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课题

乐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课题

一、乐器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课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琛,汪月[1](2020)在《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历史回眸与前瞻思考——2019昆明·全国乐器学研讨会会议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019全国乐器学研讨会于2019年12月7日在昆明举行,会议围绕乐器学学科理论与未来发展研究、我国西南民族乐器研究、文化视域中的民族乐器研究、新疆地区民族乐器专题研究四个议题展开讨论。

李萌瑜[2](2020)在《“一把”冬不拉、两种声音 ——以中国哈萨克族冬不拉“制作工艺和感知”为中心的乐器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二弦琉特类弹拨乐器冬不拉主要分布于中亚哈萨克人聚居区,包括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斯坦国、蒙古国等地。中文语境多以关注冬不拉的形态学研究,较少将乐器嵌入其社会文化的语境而思考;而西方学者多探究哈萨克斯坦与蒙古国两地的冬不拉音乐文化,同时以音乐人类学论域而对其关照,就中国新疆地区冬不拉的探索仍然处于本体的概览与描述。笔者以中国新疆各个哈萨克族社区为例,通过田野考察来叙述19品冬不拉的制作工艺与局内声音感知。本文以体验“学习制作”的研究路径参与老一辈“非遗”传承人与年轻制作者的冬不拉制作过程之中,其分别出现了以“口传心授”式传承和学习哈国冬不拉制作工艺的两种技术,如此,他们所制作的冬不拉也被不同类型的表演者所青睐。一方面,老一辈传承人的冬不拉受到牧民群体的欢迎,并多用于日常的生活当中;而另一方面,年轻制作者的冬不拉被演奏家所接纳,且伴随于他们的舞台演出与高校教学等场合。笔者通过感官民族志的理论启示,将“记忆”与“新声”作为民族志材料的角色,试图呈现与解释冬不拉制作工艺背后的局内感知。

蔡灿煌[3](2019)在《乐器与田野》文中认为一、前言乐器学(organology),是一门以乐器为主要研究对象、或以乐器为途径进入音乐现象、社会关系、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随着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近百年来的学科发展,现有乐器学相关文献也反映出研究者研究议题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微妙变化,和各自研究风格与书写方式的异彩纷呈。这些不同,一来是因为学科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潮流所致,各有其强调之不

刘畅[4](2018)在《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研究》文中指出美育的落实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构建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的协同机制”。乐器学习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落实的主要途径。通过乐器学习,儿童在音乐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从音乐的感知到音乐的表现,儿童在乐器学习中不仅在知识技能上获得成就,更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得到发展与促进。然而,儿童的乐器学习离不开家长的助力与参与。家庭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微观系统,家长的参与是儿童乐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社会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领域,从家长参与的视角,探究儿童乐器学习的现状以及家长参与的作用和价值,进而促进儿童乐器学习和个体的发展。本研究的创新在于以家长参与为切入点,首次将家长参与理论运用到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中。在研究方法上突破单一的数据分析,以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通过厘清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特征、价值,分析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行为与参与方式的现状,探究影响家长参与的核心因素,为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策略提供可行性的建议。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本体研究):在整理分析儿童乐器学习和家长参与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其特征及内涵;第二部分是量化研究(实然研究):把握儿童乐器学习和家长参与的现状、共性与个性特征,分析家长参与行为、参与方式与儿童乐器学习动机与成就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质性研究(影响研究):通过对乐器学习三个主体的深入访谈,分析影响家长参与的核心因素;第四部分是综合讨论与分析(应然研究):结合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果,探讨家长参与儿童乐器学习的价值,为儿童乐器学习家长参与策略提出促动建议。在本体研究部分,通过对国内外乐器学习、家长参与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选择理论基础,构建研究框架,理清本研究的关键变量。从概念与特征两个方面对儿童乐器学习动机、行为、成就,家长参与行为和方式进行概念化界定与特征描述。在实然研究部分,基于理论研究中对关键变量的操作化定义制定调查问卷,对487名7-12岁正在进行乐器学习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在研究样本数量上属国际同类研究的大样本研究,运用SPSS 23.0,AMOS 24.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在检验工具信效度的基础上,以大样本量的国际研究优势分析儿童乐器学习动机、行为、成就的现状以及家长参与行为和参与方式的现状。通过差异分析比较群体间、个体间的差异。最终运用结构方程分析家长参与对儿童乐器学习的影响。在影响研究部分,通过对乐器学习中家长(18人)、教师(5人)、儿童(18人)三个主体的深入访谈,厘清影响家长参与的自身因素、教师促动因素以及儿童反馈因素。在应然研究方面,基于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的综合讨论,明确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价值,提出促动家长参与的策略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结果一:基于理论分析与文献梳理,综合国内外相关理论,选取儿童乐器学习动机、行为、成就与家长参与行为、参与方式为本研究的核心变量。通过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形成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研究核心变量的概念化定义和特征描述。结果二:调查研究中,通过描述统计和单样本检验的结果分析得出,在儿童乐器学习方面呈现出普遍动机水平较高,练琴行为适当,认知成就较好的现状。在家长参与方面呈现出家长参与行为呈现积极态势,参与方式情感温暖为主的特征。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差异分析结果发现,儿童乐器学习动机、行为和成就呈现出多方面的显着差异。而家长行为单一,方式固化的参与策略无法满足儿童个体发展的多样需求。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长参与行为、参与方式对儿童学习动机和成就的影响得出,儿童乐器学习动机是家长参与行为、方式与儿童乐器学习成就之间的中介变量,家长参与行为能够促进激发内部动机、抑制外部动机对儿童乐器学习成就产生积极影响。结果三:影响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核心因素来源于乐器学习的三个主体即家长、教师、儿童。其中家长自身因素是影响家长参与的内部因素,家长对儿童乐器学习的期待、对乐器学习价值的认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以及父母效能感等方面都影响其参与方式和参与行为。教师的促动作用是影响家长参与的外部因素,对家长观念的指引、行为的促动是影响家长参与的外力效应。儿童的情感、认知、行为三方面的反馈对家长的参与产生了交互作用。结果四:构建儿童乐器学习的动态微观系统为促进儿童乐器学习和个体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家长、教师、儿童应在儿童乐器学习的观念上协调统一,以儿童发展为根本,以音乐育人为途径;在乐器学习的过程中动态调节,以平等沟通为前提,积极应对变化中问题,保持系统稳定和平衡的运作;在乐器学习的结果上实现合力效应,发挥家长、教师、儿童的交互影响和作用。本研究在儿童乐器学习中家长参与研究领域的贡献在于:1.在理论上梳理了家长参与儿童乐器学习的关键变量与概念特征;2.分析了我国儿童乐器学习与家长参与现状与个体差异,探究了家长参与对儿童乐器学习动机和成就的影响;3.从乐器学习微观系统的三个主体层面,分析了影响家长参与的核心因素;4.探究儿童乐器学习动态微观系统的应然状态,并给出促动家长参与的切实建议。

周晋民[5](2018)在《曼特尔·胡德:民族音乐学的开拓者——为老师胡德100周年诞辰而作》文中提出曼特尔·胡德是一位为民族音乐学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学者,这体现在他的创建性的理论方面,也体现在他对民族音乐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革新。然而在中国对他的介绍有限,他的最主要的着作也还没有像其他几位学者的着作那样在中国得以翻译出版。此文的目的是借胡德100周年诞辰的机会,全面概要地介绍他的生平以及他有关民族音乐学的重要理论。

王丹[6](2015)在《二十一世纪以来维吾尔族乐器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世纪以来,对新疆维吾尔族乐器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在充实与完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又开拓了维吾尔族乐器研究新领域。文章对近十五年的此类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以期完整地展示新千年以来维吾尔族乐器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总结成绩与经验,使今后的研究能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深入与完善。

张立忠,王怡[7](2014)在《当代中国民族器乐理论研究管窥》文中提出中国民族器乐理论研究与民族器乐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器乐艺术的发展是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而理论研究又能够为促进器乐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保障。理论研究在民族器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起到了指导、推动作用。在民族器乐发展的道路上,理论研究起到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文化人类学等西方理论学科的引进,民族器乐理论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动向。

李响[8](2014)在《电子音乐在中西方学院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中外高校在电子音乐教育的体系建立、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梳理、分析、研究,综述了中外院校电子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现实状况、未来趋势等。本文的重点是研讨国内以专业音乐学院为主体的教育机构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下,传承既有历史硕果,进一步提高、完善电子音乐的教育、创作及发展,吸收和借鉴国外成熟、合理、先进的学术成果,洋为中用,逐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有着相当学术水准和声誉的电子音乐教育及创作体系,并通过跨学科合作、社会化应用等让电子音乐的影响覆盖到更广阔的领域。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电子音乐在西方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本章以斯坦福大学、德蒙福特大学、俄勒冈大学、巴黎音乐学院、达特茅斯学院等欧美代表性的院校为样本,较详尽地叙述了它们在教学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研究及合作、新技术等方面的情况,并研究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音乐技术专业正在成为音乐学院最有价值的新的发展方向;“跨学科”教学与科研成为音乐技术专业的普遍模式;音乐技术从传统的音乐领域向影视、多媒体等多产业领域广泛扩张;音乐数据库及音乐信息检索技术开发,已经成为音乐技术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资源;多学科人才组成的工作室或研究小组,是促进教学与研究的良好组织形式;多元文化交流有效地推动了音乐技术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建立良好的产业合作机制,可以为专业建设和项目研究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第二章“电子音乐在中国学院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本章以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国内九大专业院校为叙述样本,并涵盖其他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院校,较全面地展示了国内院校在电子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脉络及取得的成果,比较分析了几大主要院校在教学、课程、研究、重点方向等方面的异同,概括了国内电子音乐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所获得的长足进步,及目前呈现出的丰富性、差异性、前瞻性,分析指出了我国电子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本章还介绍了国内电子音乐创作方面的成就及国际间交流、跨学科合作的情况。第三章“对我国电子音乐学科发展的思考和探讨”。本章重点是中外比较研究,从学科、课程、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大到体制、体系,小到具体的课程名称等,宏观及微观层面都有涉及,阐述中外院校在电子音乐教育上的相似点和不同处,以期找出差距,用包容并蓄的姿态,发挥优势,使我们的电子音乐教育有更好的发展。

王秀萍[9](2014)在《乐器学视域下的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考古出土的商代乐器为研究对象,从乐器学的研究视野出发,运用音乐学、乐器学、考古学、文献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四川等14个省份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种类、数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整理,并对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地域分布、文化分区、乐器分类、型式划分以及乐学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考古出土乐器与商代甲骨文、金文以及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乐器相关记载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了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组合方式、组合规律以及所反映的商代社会音乐生活和商代器乐演奏艺术的特点,阐述了商代音乐在理论和实践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杨琛[10](2014)在《金石之学 管弦之道——古老近代乐器学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乐器学是目前国内外涉及面较为广泛并极具影响力的学科。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有专家引入了"乐器学"的概念。国内对于乐器学相关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乐器的分类、乐器的历史、乐器的声学特性、乐器材料与制作工艺等方面,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试图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乐器学的着作和文章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以窥见乐器学研究的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乐器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乐器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器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课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历史回眸与前瞻思考——2019昆明·全国乐器学研讨会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乐器学学科理论与未来发展研究
二、我国西南民族乐器研究
    (一)西南民族乐器的研究述评
    (二)西南民族乐器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三)西南民族乐器的音乐形态与制作工艺研究
三、文化视域中的民族乐器研究
    (一)文化视域中的云南民族乐器研究
    (二)文化视域中的跨界民族乐器比较研究
四、新疆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专题
结语

(2)“一把”冬不拉、两种声音 ——以中国哈萨克族冬不拉“制作工艺和感知”为中心的乐器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缘起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章节安排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一把”冬不拉?
    第一节 初入田野
        二、田野工作之“一把”19品冬不拉
    第二节 “一把”冬不拉的多重声音
        一、“自然的声音”
        二、“甜甜的声音”
        三、“战马奔腾的声音”
        四、“舞台化的声音”
    第三节 “制作工艺与感知”的研究视角
        一、作为感知主体的局内制作者与表演者
        二、“制作工艺与感知”视角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记忆:口传制作技艺触流年
    第一节 “记忆”的生长:文献与口述中19品冬不拉形制与制作工艺的发展
        一、早期的冬不拉:从传说到形制不一
        二、7-9品冬不拉:卡拉克冬不拉与五度定弦9品冬不拉
        三、8-14品冬不拉:阿拜冬不拉与江布尔冬不拉
        四、19品冬不拉:“乐改”政策背景下的乐队冬不拉
    第二节 19品冬不拉于田野之中:以国家级传承人阿迪力汗的冬不拉制作为个案
        一、阿迪力汗的冬不拉制作工艺与习语
        二、从“口传心授”到博物馆展品
    第三节 19品冬不拉“表演”感知中的声音记忆
        一、非遗“表演”中的19品冬不拉
        二、牧民感知中19品冬不拉的表演叙事
第三章 新声:工艺于咫尺间的焕然
    第一节 “新声”的由来:哈国对中国哈萨克族冬不拉形制与制作工艺的影响
        一、20世纪30-50年代后的“中哈”乐团往来
        二、20世纪80-90年代后的“中哈”冬不拉音乐往来
    第二节 19品冬不拉于田野之中:以学徒身份与乌拉尔学习冬不拉制作的田野工作个案
        一、学习制作19品冬不拉
        二、“咫尺之间”的多重感觉
    第三节 19品冬不拉“表演”感知中的当代新声
        一、为“表演”而销售的冬不拉琴行
        二、演奏家感知中19品冬不拉的表演叙事
结论:两种声音之后的“声音”
参考文献
后记

(3)乐器与田野(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田野中的乐器
三、从乐器到田野
四、结论

(4)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突破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儿童乐器学习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乐器学习的理论研究
        二、儿童乐器学习的实践研究
    第二节 家长参与的相关研究
        一、家长参与的理论研究
        二、家长参与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家长参与音乐学习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小结
        一、乐器学习实证性研究的缺乏
        二、家长参与应用性研究的需要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样本选取方法的确定
        二、样本的选取
    第四节 研究过程的实施
        一、质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研究的问卷编制与实施
第三章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研究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相关概述
        一、乐器学习相关概述
        二、家长参与相关概述
    第二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音乐教育的多元诉求
        二、心理学基础:音乐学习中的儿童发展
        三、社会学基础:家长参与的交互作用
    第三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研究的关键变量
        一、儿童乐器学习的动力来源:动机
        二、儿童乐器学习的关键环节:练习
        三、儿童乐器学习的表现实践:成就
        四、家长参与行为的三个维度
        五、家长参与方式的四种类型
第四章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调查的实施过程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二、信度效度的检验
    第二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调查的量化分析
        一、儿童乐器学习动机的特征分析
        二、儿童乐器学习练习行为的特征分析
        三、儿童乐器学习成就表现的特征分析
        四、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行为的特征分析
        五、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方式的特征分析
        六、家长参与对儿童乐器学习影响的结果分析
    第三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调查的结果讨论
        一、儿童乐器学习个体差异显着
        二、家长参与行为与参与方式固化
        三、家长参与是影响儿童乐器学习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质性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访谈的实施过程
        二、资料的收集整理
        三、内容的逐步分析
        四、研究的信度效度
    第二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质性分析
        一、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特征的描述
        二、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质性结果讨论
        一、家长、教师、儿童在乐器学习上存在多方面的理解差异
        二、家长、教师、儿童间儿童乐器学习动态微观系统失衡
第六章 量化、质性综合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价值
        一、为儿童发展提供重要的音乐环境
        二、促进儿童的乐器学习与个体发展
        三、有助于家长-教师的教育合力效应
    第二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应然状态
        一、家长、教师、儿童三者在乐器学习观念上的协调统一
        二、家长、教师、儿童三者在乐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合力
    第三节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建议
        一、情感温暖型家长的参与
        二、焦虑型家长的参与
        三、过度保护型家长的参与
        四、拒绝型家长的参与
结论
    一、研究之结论
    二、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家长访谈提纲(第一阶段)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第一阶段)
    附录四 :儿童访谈提纲(第二阶段)
    附录五 :家长访谈提纲(第二阶段)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及着作情况

(7)当代中国民族器乐理论研究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一、乐器学角度的研究
二、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研究
三、乐种研究

(8)电子音乐在中西方学院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教学体系
        (二) 学科建设
        (三) 课程设置
        (四) 跨学科研究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 电子音乐在西方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
        (二) 电子音乐在中国学院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
        (三) 对我国电子音乐学科发展的思考和探讨
        (四) 研究资料及信息采集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电子音乐在西方学院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研究教学型院校
        一、斯坦福大学音乐系&CCRMA
        (一) 音乐系专业及学位设置
        (二) 音乐系的主要研究资源
        (三) 计算机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CCRMA
        (四) 斯坦福大学电子音乐教学体系建设
        (五) 斯坦福大学电子音乐课程体系建设
        (六) 斯坦福大学电子音乐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英国德蒙福特大学音乐技术专业
        (一) 德蒙福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 本科专业——莱斯特传媒学院
        (三) 研究生教学——创意技术研究所IOCT
    第二节 教学研究型院校
        一、俄勒冈大学跨媒体音乐技术中心
        (一) 未来音乐俄勒冈
        (二) 未来音乐俄勒冈研究方向与模式
        (三) 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
        (四) 人才培养模式
        二、达特茅斯学院&布雷格曼工作室
        (一) 布雷格曼工作室(BMARS)
        (二) 学位设置与教学体系
        (三) 人才培养模式
        三、巴黎音乐学院
        (一) 学科建设
        (二) 学位设置
        (三) 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FSMS电子音乐大师培训
    第三节 教学(应用)型院校
        一、纽约大学斯坦哈特学校音乐与艺术表演系
        (一) 学科发展
        (二) 人才培养定位与模式
        (三) 课程体系建设
        二、葡萄牙阿威罗大学传媒与艺术系
        (一) 教学团队
        (二) 专业及学位设置
        (三)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子音乐在中国学院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电子音乐在中国高校的建设概况
        一、作为独立的系及部门建立的学院
        (一)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
        (二)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
        (三)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
        (四) 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
        (五) 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
        (六)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
        (七) 其他院校独立院系
        二、设立专业方向招生与教研的学院
        三、电子音乐相关课程作为音乐教育基础专业课程的学院
    第二节 电子音乐在学院教育中的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的定位及模式
        (一) 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
        (二) 学历、人才培养与师资现状
        (三) 理论、创作成果与国际交流
        二、人才培养对电子音乐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带动作用
    第三节 电子音乐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成果
        一、代表人物及创作
        (一) 张小夫
        (二) 吴粤北
        (三) 刘健
        二、学科的多样化及国际交流
        三、跨学科领域的建设及实践
        四、在学院教学中的延展及作用
第三章 对我国电子音乐学科发展的思考和探讨
    第一节 中西方电子音乐学科建设的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学科的比较与分析
        (一) 中西方电子音乐学科概览
        (二) 中西方电子音乐学科比较
        二、中西方课程体系比较与分析
        三、中西方电子音乐人才培养的比较与分析
        (一) 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 差异化比较优势
    第二节 对我国电子音乐教学体制问题的思考
        一、电子音乐学科建设及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 开拓性特征是电子音乐教学的核心
        (二) 专业化特征是电子音乐教学的立命之本
        (三) 系统化特征是电子音乐教学的标志性特点
        (四) 渐进式特征是电子音乐学科体系探索之路的主要特色
        (五) 多元化是电子音乐教学的鲜明表征
        (六) 开放性特征是电子音乐教学最突出的原则
        二、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与科研条件的改进与完善
        (一) 系统完整的教材体系
        (二) 跨学科、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三) 专业化的研究机构与资源整合
        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系统模式
        (一) 重视艺术与科技的不断结合
        (二) 加大学术交流活动的力度
        (三) 建立社会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 多层次培养的科学教学格局
    第三节 关于电子音乐学科建设发展的设想
        一、未来10年电子音乐学科建设整体战略设想
        二、学术机构的变革——重构“中国电子音乐学会”
        (一) 网络及多媒体方面具有优势的专业研究机构
        (二) 声学领域具有优势的综合性大学
        (三) 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具有优势的综合性大学
        (四) 心理学专业具有优势的综合性大学
        三、未来10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四、未来10年电子音乐教学与科研的变革
        五、电子音乐与国家音乐文化产业战略相融合
结论
    一、电子音乐在西方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
    二、电子音乐在中国学院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
    三、对我国电子音乐学科发展的思考和探讨
附图
附表

(9)乐器学视域下的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节 选题的确定
    第二节 研究基础与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地域分布、种类及数量
    第一节 商代乐器的考古发掘与出土情况概述
    第二节 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地域分布
    第三节 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种类及数量
第二章 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文化区系类型学研究
    第一节 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音乐文化分区
    第二节 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分类
    第三节 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分型与分式
第三章 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乐学研究
    第一节 鼓类乐器的乐学研究
    第二节 钟类乐器的乐学研究
    第三节 磬类乐器的乐学研究
    第四节 埙类乐器的乐学研究
第四章 从出土乐器看商代乐器的组合和器乐演奏艺术
    第一节 个体乐器出土单位出土乐器的基本种类和数量
    第二节 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组合方式
    第三节 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器乐演奏艺术
第五章 考古出土乐器所反映的商代社会音乐生活及其特点
    第一节 乐以助祭
    第二节 乐以占卜
    第三节 乐以侑食
    第四节 乐以体政
第六章 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节 考古出土乐器与文献记载商代乐器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考古所见商代钟类乐器的形制特点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妇好墓出土石磬的组合问题研究
    第四节 殷墟出土铜铃的乐用功能考辨
第七章 从出土乐器看商代的音乐成就和历史影响
    第一节 从出土乐器看商代的音乐成就
    第二节 从出土乐器看商代音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四、乐器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历史回眸与前瞻思考——2019昆明·全国乐器学研讨会会议综述[J]. 杨琛,汪月.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0(01)
  • [2]“一把”冬不拉、两种声音 ——以中国哈萨克族冬不拉“制作工艺和感知”为中心的乐器文化研究[D]. 李萌瑜.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3]乐器与田野[J]. 蔡灿煌. 音乐研究, 2019(02)
  • [4]儿童乐器学习之家长参与研究[D]. 刘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5]曼特尔·胡德:民族音乐学的开拓者——为老师胡德100周年诞辰而作[J]. 周晋民.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02)
  • [6]二十一世纪以来维吾尔族乐器研究述评[J]. 王丹. 中国音乐, 2015(01)
  • [7]当代中国民族器乐理论研究管窥[J]. 张立忠,王怡. 中国音乐学, 2014(04)
  • [8]电子音乐在中西方学院教育体系中的建设与发展[D]. 李响. 中央音乐学院, 2014(04)
  • [9]乐器学视域下的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研究[D]. 王秀萍. 南京艺术学院, 2014(12)
  • [10]金石之学 管弦之道——古老近代乐器学研究综述[J]. 杨琛. 中国音乐, 2014(01)

标签:;  ;  ;  ;  ;  

乐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课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