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冲浪——在线搜索引擎大观园

轻松冲浪——在线搜索引擎大观园

一、轻松冲浪——网上搜索引擎大观园(论文文献综述)

计文君[1](2021)在《筑园》文中研究指明计文君的这部小说新作写得洒脱、跳跃、灵动、松弛,花瓣式的结构,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我"(辛苦)和"地图"等年轻人对梦想的追求与奋斗,细节绵密,内容新鲜,亮点迭出,令人炫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也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和深度思考。着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评论说:"这是一部既有沧桑的历史感,也有充分的现实意义,同时又对未来发问的小说。"——隆重推荐!

裴红幸[2](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刘妍[3](2017)在《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设计》文中提出为探讨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的问题,本文运用基础营销理论,首先对葫芦山庄的概况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生态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实施现状角度进行分析,总结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在营销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品牌尚未树立、产品更新不够,交通条件以及葫芦山庄景区内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路线规划不科学、促销团队不够专业;然后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以及行业竞争结构四个角度对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STP理论进行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总结其生态文化旅游凸显葫芦和民俗文化特色、特色体验套餐服务、强化营销手段以及空间绿色发展四个营销策略目标;最终从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资源渠道策略、旅游资源促销策略四个角度提出葫芦山庄组合营销策略设计。本文的研究以期能够完善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提升其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实现更好的盈利目标。

任婕[4](2014)在《话语空间的漩涡与身份悬置的快感 ——网络自嘲现象的亚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亚文化理论始终保持着对亚文化群体身份的审视——从“世代模式”到“结构模式”,再到“身份混杂”——理论对身份研究的视点一直在转变。在亚文化理论受到质疑的当下,从身份入手讨论亚文化理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无疑是十分恰切的。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网络自嘲,是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现象。青年人在互联网上以自损自贬的口吻描述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生活境况,他们拥抱污名并且乐在其中,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潮。在网络自嘲亚文化中,酷炫的话语和矛盾的身份之间的互动,蕴含着新媒体环境以及文化、社会、结构的张力。对于媒介环境影响的分析,本文从话语空间的改变入手,展现了网络话语空间的膨胀、流动和指向对于青年网络话语的多方位影响。互联网环境像一个话语空间的漩涡,巨大且广泛,流动且混杂,裹挟着象征性的符号和碎片化的风格高速旋转,却指向一个无法着力的话语和文化表意的空隙。本文结合话语与身份的互相建构,对应地分析形成网络青年身份认知的文化、社会、权力环境。当下,各种有关意义的身份活动都被放置于一个可逆的反应式中,网民们通过亚文化实践将身份分裂到一个个边缘的群体,又在那里一点一点试图找回自己那个分裂身份的归属。总的来说,现今的亚文化群体已经不能简单地以性别、阶级等结构因素来归类,他们经历着身份分裂的迷茫与秩序、身份认同的泛滥与缺失、身份搁置的快感与焦虑。而网络自嘲亚文化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受新媒体以及文化、社会权利关系相互作用的动态且难以平衡的身份基础之上,它的实质是娱乐,是反讽,是延异。

赵建彤[5](2014)在《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六朝古都和当代中国的首都,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近年来,北京旅游持续升温,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屡创新高,旅游市场空前繁荣。旅游业正在成为推动北京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引擎。北京旅游中显现出的空间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发展对于空间优化的要求愈加迫切。旅游是一种人们以愉悦为主要目的、通过旅行离开惯常环境,并在目的地作短时间停留的活动。作为旅游的空间载体,旅游空间是旅游活动的存在形式。当代北京旅游空间承载了游客多种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总和。对于每年接待游客数以亿计的当代北京来说,旅游空间的研究既是优化旅游体验、提高城市吸引力的基础,也是考量北京城市空间整体面貌的一个重要切片。本文立足北京,聚焦当代,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旅游学理论为主要依据,针对旅游空间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并提出部分优化策略和发展建议。在明确旅游、旅游空间等概念的基础上,论文进行了北京旅游空间的层级解析,将研究内容划分为旅游空间要素结构、旅游空间愉悦品质和旅游空间基础支撑三个方面,并通过对北京旅游整体面貌的梳理,归纳出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的三方面主要问题:要素结构失衡、愉悦品质不高和基础支撑乏力。在主体部分中,论文以空间问题为先导,在城市尺度结合旅游系统观念,在游客尺度结合主体行为,将研究划分为九项具体内容,从空间的突出特征、布局规律、具体类型、现状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和探讨,并借鉴国外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提出部分优化构想。最后,论文通过对于北京旅游空间发展的优势与挑战的总结,提出了北京旅游空间的部分发展建议,对北京建设“世界旅游之都”的长期发展目标进行展望。本文是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的一次基础的探索性研究。论文尝试通过对于北京旅游空间的整体梳理,从旅游学视角探寻北京这样综合性、超大规模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脉络,并期望对正在进行的北京城市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有所帮助。相信未来持续、深入和扩展的旅游空间研究将在北京优化城市结构、提升空间品质、强化基础设施以及促进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多个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张馨丹[6](2012)在《纸媒介与数字媒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身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媒介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快捷资讯和个性化服务。但随着数字产品使用的增加,人们并未就此放弃了对书籍、报刊等传统纸质媒介的喜好。本课题就在此大环境下对纸质媒介与数字媒介进行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多层面的比较分析,寻求到不同信息传播的最佳方式,并为相关实际应用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借鉴,为新旧两种媒介产业在未来市场环境中合理运用优化组合资源,探寻独具竞争优势的途径。数字媒介的影响日益渗透着大众的日常生活,由于技术的进步它即能满足人们视觉、听觉的多感官体验需求,又通过双向性传播方式,使以往其它媒介所无法提供的便利的互动性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它还兼具传统纸媒介的一些特点,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传统纸媒介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媒介产业市场划分因此发生重大变化。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还为纸质媒介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技术保证,数字媒介不断介入纸质媒介的发展。但所有变革只是技术上的诉求,还不是内容本身,传统纸媒介只要保持在内容上的创新就能够与数字媒介分庭抗礼共同分享媒介产业市场这块蛋糕。纸媒介为数字媒介提供了内容资源,数字媒介则为传统的纸媒介搭建了又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对纸媒介本身也是一种提高。但在数字媒介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数字技术变革并没有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它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压力。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媒介产业发展需要慎重选择,针对现实问题对受众提出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随着数字化范围的不断推广,接受数字媒介的受众由最初的年轻化趋势逐步向年龄跨度大转变,受众人群范围扩大日益明显。使用数字媒介其思维方式与读写方式都有别于传统纸质媒介,因而信息传播也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数字媒介与纸媒介各有优劣势,新旧两种媒介都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新媒介在发展,旧媒介也并未消亡,二者相互共存,彼此融合发展。借助传统纸质媒介成熟的采编系统和公信力,可以减少数字媒介传播的信息的成本和增强其信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而传统的纸媒介利用数字技术将其产品数字化,使信息传播范围扩大,信息保存更加便利、持久。

王建磊[7](2011)在《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 ——基于搜狐、新浪、优酷、酷6网的采集样本》文中研究说明公民视频新闻是公民新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本质是通过发动广大公众的个体力量,对社会机构进行监督和对弱势群体权益实施有效保障的一种民间形式,在当前的社会公共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积极的角色。无论是视频拍摄者,还是视频观看者,他们所达成的对社会事务的认知框架(尤其是人文关怀精神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的一致,事实上形成了权威的转移和对社会正义的推动。然而对这个问题,当前学界还未对其做出深度层面的学理溯源和意义探讨。本文从公民视频新闻的特殊表现形态入手,以采自搜狐、新浪、优酷和酷6网上2009.5—2010.4期间的380条公民视频新闻为基础,展开定量描述、定性分析和理论探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分别从网络视频和公民新闻两条线索追溯了公民视频新闻的发展轨迹,介绍了公民视频新闻的发展脉络和与之前各类形态公民新闻之间的承接关系,最后界定出本文所研究的公民视频新闻的范囿:由普通公众拍摄、制作,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反映、报道、记录、调查的视频短片;第二章着重分析了公民视频新闻“开放式”的文本结构,总结出其内文本和外文本的构成符号并探讨了其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尽管其形态与专业的电视新闻大相径庭,但公民视频新闻拥有自己的语法规则,也出现了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调查报道等多种类型。总体而言,它们是变形的新闻;第三章通过统计公民视频新闻的内容类型、聚焦的议题和价值倾向,发现:公民视频新闻中以突发事件和公共监督类视频居多,而公共监督视频中又以负面报道居多。本章以“批判的表达”来概括公民视频新闻的集体立场,对普通公众所持的批判态度和监督自觉予以了充分肯定,并指出社会转型期的背景是报道者框架选取的深层诱因;第四章通过考察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流程,总结了其生产的三个要素,分析了其背后的筛选机制——潜在的把关,最后揭示了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范式,总结了其核心传播的要素,探讨了常用的传播修辞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把关得到削弱的情形下,公民视频的真实性问题并没有被过多的质疑;第五章对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予以重点关注,通过测量内容类型、议题种类、内容倾向各个因素与点击率和留言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影响公民视频新闻传播的因素;随后通过对留言文本的技术分析明确受众的态度、观点,并从舆论学的角度分析了其舆论形成过程、表现方式和特征,揭示了其独特的舆论规律:形成过程的“折射现象”和传播效果上的“溢出效应”。第六章回归到公民视频新闻所具备的社会功能,并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当前公民视频新闻所具备的文化、政治意义进行综述,认为尽管其具备的正义力量十分有限,但是他们为追求社会公正和民主进步所做出的努力值得赞许;第七章系统总结了公民视频新闻所带来的新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对其“边界”和“内核”的确认,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可以说,本文在大量的文本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关于公民视频新闻技术形态、内容倾向、传播范式和传播效果的探讨,为推动传统公民新闻理论创新做出有益尝试,同时也旨在为公众、学界和政府机构更好的使用、把握、引导公民视频新闻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提供参照。

李江霞[8](2009)在《网络店铺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店铺是通过独立域名网站或第三方提供的交易平台,以电子商务的方式,主营零售业务的店铺,它的外延包含且仅包含了B2C与C2C这二种电子商务模式。开展网络店铺品牌建设的研究是基于二个原因。一是在电子商务高增长的背景下,作为网上零售业务的B2C、C2C的品牌格局尚不明朗;二是网络店铺品牌建设空间广阔,网络店铺的品牌建设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也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可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理论框架架构于品牌经济学纸上,具体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及探索性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论文的内容结构来看,本文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进行了网络店铺特征分析,指出网络店铺进行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以模糊数学分析的方法推导并建立了PE-Cc模型。第二部分则是以品牌经济学的视角介入网络店铺的研究,进行了网络店铺品牌建设机制探索,建立了BCB模型,并探索了网络店铺品牌建设情感导向机制及网络店铺品牌建设的时间机制、空间机制等。这其中的BCB模型既是网络店铺品牌建设路径选择的依据,同时也是网络店铺的品牌建设是否取得成功的评判标准。BCB模型具体涉及了四个点,即存在强势品牌的市场的品类选择模型、尚不稳定的市场格局中的品类选择模型、存在品类级品牌的市场的品类选择模型及商标的二维分类。第三部分是对网络店铺品牌建设的策略探讨,提出了适度延伸策略、文化顺势策略、商标确立策略、品类细化策略、品类开发策略、客户情感策略等六个建议。从论文的章节结构来看,本文的主要框架包括了五个部分。分别为导言、综述、网络店铺特征探索、网络店铺品牌建设机制探索及策略部分。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于在二个方面,一是目前关于网络店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研究、价值链与盈利模式研究、营销推广研究、配套服务研究四个方面,本文则是将品牌经济学首次引入了网络店铺的相关研究中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探索。二是在文中提出了若干个理论模型,并探讨了若干个机制。在对网络店铺的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中,提出了PE-Cc模型;在网络店铺的品牌建设机制探索中,总结并延伸出BCB模型及网络店铺品牌建设的时空机制。另外,关于网络店铺的诸多特征的总结归纳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

董繁[9](2009)在《网上博物馆建设及其内容构建分析》文中认为网上博物馆是博物馆行业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型发展模式。其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同时又与传统博物馆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本文对网上博物馆的内容构建及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并对世界着名的四大博物馆网站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我国的网上博物馆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为我国网上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以便更好地建设网上博物馆,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

博弈[10](2008)在《喜欢上网会使人变坏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给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便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互联网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网上有许多适合孩子的资源,可以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冲浪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轻松冲浪——网上搜索引擎大观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松冲浪——网上搜索引擎大观园(论文提纲范文)

(1)筑园(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一辛苦
    二优雅降级
    三《1988年的疯癫与死亡》
    四“唐顿庄园”
    五失去的生活世界
    六红药丸,蓝药丸
下篇
    一伊卡洛斯之翼
    二因父之名
    三花雅之争
    四游园惊梦
    五“指挥官”与“圆桌骑士团”
    六新故事

(2)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一、俚语的界定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目标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俚语的性质
        二、俚语的特点
        三、俚语的特殊性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一、文化认同功能
        二、交际改善功能
        三、情感宣泄功能
        四、禁忌回避功能
        五、时尚展现功能
        六、其他功能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一、俚语的分类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一、俚语的缘起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一、单音节词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三、声调差异
        四、叠词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一、来源一——颜色
        二、来源二——动物
        三、来源三——植物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一、适配环境
        二、结合对象
        三、注重内容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思维
        二、意象思维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一、风俗介绍
        二、例子说明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3)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1.2.2 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1.2.3 生态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2.1 葫芦山庄的基本情况
        2.1.1 公司概况
        2.1.2 发展现状
    2.2 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2.2.1 市场需求分析
        2.2.2 产品结构分析
        2.2.3 营销策略实施现状
        2.2.4 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3 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人口因素
        3.1.4 文化环境
        3.1.5 地理及交通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国内旅游行业环境
        3.2.2 辽宁省旅游行业环境
        3.2.3 葫芦岛旅游行业环境
    3.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3.3.1 产业资源
        3.3.2 人才资源
        3.3.3 信息资源
    3.4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4.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4.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4.3 替代者的威胁
        3.4.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4.5 竞争对手分析
4 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设计
    4.1 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设计的STP前提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选择
        4.1.3 市场定位
    4.2 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目标
        4.2.1 凸显葫芦和民俗文化特色
        4.2.2 特色体验套餐服务
        4.2.3 强化营销手段
        4.2.4 提升服务品质
        4.2.5 空间绿色发展
    4.3 组合营销策略设计
        4.3.1 旅游产品策略
        4.3.2 旅游价格策略
        4.3.3 旅游资源渠道策略
        4.3.4 旅游资源促销策略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话语空间的漩涡与身份悬置的快感 ——网络自嘲现象的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起源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2 网络自嘲现象的亚文化表现
    2.1 网络自嘲亚文化的基础
    2.2 网络自嘲亚文化的话语表现
    2.3 网络自嘲亚文化的身份表现
3 网络自嘲亚文化的新媒体环境:话语空间的漩涡
    3.1 话语空间的膨胀:二元意义的消解
    3.2 话语空间的流动:飞速代谢的边界
    3.3 话语空间的指向:文化表意的空隙
4 网络自嘲亚文化的实质:无处安放的身份
    4.1 娱乐:身份分裂的迷茫与秩序
    4.2 反讽:身份认同的泛滥与缺失
    4.3 延异:身份悬置的快感与焦虑
5 结论
    5.1 关于亚文化理论
    5.2 关于网络自嘲
致谢
参考文献

(5)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旅游热潮与旅游空间
    1.1 缘起背景
        1.1.1 旅游热潮
        1.1.2 选题提出
        1.1.3 研究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旅游学基础理论及专项研究
        1.2.2 旅游空间相关研究
        1.2.3 国外城市旅游发展状况借鉴
        1.2.4 北京旅游及北京城市空间研究
    1.3 概念界定
        1.3.1 旅游
        1.3.2 旅游空间
        1.3.3 旅游空间的层级
        1.3.4 旅游空间的结构形态
    1.4 研究架构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北京旅游空间综述
    2.1 历史演变
        2.1.1 整体布局初显
        2.1.2 旅游产业雏形
        2.1.3 旅游走向大众化
        2.1.4 30 年的百年历程
    2.2 市场现状
        2.2.1 年接待两亿游客
        2.2.2 入境游正在下滑
        2.2.3 来京游持续高温
        2.2.4 本地游发展迅猛
    2.3 三大问题
        2.3.1 要素结构失衡
        2.3.2 愉悦品质不高
        2.3.3 基础支撑乏力
上篇 旅游空间要素结构
    第3章 旅游资源布局
        3.1 空间总览
        3.1.1 旅游引力之源
        3.1.2 均布但不均衡
        3.1.3 资源本质与类型划分
        3.1.4 资源失衡,矛盾凸显
        3.2 历史资源热点聚集
        3.2.1 遗产型“一核一带”
        3.2.2 文化型“一心四区”
        3.3 自然资源南北差异
        3.3.1 从“北山北水”到“北山南水”
        3.3.2 从“北多南少”到“乡村环绕”
        3.4 商业资源中心聚拢
        3.4.1 购物型城区密布
        3.4.2 娱乐型向外扩展
        3.5 北京旧城旅游资源“一带两环”吸引力结构构想
        3.5.1 巴黎文化旅游轴线之鉴
        3.5.2 布局现状与优化可能
        3.5.3 “一带两环”
        3.6 小结
    第4章 游客行为特征
        4.1 空间总览
        4.1.1 市场需求表征
        4.1.2 波形出游时段
        4.1.3 行为属性与类型划分
        4.1.4 行为单一,缺乏引导
        4.2 时空分布季相明显
        4.2.1 踏青游部分重叠
        4.2.2 暑假游半径不同
        4.2.3 红叶游主动分流
        4.2.4 冰雪游布局松散
        4.3 动机花费特点各异
        4.3.1 出游动机观光为主
        4.3.2 停留时间四天左右
        4.3.3 花费构成差异较大
        4.4 行为过程数据不足
        4.4.1 行前决策的网络风向标
        4.4.2 现场体验缺乏统计
        4.4.3 评价机制正在跟进
        4.5 北京游客行为“节事引导”构想
        4.5.1 世界城市节事布局之鉴
        4.5.2 时段集中,缺少品牌
        4.5.3 “节事引导”
        4.6 小结
    第5章 旅游产品体系
        5.1 空间总览
        5.1.1 旅游活动媒介
        5.1.2 布局依托资源
        5.1.3 产品定位与类型划分
        5.1.4 产品滞后,亟待创新
        5.2 观光益智类长期停滞
        5.2.1 人文观光型层次单一
        5.2.2 自然观光型时段单一
        5.3 生活品质类发展被动
        5.3.1 放松度假型内容趋同
        5.3.2 观演娱乐型尚不独立
        5.3.3 运动健身型具有潜力
        5.4 专项兴趣类尚未成形
        5.4.1 工业遗产型特征模糊
        5.4.2 教育励志型缺乏统筹
        5.4.3 古玩淘宝型具备基础
        5.5 “走遍北京”旅游通卡产品构想
        5.5.1 “纽约通卡”城市空间链接之鉴
        5.5.2 发展前景思考
        5.5.3 “走遍北京”
        5.6 小结
中篇 旅游空间愉悦品质
    第6章 人文观光景区
        6.1 空间总览
        6.1.1 象征性特征
        6.1.2 北京旅游空间的“第一秩序”
        6.1.3 观光内容与类型划分
        6.1.4 观光品质受限
        6.2 历史遗产类热度悬殊
        6.2.1 遗产建筑群超载之困
        6.2.2 遗产风景区发展不均
        6.2.3 小规模遗产缺乏认知
        6.3 文化景观类发展多样
        6.3.1 胡同游人气激增
        6.3.2 展场氛围分向
        6.3.3 校园公共性之“限”
        6.4 都市展示类缺少规划
        6.4.1 街道风貌观览随机
        6.4.2 广场建筑外热内冷
        6.5 故宫观光品质综合优化策略思考
        6.5.1 与巴黎卢浮宫的比较分析
        6.5.2 综合优化策略
        6.6 小结
    第7章 生态度假景区
        7.1 空间总览
        7.1.1 融合性特征
        7.1.2 弓形布局
        7.1.3 度假诉求与类型划分
        7.1.4 环境影响堪忧
        7.2 山水漫游类特色不足
        7.2.1 地文型识别性不强
        7.2.2 水域型与休闲结合
        7.2.3 生物型定位模糊
        7.3 乡村体验类有待优化
        7.3.1 度假村目标不清
        7.3.2 产业园采摘走红
        7.4 “北京红叶季”发展构想
        7.4.1 东京樱花观赏地均衡之鉴
        7.4.2 红叶观赏资源分布
        7.4.3 “北京红叶季”
        7.5 小结
    第8章 商业休闲场所
        8.1 空间总览
        8.1.1 连带性特征
        8.1.2 八大商圈
        8.1.3 休闲目的与类型划分
        8.1.4 发展速度不一
        8.2 购物场所有待更新
        8.2.1 纪念品店发展落后
        8.2.2 购物街区尚待改善
        8.2.3 特色商场面临挑战
        8.3 娱乐设施正在升级
        8.3.1 观演场所专项发展
        8.3.2 康体乐园进步很快
        8.4 北京商业休闲场所多元发展思考
        8.4.1 迪拜多元文化休闲体验之鉴
        8.4.2 立足本土,多元发展
        8.5 小结
下篇 旅游空间基础支撑
    第9章 旅行交通线路
        9.1 空间总览
        9.1.1 复合性特征
        9.1.2 北倾布局
        9.1.3 交通功能与类型划分
        9.1.4 整体网络尚未形成
        9.2 专项线路设置匮乏
        9.2.1 观光巴士线陷入误区
        9.2.2 旅游专线过于集中
        9.2.3 观光游船线具备条件
        9.3 公共线路可达性不足
        9.3.1 轨道线密度不足
        9.3.2 公交线利用率不高
        9.4 集散场站接驳不畅
        9.4.1 机场布局正在优化
        9.4.2 火车站广场流线欠妥
        9.4.3 客运站换乘距离较远
        9.5 “北京城市之旅”观光巴士线构想
        9.5.1 “经典伦敦旅程”之鉴
        9.5.2 范围划定与建筑汇总
        9.5.3 “北京城市之旅”
        9.6 小结
    第10章 住宿接待设施
        10.1 空间总览
        10.1.1 综合性特征
        10.1.2 发散式布局
        10.1.3 接待标准与类型划分
        10.1.4 接待服务良莠不齐
        10.2 星级酒店品质不一
        10.2.1 大众型进步缓慢
        10.2.2 奢华型细化发展
        10.3 经济酒店规范不足
        10.3.1 快捷酒店发展盲目
        10.3.2 青年旅社潜力很大
        10.3.3 “奥运人家”经验断代
        10.4 农家院两极分化
        10.4.1 景区服务型停滞不前
        10.4.2 独立特色型势头强劲
        10.5 北京住宿接待设施类型框架思考
        10.5.1 住宿接待设施的类型划分方法
        10.5.2 类型框架思考
        10.6 小结
    第11章 餐饮消费场所
        11.1 空间总览
        11.1.1 多样性特征
        11.1.2 同心圆布局
        11.1.3 消费决策与类型划分
        11.1.4 美食旅游具备潜力
        11.2 特色场所瞄准文化建设
        11.2.1 老字号餐馆渐获新生
        11.2.2 地域特色饭店寻求突破
        11.2.3 主题餐厅多元创新
        11.3 餐饮街区有待改良
        11.3.1 美食街活力不一
        11.3.2 酒吧区仍需规范
        11.4 北京“旧城味道”美食骑游地图构想
        11.4.1 巴黎美食旅程之鉴
        11.4.2 美食资源与交通串联
        11.4.3 “旧城味道”
        11.5 小结
    第12章 迈向世界旅游之都
        12.1 优势与挑战
        12.1.1 市场空前繁荣
        12.1.2 资源丰厚多样
        12.1.3 时空结构失衡
        12.1.4 产品发展滞后
        12.1.5 环境影响堪忧
        12.2 北京旅游空间发展建议
        12.2.1 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12.2.2 设计和建设城市特色旅游空间
        12.2.3 搭建多领域合作平台
        12.2.4 拓展旅游空间研究范畴
        12.3 展望世界旅游之都
        12.3.1 目标解读
        12.3.2 北京旧城“明清城墙记忆”特色旅游空间发展构想
        12.3.3 北京城市“一核一环八廊道”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构想
        12.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纸媒介与数字媒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研究背景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1章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的介质特征
    1.1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的今昔
        1.1.1 纸张发展历史简述
        1.1.2 数字媒介载体的起源与发展
    1.2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的特征及差异性
        1.2.1 纸媒介的基本特征
        1.2.2 数字媒介的基本特征
        1.2.3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二者的差异性
第2章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信息资源的比较
    2.1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版式设计的比较
        2.1.1 传统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版式设计对比
        2.1.2 纸质报纸与电子版报纸的视觉识别
    2.2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阅读特征的比较
        2.2.1 阅读方式的改变
        2.2.2 阅读体验的不同
        2.2.3 阅读效果的比较
        2.2.4 纸媒介阅读文字的优势
    2.3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信息存储容量的比较
第3章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信息传播特点的比较
    3.1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信息传播时间快慢的比较
        3.1.1 数字媒介的及时性
        3.1.2 纸质媒介的延时性
    3.2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信息传播范围的比较
        3.2.1 纸媒介的区域性和局限性
        3.2.2 数字媒介的广泛性和全球性
    3.3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二者互动性的比较
        3.3.1 传统纸质媒介信息的线性传播
        3.3.2 数字媒介信息的互动性传播
第4章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的发展趋向
    4.1 纸媒介依然存在生存空间
    4.2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的相互融合发展
        4.2.1 纸媒介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4.2.2 纸媒介与数字媒介在内容及形式上的互补
        4.2.3 数字媒介转化为纸媒介的现象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 ——基于搜狐、新浪、优酷、酷6网的采集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内容
    (五) 研究价值
一 源与界定——公民视频新闻发展脉络梳理
    (一) 我国公民新闻的起步与发展
        1 我国公民新闻发展回顾
        2 近年我国公民参与的重大公共事件
        3 公民新闻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二) 网络视频的演进
        1 我国互联网发展概况
        2 我国网络视频发展概况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出现动因
        1 体制保障
        2 文化包容
        3 技术动力
    (四) 公民视频新闻的概念探析
        1 国内外对于公民视频新闻的关注
        2 本文对公民视频新闻的界定
        3 公民视频新闻概念的合法性探讨
二 形的新闻——公民视频新闻的形态研究
    (一) 公民视频新闻的开放式结构
        1 公民视频新闻的内部符号构成
        2 公民视频新闻的语法规则探析
        3 公民视频新闻的外部传播要素
        4 公民视频新闻文本的互文性分析
    (二) 公民视频新闻的技术形态
        1 视频长度
        2 采用音乐音响情况
        3 采用字幕情况
        4 采用静态图片情况
        5 出镜主持、使用配音情况
        6 对其他媒体素材的借用情况
        7 采访人数情况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报道手段
        1 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
        2 新闻点评、新闻综述类栏目
三 批判的表达——公民视频新闻的内容分析
    (一) 公民视频新闻的内容特征
        1 公民视频新闻的内容类型
        2 公民视频新闻的价值取向
        3 公民视频新闻的热点议题
    (二) 公民视频新闻的表达视角
        1 对弱势群体的自发关怀
        2.对社会不公的极力披露
        3 对公共空间的舆论监督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批判态度
        1 拍摄者所持立场与动因
        2 拍摄者报道框架的选取
        3 负面报道的取向和影响
四 隐形的把关——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机制探析
    (一) 公民视频新闻的生产要素
        1 生产者分析
        2 生产工具分析
        3 传播平台
    (二) 公民视频新闻的筛选机制
        1 传统把关人的消隐
        2 自我把关与编辑把关
        3 社会控制与技术控制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范式
        1 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要素
        2 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图示
        3 公民视频新闻的修辞策略
五 多元的舆论——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评估
    (一) 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广度、参与度测量
        1 公民视频新闻的点击率、留言量统计
        2 网络标题、内容类型、技术形态与点击率、留言量的关联分析
    (二) 公民视频新闻的舆论生成机制
        1 舆论源产生——新闻事实的成立
        2 舆论的制造——公众意见呈现
        3 舆论的推动——网站转载与传统媒体卷入
        4 舆论的平息——行政部门“定音”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独特舆论规律
        1 公民视频新闻的舆论特征
        2 受众参与对新闻事实的消解与解构
        3“多层折射”现象与“溢出效应”规律
    (四) 公民视频新闻的舆论影响
        1 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2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六 有限的正义——公民视频新闻的人文关怀评述
    (一) 公民视频新闻的人文关怀表现
        1 以人为本的报道特色
        2 为传统传媒环境注入人情味
        3 对全民媒体素养的提升
    (二) 公民视频新闻带来的挑战
        1 道德层面的挑战
        2 法律层面的挑战
        3 职业规范方面的特殊挑战
    (三) 公民视频新闻对社会正义的有限建构
        1 普通公众的新闻报道能力有限
        2 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有限
        3 公众把握话语权的能力有限
七 边界与内核——公民视频新闻的发展趋势展望
    (一) 克制的狂欢——公民视频新闻的边界
        1 言论自由与新闻规制
        2 不可触碰的政治体制与法律法规框架
    (二) 消解的边缘——公民视频新闻的内核
        1 真实记录与真实表达
        2 第一现场第一时间的影像记录不可或缺
    (三) 公民视频新闻的发展走向探讨
        1 地位赋予与影响提升
        2 技术革新与手机捆绑
        3 规则完善与模式确立
结语
    (一)本文的研究成果及不足
    (二)底层立场与媒体责任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8)网络店铺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事实与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网络店铺对互联网的依存关系
        1.2.2 互联网文化对品牌沉浮的左右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框架与创新点
        1.4.1 主要框架
        1.4.2 创新点
2. 网络店铺研究综述
    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2.1.1 电子商务的定义
        2.1.2 电子商务的分类与网络店铺的界定
    2.2 网络店铺的相关研究
        2.2.1 产业链结构
        2.2.2 价值链与盈利模式
        2.2.3 营销推广
        2.2.4 配套服务
    2.3 小结
3. 网络店铺的特征探析
    3.1 网络店铺特征
        3.1.1 优势
        3.1.2 不足
    3.2 网络店铺进行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2.1 PE-C_c模型
        3.2.2 网络店铺缺乏实体店面
        3.2.3 网络店铺的CRM
4. 网络店铺品牌建设机制探索
    4.1 品牌经济学简介
    4.2 BCB模型
        4.2.1 创新性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品类选择
        4.2.2 非创新性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品类选择
        4.2.3 品牌建设中的商标分类
    4.3 情感导向机制探索
        4.3.1 品牌利益与情感利益
        4.3.2 品牌建设中的情感
        4.3.3 互联网时代网络店铺品牌建设的契机
    4.4 时空机制探索
        4.4.1 互联网时代的资本利润规律
        4.4.2 时间机制
        4.4.3 空间机制
5. 网络店铺品牌建设策略
    5.1 适度延伸策略
    5.2 文化顺势策略
    5.3 商标确立策略
    5.4 品类细化策略
    5.5 品类开发策略
    5.6 客户情感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网上博物馆建设及其内容构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网上博物馆起源及发展概况
第二章 数字化博物馆研究文献回顾
第三章 网上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
    第一节 网上博物馆的作用
    第二节 网上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共存
第四章 网上博物馆分类及构建
    第一节 网上博物馆分类
    第二节 网上博物馆的内容构建
第五章 四大世界着名博物馆的网站介绍及分析
    第一节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网站
    第二节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网站
    第三节 大英博物馆网站
    第四节 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网站
    第五节 四大博物馆网站分析比较
第六章 对网上博物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结语
注释
附录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轻松冲浪——网上搜索引擎大观园(论文参考文献)

  • [1]筑园[J]. 计文君.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1(09)
  • [2]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3]葫芦山庄生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设计[D]. 刘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5)
  • [4]话语空间的漩涡与身份悬置的快感 ——网络自嘲现象的亚文化研究[D]. 任婕.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
  • [5]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D]. 赵建彤. 清华大学, 2014(09)
  • [6]纸媒介与数字媒介比较研究[D]. 张馨丹. 北京服装学院, 2012(06)
  • [7]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 ——基于搜狐、新浪、优酷、酷6网的采集样本[D]. 王建磊. 上海大学, 2011(10)
  • [8]网络店铺品牌建设研究[D]. 李江霞. 山东大学, 2009(05)
  • [9]网上博物馆建设及其内容构建分析[D]. 董繁. 吉林大学, 2009(09)
  • [10]喜欢上网会使人变坏吗?[J]. 博弈.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08(01)

标签:;  ;  ;  ;  ;  

轻松冲浪——在线搜索引擎大观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