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激光在储物环上的应用

大功率激光在储物环上的应用

一、高功率激光在存储环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白卓娅[1](2021)在《基于超快光学技术的实时测量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时测量仪器是奠定工业、科学和医疗等一系列应用的基础平台。当今社会对数据带宽不断增长的需求正推动着通信行业提高组件和系统的工作频率,因此,对于能够在短时间内执行快速检测或诊断的实时测量仪器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尽管短光散射(频闪)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方法来提供瞬态事件的宝贵信息,但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瞬态信息和罕见事件都具有瞬时和不确定性,因此仍需要借助具有足够高分辨率和足够大存储长度的真正的实时测量仪器才能将其捕获。基于色散傅里叶变换原理的光学时间拉伸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数据采集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电子模数转换器的速度限制,能够以每秒数十亿帧的刷新率完成连续超快的单次光谱、成像以及太赫兹等测量,且不间断地记录上万亿个连续帧。该技术开辟了测量科学的新前沿,揭示了非线性动力学,如光流氓波、孤子分子以及相对论电子束等瞬态现象。此外,通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它还创造出多种用于传感和生物医学诊断等应用的新型实时测量仪器。本论文结合所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针对基于超快光学技术的实时测量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理论以及实验研究,扩展了超快光学技术在实时器件表征、瞬时频率测量以及传感方面的应用,取得的主要创新及成果如下:1.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光学时间拉伸技术的实时器件表征系统,该系统使用相位分集技术和时间拉伸数据采集方法,消除了仪器中存在的色散惩罚问题,并扩展了测量系统的有效带宽。系统具有2.5 Ts/s的等效采样率、27 ns的超快器件响应测量时间以及5.4 fs的超低等效时钟抖动。结合所提出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该系统对两个商用宽带电放大器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了测量,测得的频响曲线与器件指标高度一致。相比于传统网络分析仪,所提出的器件表征系统的测量速度至少提高了三个数量级。2.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差分探测和光学时间拉伸技术的瞬时频率测量系统,可以对多频信号进行实时测量。仪器通过差分探测消除了由于脉冲光源光谱不均匀引起的待测信号失真,同时有效提高了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动态范围。通过使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该系统以100 MHz的采集速度,实现了3~20 GHz范围内单/多频信号测量,其频率分辨率为82.5 MHz,且测量误差不超过70 MHz。3.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保偏光子晶体光纤Sagnac干涉仪和波长-时间映射原理的实时应力解调系统,可以实现超快、对温度不敏感的应变测量。该系统的原理是将经过干涉仪频谱整形后的脉冲光源光谱映射到时域,将应变引起的波长偏移测量转换为时移测量,相比于使用光谱仪进行频域解调的传统方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解调速度,实现了100 MHz的超快解调速率以及-0.17 ps/με的应变灵敏度。4.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单模-两模-单模光纤梳状滤波器和波长-时间映射原理的实时应力解调系统。该自制滤波器通过将两模光纤与单模光纤进行偏芯熔接而制成,具有制作简单、波长间隔可调等优点,且滤波器在系统中被同时用作光谱整形器和传感元件。波长-时间线性映射通过使用色散元件实现,经滤波器整形后的光谱被映射到时域,从而可以通过测量时移大小在时域解调应变。系统在100 MHz的超快解调速率下,实现了0.3 ps/με的应变灵敏度以及167με的应力分辨率,并且该自制传感器在实验中表现出较低的热敏性,为1.35 pm/℃,使该系统可作为实现超快、稳定应力解调的理想选择。

陈帅昊[2](2021)在《AlGaN/GaN HEMT器件金丝球焊键合高温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GaN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特性,相比于其他半导体材料,GaN具有宽禁带、高电子饱和速度、高击穿电场和高电子迁移率的优良性能。在半导体照明、电力电子器件、激光器和探测器等现代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GaN基HEMT器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一些恶劣、严峻的环境下,器件的寿命、稳定性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高温环境下,器件封装可靠性对保证器件的工作性能、寿命非常重要,封装工艺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引线键合,引线键合技术的低成本、高可靠、高产量等特点使其成为芯片互连的主要技术。本文主要基于AlGaN/GaN HEMT器件进行金丝球焊键合工艺的研究,采用纯度为99.99%,直径为25μm的金丝,对器件进行金丝球焊键合后,进行不同温度下的12 h存储试验,对存储前后的器件分别进行键合表面形貌表征、欧姆接触电学特性测试以及拉力试验,并进一步分析其接触特性。在金丝球焊键合前,对键合电极(PAD)进行不同工艺的制备,分别在陶瓷、蓝宝石衬底上进行热蒸发以及电子束蒸发工艺。热蒸发方法镀膜时,因其有粘附性差、蒸镀金属密度较小等原因不适用于金丝球焊键合;而电子束蒸发镀膜有洁净、平整和蒸镀金属密度高的优点,在键合过程中无缺陷产生,并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在AlGaN/GaN HEMT器件金丝球焊键合完成后,在空气氛围下进行了200℃、300℃、400℃、500℃存储12 h的高温试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存储温度的不断提升,键合表面逐渐出现空洞、裂纹、键合电极(PAD)表面不平整等缺陷,虽然两个键合接触点之间阻值有所减小,但是这些缺陷的产生伴随着键合强度的下降;金丝球焊键合表面形貌的变化可能是键合金丝内部应力受温度影响造成的,两个键合接触点之间电阻的减小可能是高温处理使欧姆接触电极不同金属层之间互扩散再合金造成的。可见,在保证键合强度的前提下,高温处理有利于改善键合电极电学特性。

王朝阳[3](2021)在《基于PLC的激光打标联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加工手段,激光打标具有加工材料形变小、加工速度快、精度高、环保的优点,在工业加工、航空、医疗、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传统激光打标机存在着打标幅面小,打标精度低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LC的激光打标联动控制系统方案,对传统激光打标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分析联动激光打标的功能需求、结合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在运动控制方面的优势,开发了上位机软件用于图形输入、激光参数设置和控制联动打标流程,并编写了下位机PLC程序。在传统的激光打标系统基础上,增加了利用PLC驱动的X_Y运动平台,通过X_Y平台实现工件的大幅移动从而实现大幅面的激光打标,针对打标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联动控制算法来同时控制激光器光路和X_Y运动平台,利用上下两个平面的联动提高打标精度。最后,为了验证激光打标控制方案的可行性,搭建了联动激光打标实验装置,将改进的联动算法应用于激光打标,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颜佳伟[4](2021)在《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具有短波长、高峰值亮度、全相干、短脉冲等优越性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已经成为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关键工具。近年来,为了获得高平均功率的辐射脉冲同时提高装置的可用性,基于超导直线加速器的高重复频率XFEL被提出并迅速成为领域前沿。高重复频率XFEL将极大的拓宽FEL的应用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连续波XFEL很难通过改变加速结构的触发频率等传统方法来实现束团的能量控制,这限制了各条波荡器线的辐射波长调节范围。在本论文中,我们首次提出并设计了一套束流能量控制系统以实现在连续波XFEL中逐束团的能量控制。基于上海高重复频率硬X射线FEL装置的模拟结果表明,这套装置可以实现在1.5到8.7 Ge V之间连续的能量调节。超大带宽XFEL是近年来提出的新运行机制,对X射线谱学与晶体学等实验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高重复频率XFEL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不改变已有装置布局与元件的前提下,获得带宽尽可能大的XFEL辐射脉冲。在本论文中,我们首次将高维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III用于加速器领域,对过压缩运行模式的工作点进行系统设计,从而优化最终的输出带宽。由于缺乏具有高峰值功率且高重复频率的种子激光系统,外种子型XFEL很难高重复频率运行。在本论文中,我们首次提出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用于将初始的能量调制放大1-2个数量级,从而极大的放松对种子激光的要求。基于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已有的条件,我们完成了这个机制的原理性验证实验并且实现了对初始相干能量调制超过25倍的放大。在实验中,我们仅利用了1.8倍切片能散的能量调制实现了单级HGHG的7次谐波辐射与两级级联HGHG的30次谐波辐射。这是目前国际上“谐波次数/调制深度”的最好结果。该实验为未来建设兆赫兹量级的外种子型XFEL铺平了道路。激光与相对论电子束团在波荡器中持续的相互作用是XFEL的基本原理。在本论文中,我们首次在实验上验证并测量了激光与电子束在单块二极磁铁中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最基本的FEL过程。此外,基于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我们实验证明了在二极磁铁中获得的能量调制可以用于单级HGHG的6次谐波辐射。该实验说明二极磁铁可以用来作为引入激光-束流相互作用的新工具,从而实现更加紧凑的激光加热器或者适用于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的调制段。这为设计未来的新型相干光源提供了新思路。

王峰[5](2021)在《基于椴木多孔碳电极孔结构调控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可快速充放电的储能器件。目前以石墨烯、碳纳米管等传统碳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存在制备工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能量密度较低等问题,限制了碳基电极材料的进一步商业化应用。因此开发低成本的碳源制备高能量密度的碳基复合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已成为该领域重要的课题。木材是一种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生物质材料,其中椴木(Tilia americana)是典型的阔叶材,具有纹理通直、孔结构均匀、良好的机械强度和易加工等特点,同时也是制备低成本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优秀碳源前驱体。目前以椴木做超级电容器的电极,其电解液在木质基电极中的传输动力学对电容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其孔结构、传质动力学与电化学储能的构效关系仍不明确,严重阻碍木质基储能器件的研究和发展。本课题以此为出发点,以椴木为原料,通过探究木质基电极材料的孔结构、电解液的离子传输动力学与电容性能的关系,揭示木质基碳电极孔结构对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机制。(1)通过选取木材的横切面与纵切面探究其孔结构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切面木质基碳电极相比于纵切面展现了更大的比表面积542 m2 g-1,孔体积0.389 cm3 g-1,这主要与横切面天然的垂直开放孔道和分级多孔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点有关。此外,横切面的木质基碳电极由于具有低弯曲度的垂直孔道能够为电解液的传输提供加速通道,可以有效改善电极的倍率性能。另外,通过考察不同扫描速率对电容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切面木质基碳电极展现了更高的电容贡献率,特别是在高扫描速率下,电容型行为贡献率可达92.18%,这主要与横切面木质基碳电极具有独特的分级多孔结构有关。(2)通过控制纤维素酶的用量与处理时间,研究酶解对木质基碳电极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纤维素酶用量100 mg,处理时间48 h时,木质基碳电极(WC-E-100-48)展现了最高的比表面积1418 m2 g-1,孔体积0.685 cm3 g-1,高的比表面积为木质基碳电极提供了大量的电荷存储空间。其孔径主要集中在10-20 nm之间,这主要归因于大量纤维素酶能够快速的水解木材表面的纤维素,在木材表面留下不同程度的浅孔,从而形成丰富的孔结构。此外,经过酶解处理的木质基碳电极电化学性能均有明显的提高,进一步组装对称的超级电容器(WC-E-100-48//WC-E-100-48,SSC)在20 m 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15000次仍可维持86.58%的电容。组装的对称电容器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包括质量比能量密度为10.97 Wh kg-1,面积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分别为0.99 m Wh cm-2和0.21 m Wh cm-3。(3)通过原位浸渍的方式在木材中负载不同含量的银纳米颗粒,探究其对木质基碳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负载醋酸银浓度20 mol%时获得的木质基碳电极(WC@Ag-20)表现出优异的电导率12.6 S cm-1,相较于原始碳化木材电极WC的1.3 S cm-1,提高了9.6倍。此外,经过负载银纳米颗粒后的木质基碳电极其电化学性能均有明显的提高,其中WC@Ag-20展现了最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这与其良好的导电性能和丰富的缺陷结构有关。组装对称的超级电容器(WC@Ag-20//WC@Ag-20,SSC)在1.0m A cm-2电流密度下可以提供的质量比能量密度为13.54 Wh kg-1和面积能量密度0.345m Wh cm-2,对应的功率密度19.59 W kg-1和500 m W cm-2。同时,在20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0次的SSC器件仍可维持80.75%的容量保持率,说明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此外,通过理论计算可知,Ag原子的电子分布受木质基碳电极基体的影响,存在一个d带向较低能量转移的趋势,促使WC@Ag整体材料具有较强的电荷存储性能和优越的电子导电性。(4)利用植酸处理的多孔木材为碳源,首次实现了高掺杂磷P(9.24 at%)的分级多孔木质基碳电极(WC-P-9.24)。结果表明,植酸的6个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提供了丰富的交联位点,允许P在碳上大量掺杂可提供优异的赝电容,促进实现了优越的电容性能。组装对称的超级电容器(WC-P-9.24//WC-P-9.24,SSC)在电流密度1.0 m A cm-2时,面积电容和比电容分别为4.7 F cm-2和206.5 F g-1。同时,在20 m A cm-2电流密度下,经过12000次长循环,组装的SSC器件循环性能可达104%,这种长周期稳定性不仅与电解液的浸润性和表面反应有关,还与电极厚度导致的浸润时间较慢有关。此外,LED(1.8 V,1.0 W)可以被两个串联的SSC照明20分钟,表明其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力。另外,SSC器件在14400m W cm-2(437.4 W kg-1)的功率密度下,对应的能量密度高达0.94 m Wh cm-2(41.2 Wh kg-1)。进一步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证实了杂原子掺杂增强了碳的极性和活性,从而有利于提升电极的电化学性能。(5)组装的不对称超级电容器(WC@Ag-20//WC@P-9.24,ASC)在1.0 m A cm-2时,面积电容和比电容分别为1.86 F cm-2和265.3 F g-1。此外,由于拓宽了电压,ASC器件可以实现在37419 m W cm-2(5310 W kg-1)的功率密度下,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为0.582 m Wh cm-2(82.9 Wh kg-1)。这说明WC@Ag-20//WC@P-9.24不对称超级电容器的构建相较于对称超级电容器可以明显提高木质基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此外,经过与文献报道的碳基超级电容器的多角度对比,组装的ASC器件仍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有望拓展到其它相关的应用领域。综上所述,通过选用生物纤维素酶、醋酸银和植酸等不同的改性剂调控木质基多孔电极的孔结构,从调控木质基碳电极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导电性与赝电容角度出发,促进电解液离子在木质基电极的快速传输,实现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调控。结果表明,木质基电极优异的孔结构可以促进电解液的快速传输,同时丰富的缺陷结构可以容纳大量的电解液离子的快速储存,能够保障电极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此外,维持木质基电极高的导电性是解决木质基厚电极高界面阻抗的重要手段,同时保持电极与电解液良好的浸润性也是实现木质基电极优异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因此,通过实现木质基电极的高能量密度,拓宽木质基储能器件的应用范围可以为木质基储能器件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促进木质基储能器件的发展。

李宗峰[6](2021)在《稀土氯化物晶体生长及其光存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量子信息行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促成了对新材料新设备等新技术的需求。量子通信的应用要求更优参数的量子存储材料,更高的存储指标,和与存储器匹配的纠缠源等。包含稀土离子的固体材料在量子存储的众多备选物理系统中以其存储时间长,带宽大,保真度高等优点,逐渐成为最有希望实现量子存储的材料之一。这篇论文呈现了作者在水合稀土氯化物晶体的生长,光谱学测试及量子存储应用的研究,使用谐振腔制备高能激光脉冲的研究,匹配存储器的参量下转换纠缠源的搭建。主要成果如下:1.生长高品质水合氯化稀土晶体及NdCl3·6H2O晶体的光谱学研究水合氯化铕晶体是光学非均匀展宽最低的固体材料之一。此类氯化稀土晶体的极高的色心浓度,强稀土离子间相互作用赋予其在量子存储和计算方面的全新应用前景。在同类晶体NdCl3·6H2O中,Nd3+离子的Kramers特性导致了更强的离子间相互作用。我们生长了高品质的NdCl3·6H2O单晶,并首次测量该晶体的光谱学性质。同时我们研究了Nd3+离子的4I9/2→4F3/2最低晶体场能级跃迁的偏振依赖特性,阐明非辐射跃迁过程为此晶体中主要跃迁通道。2.基于EuCl3·6H2O晶体的光存储研究同位素提纯的EuCl3·6H2O晶体已经体现出了低于能级间距的非均匀展宽,在光量子存储方面应用颇有前景。我们生长得到了EuCl3·6H2O晶体,实验测得其7F0→5D0跃迁相干时间为55.7 μs,并在该跃迁中实现微秒量级原子频率梳光存储,最后定量分析了温度导致的跃迁频率移动现象。3.提出并实现基于光学谐振腔的脉冲功率放大方案在量子存储这种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实验中通常需求窄线宽频率稳定的连续波激光。然而在某些应用中,如使用光学π脉冲实现电子布局数反转,需要短时间高功率激光脉冲,普通连续波激光器难以像脉冲激光器那样输出极高功率密度的短脉冲。我们提出并实现一种方案,其利用光学谐振腔特性,能将连续波激光器输出的连续波激光转换为高功率密度的脉冲光,从而解决当前量子存储中的一个技术问题。我们的实验装置实现了 17倍峰值功率放大结果,且脉冲宽度可调。4.搭建匹配量子存储器的参量下转换纠缠光源完整的量子中继方案除了需要量子存储器外还需要纠缠光子对和纠缠交换操作。我们使用波导PPKTP实现高亮度的下转换光子对,使用光学标准具的组合使纠缠光子带宽与存储器相匹配。使用线性光学和后选择的方法实现了最大纠缠态的制备。又用线性光学的方法实现贝尔态测量,最终实现两对纠缠光子的纠缠交换。5.实验相关的软件开发与实验紧密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被开发出来,用于简化实验中某些多次使用的计算过程,或实现某些仪器的特殊操作需求。这些软件包括:简化高斯光参数计算的高斯光参数计算程序;实现可编程温度控制的TED4015温度控制软件;具有能够灵活使用虚拟通道功能的TimeTagger符合仪软件和模拟信号调节的磁场控制软件。

曹新朋[7](2021)在《激光剥线机的研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针对国内线束加工领域进行阐述。为了推进剥线去手工化进程,加快剥线效率,提高剥线质量,研制了激光剥线机。研制激光剥线机主要是对硬件系统、上位机软件以及机械结构三方面进行设计。激光剥线机硬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STC单片机为核心的电路、电源转换电路、串口通信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等,通过串口将剥线参数发送给上位机,能够实现对线束的剥线处理。上位机软件利用C#语言实现,通过设计窗体界面,实现对数据的接收、存储和发送,上位机能显示实时工作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更改和重新发送。机械结构上设计了新的剥线方式,包括利用双光路结构进行剥线,设计丝杠滑台和可调节工装,减少了重复剥线次数,大大增加了剥线效率。本文设计的激光剥线机经过操作人员实际使用,各项技术指标完全能够符合剥线要求。

武泽键[8](2021)在《公路边坡稳定性三维变形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交通基础设施被修建,尤其是山区公路的修建,出现了大量公路边坡。公路边坡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环境结构,使得各类边坡的稳定性失衡,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和监测对于保障公路边坡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贯穿着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的全过程。本文针对公路边坡稳定性三维变形的高精度、实时、自动化、网联监测需求,提出了一种结合基于激光基准的图像式位移测量原理和物联网技术的公路边坡稳定性三维变形高精度监测技术。本文项目取自2020年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在役边坡稳定性网联激光无人监测应用研究(No.20-38T)”,并依托延安市南泥湾至三十里铺段公路改造项目对公路边坡稳定性三维变形监测系统进行调试和试运行。首先,分析了公路边坡稳定性变形模型和三维空间靶标复杂运动模型,推导了三维变形测量值解算模型,提出了公路边坡稳定性三维变形监测系统模型,介绍了监测系统整体框图,对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原理进行了介绍。接着,介绍了激光基准源调控单元和智能靶标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设计了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开发了软件程序。为了保证图像式位移测量仪的激光束稳定性,设计了压控恒流源电路控制激光基准的功率。然后,定量分析了影响三维变形监测系统精度的重要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的建议。最后,设计了系统结构,搭建了原理样机,设计了服务器云平台的数据接收软件,在实验室对原理样机进行了标定和校准,在延安市南泥湾工程现场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完成了系统的试运行,实现了高精度、实时、自动化的网联监测的需求,对公路边坡稳定性三维变形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心昊[9](2021)在《基于锰氧化物的3D打印储能器件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久以来,能源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掣肘,一方面表现在能源资源的短缺和能源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能源存储手段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短缺和浪费的问题。因此对新型的储能设备的研发也日益紧迫。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器件,以其功率密度高,绿色环保,循环寿命长的特性而被广泛关注。但是,超级电容器较低能量密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3D打印技术在储能器件制造领域的应用,储能器件的精细结构定制和大批量制备成为可能。在本论文中,为了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首先从电极结构出发,构建精细的电极结构,增加电解液与电极的接触面积,使用3D打印技术利用水热法制备的α-Mn O2、三嵌段共聚物Pluronic F127和还原氧化石墨烯调制的油墨制备了网格状3D打印超级电容器电极。在0.1 A g-1的电流密度下获得了422 F g-1的质量比电容。此外,由于3D打印电极的层数可叠加,在六层电极时,得到了单片电极4.2 F的大容量,这在超级电容器的实际应用中有重大意义,也为3D打印技术在储能器件制造领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了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使用水热法制备了预嵌入锌离子α-Mn O2纳米棒,结合3D打印技术制备了电池型阴极,与利用活性炭制备的电容器型阳极组合制备了混合锌离子电容器。经过电化学测试,在0.1 A g-1的电流密度下获得了251.795 F g-1的质量比电容,并且能量密度在整体上也有了提高。

刘景[10](2020)在《同步辐射高压衍射技术》文中指出同步辐射光源具有宽光谱、高亮度、高准直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地用于高压科学研究。在依托同步辐射光源所发展的诸多高压研究手段中,X射线衍射是最基本的也是应用最多的实验技术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了同步辐射光的独特性能和光源的基本构成,以及同步辐射光束线和实验站的基本概念。针对基于金刚石对顶砧(DAC)的高压X射线衍射技术,阐述了多种测试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包括粉末衍射、单晶衍射、多晶衍射、径向衍射、激光加温衍射以及快速加载衍射等。对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4W2高压衍射线站所提供的同步辐射光品质、X射线微聚焦能力、多种衍射方法以及新近发展的实验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展望了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建设给高压科学研究带来的机遇。

二、高功率激光在存储环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功率激光在存储环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超快光学技术的实时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超快光学技术简介
        1.2.1 色散傅里叶变换在实时测量中的优势
        1.2.2 光学时间拉伸技术在测量高速信号中的优势
    1.3 基于超快光学技术的实时测量系统及研究进展
        1.3.1 超快实时成像系统
        1.3.2 实时光谱测量系统
        1.3.3 实时传感系统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2 超快光学技术理论与涉及的关键器件
    2.1 色散傅里叶变换原理
        2.1.1 色散傅里叶变换的实现条件
        2.1.2 色散傅里叶变换的数学表达
    2.2 光学时间拉伸技术原理
        2.2.1 光学时间拉伸系统中的映射关系
        2.2.2 光学时间拉伸过程的数学表达
        2.2.3 光学时间拉伸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
    2.3 超快光学技术中涉及的关键器件
        2.3.1 用于产生超快激光的脉冲光源
        2.3.2 马赫-曾德尔调制器
        2.3.3 模数转换器以及光子时间拉伸模数转换器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光学时间拉伸技术的实时器件表征
    3.1 引言
    3.2 基于相位分集的实时器件表征原理
        3.2.1 脉冲响应和频率响应
        3.2.2 单电极双输出马赫-曾德尔调制器
    3.3 基于光学时间拉伸原理的待测器件实时表征系统实验方案
        3.3.1 系统结构
        3.3.2 相位分集仿真
    3.4 待测器件响应的数字信号处理
        3.4.1 时间序列分割和帧对齐
        3.4.2 包络修正与脉冲响应定位
        3.4.3 Tikhonov正则化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相位分集测试
        3.5.2 电放大器频率响应测试
        3.5.3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差分光学时间拉伸技术的瞬时频率测量
    4.1 引言
    4.2 差分光学时间拉伸技术实现原理
        4.2.1 双输出推挽式马赫-曾德尔调制器
        4.2.2 差分光电探测
    4.3 瞬时频率测量系统结构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单音信号测量
        4.4.2 双音信号测量
        4.4.3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频谱整形和频时映射原理的实时应力传感系统
    5.1 引言
    5.2 频谱整形和频时映射原理
    5.3 基于由PM-PCF构成的Sagnac干涉仪和频时映射原理的实时应力解调系统
        5.3.1 保偏光子晶体光纤
        5.3.2 光纤Sagnac干涉仪原理
        5.3.3 基于PM-PCF的 Sagnac干涉仪原理与制作
        5.3.4 基于PM-PCF的 Sagnanc干涉仪用于实时应力解调的系统结构
        5.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单模-两模-单模光纤滤波器和频时映射原理的实时应力解调系统
        5.4.1 少模光纤
        5.4.2 光纤M-Z干涉仪原理
        5.4.3 单模-两模-单模光纤滤波器原理与制作
        5.4.4 基于自制单模-两模-单模光纤滤波器的实时应力解调系统结构
        5.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成果
    6.2 下一步拟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A 缩略语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AlGaN/GaN HEMT器件金丝球焊键合高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芯片互连技术简介
        1.2.1 引线键合技术
        1.2.2 载带自动键合技术
        1.2.3 倒装芯片键合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引线键合互连技术要求
    2.1 键合质量要求
    2.2 测试方法
        2.2.1 表面形貌
        2.2.2 键合强度
        2.2.3 高温存储
    2.3 WT-2330 金丝球焊机简介
    2.4 本章小结
3 键合电极制备
    3.1 热蒸发制备键合电极及键合工艺
    3.2 电子束蒸发制备键合电极及键合工艺
    3.3 本章小结
4 AlGaN/GaN HEMT器件金丝球焊键合高温特性
    4.1 金丝球焊键合高温特性
    4.2 AlGaN/GaN HEMT器件电学特性
        4.2.1 AlGaN/GaN HEMT器件工作原理
        4.2.2 AlGaN/GaN HEMT器件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PLC的激光打标联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激光产业发展现状
        1.2.2 激光打标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基于PLC的激光打标联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1 基于PLC的联动激光打标联动控制系统的结构
    2.2 基于PLC的联动激光打标联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2.1 基于PLC的激光打标联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2.2.2 基于PLC的联动激光打标联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PLC的联动激光打标联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下位机控制器PLC的选型设计
        3.1.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概述
        3.1.2 PLC的工作原理
        3.1.3 本系统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选型及特点
    3.2 X_Y运动平台装置设计
        3.2.1 伺服电机概述
        3.2.2 控制系统X_Y运动平台电机选型设计
    3.3 激光器控制电路
    3.4 集电极转差分信号板连接设计
    3.5 控制系统强电线路设计
    3.6 位置检测元件选型设计
    3.7 上位机和PLC通讯硬件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PLC的联动激光打标联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目标和要求
    4.2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1 软件开发环境
        4.3.2 上位机控制系统的界面设计
        4.3.3 通信功能程序设计
        4.3.4 激光器控制程序
        4.3.5 电机加减速程序设计
    4.4 下位机PLC程序设计
        4.4.1 PLC编程软件介绍
        4.4.2 PLC通信程序设计
        4.4.3 X_Y平台原点回归程序设计
        4.4.4 X_Y运动平台点动程序设计
        4.4.5 X_Y运动平台插补程序设计
        4.4.6 PLC程序逻辑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功能验证及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上位机与PLC数据通信测试
    5.3 X_Y运动平台插补功能测试
    5.4 系统原型与打标操作流程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历程
    1.2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主要运行机制
        1.2.1 SASE
        1.2.2 外种子模式
        1.2.3 振荡器型XFEL
    1.3 世界各地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1.3.1 基于常温直线加速器的XFEL装置
        1.3.2 基于超导直线加速器的高重复频率XFEL装置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理论基础
    2.1 注入器与直线加速器
        2.1.1 注入器
        2.1.2 束团压缩
        2.1.3 激光加热器
        2.1.4 尾场效应
    2.2 束流分配系统
    2.3 自由电子激光理论
        2.3.1 电子的动力学方程
        2.3.2 低增益自由电子激光
        2.3.3 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
        2.3.4 外种子型XFEL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连续波自由电子激光的多束团能量运行
    3.1 自由电子激光中的束流能量控制
    3.2 SHINE装置简介
    3.3 束流能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3.3.1 束流能量控制系统设计
        3.3.2 基于SHINE的 START-TO-END模拟
    3.4 高重复频率运行下的纵向相空间诊断
        3.4.1 横向偏转腔系统的布局
        3.4.2 横向偏转腔系统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大带宽自由电子激光
    4.1 超大带宽自由电子激光运行模式
    4.2 超大带宽自由电子激光模式设计
        4.2.1 束流动力学设计与高维多目标优化
        4.2.2 SXFEL装置简介
        4.2.3 优化结果
        4.2.4 基于NSGA-III的高效优化
    4.3 基于辐射脉冲品质优化产生超大带宽自由电子激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
    5.1 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5.1.1 高重复频率外种子型自由电子激光
        5.1.2 理论研究
        5.1.3 实验研究
        5.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激光与相对论电子在二极磁铁中的相互作用
        5.2.1 实验原理分析
        5.2.2 实验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基于椴木多孔碳电极孔结构调控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超级电容器
        1.1.2 超级电容器工作原理
        1.1.3 超级电容器结构组成
        1.1.4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2.1 碳材料
        1.2.2 金属氧化物
        1.2.3 导电聚合物
        1.2.4 木质基碳电极材料储能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特色创新与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1 研究特色与创新
        1.4.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测试表征方法
    2.1 主要材料与设备
    2.2 材料表征技术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EM)
        2.2.3 X射线衍射技术(XRD)
        2.2.4 拉曼光谱(Raman)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6 氮气恒温吸脱附测试(BET)
        2.2.7 热重分析(TG)
        2.2.8 电导率测试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技术
        2.3.1 电极材料的制备与器件的组装
        2.3.2 电化学性能评估
第三章 木材切面方向对电解液离子传输动力学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木材预处理
        3.2.2 木质基电极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观形貌与结构表征
        3.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酶酶解调控木质基多孔碳电极及其超级电容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木材预处理
        4.2.2 酶解纤维素木质基电极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制备流程
        4.3.2 微观形貌与结构表征
        4.3.3 电化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银纳米颗粒负载高导电性木质基多孔碳电极及其在超级电容器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木材预处理
        5.2.2 银负载高导电木质基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制备流程
        5.3.2 微观形貌与结构表征
        5.3.3 电化学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磷掺杂木质基多孔碳电极及其在超级电容器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木材预处理
        6.2.2 高磷掺杂的木质基多孔电极材料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制备流程
        6.3.2 微观形貌与结构表征
        6.3.3 电化学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木质基不对称超级电容器的构筑及其性能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木材预处理
        7.2.2 不对称超级电容器的构筑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器件组装(WC-E-100-48//WC@P-9.24)
        7.3.2 器件组装(WC@Ag-20//WC@P-9.24)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稀土氯化物晶体生长及其光存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背景理论
    2.1 稀土离子性质
        2.1.1 4f能级与4f-4f跃迁
    2.2 存储方案
        2.2.1 二能级系统
        2.2.2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2.2.3 光子回波
        2.2.4 二能级AFC存储
        2.2.5 自旋波AFC相位匹配
    2.3 光学谐振腔设计
    2.4 小结
第三章 实验技术
    3.1 晶体生长技术
        3.1.1 晶体生长概述
        3.1.2 溶液晶体生长
        3.1.3 水合稀土氯化物生长工艺
    3.2 PDH锁腔技术
    3.3 脉冲激光器
    3.4 小结
第四章 NdCl_3·6H_2O晶体光谱学性质研究
    4.1 背景
    4.2 NdCl_3·6H_2O晶体
    4.3 吸收谱测试
    4.4 ~4I_(9/2)→~4F_(3/2)跃迁的偏振依赖特性
    4.5 荧光测试和非辐射跃迁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基于EuCl_3·6H_2O晶体的光存储
    5.1 背景
    5.2 EuCl_3·6H_2O晶体
    5.3 相干时间
    5.4 原子频率梳光存储
    5.5 ~7F_0→~5D_0跃迁频率的温度响应
    5.6 小结
第六章 中心频率稳定功率放大的激光脉冲产生装置
    6.1 高速光开关
    6.2 实验装置
    6.3 结果与讨论
    6.4 功率放大的理论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窄带纠缠光源
    7.1 自发参量下转换
    7.2 SPDC纠缠源
    7.3 纠缠产生
    7.4 纠缠交换
    7.5 小结
第八章 软件开发
    8.1 高斯光参数计算软件
    8.2 温度控制程序
    8.3 TimeTagger符合仪软件
    8.4 模拟信号控制的低温腔磁场程序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7)激光剥线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产品设计需求
        2.1.1 技术指标
        2.1.2 硬件电路功能需求
        2.1.3 上位机软件功能需求
        2.1.4 机械结构功能需求
    2.2 系统功能设计
        2.2.1 硬件设计方案
        2.2.2 软件设计方案
        2.2.3 机械设计方案
    2.3 设计难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系统设计
    3.1 硬件选型
    3.2 硬件电路设计
        3.2.1 单片机控制电路
        3.2.2 电机控制电路
        3.2.3 限位开关控制电路
        3.2.4 电源转换电路
        3.2.5 串口通信电路
        3.2.6 存储电路
        3.2.7 激光控制电路
    3.3 PCB电路板绘制
        3.3.1 PCB板布局规则
        3.3.2 PCB板布线规则
    3.4 硬件组装与调试
        3.4.1 硬件组装
        3.4.2 硬件调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
    4.1 开发软件介绍
        4.1.1 .NET开发框架
        4.1.2 Win Form窗体
        4.1.3 C#开发语言
        4.1.4 多线程技术
    4.2 软件页面布局设计
    4.3 上位机软件功能设计
        4.3.1 串口功能设计
        4.3.2 数据发送界面
        4.3.3 参数读取界面
        4.3.4 当前状态界面
        4.3.5 用户登录界面
        4.3.6 账号密码界面
        4.3.7 使用记录界面
        4.3.8 其他功能设计
    4.4 软件打包
    4.5 功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械结构设计
    5.1 双光路结构设计
    5.2 滑台结构设计
    5.3 夹线工装设计
    5.4 壳体总体设计
    5.5 光学系统的设计
        5.5.1 剥线原理
        5.5.2 激光器的选择
        5.5.3 反射镜的选择
        5.5.4 聚焦镜的选择
        5.5.5 线径范围的确定
        5.5.6 扩束镜系统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设备组装及综合调试
    6.1 设备组装
        6.1.1 布局设计
    6.2 光学系统调试
    6.3 工艺参数的设置
        6.3.1 主要工艺参数
        6.3.2 剥线速度
        6.3.3 激光输出功率
        6.3.4 辅助气体压力
    6.4 设备操作说明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创新点及产品规范
    7.1 创新点
    7.2 产品规范
        7.2.1 结构要求
        7.2.2 外观要求
        7.2.3 电气要求
        7.2.4 测试及使用环境要求
        7.2.5 功能要求
        7.2.6 技术指标参数
        7.2.7 材料要求
    7.3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物图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公路边坡稳定性三维变形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1.2.2 边坡稳定性三维监测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模型及总体设计
    2.1 公路边坡变形过程及影响因素
        2.1.1 公路边坡失稳过程
        2.1.2 公路边坡失稳的内部影响因素
        2.1.3 公路边坡失稳的外部影响因素
    2.2 靶标运动模型
        2.2.1 三维空间运动模型
        2.2.2 三维位移测量模型
        2.2.3 靶标平移运动
        2.2.4 靶标运动模型
        2.2.5 激光不垂直靶标情况下靶标运动模型
    2.3 公路边坡稳定性三维变形监测系统原理
        2.3.1 公路边坡稳定性三维变形监测系统示意图
        2.3.2 三维变形监测系统框图
    2.4 基于激光基准的图像式位移测量原理
        2.4.1 图像式位移测量原理
        2.4.2 靶标摄像头模型及标定
        2.4.3 光斑中心提取算法
    2.5 激光相位测距技术
        2.5.1 激光测距原理
        2.5.2 相位测量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基准源调控及云平台通信单元设计
    3.1 激光基准源调控及云平台通信单元方案设计
    3.2 激光基准源调控及云平台通信单元硬件设计
        3.2.1 带隔离的电源设计及原理
        3.2.2 激光基准恒功率控制电路及原理
        3.2.3 传感器及DTU通信电路及原理
        3.2.4 LoRa通信电路及原理
    3.3 激光基准源调控及云平台通信单元软件设计
        3.3.1 程序框架
        3.3.2 MODBUS程序设计
        3.3.3 LoRa数据接收处理
        3.3.4 DTU服务器通信
    3.4 在应用编程IAP设计
        3.4.1 IAP原理
        3.4.2 IAP Bootloader程序设计
        3.4.3 IAP用户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PGA的智能靶标系统设计
    4.1 基于FPGA的智能靶标总体方案设计
    4.2 基于FPGA的智能靶标硬件电路设计
        4.2.1 FPGA核心电路及原理
        4.2.2 SDRAM缓存电路及原理
        4.2.3 图像采集电路及原理
        4.2.4 VGA输出电路及原理
        4.2.5 Lora通信电路及原理
        4.2.6 倾角采集电路
    4.3 基于FPGA的智能靶标端逻辑设计
        4.3.1 FPGA逻辑框架
        4.3.2 SDRAM逻辑设计
        4.3.3 图像采集逻辑设计
        4.3.4 VGA逻辑设计
        4.3.5 Lora逻辑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量系统误差分析
    5.1 测量误差
        5.1.1 激光源热变形对激光源的影响
        5.1.2 环境波动对光束稳定性的影响
        5.1.3 测量参数的误差
    5.2 安装误差
        5.2.1 激光基准安装误差
        5.2.2 激光靶标面安装误差
        5.2.3 相机安装误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搭建及安装调试
    6.1 系统样机搭建及标定
        6.1.1 机械结构
        6.1.2 原理样机搭建
        6.1.3 系统标定
        6.1.4 误差检验
    6.2 服务器云端程序设计
        6.2.1 数据接收软件设计
        6.2.2 数据库设计
        6.2.3 web端设计
    6.3 监测系统项目现场安装及调试
        6.3.1 工程概况
        6.3.2 设备安装及调试
    6.4 系统总结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锰氧化物的3D打印储能器件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1.2.1 超级电容器储能原理及分类
        1.2.2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以及研究现状
    1.3 3D打印技术概述
        1.3.1 3D打印技术原理与分类
        1.3.2 3D打印技术的研究现状
        1.3.3 3D打印油墨
    1.4 锰氧化物概述
        1.4.1 锰氧化物种类及储能机理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用试剂、设备、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材料物理表征
        2.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X射线衍射仪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3.4 拉曼光谱仪
        2.3.5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
        2.3.6 流变性分析仪
        2.3.7 热重差热联合分析仪
    2.4 材料电化学测试
        2.4.1 循环伏安测试(CV)
        2.4.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GCD)
        2.4.3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试(EIS)
第三章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锰氧化物墨水的3D打印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3D打印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制备
        3.1.1 α-MnO_2纳米棒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1.2 3D打印电极的制备
        3.1.3 纽扣式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3.2 电极材料、3D打印油墨以及电极的表征测试
        3.2.1 α-MnO_2纳米棒的SEM与XRD表征
        3.2.2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Raman表征
        3.2.3 3D打印油墨流变性能表征
        3.2.4 3D打印电极SEM表征
        3.2.5 3D打印电极BET测试
        3.2.6 3D打印电极退火过程的研究
    3.3 3D打印电极电化学测试
        3.3.1 三电极体系下3D打印单层电极的电化学测试
        3.3.2 三电极体系下多层电极的电化学测试
        3.3.3 双电极体系下3D打印电极的电化学测试
    3.4 3D打印纽扣式超级电容器及其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锰氧化物墨水的3D打印锌离子混合电容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3D打印混合锌离子电容器的制备
        4.1.1 预嵌入锌离子α-MnO_2纳米棒的制备
        4.1.2 混合锌离子电容器电极的制备
        4.1.3 纽扣式混合锌离子电容器的制备
    4.2 电极材料的表征测试
        4.2.1 预嵌入锌离子α-MnO_2纳米棒的SEM表征
        4.2.2 预嵌入锌离子α-MnO_2纳米棒的XRD表征
        4.2.3 预嵌入锌离子α-MnO_2纳米棒的XPS表征
    4.3 3D打印混合锌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测试
        4.3.1 3D打印锌离子电池电极的电化学测试
        4.3.2 3D打印混合锌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测试
    4.4 纽扣式混合锌离子电容器及其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高功率激光在存储环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超快光学技术的实时测量系统研究[D]. 白卓娅.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AlGaN/GaN HEMT器件金丝球焊键合高温特性研究[D]. 陈帅昊.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PLC的激光打标联动控制系统研究[D]. 王朝阳.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4]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机制研究[D]. 颜佳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5]基于椴木多孔碳电极孔结构调控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D]. 王峰.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6]稀土氯化物晶体生长及其光存储研究[D]. 李宗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激光剥线机的研制[D]. 曹新朋.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8]公路边坡稳定性三维变形监测系统研究[D]. 武泽键. 长安大学, 2021
  • [9]基于锰氧化物的3D打印储能器件的性能研究[D]. 赵心昊.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10]同步辐射高压衍射技术[J]. 刘景. 高压物理学报, 2020(05)

标签:;  ;  ;  ;  ;  

大功率激光在储物环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