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体文体的再现——《历代赋赋选》(先秦汉卷)解读

赋体文体的再现——《历代赋赋选》(先秦汉卷)解读

一、赋体文学风貌的再现——读《中国历代赋选》(先秦两汉卷)(论文文献综述)

赵金平[1](2018)在《《西京赋》名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界对汉赋的研究,已然广泛观照渊源流变、艺术特征、思想文化以及作家作品等,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就辞赋整体研究而言,对辞赋名物的深入阐释和系统研究缺少关注,对辞赋名物及其体系的系统分析尚未深入,且汉大赋以名物铺陈着称,其名物涉略天文、地理、人物、礼俗、宫室、器物以及草木花卉、飞禽走兽等,种类庞杂,数量极多,凭虚征实,内涵丰富,如此丰富的名物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故本文将“大赋之极轨”《二京赋》中的《西京赋》作为研究对象,以名物考释为中心,且在《西京赋》的名物铺陈体系中展开,从微观切入到宏观审视,层层揭示其名物铺写的奥秘,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绪论部分,在认识中国古代“名物”内涵和了解名物研究的基础上,对《西京赋》的名物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了简要说明。第一章对《西京赋》的创作时间、创作过程以及创作目的等进行了探析,着重对其流传版本和各类注释本进行了梳理,并对各注本中的名物注释存在不足之处作了概述。第二章在考察中国古代名物分类思想、原则和方法等的基础上,并结合《西京赋》名物铺写的实际情况,对《西京赋》中的名物进行了分类,分为四大类八小类,各小类下又分若干小类。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西京赋》的名物考述。第三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天文地理类名物的考述。天文类名物的考述,主要包括“五星聚东井”与定都长安、“众星之环极”与宫室建筑、“天行星陈”与军事游猎以及自然现象中的星宿、天象、时令等;地理类名物的考述,主要对西京周边的地理名物和其他各类山名、水名、地名进行了考述。第二部分是对人物礼俗类名物的考述。人物类名物的考述,是在具体事典中对其中的各类型人物进行了分析;礼俗类名物的考释,主要对机构、官职、武备名以及极具特色的风俗文化景观,如角抵戏、乐舞等进行了考述。第四章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宫室器物类名物的考述。其一,对未央宫建筑群、长乐宫建筑群、建章宫建筑群以及上林苑建筑群中的宫室类名物进行了考释;其二,分别对珍宝、旌旗、度量、器皿、交通、工具、冠裳七类名物进行了考释。第二部分是对动植物类名物的考述,这一部分分别对上林苑、天子游猎和百戏乐舞三个场景以及宫室台阁铺写中的动物类和植物类名物,按照分类依次进行了考释。在前文名物考述的基础上,第五章主要对《西京赋》中名物的铺写方式和文化内涵等进行了宏观的探析。《西京赋》名物品类繁盛,凡天文地理、人物典事、宫室器物、动植物等无所不包。名物铺陈,或凭虚构象,广致奇异,或征实可信,据实摹写,皆“连类”相属,鱼贯而列,体系明晰,结构浑然。其名物及其铺写既有承袭又有新变,文辞着重于新事物的摹写,于新变处力求凌驾前修,为京都大赋的创作注入了新意。其名物寓言褒贬,或夸饰文治武功,或暗讽奢靡无度,彰显赋家风范。《西京赋》中的名物表达了深刻的文化意蕴,是汉人天文观念、物类观念、社会生活、形象思维以及文化心理等的集中展现,显示了汉代人们包容、勇武的精神,彰显了恢宏磅礴的帝国气度。

吴娱[2](2018)在《《汉书》采录汉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书》是东汉班固撰写的西汉断代史,作为一部史书,《汉书》不仅收录了当时重要的政论性文章,还收录了西汉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性文体——汉赋。本论文即以《汉书》中收录的汉赋为具体研究对象,全面考察《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汉书》人物传记以及《汉书》其他传记中出现的汉赋全文、汉赋存目,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班固自己的赋作总结出《汉书》选录汉赋的原因与准则、班固的赋观以及《汉书》选赋在汉赋经典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章,《汉书》选录汉赋概况。此章分为三小节,首先对《汉书·艺文志》中选录的汉赋进行考察,明确班固对汉赋这一文体的重视,整理《汉书·艺文志》中赋作的存亡情况以及赋家身份,分析《汉志·诗赋略》的分类原因。然后明确了《汉书》本传中的选赋情况,将其与《汉志·诗赋略》中的赋作进行了对比。最后就《汉书》选录汉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选录赋体文学、选录具体赋家与具体赋篇等三个方面讨论。第二章,《汉书》录赋标准及班固的赋观,这一章在第一章梳理的《汉书》选赋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总结出《汉书》偏重于描写大一统帝国内容与切于世事的赋作,不录不通经术、戏谑俳优与侈靡过实、有背义理的赋作。同时结合班固自己的赋作,总结出班固的赋观,主要有文体观、形式观与内容观。最后从时代、个人以及文学自身发展三方面分析班固赋观形成的原因。第三章,《汉书》在汉赋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明确了《汉书》在保存与筛选汉赋方面为汉赋在后世的经典化奠定了基础,同时《汉书》对汉赋的批评影响着其在后世的流传,表现在“赋本事”的记载、对具体赋家的褒贬、“以文传人”等内容方面以及相比较的评价模式、以社会功用为评赋准绳等形式方面。最后以选本比较、赋话论述、当代学术论文为对象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出现传汉赋的名篇与赋家,发现与《汉书》所选有着较高的重合部分。

徐林云[3](2017)在《出土文献与汉代诗赋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以来,有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大量文献包括汉代文献出土,这对古代文学包括汉代文学的研究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前人早已关注到出土文献的珍贵价值,利用出土文献来研究古代文学包括汉代文学,并取得丰硕成果。汉代诗赋是中国古代诗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汉代诗赋的研究大多根据传世文献从主流视野出发去探讨,而忽略了对那些可能活跃于宫廷内外未被文献记载或被记载而失传的文学活动的研究。二十世纪以来出土的众多汉代文献资料进一步揭开了汉代诗赋多元化的面貌,在研究汉代诗赋方面提供给今世之人许多新的线索,而这些线索恰是在传世文献中无法看到的。阜阳汉简《诗经》、“鲁诗石经”与“鲁诗镜”的发现,弥补了传世文献记载的缺陷,使人们重新审视汉代《诗经》的流传情况,彰显了汉代经学的昌盛;出土的大量的汉代七言铜镜铭文以及在汉代陶瓶和汉代摩崖石中发现的七言韵文,提供了两汉时期七言写作的盛况,成为研究汉代诗歌活动及七言诗形成的重要材料,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出土的汉代厅堂画像石使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了解汉乐府诗的性质、内容及其形成的原因,从而得以更深入的考察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田章》残简、《韩朋故事》残简、《神乌赋》、《妄稽》篇和汉代说唱俑的发现,则揭开了被历史遗忘的汉代“俗赋”的面貌,让我们对汉代赋体文学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所有这些,都如同阳光、雨露、养料一般,成为汉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营养分子,滋润着汉代诗赋和汉代文学的生长。

踪凡,郭英德[4](2017)在《历代赋学文献的变迁、类型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赋学文献指对赋体文学作品进行编集(含编选、载录、摘引)、评论、注释的文献。历代赋学文献源远流长,可以划分为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含辽金)、元明、清代五个历史时期,各个历史时期的赋学文献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历代赋学文献的类型,根据文献的性质,可分为赋总集、赋别集、赋论、赋注四大类;根据文献的形态,可分为专门性赋学文献、兼容性赋学文献、依附性赋学文献三大类。不同类型的赋学文献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赋体文学世界,具有十分深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历代赋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全面而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历代赋学文献,不仅是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化史的基础工程,也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李丽香[5](2014)在《汉魏六朝水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魏六朝水赋是我国古代水文学的重要内容,其诞生于东汉末。随着人们山水审美意识的深入,于魏晋呈现出繁荣之势,到了东晋时期,山水审美意识具备,加上地理客观条件的允许,玄学盛行也贯穿其中,又在赋体的催发下,使得水赋蔚为大观,又对水文学进行探讨创作,例如模拟创作,这使得水赋创作日趋壮大。至南朝时期水赋日臻显示出抒情化,水赋俨然成熟。不同时期的水赋有不同的特点。水赋是山水赋重要的一支,在整个山水赋发展过程扮演中重要角色。同时水赋内容非常丰富,描写的对象大至海、江河,小至涪沤,对水进行了人文的关照,具有较高的文学、文献和史料价值。研究汉魏六朝水赋能将更好的了解当时的文化、社会和生存状况,对于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汉魏六朝水赋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对其研究较少,特别是其时水赋系统性的研究还不完整。本文计划分四章对汉魏六朝水赋进行研究:第一章论述汉魏六朝水赋溯源、生成的原因和数量。第二章是重点梳理汉代水赋、魏晋水赋和六朝水赋,探究各个阶段水赋的发展概况及演变。第三章对汉魏六朝水赋的内容进行类析,分为海赋、江河赋、其他类水赋进行研究。第四章是探讨汉魏六朝水赋的艺术特征。

陈荣军[6](2013)在《汉赋主题及模式的渊源研究 ——以庄子、宋玉为中心》文中提出汉赋是汉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在汉赋中,汉赋作家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及价值取向寄予其中,书写其对现实境遇的体验,以及由此提升出来的个人对世界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既表现出了汉代文人相对完整的个人价值情感体系,又表现出了汉代文人相对集中的群体价值情感体系。而这一切,又无不与汉代文人所接受的道家思想,特别是与《庄子》的思想相关联。可以说,《庄子》思想为在现实境遇面前表现为无可奈何的汉代文人提供了一剂精神药方,让他们以精神自赎的方式重新把握世界、重铸人生;同时,《庄子》的思想也是汉代文人精神生活的至高游苑,让他们驰骋于精神逍遥之境。此外,在汉赋体制的实践方面,汉赋作家还把宋玉赋的特点加以程式化处理,既达到汉赋作家在铺张扬厉中如歌似颂的目的,又达到隐藏其汉赋作家讽谏意识之目的,由此形成汉代文人表达思想的一种独特的时代风尚。缘此,文分为二,前述《庄子》对汉赋的影响,以及由是所形成的主题及模式;后叙宋玉赋对汉赋的影响,以及由是所开掘出来的主题及模式。

马世年,李城瑶[7](2010)在《《高唐》《神女》主旨新探——兼论宋玉赋作中的“娱君”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关于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主旨,前人甚多分歧,有讽谏、寄寓、主淫、言情、心理疏导等看法。由文本入手,结合宋玉文学侍从的社会身份,我们认为,其主旨当是取娱君主,也即"娱君"。由此可论及宋玉赋作的主要倾向:无论是以《高唐》《神女》为代表的长篇之制,还是以《登徒子好色赋》《大言赋》《小言赋》为典型的短篇对问,其赋作都普遍具有着娱悦君主、调笑取乐的创作倾向,多体现出诙谐幽默的娱乐品质与游戏特色。"娱君"对于后来赋作宫廷化、游戏化的道路有甚为显着的影响。

樊祯祯[8](2010)在《汉代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中,情感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围绕着情感所发生的情与性、情与志、情与欲、自然与道德以及个体与群体等诸多论辩贯穿整个哲学史、美学史,情感作为人对现实关系的核心性因素,理应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对于情感的描述、分析和研究散见于各类哲学、思想文化、心理学等的着作,但真正以情感范畴作为理论研究主要对象,来建构体系并探讨其美学意义的作品却相对较少,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的研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研究的成果却相对不足,对于研究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因此本文选取其作为考察点。此外,以“言志说”为肇端的中国情感美学思想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由“情”与“性”,“情”与“志”的复合及其内在张力引发出各种情感关系,极大拓展了汉代情感思想的维度,审美情感由先秦重整体性实用主义逐渐向着重个体情结的维度转换。汉代对情感的审美特征的体认不断加深,对情感的审美地位也有所提升,对于文的自觉、人的觉醒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汉代情感思想就把对中国古代情感美学思想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正是在此基础上,魏晋玄学所提倡的情性自然,使得魏晋士人进一步越名教而任自然,对情感的高度重视成为魏晋时期一种时代性特征。显而易见,汉代正是从先秦到魏晋情感美学思想转折的关节点。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研究视角的局限,夹持在先秦和魏晋情感美学思想高峰之间的汉代,其情感思想的美学意义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探讨,因此梳理、研究汉代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对于探究情感对于汉代美学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地位和价值,对于审视中国古代情感美学思想的构成、发展和转换,以及中国特有的美学话语逻辑和模式的建构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现有资料的基础上,以汉代情感思想的历史性发展演变为线索,充分把握汉代儒道情感思想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深入挖掘其美学意义和价值,凸显出其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探究艺术中所蕴含的丰富审美情感,努力展现出汉代情感思想的演进历程及其审美意蕴拓展、提升的过程,并分析这个演进过程对魏晋及中国古代情感美学思想转型的影响。本文共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通过对当前汉代情感思想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现状的探讨,指出目前研究的缺憾,对古代情感思想研究的相对不足,对于研究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其次,为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如:情感、审美情感、情感思想等进行了界定;再者,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一章先秦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传统历史文化和美学思想的源头正是先秦,只有溯源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古代情感美学思想发生、发展及其演化的过程。本章首先从文字释义上对先秦相关文献中的“情”字进行简要解诂,指明“情”字在早期文献中所包含的意义是极为丰富的,其中“情感”的释义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普遍;结合传统文献典籍和新出土的文献,深入探讨先秦情感理论的内涵和美学思想;分别从生理、心理和应感机制等方面对情感的生发机制进行探析,并探寻外部自然社会因素对主体情感的影响。第二章汉代情感思想的发展脉络及美学意义通过对汉代情感思想的纵向历史考察,揭示汉代情感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美学意义,理清其发展脉络。以儒、道两家思想的沉潜与勃发,融合与汇通为线索,把汉代情感思想的发展演变分为汉代初期、汉代盛期、汉代中后期以及汉代末期四个时期,深入分析每个时期重要思想家及其着作情感思想所折射出的美学意义,抓住不同时期呈现出的理论形态和特征,探讨汉代情感思想之美学意蕴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原因。第三章艺术中的审美情感审美理论的研究与审美实践相结合。艺术作为情感的典型表现形式更多地保留了情感的原生态和本真面貌,是审美情感研究的重要资料。在论证汉代情感思想的美学意义时,注意把它们返回到文学、乐舞和书法等艺术审美创作实践及理论探讨中。把理论特征同具体的审美现象融汇起来,在与艺术实践的联系中揭示其审美价值,使得抽象的范畴同生动丰富的现象互为印证、交相呼应,展示出汉代情感思想的审美价值。第四章汉代情感思想的时代特色从宏观宇宙观和人性论角度对情感思想的来源及其发展进行阐释,发掘出宇宙观和人性论对汉代情感思想的影响。进而揭示出在汉代大一统政权的统摄下,美刺与比德、比兴成为世人不可规避的话语策略,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能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汉代情感思想的时代特色及其美学意义。第五章汉代情感思想的美学地位提出汉代情感思想特别是其审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走向审美自觉的重要表征;通过对汉代情志观与先秦、魏晋情感美学思想的联系进行考察,分析汉代情感思想承上启下的作用,提出汉代情感思想是“言志”说到“缘情”说的枢纽,由此较为客观合理地评价汉代情感思想的美学价值及其地位和意义。结语部分收束全文指出本文通过梳理汉代情感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理清其发展脉络,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文脉上的发展理路更加清晰直观,并简要分析汉代情感思想对当下人类精神危机的启示作用,由于本文论题的性质,在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要涉及美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诗学等方面的内容,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来对汉代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坚持大传统与小传统相结合的视野,将对汉代情感思想研究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分析研究传统文献资料,并以新出土的文献加以补充说明;在充分展现主流思想的基础上,对小传统中所展示出的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加以阐释,力图对汉代情感思想的概貌做出令人信服的探察,这是本文还原历史的创新目标。此外本文坚持纵(历时)、横(共识)两个向度相交叉结合的方式来考察汉代情感思想的发展和演进及其美学意义,这是本文写作范式的创新目标。

李城瑶[9](2010)在《应制之作与个体创作 ——宋玉及其作品研究》文中认为宋玉是继屈原之后战国末期楚国着名的辞赋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宋玉创作中“应制之作”与“个体创作”两种不同的方式入手,结合先秦辞赋的体制特征,对宋玉及其作品作了新的探索。全文共分为绪论、宋玉生平与着述、娱君主题与应制之作、感伤主题与个体创作、宋玉创作与文学自觉以及结语六部分。绪论着重回顾了学术界对宋玉及其作品的研究概貌和现状,并说明了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方法。第一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今所见文献典籍中的零星记载,对宋玉生平做了大致勾勒:宋玉乃楚人,出身低微,大致生活在楚顷襄王时代。继屈原之后因赋而显名,与唐勒、景差同辈。宋玉才华出众,能文善辩,曾因友人的推荐进入朝廷,娱戏为文以陪侍襄王游乐。但终未见重用,晚年遭谗失职,生活十分困顿。论文进而对《宋玉集》及宋玉作品的流传情况作了梳理,说明《宋玉集》在汉代即已结集流传,约在南宋前后亡佚,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存宋玉作品的真伪作了考察,确定《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大言赋》、《小言赋》、《钓赋》九篇皆为宋玉所作,加之原本题名为屈原的《悲回风》一篇,我们可以肯定的宋玉作品共计有十篇。从而划定了本文论述的基本范围。第二章从对《高唐》、《神女》二赋主旨的探讨入手,着力分析宋玉赋作的“娱君”倾向,并进一步论证“娱君”主题几乎存在于宋玉所有的赋体作品中,说明其具有普遍意义。结合宋玉所处的时代及其自身的身份,我们可以将这些作品视为应制之作,并能从中找到“娱君”为文这一文学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从而突出它们同骚体作品的差异,肯定其对赋体文学的创新意义。第三章主要通过对骚体作品《九辩》及《悲回风》的文本分析,论证宋玉此类作品皆为抒发一己之悲的抒情之作。宋玉在作品中建构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季节的更迭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关注与思考,皆是论文重点探讨的内容,并由此肯定其创作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提升、对感伤主题的奠定,凸显其与上述应制之作截然不同的艺术旨趣。此外,我们还对作品中呈现出的承屈作而来又多有新创的艺术风貌作了详细分析,以说明宋玉作品的文学化倾向。第四章则主要是对宋玉创作与文学自觉的整体性探讨。论文先对中国文学的自觉问题做了爬梳与分析,并将宋玉作品置于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发掘其自觉价值,肯定其对整个中国文学自觉的推动意义。进而通过分析宋玉创作对文学表现领域及表现手法的开拓、对汉大赋等文学样式的开启,来印证其对文学自觉的推动,并由此指出宋玉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结语部分总结了宋玉作品的创作特点与艺术价值,进一步揭示了宋玉创作对中国文学自觉进程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潘秋云[10](2010)在《越南汉文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其创造》文中认为同中国一样,越南也是诗歌的国度。诗和赋在越南文学中是最被人们所喜爱的文学体裁。其中,以汉文为语言载体的越南诗赋,即越南汉文诗赋,更是越南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南汉文诗赋创作历经千年,涌现了众多作家和大量的作品,并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它的起源、发展,形式、内容,都受到中国汉文化的长期滋润,尤其深受中国古典诗赋的影响和启发。由于各种原因,越南汉文赋的佚失情况严重,现存的数量不多,不到原本的万分之一,且其中有不少残篇。因此,本文的初步工作是收集和整理现存的一部分越南汉文赋,并在需要的地方加以注释。然后,以资料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细致和深入的分析。作为一个“后生”的文学体系,越南汉文赋是在借鉴中国赋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然而,其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从中国赋中吸收了多少养分,而在于其能创造出些什么新和异来。在形式上,越南汉文赋借鉴了中国赋各种赋体,从古赋到俳赋、律赋、文赋,中国赋的特点无不所有体现。在题材上,它吸收了中国赋原有的咏物、纪行、抒情等题材。艺术手法方面,它借鉴了中国赋的描写、虚构、夸张、渲染等基本手法。在思想主题上,它体现了越南作家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和儒家思想的熟知与自如的运用,并重点借鉴了歌颂、讽谏两大内容主题。与之同时,越南汉文赋也创出了自己有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体现出历代越南士大夫的思维、情感与志向。越南汉文赋最有民族性的一面就在其内容。我们读越南汉文赋的同时,就能读出越南自然景色之美、风俗习惯之丰富多彩和越南民族的传统思想与其特殊想法、本民族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本文把中越两国文化交流和汉文化在越南封建社会不断发扬光大这两种因素作为越南汉赋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越南汉赋的演变与其自身特点,并进一步地探讨越南汉赋对中国赋的借鉴和创造。

二、赋体文学风貌的再现——读《中国历代赋选》(先秦两汉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赋体文学风貌的再现——读《中国历代赋选》(先秦两汉卷)(论文提纲范文)

(1)《西京赋》名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名物与名物研究
    三、《西京赋》名物研究现状分析
        (一)辞赋文本校注
        (二)文史角度的文本和理论研究
        (三)名物考释及其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论述
    四、《西京赋》名物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名物分类与选择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京赋》的创作、版本及名物注释
    第一节 《二京赋》的创作
    第二节 版本整理
        一、张衡着作存佚
        二、《二京赋》版本及注本
    第三节 各版本名物注释
        一、《西京赋》各版本名物注释概况
        二、《西京赋》各版本名物注释之不足
第二章 《西京赋》名物分类
    第一节 中国古代名物分类
        一、古代辞书和类书中的名物分类
        二、古代辞赋类书籍中的名物分类
    第二节 《西京赋》名物分类
        一、天文地理类
        二、人物礼俗类
        三、器物宫室类
        四、动物植物类
第三章 《西京赋》名物探析(上)
    第一节 天文地理:自然与山川的铺写
        一、天文类
        (一)“五星聚东井”与定都长安
        (二)“众星之环极”与宫室建筑
        (三)“天行星陈”与军事游猎
        (四)广博宏丽的自然气象
        二、地理类
        (一)西京地理名物
        (二)仙山名
        (三)其他各类山名、水名、地名
    第二节 人物礼俗:崇尚与礼俗的审美
        一、人物类
        (一)人物事典
        (二)神异
        二、礼俗类
        (一)机构类
        (二)官职类
        (三)武备类
        (四)风俗类
        (五)乐舞类
第四章 《西京赋》名物探析(下)
    第一节 宫室器物:生活与风情的展现
        一、宫室类
        (一)未央宫建筑群
        (二)长乐宫建筑群
        (三)建章宫建筑群
        (四)上林苑建筑群
        (五)其他各类建筑名物
        二、器物类
        (一)珍宝类
        (二)旌旗类
        (三)度量类
        (四)器皿类
        (五)交通类
        (六)工具类
        (七)冠裳类
    第二节 动物植物:博物与物类的表达
        一、上林禁苑中的动植物
        (一)动物类
        (二)植物类
        二、天子游猎中的动植物
        (一)动物类
        (二)植物类
        三、百戏乐舞中的动植物
        四、宫室台阁与动植物
第五章 《西京赋》名物铺陈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西京赋》名物铺写探析
        一、品类繁盛
        二、凭虚征实
        三、因循新变
        四、寓言褒贬
    第二节 《西京赋》名物文化意蕴
        一、内涵丰富的天文观念
        二、包罗万象的物类观念
        三、精彩纷呈的礼俗景观
        四、包容勇武的精神崇尚
        五、恢弘磅礴的帝国气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2)《汉书》采录汉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书》选录汉赋概况
    第一节 《汉书·艺文志》选赋概况
        一、对“赋”这种文体的重视
        二、《汉志·诗赋略》赋作存亡情况
        三、《汉书·艺文志》赋家身份情况
        四、《汉志·诗赋略》分类原因
    第二节 本传选录赋作情况
        一、本传与《汉志》比较
        二、本传采录汉赋形式
        三、本传所录赋作具体情况
    第三节 《汉书》录赋原因分析
        一、选录赋体文学之原因
        二、选录具体赋家之原因
        三、选录具体赋篇之原因
第二章 《汉书》录赋标准及班固赋观
    第一节 《汉书》录赋标准
        一、偏重描写大一统帝国的内容
        二、偏重切于世事的内容
        三、不录不通经术、戏谑俳优之赋
        四、不录侈靡过实、有背义理之赋
    第二节 班固的赋观
        一、对于赋的文体观念
        二、对于赋的形式观念
        三、对于赋的内容观念
    第三节 班固赋观形成原因
        一、时代原因
        二、个人原因
        三、文学自身发展原因
第三章 《汉书》在汉赋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
    第一节 《汉书》对汉赋的保存与筛选
        一、保存
        二、筛选
        三、影响其流传形式
    第二节 《汉书》批评对汉赋传播的推广
        一、批评内容影响后世对赋的评价
        二、批评形式影响后世的评赋形式
    第三节 《汉书》对汉赋名篇名家的确认
        一、文献整理
        二、名篇的确认
        三、名家的确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出土文献与汉代诗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前人研究回顾
第一章 对汉代《诗经》流传情况的新认识
    第一节 汉代经学昌明的印记——阜阳汉简《诗经》
        一、“四家诗”外的又一诗学体系
        二、对阜阳汉简《诗经》的其他猜想
    第二节 汉代传《诗》风气的兴盛——以“鲁诗石经”和“鲁诗镜”为证
第二章 汉代七言及七言歌谣
    第一节 汉代七言谣谚概说
    第二节 出土文献中的汉代七言
        一、汉代七言铜镜铭文
        二、出土文献中的其他汉代七言作品
    第三节 汉代七言与七言歌谣关系探究
第三章 汉代厅堂说唱画像石与汉乐府诗
    第一节 汉乐府诗的表演功能
    第二节 汉代厅堂说唱画像石与汉乐府诗研究
第四章 汉代俗赋——被历史忽视的一支汉赋潜流
    第一节 汉赋略论
    第二节 汉代俗赋概说
    第三节 出土文献中的汉代俗赋
    第四节 汉代说唱俑与汉代俗赋关系探析
结语
附录:二十世纪以来部分出土汉代七言铜镜铭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历代赋学文献的变迁、类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5)汉魏六朝水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水赋界说
    1.2 汉魏六朝水赋研究现状
第一章 汉魏六朝水赋创作概览
    1.1 汉魏六朝水赋溯源
    1.2 汉魏六朝水赋兴盛原因探析
        1.2.1 中国山水审美意识的深入
        1.2.2 地理因素的影响
        1.2.3 玄风思潮的涌动
        1.2.4 赋的文学体式
        1.2.5 拟作的创作风气
    1.3 汉魏六朝水赋的整理
第二章 汉魏六朝水赋的发展概况及演变
    1.1 汉代水赋
    1.2 魏晋水赋
    1.3 南北朝水赋
    1.4 小结
第三章 汉魏六朝水赋的内容类析
    3.1 海赋
    3.2 江河赋
    3.3 其他类水赋
    3.4 小结
第四章 汉魏六朝水赋的艺术特征
    4.1 篇幅结构的特点
    4.2 表现手法的运用
    4.3 语言风格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汉赋主题及模式的渊源研究 ——以庄子、宋玉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汉赋的研究现状
    二、 立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庄子》与汉赋的主题和模式
    第一节 《庄子》与汉赋作家的关系
        一、 西汉时期的文人接受《庄子》思想的例证
        二、 东汉时期的文人接受《庄子》思想的例证
    第二节 时命主题
        一、 不遇之悲——时命主题的确立
        二、 不遇之悲——汉赋时命主题的表现和心理特质
    第三节 汉赋对《庄子》模式的承变
        一、 汉赋对《庄子》“圣人”形象模式的借鉴与模拟
        二、 汉赋作家对《庄子“》凤”意象的承传
        三、 汉赋对《庄子》语辞、物象的借用及模拟
第二章 宋玉赋与汉赋的主题和模式
    第一节 宋玉赋与汉赋之间的关系
        一、 关于宋玉作品的真伪
        二、 宋玉赋与汉赋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娱君主题
        一、 娱君主题的创设——以《高唐》、《神女》为例
        二、 娱君主题的表现风格——“优语”“、隐语”
        三、 汉赋对宋玉赋“娱君”主题的承变
    第三节 汉赋作家对宋玉赋语辞表达方式的借鉴与模仿
        一、 汉赋作家对宋玉赋语辞表达范式的借鉴
        二、 汉赋作家对宋玉赋结构的借鉴
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7)《高唐》《神女》主旨新探——兼论宋玉赋作中的“娱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唐》《神女》题旨诸说平议
二、“娱君”说的文本解读
三、宋玉其他赋作中的“娱君”问题
四、“娱君”倾向的历史成因

(8)汉代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主要概念和问题的界说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先秦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第一节 先秦情的涵义
        一. 先秦“情”字解诂
        二. 先秦情感思想及美学意义
        三. 《郭店楚简》与《上博简》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第二节 先秦情感的本源论
        一. 先秦“情”发生的心理机制:思之用,心为甚
        二. 先秦“情”发生的生理机制:五脏之气化生五情
        三. 先秦“情”发生的触发机制:应感而动
        四. 先秦“情”发生的自然社会因素
第二章 汉代情感思想的发展脉络及美学意义
    第一节 汉代情感思想概观
        一. 汉代儒家情感思想概观
        二. 汉代道家情感思想概观
    第二节 汉代初期感情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一. 《淮南子》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二. 《诗大序》及三家诗中的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第三节 汉代盛期的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一. 董仲舒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二. 司马迁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第四节 汉代中后期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一. 扬雄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二. 王充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三. 班固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四.谶纬学说中的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第五节 汉代末期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一. 对于屈原的争论及其与汉代情感思想发展的互动
        二. 三曹的审美情感
第三章 艺术中的审美情感
    第一节 文学中的审美情感
        一. 汉赋中的审美情感
        二.诗歌中的审美情感
    第二节 音乐中的审美情感
        一. 汉代音乐中的审美情感
        二. 汉人的音乐实践:寓情于乐
    第三节 舞蹈中的审美情感
        一. 《舞赋》所体现的审美情感
        二. 汉人的舞蹈实践:寓情于舞
    第四节 书法艺术中的审美情感
        一. 汉代书论对于审美情感的探索
        二. 汉隶、汉草所体现出的审美情感
第四章 汉代情感思想的时代特色
    第一节 宇宙论对汉代情感思想的影响:提升汉代情感思想的维度
        一. 汉代宇宙论
        二. 汉代宇宙观对于汉人思维的影响
        三. 汉代情感抒发的宏阔博大特色
    第二节 人性论对汉代情感思想的影响:情性善恶的价值判断
        一. 性阳情阴说
        二. 性善情恶说
        三. 情性相应说及其他学说
    第三节 美刺与比德、比兴对审美情感的影响:含蓄的抒发形式
        一. 美刺说
        二.比德说与比兴说
第五章 汉代情感思想的美学地位
    第一节 审美自觉的重要表征
        一.怨愤之情
        二.自娱之情
    第二节 “言志”说到“缘情”说的枢纽
        一. 先秦言志观
        二. 汉代情志观
        三. 魏晋缘情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应制之作与个体创作 ——宋玉及其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回顾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宋玉生平与着述
    第一节 宋玉生平述略
    第二节 宋玉作品的真伪与流传情况
第二章 娱君主题与应制之作
    第一节 《高唐》、《神女》题旨诸说平议
    第二节 《高唐》、《神女》中的“娱君”倾向
    第三节 其他赋作中的“娱君”问题分析
    第四节 娱乐精神的萌发及对赋体文学的创新
第三章 感伤主题与个体创作
    第一节 廪秋之悲与生命之叹
    第二节 不遇之悲与自我伤嗟
    第三节 对屈作的继承与新变
第四章 宋玉创作与文学自觉
    第一节 “先秦文学自觉说”与宋玉的意义
    第二节 对文学表现领域及创作手法的积极开拓
    第三节 对汉大赋的开启之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越南汉文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其创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本文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与相关论文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三.相关论文的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说明
    注释
第一章 越南汉文赋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越南接受汉文化的背景
        一.汉文化传入越南
        二.越南的汉字教育与科举制度
        三.越南社会文化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越南汉文赋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越南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以中国赋为根源
        二.越南汉文赋的形成与发展
        三.越南汉文赋在越南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越南汉文赋叙录
    第一节 越南汉文赋的总体面貌
    第二节 越南汉文赋的分类
    第三节 《群贤赋集》与黎朝文学家对越南历代汉文赋的评价
    第四节 越南汉文赋作家个案
        一.李子晋
        二.阮梦荀
        三.吴时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裁与题材上越南汉文赋对中国赋的借鉴及其自身特点
    第一节 体裁方面的借鉴及其特点
        一.古赋
        二.俳赋
        三.律赋
        四.文赋
        五.综合形式的特点
    第二节 题材方面的借鉴及其特点
        一.咏物
        二.纪事
        三.抒情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艺术手法上越南汉文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其独特表现
    第一节 艺术手法方面的借鉴
        一.描写
        二.虚构
        三.夸张
        四.渲染
    第二节 越南汉文赋在借鉴基础上的独特艺术表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思想主题上越南汉文赋对中国文化及中国赋的借鉴与发展
    第一节 历史与文化知识的使用
    第二节 思想的共鸣
        一.民为邦本
        二.民贵君轻
        三.民水君舟
        四.安民、息民、利民
        五.越南式的儒家思想
    第三节 主题的借鉴
        一.歌颂
        二.讽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越南汉文赋在内容上的独创
    第一节 历史、地理、文化风貌的详实描绘
    第二节 思想情感的独特表现
    第三节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独特表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七章 越南汉文赋与中国赋代表作之比较
    第一节 《玉井莲赋》与《子虚》、《上林》之比较
    第二节 《白藤江赋》与《前赤壁赋》之比较
    第三节 《后白藤江赋》、《续赤壁赋》与《前、后赤壁赋》之联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赋体文学风貌的再现——读《中国历代赋选》(先秦两汉卷)(论文参考文献)

  • [1]《西京赋》名物研究[D]. 赵金平. 贵州师范大学, 2018(12)
  • [2]《汉书》采录汉赋研究[D]. 吴娱.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8)
  • [3]出土文献与汉代诗赋研究[D]. 徐林云.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1)
  • [4]历代赋学文献的变迁、类型与研究[J]. 踪凡,郭英德. 求索, 2017(03)
  • [5]汉魏六朝水赋研究[D]. 李丽香. 广西大学, 2014(03)
  • [6]汉赋主题及模式的渊源研究 ——以庄子、宋玉为中心[D]. 陈荣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4)
  • [7]《高唐》《神女》主旨新探——兼论宋玉赋作中的“娱君”问题[J]. 马世年,李城瑶. 甘肃社会科学, 2010(05)
  • [8]汉代情感思想及其美学意义[D]. 樊祯祯.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1)
  • [9]应制之作与个体创作 ——宋玉及其作品研究[D]. 李城瑶.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2)
  • [10]越南汉文赋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其创造[D]. 潘秋云. 复旦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赋体文体的再现——《历代赋赋选》(先秦汉卷)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