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时代主旋律

演奏时代主旋律

一、奏响时代的主旋律(论文文献综述)

罗紫榆[1](2020)在《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旋律电视剧的主题内涵在不断丰富。现实题材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状态为主体,不断融合新的社会动态加以创作,令观众时刻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时刻体会到时代气息的变更,成为主旋律电视剧的有力枝干。类型叙事作为一个特定叙事体系,在遵循故事一般性成规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融合、变化,培养相对成熟的观众群体,并顺应观众的期待不断对类型电视剧叙事模式进行革新。类型叙事强化了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大众化表达,并显现出一些文本内容上的规律。本文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作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的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影像文本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此类电视剧类型叙事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第一章厘清了“主旋律电视剧”、“现实题材电视剧”、“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三个概念以及对“类型电视剧”与“类型叙事”、“电视剧类型”与“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进行辨析,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确定,并整理了“主旋律电视剧”的内涵变化,对“现实题材”被囊括进“主旋律电视剧”作出了阐述。第二章梳理了“主旋律”时代内涵的变迁,从类型叙事的特征和现实题材的优势分析了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特点,并列举了现实题材下,军旅剧、家庭剧、都市剧和行业剧是怎样与主旋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的。第三章采取个案分析法,先从总体概述军旅剧、家庭剧、都市剧和行业剧的创作内涵,再选择四部能分别代表近年来这四类电视剧创作倾向的剧集,从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视觉图谱和主题观念四个方面阐述这些剧是如何进行类型叙事的。第四章,类型融合是电视剧艺术与电视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本章重点论述了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里,类型融合的元素调动与表现特征,并从切实表达的时代主题、多线铺展的情节节奏、多面性格的人物塑造和多元融合的风格拓展四个方面,剖析了近年来此类电视剧受到大量关注与良好口碑的缘由。第五章,对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进行了反思和展望。从三个方面反思了创作意图与市场接受上的得失,一是通俗审美与抽象形态的隔阂,二是人物深度与支线庞杂的矛盾,三是类型期待与叙事套路上的落差;从两个方面展望了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如何走向“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关注现实和扎根生活的类型开发,二是展现艺术与市场运作的价值平衡。

陈丽[2](2019)在《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把青年工作纳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宏观战略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研究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内容、特征及其价值意蕴,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贯彻这一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在理论分析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形成的基础及形成过程,概括了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总结了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意义,并结合当前中国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当前青年工作的途径。旨在揭示出新时代青年工作发展的特殊规律,推动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健康发展。论文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青年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是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国际复杂变幻新形势、国内新历史方位变革、青年新特点和新问题是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这一重要论述经历了陕北梁家河七年知青时期的萌芽酝酿期、陕北梁家河七年知青时期直至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初步形成期、党的十八大直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的基本形成期和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的丰富发展期。论文分析了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这一重要论述主要以认识青年的本质和地位为出发点,阐明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以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为根本点,明确青年工作的政治原则;以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强音为切入点,指出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以培养青年人才和青年干部为关键点,界定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以重视青年的学习和教育为着力点,指明青年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以创新共青团建设和改革为聚焦点,打造青年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强调密切联系青年群众为落脚点,提出青年工作的路径方法。它突出了鲜明的时代性、明显的政治性、长远的战略性、独特的民族性和强烈的人民性的主要特征。论文指出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表现在:在理论层面:它充实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宝库;拓宽了中国共产党人青年工作思想的新视野;深化了关于青年成长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实践层面:这一重要论述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巩固党的事业发展厚植了力量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提供了人才保证;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筑了新生力量。论文还探讨了在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做好青年工作的实践路径。实践路径有:我们必须要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引领青年工作发展方向;推动共青团改革再出发,创新共青团工作体系;从严从实加强组织建设,锻造合格青年干部队伍;协同多方面的施策合力,开创青年工作新格局。

穆棣[3](2020)在《音乐时空的对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交响组曲《梁祝》分析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1959年和2002年,根据越剧曲调“梁山伯与祝英台”旋律主题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与两部交响组曲分别问世。两套曲目相隔几十年,展现了交响乐民族化的独特魅力。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展开研究:首先总结“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问世后的几十年,这一跨时代作品带来的影响和意义,并通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详细分析表明中国当代交响乐作品的理论价值与文学价值,此作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作曲理论技术结合,打开了国内小提琴协奏曲民族化的大门。第二,结合刘敦南先生的创作理念,对“梁祝”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有一个完整且详细的结构音乐分析研究,其中涉及到配器、作曲技法、曲式结构等大量西方作曲思维,也涉及到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和中国传统乐器的运用,主要以音乐分析来阐述作曲家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表达音乐情绪等,也对故事情节表达的一个总体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第三,根据原戏曲结构故事情节的发展,总结组曲与原戏曲结构的对应式处理布局。第四,从组曲结构、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运用等方面举例说明组曲中的民族化处理手法。最后,“时空”的对话,对“梁祝”交响组曲和小提琴协奏曲的一个总的分析比较,阐述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几十年中,受西方音乐文化所影响的种种变化、作曲家创作作品的相同与不同、同时保留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以及从各个角度看西方作曲思维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交融后的新现象、新变化和可行性。

李思敏[4](2020)在《湘乐之韵: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作品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花鼓戏,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宝藏。现当代,众多作曲家将湖南花鼓戏艺术元素与钢琴音乐相结合,使湖南花鼓戏艺术元素在钢琴丰富的音乐表现中重获生机,并以其鲜活姿容展示独特神韵和民族个性,尽现中华音乐文化遗产的丰富音乐形态和深刻智慧,为湖南花鼓戏艺术元素钢琴创作的融合创新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本文所选,葛顺中《刘海砍樵》、储望华《刘海砍樵》、奚其明《湖南花鼓》、谭盾《看戏》,是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曲中的四首代表作。通过分析四首作品与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创新的深层关联,探究四首作品在音乐创作中彰显湖南艺术韵味的多元创作技法和文化内涵呈现。首先,对作品音乐本体进行分析,提炼其在音乐创作思想与技法兼收并蓄中的表现形式;并提炼四首作品对湖南花鼓戏素材变体传承的创作运用,挖掘其在音乐文化遗产中继承与发扬的优势;其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衍生物的互利关联为依据,进一步论证湖南花鼓戏与其钢琴改编音乐的文化内涵互递。以期在深层互融关联的整体研究中,全面把握湖南花鼓戏在改编移植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质、独特创作优势,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开启理性思考的立体视窗。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阐明研究缘起与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章,简述湖南花鼓戏赖以生存的地域和人文环境,认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丰富宝藏,以及其传承保护与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章,从历时层面,回溯中国风格钢琴改编曲的发展轨迹,揭示作为分支的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的生存语境;从共时视角,整理湖南花鼓改编钢琴音乐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现状;第三章,个案剖析不同代表作的创作技法,提炼作品呈现出的湖南花鼓戏地方色彩音调、垛板戏曲手法、润腔和器乐伴奏等传统戏剧素材的变体传承,为四首作品提供演奏相关的实践指南;第四章:归纳四首作品对湖南花鼓戏不同音乐元素进行的钢琴移植方式,论述非遗文化改编钢琴作品创作移植和演奏的创新方法,探寻作品文化内涵互递和艺术价值呈现。结语:论述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作品沿着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韵味,运用湖南花鼓戏的民族色彩与音响特征所进行的创作探索,其音乐、文化的互融关联共现湘乐韵味。为整体构思与演奏驾驭四部代表作,提供理性与感性的研究借鉴。

梅世昌[5](2019)在《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是不同年代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抽象反映,它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真实写照,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与艺术的智慧结晶,它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产生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初步发展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发展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创新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蜕变革新于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和现实表明红色音乐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从理论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某种意义而言,大众化为中国化提供了支撑,为时代化提供了依据。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基本创作思路和创作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红色音乐的创作导向和创作秉持的理念,使得红色音乐的基本内涵更加深刻,推动了红色音乐的不断发展;而另一方面,红色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变得更为通俗易懂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革命的道理熔铸于音乐艺术当中,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日常活动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红色音乐的洗礼,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历史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紧密相连。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开辟了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初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根据地的红色音乐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党的革命主张逐步深入人心;而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左翼音乐运动,引导国统区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红色音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建立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工作队伍,推进了红色音乐的发展。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日趋走向成熟,大量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聚集到延安,深入实际斗争生活当中,开展革命音乐创作活动,使得红色音乐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演绎形式上,与前一阶段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这些作品被广泛应用到实际斗争当中,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发展阶段。红色音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辛探索不断完善和多元化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融汇贯通了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红色音乐得到了蜕变与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从实践维度而言,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洗礼的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的音乐文化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艺术路径,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红色音乐透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术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传播开来;其次,红色音乐的创作取材真实地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恢弘历程,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画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光辉历程,成为了新时代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再次,红色音乐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以及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是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国家和人民军队拥护爱戴的重要路径。最后,红色音乐是政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旋律的激昂奋进使得它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和瓦解敌手的功能。从现实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其一,红色音乐能够以其丰富的内容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崇尚新的道德风尚;其二,红色音乐能够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教育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其三,红色音乐能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挖掘其高雅的艺术价值,凸显其承载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教育人民,教育党员,凝聚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必然选择。

刘卓[6](2019)在《探究王丹红民族管弦乐作品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文中指出王丹红,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青年作曲家之一。王丹红的音乐创作以其丰富的音乐情感、优美的旋律、恢弘大气的曲风而深受欢迎。从2005年她的第一首民族管弦乐《云山雁邈》的问世以来,14年间她接受了众多乐团的邀请,委约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创作涉猎民乐、交响乐、舞蹈、影视等各类音乐体裁。作品中不仅承载了众多传统音乐元素,同时又不失当代人的审美取向,被誉为“具有油画色彩的东方语言”。本文主要以作曲家王丹红,受各地方乐团,委约创作的五部民族管弦乐:《太阳颂》、《澳门随想曲》、《山西印象》、《永远的山丹丹》、《高粱红了》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五部作品中,包含的传统音乐素材、体裁及运用传统音乐元素的作曲技法。通过对音乐本体中传统音乐元素具体运用的研究,总结出王丹红民族管弦乐对传统音乐所具有的承载力量、传承影响、传承价值和作品自身的时代性。希望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侯钰莹[7](2019)在《主旋律电影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化自信是给予电影创作者们最强大的内驱力。当主旋律电影开始占领电影市场,当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与市场达到完美的融合,当《战狼》系列电影、《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流浪地球》,《最后一公里》等电影口碑开始转为良好,票房屡创新高时,我们应该展开探析与思考,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开始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内容到制作,无疑不是在让更多的受众接受并喜爱,让更多的投资者青睐并加盟,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开始发出更强大的中国声音,讲述中国英雄的伟大故事,书写中国的电影史上新的篇章。本文选择了2017年后主旋律电影口碑票房相对较高的部分电影作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分四章分别研究了主旋律电影的历史沿革与创新背景,主旋律电影的内容创新,主旋律电影的形式创新,以及主旋律电影在创新期的瓶颈问题及建议。2017年以来,主旋律电影开始以突围市场和博得高票房的姿态厚积薄发,并不断成功。主旋律电影为何在当下时代获得如此优秀的市场成果是本文分析的核心。为了更好的让主旋律电影创新不拘于模式化困境,本文建议主旋律电影今后从提升选题的贴近性,提高受众信任度,以及加大主旋律电影自身说服力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创新探索,力求有效的帮助主旋律电影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希望未来的主旋律电影能够将弘扬价值观与讲好中国故事更好的有机结合,让主旋律电影创新之路更有广阔天地。分析主旋律电影票房产生新高的原因,从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人物形象的转变、技术手段的变革等角度逐步分析,从而获取创新的改变与意义。对于主旋律电影创新的研究,会给更多的创作者带来思考与进步,在创新的过程中也理应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为接下来创作出更好的主旋律作品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彭加瑾[8](1994)在《“主旋律”与通俗剧——兼谈《情满珠江》的意义》文中提出 “主旋律”的提出,至今已有六、七年之久。赞同者,非议者,困惑不解者,都不乏其人。争论纷纷,实际上,主要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主旋律”;二是“主旋律”究竟能不能奏响? 全然否定“主旋律”的意见,显然是缺乏依据的。“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那么必然地会有一时代文学的主要旋律。文学艺术是时代生活的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潮与情绪不影响、制约、乃至决定文艺思潮与倾向,那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国家的

孙佳山[9](2017)在《三十年“主旋律”的历史临界及其未来》文中研究表明"主旋律"电影经过30年的发展正在发生结构性嬗变,并演进到新一轮"新变"周期。伴随着新一代电影观众登上历史舞台,明星、观众甚至电影的本体概念,都在被具有清晰时代区隔特征的粉丝文化所改写。"主旋律"电影"意外"地成为将新一代年轻电影观众转化为中国电影票房增量的最大文化公约数,重新梳理"主旋律"概念的历史生成、周期特征,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将有着面向未来的重大历史意义。

王美华[10](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2019年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媒体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在唤醒和建构大众关于某一重大事件的集体记忆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体记忆是一个共同体建立深层认同与团结的基础,探寻我国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机制,从理论上可验证和丰富媒介在建构重大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时的理论框架,从实践上可为后续深度探索媒介如何更好地建构集体记忆提供借鉴。根据记忆建构的主体不同,本研究考察了官方和民间记忆场两个话语空间对70周年国庆的集体记忆建构及二者的互动关系。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选取人民日报的报纸、微信、微博平台和微博热搜榜分别作为官方和民间记忆场的代表,以“记忆什么”和“如何记忆”为思路,探讨两者分别建构了怎样的国庆集体记忆图景、凸显了哪些记忆,有何不同并尝试分析其原因。研究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记忆场,通过对各个媒体平台进行差异化建构、多平台联动,凸显了五方面的记忆:成就记忆、活动记忆(主要为国庆盛典记忆)、人物记忆、历史记忆和反思记忆,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角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根本上体现了官方媒体建构国庆集体记忆的宣传本质。以微博热搜为代表的民间记忆场,网友们通过主动书写个体视角下的国庆记忆与碎片化表达,着重突出了国庆电影记忆、国庆盛典记忆、表白祖国记忆和国庆假期记忆,其记忆主题与人民日报相比较为微观,且体现出明显的的政治日常化转向,将国庆这个严肃宏大的政治议题融入日常叙事,贴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延伸了国庆集体记忆的外延,在引发网友的共鸣中加深了记忆的建构,但日常化的记忆建构无形中也对政治仪式的权威起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作用。70周年国庆的民间记忆场中,还出现了粉丝民族主义表征和泛娱乐化趋势。与此同时,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微博的内容与传播碎片化导致其记忆呈碎片化、浅层化,使记忆的“保质期”成为新的问题。整体来看,官方媒体通过积极设置议程,引导民间参与到集体记忆的建构,主动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与民间记忆场的互动中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在官方媒体强大的声势引导下,民间个体被充分激活,网友们主动发声、积极配合,留下了多重视角的国庆记忆文本,极大丰富了官方记忆场建构的文本,两者共同完成了对国庆这一集体记忆段落的建构。

二、奏响时代的主旋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奏响时代的主旋律(论文提纲范文)

(1)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主旋律电视剧研究相关
        (二)现实题材电视剧研究相关
        (三)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研究相关
        (四)类型研究相关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分析法
        (三)文本分析法
    四、研究意义
        (一)创新点
        (二)理论价值
        (三)现实价值
第一章 主旋律电视剧与类型叙事概述
    一、主旋律电视剧的定义与其题材
        (一)主旋律电视剧的界定与嬗变
        (二)主旋律电视剧的核心价值与意义
        (三)主旋律电视剧涉及的题材
    二、类型叙事与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
        (一)类型叙事
        (二)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总体特征呈现
    一、“主旋律”时代内涵的变迁
    二、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特点
        (一)作为类型叙事的特征
        (二)作为现实题材的优势
    三、类型电视剧与主旋律内容的结合
        (一)军旅剧与“爱国主义”精神
        (二)家庭剧与“家文化”特征
        (三)都市剧与“改革创新”精神
        (四)行业剧与“自我奉献”精神
第三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分析
    一、军旅剧——展现家国鸿鹄之志
        (一)军营青年群体的人物形象
        (二)“英雄成长型”情节设置
        (三)呼应主旨的视觉图谱
        (四)保家卫国的主题观念
    二、家庭剧——树立和谐家庭风尚
        (一)亲子家庭的人物形象
        (二)“网状交汇型”情节设置
        (三)相互作用的视觉图谱
        (四)和谐家风的主题观念
    三、都市剧——聚焦当代都市文化
        (一)当代都市职场的人物形象
        (二)“冲突并行型”情节设置
        (三)强化立意的视觉图谱
        (四)奋斗成长的主题观念
    四、行业剧——歌颂岗位奉献精神
        (一)单一行业群体的人物形象
        (二)“以零串整型”情节设置
        (三)精准呈现的视觉图谱
        (四)敬业奉献的主题观念
第四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融合策略
    一、类型融合的元素调动
        (一)类型元素的多元调动
        (二)类型元素的集成创新
    二、类型融合的表现特征
        (一)切实表达的时代主题
        (二)多线铺展的情节节奏
        (三)多面性格的人物塑造
        (四)多元融合的风格拓展
第五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创作意图与市场接受的得失
        (一)通俗审美与抽象形态的隔阂
        (二)人物深度与支线庞杂的矛盾
        (三)类型期待与叙事套路的落差
    二、展望:走向“讲好中国故事”
        (一)关注现实与扎根生活的类型开发
        (二)展现艺术与市场运作的价值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涉及的中国电视剧年度选集部分作品
    附录2 :论文第三章涉及的个案剧集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国内外文献数据情况分析
        2. 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 研究重点
        2. 研究难点
        3. 论文的创新之处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
    (一)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青年的相关论述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青年观
    (二)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
        1. 世情新变幻:应对国际复杂变幻新形势的现实需要
        2. 国情新变革:应对国内历史方位新变革的必然要求
        3. 青年新变化:应对青年新特点和新问题的内在要求
    (三)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 萌芽酝酿期——陕北梁家河七年知青时期
        2. 初步形成期——陕北梁家河七年知青时期后直至党的十八大
        3. 基本形成期——党的十八大至党的十九大召开前
        4. 丰富发展期——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
    (一)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1. 以认识青年的本质地位为出发点,阐明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
        2. 以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为根本点,明确青年工作的政治原则
        3. 以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最强音为切入点,指出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4. 以培养青年人才和青年干部为关键点,界定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
        5. 以重视青年的学习和教育为着力点,指明青年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
        6. 以创新团组织建设和改革为聚焦点,打造青年发展的重要平台
        7. 以强调密切联系青年群众为落脚点,提出青年工作的路径方法
    (二)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
        1. 紧扣时代脉搏把握青年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 在政治方向上引领青年工作,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3. 从治国理政战略上定位青年工作,具有长远的战略性
        4.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工作,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5. 以青年为本的情怀心系青年工作,具有强烈的人民性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一)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1. 理论价值
        2. 实践价值
    (二) 贯彻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1. 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引领青年工作发展方向
        2. 推动共青团改革再出发,创新共青团工作体系
        3. 从严从实加强组织建设,锻造合格青年干部队伍
        4. 协同多方面的施策合力,开创青年工作新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音乐时空的对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交响组曲《梁祝》分析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梁祝”戏曲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刘敦南交响组曲的综述
上篇
    第一章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诞生历程与艺术成就
        第一节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诞生历程
        第二节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成就
    第二章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成功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节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成功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成功对当代音乐创作的意义
下篇
    第三章 刘敦南的创作理念与“梁祝”交响组曲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刘敦南的创作理念
        第二节 梁祝交响组曲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刘敦南“梁祝”交响组曲的音乐分析
        第一节 第一组曲音乐分析
        第二节 第二组曲音乐分析
    第五章 刘敦南“梁祝”交响组曲与原戏曲结构对应式处理布局
        第一节 梁祝交响组曲故事情节结构
        第二节 梁祝交响组曲故事内容叙述
    第六章 刘敦南“梁祝”交响组曲的民族化处理手法
        第一节 传统打击乐器的使用
        第二节 戏曲特征与民族调式的体现
        第三节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湘乐之韵: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湖南花鼓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湖南花鼓戏源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第二节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和非遗关联
第二章 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概述
    第一节 中国风格改编钢琴音乐及其历程
    第二节 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及其概况
第三章 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本体研究
    第一节 四首作品的创作特色
        (一) 葛顺中《刘海砍樵》
        (二) 储望华《刘海砍樵》
        (三) 奚其明《湖南花鼓》
        (四) 谭盾《看戏》
    第二节 四首作品对湖南花鼓戏的变体传承
        (一) 对地方特色音调的运用
        (二) 创作参考戏曲润腔唱法
        (三) 变化沿用垛板戏曲手法
        (四) 对戏曲器乐伴奏的模仿
    第三节 四首作品的演奏实践分析
第四章 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与湖南花鼓戏的互融关联
    第一节 音乐元素的转注
    第二节 文化内涵的互递
    第三节 艺术融合与共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缘起
    0.2 研究的意义
        0.2.1 理论和现实意义
        0.2.2 学术价值
    0.3 研究综述
        0.3.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0.3.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0.3.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0.3.4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0.4 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0.4.1 重点难点
        0.4.2 创新点
    0.5 本文的研究方法
    0.6 相关概念的界定
        0.6.1 红色音乐概念的界定
        0.6.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念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和红色音乐的内在关联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大众化作为支撑
        1.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1.2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红色音乐的理论基础
        1.2.1 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
        1.2.2 阐释了音乐艺术的基本功能
        1.2.3 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创作理念
    1.3 红色音乐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1 使马克思主义深奥的理论表达更加通俗
        1.3.2 使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语言更加形象
        1.3.3 使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发展脉络
    2.1 红色音乐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1.1 红色音乐的萌芽与诞生
        2.1.2 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与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的传播
    2.2 红色音乐的初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1 在苏区音乐建设中逐步走向群众
        2.2.2 在左翼音乐运动中逐步趋向专业
        2.2.3 1927年至1937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3 红色音乐的深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3.1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深入群众广泛宣传
        2.3.2 在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实际斗争推动历史进程
        2.3.3 1937年至1949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4 红色音乐的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1 在新中国成立的头17年中创新发展
        2.4.2 在十年艰辛探索和两年徘徊中曲折发展
        2.4.3 1949年至1978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5 红色音乐的蜕变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1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前提下坚持主流
        2.5.2 1978年以来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具体功能
    3.1 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方针政策
        3.1.1 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术语
        3.1.2 形象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1.3 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3.2 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
        3.2.1 铭刻中国革命战争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
        3.2.2 记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辛探索的曲折历程
        3.2.3 描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创新的伟大历程
    3.3 塑造党、国家以及人民军队的伟岸形象
        3.3.1 塑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3.3.2 塑造新中国积极向上、爱好和平的形象
        3.3.3 塑造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形象
    3.4 鼓舞士气以及瓦解敌手
        3.4.1 鼓舞士气
        3.4.2 瓦解敌手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基本特征
    4.1 丰富的人民性
        4.1.1 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1.2 作品风格引导人民审美需求
        4.1.3 情感表达契合人民诉求
    4.2 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4.2.1 旗帜鲜明弘扬社会主旋律
        4.2.2 高度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
    4.3 多样的艺术性
        4.3.1 中西结合
        4.3.2 雅俗共赏
第5章 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5.1 以丰富的音乐内容教育引导广大人民
        5.1.1 树立的模范典型引导人民奋勇前行
        5.1.2 承载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3 凸显的中华传统美德引领道德风尚建设
    5.2 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5.2.1 筑牢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2.2 教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5.3 以音乐的独特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5.3.1 以通俗的音乐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
        5.3.2 以独特的音乐旋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余论: 关于红色音乐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红色音乐内容上充斥暴力问题的争议
    二、关于红色音乐与个人崇拜
    三、关于红色音乐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探究王丹红民族管弦乐作品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王丹红及其民族管弦乐作品
    第一节 王丹红的音乐之路
    第二节 王丹红创作理念及主要作品
    第三节 五部民族管弦乐
        一、《太阳颂》
        二、《澳门随想曲》
        三、《山西印象》
        四、《永远的山丹丹》
        五、《高粱红了》
第二章 传统音乐元素在王丹红民族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第一节 音乐素材的运用
        一、原样重复——拿来式运用
        二、变化重复
        (一)衍生变化式运用
        (二)镶嵌式运用
        (三)形象演变式运用
    第二节 音乐体裁运用
        一、民歌体裁的运用
        二、民间歌舞音乐的运用
        三、说唱音乐的运用
        四、戏曲音乐的运用
    第三节 传统器乐的运用
        一、传统乐器的运用
        二、民间乐种的运用
第三章 王丹红民族管弦乐作品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与时代价值
    第一节 王丹红民族管弦乐作品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影响
    第二节 王丹红民族管弦乐作品的时代性
    第三节 王丹红民族管弦乐作品对传统音乐传承的时代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王丹红作品目录

(7)主旋律电影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主旋律电影的概念与要素
    第一节 主旋律电影的相关概念
        一、主旋律电影概念界定
        二、主旋律电影的特征
    第二节 主旋律电影历史沿革
        一、主旋律电影起步期(1987—1997)
        二、主旋律电影发展期(1997—2007)
        三、主旋律电影繁荣期(2007—2017)
        四、主旋律电影创新期(2017——至今)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创新的社会背景
        一、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主旋律电影创新
        二、民众对于“超级英雄”的渴望
        三、互联网企业的介入推动主旋律电影创新
        四、观影主体的年轻化促使主旋律电影创新
第二章 主旋律电影的内容创新
    第一节 主旋律电影题材选择多样化
        一、以现实事件为背景的主旋律电影
        二、与科幻题材相结合的主旋律电影
        三、与时代背景相连接的脱贫电影
    第二节 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主义的转变
        一、从无敌的英雄转变为平凡的英雄
        二、从个人英雄主义到集体英雄主义
        三、从英雄的夸大化转变为英雄的平民化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中“小人物”地位的提升
        一、以贴近百姓民生为代表的小人物角色主旋律电影
        二、以关乎人民生命安全为代表的小人物角色电影
        三、以切合时代背景为代表的小人物角色主旋律电影
第三章 主旋律电影的形式创新
    第一节 主旋律电影叙事时间的改变
        一、时间选择
        二、时间顺序的安排
    第二节 主旋律电影技术手段的革新
        一、还原电影画面的真实感
        二、提高电影故事的冲击力
        三、展现电影道具信息的专业化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传播策略的演变
        一、抓住受众心理加大营销热度
        二、营销“林超贤”利用导演的影响力
        三、利用微博话题互动进行内容营销
第四章 主旋律电影创新期的“模式化”瓶颈
    第一节 主旋律电影创新趋于模式化
        一、主旋律电影创新趋于模式化的现实表现
        二、主旋律电影创新出现模式化的成因
    第二节 改善主旋律电影“新模式化”
        一、改善主旋律电影“新模式化”的必要性
        二、改善主旋律电影“新模式化”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三十年“主旋律”的历史临界及其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主旋律”电影的历史生成和不同发展阶段
“小鲜肉”:粉丝文化与“主旋律”的当代样貌
“有缺陷的消费者”:“主旋律”与中国当代电影的真实处境
结语

(10)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集体记忆
        二、媒介:集体记忆的核心和纽带
        三、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四、官方记忆场与民间记忆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个案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第二章 官方记忆场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
    第一节 人民日报媒体矩阵报道概况
        一、《人民日报》
        二、人民日报微信
        三、人民日报微博
    第二节 官方记忆场的内容呈现
        一、成就记忆
        二、活动记忆
        三、人物记忆
        四、历史记忆
        五、反思记忆
    第三节 官方记忆场的构成形式
        一、差异化建构
        二、多平台联动
    小结
第三章 民间记忆场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
    第一节 微博热搜概况
    第二节 民间记忆场的内容呈现
        一、国庆电影记忆
        二、表白祖国记忆
        三、国庆盛典记忆
        四、国庆假期记忆
    第三节 民间记忆场的构成形式
        一、主动书写,碎片表达
        二、粉丝民族主义,泛娱乐化
    小结
第四章 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官方与民间记忆场的互动
    第一节 竞争书写:官方主动争夺话语权
    第二节 协作书写:记忆文本的共同建构
结论与反思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民日报》“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地方特刊
    附录2 《人民日报》“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主题特刊
    附录3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活动报道
    附录4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反响报道
    附录5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相关评论
    附录6 人民日报微博国庆日国庆盛典相关微话题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奏响时代的主旋律(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研究[D]. 罗紫榆. 西南大学, 2020(01)
  • [2]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D]. 陈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音乐时空的对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交响组曲《梁祝》分析之比较研究[D]. 穆棣.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7)
  • [4]湘乐之韵: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作品研究[D]. 李思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梅世昌. 湘潭大学, 2019(12)
  • [6]探究王丹红民族管弦乐作品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D]. 刘卓.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7]主旋律电影的创新研究[D]. 侯钰莹.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主旋律”与通俗剧——兼谈《情满珠江》的意义[J]. 彭加瑾. 中国电视, 1994(07)
  • [9]三十年“主旋律”的历史临界及其未来[J]. 孙佳山. 电影艺术, 2017(06)
  • [10]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D]. 王美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标签:;  ;  ;  ;  ;  

演奏时代主旋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