特征——有5条线必过圆心
二、确定圆心的方法——“5线法”即任意2条线的交点即为圆心

(4)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在应用中体会圆的神奇——“残缺的美”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前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三、课后反思
    (一)真实情境、真实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二)把握核心内容、突出关系、建立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5)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板钻削分层缺陷抑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零件加工概述
        1.1.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钻削方法概述
        1.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钻削缺陷概述
    1.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钻削分层缺陷抑制研究现状
        1.2.1 分层缺陷的临界轴向力理论研究
        1.2.2 分层缺陷的实时监测机制研究
        1.2.3 分层缺陷的钻削出口支撑结构研究
        1.2.4 分层缺陷的钻削工艺参数研究
    1.3 现存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板钻削入口分层缺陷抑制机理
    2.1 入口分层缺陷钻削实验
        2.1.1 实验方案与结果
        2.1.2 分层缺陷评价
        2.1.3 分层缺陷图像处理
        2.1.4 分层缺陷图像处理结果与分析
    2.2 入口分层缺陷产生的理论分析
        2.2.1 钻削入口部分的钻削过程
        2.2.2 钻削入口分层缺陷的产生机理
    2.3 进给量对入口分层缺陷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板钻削轴向力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实验验证
    3.1 钻削轴向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3.2 轴向力采集钻削实验
        3.2.1 实验条件与实验方案
        3.2.2 实验数据降噪
        3.2.3 实验结果
    3.3 钻削轴向力数学模型中M_L、M_c、P_L、P_c、Q_L和Q_c的求解
    3.4 钻削轴向力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4.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板钻削出口分层缺陷抑制机理
    4.1 钻削出口分层缺陷临界轴向力
        4.1.1 麻花钻横刃导致的出口分层缺陷临界轴向力
        4.1.2 麻花钻主切削刃导致的出口分层缺陷临界轴向力
    4.2 横刃出口分层缺陷临界轴向力模型的实验验证
    4.3 主切削刃出口分层缺陷临界轴向力模型的实验验证
    4.4 阶梯式变进给钻削方案的制定
    4.5 阶梯式变进给钻削方案的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6)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可视化测井视频技术研究
        1.3.2 处理与解释的算法研究
        1.3.3 综合处理解释软件系统的研究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相关技术
    2.1 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
        2.1.1 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介绍
        2.1.2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硬件介绍
    2.2 Qt软件界面开发技术
        2.2.1 Qt介绍
        2.2.2 Qt creator集成开发环境
        2.2.3 基于Qt的窗口与对话框
        2.2.4 基于Qt的窗口控件
        2.2.5 基于Qt的信号与槽机制
        2.2.6 基于Qt的资源文件的读取、显示与保存
    2.3 Opencv图像处理技术
        2.3.1 计算机视觉介绍
        2.3.2 Opencv介绍
        2.3.3 基于Opencv的图像平滑处理
        2.3.4 基于Opencv的图像变换处理
        2.3.5 基于Opencv的图像形态学处理
        2.3.6 基于Opencv的图像分析
        2.3.7 基于Opencv的图像特征检测与匹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综合解释软件的操作界面
        3.1.1 登录窗口需求分析与设计
        3.1.2 用户窗口登录窗口需求分析与设计
        3.1.3 管理员窗口需求分析与设计
        3.1.4 其他可执行功能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3.2 深度矫正
        3.2.1 深度矫正的流程图
        3.2.2 相机实际深度的测量计算
        3.2.3 帧间深度差值的计算方法
        3.2.4 深度叠加
    3.3 图像偏心矫正
        3.3.1 图像偏心矫正的流程图
        3.3.2 图像偏心矫正方法的实施原理
    3.4 管壁展开
        3.4.1 管壁展开的流程图
        3.4.2 同心圆环图像管壁展开原理
        3.4.3 偏心圆环图像管壁展开原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程序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Qt+Opencv的综合解释软件平台搭建
    4.2 基于Qt的软件界面程序设计
        4.2.1 登录界面程序设计
        4.2.2 用户界面程序设计
        4.2.3 管理员界面程序设计
        4.2.4 参数调整界面程序设计
    4.3 基于Qt+Opencv的深度矫正程序设计
        4.3.1 接箍识别与处理程序设计
        4.3.2 深度校正程序设计
        4.3.3 帧间深度差值程序设计
        4.3.4 深度叠加程序设计
    4.4 基于Qt+Opencv的偏心矫正程序设计
        4.4.1 接箍识别与处理程序设计
        4.4.2 偏心矫正程序设计
    4.5 基于Qt+Opencv的管壁展开程序设计
        4.5.1 图像展开程序设计
        4.5.2 图像拼接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测试
    5.1 生成应用程序
    5.2 基础功能测试
        5.2.1 登录功能测试
        5.2.2 打开文件测试
        5.2.3 图像处理功能测试
        5.2.4 参数调整功能测试
    5.3 处理功能测试
        5.3.1 深度矫正功能测试
        5.3.2 偏心矫正功能测试
        5.3.3 管壁展开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载入文件代码
附录二:接箍识别代码
附录三:视频处理部分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光幕式动车车轴形状误差检测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圆度与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空间直线度误差评定方法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形状误差检测设备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第2章 光幕式动车车轴测量系统技术研究
    2.1 光幕式视觉测量技术
    2.2 光幕式车轴测量系统工作原理
        2.2.1 系统总体工作原理
        2.2.2 主要部件工作原理及功能参数
        2.2.3 车轴表面数据采集过程
第3章 车轴圆度误差评定方法研究
    3.1 圆度误差最小包容区域法评定模型
        3.1.1 圆度误差评定目标函数
        3.1.2 圆度误差最小包容区域法评定原理
    3.2 霍夫变换在圆拟合中的应用
        3.2.1 直线霍夫变换
        3.2.2 圆的霍夫变换
    3.3 贝叶斯线性回归在圆拟合中的应用
        3.3.1 参数估计
        3.3.2 贝叶斯估计
        3.3.3 贝叶斯线性回归
    3.4 评定步骤
        3.4.1 确定最小包容区域圆心所在范围
        3.4.2 确定准圆心位置
        3.4.3 确定控制点
        3.4.4 计算最小包容区域圆度误差
第4章 车轴圆柱度误差评定方法研究
    4.1 圆柱度误差网格搜索法评定模型
        4.1.1 圆柱度误差评定目标函数
        4.1.2 圆柱度误差网格搜索法评定原理
    4.2 网格搜索算法步骤
        4.2.1 采样点各层圆心坐标及基线计算
        4.2.2 最小二乘圆柱度误差
        4.2.3 构造搜索网格点
        4.2.4 构造理想轴线并计算圆柱度误差
第5章 车轴空间直线度误差评定方法研究
    5.1 空间直线度误差逼近最小包容圆柱法评定模型
        5.1.1 空间直线度误差评定目标函数
        5.1.2 空间直线度误差逼近最小包容圆柱法评定原理
    5.2 逼近最小包容圆柱法步骤
        5.2.1 测量点投影
        5.2.2 测量点坐标变换
        5.2.3 坐标平移
        5.2.4 最小包容圆柱的逼近旋转
第6章 实验与数据分析
    6.1 车轴表面数据测量
    6.2 车轴圆度误差评定
        6.2.1 霍夫变换
        6.2.2 贝叶斯线性回归
        6.2.3 确定最小包容区域圆心所在范围
        6.2.4 确定准圆心位置
        6.2.5 确定准控制点
        6.2.6 计算圆度误差及结果分析
    6.3 车轴圆柱度误差评定
        6.3.1 采样点各层圆心坐标及基线计算
        6.3.2 计算最小二乘圆柱度误差及构造搜索网格
        6.3.3 计算圆柱度误差及结果分析
    6.4 车轴空间直线度误差评定
        6.4.1 测量点投影
        6.4.2 测量点坐标变换
        6.4.3 坐标平移
        6.4.4 计算空间直线度误差及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改进运动学法的谐波齿轮传动齿廓设计和啮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谐波减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啮合原理的研究
        1.2.2 谐波传动齿廓研究
        1.2.3 柔轮变形与应力研究
        1.2.4 柔轮参数优化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改进运动学法谐波传动研究
    2.1 谐波齿轮传动的结构形式与工作原理
    2.2 谐波齿轮传动关系模型
        2.2.1 柔轮变形方程及原始波发生器曲线
        2.2.2 谐波传动各构件精确转角关系
    2.3 谐波传动双圆弧齿廓设计
        2.3.1 柔轮双圆弧齿廓设计
        2.3.2 基于改进运动学法的共轭齿廓求解
        2.3.3 钢轮共轭齿廓圆弧拟合
        2.3.4 齿廓干涉检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瞬态动力学的新颖柔轮齿廓研究
    3.1 柔轮齿廓参数与共轭钢轮齿廓
        3.1.1 柔轮齿廓参数
        3.1.2 共轭钢轮齿廓
    3.2 瞬态动力学分析模型
        3.2.1 谐波传动瞬态有限元模型
        3.2.2 材料设置
        3.2.3 网格划分
        3.2.4 边界条件施加
    3.3 柔轮的瞬态结果分析
        3.3.1 空载状态柔轮瞬态分析
        3.3.2 加载状态柔轮瞬态分析
    3.4 新型柔轮齿廓设计
        3.4.1 双圆弧柔轮齿廓设计
        3.4.2 S型齿廓设计
        3.4.3 啮合侧隙
        3.4.4 新型柔轮齿廓设计的提出
        3.4.5 柔轮的新型齿廓设计
        3.4.6 新型柔轮齿廓设计计算实例
    3.5 基于不同齿廓柔轮应力对比分析
        3.5.1 不同齿廓空载状态柔轮瞬态分析
        3.5.2 不同齿廓加载状态柔轮瞬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瞬态分析的柔轮空间齿廓修形研究
    4.1 空间啮合特性分析
    4.2 基于新型齿廓齿厚修形
        4.2.1 新型共轭齿廓设计参数
        4.2.2 新型柔轮齿廓齿厚修形方案
        4.2.3 不同齿厚修形方案啮合特性分析
    4.3 基于瞬态分析的柔轮齿厚修形
        4.3.1 未修形瞬态仿真结果
        4.3.2 运动轨迹仿真分析
        4.3.3 柔轮轮齿齿厚修形
    4.4 基于新型齿廓廓线修形
        4.4.1 柔轮弹性变形对齿廓形变的影响
        4.4.2 新型齿廓修形表达式
        4.4.3 新型柔轮齿廓廓线修形
    4.5 基于柔轮齿厚修形和齿廓廓线修形运动轨迹仿真与柔轮应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谐波传动柔轮齿廓参数对应力的影响研究
    5.1 柔轮齿廓参数确定
        5.1.1 谐波传动柔轮三维模型
        5.1.2 柔轮应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基于单一参数柔轮应力分析
        5.2.1 柔轮齿顶高及齿根高系数对应力的影响
        5.2.2 柔轮齿根过渡半径对应力的影响
        5.2.3 柔轮壁厚对应力的影响
    5.3 基于多综合参数柔轮应力分析
        5.3.1 基于响应面法BBD实验设计
        5.3.2 基于Design-Expert响应面模型选择与方差分析
        5.3.3 基于Design-Expert响应面拟合回归方程
        5.3.4 基于Design-Expert响应面柔轮参数优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思考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信息技术支持下的HPM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1.1.2 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
        1.1.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HPM教学案例研究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行动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访谈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HPM相关研究综述
    2.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史融入教学的研究
    2.3 综述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
    3.1 数学史融入教学的理论基础
        3.1.1 历史发生原理
        3.1.2 再创造理论
        3.1.3 发生教学法
    3.2 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史融入教学的研究路径
    3.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HPM教学案例开发模式
第4章 信息技术辅助下的HPM教学案例
    4.1 函数的奇偶性
        4.1.1 历史溯源
        4.1.2 教学设计
        4.1.3 师生反馈
        4.1.4 反思总结
    4.2 弧度制
        4.2.1 历史溯源
        4.2.2 教学设计
        4.2.3 师生反馈
        4.2.4 反思总结
第5章 问卷及访谈分析
    5.1 数据处理
        5.1.1 学生对于融合之后的学习理解情况
        5.1.2 教师对于教学实践后的看法及建议
    5.2 分析总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高中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3.3 高中教师数学概念深度教学的访谈记录整理及分析
第四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流程建构
    4.1 深度学习路线
    4.2 实现深度学习路线的模型建构
    4.3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流程建构
第五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5.1 “弧度制”概念教学设计
    5.2 “三角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促进高中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建议
    6.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高中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现况调查
附录 Ⅱ 访谈问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四、圆心、半径及其他(论文参考文献)

  • [1]“圆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J]. 王姗姗,吴长生. 小学数学教育, 2021(21)
  • [2]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重叠区信号分析与仿真[J]. 徐玉辉.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21(10)
  • [3]巧用“5线法”确定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圆心[J]. 蒋声怀. 教学考试, 2021(31)
  • [4]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在应用中体会圆的神奇——“残缺的美”教学实践与思考[J]. 商红领,井兰娟,张丹,刘延革,孙京红.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1(Z1)
  • [5]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板钻削分层缺陷抑制机理研究[D]. 罗世通. 中北大学, 2021(01)
  • [6]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开发[D]. 王博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7]光幕式动车车轴形状误差检测及评估方法研究[D]. 王立彬. 吉林大学, 2021(01)
  • [8]基于改进运动学法的谐波齿轮传动齿廓设计和啮合性能研究[D]. 李鹏超. 江南大学, 2021(01)
  • [9]信息技术支持下的HPM教学案例研究[D]. 刘小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9)
  • [10]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D]. 李雪.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中心、半径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