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浙江省人大上访

代表浙江省人大上访

一、代拟浙人国会请愿书(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明[1](2019)在《我国近代舆情概念的使用及其思想内涵的历史嬗变》文中提出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在公民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的影响下,舆情概念的使用出现了新的变化,舆情的主体由臣民转化为公民,舆情的客体由以皇权为核心的朝廷演变成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统治者。这造成近代舆情空间的变化,并对近代舆情概念及思想内涵产生深远影响,救亡图存成为近代舆情表达的主旋律。近代报刊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感知外部世界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影响了人们对各种社会事件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舆情的发展方向,成为舆论监督的工具和近代舆情表达的重要载体,并起到放大舆情效应的作用。同时,相对于古代舆情思想被动表达来说,近代舆情开始采用问卷的形式主动收集舆情信息,这是近代舆情表达形式与古代舆情表达形式变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近代舆情思想内涵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陶水木[2](2019)在《百年汤寿潜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百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汤寿潜的研究已取得显着进展,但这种进展与汤寿潜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仍不相称,与学术界对张謇的研究相比,更是相形见绌。要进一步推进汤寿潜研究,准确评价汤寿潜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确立民族、民权、民生三种研究视野,并进一步搜集、整理、出版汤寿潜着述,拓展汤寿潜研究领域,特别要加强汤寿潜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关系研究以及与他们的比较研究。

高蔚依帆[3](2018)在《汤寿潜革职事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10年汤寿潜被清政府上谕谕令革职,并不准干预路事,这是汤寿潜政治生涯中仅有的一次被革职。汤寿潜一生多次辞官,被革职显得格外特殊,事实亦如此。汤寿潜与盛宣怀在铁路主张以及在收回浙路利权过程中的尖锐对立,使其愤而电奏军机处弹劾盛宣怀,这是汤被革职的导火索;汤寿潜过直的秉性以及其在浙路风潮中不断违抗清廷谕旨,是被革职的主要原因;积因至此,清政府为实现集权,下此革职上谕。汤寿潜被革职后,引发了多方反应。他个人遵旨辞职、不干预路事,并听父命远游;但浙路公司与浙路维持会为挽回总理不断开会集议,举代表进京,期望迎回总理,废除《苏杭甬铁路草约》;以浙江咨议局为代表的浙省其他团体,不畏朝廷禁止开会之令,集会声援,浙江谘议局因此事停议待旨;邮传部为此一味压制、拖延,但最终仍与浙路代表达成废除草合同。汤寿潜革职事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次事件不仅使汤寿潜由立宪转向共和,也使其爱国保路事迹在革命派中广为流传,终使汤寿潜在浙江辛亥革命成功后成为首任都督;汤寿潜被革职,对浙路公司的铁路修筑、经营影响颇深;同时,这一事件也引起当时南北报刊的大量评说。虽然汤寿潜革职事件并非清末重大事件,但确是一个晚清集立宪、回收利权运动与辛亥革命研究极好的范例。

张光润[4](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提出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刘席威[5](2017)在《晚清立宪派的政治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王朝在庚子事变后蹒跚地步入20世纪,内忧外患迫使其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为挽危图存而掀起自救性质的“新政”。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加之日俄战争的刺激和“避免革命”心理的驱动,立宪派异军突起,成为左右国内政局走向的重要力量,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治风潮。围绕着宪政改革的诸多焦点,立宪派与清政府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博弈。立宪派有其特有的政治取向,譬如对政党的追求与坚持不懈的态度、“焦虑”的情绪与“救急解困”的心态、“亲政府”的政治情感以及较高的政治素养与坚定的变革决心。这些政治取向深刻影响着立宪派的政治理念与活动。为了尽早走上强国之路,立宪派转向急进,他们要求清政府进行全方位改革、鼓吹地方自治,追求英国立宪模式,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国会请愿运动,表现出求全、追高、速成的节奏,最终适得其反,走向失败。作为晚清最后十年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派别,立宪派无疑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宣传了爱国主义,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法治理念,提高了国民的参政意识与民主觉悟,促进了国家政治制度走向近代化,客观上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但也应正视立宪派政治取向中的不足,比如对西方政治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焦虑”的政治情绪与行动上的急于求成,忽视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支撑立宪的其他条件以及过于“依赖政府”的态度。通过分析立宪派的政治取向与政治活动,总结其中的得与失,以史为鉴,或可为如今的法制与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林碧波[6](2016)在《汤寿潜:动荡时代里的仁厚绅士》文中指出汤寿潜,原名汤震,字蛰仙或蛰先。清咸丰六年六月初二(1856年7月3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大汤坞村(今属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汤寿潜出身的家庭算得上殷实。父亲汤沛恩在同治年间曾在陕西武功县等地当过幕僚,其余多数时间则在家乡当塾师(旧时私塾的老师)。30岁之前,汤寿潜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文化、研究社会。他和当时绝大多数国人一样,从小读的是"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从读"四书""五经"长大的旧式文人,到积极参与立宪的维新思想家,再到浙江保路运动领袖、辛亥革命后浙江首任都督,汤寿潜是动

赵梦溪[7](2016)在《舆情:概念的转型及其话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舆情"概念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即兴起与转型阶段的观察,本文旨在还原"舆情"的思想脉络与核心取向,尝试讨论它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意义与局限。文中首先回顾了"舆人"一词的意涵变化和"舆情"概念的产生;通过思想源流、经验制度的梳理,阐释了"舆情"概念的模糊之处,即价值取向、主体地位两个层面的不足。进而,通过舆情概念的断裂、转型及发生情境,探讨了相关话语在观念形塑和正当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这一转型使"舆情"重新成为现代社会治理观念的一部分,并不得不面对新的正当性困境,即对现代民意的不足和自身价值的优先性做出回应。

赵梦溪[8](2015)在《舆情的观念:产生与重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舆情观念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即产生与重塑的观察,希望能够还原"舆情"本身的核心价值取向,并尝试探讨它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与局限。本文首先梳理了"舆情"概念与观念的产生,由此讨论了其思想源流和观念本身的不足;通过舆情观念的断裂与重塑,进而指出舆情话语及其语境对舆情观念转型的重要影响。这种转型,使舆情观念重新成为现代社会治理观念的一部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正当化困境。

钟声[9](2014)在《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1919年-1928年)十年间的文本梳理,分析透视当时中国与南洋华社的互动及相互影响。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中国并没有就此进入宪政,更没有进入和平、稳定与发展。袁世凯称帝失败,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大军阀拥兵自重,为了争夺最高权力,纷纷投靠帝国主义,中国大地军阀混战连年。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派也未曾停歇,在军阀斗争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不断努力。革命派与军阀、革命派内部、各大军阀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就实力而言,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来说,最弱的都是孙派革命党人。为了壮大革命力量,孙中山再一次将目光放在了近代革命的传统后方——南洋。在南洋,革命党人首先做的是进行革命的宣传,《新国民日报》便是其在南洋进行革命宣传的机关喉舌。本文正是要通过这份华文报对当时中国与南洋之间的关系,相互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本文第一章对新加坡华文报的发展史进行了简单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华文报的兴起、发展及滥觞。新加坡华文报经历了宗教性报纸、政治性报纸、商业性报纸的转变。政治性报纸的创办,正是近代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南洋角逐的产物,它们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国近代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政治性报纸转为商业性报纸,是应时代所趋,既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的影响,也是新加坡华社社会变迁的反映。到了现代,华文报发展一度示弱(这也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有关),但是到了当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海外华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声音需要更多的平台传递,新加坡华文报进入大发展期。第二章对《新国民日报》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介绍。第一节介绍该报的前身后续。版面形式的介绍使我们对这份报纸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深入了解它的创办宗旨,发行范围、发行量及经营状况。第二节详细介绍了该报的同仁。一份报的思想通过该报的报人来体现、传递,所以要想了解一份报纸必须深刻了解活跃在它上面的报人。《新国民日报》的经理、主编、主要撰稿群体基本向我们传递了该报的思想倾向。第三节整体评价了该报的新闻与评论内容和特征,同时介绍了该报代表性的副刊《新国民杂志》及广告。第三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中国民主革命思想早在19世纪末已经在南洋播种并生根发芽,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的革命思潮不断发展演进,通过《新国民日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革命思想在南洋华社的发展。第四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首先介绍了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概况,对南洋华侨民族主义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它的发展,探究了它的成因。然后总结归纳了该报对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加强所作的工作与努力。最后阐述了在民族主义强化下,南洋华社对祖国的认同。第五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勃兴。该报对中国及南洋女性问题极为关注,女性问题成为在该报上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问题。女性解放一直伴随中国的政治社会革命,南洋女性解放运动其实也是中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一个反映与延伸。通过《新国民日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轨迹,女性解放运动的理论演进,实际行动与成效。通过对《新国民日报》内容形式上的梳理,我们对新加坡这份近代华文报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第三、四、五章具体问题的详细阐述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与南洋华社之间的互动及相互影响。报纸是活的历史资料库,历史远去,但是我们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尽量客观的还原历史,藉以指导今天的社会发展。

侯吉永[10](2013)在《简述晚清立宪运动下封建公文的新变化》文中认为20世纪初,晚清政府下诏新政,假立宪中却有真改革。宪政思潮随即席卷而来,铁板一块的封建公文出现新变化:效率意识抬头,清廷废黜题本,简化文法;议会政治出现,平等行文被迫提上日程;国会请愿活动掀起高潮,呈文新变,酝酿着传统公文大众化、平民化的先声。

二、代拟浙人国会请愿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代拟浙人国会请愿书(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近代舆情概念的使用及其思想内涵的历史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古代臣民意识之下的舆情概念及其思想内涵
    1. 我国古代舆情概念的使用情况
    2. 古代舆情使用的特点
    3. 古代舆情的基本含义及其代表性思想
二、近代公民意识之下的“舆情”思想内涵
    1. 公民意识觉醒,并逐渐取代臣民意识
    2. 开国会、立宪法,促进近代舆情思想内涵变化
    3. 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共和成为主流舆情思想
    4. 保护公民权成为官方施政的重要纲领
三、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之下的舆情思想
    1. 民族国家形成使近代舆情客体演变成国家统治者
    2. 民族国家形成使近代舆情空间发生重要变化
    3.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舆情表达的主旋律
四、公共舆论之下的近代舆情
    1. 近代报刊促进公共舆论的形成
    2. 公共舆论的形成使舆情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3. 近代舆论与舆情的相互转化成为常态
五、民意测验之下的近代舆情
    1. 开始用民意测验方式主动收集舆情信息
    2. 近代民意测验的主要类型
    3. 主动收集舆情是近代舆情内涵变化的重要特征
六、余论

(3)汤寿潜革职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创新
第一章 汤寿潜革职事件的由来
    第一节 道不同:从汤寿潜与盛宣怀的关系说起
    第二节 积因:汤寿潜的抗令之路
    第三节 秉性:汤寿潜的辞职与革职
    第四节 集权:清政府的革职令
第二章 汤寿潜革职事件的各方反应
    第一节 汤寿潜的反应
    第二节 浙路公司与浙路维持会的反应
    第三节 浙谘议局及其他团体、民众的反应
    第四节 清政府的应对
第三章 汤寿潜革职事件的影响
    第一节 革职事件与浙江辛亥革命
    第二节 革职事件与浙路公司的经营
    第三节 革职事件的舆论评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晚清立宪派的政治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一、晚晴立宪思潮的兴起与立宪派的形成
    (一)晚清立宪思潮的发源
    (二)20 世纪初国内外形势的突变与立宪派的崛起
    (三)立宪派的代表人物
二、晚清立宪派的政治取向分析
    (一)对政党的追求与坚持不懈的态度
    (二)“焦虑”的情绪与“救急解困”的心态
    (三)立宪派“依赖政府”的政治情感
    (四)较高的政治素养与坚定的变革决心
三、立宪派的政治实践与理论误区
    (一)“求全”
    (二)“追高”
    (三)“速成”
四、晚清立宪派政治取向评议
    (一)立宪派宪政活动与政治取向的进步作用
    (二)立宪派宪政活动与政治取向的不足与缺陷
结语:立宪派宪政活动的经验教训与历史启示
    (一)有宪法不等同于有宪政
    (二)不可忽视民生建设对宪政发展的影响
    (三)宪政改革应立足于本国国情
参考文献
致谢

(6)汤寿潜:动荡时代里的仁厚绅士(论文提纲范文)

从“绍兴师爷”到维新思想家
领导浙江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后浙江首任都督

(7)舆情:概念的转型及其话语(论文提纲范文)

一、“舆人”的流变与“舆情”的内涵
二、“舆情”的思想源流与价值取向
三、“舆情”的转型与话语建构
四、结语:舆情、话语和现代性

(9)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设想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加坡华文报概况
    第一节 新加坡华文报业的兴起
        一、传教士创办的华文刊物
        二、早期华人创办的华文报
    第二节 新加坡华文报业的发展
        一、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时期
        二、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日本投降前的商业化时期
        三、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
    第三节 新加坡华文报的滥觞
        一、华侨办报到华人办报的转型期
        二、新的大发展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国民日报》概况
    第一节《新国民日报》的创办
        一、《新国民日报》的前身后续
        二、《新国民日报》的宗旨及版面形式
        三、新国民日报》的发行范围和发行量
    第二节《新国民日报》的同仁
        一、《新国民日报》经理
        二、《新国民日报》主笔张叔耐
        三、《新国民日报》主要撰稿群体
    第三节《新国民日报》概貌
        一、新闻与评论内容
        二、新闻与评论风格特征
        三、《新国民杂志》
        四、广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新国民日报》与南洋社会反专制思想
        一、揭露北洋政府的腐败内政
        二、鞭挞北洋政府的无能外交
        三、《新国民日报》视角下的中国学界
    第二节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一、鼓吹资产阶级革命
        二、维护民主共和——与《叻报》的论战
        三、提倡社会革命
    第三节 对共产主义思潮态度的演变
        一、初期的碰撞
        二、接纳中的合作
        三、合作中的容忍、背叛与清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
    第一节 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概况
        一、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界定
        二、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发展
        三、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成因
    第二节《新国民日报》对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促进
        一、关注华侨经济利益
        二、批判殖民地政府对南洋华侨的不公
        三、辛亥纪念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
    第三节 南洋华侨社会对祖国的认同
        一、华侨对祖国革命的支持
        二、华侨对国内灾难的赈济
        三、华侨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勃兴
    第一节 南洋华侨女性问题的概况
        一、女性出洋
        二、娼妓问题
        三、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
        四、沉舟侧畔的新式女性
    第二节 南洋华侨女性解放运动及其发展
        一、南洋华侨女性解放运动的狂飙突进
        二、女性解放运动下南洋华侨婚恋观的嬗变
    第三节 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
        一、新加坡女子教育体系
        二、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的发展
        三、女子的新监狱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简述晚清立宪运动下封建公文的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效率意识与“简文法、废题本”的举措
二、立宪运动中省咨议局与行政官署的行文程式之争
三、国会请愿与呈文变体

四、代拟浙人国会请愿书(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近代舆情概念的使用及其思想内涵的历史嬗变[J]. 王建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百年汤寿潜研究述评[J]. 陶水木. 民国档案, 2019(01)
  • [3]汤寿潜革职事件研究[D]. 高蔚依帆.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4]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5]晚清立宪派的政治取向研究[D]. 刘席威.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6]汤寿潜:动荡时代里的仁厚绅士[A]. 林碧波. 萧山记忆(第十辑), 2016
  • [7]舆情:概念的转型及其话语[J]. 赵梦溪. 新闻记者, 2016(08)
  • [8]舆情的观念:产生与重塑[J]. 赵梦溪.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15(00)
  • [9]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D]. 钟声.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6)
  • [10]简述晚清立宪运动下封建公文的新变化[J]. 侯吉永. 档案, 2013(02)

标签:;  ;  ;  ;  ;  

代表浙江省人大上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