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OA四大盲区——WPS公文版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

消除OA四大盲区——WPS公文版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

一、消除OA四大盲点——WPS公文版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1](2020)在《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档案与记忆共生相长,恒久绵长。“社会记忆”现已成为学界共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域。社会记忆再生产属于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档案领域为其重要领域和典型场域。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近几年档案学界出现的新课题,以探索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在机制、参与社会再生产发展规律为问题导向。本文引入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汲取档案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营养,综合运用档案记忆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媒介传播理论等,从档案、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出发,深入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实质、运作过程与作用机理,从学理上就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抽象与分析,并以变革中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与分析语境,探讨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发展与推进机制。本研究采用“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范畴统摄多方面的档案实践,进一步提炼其概念、要素、结构、性质、功能、运行机理等,初步构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档案记忆表现为从中介切入的“刻写”的社会记忆形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是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融文本形式、内容、意义再生产于一体,经由生成、加工到消费的往复更新过程,实现档案记忆的累积、更新、展演、传播与共享。作为一项典型的记忆实践活动,档案记忆再生产以记忆传承、社会治理、文化认同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作用于整体社会记忆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借鉴文件连续体模式,本文构建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参与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将既往受忽视的媒体要素纳入其中,从档案记忆社会化、社会记忆档案化两个维度突出加工性和往复更新性。结合实践考察,本研究探析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境变化。档案记忆再生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时空,从古至今呈现出由封闭、分散、单一走向开放、系统、多元的演变轨迹。档案记忆再生产受档案记忆系统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媒介技术等外部因素,以及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档案记忆制度、档案记忆资源等内部因素。步入快速演进的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文化消费、媒体融合等社会情境的变化共同推动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发展。聚焦具体环节,本文深入解析档案记忆再生产在生成、加工、消费三方面的变化。档案记忆生成环境从传统、单一、单向度转向电子环境、竞争记忆场域和交互语境;生成主体从官方、精英走向民间、大众;生成对象从传统形态记忆转向数字记忆,并扩展到新媒体档案记忆、个体档案记忆。档案记忆加工目的趋向意义再生产,从注重史学研究到追求共享记忆;加工形态由文本到可视化,并以空间记忆和影像记忆为代表;加工方式转向数字化、叙事化、创意化、融合化。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由传统用户到数字消费者;消费对象从内容到注重情感、认同、价值等的意义消费,并成为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主要内容;消费方式转向数字化、个性化、品牌化、休闲化,消费途径趋向在线获取。本研究提炼概括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探究这一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推进机制。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在路径、取向、内容、方式、范围五方面,由单向性、生产性、凝固性、单一性、区域性转向多元化、消费性、流动化、融合化、全球化。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将产生多重影响,包括数字记忆迈向智能、媒体记忆加速融合、共享记忆趋向反思、社会记忆竞争加剧、社会记忆遗忘凸显。档案部门可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主旨、主体、客体、中介、关系等维度,实施价值引导、协同参与、消费者培育、多维叙事、媒体融合和伦理约束等六大机制,提升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能级,促进社会记忆及整个社会再生产。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蕴涵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深度关切。当下媒体融合浪潮方兴未艾,对档案领域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媒体不仅作为记忆中介,更作为重要的记忆机制作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本文将档案和档案工作视作一种社会建制,统摄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论域,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实践活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从理论层面进行抽象与建构,在丰富档案记忆理论研究的同时,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王瑜[2](2018)在《建行连云港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于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地之席的银行来说,获取客户的能力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是关键因素。要想留住客户并维护好客户、避免客户流失,公司就应该采取积极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越来越多的银行意识到:客户关系管理方案规划地好,就能改善银行和客户的关系,从而在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因此,从战略角度上对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研究,对于商业银行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近年来,由于民营银行、外资银行的进入,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因此,客户关系管理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连云港分行在发展的同时也积聚了许多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问题,在面对当今竞争环境时,更需要优化自身的客户关系管理方案。论文以建行连云港分行为例,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了较为认真的研究。首先对该行的客户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找出客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然后分别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产品、人员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进而设计了客户关系管理的优化方案。本文研究对相关领域和企业,既有理论方面的意义也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林境志[3](2018)在《泉州移动协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1月4G正式商用以后,4G的高速下载技术,为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实现移动互联互通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中小企业移动信息化应用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全业务运营上,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了。因此泉州移动协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研究也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相关文献,收集近几年国家统计年鉴数据,阐述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背景及泉州移动协助其发展的必要性。论文以泉州移动协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作为研究课题,借助波特五力模型进行了全面的信息化行业、产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分析。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了现阶段泉州移动协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自身方面。中小企业信息化核心应用普及率低,企业资金困难导致投入意愿不强,中小企业技术复合型人才少。二是泉州移动在信息化业务推广方面。围绕着4P营销理论体系分析其在品牌营销上投入不够、产品差异化不明显;业务发展渠道单一,客户经理队伍达不到复合型人才技术水平,考核激励制度也不完善等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特点以及实施模式,从产品、渠道、价格、促销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的发展策略方案。其中,重点对泉州移动协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产品策略和渠道策略发展做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本文以集团信息化产品的推广为基础,分别列举了泉州移动主要采用产品策略、渠道策略方案协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的成功案例,例证了本文提出的策略方案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泉州移动集团信息化产品的营销推广,为其协助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李俊瑶[4](2017)在《智慧政府背景下公务员素质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智慧政府建设所需新设备、新技术的外部条件上时,作为智慧政府重中之重的内部队伍建设却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城市运作的核心是政府,政府运作的核心是人才,在智慧政府这样一个新兴政府模式的背景下,政府对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当前我国公务员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思想作风、心理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公务员素质能力的提升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探索智慧政府对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拔录用、培训提升、分类履职。论文阐述了智慧政府的形成过程、特点和内涵,分析了公务员素质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探讨智慧政府的发展与公务员素质能力的关系,分析出智慧政府背景下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升的矛盾困境。在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传统与现代公务员素质能力要求的对比分析,结合智慧政府的发展特点找出以往的不足与差距,为新时代背景下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升指引新的方向,对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升的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以期改进相关的提升方案、方法。

伏强[5](2017)在《中国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各级地方政府都处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对电子政务建设与运行的投入的进程当中,电子行政审批就是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建设和发展着。此外,2015年,国家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要大力推行“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理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和“互联网+政务”应需加快发展,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和协同办公,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路、好办事、不添堵等实践探索就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追求,电子行政审批因之得以不断普及并渐趋深化。实际上,电子行政审批是政府采取适应信息时代和“互联网+”需求的新型治理模式的具体实践探索,正是因为电子行政审批系统的建设质量和运行状况能突出地反映出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以及其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果,所以,在现实情况下研究电子行政审批系统问题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和建设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来保证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的质量和绩效。基于笔者在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清醒地意识到“官本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认识到因电子行政审批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技术手段的落后而导致信息共享和数据安全等问题的实际存在会对电子行政审批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产生极大地负面影响并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的基础上,笔者选择以观念认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技术手段、素质能力为关键要素,探讨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除了绪论和结论之外,论文主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概念属性。先是分别论述电子行政审批系统、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以及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内涵;然后阐述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属性,主要包括行政性与法制性、全面性与集成性、普适性与独特性、合规性与一致性、保密性与公开性、创新性与俱进性等特征。最后,论述了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和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外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逻辑基础。第二部分研究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现状问题。具体技术路线如下:首先,从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公开中的个人数据保护和完全的电子政务三个阶段论述电子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现状;从信息共享技术、系统运行的信息安全技术、数据标准技术和系统流程设计技术方面论述电子行政审批的技术手段应用现状;从纵向上和横向上论述了电子行政审批管理体制的现状,从绩效评估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论述了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的管理机制的现状。其次,从立法效力层级低、缺乏高位阶的法律,立法散乱、无法形成统一的体系,立法滞后、电子凭证承认度低三方面分析了电子行政审批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从名称级别设置混乱、人员编制划分不一,部门分工不清、隶属关系不明,领导部门不统一、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约束激励机制、无法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四方面分析了电子行政审批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系统运行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水平较低,数据标准不一、电子公文兼容性不强,系统功能不完善、流程不合理、便捷易用性较差四方面分析了电子行政审批技术手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监管、标准规范四方面分析了现有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关于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策略框架的研究。主要从审批主体和客体、技术立法和政务立法、狭义和广义的电子政府等多个维度立意。一是从地方行政领导、普通行政工作人员和办事公众三个不同主体着手,分析如何转变他们对于电子行政审批的观念认识。二是从电子行政审批法律的体系化建设、制定具体实施电子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技术立法与政务立法并重三方面出发,分析如何健全电子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三是从统一中国的电子行政审批管理体制,确立“广义电子政府”的管理体制,建立权责相称的政府信息化管理机制三方面筹划,分析怎样完善电子行政审批的体制机制。四是从建立数据共享制度、监管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及人员奖惩制度四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安排电子行政审批的政策制度。五是从设计标准规范、打通部门信息壁垒,统一系统架构、避免重复雷同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保证系统高质量运行,完善系统功能和流程等细节设计、提升平台的便捷易用性四方面探索,分析如何加强电子行政审批的技术手段。六是从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两个电子行政审批参与方的角度考虑,分析如何提高双方参与电子行政审批的素质能力。本文主要提出的观点包括:一是电子行政审批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状况,能突出地反映出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以及其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果。二是电子行政审批系统是一个基于Internet和Intranet,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公众需求为核心,以提供高效、安全、简明、易用的行政审批信息和流程为目的,能够实现超时空、跨地域、跨部门的在线申请、受理、审核和监督等业务功能,并能够以一体化和“一条龙”形式提供的协同办公系统。它是有效杜绝“吃拿卡要”和权力寻租的有力工具,也是能真正达成服务型政府、提供比较彻底的公共服务的创新性治理实践。三是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主要涵盖电子行政审批系统在电子行政审批平台上运行的情况,包括运行的过程、中间生成的文档、各方协作的状况,以及最终形成的结论和呈现的结果等内容。四是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必须兼具行政性与法制性、全面性与集成性、普适性与独特性、合规性与一致性、保密性与公开性、创新性与俱进性等特征。五是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是确保电子行政审批系统健康、安全、高效运行的各种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策略框架的关键要素需要涵盖观念认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技术手段和素质能力等要素,为使这一保障体系真正发挥整体效用,必须多维出手、多元发力、多管齐下。

史亚巍[6](2015)在《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研究》文中提出政府信息资源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伴随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如认识偏差、制度缺失、基础薄弱与应用不足等问题。相应的,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但长期重视理论方法而忽视价值导向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更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全球网络信息环境下现代国家治理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在理论分析与系统性地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思想,并依次从理论探讨、实践经验总结与提炼、问题剖析与应对策略等方面渐次深入展开研究。本文所试图构建的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理论体系,其主旨在于树立适应我国发展实际的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领域的主导思想,明确制约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与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有关问题,探索完善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应对策略。系统性地转变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模式,完善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对于在新形势下确保我国网络安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以及对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球信息化进程对于各国家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形态乃至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影响日益显现。西方国家是现代政府信息资源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先行者,其对于政府信息资源的实际管控体现在其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随着全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范围早已超越了国家的边界,对于全球范围内网络信息资源的竞争和利用也日趋白热化,表现在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动力机制、制度保障、实施机制与应用机制方面都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对我国而言,必须改变此前对政府信息资源单纯、片面、技术化的理解方式,必须充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的资源化实现方式与信息内容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深刻意识到政府信息资源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以及信息资源失控对国家政权和政府管理造成的影响,进而也必然要求对政府信息资源实施全方位的管控。实现上述转变要求在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两个层面实现突破:一要突破政府信息资源研究的工具理性思维,树立基于整体性思维的政府信息资源的管控思想;二要面向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实际问题提出适应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实际发展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面向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的实践。虽然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绝非是新概念,但此前以“管控”为视角展开的研究几乎没有,国外政府虽然在信息资源管控实践领域的案例相当丰富,但能够公开获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少。因此,本文的研究过程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规范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而本文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提出则更多地基于对实证材料的研究,针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与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主体共包括六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全面总结与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总结了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理论探究部分重点围绕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核心概念与要素展开。通过对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管控和政府信息化的概念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性思维。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客体(信息资源)、主体(政府)、途径(政府信息化)与目标(人、信息、技术的协调发展)进行了论证与分析。第三章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的成效与不足,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角度论述了完善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必要性。第四章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起源与发展,从动力机制、制度保障、实施机制与应用机制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的管控机制,总结了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五章分别针对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政府信息资源相关制度建设、政府信息化的建设管理机制体制以及政府信息资源应用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六章分别从转变政府信息化发展模式、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管控制度体系、改革政府信息化实施推进机制与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对策,并进一步针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环境制约因素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刘海涛[7](2012)在《基于URP和BPR的高校校园数字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精细化管理(Refinement of Management,简称RM)思想逐步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精细化管理理论在高等院校的应用,并对其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这方面,对其理论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对其实践途径的具体展开,即如何实现高校的精细化管理,成功的做法还不是很多,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通过构建河北科技大学数字校园平台探索实现高校精细化管理的的具体途径。首先,本文对精细化管理理论和数字校园建设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其次,将大学资源计划(University Resources Plan,简称URP)理论和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理论引入到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来,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二者的概念、原则、架构、应用现状等。第三,详细介绍了精细化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模式和在高校的研究现状。借鉴企业精益生产体系,创造性的构建了高校精细化管理体系,明确了RM、URP、BPR三者之间的关系。第四、分析了河北科技大学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URP理论,结合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际,设计了河北科技大学数字校园解决方案,包括建设目标、顶层设计和整体架构设计。详细设计了整体架构的各层次,诸如:信息门户层、公共平台层、数据平台层、应用层等。第五,本文运用BPR理论对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系统进行了流程优化。按照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分别进行了诸如:系统要素、系统结构、必要性、途径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业务流程再造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的业务流程,对原OA系统进行流程再造,最后结合URP理论,设计了河北科技大学OA系统总体架构和功能结构,提出了OA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许晓民[8](2011)在《基于J2EE的行业协会办公自动化系统》文中认为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以下简称OA)是将现代化办公的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办公方式,是当前新技术革命一个技术应用领域,属于信息化社会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引入,使得OA应用迅猛发展。通过实施OA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提高了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最终实现“数字协会办公”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协会的不断发展,协会开始意识到单单依靠现有的协会网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信息化发展趋势,需要做一次全面的升级改版。会员单位企业的不断增加,以及协会事务的日益繁杂,协会决定引进一套智能管理信息化系统,以便为政府单位、会员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本文主要介绍基于J2EE的行业协会OA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首先,论文介绍了项目的背景、OA在行业协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研究意义、OA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系统采用包括J2EE、Struts、Spring、Hibernate等相关技术,并针对目前行业协会管理的现状,采用UML对系统进行用例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了归纳整理,将协会OA主要划分为7个模块,分别为我的桌面、行政管理、公文管理、通讯管理、信息管理、文档管理、系统管理。然后,讲述了系统基于J2EE技术的总体架构设计,网络拓扑结构和软件的体系结构,并对其数据库的主要概念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和数据表设计作进一步分析研究。随后,重点描述了公文管理模块系统的设计情况,包含功能和结构设计,并分别对发文模块、收文模块流程管理模块和公文配置模块等四个模块做具体分析。接下来,讲述了系统相关的主要类图及运行界面来实现其主要模块。最后,介绍系统的运行情况,对系统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分析结果。本文采用J2EE和相关框架技术构建了一个安全、灵活、操作方便、易于扩展和维护的行业协会OA系统,验证了基于J2EE技术构建行业协会OA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张皓巍[9](2011)在《中国移动集团有限公司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用在实现办公的无纸化管理,对一些科目的办公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或局域网进行,方便企业的管理,也方便了员工。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情况、实现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高效和便利的服务、提高中国移动集团现代化管理水平、使日常办公过程变得高效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企业的计算需求能够从Sun公司中的J2EE企业平台得到满足,而且它运用Java2平台把企业所解决方案的开发进行简化,并把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进行部署和管理。它不仅结合了组件技术还继承了Java语言的平台独立特点,而且在现代化的多层次的分布式应用中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这篇文章主要是以移动公司为研究的对象,首先论述国内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的状况;在该理论基础上,依据移动公司的状况和自身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来了解公司的需求,而且对系统开发的解决方案、数据库设计和解决方案进行了介绍,根据软件技术对各层的现实细节进行了说明;结合J2EE平台开发出一套能够适应相同产业的系统,并且具有很多的优势,如平台的独立性、可扩展性、易移植性等,这使公司的生产效率、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为了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更好的给用户提供服。根据用户的需求分析,我们为用户提供了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我在这篇文章中论述我所参与设计实现了五个功能模块:邮件管理、短消息管理、公告管理、统计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在后面的章节中我详细的阐述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及系统测试。

颜松[10](2010)在《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选题背景是根据目前中国房地产估价行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导入信息化的尝试和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效,来进一步分析开发应用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回顾了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生存状态,分析了目前影响房地产估价机构做大做强的深层次原因,随后对目前国内外优秀房地产估价机构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房地产估价机构导入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的概念,并针对房地产估价机构的现实管理需求逐一对需开发的信息系统进行设计与分析。最后,通过对江西TZ公司在开发应用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实证分析,提出未来房地产估价机构在面向知识管理方面应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第二章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第三章房地产估价机构开发应用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战略意义、第四章信息化技术在房地产估价机构管理中应用设计与分析、第五章案例分析、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的核心观点是开发和应用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是房地产估价机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同时对如何开发和应用这一系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消除OA四大盲点——WPS公文版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除OA四大盲点——WPS公文版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1.2.1 主要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1 国外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2 国内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 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1 国外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2 国内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1 国外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2 国内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阐释
    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
        3.1.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双重维度
        3.1.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表现
        3.1.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比较分析
    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结构
        3.2.1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形式、内容与意义
        3.2.2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主体、客体与关系
        3.2.3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加工与消费
    3.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性质与功能
        3.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性质
        3.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功能
    3.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运行机理
        3.4.1 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启示
        3.4.2“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3.4.3“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内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与转型情境
    4.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
        4.1.1 古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2 近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3 现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演变轨迹
    4.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4.2.1 档案记忆系统外部环境因素
        4.2.2 档案记忆系统内部构成因素
        4.2.3 档案记忆再生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4.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情境
        4.3.1 新媒体时代社会转型的发展
        4.3.2 新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的转变
        4.3.3 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的兴起
        4.3.4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变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转型
    5.1 档案记忆生成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5.1.1 档案记忆生成的内容与方式
        5.1.2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5.1.3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5.2 档案记忆生成环境的转变
        5.2.1 从传统环境到电子环境
        5.2.2 从单一场域到竞争记忆场域
        5.2.3 从单向语境到交互语境
    5.3 档案记忆生成主体的转变
        5.3.1 从官方走向民间
        5.3.2 从精英走向大众
    5.4 档案记忆生成对象的转变
        5.4.1 从传统记忆到数字记忆
        5.4.2 新媒体档案记忆的兴起
        5.4.3 个体档案记忆的显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加工转型
    6.1 档案记忆加工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6.1.1 档案记忆加工的内容与类型
        6.1.2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6.1.3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6.2 档案记忆加工目的的转变
        6.2.1 传统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
        6.2.2 从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
    6.3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转变
        6.3.1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社会化
        6.3.2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协同化
    6.4 档案记忆加工形态的转变
        6.4.1 档案记忆加工的视觉化转向
        6.4.2 档案记忆加工之影像生产
        6.4.3 档案记忆加工之空间生产
    6.5 档案记忆加工方式的转变
        6.5.1 档案记忆加工的数字化
        6.5.2 档案记忆加工的叙事化
        6.5.3 档案记忆加工的创意化
        6.5.4 档案记忆加工的融合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消费转型
    7.1 档案记忆消费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7.1.1 档案记忆消费的过程与特点
        7.1.2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7.1.3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7.2 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的转变
        7.2.1 从传统档案用户到数字消费者
        7.2.2 档案记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
    7.3 档案记忆消费对象的转变
        7.3.1 从档案记忆资源到记忆资本
        7.3.2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新动向
        7.3.3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边界
    7.4 档案记忆消费方式与途径的转变
        7.4.1 档案记忆的数字化消费成为基本方式
        7.4.2 档案记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重要方式
        7.4.3 档案记忆的品牌化消费成为优选方式
        7.4.4 档案记忆的休闲化消费成为新兴方式
        7.4.5 档案记忆的在线消费成为主要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影响与推进机制
    8.1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
        8.1.1 档案记忆再生产路径:单向性转向多元化
        8.1.2 档案记忆再生产取向:生产性转向消费性
        8.1.3 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容:凝固性转向流动化
        8.1.4 档案记忆再生产方式:单一性转向融合化
        8.1.5 档案记忆再生产范围:区域性转向全球化
    8.2 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
        8.2.1 数字记忆迈向智能
        8.2.2 媒体记忆加速融合
        8.2.3 共享记忆趋向理解
        8.2.4 社会记忆竞争加剧
        8.2.5 记忆遗忘冲突凸显
    8.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推进机制
        8.3.1 面向主旨的价值引导机制
        8.3.2 面向生成、加工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8.3.3 面向消费主体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8.3.4 面向客体的多维叙事机制
        8.3.5 面向方式的媒体融合机制
        8.3.6 面向关系的伦理约束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2)建行连云港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概述
    2.1 客户关系管理
        2.1.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界定
        2.1.2 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2.2 客户价值
        2.2.1 客户价值的界定-客户让渡价值
        2.2.2 客户关系价值
        2.2.3 客户价值分类
        2.2.4 客户终身价值
        2.2.5 客户生命周期
    2.3 关系营销
    2.4 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2.4.1 客户满意度
        2.4.2 客户忠诚度
第三章 建行连云港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3.1 建行连云港分行概况
        3.1.1 建行连云港分行的发展概况
        3.1.2 建行连云港分行的组织体系及网点分布
        3.1.3 建行连云港分行近年经营情况
    3.2 建行连云港分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
        3.2.1 建行连云港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建设情况
        3.2.2 建行连云港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的IT系统建设情况
        3.2.3 建行连云港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体运行情况
    3.3 建行连云港分行客户关系管理必要性分析
第四章 建行连云港分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建行连云港分行的经营环境分析
    4.2 建行连云港分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2.1 组织结构问题及原因
        4.2.2 业务流程问题及原因
        4.2.3 产品问题及原因
        4.2.4 人员问题及原因
第五章 建行连云港分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优化方案
    5.1 组织优化
    5.2 流程优化
        5.2.1 简化业务流程
        5.2.2 提高业务流程的差异化
        5.2.3 业务流程彼此不协调,相互冲突
        5.2.4 完善客户投诉流程
    5.3 产品优化
        5.3.1 优化定价机制
        5.3.2 产品多样化与个性化
        5.3.3 .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5.4 人员优化
        5.4.1 选拔环节
        5.4.2 培训环节
        5.4.3 岗位设置环节
        5.4.4 激励机制环节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泉州移动协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启示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研究综述启示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1.4.1 研究的特色
        1.4.2 论文的创新
第2章 本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2.1 波特五力模型
    2.2 4P营销策略
    2.3 中小企业信息化基本概念
        2.3.1 中小企业信息化定义
        2.3.2 中小企业信息化特点
        2.3.3 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
第3章 泉州移动协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背景分析
        3.1.1 行业背景
        3.1.2 产业背景
    3.2 问卷调查
        3.2.1 调查情况
        3.2.2 调查分析
    3.3 存在问题
        3.3.1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
        3.3.2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不足
        3.3.3 泉州移动产品差异性不够突出
        3.3.4 泉州移动产品价格不够实惠
        3.3.5 泉州移动产品推广渠道薄弱
        3.3.6 泉州移动内部业务流程繁冗
第4章 泉州移动协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方案
    4.1 产品策略
        4.1.1 加大信息化品牌的资金投入
        4.1.2 根据需求设计产品组合方案
        4.1.3 突显“无址化”办公产品差异性
    4.2 渠道策略
        4.2.1 完善现有渠道的分级管理和激励制度
        4.2.2 增加代理商,多渠道发展集团信息化
    4.3 价格策略
    4.4 促销策略
    4.5 人才策略
    4.6 创新策略
第5章 泉州移动协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案例分析
    5.1 基于产品策略的ADC应用模式
        5.1.1 ADC应用模式
        5.1.2 案例1背景资料
        5.1.3 案例1解决方案
    5.2 基于渠道策略的MAS应用模式
        5.2.1 MAS应用模式
        5.2.2 案例2背景资料
        5.2.3 案例2解决方案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智慧政府背景下公务员素质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智慧政府
        二、公务员素质
        三、智慧政府与公务员素质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理论
        一、领导素质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智慧政府背景下公务员素质存在的不足
    第一节 公务员对智慧政府整体上的认识有所欠缺
        一、缺乏个性化,盲目进行智慧化投资
        二、强调一言堂,忽视数据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驱动
    第二节 公务员对智慧政府需具备的电子技术不够熟练
        一、信息处理能力相对薄弱
        二、信息运用层面趋于单一
    第三节 公务员对大数据之于智慧政府的意义理解有待提高
        一、对数据造假的危害性不够明确
        二、对数据内在关系的解读不够透彻
        三、对数据时代的掉队者不够重视
第三章 智慧政府背景下公务员素质脱节成因
    第一节 观念上的转变滞后于智慧政府的发展要求
        一、传统行政文化阻碍大数据思维变革
        二、传统上下层级制的掣肘
    第二节 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公务员培训机制存在缺位
        一、上下培训步调不够协调
        二、预期与效果之间存在矛盾
    第三节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与不合理的考核体系形成反差
        一、公务员考核机制存在标准的等同性
        二、公务员考核指标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第四章 智慧政府背景下公务员素质提升的路径建议
    第一节 提高公务员对智慧政府管理目标和要求的认识
        一、明确智慧政府目标,树立大数据服务观
        二、围绕智慧政府要求,推进大数据应用观
    第二节 增强公务员对数据价值的把握和应用的培养
        一、培养数据管理的习惯
        二、引导数据思维的转型
    第三节 建立健全符合智慧政府发展的公务员素质培训机制
        一、革新公务员选拔机制
        二、推动E-learning公务员学习系统的完善
        三、消除公务员惰性心理,实行配套的激励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状况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概念属性
    (一)基本内涵
    (二)属性特点
    (三)主要分类
二、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现状问题
    (一)现实状况
    (二)存在问题
    (三)问题成因
三、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策略框架
    (一)转变观念认识
    (二)健全法律法规
    (三)建设体制机制
    (四)安排政策制度
    (五)加强技术手段
    (六)培育素质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6)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研究评述
        二、实践与理论溯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相关理论探究
    第一节 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相关概念
        一、政府信息资源
        二、政府信息资源管控
        三、政府信息化
    第二节 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要素
        一、信息及信息资源的本质
        二、政府对信息资源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化及其边界
        四、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目标与途径
第三章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现状
    第一节 政府信息资源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发展历程
        二、信息化进程中的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第二节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的成效与不足
        一、政府信息资源发展成效显着
        二、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的不足
    第三节 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必要性
        一、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巩固执政基础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政府作用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章 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起源与发展
        一、信息资源管控的起源
        二、信息资源管控的新发展
    第二节 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机制
        一、内生的动力机制
        二、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高效的实施机制
        四、明确的应用机制
    第三节 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相关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强化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战略意识
        二、重视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制度体系建设
        三、理清政府信息化与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关系
第五章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政府信息化发展定位与驱动力
        一、发展阶段与定位
        二、发展驱动力及不足
        三、对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制约
    第二节 政府信息资源相关制度缺失
        一、制度缺失的表现
        二、制度缺失的原因
    第三节 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
        一、领导与管理机制
        二、条块分割与多头治理的格局
        三、项目制建设模式的困境
        四、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
    第四节 政府信息资源的应用不足
        一、应用基础薄弱
        二、应用模式陈旧
第六章 完善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转变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一、以确保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为政府信息化的根本原则
        二、以政府信息资源管控为政府信息化的目标
        三、以政府信息化发展促进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
    第二节 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制度体系
        一、强化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制度
        二、培养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制度文化
        三、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相关制度执行的保障机制
    第三节 改革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实施推进机制
        一、健全政府信息化的领导与组织机制
        二、明确各部委与地方政府信息化推进的重心与边界
        三、促进政府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机制
        四、建立有效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评价与反馈机制
    第四节 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
        一、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管控与应用的辩证统一
        二、搭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平台
        三、积极应对网络信息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节 完善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建议
        一、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意义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环境制约因素
        三、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的对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URP和BPR的高校校园数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大学资源计划
        2.1.1 URP 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2.1.2 URP 的系统架构
        2.1.3 URP 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现状
    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2.2.1 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2.2.2 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2.2.3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2.4 BPR 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现状
第3章 高校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精细化管理理论
        3.1.1 精细化管理概念
        3.1.2 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3.1.3 精细化管理模式基础
        3.1.4 精细化管理在高校的研究现状
    3.2 高校精细化管理体系与实施途径
        3.2.1 高校精细化管理体系
        3.2.2 高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途径——数字校园
        3.2.3 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要点——BPR
第4章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以河北科大为例
    4.1 河北科技大学数字校园建设现状
        4.1.1 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系统建设现状
        4.1.2 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4.1.3 存在的问题
    4.2 河北科技大学数字校园设计方案
        4.2.1 建设目标
        4.2.2 顶层设计
        4.2.3 整体架构设计
        4.2.4 信息门户与公共平台设计
        4.2.5 数据平台层和应用层设计
        4.2.6 支撑环境设计
        4.2.7 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
        4.2.8 组织保障机制
第5章 业务流程再造——以 OA 系统为例
    5.1 OA 系统业务流程再造要素分析
        5.1.1 OA 系统业务流程的系统要素和结构
        5.1.2 OA 系统业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及途径
        5.1.3 OA 系统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与步骤
    5.2 OA 系统业务流程再造过程
        5.2.1 OA 业务流程图的绘制步骤
        5.2.2 设计新业务流程的方式
        5.2.3 OA 系统业务流程价值分析和缺陷分析
        5.2.4 依托 OA 系统实现业务流程再造
        5.2.5 依托 OA 系统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实例
    5.3 OA 系统的实现
        5.3.1 OA 系统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3.2 河北科技大学 OA 系统设计
        5.3.3 OA 系统的预期效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J2EE的行业协会办公自动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作者在项目中的角色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OA系统相关技术方案
    2.1 J2EE架构体系分析
    2.2 EXT + Struts + Spring + Hibernate框架体系分析
        2.2.1 EXT 技术
        2.2.2 Struts 框架
        2.2.3 Spring 框架
        2.2.4 Hibernate 框架
        2.2.5 EXT + Struts + Spring + Hibernate 整合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A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网络拓扑结构
    3.3 软件体系结构
    3.4 数据库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文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4.1 公文管理子系统目标
    4.2 公文管理子系统功能
    4.3 发文管理模块
    4.4 收文管理模块
    4.5 流程管理模块
    4.6 公文配置模块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文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登录模块
    5.2 发文管理模块
    5.3 收文管理模块
    5.4 流程管理模块
    5.5 公文配置模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OA系统测试及运行
    6.1 系统测试环境配置
    6.2 测试方法概述
    6.3 系统功能测试
    6.4 系统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移动集团有限公司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2.1 J2EE 体系结构
        2.1.1 J2EE 的四层结构
        2.1.2 J2EE 核心API 与组件
        2.1.3 EJB 模型
    2.2 Struts 框架简介
        2.2.1 MVC 设计模式
        2.2.2 Struts 框架的具体原理
    2.3 设计模式
        2.3.1 DAO 模式
        2.3.2 DAO 模式的原理
    2.4 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任务概述
        3.1.1 目标
        3.1.2 设计原则
    3.2 基于 JBoss jBPM 的工作流
        3.2.1 业务流程定义与建模
        3.2.2 工作流执行服务
        3.2.3 jBPM 数据管理
    3.3 电子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析
        3.3.1 我的办公桌
        3.3.2 公共事务
        3.3.3 信息交流
        3.3.4 系统管理
    3.4 对性能的规定
        3.4.1 精度
        3.4.2 时间特性要求
        3.4.3 灵活性
    3.5 数据处理要求
        3.5.1 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3.5.2 故障处理要求
        3.5.3 其他专门要求
    3.6 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工作流引擎的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1 总体流程描述
        4.3.2 基本模块功能描述
        4.3.3 数据模型设计
    4.4 系统实现
        4.4.1 整合jBPM 和Spring
        4.4.2 整合Spring 和Struts2
        4.4.3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4.5 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方法
        5.1.1 编写目的
        5.1.2 项目背景
        5.1.3 定义
    5.2 运行环境规定
        5.2.1 设备
        5.2.2 支持软件
        5.2.3 接口
        5.2.4 控制
    5.3 功能测试
        5.3.1 邮件管理
        5.3.2 短消息管理
        5.3.3 公告管理
        5.3.4 统计管理
        5.3.5 组织机构管理
    5.4 测试计划执行情况
        5.4.1 测试项目
        5.4.2 测试机构和人员
        5.4.3 测试结果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房地产估价机构发展现状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2 信息化是解决房地产估价机构深层次管理问题的迫切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的概况
        1.3.2 当前房地产估价行业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1.3.3 估价专业的全球化给房地产估价行业管理提出新课题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2.1 什么是企业的信息化
    2.2 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从不同角度看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化
        2.2.2 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2.2.3 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特征
    2.3 面向知识管理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2.3.1 估价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2.3.2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
        2.3.3 企业营销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
    2.4 面向知识管理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信息化的驱动因素和发展水平
        2.4.1 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化的驱动因素
        2.4.2 房地产估价机构信息化发展水平
第三章 房地产估价机构开发应用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战略意义
    3.1 信息化在房地产估价机构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3.1.1 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与房地产估价的联系
        3.1.2 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初步应用
        3.1.3 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在房地产估价行业运用的现实意义
    3.2 国内外房地产估价机构开发应用信息化系统的现状分析
        3.2.1 国际上评估领域IT技术的发展现状
        3.2.2 国内评估领域在开发应用信息化系统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3.3 信息化系统在提升房地产估价机构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3.3.1 评估机构信息化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必要性
        3.3.2 评估机构信息化实现的功能
第四章 信息化技术在房地产估价机构管理中应用设计与分析
    4.1 信息化技术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业务流程中的设计与分析
        4.1.1 评估业务核心功能模块
        4.1.2 评估业务通用功能模块
    4.2 信息化技术在房地产估价机构风险管理方面的设计与分析
        4.2.1 房地产估价机构执业风险分析
        4.2.2 信息化技术在房地产估价风险管理方面的设计
    4.3 信息化技术在房地产估价机构商业模式方面的设计与分析
        4.3.1 几种信息技术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中的设计与运用
        4.3.2 房地产估价机构传统的商业模式
        4.3.3 信息化技术对房地产估价机构商业模式的影响
    4.4 国内房地产估价机构开发应用信息化系统的经验与启示
        4.4.1 国内房地产估价机构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特点
        4.4.2 我国房地产评估领域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4.4.3 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第五章 江西TZ房地产估价公司在开发和应用信息系统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5.1 江西TZ房地产估价公司开发和应用信息系统的背景
    5.2 江西TZ房地产估价公司开发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实践
        5.2.1 工作目标
        5.2.2 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原则
        5.2.3 实施步骤及工作时间安排
        5.2.4 信息化系统后期运用和推广思路
        5.2.5 信息化系统产品报价及服务内容
    5.3 对江西TZ房地产估价公司开发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消除OA四大盲点——WPS公文版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D]. 张燕. 上海大学, 2020(02)
  • [2]建行连云港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王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3]泉州移动协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研究[D]. 林境志. 华侨大学, 2018(12)
  • [4]智慧政府背景下公务员素质提升路径研究[D]. 李俊瑶.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5]中国电子行政审批系统运行保障体系问题研究[D]. 伏强. 吉林大学, 2017(08)
  • [6]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研究[D]. 史亚巍.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1)
  • [7]基于URP和BPR的高校校园数字化研究[D]. 刘海涛.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6)
  • [8]基于J2EE的行业协会办公自动化系统[D]. 许晓民.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9]中国移动集团有限公司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D]. 张皓巍.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10]面向知识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中的应用研究[D]. 颜松. 南昌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消除OA四大盲区——WPS公文版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