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体农业的实用价值

浅谈立体农业的实用价值

一、略论立体农业的实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陈姗姗,张向前[1](2021)在《新时代下的福建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总结福建省在新时代下把握党中央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制定农业绿色发展决策和实施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分析福建省农业绿色发展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市场环境,从涉及生产者意识的产前阶段、涉及生产过程的产中阶段、涉及生产相关废弃物处理和产品营销的产后阶段研究发现,福建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在引导小农户绿色生产意识、减少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加强先进农机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技术水平、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加强闽台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和加大农业企业国际化步伐等方面仍面临着挑战。对此,提出明确政府主导作用、重视提升生产者能力和素质、重视技术进步带动作用、建立科学评价方法及认证体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用好"五缘"优势以及推进国际化发展等促进福建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佟国香,聂紫瑾,解春源,王梦然[2](2021)在《房山区山地农业景观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房山区山地农业景观的实践经验,梳理山地农业景观的基础条件、规模分布、生产条件、主推作物、重点技术和发展模式等现状,分析目前房山区山地农业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构建山地农业景观建设技术体系提供支撑。

四郎曲措[3](2021)在《2019年出版的三部汉藏对照新词术语词典对比研究》文中提出

李佳岭[4](2020)在《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究以广州竹丝岗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扩张在带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人口数量与用地资源的压力,激化了生态环境与粮食供应问题,催生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对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上述问题在高密度老旧社区中尤为突出,自然空间与活动场所被无限挤压,绿色空间由水平向垂直的转移必将是大势所趋。本文研究的农园有别于传统地面社区农园的形式,是在高密度老旧社区这一具体语境下展开的立体化农园研究,以回应上述城市高密度发展引发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以社区立体农园为研究对象,规划设计为手段,从立体化的视角出发,更新社区空间环境、激活社会氛围并推进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利于社区生活、生产、生态优化的综合性策略。全文研究可理解为以社区立体农园为媒介的老旧社区更新,更新内容包括物质空间的改造以及社会治理激活。首先,基于对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的认知,明确了以老旧社区空间和社会更新为目的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然后,对应搭建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方法及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的初级框架。进一步明确了社区立体农园水平和垂直两个空间维度和五种具体类型,并充分结合老旧社区中的立体农园实践相关案例进行论述,阐述了适用于立体农园的相关技术及特征功能。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在竹丝岗社区的实际种植项目中展开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实践探索,认清并剖析社区种植中的症结所在,为立体农园规划设计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而后,提炼整合理论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实践探索的成果,提出以物质空间为基础框架、多元共治与公众参与为核心途径、管理与运营机制为持续动力、专业技术为重要支撑、政策法规为有力保障、分阶段推行为必要过程的六项社区立体农园规划设计策略。最后,着重将前四点策略应用于竹丝岗社区的立体农园规划设计方案,以解决社区切实问题,同时验证理论成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整体而言,社区立体农园不仅为邻里交流提供了场所和氛围、丰富社区生活、营造社区认同感,还可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新鲜蔬果的自给自足,同时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既是对城市社区农业理论的有益补充,也为我国高密度老旧社区的空间环境与社区氛围激活提供思路与实践参考。

赵梅[5](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曹静[6](2014)在《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和政策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两个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农业的新阶段。现代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农业生产的未来去向。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是各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国内外农业生产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我国及时作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就已明确提出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特别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和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设备以及管理方法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它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显然,先进而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科技需求和与此相对应的政策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是本论文选题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全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论。第二部分是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以及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等问题。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内容,重点分析和主要阐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和政策体系建构问题,这两部分构成了本文的主要支撑点,集中反映了论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主要观点。第五部分是几个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和今后研究的展望。

翁伯琦,刘荣章,刘明香,郑百龙[7](2012)在《现代立体农业发展要实现新的跨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总结立体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实践,分析福建现代立体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提出现代立体农业研究必须开拓创新的战略构想与技术对策,指出要围绕现代立体农业展开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实用模式与配套技术,以求拓展研究领域,结合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精确农业等方面技术研究新突破,优化集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着力创新种养加复合体系,提高整体协调度与高效利用率,为福建省乃至南方区域现代立体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霍生平[8](2011)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要求农民从依赖石化农资农技的“石化农民”向运用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生态农民”嬗变。农民素质形态的演进可归纳三个阶段,即传统自然农业中的“自然农民”、石化农业中的“石化农民”、两型农业中的“生态农民”。生态农民素质因子可解析为两型农业的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及生态行为,由此可建立生态农民素质结构模型。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可研究影响生态农民素质因子水平的各种因素,从中发现生态农民因子生成规律及其育化特点。生态农民素质育化的方式有:第一,生态知识的学习。即环境自适应和“干中学”,教育宣传和信息传播,农技培训,农技推广服务;第二,生态意识的引导。通过激活环境福利需求提高生态敏感性,通过生态伦理教育唤起生态责任感,通过生态市场需求、生态补偿机制诱导生态价值观;第三,生态行为的塑就。政府生态监管塑造浅层生态行为,生态政策和生态服务支持深层生态行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现存以下问题:违背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现象较普遍;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运用欠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构建面临困难。为此,促进农民实践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措施涵盖三个层面:第一,通过编码性知识教育培训传递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知识,通过政府生态监督塑造浅层行为;第二,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生态补偿政策等促使应用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第三,通过提供情境嵌入性知识的教育培训、技术服务、生态补偿政策等支持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政府、农户、农民自治组织、涉农社会机构、涉农企业等共同形成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多元合作体系,应明确各主体的角色定位,选择恰当组织结构形式和运行模式,基于生态链、价值链、供应链、知识流的思路,并借助合作契约、重复博弈、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等机制对合作体系进行优化和维系。可建立有关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评价生态农民素质的因子及其综合水平;绘制二维曲线图、三维动态图描述生态农民素质群体分布特点;设置一系列指标评价生态农民培育绩效。未来生态农民队伍将分化为生态农业工、生态农业主。生态农业工应按两栖农业工与全职农业工、短期农业工与长期农业工、本地农业工与外地农业工采取分类雇佣策略;生态农业主的“生态经济人”经营品质开发,需要政府培养和扶持机制、生态农业主自我生成和自我甄别机制、生态经营激励和约束机制。生态农民队伍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分三个阶段逐步形成。

赵斌[9](2007)在《河流故道区立体多元农业种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简述了立体多元农业国内外发展近况,以及立体多元农业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叙述了立体多元农业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河流故道作为一个特殊的地貌单元,是历史上河流频繁改道形成,作物种植年限较短,种植结构单一,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利用率较低。文章以河北省河流故道区多元立体种植农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采样、室内分析、模型应用、优化分析等方法对河流故道区不同立体种植农业模式,进行了生物量、经济效益和优化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出适合河北省河流故道区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立体种植模式。对潴泷河故道区的安国市果树/药材复合系统研究分析,进行了梨树/紫菀肥料试验,采用D-饱和最优311B设计方案。数据表明:梨树/紫菀复合系统可以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可以得到紫菀的合理施肥量N:P2O5:K2O为115.8:292.5:303.5(每公顷),紫菀产量为16049.69kg/hm2。紫菀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对紫菀酮含量的影响不显着,复合系统紫菀酮含量0.17%显着高于单作系统0.11%。梨树/防风、梨树/半夏密植试验,寻求最佳种植密度。数据表明,与3年生梨树间作,防风最佳种植株行距15cm×40cm,此时,产量、收获指数、商品指数最高,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与14年生梨树间作,半夏最佳种植密度3cm×15cm,此时,产量、收获指数、商品指数最高,经济效益最大,且收获指数与商品指数呈极显着线性相关。林药种植模式中以4年生合欢间作半夏经济效益最高120.6千元/hm2。小麦瓜篓间作比小麦玉米增加效益10.1~13.2千元/hm2,增效率达55.7%~64.7%。玉米天南星间作最佳种植比例为2:6,即种植两行玉米间作六行天南星,经济效益最高。对不同河流故道区不同立体种植模式分别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得出增效率:滹沱河故道区赵县粮油模式(大豆/夏玉米)比小麦/玉米增加60.77%;永定河故道区固安县粮油棉模式(棉花/地芸豆/红小豆)比小麦玉米增加64.1%;永清县的果粮模式(梨树/花生)比梨树增加效益48.5%;滦河故道区滦县的粮菜模式(大蒜套种玉米复种大白菜)比小麦玉米增加效益127.6%;棉油模式(棉花/花生)比单一棉花增效32.9%,比单一花生增效60.3%;唐河故道区唐县的粮瓜药模式(西瓜套种菊花间作夏玉米)产投比为3.2:1,经济效益显着。通过对复合系统的光能利用率、能量流和土地利用价值进行分析。数据表明复合系统光能利用率普遍提高了10%-20%;复合系统的产投比(增效率)在65%以上,经济效益较高;土地当量(LER)最高可达2.17,最低1.36。认为LER>1.30时,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增加。根据立体农业种植模式评价指标及权重评价方法,对河北省河流故道区现有立体多元种植模式进行优化评价,筛选出60种具有较高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模式加以推广。

四川省立体农业研究所[10](2004)在《立体农业20年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4年1984年1月14日四川省副省长蒋民宽在四川省科协召开的地、市、州科协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指示精神,为加快四川经济的发展,省里准备在有立体气候的地方,搞一个点,实践一下,把科学技术都用上,专门研究探索山区经济开发问题。省科协组织专家考察选点,点选定之后,报省上批准立项进行立体农业试点。1984年1月16日原四川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杨超同志赞成蒋民宽副省长的意见,指示省科协组织专家到攀西地区的渡口市、凉山州选点。1984年1月18日按四川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省科协副主席刘国宣、副秘书长高步

二、略论立体农业的实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立体农业的实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下的福建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福建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现状
    2.1 贯彻党中央农业发展战略作出农业绿色发展决策
    2.2 政策施行主要做法
    2.3 地理资源状况
        2.3.1 地理概况
        2.3.2 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2.3.3 绿色农业生产
    2.4 农产品市场发展状况
        2.4.1 农产品及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2.4.2 农产品品牌
        2.4.3 农产品质量和标准
3 福建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主要问题与挑战
4 福建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政府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4.2 重视农业生产者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4.3 重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带动作用
    4.4 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及认证体系
    4.5 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4.6 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拓展市场
    4.7 用好“五缘”优势促进闽台农业绿色协同发展
    4.8 推进国际化方向的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5 结论

(2)房山区山地农业景观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1.1 基础条件
    1.2 规模分布
    1.3 生产条件
    1.4 主推作物
        1.4.1 谷子
        1.4.2 甘薯
        1.4.3 南瓜
        1.4.4 花生
        1.4.5 荞麦
        1.4.6 向日葵
        1.4.7 藜麦
    1.5 重点技术
        1.5.1 耕整地技术
        1.5.2 植被覆盖技术
        1.5.3 立体农业技术
        1.5.4 旱作节水技术
        1.5.5 机械化生产技术
    1.6 发展模式
        1.6.1 特色农产品生产模式
        1.6.2 水土涵养农业模式
        1.6.3 文旅农科融合模式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装备欠缺,生产能力不足
    2.2 文化挖掘不够,区域品牌缺乏
    2.3 产业融合度低,增值空间有限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生产条件稳基础
    3.2 全产业链开发强品牌
    3.3 文旅融合发展提效益

(4)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究以广州竹丝岗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地矛盾突出,发展高密度化
        1.1.2 老旧社区社会与环境问题突出
        1.1.3 耕地面积减少,食物供应紧缺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
        1.2.1 相关基础概念
        1.2.2 社区立体农园的界定与辨析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关于城市老旧社区绿色微更新的研究
        1.3.2 关于社区农业与规划设计策略的研究
        1.3.3 关于高密度老旧社区的节地型农业策略的研究
        1.3.4 研究简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框架
        1.5.2 论文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相关研究
    2.1 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类型
        2.1.1 结合建筑空间的立体农园
        2.1.2 结合水平地面的立体农园
        2.1.3 各类社区立体农园的对比研究
    2.2 社区立体农园的种植技术
        2.2.1 土壤栽培
        2.2.2 无土栽培
    2.3 社区立体农园的特征
        2.3.1 公众参与性与复杂性
        2.3.2 立体性与系统性
        2.3.3 生产性与高效性
        2.3.4 灵活性与创新性
    2.4 社区立体农园的功能
        2.4.1 生活功能
        2.4.2 生态功能
        2.4.3 生产功能
        2.4.4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丝岗社区种植实践探索
    3.1 实践概况
        3.1.1 实践背景
        3.1.2 社区概况
        3.1.3 实践目标与方法
    3.2 过程与内容
        3.2.1 实践的五个阶段
        3.2.2 社区种植空间调查与分析
        3.2.3 公共与私人种植空间的实践
    3.3 组织与协作机制
        3.3.1 平台构建
        3.3.2 组织构成与协作路径
    3.4 实践的效应与问题
        3.4.1 实践的效应
        3.4.2 实践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
    4.1 提出规划设计策略的原则和目标
        4.1.1 目标
        4.1.2 原则
    4.2 规划设计策略的概述
    4.3 物质空间是基础框架
        4.3.1 农业都市理论下的立体农园物质空间策略
        4.3.2 社区存量种植空间的清查评估梳理
        4.3.3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推进立体农园规划设计
    4.4 多元共治与公众参与是核心途径
    4.5 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是持续动力
    4.6 专业技术是重要支撑
    4.7 阶段推行是必要过程
        4.7.1 初期——试点探索,意识培养
        4.7.2 中期——局部推广,格局搭建
        4.7.3 长期——全面完善,体系成熟
    4.8 政策法规是有力保障
        4.8.1 设立专门的社区农业管理部门
        4.8.2 明确城市农业用地规划政策及权属关系
        4.8.4 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
    4.9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竹丝岗社区立体农园规划设计研究
    5.1 社区立体农园空间布局与设计
        5.1.1 规划布局
        5.1.2 公共型农园规划设计
        5.1.3 家庭型农园规划设计
        5.1.4 赋值评估
    5.2 社区立体农园的相关技术
        5.2.1 种植技术
        5.2.2 植物选择
        5.2.3 物质循环技术
    5.3 社区立体农园的运行机制
        5.3.1 参与管理模式
        5.3.2 运营模式
        5.3.3 机制作用成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5)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和政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价值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 有关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2. 关于现代农业内涵的研究
        3. 关于现代农业标准的讨论和研究
        4. 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运行模式的研究
        5. 关于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三) 论文的框架结构和内容设计
    (四)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二、 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农业的兴起
    (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
        1. 原始农业阶段
        2. 传统农业阶段
        3. 现代农业阶段
    (二) 现代农业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1. 现代农业的含义
        2. 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
        3. 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三)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1.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经验
        2.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启示
三、 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
    (一) 发展生态农业的科技需求
        1.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2. 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生态农业的科技需求
    (二) 发展有机农业的科技需求
        1. 有机农业概述
        2.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状况
        3. 发展有机农业的科技需求
    (三) 发展设施农业的科技需求
        1. 设施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2. 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3. 发展设施农业的科技需求
    (四) 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需求
        1. 都市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2. 都市农业的发展概况
        3. 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需求
    (五) 发展立体农业的科技需求
        1. 立体农业的概述
        2. 国内外立体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发展立体农业的科技需求
    (六) 发展精准农业的科技需求
        1. 精准农业的内涵和技术组成
        2. 我国实施精准农业存在的问题
        3. 发展精准农业的科技需求
四、 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
    (一) 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1.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
        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发展目标
        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和政策支持
    (二) 努力培养现代农业发展的专门实用人才
        1.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2.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三) 认真做好现代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工作
        1. 积极宣传并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
        2. 切实做好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3.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
    (四) 积极促进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1. 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成就和重要意义
        2. 在农业科技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3. 农业科技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对策建议
五、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和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现代立体农业发展要实现新的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立体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2 现代立体农业研究必须开拓创新
3 现代立体农业的发展要有新的思路与策略
    3.1 突出优势互补,拓展新的领域
    3.2 突出优化结构,力求整体协调
    3.3 突出科技支撑,深化创新研究
    3.4 突出清洁生产,发展碳汇农业
    3.5 突出区域治理,实现新的跨越

(8)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
        1.1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体系存在的生态危害性
        1.2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
    2 研究意义
        2.1 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提供适用人力资源支持
        2.2 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绿色的能动力量
        2.3 为新型农民培养提供核心内容导向
    3 研究内容和框架
        3.1 主要内容
        3.2 研究框架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检索法与实地调研法相结合
        4.2 分析研究法与综合研究法相结合
        4.3 比较法与归纳法相结合
        4.4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4.5 理论阐述与模型描述相结合
    5 可能的创新之处
        5.1 生态农民概念的创新
        5.2 生态农民培育方法的创新
        5.3 生态农民素质评价的创新
        5.4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关系的创新
        5.5 生态农民队伍开发的创新
    6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介
        6.1 国外研究
        6.2 国内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内涵及素质结构模型
    1 生态农民概念的提出
        1.1 自然农业中的"自然农民"
        1.2 石化农业中的"石化农民"
        1.3 两型农业中的"生态农民"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内涵及其素质内容构成
        2.1 生态农民的内涵
        2.2 生态农民素质的内容构成
    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结构模型构建
        3.1 相关模型介评
        3.2 生态农民素质结构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的生成机理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影响因素相关文献整理
        1.1 教育学习因素
        1.2 农业(兼业)比重因素
        1.3 家庭生产规模因素
        1.4 农资技术经济因素
        1.5 生态临管因素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策略启示
        2.1 研究方案
        2.2 研究结论
    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的主要特点
        3.1 人与环境互动中的自适应性
        3.2 生态知识转移模式选择的权变性
        3.3 生态学习迁移的情境性
        3.4 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行为三位一体的认知协调性
        3.5 生态素质因子育化的分层渐进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的育化方式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民生态知识的学习方式
        1.1 人与环境互动中习得经验性生态知识
        1.2 生态农业教育和信息传播向农民传递编码知识
        1.3 生态农技培训使农民将技术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
        1.4 生态农技推广帮助农民导入两型农业的生产技术范式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民生态意识的引导方式
        2.1 生态敏感性的激活
        2.2 生态责任感的唤起
        2.3 生态价值观的诱导
    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民生态行为的塑就方式
        3.1 浅层生态行为的塑造
        3.2 深层生态行为的支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现存生态问题及成因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违背现象比较普遍
        1.1 土地资源非充分利用
        1.2 农业废弃物处置失当
        1.3 使用过量、高毒农药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应用欠缺
        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尚未大面积推广
        2.2 化肥农资替代技术难以普及推广
        2.3 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性
    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构建面临较多困难
        3.1 生态农业现存问题及原因
        3.2 多功能农业现存问题及原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助力农民实践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措施
    1 促进农民遵循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常规
        1.1 遵循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保护常规
        1.2 遵循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常规
        1.3 遵循农资绿色安全使用常规
        1.4 遵循农产品安全生产常规
    2 引导农民应用两型农业生产体系配套技术
        2.1 应用农资集约生态化使用技术
        2.2 应用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技术
        2.3 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3 扶持农民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系统
        3.1 构建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系统
        3.2 构建多功能农业生产体系系统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多元合作体系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角色分工
        1.1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分工边界
        1.2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职能定位
        1.3 两型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的任务划分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建立
        2.1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组织结构
        2.2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运行模式
        2.3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优化思路
        2.4 生态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的维持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及培育绩效的评价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素质的评价
        1.1 生态农民素质因子结构和综合水平的评价
        1.2 生态农民素质群体分布特点的评价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生态农民培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2 生态农民培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案例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队伍的建设
    1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队伍的构成
        1.1 生态农业工的素质分析
        1.2 生态农业主的素质分析
    2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业工的分类雇佣
        2.1 两栖农业工与全职农业工
        2.2 短期农业工与长期农业工
        2.3 本地农业工与外地农业工
    3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业主的生态经营品质开发
        3.1 生态农业主的生态经营品质
        3.2 生态农业主经营品质的开发机制
    4 二元经济结构中生态农民队伍的形成来源
        4.1 留守农民
        4.2 返乡农民工
        4.3 农业后继者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生态农民队伍形成进程的预测
        5.1 农村劳动力临时转移中自然农民与石化农民并存阶段
        5.2 农村劳动力半永久转移中的石化农民阶段
        5.3 农村劳动力永久转移中的生态农民阶段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 基本结论
        1.1 农业生态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生态农民的生成是必然趋势
        1.2 根据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技术要求解析生态农民素质的内容构成
        1.3 基于生态农民素质的生成机理探索其育化方式
        1.4 生态农民素质育化方式与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转成措施相互融合
        1.5 针对农业生产实践中生态问题及成因选择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转成措施
        1.6 厘清生态农民培育主体角色分工并构建培育主体多元合作体系
        1.7 联系生态农民素质育化及两型农业生产体系转成建立培育评价体系
    2 研究展望
        2.1 生态农民调查统计需要改进拓宽
        2.2 生态农民素质生成机理的规范研究期待不断深化
        2.3 生态农民素质育化方式和两型农业转成措施应当持续创新
        2.4 新情况衍生新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培育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利研学术成果

(9)河流故道区立体多元农业种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河流故道区概述
    1.2 立体多元农业概述
    1.3 立体多元农业的模式与结构
        1.3.1 模式与结构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1.3.2 立体多元农业类型的划分
        1.3.3 立体农业模式设计原则
    1.4 立体多元农业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河流故道区立体农业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供试材料
        2.2.1 试验地基础地力
        2.2.2 供试植物
    2.3 试验方案
        2.3.1 研究思路
        2.3.2 试验区设置
    2.4 测定方法
        2.4.1 土壤指标测定
        2.4.2 生物量测定
        2.4.3 药材品质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河流故道区果药立体种植模式研究与效益分析
        3.1.1 不同处理对紫菀生物量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紫菀酮的影响
        3.1.3 梨树/防风密植试验分析
        3.1.4 梨树/半夏密植试验分析
        3.1.5 果药立体种植技术原则
    3.2 河流故道区林药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3.2.1 林药经济效益分析
        3.2.2 几种林药间作种植技术要点
    3.3 河流故道区粮药立体间作模式研究
        3.3.1 粮药间作效益分析
        3.3.2 玉米/天南星、小麦/玉米半夏种植技术要点
    3.4 河流故道区药药立体间作模式研究
    3.5 河流故道区粮油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3.5.1 滹沱河故道区粮油组合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3.5.2 永定河故道区粮油棉组合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3.6 河流故道区粮果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3.7 河流故道区粮菜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3.8 河流故道区棉油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3.9 河流故道区其他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3.10 河北省河流故道区各种立体种植模式对比优化
        3.10.1 光能利用率分析优化
        3.10.2 能量流分析对比
        3.10.3 土地复合利用价值分析对比
        3.10.4 立体种植模式组成因素
        3.10.5 优化评价指标
        3.10.6 河北省河流故道区立体多元种植模式调查优化结果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量对梨树/紫菀复合系统的影响
    4.2 光能利用与立体种植关系
    4.3 能流分析法与立体种植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四、略论立体农业的实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下的福建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J]. 陈姗姗,张向前. 科技管理研究, 2021(18)
  • [2]房山区山地农业景观实践与思考[J]. 佟国香,聂紫瑾,解春源,王梦然. 农业科技通讯, 2021(08)
  • [3]2019年出版的三部汉藏对照新词术语词典对比研究[D]. 四郎曲措. 西藏大学, 2021
  • [4]高密度老旧社区立体农园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究以广州竹丝岗社区为例[D]. 李佳岭.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 [6]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和政策体系研究[D]. 曹静. 渤海大学, 2014(09)
  • [7]现代立体农业发展要实现新的跨越[J]. 翁伯琦,刘荣章,刘明香,郑百龙. 福建农业学报, 2012(01)
  • [8]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的培育研究[D]. 霍生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11(12)
  • [9]河流故道区立体多元农业种植技术研究[D]. 赵斌.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10]立体农业20年大事记[A]. 四川省立体农业研究所. 全国立体农业与庭院经济学术讨论会文集, 2004

标签:;  ;  ;  ;  ;  

浅谈立体农业的实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