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平滑肌瘤一例报告

胃平滑肌瘤一例报告

一、胃平滑肌瘤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袁明圆,耿昕,台秀丽,牛兆园[1](2021)在《妊娠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妊娠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诊疗经过。检索国内外妊娠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的相关文献, 分析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等资料。结果 (1)病例报告:患者33岁, 孕37周+2时因"发现盆腔包块7个月, 阴道流液半小时"入院。入院当日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盆腹腔肿物切除术。术后随访26个月, 未见明显复发迹象。(2)文献复习:检索到相关文献13篇, 共15例(含本例)。15例患者发病年龄32岁(19~47岁), 其中5例有肌瘤切除史。12/15孕期无明显症状, 于分娩时或产后发现;3/15孕期出现明显症状, 以腹痛为主。6/15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胎位异常、羊水过少等产科相关并发症。2/15例为辅助生殖技术妊娠。11/15分娩孕周>32周, 3/15分娩孕周<28周, 1/15因严重并发症于孕10周终止妊娠。12/15采取剖宫产术+肌瘤清除术, 并保留子宫和附件;3/15例采取了子宫切除术(其中2例同时切除双侧附件)。7例病理表现为广泛、大量分布的小肌瘤, 类似恶性肿瘤浸润, 直径0.5~1.0 cm;5例有多个较大肌瘤, 伴随散在分布的小肌瘤。结论妊娠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是一种较罕见的良性疾病, 常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 术前较难诊断, 多于术后经组织病理学确诊, 可能误诊为恶性肿瘤。通常选择剖宫产术+肌瘤切除术治疗。

吴婷,童咏花,张凌云,吴士迪,黄长征[2](2021)在《皮肤平滑肌瘤43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皮肤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1989年6月—2019年6月经组织病理确诊的43例皮肤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结果:43例患者中男17例,女26例,其中25~60岁者最多见,占79.1%;病程>20年者8例(18.6%);皮损位于下肢者最多见;伴疼痛者21例(48.8%)。所有样本中毛发平滑肌瘤16例(37.2%),血管平滑肌瘤22例(51.2%),生殖器平滑肌瘤5例(11.6%),术前正确诊断率为25.6%。结论:皮肤平滑肌瘤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多发者常见于躯干,单发者常见于下肢,误诊率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是唯一确诊手段。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可作为诊断潜在恶性肿瘤的线索。

郭杰洁[3](2021)在《胃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胃黏膜下肿瘤(GSMTs)的一般临床特征,以探究胃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通过比较ESD及EFR两种内镜下治疗方式的临床数据,评估分析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01月至2020-01月111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一般信息、术前检查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11例患者,男性81例(72.97%),女性30例(27.03%)。多数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2)病变位于胃体占65.8%(73/111),其中GIST占41.1%(30/73)。位于胃底占22.5%(25/111),GIST占72.0%(18/25)。病变位于胃窦占11.7%(13/111),主要类型为异位胰腺,占46.2%(6/13)。3)109例患者术前行腹部CT,102例患者术前完善EUS,术前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CT好。4)69例患者行ESD手术。42例病例行EFR,手术方式为EFR的患者穿孔发生率、内镜操作时间、肿瘤直径高于ES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0例间质瘤术后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和KI67比例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SMTs在临床上多无特异性症状,GIST是胃中最常见且研究较多的肿瘤。术前常规使用超声内镜及腹部CT检查有助于评估病变性质及起源层次。ESD、EFR切除GSMTs有较好的疗效。

肖峰,颜红柱,邹珏,益莉娜,郭敏[4](2021)在《多结节状胃梭形细胞肿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3例胃多结节状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例1胃丛状纤维黏液瘤、例2胃神经鞘瘤伴有固有平滑肌累犯、例3胃多发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3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组织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分别标记PDGFR、Dog-1、CD117、Desmin、Actin、S-100、SOX10、ALK,并结合文献讨论及相关分析。结果例1呈多结节状,结节内富含小血管,梭形细胞散在分布于黏液基质内,个别结节呈蘑菇样、蟹足样向胃壁平滑肌穿插,可见淋巴细胞围绕。例2肿瘤由胞质淡嗜伊红色的梭形细胞构成,局部呈条束状排列。结节外围部分肿瘤细胞向胃壁侵袭生长形成多个小结,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套。例3肌壁间见2个结节,结节由梭形细胞呈编织状排列,梭形细胞胞质丰富、强嗜伊红色。免疫组化:PDGFR、Dog-1、CD117均(-),其余均符合各自特征性表达。结论 3例肿瘤均由梭形细胞构成,鉴别诊断方面均必须首先排除胃肠间质瘤。3者都属于良性肿瘤且预后良好,都能形成多结节状或多发,例1、2的多结节或多发可能与肿瘤结节的侵袭性有关。

侯宗宾[5](2020)在《CT纹理分析在胃黏膜下肿瘤中的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CT纹理分析在鉴别胃间质瘤和良性胃黏膜下肿瘤中的诊断研究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在胃黏膜下肿瘤(gastric submucosal tumors,GSMT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的收集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经病理确诊的98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患者和44例良性胃黏膜下肿瘤(benign gastric submucosal tumors,benign-GSMTs)患者(其中33例胃平滑肌瘤,11例胃神经鞘瘤),均在治疗前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并且收集完整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评估肿瘤的CT影像特征主要包括部位、生长方式、形态、肿瘤边缘、强化均质性、钙化、表面溃疡、坏死和肿大淋巴结,测量肿瘤最大径,并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两名观察者间图像评估的可重复性。两组间定量资料的统计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定性资料的统计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筛选出鉴别GSTs和benign-GSMT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影像特征的诊断效能。将静脉期的肿瘤轴位最大层面原始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a Zda软件进行纹理分析。勾画肿瘤的边缘,绘制得出ROI。勾画时紧贴肿瘤边缘,尽量避免纳入病变周围的脂肪、空气和水。ROI选定后软件将自动生成相关的参数,再进行特征参数提取。两组间纹理分析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CT纹理特征鉴别GSTs和benign-GSMT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影像特征联合CT纹理特征的诊断效能。根据ROC曲线的AUC值,评价CT影像特征和CT纹理特征对GSTs和benign-GSMTs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142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其中胃间质瘤98例,良性胃黏膜下肿瘤44例(胃平滑肌瘤33例,胃神经鞘瘤11例)。结果显示CT影像特征中的年龄、肿瘤最大径、性别、生长方式、肿瘤边缘、强化均质性及坏死可作为鉴别胃间质瘤和良性胃黏膜下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CT纹理特征中的Kurtosis及Entropy可作为鉴别胃间质瘤和良性胃黏膜下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影像模型与影像联合纹理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52和0.932,敏感度分别为72.7%和86.4%,特异度分别为84.7%和89.8%。影像联合纹理模型的AUC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比CT影像模型高。结论:1.CT影像评估中,年龄、肿瘤最大径、性别、生长方式、肿瘤边缘、强化均质性及坏死对鉴别胃间质瘤和良性胃黏膜下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2.CT影像联合纹理模型在胃间质瘤和良性胃黏膜下肿瘤的鉴别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且诊断效能比CT影像模型更高,有助于临床精准诊断。第二部分CT纹理分析在评估胃间质瘤不同危险度分级中的诊断研究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方法在评估和鉴别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不同危险度分级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的收集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经病理确诊的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患者98例,均在治疗前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检查,并且收集完整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评估肿瘤的CT影像特征主要包括部位、生长方式、形态、肿瘤边缘、强化均质性、钙化、表面溃疡、坏死和肿大淋巴结,测量肿瘤最大径,并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两组间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筛选出鉴别不同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影像特征在评估不同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的诊断效能。将静脉期的肿瘤轴位最大层面原始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a Zda软件进行纹理分析。勾画肿瘤的边缘,绘制得出ROI。勾画时紧贴肿瘤边缘,尽量避免纳入病变周围的脂肪、空气和水。ROI选定后软件将自动生成相关的参数,再进行特征参数提取。两组间纹理分析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出鉴别不同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影像特征联合CT纹理参数在评估不同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的诊断效能。根据ROC曲线的AUC值,评价CT影像特征和CT纹理特征对低度和高度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98例胃间质瘤患者,其中低危组胃间质瘤58例,高危组胃间质瘤40例。结果显示CT影像特征中的肿瘤最大径、部位、生长方式、形态、肿瘤边缘、强化均质性、钙化及坏死可作为鉴别低危组胃间质瘤和高危组胃间质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CT纹理特征中的Mean、Perc.10%、Perc.50%、Perc.90%及Perc.99%可作为鉴别低危组胃间质瘤和高危组胃间质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影像模型与影像联合纹理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942和0.964,敏感度分别为82.5%和85.0%,特异度分别为98.3%和94.8%。影像联合纹理模型的AUC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比CT影像模型高。结论:1.CT影像诊断中,肿瘤最大径、部位、生长方式、形态、肿瘤边缘、强化均质性、钙化及坏死在低危组和高危组胃间质瘤的鉴别中具有一定意义。2.构建CT影像模型和影像联合纹理模型来鉴别不同危险度的胃间质瘤,影像联合纹理模型的诊断效能较高。

黄瑞娟,林振意,曾超华[6](2020)在《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进行胃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与胃镜检查,观察病理诊断结果 ,比较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38例胃炎,25例胃溃疡, 8例胃癌, 5例胃息肉, 2例胃平滑肌瘤, 2例胃间质瘤。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8%,与胃镜检查的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部疾病患者诊断中应用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韩涛[7](2020)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远期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是泛指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层以下各层(主要包括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隆起性病变。通常直径<2cm的消化道SMTs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是在内镜检查时被发现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上多为良性病变,但是小部分SMTs可表现为恶性,同时随着病变的不断增大,有些特殊部位以及病理学类型的SMTs可能出现出血、梗阻以及转移等一系列情况。近年来随着内镜检查的逐渐普及,以及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技术的发展和进步,SMTs的发现率大幅提高。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为基础的内镜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内镜下切除SMTs也因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并发症少、相关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大家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于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理类型的SMTs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不多,对于内镜治疗不同类型SMTs的安全性及预后需进一步明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522例SMTs的治疗过程、并发症及预后情况,通过不同的内镜治疗方式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内镜下治疗SMTs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及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522例SMTs的治疗及随访资料。主要统计患者一般特点,SMTs的位置、起源层次、大小及病理类型等资料,观察内镜下治疗SMTs的切除的有效性、并发症及术后随访复发情况,分析SMTs的分布规律、手术方式选择以及可能影响手术完整切除及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结果男女比例为1:1.25,平均年龄52±11岁,EUS下平均大小为1.35±0.95cm,上消化道SMTs占94.64%,胃部SMTs病理类型与起源层次在统计学上相关联,食管、胃部、十二指肠SMTs手术方式与起源层次在统计学上相关联,平滑肌瘤分布位置与起源层次在统计学上相关联,总体安全性98.66%/有效率98.85%,平均随访时间42±9月,远期复发率0.48%。23例十二指肠SMTs平均长径1.4±1.4cm,长径≥5cm共2例,10例结肠SMTs平均长径2.1±1.8cm,长径≥3cm共3例,其中1例出现术后出血,30例NETs内镜治疗中有2例非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回报基底切缘阳性),另有1例术后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SMTs是安全有效的,但需掌握手术适应症,根据肿瘤大小、不同位置、不同起源层次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远期随访复发率极低;上消化道SMTs发病率较高,内镜手术技术较为成熟,安全性较高,但十二指肠及结肠体积较大的SMTs(长径≥3cm)需警惕术后并发症可能,术前评估良性建议随访,不做积极治疗;术前倾向NETs诊断的病例,术中应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术后病理明确NETs的病例需严密术后随访,存在一定复发概率。

董雨桐[8](2020)在《超声内镜和MSCT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内镜手术术前评估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分析超声内镜和MSCT两种检查方法在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影像表现,结合手术及病理信息,旨在探究两种影像方法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对食管粘膜下肿物术前评估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医师能够准确的手术提供更详细的检查方案,使得治疗方案及术中具体处理进一步合理化、高效化。材料与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经内镜下手术治疗的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58例,术前经超声内镜和MSCT影像检查,采取双盲法各自分析判断肿物的起源层次、性质、边界、横断最大径线、纵向最大径线、体积等信息,以术后判断和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的检出率、诊断率、测量数据的一致性等,分析两种检查对SMTs术前诊断的优势和局限性。结果:1、共58例患者,60处病灶列入实验,男性患者36人,女性患者22人,年龄最大值69岁,最小值30岁,平均年龄51.68岁。以中老年(40-64)居多,共47人,占总病例数的81.0%。2、在食管粘膜下肿物中,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在58例病理结果中共有平滑肌瘤48例,占总数82.8%。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中老年(40-64)患者39人。其他颗粒细胞瘤2例(3.4%),淋巴管瘤1例(1.7%),弹性纤维瘤1例(1.7%),间质瘤1例(1.7),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1.7%),梭形细胞瘤2例(3.4%),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7%),鳞状上皮增生、粘膜下水肿1例(1.7%)。3、58例肿物术后起源层次与超声术前评价相符;起源层次位于黏膜肌层有23例,占总数的39.7%;起源于粘膜下层有7例,占总数12.1%;起源于固有肌层26例,占总数44.8%;粘膜下固有肌层分界欠清1例,占1.7%;粘膜下层及粘膜肌,占1.7%。4、58例患者,术前超声内镜发现60处病灶,术后确诊为62处肿物,病灶发现率为96.8%。58名患者中,有55例在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影像科医师仅在图像中发现了33个病灶,其余22例未发现粘膜下肿物,病灶发现率为60%。行卡方检验,得出x2=3.272,P>0.05,即超声内镜和MSCT对肿物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5例同时接受食道超声、MSCT检查的病例中,将瘤体的横断最大径线按四分法将其大小分成4个部分:最长径<5mm、最长径在5-8mm之间、最长径在8-13.9mm之间、最长径>13.9mm。其中最长径小于5mm的肿物有14例,其中CT发现4(28.6%)例;最长径在5-8mm之间的肿物14例,CT发现6例(42.9);最长径在8-13.9mm之间的肿物14例,其中CT发现11例(78.6%);最长径>13.9mm的肿物13例,其中CT发现12例(92.3%)。行卡方检验,得出c2=15.142,P<0.05,即MSCT对不同大小的肿物检出有统计学意义。6、55例接受MSCT检查的患者中,共15例位于食管上段,其中CT发现7(46.7%)例;共21例位于粘膜中段,CT发现14例(66.7%);共19例位于食管下段,其中CT发现12例(63.2%);行卡方检验,得出x2=1.579,P>0.05,即MSCT对食管各个段的肿物诊断无统计学意义。7、48例病理确诊为平滑肌瘤,其中与超声内镜相符的例数有44个(91.7%),不符合例数4个(8.3%)。10例其他病理类型的病灶中,与超声内镜判断相符的只有1例(10.0%),不符合例数9个(90.0%),行卡方检验,得出c2=24.443,P<0.001,即超声内镜对病理类型为平滑肌瘤的肿物诊断有统计学意义。MSCT对平滑肌的诊断率为85.7%,略低于EUS。8、33例两种方法共同检出的病例,超声内镜和MSCT测量出的横断最大径线有较小差异,总体来看,两者测量值基本相同,经统计学分析后,t=0.949,P=0.345。所以认为两种检查对肿物大小测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通过MSCT三维后处理肿瘤分割对33例病例进行了病变体积的测量,将横断长径与纵向长径进行对比发现:7例病灶的横断长径>纵向长径,余26例病灶的横断长径<纵向长径。将研究对象的病变体积与横断长径、纵向长径的水平进行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变体积与横断长径和纵向长径都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比较病变体积与横断长径和纵向长径的r及95%CI,结果显示,病变体积与纵向长径之间的相关性强于横断长径。10、共有48例平滑肌瘤,占病理总数82.6%。超声内镜、MSCT对于平滑肌瘤的诊断可信度均较高。超声内镜示48例平滑肌瘤均表现为低回声,40例回声均匀;其中46例显示边界清晰,20例源于黏膜肌层、4例起源于粘膜下层、2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48例平滑肌瘤中被MSCT所观察到的有28例,其中23例密度均匀,3例钙化、1例低密度、1例稍高密度;19例边界清晰,9例边界不清;28例病灶全部为等到轻度强化;生长方式有10例腔内生长、11例腔外生长、5例内外双侧生长、管壁局部增厚1例。结论:(1)超声内镜对于食道粘膜下肿物的发现率、诊断以及肿物起源层次的判断明显优于MSCT。(2)MSCT对肿瘤的发现率受病灶最大径线影响,当病灶最长径大于13.9mm时,MSCT和超声内镜发现率接近。病灶最长径小于13.9mm时,MSCT的肿瘤发现率明显不及超声内镜。(3)MSCT可以获得肿瘤三维径线及体积数值,并可提供三维可视化图像,获得肿瘤及毗邻关系的全面信息,优于食道超声仅能提供二维信息。(4)MSCT和EUS联合检查对于SMTs术前诊断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可明显提高手术效率,降低ESD、STER术后的并发症。

段端[9](2020)在《子宫肌瘤来源的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个案报道及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我院就诊的1例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pulmonary 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PB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文献报道的222个案,共223例病例进行分析。探究以子宫肌瘤来源的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患者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分析1例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诊疗等临床资料。2、通过检索PubMed、CNKI、万方及维普相关文献。通读全文,所述内容与“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考虑来源子宫”有关的文章纳入。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剔除重复文献,纳入222例个案。结合我院收治1例,共223例病例,进行病例汇总分析。结果:1)患者病理诊断明确PBML。其为绝经前女性,外院体检发现双肺结节,行PET/CT检查考虑肺部良性结节,肺穿刺活检诊断为PBML。入我院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未行激素治疗,2月后出现绝经综合征。随访6月,病情稳定,肺部结节无进展。2)文献分析223例病例:(1)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40-50岁,50岁及50岁以前共163例,所占比例为73.1%。(2)221例有子宫肌瘤病史(99.1%),188例患者有子宫肌瘤手术史(84.4%)。病史分析得出年龄越大的子宫肌瘤患者,初次手术更愿意选择不保留子宫的手术如子宫全切除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初次子宫肌瘤手术后至BML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108个月(60156)。从初次手术(无论是否切除子宫、是否切除卵巢),至BML确诊,这段时间间隔无差异。而有子宫肌瘤复发者,时间间隔更长。(3)BML有症状者为56.1%,咳嗽为最常见表现,其次为呼吸困难。(4)转移部位广散,最常见为肺部,其次为皮下软组织。出现肺部转移者为200例,其中以双肺居多。肺部CT表现提示肺部转移灶多为多发结节,少数为单发结节,肺部结节可合并空洞,囊性变及钙化,极少数累及肺门及纵膈,胸腔积液者为少数。(5)BML与子宫原发肿瘤组织病理学形态特点相似,172例同时描述了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结果,ER及PR均阳性94.2%(162/172)。(6)手术切除BML肿瘤为主要治疗方式,共129例(57.8%),5例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再次选择卵巢切除后使病情稳定。激素治疗69例(30.9%),多数使用芳香酶抑制剂及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激素类似物。(7)152例详细记录了随访资料,随访中位数时间13个月。134例预后良好(88.2%),18例(11.8%)病例病情进展,13例转移部位肿瘤增大或出现新增病灶,5例患者死亡。结论:子宫来源的BML患者均为女性,50岁之前多发。好发于有子宫肌瘤病史及有子宫肌瘤手术史的患者。症状不典型,肺部为常见转移部位,故呼吸道症状常见。影像学表现似良性肿瘤,无特异性。转移肿瘤病理特点似子宫平滑肌瘤特征,大多数ER、PR阳性。治疗方式无统一,手术切除BML仍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常常结合内分泌治疗。而卵巢切除去势似乎更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及发展。BML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出现病情进展甚至死亡。其发病机制仍较模糊,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更支持BML为子宫来源的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章纪叶,王知非,刘军伟,江恺,卢毅[10](2020)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抗反流手术1例》文中提出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疗近年来在国内逐步发展,其中Nissen胃底折叠术被公认为经典术式。临床上术前行胃镜检查经常发现胃底息肉,如果不摘除会因术后折叠瓣的形成而无法随访。我院2019年7月收治1例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术前胃镜发现胃底近贲门处肿物,瘤体向腔内生长型,侵犯肌层,考虑胃间质瘤。因术前考虑其潜在恶性可能,且侵犯肌层,单独胃镜切除可能会穿孔,腹腔镜下

二、胃平滑肌瘤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平滑肌瘤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皮肤平滑肌瘤43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临床诊断
    2.3 皮损组织病理特征
3 讨论

(3)胃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及手术器械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仪器设备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术前相关检查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处理
        2.4 结果指标
        2.5 严格的质量控制
        2.6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胃黏膜下肿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多结节状胃梭形细胞肿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巨检
    2.3 镜检
    2.4 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
3 讨论

(5)CT纹理分析在胃黏膜下肿瘤中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CT纹理分析在鉴别胃间质瘤和良性胃黏膜下肿瘤中的诊断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CT纹理分析在评估胃间质瘤不同危险度分级中的诊断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影像组学在胃肿瘤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2.2 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3 讨论

(7)内镜下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远期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数据采集对象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术前准备
    五、术后处理
    六、术后随访
    七、评价标准
    八、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SMTs临床特点
    二、SMTs内镜特点
    三、SMTs术后随访情况
    四、各部位SMTs特点
    五、各病理类型SMTs特点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超声内镜和MSCT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SMTs的治疗
        2.1.1 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2.1.2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demucosatio,ESD)
        2.1.3 粘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endoscopicresection,STER)
    2.2 SMTs检查方法
        2.2.1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2.2.2 CT 在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应用价值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应用设备、扫描序列和参数
        3.3.1 超声内镜的应用
        3.3.2 MSCT检查设备及方法
    3.4 测量方法
    3.5 统计学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
    4.2 术后病理类型
    4.3 肿物术后证实起源层次
    4.4 超声内镜与MSCT对食道粘膜下肿瘤的发现率
    4.5 MSCT对食道病变不同径线肿物的发现率的比较
    4.6 MSCT对不同分段食道肿物的发现率的比较
    4.7 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
    4.8 超声内镜与MSCT测量肿物横断最大径线
    4.9 MSCT肿瘤分割体积测量与肿瘤最大径线的分析
    4.10 平滑肌瘤两种检查的影像学特点
第5章 讨论
    5.1 食管SMTs的一般临床特点
    5.2 超声内镜诊断食管SMTs的应用价值
    5.3 MSCT诊断食管SMTs的应用价值
    5.4 EUS联合MSCT进行术前诊断的优越性
    5.5 MSCT三维重建肿瘤分割可视化技术初探
    5.6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子宫肌瘤来源的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个案报道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胃平滑肌瘤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合并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一例并文献复习[J]. 袁明圆,耿昕,台秀丽,牛兆园.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12)
  • [2]皮肤平滑肌瘤43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J]. 吴婷,童咏花,张凌云,吴士迪,黄长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1(06)
  • [3]胃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的临床分析[D]. 郭杰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多结节状胃梭形细胞肿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J]. 肖峰,颜红柱,邹珏,益莉娜,郭敏.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01)
  • [5]CT纹理分析在胃黏膜下肿瘤中的诊断研究[D]. 侯宗宾. 郑州大学, 2020(02)
  • [6]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黄瑞娟,林振意,曾超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0(17)
  • [7]内镜下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远期疗效研究[D]. 韩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8]超声内镜和MSCT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D]. 董雨桐. 吉林大学, 2020(08)
  • [9]子宫肌瘤来源的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个案报道及文献分析[D]. 段端.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抗反流手术1例[J]. 章纪叶,王知非,刘军伟,江恺,卢毅. 浙江医学, 2020(09)

标签:;  ;  ;  ;  ;  

胃平滑肌瘤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