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及其影响

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及其影响

一、刍议高校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及其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继容[2](2009)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案例教学探讨》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数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经验,提出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详细给出了案例教学实施的几个主要环节,最后总结了案例教学的优点。

朱远来[3](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王旭辉[4](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李博[5](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周继良[7](2015)在《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南京八所高校的调查》文中提出学生评教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教师教学改进与教学发展、保证和实现学生学习利益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职责。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与评价,根据制度与人的行为关系理论,基于学生评教行为及学生评教制度设计的研究视角,重点考察学生评教的行为表现,据此确定了研究的概念框架、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编制了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学生调查问卷。本研究的因变量为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自变量为高校学生评教制度设计、院系不当干预和教师不当干预,控制变量为学生有关背景特征,含性别、生源地、学科类型、年级、学校类型、身份与学业自我评价。研究对南京地区8所高等院校(其中研究型大学2所、普通本科院校4所、高职高专2所)的1865名本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还选择了这些院校的27名本科生、10名教师和10名教学管理者分别进行研究前期访谈和后期访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因子分析、数据统计和访谈分析,有以下四个主要发现:其一,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因变量)的基本类型和因子结构为:认知不清、消极与随意评价、趋低评价、自利趋高评价和他因趋高评价。学生有关背景特征(控制变量)对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各因子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有的(如性别)对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各因子均会产生显着影响,有的(如生源地、学科类型等)仅对部分因子产生显着影响。其二,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自变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评教制度设计,其因子结构为:强制评教、教师及院系利益相关、指标设计缺陷、结果无关学生(指学生评教结果);二是院系不当干预;三是教师不当干预。学生认为,学生评教制度设计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与学生利益无关,其次为"指标设计缺陷"。学生评教制度设计因学校类型而异,学校类型对"结果无关学生"和"强制评教"的显着影响更大;同时,它对"院系不当干预"和"教师不当干预"也会产生影响,但对前者的影响作用更大,对后者的影响更小。其三,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各因子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是,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值都不太大。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各因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教师及院系利益相关"是各因子的主导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都较大。"结果无关学生"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最弱。回归分析表明,"强制评教"、"教师及院系利益相关"和"指标设计缺陷"是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四,学生评教行为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评教制度设计的不科学,主要表现为:(1)定位不科学,仅将其作为促进教学改进和人事管理的简单工具,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的管理平台与机制,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利益的维护和保障;(2)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与管理中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体系同一而不全面,缺失对学生学习收获及提升的考察与评价;(3)学生评教过程管理与控制方式相对固化和单一,存在诸多强制与限制,时间安排也不尽合理;(4)学生评教结果几乎与学生学习无关,无法保障学生学习利益。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对高校学生评教制度改进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其一,将学生评教定位为学生、教师、教学行政管理者三方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管理平台与长效机制,它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其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与管理要尽量吸收学生、教师及校友等多元主体的民主参与,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重视学生学习视角,并体现学校类型差异、学科专业差异甚至课程差异。其三,取消当前学生评教制度安排中的各种限制,同时使教师回到学生评教过程中来,依据学生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实施过程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其四,改变学生评教的匿名参与方式,尽量消除学生对学生评教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利结果的顾忌与担忧;建立并完善让学生根据学生评教信息及结果自由选择教师的制度。其五,改进学生评教与教师、院系工作考核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逐步形成正向激励,实现教学服务的宗旨。

程丽婷[8](2018)在《企业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就业能力需求研究 ——基于全国243家企业有效样本分析》文中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下,体育产业因其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影响范围广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阿里体育、乐视体育、搜狐体育等互联网背景企业更是将体育赛事融合形成一个贯穿赛事运营、版权、媒体、商业开发、票务等环节的全新产业生态圈。快速的体育产业变革,企业的业务变得复杂起来,体育劳动力市场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应主动与企业需求对接,根据社会分工的精细程度为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框架,使学生的个人特色和专业特长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本文基于企业需求视角,探讨企业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就业能力需求特征和倾向。在选定的就业能力模型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满足条件的243家企业的386个岗位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从岗位整体需求看,企业最看重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管理能力。而对培养特色的体育专业能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与此同时,企业对体育项目的需求度集中,需求水平较低,多集中于群众基础广的主流体育项目,且仅停留在对体育项目喜欢或了解的水平。除专业能力外,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此外,1/3以上的岗位看重爱岗和责任感。就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的需求可知,企业更注重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且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仍是企业最看重的外语语种。需求相对较多的还包括应对压力的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敬业精神,而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脚踏实地、诚信和吃苦耐劳在整体需求中的重要性没能凸显。从各层级岗位的需求看,企业对管理层人才的需求更旺盛。除此,80%以上的岗位要求入职前拥有相关工作经验。基层岗经验年限需求集中在1年及以上2年及以下,管理层岗经验年限需求集中在3年及以上5年及以下,此外,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爱岗、责任感、应对压力能力是各层级岗位均很看重的能力。相较而言,管理层岗要求个人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创新与创业能力、进取心,基层岗更看重个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态度。从各性质岗位的需求看,企业的销售类、策划类、运营类人才需求缺口最大,对公关类、供应链类和调研类人才的需求最少。各岗位均看重策划、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分析和管理能力。各性质岗位对能力需求的显着差异主要体现在通用技能和个人品质层面。总(副)经理类和策划类岗位对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需求较高;助理类、产品管理/开发类、策划类和运营类岗位对外语应用能力要求突出,公关类岗位对外语应用能力的需求最高。差异显着的个人品质有进取心、诚信和脚踏实地。责任感、爱岗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是各性质岗位普遍看重的品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一,高校树立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二,突出培养特色,注重体育项目技能个性化培养;三,依岗位性质需求,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模块;四,依岗位性质需求,设计个性化第二课堂;五,依岗位层级需求,科学设计实习实训,将“必备能力”与“卓越能力”培养相结合。

宋志强[9](2014)在《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信息生态环境。对于图书馆事业,无论是图书馆的发展模式还是用户的信息行为也都随之发生着变化。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更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基地,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本研究中发现,很多学生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会经历使用障碍,如这些障碍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便会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图书馆职能的正常发挥。为此,本研究根据我国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将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研究发现图书馆使用障碍心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可知,这种现象被定义为图书馆焦虑。经由半结构化开放式的访谈对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设计图书馆焦虑调查问卷。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分层抽样,选取30所高校作为本研究的被试,最终获取有效样本1389份。经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构建了我国当前图书馆情境下的图书馆焦虑量表,并将其分为资源、检索、制度、员工、知识、舒适度、情感7个维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图书馆焦虑的整体均值为2.78,与国外研究常模和本研究所得常模相比较,总体均处在中度焦虑的水平,并在维度及其群体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资源维度表现为较高的焦虑水平,情感维度水平最低。将人口学变量、个人特质因素、学业成绩、信息行为方式、图书馆培训与检索课作为影响因素,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了图书馆焦虑的影响因素模型。尽管图书馆焦虑心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宏观的社会环境因素、图书馆因素以及用户自身因素等,但图书馆因素是最为主要的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图书馆焦虑缓解策略。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为:第一,本研究发现图书馆焦虑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普遍存在,整体处在一个中度的水平,呈现出在不同维度及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并找到了影响图书馆焦虑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论,了解图书馆焦虑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提出解决图书馆焦虑的具体策略,为图书馆今后开展读者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将国外既有的研究数据和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彼此间在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上的共性和差异,同时也丰富了图书馆焦虑的全球化数据。第二,本研究在已有量表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规范的量表制定流程,修订并构建一个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图书馆焦虑量表,为以后我国图书馆焦虑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测量工具。根据现阶段我国图书馆现状删除一些不适宜的条目和维度,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条目和维度。新的量表不但可以对现如今图书馆用户进行测量,了解其对图书馆的心理体验,更为以后类似的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随着实证研究方法在图书馆学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测量工具的制定将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第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以图书馆焦虑为导向的图书馆服务的模式。本研究从用户图书馆焦虑的角度切入,遵循从问题出发并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来开展研究,使得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以往的用户研究中,多数从用户满意度的视角来进行研究,本研究更侧重于用户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感受。新的研究视角便于图书馆开展各项具体工作,使图书馆在今后开展用户服务时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共计图24幅,表53个,参考文献234篇。

戚靖山[10](1995)在《刍议高校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刍议高校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及其影响戚靖山集美航海学院计算机及其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提高非计算...

二、刍议高校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及其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议高校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案例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4 结束语

(3)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5)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体育学科研究
        二、学科交叉研究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一、学科的起源
        二、学科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二、体育教育学
        三、运动生理学
        四、运动训练学
        五、体育心理学
        六、体育社会学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策略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身体素质训练
        二、学生体质健康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四、运动损伤
        五、老年人体育
        六、运动性疲劳
        七、肥胖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二、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五、农村学校体育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二、体育营销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四、体育旅游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体育传播
        三、体育媒介事件
        四、体育新闻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六、体育文献计量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奥林匹克文化
        二、体育史
        三、体育文化产业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六、体育与艺术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三、体育赛事管理
        四、体育法学
        五、公共体育服务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7)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南京八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学评价
        二、高校学生评教
        三、行为偏差
        四、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
    第四节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假设与概念框架
        一、研究假设及概念框架的理论基础与形成缘由
        二、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第六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高校学生评教研究文献述评
    第一节 高校学生评教的历史与研究发展简述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一、高校学生评教研究现状
        二、高校学生评教研究文献回顾
    第三节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一、高校学生评教可靠性、有效性及稳定性研究
        二、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高校学生评教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
        四、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失范的研究
        五、高校学生评教结果运用研究
    第四节 高校学生评教的中外比较研究
        一、学生评教运作环节的比较研究
        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
        三、学生评教制度改进研究
    第五节 文献小结与评价
        一、高校学生评教研究的总体情况
        二、目前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第三章 研究过程、调查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与基本统计
    第一节 研究阶段与步骤
    第二节 前期访谈
        一、前期访谈目的及情况
        二、访谈的信度与效度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与基本统计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试测与修订
        二、正式调查问卷的变量结构
        三、正式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四、调查研究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五、调查问卷的基本统计分析
    第四节 研究后期访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生背景特征与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
    第一节 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均值的总体比较
        一、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因子均值比较
        二、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因子均值的简单分析
    第二节 学生性别、生源地与学生评教行为偏差
        一、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的均值比较与检验的缘由分析
        二、学生性别、生源地与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的均值比较与检验
    第三节 学生年级、身份与学生评教行为偏差
        一、学生年级与学生身份控制变量的重新分组
        二、学生年级、身份与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的均值比较与检验
    第四节 学科及学校类型、学业自评与学生评教行为偏差
        一、控制变量的重新分组与进行方差分析的缘由
        二、学科类型对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的方差分析
        三、学校类型对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的方差分析
        四、学业自评对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的方差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学生评教制度设计与学校类型的关系
        一、学生评教制度设计均值的总体比较
        二、学校类型对学生评教制度设计影响的方差分析
    第二节 院系、教师不当干预与学校类型的关系
        一、院系与教师不当干预均值的总体比较
        二、学校类型对院系、教师不当干预影响的方差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一节 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因子相关关系
        一、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各因子简单相关系数
        二、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各因子偏相关系数
    第二节 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因子相关关系
        一、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因子简单相关系数
        二、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因子偏相关系数
    第三节 学生评教行为偏差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
        一、学生评教行为偏差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
        二、关于学生评教行为偏差与影响因素之间相关系数的讨论
    第四节 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的回归分析
        一、控制变量向虚拟变量的转化与设置
        二、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的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学生评教制度改进的建议
    第一节 学生评教的定位及纠正
        一、高校学生评教制度规定中的学生评教定位
        二、高校学生评教定位偏差的访谈调查
        三、学生评教的科学定位
        四、教师归位:学生评教的本质要求
        五、实施发展性评价:教师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与管理
        一、当前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的参与主体
        二、当前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的框架与评价内容
        三、吸收多元主体参与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
        四、实施分类指导评价,合理设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第三节 学生评教运作过程与控制方式
        一、目前高校的强制评教规定问题
        二、目前高校学生评教中的学生匿名参与问题
        三、关于当前学生评教的时间安排问题
        四、改进学生评教强制的方式和时间安排
        五、改进学生评教的匿名参与方式
    第四节 学生评教结果的处理与使用
        一、学生对学生评教结果处理与使用的认识与态度
        二、关于学生评教结果公开的现实意义
        三、目前高校学生评教与教师及院系考核的制度规定
        四、科学选择学生评教公开内容,改进评教结果公开方式
        五、构建学生评教与学生学习利益的制度连接
        六、改进学生评教与工作考核的利益关系,实现服务宗旨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学生问卷
    二、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学生访谈提纲(研究前期访谈)
    三、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教师访谈提纲(研究前期访谈)
    四、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管理者访谈提纲(研究前期访谈)
    五、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学生访谈提纲(研究后期访谈)
    六、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教师访谈提纲(研究后期访谈)
    七、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管理者访谈提纲(研究后期访谈)
    八、调查院校清单
    九、本研究的图表目录
    十、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承担课题
后记

(8)企业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就业能力需求研究 ——基于全国243家企业有效样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价值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价值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1.4.2 大学生就业能力
        1.4.3 本科人才
        1.4.4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就业能力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2.2 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3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模型与编码
    3.1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就业能力模型
    3.2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就业能力模型编码
4 企业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就业能力需求分析
    4.1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及岗位需求统计
        4.1.1 调研企业的地区分布统计
        4.1.2 岗位层级及工作年限需求统计
        4.1.3 岗位性质需求统计
    4.2 企业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就业能力的整体需求分析
        4.2.1 专业能力需求分析
        4.2.2 通用技能需求分析
        4.2.3 个人品质需求分析
    4.3 不同层级岗位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分析
        4.3.1 不同层级岗位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专业能力需求
        4.3.2 不同层级岗位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通用技能需求
        4.3.3 不同层级岗位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个人品质需求
        4.3.4 小结
    4.4 不同性质岗位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分析
        4.4.1 不同性质岗位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专业能力需求
        4.4.2 不同性质岗位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通用技能需求
        4.4.3 不同性质岗位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个人品质需求
        4.4.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企业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就业能力的整体需求结论
        5.1.2 不同层级岗位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就业能力需求结论
        5.1.3 不同性质岗位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就业能力需求结论
    5.2 建议
        5.2.1 高校树立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5.2.2 突出培养特色,注重体育项目技能个性化培养
        5.2.3 依岗位性质需求,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模块
        5.2.4 依岗位性质需求,设计个性化第二课堂
        5.2.5 依岗位层级需求,科学设计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学习
        二、高校图书馆利用率
        三、图书馆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
        四、图书馆焦虑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统计分析工具
        三、研究流程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回顾
    第一节 一般焦虑理论与图书馆焦虑心理机制
        一、一般焦虑理论
        二、图书馆焦虑相关理论基础
        三、小结
    第二节 国内外图书馆焦虑研究分析
        一、图书馆焦虑量表
        二、图书馆焦虑的影响因素
        三、图书馆焦虑研究模型
    第三节 研究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状况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研究过程
        一、深度访谈
        二、调查过程
    第三节 图书馆焦虑量表的修订
        一、项目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三、信度、效度检验
        四、图书馆焦虑量表
    第四节 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描述性统计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的测量与分析
    第一节 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的总体现状
    第二节 图书馆焦虑各维度的测量与分析
        一、资源维度
        二、检索维度
        三、制度维度
        四、员工维度
        五、知识维度
        六、舒适度维度
        七、情感维度
    第三节 国内外图书馆焦虑水平对比分析
        一、美国
        二、以色列
        三、科威特
        四、波兰
        五、中国台湾地区
        六、国内外对比分析
第五章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人口学变量
        一、性别
        二、年龄
        三、年级
        四、学历
        五、独生子女
        六、高校类型
        七、地区
    第二节 个人特质因素
        一、一般性焦虑
        二、自尊
        三、自我效能感
        四、图书馆焦虑和一般性焦虑、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
    第三节 学业成绩
        一、外语水平
        二、计算机等级
        三、学习成绩
    第四节 信息行为方式
        一、信息查询方式
        二、图书馆使用频率
    第五节 图书馆培训与检索课
        一、图书馆相关培训
        二、检索课
第六章 图书馆焦虑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第一节 模型结构
        一、回归分析的目的
        二、影响图书馆焦虑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回归方程建立过程与分析
        一、变量的转换
        二、模型分析
        三、模型建立
第七章 图书馆焦虑缓解对策与具体措施
    第一节 图书馆事业因素
        一、“地位”—打破教辅单位的束缚
        二、“认可”—获得更多学生的青睐
    第二节 图书馆因素
        一、“理念”—指导各项工作的准绳
        二、“资源”—优质服务的基础
        三、“环境”—打造学习场所的天堂
        四、“员工”—图书馆的生力军
        五、“制度”—优质服务的保障
        六、“个性化”—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七、“培训”—用户技能提升的最佳途径
    第三节 用户因素
        一、“信息素养”—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二、“心理素质”—个体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学业成绩”—衡量大学生的重要标准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贡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A 图书焦虑访谈提纲
附录B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C 图书馆焦虑量表修订征询意见
附录D 图书馆焦虑调查试测问卷
附录E 图书馆焦虑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刍议高校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及其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 李继容. 计算机教育, 2009(07)
  • [3]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4]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5]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南京八所高校的调查[D]. 周继良. 南京大学, 2015(06)
  • [8]企业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就业能力需求研究 ——基于全国243家企业有效样本分析[D]. 程丽婷. 沈阳体育学院, 2018(07)
  • [9]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宋志强. 南开大学, 2014(04)
  • [10]刍议高校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及其影响[J]. 戚靖山. 交通高教研究, 1995(04)

标签:;  ;  ;  ;  ;  

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及其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