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胶囊控制释放棉剂

用微胶囊控制释放棉剂

一、用微囊控制棉花药剂的释放(论文文献综述)

王爱萍,曹海潮,狄春香,于少利,慕卫,李北兴[1](2021)在《乳化剂EL-40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防控苗期棉蚜的调节作用》文中提出为探究乳化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40调控载药微囊释放性能的机制,评价载药微囊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采用界面聚合法,通过调节乳化剂EL-40用量(0.5%、1.0%和2.0%)制备释放性能不同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分别于棉蚜Aphis gossypii发生初期与盛期进行施药,监测药剂处理后棉蚜与瓢虫的种群动态,明确其对棉田棉蚜的控制效果,并确定最佳施药时期。结果表明,微囊制备过程中,提高EL-40用量可降低囊壳致密度,进而加快载药微囊活性成分释放,当EL-40用量为0.5%、1.0%和2.0%时,添加润湿剂OP-10后载药微囊在叶面上的24 h释放百分比分别为18.02%、41.58%和63.84%。相对于乳油剂型,微囊化显着提高了2.5%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Danio rerio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安全性,且安全水平与微囊释放速率呈负相关,其中,含0.5%EL-40载药微囊的缓释性能最佳,对两者的急性毒性分别为270.55μg/L(LC50)与0.73 mg/L(LR50)。相较于发生盛期施药,在发生初期施药对棉蚜种群的控制效果更好,且可避免对瓢虫种群造成伤害,其中2.0%EL-40载药微囊对棉蚜的控制效果最佳,施药后14 d棉蚜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为72.90%。表明在棉花苗期棉蚜发生初期使用含2.0%EL-40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控制效果更好,控制期更长。

李文静,王秋霞,李园,颜冬冬,郭美霞,徐进,靳茜,曹坳程[2](2021)在《我国防治主要土传病害的农药登记和推广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土传病害在近数十年来发生越来越频繁,愈发严重,给农作物带来巨大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会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有效的防治土传病害,确保农业丰收。对于土传病害的防治,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多种措施。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防治主要土传病害的相关农药的登记和推广情况,并对其今后的科学应用提出了建议。

肖豆鑫[3](2021)在《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农药制剂喷施到田间后,容易通过漂移、滚落、挥发、沉降等途径在环境中流失。为了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需要多次施药,导致大量农药在环境中累积,造成了潜在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环境响应性农药控释剂可以响应生物或非生物刺激,“按需”释放农药,从而具有持效期长、防治效果好、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等特点,因此对于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目前常规农药制剂高施低效、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大、环境风险较高等问题,探索以天然材料纤维素和碳酸钙为原料制备功能化农药载体,开展环境友好型农药新剂型的研究,以期为农药制剂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为提高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借鉴方案。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纤维素的氟虫腈改性制剂,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显着降低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采用化学交联法,将乙二胺接枝到羧甲基纤维素骨架制成胺化羧甲基纤维素载体。以对蜜蜂剧毒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为模式农药,利用溶剂挥发法将氟虫腈包封在改性纤维素载体中制成一种环保、安全的氟虫腈新剂型ACMCF。ACMCF在花生和黄瓜叶片的持留量分别是氟虫腈水乳剂的1.57倍和2.79倍,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润湿铺展性和较高的叶面持留量。ACMCF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LD50=0.151μg a.i./蜜蜂)远低于氟虫腈水乳剂(LD50=0.00204μg a.i./蜜蜂),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与水乳剂相当。此外,ACMCF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比水乳剂弱,表明其可以降低氟虫腈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因此,基于改性纤维素的功能性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还可以降低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2)以正十六烷为温控开关的毒死蜱微囊,可以持效防治害虫、降低毒死蜱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基于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章首次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以相变材料正十六烷为囊芯的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CPF@CM。研究了CPF@CM的载药率和粒径分布,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的农药释放性能和防治小菜蛾能力,分析了CPF@CM的润湿铺展能力和抗光降解性能,探究了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下,CPF@CM中毒死蜱载药率为33.1%,粒径为3.99±0.55μm。35°C时,CPF@CM中毒死蜱24 h累积释放率是15°C的2.34倍,微囊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48 h胃毒活性是15°C的1.71倍。根据释放动力学拟合结果,推测毒死蜱的释放是由囊芯溶解和囊壁溶胀破裂两个过程所控制。CPF@CM在黄瓜和花生叶片上的接触角为46°和60°,而对照毒死蜱水乳液在两种叶片上的接触角为55°和104°,表明CPF@CM具有良好的润湿铺展性。光降解实验中毒死蜱的72 h降解率是CPF@CM的2倍,证明微囊可以减缓毒死蜱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降解速度,提高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相比毒死蜱原药降低了5.6倍,表明微囊可以降低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该工作初步建立了以相变材料为开关的温度响应性农药控制释放理论,为控释农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技术支撑。(3)以金属多酚包覆的碳酸钙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后制备的pH响应性微球可提高农药叶片持留量、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基于油菜菌核病菌侵染油菜过程中释放草酸的原理,利用多孔碳酸钙优良的吸附性能、酸瓦解性能以及金属多酚络合物薄膜的黏附特性,以两者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制备出pH响应性控释剂PC@TA/Cu。释放实验表明,PC@TA/Cu在pH=3时,咪鲜胺的48 h释放量是中性条件下的1.63倍。叶片持留性实验表明,PC@TA/Cu在油菜和黄瓜叶片上的持留量分别是Pro@Ca CO3(负载咪鲜胺的碳酸钙)的1.50倍和1.49倍。PC@TA/Cu表面的金属多酚薄膜与叶片表面的基团存在相互作用力,致使其具有较高的持留量。最后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活体盆栽、静态毒性法等手段探究PC@TA/Cu的抑菌效果和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喷施PC@TA/Cu 7天后,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比咪鲜胺水乳剂高10.9%。此外,PC@TA/Cu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比咪鲜胺低约4倍。本研究首次通过碳酸钙和金属多酚复合载体负载农药,为构建释放时间与剂量符合实际防控需求的农药新剂型、改善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了思路,对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胥辰卉[4](2021)在《蓝藻藻源有机物的分泌释放特性及其水处理效能研究》文中指出蓝藻藻源有机物(algae organic matter,AOM)是蓝藻在生长代谢过程中所生成于胞内或释放于胞外的有机物质,是导致水源水质有机污染和恶化的重要来源。由于蓝藻AOM物质组分复杂,水相溶解度高,极易分散,其在常规水处理过程中难以有效去除,并成为影响处理工艺运行效果和恶化处理水质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实验室培养环境下的纯铜绿微囊藻和太湖实际水环境中水华暴发期蓝藻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生长周期内释放分泌在细胞外部的蓝藻胞外有机质(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EOM)和贮存于细胞内部却可能由于衰亡或外界刺激而破损释放的蓝藻胞内有机质(in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IOM),从有机含量测定、光谱吸收特征分析、分子量分布、荧光物质组分特征分析等方面,考察蓝藻EOM和IOM的具体有机组分结构特性,探究蓝藻AOM向水中自然分泌和可能刺激产生释放的有机物的污染机制。通过混凝去除效率、Zeta电位变化特性、形成絮体粒径分布、絮凝结合荧光物质特征变化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环境下蓝藻EOM和IOM在混凝工艺过程中的絮凝结合特性和处理效能。通过对比蓝藻EOM和IOM在不同活性炭吸附作用下的吸附结合和截留去除效率、活性炭吸附前后蓝藻AOM的物质组分结构变化特征和吸附结合基团特性,解析蓝藻AOM在活性炭吸附处理过程中的优先去除组分和官能团结合效能。研究发现:(1)蓝藻AOM在生长周期内总产量逐渐增长。其中蓝藻EOM的释放量与代谢速度有关,由于藻细胞的迅速增长和强烈代谢活动而持续上升;而蓝藻IOM的分泌量则由于营养物质的逐渐缺失及细胞机体的逐渐衰亡导致藻细胞内能源物质的直接消耗,而表现出IOM合成量减少,并随细胞膜的破损而逐渐渗透流失至胞外。蓝藻EOM的SUVA值较低,<3kDa的小分子物质组分占比较高,主要为芳香性较低的亲水性腐殖酸、富里酸、小分子氨基酸物质;蓝藻IOM的SUVA值较高,>100kDa的大分子物质占比相对有所提高,<3kDa的小分子物质占比降低,主要为芳香结构的蛋白质、酚类物质、可溶性生物代谢物、腐殖酸、富里酸类物质,以疏水性芳香族蛋白质物质比例更高。原生态实验室培养蓝藻生长时,蓝藻合成及分泌的IOM和EOM相似度更高一些,而在复杂的实体太湖水体环境中因为存在着更为丰富的化学物质组分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导致蓝藻EOM和IOM在外界刺激下具有更加明显的异质性。(2)蓝藻EOM更难通过混凝的方式予以去除,蓝藻IOM所需的混凝剂剂量比EOM少,去除效果也更好。而实际水体环境复杂的物质成分易导致蓝藻AOM趋向于容易从水环境中脱离的物质转化。蓝藻AOM絮凝结合效率不止受由Zeta电位控制的电中和作用影响,同时受水中去除对象的含量水平和组分分布影响。蓝藻IOM中含有更多易与混凝剂吸附架桥、进行网捕卷扫的大分子物质而使混凝效率有所提高。蓝藻EOM和IOM均不易形成矾花,絮凝沉淀性能较差。蓝藻EOM 比蓝藻IOM形成的絮体粒径尺寸范围更广,均匀度更差,也是导致蓝藻EOM的混凝去除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混凝工艺通过混凝剂的络合反应、吸附和网捕卷扫而表现出对蛋白质类有机物质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3)活性炭对蓝藻IOM的吸附效果略优于蓝藻EOM,对UV254的去除效率高于DOC。活性炭的吸附效率与被吸附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含量水平有关。活性炭对蓝藻EOM和蓝藻IOM物质组分中腐殖酸、富里酸类亲水性物质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对蛋白质类物质的去除,尤其以亲水性的酚羟基、醇羟基、羧基等活性官能团为主,更易于活性炭发生吸附结合作用而被吸附去除。本论文为针对蓝藻AOM污染的机制分析、絮凝处理和吸附去除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但鉴于本研究最优混凝剂量条件下及吸附效果较佳的活性炭作用下,富含氮的溶解性蛋白有机产物和腐殖质类物质仍然得不到彻底有效去除,因此针对蓝藻爆发水源水的处理过程应当进行合理的工艺配合和优化改进,探索针对蓝藻AOM有机污染达到优良控制效果的工艺技术体系。

陈歌[5](2021)在《丙硫菌唑微囊及生物可降解抗菌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丙硫菌唑是2004年上市的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类(DMIS)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内吸作用,优异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性能,在全球杀菌剂市场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其在水溶液中见光易分解,且对施药人员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农药缓控释制剂可有效解决农药活性成分释放快、持效时间短、易光解、对人畜的刺激性及对施药人员的暴露量和健康风险等问题。目前国内外丙硫菌唑的剂型主要为悬浮剂、乳油和可分散油悬浮剂,农药缓控释制剂鲜有报道。本文以丙硫菌唑缓控释制剂的开发为主题进行展开,旨在为丙硫菌唑合理化使用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以生物可降解聚羟基丁酸酯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丙硫菌唑微囊,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制备工艺芯壁材质量比、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剪切速率对微囊性能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筛选并制备出分散性良好,粒径D50为3.32μm,跨度为2.82,载药量为15.52%,包封率为80.24%的球形微囊。该微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其释放动力学符合Fick扩散规律,呈现先“突释”后“缓释”两个过程。与原药相比微囊在水溶液中的光稳定性增强,光解半衰期延长了一倍,菌丝生长抑制试验表明其对花生白绢病原菌的抑制活性与原药相当。第二,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羟基丁酸酯(PHB)与杀菌剂丙硫菌唑(PRO)共混配,采用培养皿浇铸法制备了不同载药量的PHB/PRO复合薄膜。通过SEM、FTIR、TGA、DSC、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和万能试验机等对复合薄膜的表面形态、形成机理、热力学性能、机械性能及在缓冲介质中的释放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定。研究结果表明,PHB薄膜随着丙硫菌唑的加入,机械性能得到显着提升;在400~1000 nm范围内的透光率可达60~80%左右;热力学性能显示PHB薄膜中加入丙硫菌唑后其热分解性稳定性提高。复合薄膜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其释放动力学符合Fick扩散规律,呈现先“突释”后“缓释”两个过程。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及盆栽实验表明,复合薄膜的载药量对控制土壤中病原菌的生长及作物自身生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不同载药量复合薄膜性能的综合评价与测试,适合产业应用的最佳载药量为3.96%。第三,以三乙醇胺(TEA)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反应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聚氨酯丙硫菌唑微囊,并利用聚氨酯囊壁表面丰富的氨基基团,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与氨基寡糖素进行交联反应,制备聚氨酯交联氨基寡糖素丙硫菌唑微囊。聚氨酯丙硫菌唑微囊粒径为567.8nm,氨基寡糖素交联之后丙硫菌唑微囊粒径增大为1641.0 nm,包封率由77.04%增大到86.39%;聚氨酯丙硫菌唑微囊释放机制主要以非Fick扩散为主,以囊壁内有效成分由内到外的扩散和聚氨酯囊壁的溶蚀为主,交联之后微囊释放机制更加复杂,主要以囊壁的溶蚀为主;与微乳剂相比微囊在水溶液的光稳定性增强;菌丝生长试验表明其对花生白绢病原菌的抑制活性与微乳剂相当,氨基寡糖素交联之后微囊对花生白绢病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微囊对小麦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抗干旱性能。将微囊悬浮剂与微囊粉末的形态及性能的差异进行对比与表征,其结果显示微囊粉末粒径均大于微囊悬浮剂,缓释性能也更加优异。综上所述,以聚羟基丁酸酯或合成聚氨酯为壁材进行丙硫菌唑微囊化、薄膜化的产业化生产应用,对提高药效、延长持效期进而减少农药使用量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越[6](2021)在《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文中研究指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我国常见珍贵红木品种,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栽培。近年来,其食叶害虫之一双线卷裙夜蛾(Plecoptera bilinealis)大面积发生,对降香黄檀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生产上对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的防控主要为化学防治,植物源驱避剂方面的生物防治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以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为防治对象,从降香黄檀人工林周边地区林下植物,筛选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作为原材料;与优选出的农药助剂混合配制成植物源驱避剂,进行林间防治应用研究。可为预防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的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筛选及有效物质的提取通过对降香黄檀人工林周边地区开展调查,选定含有挥发油类、皂苷类、黄酮类驱避活性成分的薄荷、垂序商陆与含羞草三种植物。以超声波提取法提取三种植物粗提物,三种植物浓度以100 g/L的浓度进行不同时间条件下处理结果表明:薄荷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效果分别为76.77%、71.72%、66.67%;含羞草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率分别为67.45%、50.19%、42.86%;垂序商陆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率各为62.40%、54.46%、46.52%,可见薄荷粗提物具有较好的驱避活性。再以薄荷粗提物进行150 g/L、100 g/L、50 g/L、25 g/L四种浓度下薄荷提取物对双线卷裙夜蛾的驱避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100 g/L时,驱避效果最佳,24h、48h、96h 的驱避率分别为 76.77%、71.72%、63.62%;浓度为 150 g/L 时,24h、48h、96h 的驱避率分别为 61.17%、55.42%、47.31%;浓度为 50 g/L 时,24h、48h、96h的驱避率为 58.13%、50.80%、43.77%;浓度为 25 g/L 时,24h、48h、96h 的驱避率为39.69%、36.51%、31.87%。因此,根据试验结果,综合选择100 g/L薄荷提取物作为植物原药。(2)植物源驱避剂的制作以100 g/L薄荷提取物作为植物原药,进行溶剂、乳化剂筛选。溶剂优选结果表明:溶剂二甲基亚砜与植物提取液的溶解性最好、溶解度高、混合液呈棕黄色、溶液均一透明、无沉淀;乳化剂优选结果表明:乳化剂吐温-80加入后,混合液的分散性以及稳定性皆处于合格水平、冷贮热贮性能合格、降解率为2.7%、低于5%。因此,选择二甲基亚砜作为植物源驱避剂的溶剂,吐温-80作为乳化剂。进而将植物原药与溶剂(二甲基亚砜)和乳化剂(吐温-80)以及增效剂(松节油)按比例配成四种植物源驱避剂,分别命名为JZQ1(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24:6:60:10)、JZQ2(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48:12:30:10)、JZQ3(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15:15:60:10)、JZQ4(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30:30:30:10)。(3)植物源驱避剂林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使用JZQ1、JZQ2、JZQ3、JZQ4四种驱避剂进行林间防效,结果表明:JZQ1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63.88%;JZQ2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51.40%;JZQ3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58.34%;JZQ4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48.62%。依据林间防效结果,再以JZQ1驱避剂与生物驱虫剂苦楝油进行持效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JZQ1药剂的第5d的虫口减退率为54.18%,苦楝油施药后1d时的虫口减退率为68.05%;防效结果出现显着差异性,表明JZQ1驱避剂的药剂持效期为4d。且由于JZQ1植物源驱避剂中的植物粗提物成分为24%;因此,JZQ1驱避剂为24%薄荷乳油。以JZQ1驱避剂,按照国家农药标准HG/T 2214-2013进行质量检测与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分散性、含水量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农药标准;同时农药对小鼠的安全性试验,也表明药剂对人畜不存在毒害作用。

石鑫[7](2021)在《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飘移规律及对蜜蜂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植保无人飞机低空低容量喷雾模式比地面施药器械存在较高的飘移风险。为探究植保无人飞机喷雾飘移规律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本文采用田间测试方法,测定了侧风风速和施药参数(高度和速度)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雾滴飘移的影响,并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喷施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蜜蜂的飘移风险和风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的雾滴飘移影响因素,发现不同施药参数(高度和速度)下,地面雾滴飘移率与飘移距离均满足指数函数关系模型;在平均侧风风速1.1-7.0 m/s范围内,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喷雾累计飘移率在13.0-56.2%之间,90%雾滴累计飘移距离在7.0-27.3 m之间;据此推算植保无人飞机田间作业在平均风速为3级(含)以下(即≤5.4 m/s)时,应至少预留20m的安全缓冲距离以避免药液飘移而产生的危害;喷幅内沉积率与风速、高度和速度呈负相关关系,侧风风速及飞行高度均能显着影响雾滴飘移率及飘移距离,且雾滴飘移率主要受到侧风风速的影响。(2)比较了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两种施药器械喷施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蜜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施药作业时,下风向5 m处的雾滴飘移率不足1%;应用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药时,在距施药区5 m处的雾滴飘移率为23.98%,17 m处的飘移率仍高达2%,表明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时的飘移总量显着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分别用植保无人飞机和背负式喷雾器进行施药,距离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区5 m处的蜂群在药后1天内的死亡数量为75只,分别是17 m处和对照组的2.4倍和1.8倍,药后2-8天内蜜蜂的死亡数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距离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区下风向5m、17 m和29 m处的蜂箱在药后1天内的死亡数量分别为4721只、1571只和778只,是对照组死亡数量的112.4倍、37.4倍和18.5倍;药后2-8天内,蜜蜂的死亡数量显着降低,但距离施药区越近的蜂群,其死亡数量仍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对蜜蜂存在较高的飘移风险。(3)在施药区与飘移区种植10 m宽的玉米隔离带后,隔离带下风向区域的雾滴飘移率小于1%;暴露2小时后,距施药区下风向10 m、20 m和40 m处蜜蜂的飞行强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在暴露后第三天开始恢复并逐渐趋于正常水平;对于设置隔离带的处理组,在整个观测期内,蜂群飞行强度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表明高3 m×宽10 m的隔离带可以有效拦截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飘移,降低对蜜蜂飞行状态的影响。

刘娜[8](2021)在《外源褪黑素缓解黄瓜幼苗吡虫啉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在设施栽培生产中,高温高湿的环境造成黄瓜(Cucumis sativus L.)植株病虫害频发,在防治过程中农药施用量大、种类多,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污染环境,甚至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褪黑素(Mel)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调节物质,在响应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目前,关于Mel在植物农药降解代谢方面鲜有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外源Mel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D)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As A-GSH循环、氮代谢、营养元素吸收以及转录组学的影响,探究外源Mel对IMD胁迫下黄瓜幼苗的生理和分子调控机制,为设施黄瓜栽培中减轻IMD药害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2.75mM-IMD显着抑制了黄瓜植株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含量(Chl),影响了黄瓜幼苗的正常生长;外源根施50μM Mel显着提高了黄瓜幼苗气孔开放程度,降低了MDA含量,增加了叶绿素含量,有效缓解了IMD胁迫对植株造成的光合与膜损伤,并增加了黄瓜幼苗根系和叶片中的Mel含量,加速了IMD的降解。2.外源Mel显着提高了IMD胁迫下黄瓜幼苗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 L)及光系统II实际光量子产额(ΦPSII)。同时,外源Mel处理有助于修复IMD胁迫对叶片叶绿体结构造成的损伤,显着减少了嗜锇颗粒数量,维持了类囊体结构的相对完整。此外,外源Mel使叶片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和果糖1,6-二磷酸酶(FBP)活性显着提高2.4%和38.9%,减轻了IMD胁迫对叶片造成的光合损伤;并通过降低果糖、蔗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生物合成,维持黄瓜幼苗正常的碳代谢和渗透调节过程。3.外源Mel显着抑制了IMD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O2·-)的积累,提高了叶肉细胞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催化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还原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再生成;同时,Mel还增强了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接受GSH生成的电子,使脱氢抗坏血酸(DHA)还原生成抗坏血酸(As A),提高了As A-GSH循环系统清除自由基的效率,增强了黄瓜幼苗的ROS清除能力,进而缓解了IMD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另外,Mel显着诱导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及其编码基因GST1、GST2、GST3的表达,从而促进IMD的降解代谢,维持了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稳态。4.外源Mel明显改善了IMD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氮同化过程中的相关酶—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的活性,维持了植株对养分的正常吸收。同时,外源Mel促进了IMD胁迫下黄瓜幼苗根、茎、叶中大量元素(氮、磷、钾),中量元素(钙、镁),微量元素(锌、铁、锰)的吸收,且在根系中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5.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共有304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在处理后的黄瓜叶片中得到鉴定。其中与IMD-Mel+IMD对比组合中有523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118个下调表达。Gene Ontology(GO)分析表明大多数DEGs被注释到过渡金属离子结合、膜组件和次生代谢过程。Kyoto Encylopeid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主要涉及谷胱甘肽代谢、MAPK信号通路-植物、苯丙氨酸代谢、植物激素转导和植物-病原互作。对GO和KEGG项中DEGs进一步分析发现,外源Mel可能通过调控漆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呼吸爆发氧化酶同源蛋白、细胞色素P450基因、WRKY转录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乙烯响应因子、b HLH转录因子和MYC2转录因子等基因的表达促进黄瓜幼苗体内IMD降解。综上所述,外源Mel通过维持黄瓜幼苗光合系统稳定、调控氧化还原稳态、促进养分吸收以及诱导抗逆基因的表达,提高黄瓜幼苗对IMD的耐受性。本研究为设施黄瓜栽培中减轻农药药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彭飞飞[9](2021)在《外源茉莉酸及茉莉酸甲酯对日本落叶松防御蛋白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是我国从日本引入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在全国各地广泛引种,其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多种虫害侵袭。已有研究表明,外源茉莉酸及茉莉酸甲酯处理来诱导日本落叶松针内多种防御蛋白活性的增强,以此提高植物对虫害的抗性。为了探求对日本落叶松有效且环保的防治措施,保证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恩施建始长岭岗林场选取2年生日本落叶松幼苗,通过不同浓度梯度的外源茉莉酸及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检测日本落叶松针叶内多种防御蛋白活性的时序变化,探讨2种外源激素诱导日本落叶松抗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茉莉酸处理日本落叶松针叶内保护酶活性的时序变化茉莉酸喷施处理可以显着提高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OD、CAT活性,并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两种保护酶的活性均在喷施后3-5 d左右达到峰值,其中0.1 mmol·L-1茉莉酸喷施处理的诱导效果最佳且酶活性持续时间最长。2.外源茉莉酸处理日本落叶松针叶内防御酶活性的时序变化茉莉酸喷施处理后,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AL和PPO活性显着增加,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PAL在茉莉酸喷施后第3 d活性达到峰值,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以0.1 mmol·L-1茉莉酸喷施处理的诱导效果最佳且酶活性持续时间最长。PPO在0.01 mmol·L-1茉莉酸喷施处理的诱导效果最佳且酶活性持续时间最长。3.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日本落叶松针叶内保护酶活性的时序变化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可以显着提高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OD、CAT活性,并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两种保护酶的活性均在喷施后3-5 d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以0.01 mmol·L-1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对POD的诱导效果最佳且酶活性持续时间最长。CAT在0.1 mmol·L-1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的诱导效果最佳且酶活性持续时间最长。4.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日本落叶松针叶内防御酶活性的时序变化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后,日本落叶松针叶内PAL和PPO活性显着增加,且PAL、PPO活性均呈现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茉莉酸甲酯喷施后第3 d活性达到峰值,之后呈现下降趋势,其中0.01 mmol·L-1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对PAL、PPO的诱导效果最佳且酶活性持续时间最长。

郝宝强[10](2021)在《2-羟丙基-β-环糊精包封二甲基二硫制备缓释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甲基二硫(DMDS)对于毁灭性土传病害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且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使之成为溴甲烷最有潜力的替代品之一。二甲基二硫的挥发性很强,在土壤里可以快速挥发成气体向四周扩散,从而杀灭土壤中的有害生物,包括土传病原菌、线虫、地下害虫、杂草等。DMDS在田间是以原药的方式使用,污染环境、刺激性气味大、人体暴露风险高。因此开发DMDS缓释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建立了环糊精(CD)包封DMDS缓释剂的制备方法并成功制备缓释剂,同时进行了二甲基二硫缓释剂的表征、缓释效果的测定、使用安全性、生物活性、储存稳定性以及释放机制的评价。该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环糊精包封二甲基二硫缓释剂(DMDS@HP-β-CD)的制备方法。以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载体,用搅拌法制备土壤熏蒸剂二甲基二硫缓释剂型。在不同的温度(25℃、30℃、35℃)、搅拌时间(1h、2 h、3 h)、HP-β-CD和DMDS质量比(1:1、1:2、2:1)的情况下制备环糊精包封DMDS缓释剂。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索最佳制备方案,得出在搅拌温度为25℃、搅拌时间为1 h、质量比为1:1,搅拌速度为200 r/min的条件下,制备的环糊精包封二甲基二硫缓释剂经过乙酸乙酯洗涤3次后测定载药量是9.52%、包封率为81.49%。2.DMDS@HP-β-CD的表征。将制备出来的样品进行相应的表征包括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热重分析(TGA)、扫描电镜(SEM)。表征结果证明DMDS分子被包封至HP-β-CD空腔内以及形态发生了变化。3.缓释效果的测定。按照DMDS有效成分田间使用量40 g a.i./m2(102.6 mg/kg)进行施药,在室温下通过模拟田间100 ml/min的空气流速进行DMDS的释放速率测定,结果表明:在维持高浓度释放速率(大于5μg/min)的时间上,DMDS@HP-β-CD的释放时间是DMDS原药的2倍。这证明DMDS@HP-β-CD具有缓释性能。4.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以缓释的结果进行释放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结果表明DMDS@HP-β-CD中DMDS的释放最符合Peppas模型,拟合的模型为Q=0.0909t0.6699。5.使用安全性的评价。在28℃下经过熏蒸处理7天、敞气1天后的土壤中种植黄瓜种子。经过DMDS、DMDS@HP-β-CD处理的黄瓜的发芽率、根长、芽长、鲜重都与空白对照无显着性抑制作用。6.生物活性评价。在102.6 mg/kg和205.2 mg/kg的有效成分浓度下,DMDS@HP-β-CD对线虫防效(校正死亡率)为90.25%和97.66%、镰刀菌属防效为68.59%和73.55%、疫霉菌属防效为64.93%和69.41%;相同有效成分浓度下DMDS对线虫防效为94.78%和100%、镰刀菌属防效为77.68%和82.64%、疫霉菌属防效为69.41%和83.58%。除了205.2mg/kg的有效成分浓度下的疫霉菌属防效外,其余DMDS@HP-β-CD防效均与DMDS原药无显着性差异。7.储存稳定性。准确称取0.02 g DMDS@HP-β-CD置于20ml顶空瓶中,敞口和密封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保存,测得在4℃条件下10 d的剩余量为74.11%和84.62%。8.释放机制。在土壤中以102.6mg/kg的有效成分浓度施药,然后在表面进行释放速率监测。结果表明DMDS原药在3h时释放速率降低到5 ug/min,而DMDS@HP-β-CD降低到相同的释放速率需要6 h。DMDS原药累计释放百分率为36.25%,DMDS@HP-β-CD为36.70%。DMDS@HP-β-C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是DMDS原药的1.5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HP-β-CD包封土壤熏蒸剂DMDS的效果及各方面评价均表现良好,该研究为土壤熏蒸剂DMDS缓释剂型的开发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同时不仅可以减小DMDS在使用时候的强烈刺激性气味,减小人体暴露,还可以减少用药量,降低环境压力、生产成本,对于土传病害的控制、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用微囊控制棉花药剂的释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微囊控制棉花药剂的释放(论文提纲范文)

(1)乳化剂EL-40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防控苗期棉蚜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制备
        1.2.2 载药微囊的表征参数测定
        1.2.3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叶面性能测定
        1.2.4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
        1.2.5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载药微囊的形貌与粒径
    2.2 载药微囊的化学结构分析
    2.3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叶面性能
        2.3.1 表面张力与接触角
        2.3.2 叶面沉积形貌与初始释放
    2.4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
        2.4.1 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2.4.2 对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
    2.5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田间应用效果评价
        2.5.1 药剂对发生初期棉蚜种群的控制作用
        2.5.2 药剂对发生盛期棉蚜及瓢虫种群的影响
3 讨论

(2)我国防治主要土传病害的农药登记和推广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土传病害的主要类型及发生特点
2 我国登记注册的防治土传病害农药有效成分名录
3 杀菌剂的推广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杀菌剂的推广应用现状
    3.2 杀菌剂推广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3.2.1 国家政策因素
        3.2.2 杀菌剂自身因素
        3.2.3 行业问题
4 展望和建议

(3)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农药控缓释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无机材料
        1.2.2 高分子材料
    1.3 农药控缓释制剂对非靶标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1.4 刺激响应性农药控释剂的研究进展
        1.4.1 非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1.4.2 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1.4.3 多因子响应性控释剂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改性纤维素的氟虫腈制剂制备及生物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羧甲基纤维素(CMC)的合成
        2.2.4 胺化羧甲基纤维素(ACMC)的合成
        2.2.5 氟虫腈纤维素制剂(ACMCF)和氟虫腈水乳剂(Fipronil EW,FE)的制备
        2.2.6 叶面接触角和持留量测试
        2.2.7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试验
        2.2.8 生物活性测定
        2.2.9 土壤淋溶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CMCF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3.2 ACMCF的形貌分析
        2.3.3 叶片铺展和润湿性能
        2.3.4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
        2.3.5 生物活性
        2.3.6 土壤迁移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的制备及持效防治小菜蛾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纳米纤维素(NFC)的制备
        3.2.4 毒死蜱微囊(CPF@CM)的制备
        3.2.5 CPF@CM载药率测试和体外释放实验
        3.2.6 释放动力学拟合
        3.2.7 微囊叶片铺展性实验
        3.2.8 生物活性
        3.2.9 斑马鱼急性毒性
        3.2.10 光稳定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F@CM形貌表征
        3.3.2 CPF@CM结构和热性能分析
        3.3.3 体外释放及动力学分析
        3.3.4 叶片铺展性
        3.3.5 生物活性
        3.3.6 斑马鱼急性接触毒性
        3.3.7 光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响应性咪鲜胺微球的制备及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pH响应性载体的合成及活性物质的负载
        4.2.4 PC@TA/Cu载药率测试和pH响应释放探究
        4.2.5 叶片持留量
        4.2.6 生物活性实验
        4.2.7 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
        4.2.8 载体生物安全性探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及制备过程分析
        4.3.2 结构分析
        4.3.3 叶片黏附性
        4.3.4 释放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4.3.5 生物活性
        4.3.6 生物安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蓝藻藻源有机物的分泌释放特性及其水处理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蓝藻及其藻源有机物的基本性质
        1.2.2 蓝藻藻源有机物形成及分泌的环境条件
        1.2.3 蓝藻藻源有机物对水源水质的污染现状
        1.2.4 蓝藻藻源有机物的降解去除措施
        1.2.5 蓝藻藻源有机物处理过程中对水工艺的潜在影响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蓝藻藻源有机物的分泌特性及组分结构特征
    2.1 研究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水样
        2.2.2 藻细胞的鉴定及含量分析
        2.2.3 蓝藻AOM的提取
        2.2.4 蓝藻AOM的表征
        2.2.5 实验设备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蓝藻细胞生长周期下AOM的分泌释放规律
        2.3.2 蓝藻AOM的分子量分布特征
        2.3.3 蓝藻AOM的光谱吸收特性分析
        2.3.4 蓝藻AOM的三维荧光组分结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蓝藻藻源有机物的絮凝特性及其对混凝处理效能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水样
        3.2.2 蓝藻AOM的提取
        3.2.3 混凝药剂
        3.2.4 蓝藻AOM的混凝工艺模拟
        3.2.5 蓝藻AOM絮凝性能的表征
        3.2.6 实验设备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蓝藻AOM的絮凝效果分析
        3.3.2 混凝前后蓝藻AOM的Zeta变化
        3.3.3 蓝藻AOM的混凝絮体粒径分布变化
        3.3.4 混凝前后蓝藻AOM的物质组分结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蓝藻藻源有机物的吸附效能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水样
        4.2.2 吸附材料
        4.2.3 蓝藻AOM的提取
        4.2.4 蓝藻AOM的活性炭吸附模拟实验
        4.2.5 蓝藻AOM的吸附效能表征
        4.2.6 实验设备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蓝藻AOM的活性炭吸附去除效率分析
        4.3.2 活性炭吸附前后蓝藻AOM的物质组分变化
        4.3.3 蓝藻AOM中易于活性炭结合的基团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丙硫菌唑微囊及生物可降解抗菌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丙硫菌唑概述
        1.1.1 丙硫菌唑的理化性质
        1.1.2 丙硫菌唑的生物活性
        1.1.3 丙硫菌唑的毒性
        1.1.4 丙硫菌唑的国内外登记及使用情况
    1.2 农药缓控释放技术及应用
        1.2.1 农药缓控释放技术
        1.2.2 农药缓控释制剂常用到的载体材料
        1.2.3 缓控释制剂的释放机制
        1.2.4 聚羟基脂肪酸酯作为农药载体的应用
    1.3 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3.1 论文的立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溶剂蒸发法制备丙硫菌唑微囊及其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操作
        2.2.1 丙硫菌唑微囊的制备
        2.2.2 丙硫菌唑微囊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2.2.3 丙硫菌唑微囊性能研究
        2.2.4 单因素实验设计
        2.2.5 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最优配方
        2.2.6 微囊缓释性能的研究
        2.2.7 微囊水中光解研究
        2.2.8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3.1.1 PVA质量分数对丙硫菌唑微囊性能的影响
        2.3.1.2 芯壁质量比对丙硫菌唑微囊性能的影响
        2.3.1.3 油水体积比对丙硫菌唑微囊性能的影响
        2.3.1.4 剪切速率对丙硫菌唑微囊性能的影响
        2.3.2 正交试验结果
        2.3.3 微囊形貌观察
        2.3.4 红外光谱分析
        2.3.5 动力学研究
        2.3.6 水中的光解
        2.3.7 室内毒力测定
    2.4 讨论
        2.4.1 制备工艺的筛选
        2.4.2 微囊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可降解聚羟基丁酸酯/丙硫菌唑复合抗菌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 实验操作
        3.2.1 聚羟基丁酸酯/丙硫菌唑复合抗菌薄膜的制备
        3.2.2 复合抗菌薄膜(PRO/PHB)实际含药量的测定
        3.2.3 复合抗菌薄膜的性能表征
        3.2.4 复合抗菌薄膜的透光率及透明度
        3.2.5 复合抗菌薄膜的水溶性实验及薄膜在水中及土壤中降解后形态观察
        3.2.6 不同pH环境下复合薄膜的释放性能及释放动力学
        3.2.7 复合薄膜的抗菌性能及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薄膜的载药量及性能的表征
        3.3.2 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及水中的降解性能
        3.3.3 复合抗菌薄膜的水溶性试验及薄膜在水中及土壤中降解后形态观察
        3.3.4 不同pH下的薄膜释放及释放动力学
        3.3.5 抗菌活性及盆栽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氨酯丙硫菌唑微囊及其氨基寡糖素交联微囊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实验操作
        4.2.1 聚氨酯丙硫菌唑微囊的制备
        4.2.2 聚氨酯壁材交联氨基寡糖素丙硫菌唑微囊的制备
        4.2.3 微囊及微囊悬浮剂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4.2.4 微囊性能表征
        4.2.5 不同微囊在不同pH缓冲介质中的释放性能
        4.2.6 不同微囊悬浮剂在水中的光解性能
        4.2.7 微囊生物活性的测定
        4.2.8 不同微囊对小麦生长及抗逆性的影响
        4.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囊性能表征
        4.3.2 不同微囊在不同pH缓冲介质中的释放性能
        4.3.3 微囊及氨基寡糖素交联之后微囊悬浮剂紫外光降解的情况
        4.3.4 生物杀菌活性的测定
        4.3.5 不同微囊对小麦生长及抗逆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溶剂蒸发法制备丙硫菌唑微囊及其性能研究
    5.2 生物可降解聚羟基丁酸酯/丙硫菌唑复合抗菌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3 聚氨酯丙硫菌唑微囊及其氨基寡糖素交联微囊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5.4 研究课题的创新点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双线卷裙夜蛾概述
    1.2 植物源农药概况
        1.2.1 植物源药剂的植物种类
        1.2.2 植物源农药药剂的有效成分种类
        1.2.3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1.3 国内外植物源驱避剂研究进展
        1.3.1 植物有效活性物提取方法概述
        1.3.2 植物源农药剂型
    1.4 薄荷研究概述
        1.4.1 薄荷概述
        1.4.2 薄荷化学成分
        1.4.3 薄荷研究的现状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筛选及有效物质的提取
    2.1 研究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植物粗提取方法
        2.2.3 驱避活性试验设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驱避活性结果
        2.3.2 驱避浓度筛选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3 植物源驱避剂的制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溶剂筛选方法
        3.1.3 乳化剂筛选方法
        3.1.4 植物源药剂配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溶剂筛选结果
        3.2.2 乳化剂筛选结果
        3.2.3 植物源驱避剂配制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植物源驱避剂林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林间防效与药剂持效期试验设计
        4.1.3 药剂安全性评价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源驱避剂的林间防效测定结果
        4.2.2 植物源驱避剂持效期测定结果
        4.2.3 安全性评价结果
    4.3 小结和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飘移规律及对蜜蜂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植保无人飞机发展现状
    1.3 农药飘移研究进展
        1.3.1 农药雾滴飘移的影响因素
        1.3.2 喷雾飘移的测试方法
    1.4 化学农药对蜜蜂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1.5.1 现有研究及存在问题
        1.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环境风速及飞行参数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雾滴飘移特性的影响
    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处理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雾滴飘移率与下风向距离的函数关系
        2.3.2 不同处理的雾滴累计飘移率及90%累计飘移距离
        2.3.3 雾滴飘移测试结果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喷施化学农药对蜜蜂的飘移风险研究
    3.1 试验仪器与材料
        3.1.1 试验仪器
        3.1.2 供试药剂
        3.1.3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气象条件测定
        3.2.3 雾滴飘移量的测定
        3.2.4 蜜蜂存活率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植保机械施药时的下风向雾滴飘移特性
        3.3.2 不同处理对蜜蜂死亡数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喷施化学农药对蜜蜂飘移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4.1 试验仪器与材料
        4.1.1 试验仪器
        4.1.2 参试药剂
        4.1.3 供试生物
        4.1.4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气象因素
        4.2.4 雾滴飘移量的测定
        4.2.5 飞行强度的调查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处理的下风向雾滴飘移量
        4.3.2 不同处理的蜜蜂飞行强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外源褪黑素缓解黄瓜幼苗吡虫啉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概述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1 农药的概念与分类
        1.1.2 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
        1.1.3 农药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1.1.4 农药对作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1.5 吡虫啉的危害
    1.2 农残的降解及植物解毒机理研究现状
        1.2.1 农残控制与预防
        1.2.2 环境中农药降解的技术与方法
        1.2.3 农药在植物中的代谢降解过程
        1.2.4 谷胱甘肽结合解毒途径
    1.3 褪黑素(Mel)的合成与含量
        1.3.1 Mel的生物合成
        1.3.2 植物内源Mel含量及影响因素
        1.3.3 Mel对植物生物胁迫的影响
        1.3.4 Mel对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影响
    1.4 转录组学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中的研究
        1.4.1 转录组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1.4.2 转录组测序在褪黑素响应非生物胁迫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吡虫啉对黄瓜幼苗的影响及不同褪黑素浓度的缓解作用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吡虫啉对黄瓜幼苗光合参数Pn、Tr、Ci、Gs的影响
        2.2.2 外源施用褪黑素对黄瓜幼苗叶片和根系中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2.2.3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吡虫啉残留的影响
        2.2.4 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MDA的影响
        2.2.5 不同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2.6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7 外源褪黑素对黄瓜幼苗吡虫啉降解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能力及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2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3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3.2.4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5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淀粉与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氧化还原稳态及解毒关键酶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O_2~(·-)及H_2O_2含量的影响
        4.2.2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As A、DHA、GSH和 GSSG含量的影响
        4.2.4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APX和 AAO活性的影响
        4.2.5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MDHAR、DHAR、GR活性的影响
        4.2.6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GST活性的影响
        4.2.7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解毒基因的影响
        4.2.8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降解中的作用模型
    4.3 讨论
第五章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氮代谢和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NR、Ni R活性的影响
        5.2.2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GS和 GOGAT活性的影响
        5.2.3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大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5.2.4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中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5.2.5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转录组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样品制备
        6.1.4 RNA提取和纯化
        6.1.5 RNA样本质量检测
        6.1.6 mRNA文库的建立和测序
        6.1.7 测序数据处理
        6.1.8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6.1.9 qRT-PCR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黄瓜叶片总RNA质控分析
        6.2.2 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析
        6.2.3 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6.2.4 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6.2.5 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注释
        6.2.6 qRT-PCR(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9)外源茉莉酸及茉莉酸甲酯对日本落叶松防御蛋白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日本落叶松
    1.2 日本落叶松主要虫害及治理
        1.2.1 落叶松球蚜
        1.2.2 落叶松红腹叶蜂
        1.2.3 落叶松球蚜的防治措施
        1.2.4 落叶松红腹叶蜂的防治措施
    1.3 植物的诱导抗虫性
        1.3.1 植物诱导抗性与防御酶
        1.3.2 植物诱导抗性与保护酶
    1.4 茉莉酸及茉莉酸甲酯在诱导抗虫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目标、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标
        1.6.3 技术路线图
2 外源茉莉酸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日本落叶松幼苗
        2.2.2 日本落叶松幼苗处理
        2.2.3 日本落叶松针叶采集
        2.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5 药品和化学试剂
        2.2.6 酶活性的测定
        2.2.7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茉莉酸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2.3.2 茉莉酸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3.3 外源茉莉酸诱导日本落叶松针叶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图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外源茉莉酸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日本落叶松幼苗
        3.2.2 日本落叶松幼苗处理
        3.2.3 日本落叶松针叶采集
        3.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5 药品和化学试剂
        3.2.6 酶活性的测定
        3.2.7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茉莉酸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2 茉莉酸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3.3.3 外源茉莉酸诱导日本落叶松针叶内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图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外源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日本落叶松幼苗
        4.2.2 日本落叶松幼苗处理
        4.2.3 日本落叶松针叶采集
        4.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5 药品和化学试剂
        4.2.6 酶活性的测定
        4.2.7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3.2 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3.3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日本落叶松针叶内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图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外源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日本落叶松幼苗
        5.2.2 日本落叶松苗处理
        5.2.3 日本落叶松针叶采集
        5.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5 药品和化学试剂
        5.2.6 酶活性的测定
        5.2.7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2 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对日本落叶松针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5.3.3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日本落叶松针叶内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图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10)2-羟丙基-β-环糊精包封二甲基二硫制备缓释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传病害的防治情况
    1.2 土壤熏蒸剂的研究现状
    1.3 常用熏蒸剂的种类
    1.4 环糊精的研究进展
    1.5 二甲基二硫的剂型
    1.6 论文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甲基二硫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2.1 二甲基二硫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2.1.1 材料和设备
        2.1.2 数据处理
        2.1.3 试验方法
        2.1.4 结果与讨论
    2.2 二甲基二硫环糊精包合物的表征
        2.2.1 材料和设备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小结
第三章 二甲基二硫环糊精包合物的评价
    3.1 DMDS@HP-β-CD缓释效果的测定
        3.1.1 材料和设备
        3.1.2 数据处理
        3.1.3 试验方法
        3.1.4 结果与讨论
    3.2 DMDS@HP-β-CD的释放动力学与机制
    3.3 DMDS@HP-β-CD生物活性评价
        3.3.1 材料和设备
        3.3.2 数据处理
        3.3.3 试验方法
        3.3.4 结果与讨论
    3.4 DMDS@HP-β-CD使用安全性的评价
        3.4.1 材料和设备
        3.4.2 数据处理
        3.4.3 试验方法
        3.4.4 结果与讨论
    3.5 DMDS@HP-β-CD的降解
        3.5.1 材料和设备
        3.5.2 数据处理
        3.5.3 试验方法
        3.5.4 结果与讨论
    3.6 DMDS@HP-β-CD的储存稳定性评价
        3.6.1 材料和设备
        3.6.2 数据处理
        3.6.3 试验方法
        3.6.4 结果与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创新性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用微囊控制棉花药剂的释放(论文参考文献)

  • [1]乳化剂EL-40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防控苗期棉蚜的调节作用[J]. 王爱萍,曹海潮,狄春香,于少利,慕卫,李北兴. 植物保护学报, 2021(05)
  • [2]我国防治主要土传病害的农药登记和推广情况[J]. 李文静,王秋霞,李园,颜冬冬,郭美霞,徐进,靳茜,曹坳程. 农药, 2021(08)
  • [3]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D]. 肖豆鑫. 浙江大学, 2021(01)
  • [4]蓝藻藻源有机物的分泌释放特性及其水处理效能研究[D]. 胥辰卉. 扬州大学, 2021(08)
  • [5]丙硫菌唑微囊及生物可降解抗菌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陈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6]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D]. 李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7]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飘移规律及对蜜蜂的风险评估研究[D]. 石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8]外源褪黑素缓解黄瓜幼苗吡虫啉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D]. 刘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9]外源茉莉酸及茉莉酸甲酯对日本落叶松防御蛋白活性的影响[D]. 彭飞飞.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10]2-羟丙基-β-环糊精包封二甲基二硫制备缓释剂的研究[D]. 郝宝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标签:;  ;  ;  

用微胶囊控制释放棉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