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疾病——番茄溃疡病

危险疾病——番茄溃疡病

一、危险性病害——番茄溃疡病(论文文献综述)

蒋娜[1](2016)在《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诱导、复苏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茄溃疡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Cmm)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引起的细菌性溃疡病严重影响番茄制种业和大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根据细菌受逆境胁迫可进入“有活力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状态的理论,设计了与番茄生产中使用铜制剂防治细菌病害、种子收获过程中使用酸处理等相关的对病原菌构成逆境胁迫的条件,系统研究了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诱导及复苏条件,并通过转录组学和定量PCR的方法,对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机制进行了探索,期望为解析番茄溃疡病菌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及进一步探明田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SYTO 9/碘化丙啶(PI)染色的流式细胞术结合平板计数的方法,应用于VBNC状态Cmm的检测和计数。流式细胞术对Cmm的最佳计数范围为105-107 cell/ml;选用SYTO 9对Cmm进行染色,染料终浓度为50 μM,染色时间为30 min,检测通道为FL1,电压为640 V;选用P1对Cmm死菌进行染色,染料终浓度为150μM,染色时间为60 min,检测通道为FL2,电压为625 V;流式细胞仪的FSC电压模式为E00, SSC电压为440 V,放大模式为Log型,进样速度为中速,激发光波长为488 nm。2)证实了Cmm在寡营养的条件下,受低浓度铜离子和温和的酸性条件诱导可加速进入VBNC状态。在含有0.05 μM、0.5μM、5 μM和50.00 μM硫酸铜的0.85%氯化钠溶液中,Cmm分别在诱导37 d、1 d、1 d和2h后,有活力的菌体全部进入VBNC状态;在pH3.5、pH4.5和pH 5.5的0.85%氯化钠溶液中,Cmm分别在诱导3 d、35 d和107 d后,有活力的菌体全部进入VBNC状态;在不添加铜离子且pH为中性的0.85%氯化钠溶液中,有活力的Cmm在约110 d后方可全部进入VBNC状态。在试验范围内铜离子浓度越高或pH值越低,Cmmm进入VBNC状态的速度越快。3) VBNC状态的Cmm可通过去除体系中的诱导因素、添加营养物质或将其接种到寄主植株等方法进行复苏,恢复可培养性,菌体在复苏后致病力得到恢复。在VBNC诱导体系中添加终浓度为诱导使用铜离子浓度1.5倍的EDTA,可以使50州铜离子诱导2 h、5μM铜离子诱导8h和1d的VBNC状态Cmm复苏;添加0.1×LB液体培养基可以使50 pM和5μM铜离子诱导1 d以及pH 3.5诱导11 d的VBNC状态Cmm复苏;添加5%的番茄幼苗匀浆培养基可以使5μM铜离子诱导1d和5d以及pH 3.5诱导11d的VBNC状态Cmmm复苏。Cmm的LB培养液的上清液可以使50μM铜离子诱导1d的VBNC状态Cmm复苏;接种寄主番茄幼苗的方法可以使50μM铜离子诱导2 h、1 d、2 d、3 d,5μM铜离子诱导1d,以及0.5 pM铜离子诱导4d的VBNC状态Cmm复苏。上述复苏后得到的菌体接种番茄幼苗后,均具有致病性。4)利用RNA-Seq技术研究了Cmm形成及维持VBNC状态的机制,通过qPCR对sigH等16个关键基因进行了验证,并利用突变体初步探索了sigH和katA在VBNC状态Cmm中的功能。受铜离子胁迫5min-10d后,Cmm中有114个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38个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Cmm在铜离子胁迫下进入并维持VBNC状态的过程涉及到庞大的调控网路,σ因子(sigH)及MarR等与重金属胁迫相关蛋白家族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抗铜基因(如CMM1035、 CMM1037)、压力胁迫相关基因(如CMM 0581、CMM0737)、严谨反应基因(如CMM1809、CMM465)等众多基因行使重要功能,细胞壁形成相关的多个基因(如CMM2638)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虽有较活跃的能量和物质代谢,但细胞分裂相关基因(如CMM0842、CMM0012)受到抑制,细菌可维持活性但失去可培养性。katA的敲除使Cmm生长速率变慢,但对铜离子胁迫的反应与亲本菌株无显着差异;sigH的敲除使Cmm进入稳定期的时间延迟,对铜离子胁迫更敏感,推测sigH在Cmm的VBNC状态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论文首次针对革兰氏阳性植物病原细菌开展VBNC的相关研究,并率先对植物病原细菌VBNC状态的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对于丰富植物病原细菌生理学的理论体系,探明VBNC状态细菌作为田间番茄溃疡病可能的初侵染来源、改进检疫性植物病原细菌检测方法和病害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罗来鑫,赵廷昌,李健强,张乐,李勇,Hasan Bolkan[2](2004)在《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内外近年来番茄溃疡病的研究概况,对番茄溃疡病的历史、主要症状、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病原菌的分离、检测和鉴定技术、病害的田间发生、流行条件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以及农产品安全条例等,认为做好番茄溃疡病风险性分析、监测国际种子贸易传入该病害的可能性非常重要,同时提出了今后加强番茄溃疡病研究的主要方向。

田晓燕,张庆萍,王燕春,席先梅,白海[3](2015)在《内蒙古地区番茄溃疡病菌PCR快速检测技术及22个番茄品种种子表面带菌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快速检测番茄种子表面的带菌情况,以便及时有效防控番茄溃疡病,从而减少病害损失。试验用细菌基因组DNA试剂盒提取番茄溃疡病的总基因组,用通用引物进行PCR反应。以番茄溃疡病菌的DNA为模板,使用专一性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对专一性引物的筛选,最终确定了Cla F1-Cla F2为快速检测番茄溃疡病菌PCR的特异性引物。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模拟种子带菌,对浸种水的检测灵敏度达1×105CFU/m L。经PCR快速检测,22个番茄品种中只有黑贝番茄、粉红番茄和保罗塔带有番茄溃疡病菌,其余19个品种均未带菌。该方法直接对种子进行检测,不需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快速简便。

李江利,欧阳林杰,郭淼淼,蒋士君[4](2011)在《河南省番茄溃疡病的发现与分子确诊》文中研究指明2009-04在河南省中牟县番茄保护地内发现疑似番茄溃疡病病株,对来自发病植株及其根围土壤的20种细菌性分离物进行了生理生化特征、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特征分析,初步确定其中出现最频繁的一种分离物J16为番茄溃疡病菌,将其人工接种时能够诱发出溃疡病症状.利用番茄溃疡病菌的16S-23S rDNA ITS序列特异性引物(ITS1/ITS2)和毒性基因特异性引物(CMM5/CMM6)进行的PCR联合分子鉴定表明,分离物J16的基因组中能扩增出与预期一致的420 bp与614 bp的目标片段.对扩增出的ITS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进行ITS序列的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J16菌株属于CMM亚种,而与同种的其它4个亚种亲缘关系较远,但与已知CMM菌株又有所区别.至此,确定该保护地番茄病害为番茄溃疡病,在河南省是首次采用分子方法鉴定该病害.研究还表明,基于ITS和毒性基因的PCR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特异地鉴定番茄溃疡病菌,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1×103cfu.mL-1菌体.

高娃,张冬梅,刘丹,张东旭,刘明星,潘子旺[5](2018)在《番茄溃疡病防治药剂的筛选》文中认为[目的]通过2种方法预防和防治番茄溃疡病。[方法]一种方法是对已检测携带番茄溃疡病菌的番茄种子进行浸种,分别调查种子内部和种子表面的孢子负荷量;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单剂初筛和药剂混配试验研究生物农药对番茄溃疡病的防治效果。[结果]种子处理试验表明,种子内部及表面的孢子负荷量最低的是通过55℃恒温水浴处理过的种子,其次是0.01%醋酸溶液处理的番茄种子。药剂筛选试验表明,中生菌素混配氢氧化铜防治番茄溃疡病的效果最佳。[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番茄溃疡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丽涵[6](2006)在《两种检疫性病原细菌的检测及其试剂盒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瓜果斑病和番茄溃疡病都是我国对内和对外的植物检疫性细菌病害。西瓜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由噬酸菌属燕麦种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引起,主要侵染葫芦科植物,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番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番茄生产中最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它由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ense)引起。对于这两种细菌病害,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主要侵染源,而它们已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因此,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灵敏的西瓜果斑病菌和番茄溃疡病菌种子带菌检测方法,对我国有效阻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侵入和蔓延及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免疫吸附富集(ISE)和经典PCR结合以提高检测效率。利用多克隆抗体技术成功获得3种抗血清,即抗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b)全菌体血清1001和1002,抗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ense(cmmbi)全菌体血清1011。其中1001和1002效价均达到1:64(ODD)(凝聚反应达到1:5210);且专化性较高。1011效价达到1:32(ODD)f凝聚反应达到1:1280):但专化性不够理想。 用直接PCR技术和免疫捕捉PCR技术检测西瓜果斑病菌,结果表明,所有果斑病菌都能产生360bp左右的特异性片段,而对照Pseudomonas、Xanthomonas、Erwinia、Clavibacter、Burkholderia及Bacillus的23菌株无特异性片段产生。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较发现:在配制的浓度梯度菌悬液检测实验中,直接PCR技术能检测到1×104cfu/ml左右的悬浮液,免疫捕捉PCR技术能检测到50-100cfu/ml左右悬浮液;人工接种病种的检测实验中,直接PCR技术能检测到2粒及以上带菌种子制得浸悬液,而免疫捕捉PCR技术仅1粒带菌种子即可。用免疫捕捉PCR技术对市场购买的7种西瓜、甜瓜和哈密瓜种子检测发现,其中新疆的哈密瓜种子86-1携带西瓜果斑病菌,与育苗发病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 用直接PCR技术和免疫捕捉PCR技术检测番茄溃疡病菌的结果表明,具有致病性的溃疡病菌能产生614bp左右的特异性片段,而无致病性的番茄溃疡病菌、Pseudomonas、Xanthomonas、Erwinia、Burkholderia、Acidovorax及Bacillus属的19菌株无特异性片段产生。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较发现:配制的浓度梯度菌悬液检测实验中,直接PCR技术能检测到1×105cfu/ml左右的悬浮液,免疫捕捉PCR技术能检测到1×106cfu/ml左右悬浮液。对市场购买的种子检测,未发现番茄溃疡病菌。

张艳[7](2009)在《番茄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及其生防链霉菌Z-L-22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番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病原菌为密执安棒状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Cmm)。该病自从1909年首次在美国密执安州的温室番茄上发现以来,发生频繁,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番茄产区。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生呈上升趋势,被列入我国检疫对象的名单。Cmm可随带病种子、病苗、病残体及土壤传播,形成初侵染,国内外尚无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已报道的一些措施仅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因此建立灵敏可靠的检测措施和开发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了以寄主为内参的番茄溃疡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并从生物防治的角度出发对番茄溃疡病菌拮抗菌株西唐链霉菌Z-L-22进行了研究。1.针对PCR检测中可能出现的假阴性结果,建立了以番茄DNA为内参,检测番茄植株和种子中番茄溃疡病菌的多元PCR反应体系。反应体系中加入针对番茄溃疡病菌ITS基因区域特异性引物PSA-4/PSA-R和针对番茄17S rRNA的特异性引物NS-7-F/NS-8-R,以及病菌和番茄DNA进行扩增。在特异、灵敏检测病原菌扩增的同时还增加了基于番茄基因保守区域进行的内参反应来检测扩增结果的可靠性。采用该引物组合可从病菌和番茄混合DNA中扩增出相应的目的条带。优化了两引物加入的比例、浓度、扩增的退火温度,优化后的反应体系检测灵敏度可达5×102 cfu/mL。应用该体系可以在针刺法接种后6 d未显症植株和5×104 cfu/mL菌悬液浸泡的种子人工模拟带菌种子中检测到病原菌,有效地减少扩增中的假阴性结果。2.在温室条件下对本实验室保存的番茄溃疡病菌拮抗菌西唐链霉菌Z-L-22对番茄溃疡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采用土壤混入病原菌接种的方法,对西唐链霉菌Z-L-22及其代谢产物采取了活菌拌种、发酵滤液浸种和土壤中接入拮抗菌3方法进行施药。结果发现,活菌拌种效果最好,其次是土壤中接入拮抗菌,最后是发酵滤液浸种,防效分别为70.5%、67.9%和43.2%。该结果为利用该菌株进行田间防治番茄溃疡病提供了依据。3.对于番茄溃疡病菌拮抗菌株西唐链霉菌(Streptomyces setonii)Z-L-22进行了活性物质研究。使用薄层层析(展层剂为苯:乙酸乙酯:甲醇=19:19:4)对发酵液萃取物进行分离,对分离的Rf值为0.64和0.56两个主要活性成分回收。采用Doskochilova八溶剂系统纸层析方法,得到这两种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Rf值,与标准谱图对比,确定这两种物质都为放线菌素类抗生素。利用放线菌素类抗生素合成酶保守引物在该菌基因组中扩增到770 bp的相关基因片段(基因登录号为:FJ767838),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金羊毛链霉菌(Streptomyces chrysomallus)放线菌素合成酶III (actinomycin synthetase III, acmC)基因(基因登录号为: AF204401.1)有82%的相似性。表明该菌株中含有放线菌素合成酶相关基因,进一步证实了该菌产生抗生素的类别,也为在基因水平上研究该菌的抗生素合成奠定了基础。4.使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对西唐链霉菌Z-L-22基因组中已得到的770 bp放线菌素合成相关片段进行延伸。试验中改进了染色体步移的方法,命名为非特异性锚定引物PCR方法(Nonspecific Primer Anchored PCR,NPA-PCR)。从已知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嵌套引物,用含有简并碱基的长随机引物为非特异锚定引物,通过调节退火温度来控制引物与模板的复性,使随机引物非特异性的与模板结合,起到目的序列端锚定的作用,以实现对目的区域的扩增;而非特异扩增序列由于两端都结合有同样的随机引物,在退火时形成锅饼结构抑止了扩增。应用NPA-PCR方法对已得到的基因片段进行染色体步移,在已有片段上游和下游分别延伸了1474 bp和701 bp,在NCBI Blastn上比对,延伸片断与原有片断在同一基因簇中比邻,为目的扩增,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把得到的5’端延伸序列、3’端延伸序列及原序列拼接后得到2716bp的基因片段,在GenBank上比对,与Streptomyces chrysomallus放线菌素合成酶III基因(acmC)有79%相似性。5.用NCBI上的Flameplot软件分析克隆到的西唐链霉菌Z-L-22中2716 bp放线菌素合成相关片段,有一个1683 bp的开放阅读框,命名为ssaX(Streptomyces setonii actionmycin gene X),对预测蛋白结构域分析,发现该蛋白表现肽合成酶的特性。片段中部位置插入1000 bp的卡那抗性基因片段基因与温敏型质粒pKC1139连接组成基因破坏载体进行功能验证。结果发现,该基因的破坏导致西唐链霉菌Z-L-22对番茄溃疡病菌的抑制能力下降,TLC分析表明ssaX阻断突变株代谢产物发生变化,说明该基因对于放线菌素的正常合成是必须的。

袁亮[8](2008)在《番茄溃疡病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防病效果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茄溃疡病是由密执安棒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Cmm)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细菌病害,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筛选对番茄溃疡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探索防治番茄溃疡病的新途径,是番茄生产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等地采集健康番茄茎标本,从中分离得到186株内生细菌。用抑菌圈法测定,共得到9株对番茄溃疡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占分离内生细菌总菌数的4.84%。抑菌带宽度最大的可达6.7mm。内生细菌数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番茄植株内的定殖能力不同,其中BT-3在番茄茎中单位鲜重含量最高,每克鲜重含菌量达1.73×104cfu/g;促进番茄生长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只有B3-2、B3-4菌株对番茄有促生作用,占菌株总数的1.08%。有拮抗性和促生性内生菌株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1个内生菌株对番茄溃疡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7株的防治效果超过50%。防治效果最好的是BT-9和BT-10,可达74.0%。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有拮抗作用的9个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QB-22和QB-8为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中荧光假单胞杆菌的第一变种(P. fluorescens biovarⅠ)。BM-31、BM-18和BT-10为微杆菌属( Microbacterium)中的树微杆菌( M. arborescens); BT-9、BT-7、BT-3和BM-14为微杆菌(Microbacterium)中的蛾微杆菌(M. imperiale)。

韦成礼[9](1998)在《警惕番茄溃疡病传入广西》文中提出番茄溃疡病(ClavibatermichganenseSubsp.michiganense(SmithDaviesetal.)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自1909年最早在美国密执安州(即密歇根州)发生以来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926年在美国的密执安和纽约...

刘泮华,张乐[10](1989)在《番茄溃疡病鉴定研究》文中提出1985年7月在北京市发现番茄溃疡病,其病原细菌为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ense,这个病害在国内未曾正式报道。寄主植物除番茄外,尚可侵染其它茄属植物。该病害为害严重,随种子传播蔓延,我国已列为危险性检疫病害。从病株和病果实上分离到病原细菌,其培养和生化性状与标准菌株完全一致。蘸根法接种番茄幼苗,7天后出现典型萎蔫症状。有较强的致病力。

二、危险性病害——番茄溃疡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险性病害——番茄溃疡病(论文提纲范文)

(1)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诱导、复苏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b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番茄溃疡病概述
    1.2 番茄溃疡病菌
    1.3 植物病原细菌的VBNC状态研究现状
    1.4 细菌VBNC状态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检测及诱导
    2.1 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检测方法的建立
    2.2 铜离子诱导番茄溃疡病菌的VBNC状态
    2.3 酸性条件诱导番茄溃疡病菌的VBNC状态
    2.4 VBNC状态番茄溃疡病菌的形态观察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复苏
    3.1 基于去除压力因子的VBNC状态番茄溃疡病菌的复苏
    3.2 基于添加营养物质的VBNC状态番茄溃疡病菌的复苏
    3.3 基于与寄主互作的VBNC状态番茄溃疡病菌的复苏
    3.4 复苏后番茄溃疡病菌的致病性
    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转录水平研究
    4.1 VBNC状态番茄溃疡病菌的转录组分析
    4.2 与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相关的关键基因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内蒙古地区番茄溃疡病菌PCR快速检测技术及22个番茄品种种子表面带菌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材料
    1. 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番茄溃疡病菌总基因组的提取
    2. 2 专一性引物的检测结果
    2. 3 菌体 PCR 结果
    2. 4 专一性引物灵敏度的检测结果
    2. 5 模拟种子带菌菌体 PCR 检测结果
    2. 6不同番茄品种种子表面带菌的检测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4)河南省番茄溃疡病的发现与分子确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发病组织样品
        1.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1.1.3 供试细菌菌株
    1.2 方法
        1.2.1 病原分离培养
        1.2.2 常规细菌学鉴定
        1.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1.2.3.1 基于CMM16-23S rDNA ITS的PCR鉴定
        1.2.3.2 基于CMM毒性基因的PCR鉴定
        1.2.3.3 引物灵敏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病害组织及根围土壤分离结果
    2.2 病害分离物过敏性、致病性测定结果
    2.3 生理生化测定结果
    2.4 形态学鉴定
    2.5 致病性分离物的双基因联合鉴定
    2.6 灵敏度检测结果
    2.7 基于ITS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5)番茄溃疡病防治药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对番茄溃疡病的影响。
        1.2.1. 1 种子表面带菌检测。
        1.2.1. 2 种子内部带菌检测。
        1.2.2 药剂防治试验。
        1.2.2. 1 药剂初筛试验。
        1.2.2. 2 药剂混配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溃疡病不同种子处理方法的比较
    2.2 药剂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6)两种检疫性病原细菌的检测及其试剂盒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西瓜果斑病菌和番茄溃疡病菌的分布及危害
        1. 西瓜果斑病病原菌
        2. 西瓜果斑病菌寄主范围与分布
        3. 西瓜果斑病菌的危害
        4. 番茄溃疡病病原菌
        5. 番茄溃疡病菌寄主范围与分布
        6. 番茄溃疡病的危害
    第二节 种传植物病害植物病原细菌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 传统检测方法
        2. 生物化学标记
        2.1 物质代谢
        2.2 脂肪酸分析(FAME分析)
        2.3 蛋白分析
        2.4 血清学技术
        2.4.1 免疫荧光分析法(Immunofluorescence,IF)
        2.4.2 免疫吸附免疫荧光(ISIF)
        2.4.3 免疫荧光菌落染色(IFC)
        2.4.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2.4.5 直接琼脂双扩散(DDD)
        2.4.6 免疫吸附富集(ISE)
        2.4.7 免疫亲和分离(IAI)
        3. DNA分子检测技术
        3.1 分子杂交检测法
        3.2 经典PCR技术
        3.2.1 特殊的基因或DNA序列鉴定病害
        3.2.2 基因指纹图谱法
        3.3 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的PCR检测方法
        3.3.1 免疫PCR(Immuno-PCR)
        3.3.2 免疫磁性分离-PCR(IMS-PCR)
        3.4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下篇 研究报告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培养基:
        1.2 参试菌株
        1.3 试剂和材料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抗血清的制备
        2.1.1 制备抗血清的菌株:
        2.1.2 免疫原的制备
        2.1.3 抗体制备
        2.1.4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2.1.5 抗血清的专化性测定
        2.2 引物的制备
        2.3 直接PCR反应检测
        2.3.1 模板的制备:
        2.3.2 反应体系
        2.3.3 反应步骤
        2.4 免疫捕捉 PCR反应检测
        2.5 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的检测
        2.6 免疫捕捉 PCR反应特异性的检测
        2.7 未知番茄病害病原细菌检测
        2.7.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2.7.2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7.3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染色
        2.7.4 病原菌的细菌学培养性状
        2.7.5 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2.8 模拟病种两种方法的检测比较
        2.9 市售西瓜、哈密瓜、番茄不同品种带菌情况的检测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抗血清效价测定结果
        2. 抗血清专化性的ODD测定结果
        3. 西瓜果斑病检测结果
        3.1 直接 PCR反应
        3.2 直接 PCR与免疫捕捉 PCR灵敏度的比较
        3.2.1 两种 PCR法检测限
        3.2.2 两种方法对人为致病种子的检测
        3.2.3 两种方法对市场西瓜、甜瓜、哈密瓜种子的检测
        3.2.4 用试剂盒对86-1进行检测
        4 未知番茄病原细菌的鉴定
        4.1 致病性测定结果
        4.2 细菌的形态及染色反应
        4.3 细菌学培养性状
        4.4 PCR检测
        5 番茄溃疡病的检测
        5.1 直接 PCR反应结果
        5.2 直接 PCR和免疫捕捉 PCR灵敏性的比较
        5.2.1 两种 PCR法检测限
        5.2.2 两种方法对市场番茄种子的检测
    第三节 讨论和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照片
试剂盒成分说明
    1. 检测西瓜果斑病菌试剂盒
    2. 检测番茄溃疡病菌试剂盒
参考资料:
Abstract
发表文献
致谢:

(7)番茄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及其生防链霉菌Z-L-2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病害症状
    2 致病机制
    3 病害的传播和流行
    4 番茄溃疡病菌的检测
    5 番茄溃疡病的防治
    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培养基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DNA 提取
        1.5 PCR 扩增
        1.6 PCR 产物的克隆测序
        1.7 多元PCR 扩增体系的优化
        1.8 应用多元PCR 对番茄植株和种子进行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点扩增和多元扩增
        2.2 不同引物比例和浓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2.3 适宜退火温度的选择
        2.4 检测灵敏度试验
        2.5 用多元PCR 检测不同发病症状植株和带菌种子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西唐链霉菌Z-L-22 对番茄溃疡病的防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培养基
        1.3 防治药剂
        1.4 番茄培养条件
        1.5 施药方法
        1.6 实验分组
        1.7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幼苗接菌后喷药防治效果
        2.2 土壤接种病原菌防治试验
    3 讨论
第三章 番茄溃疡病拮抗链霉菌菌株Z-L-22 活性物质研究及其合成基因片段克隆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仪器和材料
        1.5 活性成分类别鉴定
        1.6 放线菌素合成基因扩增
        1.7 Southern 杂交
    2 结果与分析
        2.1 薄层层析结果
        2.2 Doskochilova 八溶剂系统纸层析
        2.3 颜色反应鉴别试验
        2.4 放线菌素合成基因探测
        2.5 扩增片段杂交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西唐链霉菌Z-L-22 放线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染色体步移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NPA-PCR 步移方法原理
        2.2 应用NPA-PCR 和NASS-PCR 进行基因克隆
        2.3 扩增条带序列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西唐链霉菌放线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片段功能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和质粒
        1.2 培养基
        1.3 缓冲液及试剂
        1.4 分子量标记
        1.5 各种实验用酶
        1.6 抗生素
    2 方法
        2.1 Z-L-22 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筛选
        2.2 碱裂解法提取链霉菌或大肠杆菌质粒
        2.3 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转化及再生程序
        2.4 质粒构建过程中所用的酶及其作用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序列分析
        3.2 菌株Z-L-22 对Am 和Km 的敏感性
        3.3 ssaX 的阻断突变株的构建
        3.4 ssaX 阻断突变株代谢产物分析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番茄溃疡病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防病效果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番茄溃疡病研究概述
        1.1.1 番茄溃疡病的发生情况
        1.1.2 病原菌的分类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1.1.3 番茄溃疡病的症状特点
        1.1.4 番茄溃疡病菌的寄主植物
        1.1.5 番茄溃疡病的地理分布
        1.1.6 病菌传播与病害流行
        1.1.7 番茄溃疡病的防治
    1.2 植物内生细菌研究概述
        1.2.1 内生细菌的概念
        1.2.2 植物内生细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1.2.3 内生细菌的生物学作用
        1.2.4 植物内生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点
        1.2.5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防治作用的研究现状
        1.2.6 内生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1.2.7 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和体外的传播
        1.2.8 内生细菌作为生防因子未来发展前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1.1 番茄溃疡病标本的采集
        3.1.2 供试番茄品种
        3.1.3 分离病原菌
        3.1.4 病原细菌的形态学及培养性状观察
        3.1.5 致病性测定
    3.2 番茄内生细菌的分离
        3.2.1 实验材料
        3.2.2 内生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3.3 分离菌株对番茄溃疡病菌拮抗性的测定
        3.3.1 实验材料
        3.3.2 分离菌株对番茄溃疡病菌的平板拮抗作用
    3.4 分离菌株的内生性测定
        3.4.1 抗利福平(Rif)抗性菌株的筛选
        3.4.2 内生菌的回收和定殖能力的测定
    3.5 番茄内生细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3.5.1 试验材料
        3.5.2 试验基地及番茄苗的选育
        3.5.3 接种方法
        3.5.4 株高、鲜重、干重和茎基部直径的测定方法
    3.6 内生菌对番茄溃疡病的防治效果
        3.6.1 试验材料
        3.6.2 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的计算
        3.6.3 番茄溃疡病苗期病情分级标准的制定
        3.6.4 室内防治效果测定
    3.7 拮抗内生细菌种类鉴定
        3.7.1 试验材料
        3.7.2 拮抗内生细菌菌落培养性状观察
        3.7.3 拮抗内生细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3.7.4 内生拮抗细菌165 rDNA 的序列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4.2 病原细菌的形态学及培养性状观察
    4.3 番茄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溃疡病菌拮抗作用
        4.3.1 内生细菌的分离
        4.3.2 内生细菌对番茄溃疡病菌的平板拮抗作用
        4.3.3 分离细菌内生性测定
    4.4 定殖能力的测定
    4.5 番茄内生细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4.6 内生拮抗细菌对番茄溃疡病的防治效果测定
        4.6.1 番茄溃疡病苗期病情分级标准的制定
        4.6.2 内生拮抗细菌对番茄溃疡病的室内防治效果
    4.7 内生细菌种类鉴定
        4.7.1 内生拮抗菌形态特征观察
        4.7.2 内生拮抗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4.7.3 内生拮抗菌的165 rDNA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状图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内生细菌的分离方法尚待改进和完善
        5.2.2 植物内生生防菌株的筛选研究
        5.2.3 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定殖情况的研究
        5.2.4 关于内生细菌的生防机制
        5.2.5 关于内生菌鉴定
        5.2.6 内生生防细菌的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危险性病害——番茄溃疡病(论文参考文献)

  • [1]番茄溃疡病菌VBNC状态的诱导、复苏及机制研究[D]. 蒋娜.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2]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研究进展[J]. 罗来鑫,赵廷昌,李健强,张乐,李勇,Hasan Bolkan. 中国农业科学, 2004(08)
  • [3]内蒙古地区番茄溃疡病菌PCR快速检测技术及22个番茄品种种子表面带菌检测[J]. 田晓燕,张庆萍,王燕春,席先梅,白海. 华北农学报, 2015(01)
  • [4]河南省番茄溃疡病的发现与分子确诊[J]. 李江利,欧阳林杰,郭淼淼,蒋士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3)
  • [5]番茄溃疡病防治药剂的筛选[J]. 高娃,张冬梅,刘丹,张东旭,刘明星,潘子旺. 安徽农业科学, 2018(20)
  • [6]两种检疫性病原细菌的检测及其试剂盒制备[D]. 赵丽涵. 浙江大学, 2006(09)
  • [7]番茄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及其生防链霉菌Z-L-22的研究[D]. 张艳. 河北农业大学, 2009(02)
  • [8]番茄溃疡病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防病效果的初步研究[D]. 袁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9]警惕番茄溃疡病传入广西[J]. 韦成礼. 广西植保, 1998(03)
  • [10]番茄溃疡病鉴定研究[J]. 刘泮华,张乐. 植物检疫, 1989(01)

标签:;  ;  ;  ;  ;  

危险疾病——番茄溃疡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