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道碴量计算表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道碴量计算表

一、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道碴数量计算表(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煤矿设计研究院平运科线路组[1](1976)在《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道碴数量计算表》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工作需要,我们根据《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1974年版)所规定的技术标准,编制了一部分道碴数量计算表。此外,在我们编制的"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轨道设计资料"中,"工业企业铁路轨道高度表"和"工业企业铁路荷载分布宽度及换算土柱高度表",对工业企业铁路设计也有参考价值,故一并加以介绍。一、道床断面积的计算公式

王尊贤[2](1980)在《企业铁路曲线线间距及建限加宽问题》文中认为工业企业准轨铁路设计工作,在区间或车站的设计中,常常遇到铁路曲线线间距及建筑限界的加宽问题.现行《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TJ12-74)》(以下简称“企规”)的有关规定,如第23、44、186条等,对企业铁路的线间距和建限都提出了最小距离的要求.当设置曲线时,因超高及机车、车辆的几何尺寸影响了其最小距离时,都应考虑设置曲线线间距和建筑限界的加宽值.当间距较大,超过了规定的最小值“+”应有的加宽值时,则不考虑加宽.

何珍[3](2012)在《煤炭企业设施布置及交通运输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煤炭企业为研究背景,全面论述了煤炭工业场地设施布置的特点和交通运输组织的原则及其内容,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利用排队论理论、灰色系统理论、Matlab数学软件等有效工具,通过对工业场地的设施布置、交通运输设计及其组织优化等内容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工业场地设施布置和运输组织优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相关实例进行分析验证。1.论文以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煤炭企业的发展趋势为出发点,提出了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进行设施总平面布置和运输组织优化的必要性。2.论文从从功能分区、通道宽度、出入口设置、人货流组织、停车设施以及场地交通安全六个方面研究了煤炭工业场地的设施布置。其中,采用数学方法对场区出入口的布置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并提出工业场地的停车设施和交通安全也是进行设施总平面布置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煤炭工业场地设施总平面布置的理论和方法。3.工业场地的交通运输设计是进行运输组织优化研究的基础。首先,论文阐述了工业场地内窄轨运输、道路运输和带式运输的线路布置及其技术要求,并提出煤炭企业可根据煤炭赋存特点、开采深度等因素,采用不同的联合运输方式;其次,结合场地运输线路在平面交叉时的布置要求以及交叉时在竖向和标高上的处理方法,论述了工业场地内运输线路交叉时的设计方法。4.本论文以工业场地内的运输排队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煤炭企业场地交通运输组织优化进行研究。论文首先通过分析论证,确定了交通运输组织的两个优化目标—铁路车辆装卸机械数量最优和矸石运输车辆配置最优;其次,应用排队论理论建立了实现目标优化的数学模型,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运输优化过程中的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比选,并在此过程中借助Matlab数学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最后以工业场地内实际工程运输为例,验证了优化目标及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苏俊龙[4](2018)在《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预应力沿程分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世纪预应力技术开始在混凝土中使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PC技术)产生萌芽,随着发展,人们尝试着在梁桥中使用PC技术,形成了最初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即PC桥梁,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上70%的桥梁都采用了PC技术。随着PC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大量使用,PC桥梁混凝土劣化、预应力钢束缺损、跨中下挠等一系列病害开始出现,在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上,尤为明显。目前应对这些病害的方法主要为外部加固、减轻荷载、更换梁体等措施,未能从决定桥梁受力状况的预应力沿程分布情况入手,从根本上预防。本文以受预应力沿程分布影响较大的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与其使用的预应力钢束为分析对象,开展了针对预应力钢束与箱梁结构的有限元沿程分布分析。首先对预应力沿程分布和沿程分布分析进行定义,说明沿程分布分析分为分别针对钢束与箱梁的两个阶段,指出钢束预应力损失与沿程分布情况不良是目前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存在跨中下挠、梁体裂缝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总结目前采用的预应力体系建立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方法,指出其存在定性要求导致质量差异等问题。在对收集既有资料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已有的预应力沿程分布理论与方法,确定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为沿程分布分析的对比基础与参照。接着,基于有限元接触分析软件Midas/NFX针对钢束沿程分布分析分别建立、分析并比选了“箱梁实体-钢束实体(全接触形式)”、“箱梁实体-钢束实体(真实面积形式)”、“箱梁实体-钢束板”、“箱梁实体-钢束梁”、“板-钢束板”等5类模型,选择“板-钢束板”模型为钢束应力沿程分布计算最佳模型,并优化。随后,在第一阶段的沿程分布分析中采用“板-钢束板”模型,以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采用的预应力钢束为研究对象,在预应力钢束形状与材料、张拉控制应力、摩擦系数等参数改变的情况下针对其应力损失进行沿程分布分析,实现模型对预应力损失与沿程分布的精确计算以及对张拉过程的模拟,并将分析结果反映到了规范修正与参数修改上。提出了实际工程中存在的“削峰平缓效应”使考虑反摩擦影响适用于曲线段的钢束回缩损失计算值与实际情况不符。最后,在第二阶段的分析中提出了模拟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预应力张拉期间钢束与孔道接触的情况的弹性连接法,计算拟合出涉及摩擦的弹性连接法向刚度系数与模型单元尺寸、钢束与孔道摩擦系数、钢束曲率半径、钢束弯曲角度等参数关系的经验公式。以重庆高家花园嘉陵江大桥复线桥为计算工程实例,分别采用模拟预应力效应的等效荷载法(梁单元模型)与弹性连接法(复线桥沿程分布分析模型)针对复线桥各墩四个节段河侧与岸侧钢束张拉完成后,标高与应力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并与实测数据对比,证明了针对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采用弹性连接法模拟预应力钢束与箱梁之间摩擦以计算结构预应力效应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该类桥进行更为贴合实际的设计与计算。

刘抚英[5](2007)在《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工业废弃地是面临衰退的矿业城市危机与复兴的双重载体。一方面它是城市危机的承载对象,表现为对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诸多负效应;另一方面,因其所具有的再利用优势而有条件转化为促进城市复兴的积极因素。探求通过工业废弃地的更新利用推动矿业城市摆脱困境是研究的主要出发点。本文首先对作为研究背景的我国矿业城市概况进行解读,厘清了矿业城市的界定、分类、地区分布及空间结构,探讨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归纳总结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进而,研究提出了工业废弃地的概念,剖析了其产生原因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指出了目前国内工业废弃地再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建立工业废弃地系统模型并对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协同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本文提出了“协同再生”的观点,构建了系统协同再生的研究结构。据此,本文对系统协同再生的目标进行解析,提出系统进化的总目标、各子系统进化目标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协同目标;探索系统协同再生的运行机制。研究中引用协同学中支配和控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产生协同作用的“序参量”的概念,通过对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的“隐喻序参量”进行描述和辨识,提出了构成系统的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以及系统整体的隐喻序参量分别为“生态系统进化”、“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利益维系”和“发展循环经济”,并以此作为土地更新利用的框架,论述了四个框架下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的11种模式。进而,提出了土地更新利用的程序。其后,总结了大地艺术创作、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重构、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污染场地清理等工业废弃地场地与设施再生的方法。最后,在案例实证研究部分,分别针对“唐山市古冶区林西矿区”和“徐州市九里湖周边地区”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废弃地,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更新利用的对策。

谢丽[6](2019)在《朔黄铁路扩能项目的经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朔黄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煤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我国将能源战略重点转向西部,同时大力开发西部。随着西部开发的加快,朔黄线的煤炭运量也会逐年的递增,并且会对沿线的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会极大地促进沿线城市的产业生产发展。随着货运量增加和经济发展,本线既有线路的装备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文讨论扩能方案,并对扩能方案进行了经济评价。本文通过现场研究、调研朔黄线既有线的运输情况:现阶段的运营工作、既有线的技术设备、朔黄线近期客、货运预测及运输需求。基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以及经济评价理论,对朔黄铁路做了经济评价,并分析该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朔黄线扩能改建方案,应遵从系统整体、运输组织协调的原则,统筹安排各个方面,使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根据施工方案的扩能研究原则,改造方案应充分利用既有的运输设施,充分考虑货流构成、相邻线技术装备等因素。利用上述原则,综合评价方案。评价结果是该线扩能效果明显,扩能措施合理,车站改扩工程投资适度,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符合预期目标。

余天应[7](2019)在《高黎贡山长隧道行车组织及通过能力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铁路已经成为我国民众中长距离出行最为主要的交通方式。隧道作为铁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发挥铁路运输能力的瓶颈所在,隧道所具有的封闭、视觉效果差、不易进行列车交会和越行等特点增加了隧道行车组织的难度,因此研究长隧道的行车组织工作及计算其通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高黎贡山长隧道的行车组织模式及其通过能力问题。首先,分析了高黎贡山长隧道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所处区位的地理特征、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建设情况及隧道通风设计情况,形成了对高黎贡山长隧道的系统性认识;接着,分析了单复线运行模式下的列车运行模式,提出了区间内部列车交会次数及越行次数的计算方法,结合计算方法指出了越行站最优的设站位置,并以高黎贡山长隧道所处的保山至芒市段为例,计算了该区段内的列车越行及交会次数、选择了合适的行车组织模式;然后,分析了单线线路在不同运行图下的通过能力,结合单线非自动闭塞区段和自动闭塞区段扣除系数原理,考虑隧道通风影响提出了各种情况下列车扣除系数,并结合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计算了保山至芒市区段的线路通过能力。在论文的最后,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果,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郑昊[8](2017)在《DZ公司双块式轨枕项目投资效益及风险控制的研究》文中指出高铁在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会是我国交通发展的重头戏,高速铁路的基础轨道多采用无砟轨道结构,双块式轨枕为非预应力结构,适用于标准轨距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为满足西部地区高速铁路建设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DZ公司开展了本双块式轨枕项目的研究,论证了其投资效益及风险控制。本文采用工程经济学相关理论,在多方面调查的基础上,对DZ公司的双块式轨枕项目投资效益及风险控制进行研究,综合评价其实施的可行性。本文介绍了项目背景及项目总体情况;从拟建项目的产品、生产能力现状和发展规划出发,就产品目前的市场情况、替代产品及竞争对手的状况、项目市场需求预测、市场竞争力分析、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等进行了市场调查与分析;结合项目建设方案,包括场地设置、场地选址、工艺技术设计、枕场总体布置、主要功能区设计、水电汽设计、主要设备配置等,对项目技术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对项目的投资估算,资金的筹措,项目财务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项目敏感性和盈亏平衡分析,论证了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从市场风险、工艺技术装备风险、环境风险方面对项目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策略。综合以上方面研究,本项目满足投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组织可行性、风险可控性等的要求,建议项目承担单位尽快做好有关报批手续,落实建设资金,组织好项目实施工作。通过对双块式制枕场的调查、设计、分析,从总体着眼,对其技术、市场、财务、组织、环境保护、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为投资决策的正确进行提供科学依据。

王旭[9](2017)在《高碑店220kV变电站切改项目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分析》文中提出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两型一化”和“两型三新”是国网公司近几年的工作路线,新的工作路线对变电站的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两型三新”的内涵包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现有变电站在电能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大,不利于节约资源。对变电站进行改造,节约电能运输中的损耗成为电网建设项目的主要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现有变电站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负荷要求。近几年,高碑店的用电量和负荷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全社会用电量由2005年的4.7亿千瓦时增长到2013年的12.94亿千瓦时,年均增速为13.5%;全社会用电负荷由2005年的98.5MW增长至2013年的273MW,年均增速为13.6%。然而现有变电站供给的电力负荷无法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需求,变电站切改工程势在必行。本文对高碑店220kV变电站配套切改项目进行了设计,并在充分考虑了该项目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和成功度分析法分别对主观评价指标和客观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论文主体主要分为四部分。首先,本文整理归纳了现有文献研究的现状与不足,阐述了切改工程实施与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分析多种方法的优缺点选定了适用于本项目评价的方法——成功度评价法和灰色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其次,论文介绍了切改项目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为后续的实施效果评价奠定了基础。再次,论文从项目管理过程、技术效果、财务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四个方面出发,构建了适用于该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该项目的实施情况,分别对项目的四项评价内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且运用灰色评价分析法,对主观性指标进行了评价,直接运用成功度评价法对客观性指标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为“良”。这一评价结果与项目的实际实施情况基本相符。最后,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了可行性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项目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以及财务效益偏低的问题,针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可行性研究的充分性和严谨性,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以及控制项目投入成本,提高项目的财务效益的改进意见。该研究成果对类似项目的设计与分析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张伟[10](2020)在《基于GIS-AHP的垃圾填埋场选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大量垃圾的堆积不仅污染了城市的环境,也间接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当然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均有出现。现今,各个国家处理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方法卫生填埋,而建立垃圾填埋场会对周围的土壤、地下水、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而不合理的选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危害。论文以国内有关填埋场选址的法律法规、标准为前提,充分考虑影响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将GIS技术引入到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问题中,通过GIS分析功能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属性分析确定出三个初选场址,得到的3个初选场址,其中一个正是现在的填埋场所在地区,说明利用GIS进行填埋场分析,其结果是可信的。在初选的结果中选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三个初选场址进行适宜性分析,计算影响因子的权重,由综合权重来计算从三个初选场址中进行优选,选出最佳的选址方案。依托GIS平台,利用空间分析功能的直观特点,初选出3个候选地址,再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出最佳的填埋场场址,通过GIS和AHP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大大缩短选址的周期,而且增强了选址的可靠性,因此GIS-AHP技术是一种适用于垃圾填埋场选址问题的较好方法,通过本研究,给当今城市垃圾处理的选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图21幅;表21个;参55篇。

二、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道碴数量计算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道碴数量计算表(论文提纲范文)

(3)煤炭企业设施布置及交通运输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论文提出的背景
        1.2.1 煤炭行业概况
        1.2.2 工业企业设施布置与交通运输的发展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煤炭工业场地设施布置及交通运输组织的理论基础
    2.1 煤炭工业场地设施布置的基本理论
        2.1.1 设施布置的基本方法
        2.1.2 煤炭企业工业场地设施布置的特点
        2.1.3 煤炭工业场地设施布置的原则和要求
    2.2 工业场地交通运输组织的基本理论
        2.2.1 交通运输组织需考虑的因素
        2.2.2 交通运输组织的方法
        2.2.3 煤炭工业场地交通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
        2.2.4 煤炭工业场地交通运输组织的基本内容
    2.3 本章小结
3 煤炭企业工业场地设施布置
    3.1 功能分区
        3.1.1 影响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1.2 场地功能分区及布置要求
    3.2 厂区通道
        3.2.1 通道走向和位置的确定
        3.2.2 通道宽度的确定
    3.3 工业场地人流、货流组织
        3.3.1 人流组织
        3.3.2 货流组织
        3.3.3 人流、货流合理化
    3.4 出入口的设置
        3.4.1 出入口设置的定性分析
        3.4.2 出入口设置数量的定量分析
        3.4.3 实例分析
    3.5 停车设施
        3.5.1 停车场交通组织
        3.5.2 停车场面积的确定
    3.6 工业场地的交通安全
    3.7 本章小结
4 煤炭企业工业场地交通运输设计
    4.1 工业场地内运输方式的选择
        4.1.1 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4.1.2 影响工业场地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
        4.1.3 合理选择工业场地的运输方式
    4.2 工业场地交通运输线路的布置
        4.2.1 窄轨运输
        4.2.2 道路运输
        4.2.3 带式运输
        4.2.4 联合运输
    4.3 工业场地运输线路相交设计
        4.3.1 平面交叉
        4.3.2 立体交叉
        4.3.3 线路交叉的竖向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工业场地交通运输组织优化研究
    5.1 排队论概述
        5.1.1 排队现象与排队论
        5.1.2 排队系统的组成部分
        5.1.3 排队系统的模型分类
        5.1.4 排队系统的数量指标
    5.2 排队论模型的应用
        5.2.1 确定铁路车辆装卸机械的数量
        5.2.2 实例分析
        5.2.3 确定运输车辆的配置
        5.2.4 实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预应力沿程分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预应力技术发展现状
        1.1.2 PC桥梁发展现状
    1.2 PC连续刚构桥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PC连续刚构桥体系特点与施工方法
        1.2.2 PC连续刚构桥存在的问题
        1.2.3 PC连续刚构桥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预应力体系建立质量的控制与评价
        1.3.1 预应力体系建立质量控制与评价及其重要性
        1.3.2 我国预应力体系建立质量控制的方法与存在问题
        1.3.3 我国预应力体系建立质量评价的方法与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预应力沿程分布分析理论及方法
    2.1 概论
        2.1.1 预应力筋分类
        2.1.2 预应力沿程分布定义与研究现状
        2.1.3 预应力沿程分布分析定义与举例
    2.2 预应力沿程分布已有分析理论
    2.3 预应力沿程分布已有分析方法
        2.3.1 我国现行《公预规》(JTG D62-2012)推荐的分析方法
        2.3.2 我国现行《铁预规》(TB 10002.3-2005)推荐的分析方法
        2.3.3 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I 50010-2010)推荐的分析方法
        2.3.4 “西部交通科技项目”研究推荐的分析方法
        2.3.5 大跨径桥梁预应力损失综合值法
        2.3.6 美、英、日规范推荐的相关参数
        2.3.7 分析方法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针对钢束的预应力沿程分布模型建立
    3.1 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NFX简介
    3.2 基于Midas/NFX的预应力沿程分布分析模型建立与计算
        3.2.1 “箱梁实体-钢束实体”模型
        3.2.2 “箱梁实体-钢束板”模型
        3.2.3 “箱梁实体-钢束梁”模型
        3.2.4 “板-钢束板”模型
    3.3 计算模型对比与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对钢束的预应力沿程分布分析
    4.1 预应力摩阻损失沿程分布分析
        4.1.1 模型选择与建立
        4.1.2 影响因素确定
        4.1.3 钢束曲率半径对摩阻损失的影响
        4.1.4 张拉应力大小对钢束摩阻损失的影响
        4.1.5 钢束弯曲角度对钢束摩阻损失的影响
        4.1.6 钢束与孔道间摩擦系数对钢束摩阻损失的影响
        4.1.7 分析小结
    4.2 预应力回缩损失沿程分布分析
        4.2.1 回缩损失理论分析
        4.2.2 回缩损失中的削峰平缓效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对箱梁梁体的预应力沿程分布分析
    5.1 概述
    5.2 弹性连接法提出与参数分析
        5.2.1 弹性连接法的提出
        5.2.2 初始模型建立与计算
        5.2.3 连接单元长度对法向刚度的影响
        5.2.4 模型单元尺寸对法向刚度的影响
        5.2.5 钢束与孔道摩擦系数对法向刚度的影响
        5.2.6 钢束曲率半径对法向刚度的影响
        5.2.7 钢束弯曲角度对法向刚度的影响
        5.2.8 钢束尾部直线段长度对法向刚度的影响
        5.2.9 分析小结
    5.3 基于弹性连接法的箱梁预应力沿程分布分析
        5.3.1 工程概况
        5.3.2 模型建立
        5.3.3 箱梁标高与应力数据测量
        5.3.4 模型数据读取与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矿业城市面临衰退的困境
        1.1.2 工业废弃地作为矿业城市危机和复兴的双重载体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背景解读——中国矿业城市概况
    2.1 矿业城市的界定与分类
        2.1.1 矿业城市的界定
        2.1.2 矿业城市的分类
    2.2 矿业城市的地区分布
    2.3 矿业城市的空间结构
        2.3.1 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2.3.2 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类型
    2.4 矿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4.1 矿业城市的形成
        2.4.2 矿业城市的发展演化
    2.5 矿业城市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5.1 存在问题
        2.5.2 发展对策
第3章 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基本问题
    3.1 工业废弃地的概念
        3.1.1 工业废弃地定义
        3.1.2 与相近概念比较
    3.2 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产生原因
        3.2.1 主导产业衰退
        3.2.2 工业企业区位转移
        3.2.3 沿用资源生产技术方法
    3.3 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分类与特征
        3.3.1 煤炭型工业废弃地
        3.3.2 油气型工业废弃地
        3.3.3 金属与非金属型工业废弃地
    3.4 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4.1 利益偏好与冲突
        3.4.2 法规政策滞后与缺位
        3.4.3 发展模式单调趋同
第4章 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理论框架
    4.1 工业废弃地系统及特征
        4.1.1 工业废弃地系统
        4.1.2 工业废弃地系统特征
    4.2 协同再生理论观点的提出
    4.3 协同再生的基础理论——协同学
        4.3.1 协同学理论的起源
        4.3.2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4.3.3 协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4.4 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的研究结构
第5章 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目标与机制
    5.1 系统协同再生的目标
        5.1.1 子系统发展进化目标
        5.1.2 子系统协同目标
    5.2 系统协同再生的运行机制
        5.2.1 土地更新利用主导机制
        5.2.2 土地复垦经营管理机制
        5.2.3 土地更新利用经济运行机制
        5.2.4 人员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机制
第6章 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框架、模式与程序
    6.1 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框架
        6.1.1 环境子系统协同再生的隐喻序参量——生态系统进化
        6.1.2 经济子系统协同再生的隐喻序参量——产业结构优化
        6.1.3 社会子系统协同再生的隐喻序参量——社会利益维系
        6.1.4 系统整体进化的隐喻序参量——发展循环经济
    6.2 “生态系统进化”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
        6.2.1 生态恢复模式
        6.2.2 次生湿地维护模式
    6.3 “产业结构优化”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
        6.3.1 接续替代型工业模式
        6.3.2 都市型工业模式
        6.3.3 都市农业模式
        6.3.4 文化产业模式
        6.3.5 房地产开发模式
        6.3.6 复合型旅游业开发模式
    6.4 “社会利益维系”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
        6.4.1 城市公共设施模式
        6.4.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模式
    6.5 “发展循环经济”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生态产业园
    6.6 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实施程序
第7章 工业废弃地场地与设施再生方法
    7.1 大地艺术创作
        7.1.1 大地艺术的发展历程
        7.1.2 大地艺术应用于工业废弃地改造
    7.2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7.2.1 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回顾
        7.2.2 工业遗产的构成
        7.2.3 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层级及模式
        7.2.4 我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上的工业遗产资源
        7.2.5 我国工业遗产资源的认定和分级
    7.3 景观重构——后工业景观设计
        7.3.1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
        7.3.2 后工业景观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7.4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
        7.4.1 刚性模式
        7.4.2 内部重构模式
        7.4.3 外向拓展模式
        7.4.4 组合模式
    7.5 污染场地清理
第8章 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案例研究
    8.1 案例研究1——唐山市古冶区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
        8.1.1 唐山市古冶区城区概况分析
        8.1.2 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系统分析
        8.1.3 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模式选择
        8.1.4 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经济对策
        8.1.5 林西矿区人员安置对策建议
    8.2 案例研究2——徐州市九里湖周边地区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
        8.2.1 徐州市九里区城区概况
        8.2.2 徐州市九里湖周边地区工业废弃地系统分析
        8.2.3 九里湖周边地区土地适宜性分析
        8.2.4 九里湖周边地区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考察报告
附录B 徐州市九里湖周边地区调研资料清单
附录C 徐州市九里湖周边地区景观分析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朔黄铁路扩能项目的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朔黄铁路简介以及扩能改建意义
    1.2 铁路扩能改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2.1 项目管理概述
        2.1.1 工程项目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1.2 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
    2.2 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2.3 经济评价法
    2.4 旅客列车年输送能力预测法
    2.5 铁路规模经济
第三章 朔黄铁路扩能改建概况
    3.1 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3.1.1 路网构成
        3.1.2 沿线自然特征
    3.2 可行性研究
    3.3 研究区域煤炭现状分析
    3.4 客运量现状分析
    3.5 扩能改建必要性分析
        3.5.1 预测运量基础资料及研究依据
        3.5.2 运量预测的思路和方法
        3.5.3 运量预测
        3.5.4 全线区段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
    3.6 扩能改建必要性与可行性
    3.7 主要施工设备内容
        3.7.1 轨道
        3.7.2 路基
        3.7.3 桥涵
        3.7.4 站场
        3.7.5 电气化
第四章 朔黄铁路扩能改造方案评价
    4.1 主要工程数量
    4.2 投资估算
        4.2.1 编制范围
        4.2.2 编制依据
        4.2.3 投资估算总额及经济指标
        4.2.4 资金筹措
    4.3 方案经济评价
        4.3.1 评价依据
        4.3.2 评价原则
        4.3.3 计算期与评价范围
        4.3.4 投资估算
        4.3.5 资金筹措
    4.4 财务评价
        4.4.1 基本参数
        4.4.2 主要指标
        4.4.3 财务评价结论
    4.5 国民经济评价
        4.5.1 费用分析
        4.5.2 效益分析
        4.5.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4.6 输送量与利润关系
    4.7 敏感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评价结论
    5.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5.3 未来展望
    5.4 本文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高黎贡山长隧道行车组织及通过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山区铁路建设运营特点
    1.3 国内外铁路行车组织研究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黎贡山长大隧道工程基本情况
    2.1 高黎贡山长大隧道基本情况
    2.2 高黎贡山地理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条件
        2.2.3 水文条件
    2.3 高黎贡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2.3.1 工程地质特征
        2.3.2 地温分布
    2.4 高黎贡山隧道施工建设情况
    2.5 高黎贡山隧道通风设计
        2.5.1 施工通风设计
        2.5.2 运营通风设计
第3章 长隧道的行车组织模式研究
    3.1 在单线运行模式下列车运行模式
        3.1.1 区段采用继电半自动闭塞方式下列车运行模式分析
        3.1.2 区段采用单线自动闭塞方式下列车运行模式分析
    3.2 在复线运行模式下长隧道的列车运行模式研究
        3.2.1 区间采用自动闭塞列车运行模式分析
        3.2.2 追踪间隔时间
        3.2.3 双线区段旅客列车的扣除系数
        3.2.4 保山至芒市段列车运行模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通风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
    4.1 单线铁路通过能力计算
        4.1.1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4.1.2 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4.2 铁路隧道通风的目的及主要模式
        4.2.1 隧道通风的目的
        4.2.2 隧道通风的模式
        4.2.3 隧道通风主要影响因素
    4.3 隧道通风对保山至芒市区段通过能力的影响
        4.3.1 保山至芒市区段线路概况
        4.3.2 隧道通风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DZ公司双块式轨枕项目投资效益及风险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市场调查分析
    2.1 项目背景
        2.1.1 公司概况
        2.1.2 项目概况
    2.2 拟建项目的产品现有生产能力现状和发展规划
        2.2.1 产品现有生产能力现状
        2.2.2 高铁总体发展规划
        2.2.3 西南地区高铁发展规划
    2.3 替代产品分析
        2.3.1 行业替代
        2.3.2 双块式轨枕替代
    2.4 目前的市场情况
    2.5 竞争对手的状况
    2.6 项目市场需求预测
第3章 工艺技术设计与分析
    3.1 场地设置
        3.1.1 场地设置原则
        3.1.2 场地选址及建设条件
    3.2 工艺技术设计依据
    3.3 枕场总体布置
    3.4 主要功能区设计
        3.4.1 枕场平面规划
        3.4.2 保障区
        3.4.3 生产区
        3.4.4 办公生活区
        3.4.5 生产工艺流程
    3.5 水电汽与环保设计
        3.5.1 用水设计
        3.5.2 用电设计
        3.5.3 蒸汽设计
    3.6 主要设备配置
第4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1.1 投资估算的方法、内容与依据
        4.1.2 项目的投资估算
    4.2 资金的筹措
第5章 财务经济分析
    5.1 概要
    5.2 收入、费用、利润计算
    5.3 盈利能力分析
    5.4 清偿能力分析
    5.5 项目敏感性和盈亏平衡分析
        5.5.1 项目敏感性分析
        5.5.2 项目盈亏平衡分析
    5.6 综合评价
第6章 项目风险控制
    6.1 概述
    6.2 市场风险分析与控制
    6.3 工艺技术装备风险分析与控制
    6.4 环境风险分析与控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高碑店220kV变电站切改项目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
    2.1 切改项目设计的相关理论
        2.1.1 电力系统切改工程的含义
        2.1.2 切改工程的设计原则
        2.1.3 送电线路路径选择的要求
        2.1.4 送电线路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2.2 项目实施效果分析的相关理论
        2.2.1 项目实施效果研究的内容
        2.2.2 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
    2.3 灰色层次分析法
        2.3.1 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含义
        2.3.2 灰色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碑店220kV变电站切改项目方案设计
    3.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3.1.1 区域电力系统现状
        3.1.2 电力负荷供需不平衡
    3.2 项目的特点
    3.3 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3.3.1 项目概况
        3.3.2 方案设计概述
        3.3.3 方案中新技术的应用标准
        3.3.4 项目方案设计的目标
    3.4 项目具体方案设计
        3.4.1 电力系统切改方案
        3.4.2 送电线路路径选择及工程设计
        3.4.3 施工过渡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碑店220kV变电站切改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2 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4.2 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4.2.1 项目管理过程评价
        4.2.2 技术效果评价
        4.2.3 财务效益评价
        4.2.4 社会环境效益评价
    4.3 项目效益综合评价
        4.3.1 运用AHP确定指标权重
        4.3.2 主观指标评价
        4.3.3 客观指标评价
        4.3.4 综合评价结果
    4.4 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
        4.4.1 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4.4.2 相应的改进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成果及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GIS-AHP的垃圾填埋场选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区现状及垃圾填埋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区概述
        2.1.1 自然概述
        2.1.2 社会概述
        2.1.3 垃圾处理现状
        2.1.4 环卫设施发展现状
    2.2 垃圾填埋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2.2.1 自然地理分析
        2.2.2 地质分析
        2.2.3 水文分析
        2.2.4 社会因素分析
        2.2.5 经济因素分析
第3章 选址流程与选址方法分析
    3.1 填埋场选址流程
    3.2 资料收集和整理
    3.3 选址方法分析
        3.3.1 GIS空间分析
        3.3.2 层次分析法(AHP)
    3.4 选址要素分析
        3.4.1 选址要素的选择
        3.4.2 古冶区选址要素说明
        3.4.3 垃圾填埋场建设规模规划
        3.4.4 选址因子权重计算实例
第4章 垃圾填埋场选址中的适宜性分析
    4.1 GIS数据库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软件
        4.1.3 数据库构建
        4.1.4 数据矢量化
    4.2 场址初选
        4.2.1 缓冲区分析
        4.2.2 叠加分析
        4.2.3 属性分析
    4.3 选址优选
    4.4 候选厂址可行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道碴数量计算表(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道碴数量计算表[J]. 重庆煤矿设计研究院平运科线路组.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6(11)
  • [2]企业铁路曲线线间距及建限加宽问题[J]. 王尊贤. 煤矿设计, 1980(03)
  • [3]煤炭企业设施布置及交通运输组织优化研究[D]. 何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02)
  • [4]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预应力沿程分布分析[D]. 苏俊龙.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5]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D]. 刘抚英. 清华大学, 2007(06)
  • [6]朔黄铁路扩能项目的经济评价[D]. 谢丽.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7]高黎贡山长隧道行车组织及通过能力研究[D]. 余天应.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DZ公司双块式轨枕项目投资效益及风险控制的研究[D]. 郑昊.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9]高碑店220kV变电站切改项目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分析[D]. 王旭.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10]基于GIS-AHP的垃圾填埋场选址分析[D]. 张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道碴量计算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