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与培育——对第四军医大学教育经验的反思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与培育——对第四军医大学教育经验的反思

一、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第四军医大学育人经验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向东梅[1](2021)在《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研究》文中认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公民道德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云南省大理市南五里桥村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有着积极的区域示范效应。南五里桥村的公民道德实践,对于丰富和发展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成果,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指出,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作为建设着力点。”本文从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相关的文献研究入手,着眼于公民道德建设实现路径的进一步优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梳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在“四个着力点”层面的具体实践、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深化了对农村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认识。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公民道德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交融,公民道德建设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孙宏亮[2](2020)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全方面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状态,希望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促进与凸显人性的医学关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医学发展的客观现状、社会对医学的人文诉求和健康中国的价值旨归三个方面论述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着重论述了医师人文素养的含义、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首先,从社会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入手,分析医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标准,提出医师应承担的角色;其次,根据医师职业需要,将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医师伦理素养、医师哲学素养、医师心理素养和医师法律素养;再次,鉴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介绍当前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从东西方人文思想进行溯源,确定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入手,追求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从家和礼两个方面,探讨美德培养;其次,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到中世纪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博爱”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呼唤,论述了医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变迁。最后,确定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理论,包括成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通过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患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医师人文素养总体良好,大部分医师都能够恪守医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仍然存在部分医师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相对匮乏与普遍的职业倦怠心理逆反,医师人文实践“差异化”与责任担当精神的相对减弱,个性自我的张扬与团队精神的缺乏,科技理性的极端至上与人文价值意义的相对薄弱,对医疗差错的漠视与有意逃避,除医师自身内在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医师职业生态欠佳、相关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氛围有待妥善营造、医院人文建设被边缘化和医疗决策复杂等。第四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美国针对医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健全的机构支持,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培训,还有享誉全球的人文医院,为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创造了环境氛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发布了《优质医疗》及附属8份指南,强调了医师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文件和指南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纲领;新加坡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台湾是亚洲最早推行医院评鉴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区,台湾长庚医疗体系成立了一站式医疗照护单元模式,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中国香港地区完善的政府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院管理和公众互动也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助力。第五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首先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来完善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媒体引导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再次,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最后,通过敬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叙事医学和投身志愿服务,来完成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本研究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深入临床和社区,客观观察、真实记录,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医师个体健康发展,推动医院人文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胡嘉瑜[3](2020)在《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教育部举行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发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时代呼唤。课堂是实施本科教育的主阵地,是保障立德树人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强烈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未来发展。但纵观当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危机普遍存在,难以激发学习激情和探究欲望的课堂日益为学生所厌倦。大学课堂应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场域,一流大学必须有卓越的教学。在机遇和挑战同在,崛起与衰落并存的全球化时代,激发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潜能,需要对大学课堂教学重新进行目标定位,将卓越教学纳入高校的发展范畴,以卓越教学引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研究认为大学卓越教学是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大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空内,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双方围绕高深知识的传递,创生而进行的一种超出平庸与一般,追求出色与更好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既追求德性的生发与弘扬,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堂始终,又致力于创造优质的体验,吸引学生沉浸其中。追求卓越教学已成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大势,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出台“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2014年四川大学设立卓越教学奖,2015年英国政府提出卓越教学框架评估行动。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卓越教学思辨论证丰富,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卓越教学观;宏观层面卓越教学研究火热进行,但尚无课堂层面的实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种类繁多,但难与卓越教学相契合。本研究认为高深知识是大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基调、教学学术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深层追寻、心流体验是大学课堂教学的高级诉求,因此在高深知识观、教学学术理论、心流体验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相关卓越教学研究成果建构了大学卓越教学框架,并先后通过专家咨询、框架指标清晰度访谈、预测试调查对框架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框架包括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组织、教学学术、认知收获、过程体验等七个维度31个要素。以修正后的大学卓越教学框架为依据编制了“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采取随机取样法对S大学的本科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970份,回收940份,问卷回收率为96.9%,有效问卷864份,问卷有效率为91.9%。随后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3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同时采用混合分析软件MAXQDA20对问卷开放题进行归类分析。在问卷分析结果基础上,访谈了5位教师,了解教师对卓越教学的看法以及他们遭遇的教学困境,以充分把握卓越教学视角下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当前大学课堂教学满意度评分为3.44分。当前大学课堂教学距离卓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课堂教学总体得分为3.53分,各维度均值得分从高到低为教学组织(3.81)>知识传授(3.69)>立德树人(3.68)>课堂互动(3.55)>教学学术(3.52)>认知收获(3.26)>过程体验(3.1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1)不同性别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组织、教学学术五个维度以及总体均值上都存在显着差异,并且男生评分显着低于女生;(2)不同年龄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组织、认知收获、过程体验六个维度以及总体均值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并且00后学生的评分显着高于90后评分;(3)不同民族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学术、认知收获、过程体验六个维度以及总体均值上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仅在教学组织存在着显着差异,且少数民族学生评分显着低于汉族学生;(4)不同身份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学术、认知收获、过程体验六个维度以及总体均值上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仅在教学组织上存在着显着差异,且师范生评分显着低于非师范生;(5)不同年级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组织、以及总体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差异表现在:大一,大二显着高于大三、大四,且大四评分最低;(6)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学术、认知收获、过程体验以及总体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差异表现在:自然科学显着低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7)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课堂互动、教学组织、教学学术、认知收获和过程体验这七个维度两两之间均在0.01的水平上存在显着的中低度正向相关;(8)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对因变量“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的变量及其影响系数分别是认知收获(β=0.525)、知识传授(β=0.158)、过程体验(β=0.141)、立德树人(β=0.098)、课堂互动(β=0.077)。结合问卷和访谈分析结果,发现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的课堂过程体验难以达到心流之境界;第二,学生的课堂认知收获尚无深层之进步;第三,大学课堂教学的学术性彰显不足;第四,大学课堂教学立德树人仍待深化;第五,大学课堂教学疏于关注男女性别差异;第六,“00”后大学生为课堂教学带来新挑战;第七,“大四现象”制约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第八,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有待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以助力大学课堂教学实现卓越:第一、创造心流体验吸引学生享受课堂:(1)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2)多方位提升师生互动质量;(3)课堂教学使用“挑战-技能平衡”策略。第二、依托深度教学促进学生高阶发展:(1)教师学会反思审查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2)教师为课堂合理增负以提升教学含金量;第三、推动教学学术增强课堂学术韵味:(1)改革相关制度以提升教学地位;(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第四、开展课程思政深化课堂立德树人目标:(1)唤醒教师课程思政意识;(2)挖掘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第五、立足学生背景差异力争因材施教:(1)因性施教开发男女发展潜力;(2)因龄施教顺应00后鲜明特点;(3)因级施教破解大四危机现象;(4)因科施教展现学科独特魅力。

张敏[4](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兴盛,延续不断的精神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撑,也是塑造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力量。医学人文精神自产生之时就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生存的质量与生命的价值,聚焦于人类未来的健康幸福,追求人类身心的健康状态,旨在实现人同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和谐互动和持续性发展。当前,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的侵袭和医疗服务领域诸多复杂问题的涌现使得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面临着困境。基于此,医学院校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将中华文化的精粹同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之中,为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文章以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为研究主题,厘清文化自信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理论基础,把握当前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困境,釆取对应措施来解决问题等理论难点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阅读和梳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形成文献综述,为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打开思路,发现创新点,找到合理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文献资料阐述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概念。清楚界定文化自信、医学人文精神以及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基本内容以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根据我校负责教育和管理的专家和教师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现状的认识,从医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方面来制订科学合理的问卷,向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四所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发放并回收问卷,根据调查结果来把握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状况。第四部分主要是结合相关文献,从培育理念、培育动力、培育合力、培育氛围以及培育对象等方面阐述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困境及其原因。第五部分主要是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改善医学人文教育、形成合力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医学生的自我教育等方面来探索基本的培育路径。

王娜[5](2020)在《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疗健康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生死重任,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危急关头,广大医护工作者选择了挺身而出、英勇逆行,始终全力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这种关键时刻的行动选择是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也进一步凸显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至关重要。本文紧扣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条主线,以基本理论意蕴的阐释为逻辑起点,分析论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的现实境遇,明确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框架,并在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创新和借鉴进行了探讨,系统论证了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实施路径。第一章阐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厘定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依据。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思想要义和价值旨归,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论述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阐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理论,分析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挖掘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第二章分析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首先从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角度阐述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情境,然后探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分析我国当前医患关系发展的新趋向以及医患关系失调的影响因素,阐明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医患关系背景,最后考察分析了发达国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状况及启示。第三章概括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框架。在从主导内容和基本内容两个层面阐释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分别从理想信念目标、价值认同目标、道德要求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分析了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对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掌握当前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状况,总结和归纳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主要成效,分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偏差以及当前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和困境,并着眼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检视分析。第五章探讨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路,系统论证了教育方法的整体性创新发展。坚持优化、创新、借鉴相结合的原则,对理论灌输、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等常规方法的优化途径进行了具体分析,立足线、面、体三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走向,并对国外医学生人文教育值得借鉴的宏观方法、具体方法和新兴方法进行了探讨。第六章论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厚植文化滋养根基、突出生命价值观教育、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以“青马工程”为牵引凝聚教育合力等五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加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

肖发生,张泰城[6](2019)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德智体美劳育人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优质教育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要求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各高校也积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德智体美劳育人全过程,形成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杨定明[7](2019)在《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文中指出人是一切社会的关系的总和,人类自出生起就离不开社会人际交往。交往不仅是人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是人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人际交往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人际交往自然也就深受这些客观条件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熏陶与教化。社会文化环境不仅对人际交往的内容产生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际交往所采用的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经济、信息全球化带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的交往观念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现实交往实践和网络虚拟交往中,人际交往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如何创造和谐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导致一些大学生因人际交往出现极端恶性事件。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通过对交往、人际交往、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等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论、涵化及其本质进行阐释,并通过社会调查实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儒家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现状;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涵化存在问题,特别是“缺情”问题凸显以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不足的原因。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优秀传统儒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传统儒家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人际交往精华思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的理念、原则和途经有哪些?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扬弃,将其优秀的思想精华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相结合,实现传统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服务。发掘优秀传统儒家文化蕴含的“人之常情”,包含亲情、爱情、友情、“泛爱众”、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同”情怀,归纳儒家文化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情絜情等儒家人情观,凸显儒家人际交往重情理念,提炼并遵循尊重与关怀、仁爱与宽容、理性与适度、明礼与重信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主要原则。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可以通过打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网络媒介正能量导向来构建富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通过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疏导、重课堂教学主阵地引领大学生人际交往、设计丰富多彩的宿舍书院文化来全方位涵化大学生人际交往;通过创设大学生企业实践情感交往平台、公益组织培育大学生关爱他人情感来强化大学生人际的社会关爱力;通过注重提升自我沟通素养,锻造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学向经典、行在当下,实践养成、重情至善实现自我能力与境界提升来达到大学生自我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的目的,发挥优秀传统儒家文化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涵化大学生重情重义,从而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实现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以奋斗之我圆梦青春中国,为培育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

侯燕[8](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顾莉[9](2019)在《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目标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中,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域,家庭不仅要养育家庭成员,还肩负着为社会培育合格社会成员的责任。与学校、社会等其他培育渠道相比,家庭培育具有特殊的比较优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价值观养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主要是通过家风实现的,因为家风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家庭群体的价值观念,是绝大多数家庭成员都能基本认同的价值取向。在特定家风中成长的家庭成员无形中就会受其熏陶,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厚而持久的影响力。但是,家风在性质上有优劣之分,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认为是优秀的家风总是与当时当地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家庭风气,只有优秀家风才能充分发挥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当前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家庭培育,首先就要创建当代优秀家风。这就是本文选题“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出发点。当前,通过家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难点在于,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在家庭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尚未形成足够的自觉意识。为回答该问题,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上厘清家风的本质、家风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家庭和社会在对“现实的人”的培养目标和责任上具有一致性,进而提出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在价值取向上的理性共识,良好家风应主动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家风建设中去,并自觉对家庭成员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为进一步探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家风建设促进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本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进行了考察。传统家风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等精神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通过家训、家书、家祠、家谱以及日常言行等形式在价值观培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风蕴含丰富的优秀文化基因,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家风从根本上说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宣扬的是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对传统家风应当批判继承,合理借鉴并推陈出新。红色家风是指以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用于家庭教育,通过优秀共产党人言传身教,形成的兼具革命性、先进性和民族性的家庭风尚,并借助群众性生产运动、法律法规、舆论宣传、思想改造等路径在人民大众中得以推广普及。红色家风传播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红色家风不仅是当代优秀家风建设的宝贵来源,更是在当代家风建设中继续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发挥家风建设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主流价值观需要通俗化、生动化、大众化才能融入家庭;家风必然会随着主流价值观在社会变革中发生演变;家风建设必须要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对传统家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才能创建优秀的新家风等,为当代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提供借鉴。当前我国随着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教育理念的变化,家风也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如大家族意识淡化、小家庭观念增强;传统与现代家风并存;对未成年子女“重智轻德”现象较普遍等。为进一步发挥当代家风在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对家风进行有指导性地建设。在进行家风建设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确保家风的方向性;传承优秀传统家风,彰显家风的民族性;把握世情、国情和民情,体现家风的时代性;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风的科学性;尊重家庭个性特征发展,包容家风的多元性。当代优秀家风在价值内蕴上应当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在内涵体系上应表现为:以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爱国爱家、家国共建的新型家国关系;以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共生共荣、共享发展的新型群己关系;以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敬业奉献、向上向善的新型处世原则。当代优秀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产生于共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有着共同的培育对象,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用优秀家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不同价值主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主体是国家,是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主体是社会,是社会的建设目标;只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是直接面向个人的。而家庭培育的对象仅仅是个人,如果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再次整合和主体转化,就可能在家庭培育中忽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从而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培育中的部分缺失。所以,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就是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有内涵,针对家庭培育的特殊性,以个人为主体,进行目标导向的重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层面价值要求,都融入到个人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当中,形成基于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基于社会层面的个体社会化培育、基于个人层面的健全人格培育三个目标导向。在形成目标导向的前提下,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培育的有效性。如果价值观不正确,方法再好也枉然;价值观正确,但不注重方法,其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只有价值观正确,并运用有效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所以,在家风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方向和灵魂,科学的培育方法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价值观进行无形的熏陶和濡染,这是优秀家风最有效的培育方式;家长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掌握价值观培育有效手段,强化对子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与引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特别是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对子女价值观培育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与感化,在爱教结合中促进并达成价值观上的认同和共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发挥主动意识,积极规划、正确引导、适时升华,在实践中让家庭成员体验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应建构有效的机制,激发家庭培育的动力,提升家庭培育效果,实现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首先,建构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根本动力,就是要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障人民意志、人民权利、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样才能使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需要得到真正的统一和最大化的满足,也才能激发个体和家庭自觉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建设的指南,并在家庭成员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建构家庭内部优秀家风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形成家庭成员间良性互动的肯定性引导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义务性约束、警示性约束、惩罚性约束等方式,形成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对个体不良行为或价值取向发挥否定性鞭策机制。最后,建构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机制,包括:学校教育的家庭辐射,充分发挥学校价值观培育的优势,实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反哺”;社会环境的文化渗透,通过丰富的社区文化促进优秀家风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优势,大量弘扬优秀家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传播;国家权威力量的积极引导,通过顶层设计、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手段引导优秀家风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有效运行。

范五三[10](2019)在《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友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教育与引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与基本内容,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与职责担当。就当前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现实问题看,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衍生的“友善缺失”、“道德冷漠”和“道德失范”等现象,益发成为了社会关注和反思的焦点。在多样性价值纷扰中,友善价值观的提出为解决大学生友善缺失乃至道德失范问题提供了价值参照和目标导向。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实践过程中所展现的心理态度、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如何从当代大学生现实诉求着手,以友善价值观引领回应他们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的真实困惑,探寻切实可行的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路径和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问题域”,具有理论解析的必要性与实践探索的紧迫性。从根本上说,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之道,应在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进行整体性研究和系统性建构。为此,研究需从理论溯源、现状分析、规律机制、路径方法等方面加以阐释。在理论溯源方面,从友善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和历史考察出发,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善恶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友善价值观中国化发展提供理论渊源,为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奠定理论根基。在现状分析方面,在对当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知行现状展开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全面的归因分析和根源性探究,进而以前瞻性视角探索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方法路径。研究建基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既注重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规律与机制分析,又注重从方法创新和路径建构展开实践性探索,试图实现学理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融合,旨在解决友善价值观“内化”和“外化”问题,提升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实效性。友善价值观引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对建立新型人际友善交往模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这一工程最终需要引导载体并强化理论涵养,将友善价值观的话语予以大众化、具象化和通俗化呈现;这一工程吁求建立整体性的友善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与制度规约体系,为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营造良性互动环境。从方法体系意义上,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走向实践过程中,应从小处着手和大处着眼,要格外注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友善价值观的情感体验,同时要坚持政府主导、学校组织、社会支持、家庭教育和大学生个体自觉涵育相结合,进而为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提供创新思路与合力效应。

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第四军医大学育人经验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第四军医大学育人经验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一章 公民道德建设及其相关概念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概念
        (一)公民
        (二)公民道德
        (三)公民道德建设
    二、公民道德的实践养成
第二章 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建国30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探索(1949 年-1979 年)
        (二)改革开放40年公民道德建设实践(1978-2018 年)
        (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2017 年下半年至今)
第三章 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一、南五里桥村基本情况
        (一)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二)公民道德建设基本情况
    二、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一)社会公德方面
        (二)职业道德方面
        (三)家庭美德方面
        (四)个人品德方面
第四章 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
        (二)公民道德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
        (三)公民道德建设助推民族团结取得实效
        (四)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相融合
    二、存在的问题
        (一)村民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
        (二)男性在家庭美德建设活动中参与度不足
        (三)现代职业道德意识不足
        (四)个人品德建设中外部动力作用不明显
        (五)新乡贤储备力量略显不足
        (六)网络道德建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第五章 进一步优化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推动社会公德的实践养成
        (一)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二)营造明德向善的道德环境
        (三)发挥制度在道德建设中的规范作用
    二、推动职业道德的具体化建设
        (一)推进农民职业道德相关制度建设
        (二)丰富农民职业道德建设内容
        (三)提高农民主体性教育意识和自我培育能力
    三、加大家庭美德的建设力度
        (一)传承优良家风,充实家庭美德内容
        (二)发挥女性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增强男性在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份量
    四、实现个人品德建设常态化
        (一)重视个体道德实践养成
        (二)借助外部动力推动个人品德建设
    五、强化道德阵地建设,丰富网络道德实践
        (一)强化道德阵地建设,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机制
        (二)培育新乡贤人才,参与农村道德建设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网络道德内容建设
        (四)优化网络道德环境,丰富网络道德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调查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一、医师职业概述
        (一)医师职业概念
        (二)医师职业特点
        (三)医师应承担的角色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一)医学人文概述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三)医师人文素养的结构
        (四)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一)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意义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涉及的关系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第三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
    一、中国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一)儒家人文思想
        (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三)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西方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一)西方人文思想
        (二)西方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
        (一)成人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四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三、讨论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整体良好
        (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美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英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新加坡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一)台湾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香港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第六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一、加强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
        (一)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
    二、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
        (一)媒体引导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三、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二)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四、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
        (一)树立医师人文精神
        (二)实践叙事医学
        (三)投身志愿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现状调查(医师版)
附录2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患者版)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3)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大学卓越教学研究
    (二)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三)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框架的构建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1.高深知识观
        2.教学学术理论
        3.心流体验理论
    (二)大学卓越教学框架的构建
        1.大学卓越教学框架图解
        2.大学卓越教学框架的特征
        3.大学卓越教学框架各维度的内涵
    (三)大学卓越教学框架的修正
        1.专家咨询
        2.框架指标清晰度访谈
        3.大学卓越教学框架第一次修正结果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三)问卷预测试调查
        1.项目分析
        2.信度分析
        3.效度分析
        4.大学卓越教学框架第二次修正结果
    (四)正式问卷的施测
        1.问卷审核
        2.数据清洗
        3.数据转化
五、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现状描述分析
    (二)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差异性分析
        1.大学课堂教学现状性别差异分析
        2.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年龄差异分析
        3.大学课堂教学现状民族差异分析
        4.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师范生身份差异分析
        5.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年级差异分析
        6.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学科差异分析
    (三)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四)以学生满意度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五)基于MAXQDA对问卷开放题的归类分析
    (六)小结
六、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课堂体验难以达到心流之境界
    (二)学生的课堂认知收获尚无深层之进步
    (三)大学课堂教学的学术性彰显不足
    (四)大学课堂教学立德树人仍待深化
    (五)大学课堂教学疏于关注男女性别差异
    (六)“00”后大学生为课堂教学带来新挑战
    (七)“大四现象”制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
    (八)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七、大学课堂教学实现卓越的对策
    (一)创造心流体验吸引学生享受课堂
        1.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2.多方位提升师生互动质量
        3.课堂教学使用“挑战-技能平衡”策略
    (二)依托深度教学促进学生高阶发展
        1.教师学会反思审查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2.教师为课堂合理增负以提升教学含金量
    (三)推动教学学术增强课堂学术韵味
        1.改革相关制度以提升教学地位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四)开展课程思政深化课堂立德树人目标
        1.唤醒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2.挖掘课程内容思政元素
    (五)立足学生背景差异力争因材施教
        1.“因性施教”开发男女发展潜力
        2.“因龄施教”顺应00后鲜明特点
        3.“因级施教”破解大四危机现象
        4.“因科施教”展现学科独特魅力
八、研究反思与展望
    1.研究的创新
    2.研究的不足
    3.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文献综述
        4.1 国内文献综述
        4.2 国外文献综述
    5 研究方法
        5.1 文献分析法
        5.2 访谈法
        5.3 问卷调查法
    6 研究创新及不足
        6.1 创新之处
        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理论概述
    1 文化自信的基本理论
        1.1 文化自信的内涵
        1.2 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2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理论
        2.1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2.2 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理论
    3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概述
        3.1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
        3.2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立足点
        3.3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意义
第三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状况分析
    1 重庆市医学院校调研情况
    2 问卷设计
    3 问卷调查
第四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困境
    1 培育理念滞后
        1.1 医学技术主义思想的影响
        1.2 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性
    2 培育动力不足
        2.1 教学内容现实性弱
        2.2 教学方法单调
        2.3 评价方式单一
    3 培育合力缺失
        3.1 制度规范实效性弱
        3.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4 培育氛围淡薄
        4.1 校园文化浸润作用不足
        4.2 网络文化的深度影响
    5 培育对象局限性
        5.1 价值观不稳定
        5.2 外在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
    1 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1.1 促成理念融合
        1.2 促进学科交流
    2 改善医学人文教育
        2.1 完善教育内容
        2.2 创新教育方法
        2.3 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3 形成合力育人机制
        3.1 增强制度规范的作用力
        3.2 推动师资队伍的完善
    4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4.1 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
        4.2 有效传播和合理治理网络文化
    5 增强医学生的自我教育
        5.1 提升医学生自我文化素养
        5.2 加强医学生自身实践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5)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意蕴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理据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理论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精神情境: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
        (一)精神生活在新时代美好生活中意义的凸显
        (二)满足新时代精神生活的外部条件
        (三)提升新时代精神生活的价值观维度
    二、文化背景: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对价值观生成的影响
        (一)文化在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中的基础性意义
        (二)多元文化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影晌
    三、医患关系背景:在全社会建立良性医患关系的需求
        (一)医患关系发展新趋向
        (二)医患关系失调影响因素分析
    四、域外考察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启示
        (一)淡化说教,注重隐性渗透
        (二)回归生活,注重情境体验
        (三)讲求特色,注重本土化构建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框架构建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内容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
        (一)理想信念目标
        (二)价值认同目标
        (三)道德要求目标
        (四)人才培养目标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问题性原则
        (三)针对性原则
        (四)主体性原则
        (五)系统性原则
        (六)实效性原则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体现实践德育效应
        (三)倡导课程思政改革
        (四)打造特色教育模式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效度不高:需增强教育有效性
        (二)温度不够:需提高教育亲和力
        (三)合力不强:需强化整体协同性
        (四)活力不足:需提升话语创新力
    四、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社会转型的价值震荡
        (二)学校层面:教育使命的价值偏离
        (三)个体层面:师生的主体性缺失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路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常规方法优化
        (一)理论灌输的方法
        (二)实践养成的方法
        (三)榜样示范的方法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走向
        (一)双线融入:贯穿院校医学教育全过程
        (二)全面覆盖:借助大数据技术变革育人方法
        (三)完善体系:综合构建立体化方法体系
    三、国外医学生人文教育方法借鉴
        (一)宏观方法借鉴
        (二)具体方法借鉴
        (三)新兴方法借鉴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二)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三)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二、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一)制度设计和方式创新相结合
        (二)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相结合
        (三)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相结合
    三、突出生命价值观教育
        (一)奠定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思想基础
        (二)弘扬中医学生命伦理思想
        (三)回归生命价值观教育本质
    四、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
        (一)自我教育的动机激发
        (二)自我教育的条件创设
        (三)自我教育的多维引导
    五、以“青马工程”为牵引凝聚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前提依据
        (二)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基本原则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德智体美劳育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时代新人
    (一)将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二)强调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优质资源
    (三)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方式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德育
    (一)红色文化资源德育理论研究
    (二)红色德育的平台条件
    (三)红色德育的课程教学
    (四)红色德育的实践教学
三、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智育
    (一)红色文化资源智育理论研究
    (二)红色智育的课程资源
    (三)红色智育的课堂教学设计
    (四)红色智育的实践教学
四、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体育
    (一)红色文化资源体育理论研究
    (二)红色体育的条件设施
    (三)红色体育的课程教学
    (四)红色体育的实践教学
五、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美育
    (一)红色文化资源美育理论研究
    (二)红色美育的保障条件
    (三)红色美育的课堂教学
    (四)红色美育的实践教学
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德智体美劳育人创新案例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创新
    (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三)红色体育育人路径
    (四)红色文学艺术创作
    (五)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7)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的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交往及人际交往概述
        一、交往的本质及特征
        二、人际交往特征及分类
        三、人际交往的素质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特点及社会文化背景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及特点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四种偏向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观念变化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文化因子
        五、大学生良善人际交往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应然
    第三节 涵化及儒家文化
        一、涵化的内涵
        二、涵化即文化涵养教化
        三、涵化与儒家文化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关乎其成人成才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人的成人成才理论支撑
        一、交往助推人“全面而自由发展”
        二、交往“以确立统一、有序的社会规范为归宿”
        三、儒家“君父同伦”人际血缘亲情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关乎其成人
        一、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重要财富
        二、人从对象中反观自己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再塑其品性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其成才
        一、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助推其成才
        二、大学生不良的人际交往阻碍其成才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现状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一、大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三、儒家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现状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涵化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个体自我修养不足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性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缺情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不足的原因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观念障碍
        二、个体自我认知偏差
        三、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
        四、网络信息弱化人际交往
        五、媒介宣推不力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化凸显重情理念
    第一节 情为何物
        一、情及人情
        二、人情共同性
        三、情为爱
    第二节 儒家人情观
        一、儒家为人情创设理论基础
        二、儒学人情基本原则
    第三节 儒家及当代社会人情观
        一、中国古代社会富有人情味
        二、儒家人情观的负面影响
        三、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冲淡人情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原则
    第一节 尊重与关怀
        一、尊重原则
        二、关怀原则
    第二节 仁爱与宽容
        一、仁爱原则
        二、宽容原则
    第三节 理性与适度
        一、理性原则
        二、适度原则
    第四节 明礼与重信
        一、明礼原则
        二、重信原则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化路径
    第一节 构建富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
        一、打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
        二、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强化网络媒介正能量导向
    第二节 全方位涵化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疏导
        二、重课堂教学主阵地引领大学生人际交往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宿舍书院文化
    第三节 强化社会关爱力
        一、创设大学生企业实践情感交往平台
        二、公益组织培育大学生关爱他人情感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人际交往能力锻炼
        一、大学生自我沟通素养与能力锻造
        二、大学生自我能力与境界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风及其在主流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一、家风的本质和精神内核
    二、培育“现实的人”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责任
    三、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共识
    四、良好家风是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及启示
    一、传统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模式
    三、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当代启示
第三章 红色家风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及时代价值
    一、红色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红色家风的生成逻辑
    三、红色家风的建设路径
    四、红色家风的价值观培育方式
    五、红色家风的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
第四章 当代家风现状及建设
    一、当代家风的现状及归因
    二、当代家风建设的必要性
    三、当代家风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当代优秀家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一、当代优秀家风的内涵体系
    二、以优秀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
    三、优秀家风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第六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导向
    一、以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
    二、以社会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个体社会化培育
    三、以个人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健全人格培育
第七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法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濡染
    二、理论的灌输与引导
    三、榜样的示范与引领
    四、情感的交流与感化
    五、实践的体验与认同
第八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建构
    一、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
    二、家庭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家庭外部的协同助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10)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友善价值观的内涵阐释与时代解读
    第一节 友善价值观释义
        一、友善的辞源探究
        二、价值观的内涵
        三、友善价值观的构成要素与结构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内涵阐释
        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内涵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特征
        三、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功能
    第三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时代解读
        一、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时代背景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价值维度
        三、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目标定位
第二章 友善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溯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善恶思想的历史考察与理论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善恶思想的历史考察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善恶思想的生成逻辑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善恶思想的理论贡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中国化发展
        一、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友善价值观
        二、改革开放以来友善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
        三、新时代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新际遇与新向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理论特质
        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三、阶级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知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背景与样本分析
        一、调查背景
        二、样本情况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知行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认知的总体情况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行为选择的特征分析
        三、大学生对开展友善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与评价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假设与模型建构
        二、分析技术
        三、研究结果与假设验证
        四、调查启示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困境的成因
    第一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问题聚焦
        一、价值目标的层次化
        二、价值认知的多元化
        三、价值取向的理性化
        四、价值实现的实用化
    第二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困境分析
        一、友善价值观践行主体意识的淡化
        二、友善价值观践行外部环境的制约
        三、友善价值观践行伦理权威的弱化
        四、友善价值观践行机制面临的难题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规律和机制
    第一节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规律
        一、友善价值观引导主客体的交替与互动规律
        二、友善价值观引导过程的有机性与渐进性规律
        三、友善价值观功能的规范性与引导性相契合规律
    第二节 高度重视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机制
        一、明确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目标机制
        二、健全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动力机制
        三、完善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运行机制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载体和路径
    第一节 创新友善价值观引导载体,丰富友善价值观呈现方式
        一、拓展文本载体,实现友善价值观引导语言的通俗化
        二、运用管理载体,实现友善价值观引导方法的生动化
        三、依托活动载体,实现友善价值观引导形式的大众化
        四、融合媒介载体,实现友善价值观引导内容的具象化
    第二节 优化友善价值观育人环境,汇聚友善价值观教育合力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建构友善价值观引导教育体系
        二、重视家庭教育的起始地位,把握友善价值观引导正确方向
        三、延伸社会教育大课堂氛围,改善友善价值观引导外部环境
    第三节 发挥友善价值观实践效用,夯实友善价值观养成体系
        一、弘扬友善行为文化,整合友善价值文化资源
        二、激发友善知行需求,强化友善价值理念认同
        三、强化友善践行意志,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效用
    第四节 营造友善价值观践行氛围,拓宽友善价值观引导思路
        一、优化校园友善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导向作用
        二、加强法治文化氛围营造,引导崇德向善良好环境
        三、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巩固友善思想文化阵地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第四军医大学育人经验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研究[D]. 向东梅. 大理大学, 2021(10)
  • [2]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3]卓越教学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 胡嘉瑜. 西南大学, 2020(01)
  • [4]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张敏.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1)
  • [5]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 王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德智体美劳育人研究述评[J]. 肖发生,张泰城.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2019(02)
  • [7]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D]. 杨定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8]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9]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顾莉. 扬州大学, 2019(06)
  • [10]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研究[D]. 范五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与培育——对第四军医大学教育经验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