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企关系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银企关系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银企关系现状与成因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严太华[1](2003)在《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风险分析和管理活动是各类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全部业务和管理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其中,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又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内容。信用风险的管理状况不仅影响着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营绩效,而且也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的秩序和效率。本文从微观金融主体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信用风险的成因和银企之间的契约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现代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及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发展,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和特殊性,力求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论文研究的内容共分五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六章),以下分别概述每一部分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论文的第二章从总体上介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时代背景以及基础知识。在从宏观上综述整个金融体系在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情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交易技术促发大量金融创新的基础上,指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无论对微观主体还是宏观经济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解释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三章在概述信用风险的概念、性质和一般特点的基础上,解释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和环节,从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传统特征和最新发展进行总体性的比较与分析。第四章在分析银企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思想和方法探索信用风险的成因,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殊性。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贷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在静态的基础上利用无限期重复博弈的思想,分竞争型市场和垄断型市场,得到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表达式,并进一步分析信用风险的可能影响因素。在竞争型市场中,指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和违约概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垄断型市场中,可以实现对借款企业的激励相容,不存在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贷风险。结合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将事前的筛选与事后的监督看作一个动态过程进行考虑,形成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过程。分贷后信息对称和贷后信息不对称,以及<WP=6>竞争型和垄断型市场结构分别研究信贷风险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结论为信贷风险与贷前和贷后的多种因素有关,而且,贷后的均衡结果与贷前的均衡结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特例考虑抵押条件在贷款合同中的作用。以前两节的模型分析为基础,考虑抵押条款和利率所造成的风险和收益的变化,在此情况下分析银企之间的最优借贷合同。结论为:无论贷后信息是否对称,在竞争型市场中可以利用抵押条件和利率设计不同的契约组合,实现低风险借款企业与高风险借款企业的分离均衡;在垄断型市场中,可以利用一定的契约组合迫使高风险借款企业放弃借款。与西方的银企关系相比,我国银企关系的主要问题除了信息结构问题外,还有外部环境和社会体制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问题。我国的银企契约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贷前的筛选成本投入不足,使贷前协议极易达成,而贷后清算成本又极高。利用典型银企关系的模型进行分析发现,这样的情况造成了银企契约关系的低效率。第五章研究如何通过解决贷前和贷后的信息结构问题减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重在研究贷前和贷后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在系统评述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方法的基础上,为解决贷前对借款客户的识别,对信用评级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解决贷后对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监测和控制,在系统评述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指出Creditmetrics方法对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研究了如何将这种方法在我国进行运用。第六章是本文的总结性和结论性内容。在分析我国信用风险的特点及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建设、产权制度改革、商业银行风险内控制度的完善,以及促进最新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朱沣[2](2019)在《L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银行是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L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信贷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逐年升高的不良贷款率。截止2017年年末L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4%,且还在呈上升趋势,关注类以上贷款总额占总贷款额的25.58%,占总贷款额的四分之一,在所有贷款逾期企业中,中小企业的占比高达76.74%。不良贷款的高发背后反映的是L银行较严重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L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L银行很难实现其风险管控的目标。通过先期调研,调查问卷的发放,以及回收分析,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三个角度对L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贷前调查主要涉及贷前调查无法准确掌握企业信息、信贷客户集中于某个行业这两个问题。贷中审查主要的问题是贷中审查无法有效识别信贷风险。贷后管理主要涉及的问题有:贷款发放后无法有效追踪贷款流向、贷款发放后难以实时掌握企业信息、高危贷款企业难以实现有效退出、不良贷款处置时间过长。通过归纳和整理可以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银企信息不对称;2、缺乏专业的授信队伍;3、科技水平落后;4、缺少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5、缺乏有效客户准入及退出机制;6、相关信贷制度和产品设计不合理。针对L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发展有效的关系型借贷;2、完善考核机制;3、加大科技投入并完善系统设计;4、引入“信贷工厂”模式;5、建设专业化的信贷队伍。本文基于相关风险管理理论,通过对L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终给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对L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提升信贷质量、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车佳宁[3](2019)在《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制片产业正处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发展的转型关键期,中小制片企业的创新发展是本轮发展的重要关键点,而我国中小制片企业面临着行业自身实力偏弱、金融对接信息障碍、政策监管风险模糊、行业发展规范不足等各方面的问题,也带来了中小制片企业在融资发展中的融资成本较高、收益不对等、多元版权开发受限等各种融资约束问题。本文以国内“新三板”挂牌的制片企业为研究样本,梳理了我国中小制片企业从国有制片企业改制到网络文化繁荣过程中的发展脉络,结合影视产业资本开放相关理论、版权融资相关理论和融资约束相关理论,对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发展的规模、渠道和模式进行归纳,并分析了规模效应、区域分布、盈利结构、资信水平和市场波动等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的相关问题,探讨了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的各方面原因,包括企业信用建设、产业链风险分配、版权投融资机构、行业不透明风险、宏观产业金融环境和市场交易成本等各方面造成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的原因。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中小制片企业的成立年限、净商业信用、资产抵押价值、总资产净利率、研发密度等五项指标和融资约束显着相关,其中,成立年限、资产抵押价值与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金融市场规模、总资产净利率、研发密度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金融市场规模、利息支出率、营业利润率、营业收入、总资产增长率显着性不明显。结合实证结论,本文从融资资质提升、丰富金融对接、放开资本限制、做好版权融资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提出了缓解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的对策建议,包括进一步开放影视产业投融资政策限制、完善激励版权创作投融资体系建设、鼓励金融科技在中小制片企业资信建设应用、完善版权保护制度促进版权收益多元化和鼓励引导影视行业信用风险合理分配等具体对策,以期对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范瀚文[4](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要实现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促进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的提升,从而建立我国经济质量上的优势。制造业既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又是持续发展的根基,保持制造业健康高效运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了庞大而完备的生产制造体系以及生产能力,但整体上供给质量不高,难以及时应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通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制造业的供给质量成为发展面向新时代制造业的必由之路,而解决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则是其中的核心环节。我国步入工业化后期之后,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放缓趋势明显,制造业受累程度更为严重。2015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仅为3.5%,是近十年来最低增速。虽然自2016年开始呈现缓慢回升的态势,但已经增长疲态尽显,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和库存高企等矛盾显现出来。在这些表层矛盾背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值得注意。当前我国制造业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配方面,即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市场难以出清。一方面,低端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出现严重的产品过剩,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产品质量数量都不足,市场份额被国外占有。这种现象源于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过度依靠要素投入获取增长,形成低端路径依赖,而低技术投入的结果必然是低端的产出,无法适应国际和国内逐渐提高的产品精细化、高端化、个性化需求。因此,我国制造业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转型升级,由无效低端的旧供给逐步转变为高效高端的新供给,实现制造业供给与需求的对立统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可以归结为技术进步和资源重新配置两种,解决僵尸企业问题正是后者,这就建立了僵尸企业问题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关联。僵尸企业作为低端无效供给的代表,长期占用大量资金、土地、机器设备等宝贵资源却不产生经济效益,直接拉低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僵尸企业还会对正常企业产生溢出效应,影响它们的健康运行。僵尸企业作为本应该退出市场的无效供给在市场中继续生存,甚至还持续扩大已经过剩的产能,是我国制造业新旧供给转换和供给质量提升的一大障碍。由于僵尸企业是微观供给主体,因而僵尸企业问题首先是供给侧的问题,解决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任务于当下显得既艰巨又紧迫。本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下研究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有助于认清僵尸企业问题的本质,更好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扫除这一障碍。本文的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观察视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石,以中国实体经济的支柱制造业为研究主体,以妥善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为核心目标来展开。首先,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僵尸企业问题的本质做出解释,为展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更好地承接现有研究成果做出针对我国国情和现实的僵尸企业问题研究,进而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其次,本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国际流行的僵尸企业识别法进行修正,并分地区、行业和所有制展示了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现状。对僵尸企业危害的分析表明僵尸企业问题是阻碍制造业新旧供给转换和转型升级的一大障碍,想要化解制造业结构性矛盾就必须妥善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再次,本文基于供给侧角度对制造业僵尸企业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将僵尸企业问题作为供给问题分析有利于从深层发现僵尸企业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进而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僵尸企业造成的供需错配影响,并深入考察政府干预因素对僵尸企业危害的放大作用,旨在证明依靠市场自发作用才是清退僵尸企业的最优途径。最后,本文选取与我国具有相似之处的东亚模式代表国家日本和韩国作为样本,在分析这两个国家处理僵尸企业问题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从现状、危害、形成机理、国际比较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现阶段的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不是周期性问题,不能通过刺激政策解决。我国制造业企业作为供给主体对需求的“质”和“量”变化的适应性差,一旦面临需求冲击就会爆发僵尸企业问题。由于刺激政策只能掩盖而不能真正解决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匹配的矛盾,因此刺激政策对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缓解效果是短暂的,解决方式需要从供给侧管理入手。第二,从正常企业沦为僵尸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产业供给结构失衡是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外部诱因。由于产业政策诱导、政府间竞争和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产业供给结构会发生失衡。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僵尸企业更容易滋生。其次,企业供给质量低下是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在基础。创新能力不足、管理体制不合理以及优秀企业文化缺失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供给质量的低下,从而逐渐丧失自生能力,只有外力扶持才能继续存活。最后,无效供给无法清除是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本质原因。僵尸企业未能被市场的力量所清退得益于银行和政府造成的软预算约束以及低效退市机制的阻碍作用。第三,制造业僵尸企业对供求匹配产生抑制作用,非国有企业成为主要受害者,而政府干预的加强会加深这一危害。僵尸企业作为无效供给不仅大量侵占有限资源,还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加剧正常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阻碍了有效供给的增量提质。正常企业作为供给主体适应外部需求变化的能力被削弱,从而对供给和需求的匹配产生负面影响,即表现为僵尸企业对非僵尸出口企业的出口规模产生挤出效应。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优势,所受僵尸企业的影响并不显着,而民营经济的活力则受制于僵尸企业问题。此外,政府干预因素的负面作用表明行政手段并不利于直接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促使僵尸企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行退出是最好的选择。第四,解决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根本在于供给侧改革即体制机制改革,落脚点是建立并维持正常的银企关系与合理的政企关系。首先,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僵尸企业问题并非周期性问题而是阶段性问题,应该从供给侧的视角重新审视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其次,建立正常的银企关系是重要一环。构建完备市场需要同时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与国资国企改革,解除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并促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最后,建立合理的政企关系是另一个重要环节。推行有限政府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从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第五,由于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成因复杂,因此解决对策同样也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发力,协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体制机制改革,其中经济结构调整又包含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两方面。产业层面上的对策是减轻产业供给结构失衡;企业层面上的对策是提升市场主体供给质量;制度层面上的对策是推进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从而沿着减少存量和控制增量的思路来解决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本文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第一,从供给侧的视角指出僵尸企业问题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联系。僵尸企业问题从供给侧的视角来分析就是如何顺利淘汰旧供给并转型升级为新供给,如何减少无效供给并增加有效供给的问题。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就是消除资源重新配置的障碍,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从供给侧视角对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为化解供给侧的矛盾奠定新的理论基础。第二,在对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进行识别时加入政府补贴的因素对现有识别法进行修正,提出一种将补贴软约束情况考虑在内的识别法。本文通过制造业企业大样本数据对僵尸企业造成的供需错配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其中政府干预因素的负面作用表明行政手段并不利于直接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促使僵尸企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行退出是最好的选择。第三,本文提出我国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是阶段性问题,应该从供给侧的视角重新审视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解决,落脚点是建立正常的银企关系与合理的政企关系,促使僵尸企业在市场作用下自行退出。进而,本文据此提出解决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王晓丽[5](2012)在《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税收和提供就业机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成为推动我国技术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与所占有的金融资源极其不匹配,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仅占不到20%的金融资源,资金短缺、融资难问题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较高,虽然近年来成立专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仍然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直接融资渠道受阻。在内源融资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直接融资受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能更多的依赖间接融资特别是银行的贷款融资。信贷融资是指企业为满足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向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提出申请并签订协议,借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在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的融资方式。本文所指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仅指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在我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供给与需求呈现严重的不平衡,造成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度大、信贷融资比例小,出现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困境。自2010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导致银根紧缩,银行信贷规模缩减,造成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供给不足。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国内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中小企业面临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增加的同时外贸出口受阻。这种环境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大。在信贷资金供给不足、需求过大的情况下产生了中小企业严重的信贷资金缺口,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在我国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国内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现状及困境,通过分析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一般因素及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具体成因,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为五章:第一部分:即本文的第一章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及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本部分主要就企业的融资理论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进行了简要概述。企业融资的理论包括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和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信息不对称理论、信贷配给理论、抵押担保理论、关系性贷款及小银行优势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本部分对上述理论分别进行了阐述,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部分重点介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困境及成因分析。第三章主要介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及困境。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小企业的界定采用了最新的划型标准,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第二节主要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及融资现状。第三节重点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现状及困境,并运用大量的数据和图标进行了辅助分析,得出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较难获得,信贷融资比例小。第四章为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影响因素及困境成因分析。本章第一节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研究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即中小企业自身因素,包括规模、银企关系、抵押担保能力和经营和发展能力。对内部因素方面除了理论性的分析,本文运用我国2010年549家上市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为样本,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率为被解释变量,企业规模、银企关系、担保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性为解释变量,建立了回归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中小企业自身因素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间的关系。外部因素包括金融管制、银行信贷模式及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与信用担保体系。第二节结合影响因素及我国的国情具体研究分析造成国内中小信贷融资困境的原因,内部成因主要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抵押担保不足等,外部成因包括我国的金融管制和银行信贷模式阻碍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此外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及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可得性。第四部分:即本文的第五章,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提出的对策建议。本章以上一章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具体成因分析为基础,针对性的从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创新银行信贷模式和加强政府政策扶持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特别指出的是针对银行信贷模式的创新,本文重点提出并分析了一种新型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模式——“信贷工厂”模式。该模式从新加坡淡马锡引入我国,目前已经在部分银行试点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信贷工厂”模式以标准化、流水化和批量化的方式完成中小企业授信的整个流程,大大提高了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效率,同时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该模式在我国的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推广,但在进一步推广的过程中应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以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系统性的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内部因素的分析本文以我国2010年中小企业板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和验证。此外,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信贷工厂”这种新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模式,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对中小企业来说解决了其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但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宏观影响因素和银行体制因素的测量指标的选取有一定的困难,且指标难以量化,本文仅对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由于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贷数据较难搜集和获取,本文现状及实证部分的数据仅来自我国上市中小企业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徐震[6](2019)在《大数据背景下中国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小企业占据我国企业数量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着解决就业、稳定经济、刺激市场经济等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小企业融资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周期长等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商业银行信贷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商业银行信贷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抵质押担保不足、融资需求“短、频、急、快”、违约率高等问题,因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支持较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应用发展迅速,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成本、提高信贷效率、完善风险管控,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拥有更好的意愿和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大数据、中小企业信贷的理论基础;然后对国内同业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进行了分析并总结经验以供借鉴;其次介绍了中国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之后根据同业的经验借鉴、J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问题分析与成因,基于大数据应用提出中国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进行总结,提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为中国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也为其他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同时对于改善中小企业信贷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林良惠[7](2019)在《阳江市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实体经济尤其是广大小微企业正处于大浪淘沙一样的市场优胜劣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广大小微企业对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有很高的期待。当前,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加之当下经营环境恶化,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各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随着小微企业风险的逐步暴露,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仍有待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第1部分是对论文的总括,包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论文研究的总体结构、创新之处。着重回顾国内外对于小微企业以及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研究文献,夯实论文的研究基础。第2部分主要是对阳江市小微企业及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基本研究。一部分是阳江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现状,这为论文后续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另一部分是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内涵及发展脉络等,它构成了论文研究的政策基础。第3部分首先运用德尔菲法确立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再对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其中定量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权重值,得出各定量评估指标的评估结果。定性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与评价,总结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主要成效与问题。第4部分是基于前文对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评价,剖析成效不佳的成因,并结合本地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本课题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1)本课题以地方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活跃的阳江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金融支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研究评价,这是以往研究小微企业问题的学者较少运用的角度;(2)在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问题已经有所广泛研究的情形下,笔者发散思路、深入调查、理性思考,探索研究地市政府推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路径。

王征[8](2011)在《信贷配给微观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上的一种常见经济现象,表现为借款者的借款要求被拒绝或者不能全部得到满足。就大致类别,信贷配给可以划分为非均衡信贷配给与均衡信贷配给。前者源自于货币当局的金融管制或者外在冲击,类似于商品市场上的配给现象,而后者则属于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动机考虑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只有当市场上存在着价格管制等外部因素干扰时,才会出现信贷配给现象,它是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状态,利率的调节作用能够使信贷市场出清。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贷市场上经常地、大量地存在着信贷配给,以至于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一种暂时现象。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市场上持久的信贷配给实际上是一种均衡现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认为,在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同时起作用,利率具有激励效应和选择效应。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利率的双重效应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产生信贷配给的根本原因。信贷配给的微观经济意义在于,它是商业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信贷供给的一种保护性措施;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于,它提供了利率之外又一条连接金融市场与总需求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能会加剧经济衰退或扩张的程度并延长其持续时间,部分地抵消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现有的关于信贷配给的经济模型分别从信息不对称、抵押品作用、监督成本等不同角度表明了信贷配给的形成和作用机理。对这些模型的拓展和完善,使信贷配给理论日益丰富。银企关系对于信贷配给也具有重要影响。银企之间长期合作所形成的隐性合约和关系型融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厂商的贷款可得性,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厂商的声誉对于改善融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贷款银行规避风险的信贷决策机制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贷风险。在信息不完备的信贷市场上,借贷双方互为博弈的对象。在银企博弈的过程中,存在着借款厂商违约欠贷的可能性,贷款银行便会使用信贷配给的手段来约束厂商。在重复博弈情形下,银企双方的行为选择会趋于达成较优的均衡解。抵押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助于缓解信贷配给,但条件是借款者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抵押品和具有有效的担保体系。同时过高的抵押担保要求也可能会产生新的逆向选择。抵押品也像利率一样具有正向选择和反向选择效应,贷款银行可以根据两者的作用程度确定最适度的抵押品水平。将期权的思想加入到对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当中,将使得对信贷配给的解释,产生不同于原有信贷配给理论的观点。由期权理论的角度考虑,投资厂商可以推迟投资行为,等待所从事投资项目的信息更加明朗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投资。这样对于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来说,既能够降低投资风险、降低抵押品要求,也可以从等待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使信贷配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从总体上看,信贷配给均衡只是从银行收益最大化角度出发达成的局部均衡。信贷配给对银行来说可能是属于一种理性行为,但对全社会而言,却意味着局部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背离,政府对信贷配给行为应当适当的干预,以增进社会总体福利。除了传统的抵押担保手段外,建立借款联盟、实行贷款承诺制、发展关系型融资、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实现银行间信息共享、建立贷款保险制度以及提出净值要求等一些制度安排,对于减少信贷配给、改善融资环境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篇论文共分八章,外加一个全文结语部分。第一章是绪论,说明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并对信贷配给的有关问题做了一个概述;第二章是文献述评,大致按时间顺序对于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个回顾;第三章分析信贷配给的生成机理及其经济效应;第四章对信贷配给重点基本模型进行了扩展;第五章具体分析信贷配给过程中银行与企业的各自行为;第六章探析信贷市场上的银企融资博弈过程;第七章研究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的担保抵押机制;第八章从期权角度探讨信贷配给与投资时机选择的关系;最后是全文结语部分,简要地从微观层面评价了信贷配给现象和信贷配给理论,概括了信贷配给理论的启示,提出了若干项缓解信贷配给的制度安排,指出了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下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曹露菲[9](2019)在《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R&D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对我国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现状表明,融资渠道仍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障碍之一,中小企业的研发投资活动一直以来受到融资约束的困扰。尽管许多中小企业有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意愿,但是研发活动风险大、资金投入高、持续周期长等特点让很多外部投资者望而却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常常使用“关系型借贷”来衡量银企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主要依赖企业财务指标和企业抵押资产评估等“硬信息”做出贷款决策的“交易型借贷”相比,“关系型借贷”则更关注企业内部难以正式化与书面化的非标准化信息。基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之上,“关系型借贷”能有效缓解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但是银企关系对于企业研发投资活动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代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关系型融资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R&D投资存在融资约束的理论成因和银企关系缓解企业R&D融资约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中,借助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利用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2011—201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检验了我国中小企业的R&D融资约束问题,并考虑了不同的产权性质、成长阶段和产业类别的中小企业R&D融资约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R&D投资和内部现金流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现象;不同产权性质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R&D融资约束存在显着差异,民营企业的R&D融资约束程度比国有企业的R&D融资约束程度更深;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R&D融资约束存在显着差异,成长期企业的R&D融资约束程度比成熟期企业的R&D融资约束程度更深;不同产业类别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R&D融资约束存在显着差异,高新技术企业的R&D融资约束程度比传统型企业的R&D融资约束程度更深。之后本文还引入了银企关系这个虚拟变量,检验了银企关系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R&D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并考虑了银企关系对不同产权性质、成长阶段和产业类别的企业R&D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银企关系显着缓解了中小企业的R&D融资约束程度;银企关系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中小企业R&D融资约束存在显着差异,银企关系可以显着缓解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R&D融资约束程度,但是对于民营企业的缓解效应不如国有企业显着;银企关系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R&D融资约束存在显着差异,银企关系可以显着缓解成熟期企业和成长期企业的R&D融资约束程度,但是对于成熟期企业的缓解效应不如成长期企业显着;银企关系对不同产业类别的中小企业R&D融资约束存在显着差异,银企关系可以显着缓解传统型企业的R&D融资约束程度,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R&D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并不显着。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分布式“输血”,解决风险溢价较高导致的实际利率偏高问题;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李赞[10](2019)在《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商业银行处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其稳健经营对于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贷款业务都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其最为重要的赢利手段。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持续攀升,给其正常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需要持续面对信用风险带来的不良贷款管控压力。信用风险以其成因复杂、管理难度及影响程度大,现已成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面对的最主要风险。贷后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A银行是全国性质股份制银行的总行直属一级分行,其成立以来在信贷业务增速及规模增长等方面取得较快发展。近年来,面对国内外经济复杂多变,区域客户的不良贷款持续暴露,A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增加,不良贷款率也大幅超过总行水平,给A银行正常经营带来较大不利影响,A银行将持续面对信用风险带来的较大冲击。A银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虽然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但受制于客户信贷资产质量下滑、区域信用环境恶化、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原因,A银行尚未建立统一且有效的贷后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因此,建立一套适合A银行风险管理需要且科学有效的贷后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对于提高A银行贷后风险管理水平、提升A银行整体经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从信用风险、贷后信用风险、贷后信用风险评价等概念和理论出发,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学习并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贷后信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与模型,结合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现状及评价方法,采用专家评判法、功效函数法对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指标进行选取及设定评价标准。选取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为主体的二十一个评价指标,构建了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判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法对上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测算。再次,实证测算得出A银行十家公司贷款的贷后信用风险评价结果,并与A银行公司贷款现行风险分类结果进行对比,以此验证本文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最后,为A银行完善贷后信用风险评价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二、我国银企关系现状与成因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银企关系现状与成因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信用风险管理的经济意义
        1.1.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重点和创新点
2 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概述
    2.1 金融体系与金融风险
        2.1.1 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理论与假说
        2.1.2 信息经济学关于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的理论
        2.1.3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及金融风险传染理论
    2.2 商业银行风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2.2.1 商业银行风险的基本特征
        2.2.2 商业银行风险的基本类型
    2.3 金融风险管理的历史沿革与现代背景
        2.3.1 金融风险管理的历史沿革
        2.3.2 金融风险管理的现代背景
    2.4 本章小结
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论
    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与特点
    3.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3.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及变化
    3.4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3.4.1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现状
        3.4.2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其经济学分析
    4.1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
    4.2 银企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一):贷后的信用风险
        4.2.1 模型构造
        4.2.2 模型分析
        4.2.3 模型结果讨论
        4.2.4 本节结论
    4.3 银企信用风险成因分析(二):贷前的信用风险
        4.3.1 模型构造
        4.3.2 贷后信息对称
        4.3.3 贷后信息不对称
        4.3.4 模型结果讨论
        4.3.5 本节结论
    4.4 银企信用风险成因分析(三):抵押条款的作用
        4.4.1 抵押有利于解决逆向选择
        4.4.2 贷后信息对称
        4.4.3 贷后信息不对称
        4.4.4 效率分析
        4.4.5 本节结论
    4.5 银企信用风险成因分析(四):我国信用风险的特殊性
        4.5.1 我国信用风险产生的特殊性
        4.5.2 内部制度的影响
        4.5.3 外部制度的影响
        4.5.4 本节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5.1 商业银行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及评价
        5.1.1 商业银行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之一:专家制度法
        5.1.2 商业银行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之二: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
    5.2 对贷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信贷企业信用评估模型
        5.2.1 设置指标体系
        5.2.2 建立指标体系的评价集及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5.2.3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5.2.4 模糊算子的选择
        5.2.5 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构建
        5.2.6 实例分析
        5.2.7 本节结论
    5.3 对贷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的应用研究
        5.3.1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发展及其动因
        5.3.2 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3.3 现有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模型
        5.3.4 信用计量(Creditmetrics)模型
        5.3.5 Creditmetrics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
        5.3.6 商业银行一项贷款的VAR计算实例
        5.3.7 本节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6.1 改善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之(一):促进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的运用
        6.1.1 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6.1.2 促进传统信用管理方法的运用和完善
        6.1.3 促进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技术的运用
    6.2 改善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之(二):再造新型的中国银企关系
        6.2.1 重构转轨时期的银企关系
        6.2.2 改革国有银行产权制度及其治理机制
        6.2.3 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及其治理机制
    6.3 改善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之(三):建设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
        6.3.1 逐步建立和健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6.3.2 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6.3.3 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
        6.3.4 强化金融立法和执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2)L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框架
第二章 L银行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环境
    2.1 L银行基本情况
    2.2 L银行经营环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情况和风险管控情况概述
    3.1 L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情况概述
    3.2 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情况概述
    3.3 L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概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L银行对公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调查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4.1.2 调查问卷的分析
    4.2 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贷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4.2.2 贷中审查中存在的问题
        4.2.3 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3 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4.3.1 银企信息不对称
        4.3.2 缺乏专业的授信队伍
        4.3.3 科技水平落后
        4.3.4 缺少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4.3.5 缺乏有效客户准入及退出机制
        4.3.6 相关信贷制度和产品设计不合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5.1 发展有效的关系型借贷
    5.2 完善考核机制
    5.3 加大科技投入并完善系统设计
    5.4 引入“信贷工厂”模式
    5.5 建设专业化的信贷队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3)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现状
        1.2.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成因
        1.2.3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策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中小制片企业及融资约束理论基础
    2.1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概述
        2.1.1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概念讨论
        2.1.2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发展历程
        2.1.3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发展现状
    2.2 融资约束相关理论
        2.2.1 影视产业资本开放相关理论
        2.2.2 版权融资相关理论
        2.2.3 融资约束相关理论
第3章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现状
    3.1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3.1.1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规模
        3.1.2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渠道
        3.1.3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模式
    3.2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表现形式
        3.2.1 中小制片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3.2.2 中小制片企业规模效应不足
        3.2.3 多元版权开发资本投入受限
        3.2.4 制片产业区域协同欠佳
    3.3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原因
        3.3.1 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
        3.3.2 外部环境不完善
        3.3.3 版权开发投融资机构不足
        3.3.4 金融结构与体制不合理
第4章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假设
        4.1.1 市场环境对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4.1.2 企业现状对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4.1.3 企业前景对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4.2 研究设计
        4.2.1 变量选取
        4.2.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2.3 模型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检验
        4.3.3 多元回归分析
    4.4 实证结论
第5章 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缓解对策
    5.1 提升中小制片企业资信建设
        5.1.1 实现中小制片企业经营信息化
        5.1.2 增强大数据在影视产业链的应用
        5.1.3 扩大中小制片企业规模化经营
    5.2 完善相关投融资体系建设
        5.2.1 鼓励相关产业金融发展
        5.2.2 优化影视版权信用体系
        5.2.3 加强影视版权证券化建设
    5.3 适当放开投融资政策限制
        5.3.1 增加投控模式试点
        5.3.2 鼓励文创基金向中小制片企业倾斜
        5.3.3 完善影视版权审核体系透明化
    5.4 优化影视版权环境建设
        5.4.1 加大影视版权法律保护力度
        5.4.2 鼓励多元影视版权产品开发
        5.4.3 实现“一带一路”影视版权走出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样本新三板制片企业基本情况

(4)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释
        二、西方经济学经济理论解释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僵尸企业的内涵与识别
        二、僵尸企业的产生原因与不良影响
        三、僵尸企业的处置方式
        四、文献评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现状与危害剖析
    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一、国际僵尸企业识别法的发展演进
        二、国际僵尸企业识别法在我国的适用性
        三、针对我国僵尸企业的识别法修正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现状
        一、整体变化趋势
        二、分地区分布情况
        三、分行业分布情况
        四、分所有制分布情况
    第三节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危害剖析
        一、加剧供需结构的错配
        二、抑制有效供给的产生
        三、阻碍制造业转型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形成机理:基于供给侧视角的分析
    第一节 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外部诱因:产业供给结构失衡
        一、选择性产业政策诱导
        二、地区间经济增长竞争
        三、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
    第二节 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在基础:企业供给质量低下
        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二、管理体制问题突出
        三、工匠精神普遍匮乏
    第三节 制造业僵尸企业形成的本质原因:无效供给无法清除
        一、银行提供僵尸信贷支持
        二、地方政府父爱主义保护
        三、市场低效退出机制阻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对供求匹配的影响:基于出口规模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出口规模挤出效应分析
        二、企业所有制异质性分析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第三节 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政府干预作用的进一步分析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实证检验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一、改变僵尸企业识别的严苛度
        二、选择性偏差问题的处理
        三、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僵尸企业问题处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日本的僵尸企业问题
        一、日本僵尸企业问题的经济背景
        二、日本僵尸企业问题的制度根源
        三、日本僵尸企业问题的处理实践
    第二节 韩国的僵尸企业问题
        一、韩国僵尸企业问题的经济背景
        二、韩国僵尸企业问题的制度根源
        三、韩国僵尸企业问题的处理实践
    第三节 经验与启示
        一、从供给侧视角审视僵尸企业问题
        二、正常的银企关系衍生于完备市场
        三、合理的政企关系产生于有限政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解决我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产业层面:减轻产业供给结构失衡
        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创造合作机遇
        二、推进“互联网+”战略培育产业新业态
        三、推行区域差异化策略促进产业转移承接
    第二节 企业层面:提升市场主体供给质量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创新动力
        二、激发企业家活力催生高效率民营企业
        三、鼓励企业服务化转型实现价值链攀升
    第三节 制度层面:推进市场体制机制改革
        一、健全市场退出机制,提高破产程序效率
        二、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培育独立市场主体
        三、降低政府干预程度,推动产业政策转型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5)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架构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2. 中小企业融资基本理论概述
    2.1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2.1.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2.1.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2.1.3 新资本结构理论
        2.1.4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2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抵押担保理论
        2.2.4 关系型借贷与中小银行优势假说
        2.2.5 金融抑制理论
3.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及困境
    3.1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作用
        3.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3.1.2. 中小企业的地位及作用
    3.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融资现状
        3.2.1 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3.2.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3.3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及困境
        3.3.1 信贷融资比例小
        3.3.2 长期信贷缺乏
        3.3.3 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
4.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影响因素及困境成因分析
    4.1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影响因素
        4.1.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4.1.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4.2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4.2.1 内部成因分析
        4.2.2 外部成因分析
5.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5.1.1 规范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5.1.2 加强银企合作,构建新型稳定的银企关系
        5.1.3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的披露机制,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5.2 推进商业银行信贷模式创新,施行“信贷工厂”模式
        5.2.1 “信贷工厂”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5.2.2 “信贷工厂”在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中的作用
        5.2.3 “信贷工厂”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3 增强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
        5.3.1 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5.3.2 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5.3.3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大数据背景下中国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大数据和中小企业信贷的理论基础
    2.1 大数据的理论基础
        2.1.1 大数据的定义
        2.1.2 大数据的特征
        2.1.3 大数据的处理流程
    2.2 中小企业信贷的理论基础
        2.2.1 中小企业范围的界定
        2.2.2 中小企业信贷的特点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信贷配给理论
        2.2.5 长尾理论
        2.2.6 生命周期理论
    2.3 大数据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影响
        2.3.1 大数据为信贷业务带来的机遇
        2.3.2 大数据为信贷业务带来的挑战
第3章 国内同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经验借鉴
    3.1 建设银行——“小微企业快贷”
        3.1.1 “小微企业快贷”的介绍
        3.1.2 “小微企业快贷”的特点
    3.2 江苏银行——“税E融”
        3.2.1 “税e融”的介绍
        3.2.2 “税e融”的特点
    3.3 阿里金融——“阿里小贷”
        3.3.1 “阿里小贷”的介绍
        3.3.2 “阿里小贷”的特点
    3.4 案例总结与借鉴
第4章 中国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现状
    4.1 中国银行J分行简介
    4.2 中国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介绍
        4.2.1 业务指标情况
        4.2.2 现有模式介绍——“中银信贷工厂”
    4.3 中国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4.3.1 营销模式单一,运营成本较高
        4.3.2 担保方式单一,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难
        4.3.3 信贷业务流程多,线上自动化程度低
        4.3.4 贷后管理效率低,风险控制能力弱
        4.3.5 人员配置不足,薪酬待遇一般
    4.4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4.1 大数据应用方面
        4.4.2 内部管理机制方面
        4.4.3 信贷风险偏好方面
        4.4.4 人员配置和薪酬待遇方面
        4.4.5 中小企业的自身方面
第5章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5.1 树立大数据应用理念,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
        5.1.1 建立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应用体系架构
        5.1.2 整合拓展内外部数据资源
        5.1.3 提升数据挖掘和处理能力
    5.2 创新产品设计,优化担保方式,实现精准营销
        5.2.1 信贷业务产品设计
        5.2.2 信贷担保方式优化
        5.2.3 信贷业务精准营销
    5.3 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
        5.3.1 基于大数据简化信贷流程
        5.3.2 基于大数据完善贷前调查
        5.3.3 基于大数据优化信用评级
    5.4 完善风险预警系统,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5.5 组建大数据与信贷业务高度融合的人才队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阳江市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小微企业
        2.1.2 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
        2.1.3 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效果评估
    2.2 理论基础
        2.2.1 政策效果评估的理论
        2.2.2 政策执行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阳江市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
    3.1 阳江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3.1.1 阳江市小微企业基本情况
        3.1.2 阳江市小微企业发展存在问题
    3.2 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演变发展
        3.2.1 探索阶段(2011 年至2013 年)
        3.2.2 发展阶段(2014 年至2015 年)
        3.2.3 成熟阶段(2016 年至2017 年)
    3.3 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现状
        3.3.1 金融支持政策及政策重点
        3.3.2 金融支持具体实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4.1 政策效果评估指标的拟定
        4.1.1 初步拟定
        4.1.2 评估指标的定义和说明
    4.2 政策效果评估指标的筛选
        4.2.1 评估指标的首轮筛选
        4.2.2 指标的次轮筛选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效果评价
    5.1 使用数据的来源
    5.2 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执行评估
        5.2.1 受访者对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执行的评估
        5.2.2 评估结果分析
    5.3 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产出评估
        5.3.1 评价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及权重的计算
        5.3.2 政策产出维度评估分值的计算
        5.3.3 评估结果分析
    5.4 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满意度评估
        5.4.1 政策满意度维度评估指标得分结果
        5.4.2 评估结果分析
    5.5 成效与不足
        5.5.1 政策取得的成效
        5.5.2 政策效果不佳之处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剖析效果不佳的成因
    6.1 政策本身的科学化程度低
        6.1.1 任务指标设置不合理
        6.1.2 地市级政策机制附加约束条件过多
    6.2 执行主体存在困境
        6.2.1 利益需求与能力限制相制约把金融机构带到“有心无力”的窘境
        6.2.2 业绩考核与风险问责是银行员工面临的“冰火两重山”
        6.2.3 基层监管权限与监管手段的不足削弱了监管约束力
    6.3 目标群体的不配合
    6.4 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完善阳江市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7.1 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顶层设计
        7.1.1 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划型标准
        7.1.2 合理确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任务及指标
        7.1.3 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7.1.4 提出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管控标准
    7.2 推动多方主体自我革新
        7.2.1 加强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自觉支持和有效供给
        7.2.2 注重培育优良小微企业
        7.2.3 发挥监管激励政策正向效应
    7.3 政府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及风险分担的金融生态环境
        7.3.1 打造开放的企业信息综合平台
        7.3.2 扩大风险分担机制覆盖面
    7.4 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
        7.4.1 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7.4.2 发展保险产品的避险作用
        7.4.3 拓宽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7.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阳江市小微金融经理人调查问卷
附录2:阳江市小微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3:座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信贷配给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信贷配给问题概述
        1.3.1 信贷配给的内涵
        1.3.2 信贷配给的类型
        1.3.3 信贷配给的存在条件、作用影响与化解方法
        1.3.4 有关信贷配给的实证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体系结构
    1.5 主要贡献与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信贷配给理论发展述评
    2.1 引言
    2.2 信贷配给理论的发端
    2.3 信贷可获性学说的观点
    2.4 风险与利率控制等因素的观点
    2.5 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观点
    2.6 对S-W 模型的评议和发展
    2.7 S-W 模型之后信贷配给研究的新进展
    2.8 国内信贷配给研究状况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贷配给的成因与效应分析
    3.1 引言
    3.2 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出发点
        3.2.1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相关理论的修正
        3.2.2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配给
    3.3 信贷配给生成机理解析
        3.3.1 利率双重效应的作用
        3.3.2 逆向选择导致信贷配给的机理分析
        3.3.3 道德风险导致信贷配给的机理探析
    3.4 信贷配给的经济效应分析
        3.4.1 信贷配给在微观层面的经济效应
        3.4.2 信贷配给的宏观经济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贷配给基本模型的扩展
    4.1 引言
    4.2 信贷配给主要模型的形成与拓展
        4.2.1 信贷配给模型的初创
        4.2.2 信贷配给模型的修正与拓展
    4.3 S-W 模型评析
        4.3.1 基本模型
        4.3.2 基于S-W 模型的例证分析
        4.3.3 关于S-W 模型的简要评析
    4.4 信贷配给基本模型的扩展和改进
        4.4.1 非完全市场经济情形下的信贷配给模型
        4.4.2 加入交易成本的S-W 模型扩展
        4.4.3 允许投资等待情形下的信贷配给模型
    4.5 基于多重生成因素的信贷配给模型构建
        4.5.1 前提条件
        4.5.2 模型设计与分析
        4.5.3 相关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贷配给过程中的银企行为分析
    5.1 引言
    5.2 信贷配给中的银企关系
        5.2.1 银企关系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5.2.2 关于银企关系的理论回溯
        5.2.3 银行与厂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5.2.4 信贷合约的设计及贷后监督
    5.3 信贷配给过程中的银企双方行为
        5.3.1 利率变化条件下借款厂商与贷款银行的行为特征
        5.3.2 信贷过程中的银企双方行为分析
    5.4 规避信贷风险的信贷决策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贷市场上的银企博弈
    6.1 引言
    6.2 银企融资博弈分析
        6.2.1 银企融资博弈中的几种典型情形
        6.2.2 厂商风险类型不明时的银行拒贷动因分析
    6.3 贷款偿还环节中的银企博弈
        6.3.1 厂商与银行之间的还贷博弈过程分析
        6.3.2 厂商欠贷成本与信贷配给
        6.3.3 贷款偿还环节银企信息不完备动态博弈的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解
    6.4 银企博弈中信用约束与声誉机制的作用
        6.4.1 基于借款厂商诚信与否的银行放贷策略
        6.4.2 借款厂商诚信缺失导致银行拒贷
        6.4.3 信用约束机制的作用
        6.4.4 银企信贷博弈过程中声誉机制的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的担保抵押
    7.1 引言
    7.2 国外有关担保抵押的代表性理论
    7.3 信用担保存在的前提——借款者违约
        7.3.1 贷款银行对于违约风险的防范
        7.3.2 厂商违约欠贷对于贷款银行预期收益的影响
    7.4 信用担保的功能作用
    7.5 担保抵押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信号传递作用解析
    7.6 担保机制对于信贷配给的有限化解作用
    7.7 担保机构引入贷款策略选择的经济意义
    7.8 担保形式下的厂商信贷条件分析
    7.9 本章小结
第8章 期权价值、投资等待与信贷配给
    8.1 引言
    8.2 实物期权在投资项目评价中的应用
    8.3 实物期权方法对于不确定情形下项目投资评价的作用
    8.4 基于期权视角的厂商投资等待情况分析
    8.5 考虑期权与信贷配给因素的厂商借贷时机决策模型
        8.5.1 不确定性与厂商投资时机的选择
        8.5.2 基于期权视角的厂商贷款投资决策模型的建立
        8.5.3 期权视角下的厂商借贷时间选择
        8.5.4 厂商贷款利率范围选择与信贷配给
        8.5.5 相关结论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篇结语
    9.1 引言
    9.2 基于微观视角的信贷配给及其相关研究的总体评价
    9.3 由微观到宏观的信贷配给政策启示
    9.4 从微观层面缓解信贷配给的若干制度性安排
    9.5 本篇论文的若干不足之处及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相关成果

(9)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R&D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小企业的经济作用和地位
        1.1.2 中小企业的R&D融资约束困境
        1.1.3 关系型贷款的适用性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融资约束
        1.3.2 银企关系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融资约束程度的度量
    2.2 银企关系的衡量指标
    2.3 融资约束与企业R&D投资关系的文献综述
    2.4 银企关系的相关研究
        2.4.1 银企关系与融资约束的相关研究
        2.4.2 银企关系与企业R&D投资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
    3.1 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基础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2 代理理论
        3.1.3 社会资本理论
        3.1.4 关系融资理论
    3.2 企业R&D投资存在融资约束的理论成因分析
        3.2.1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R&D投资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
        3.2.2 基于代理理论的R&D投资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
    3.3 银企关系缓解企业R&D投资融资约束的机理分析
4 研究假设
    4.1 融资约束与企业R&D投资
    4.2 银企关系、融资约束与企业R&D投资
    4.3 银企关系、产权性质和R&D融资约束
    4.4 银企关系、成长阶段和R&D融资约束
    4.5 银企关系、产业类别和R&D融资约束
5 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变量定义
    5.3 实证模型设计
    5.4 样本描述性统计
    5.5 相关性分析
    5.6 回归结果分析
        5.6.1 中小企业的R&D融资约束
        5.6.2 银企关系与中小企业的R&D融资约束
        5.6.3 产权性质、银企关系与中小企业的R&D融资约束
        5.6.4 成长阶段、银企关系与中小企业的R&D融资约束
        5.6.5 产业类别、银企关系与中小企业的R&D融资约束
    5.7 稳健性检验
        5.7.1 欧拉模型
        5.7.2 欧拉模型的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和结果解释
    6.2 政策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商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2.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2.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
    2.2 商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
        2.2.1 商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概述
        2.2.2 商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形成机理
        2.2.3 商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与不良贷款
    2.3 商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3.1 商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理论
        2.3.2 商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3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评价方法
    3.1 A银行简介
        3.1.1 A银行基本情况
        3.1.2 A银行公司贷款情况
    3.2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3.2.1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内容
        3.2.2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架构
        3.2.3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原则
        3.2.4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3.3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原则与方法
        3.3.1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原则
        3.3.2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4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4.1.1 贷后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财务指标的选取
        4.1.3 非财务指标的选取
    4.2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标准
        4.2.1 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
        4.2.2 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
        4.2.3 贷后信用风险的评价等级
5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的实证
    5.1 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1.1 指标权重的测算方法
        5.1.2 指标权重的测算过程
    5.2 实证过程
        5.2.1 财务指标的测算过程
        5.2.2 非财务指标的测算过程
        5.2.3 贷后信用风险评价结果的测算
    5.3 政策建议
        5.3.1 财务因素是贷后风险评价的基础
        5.3.2 非财务因素是贷后风险评价的关键
        5.3.3 加强对信用风险评价的动态分析
        5.3.4 多渠道获取借款人信用信息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我国银企关系现状与成因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 严太华. 重庆大学, 2003(04)
  • [2]L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朱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我国中小制片企业融资约束研究[D]. 车佳宁. 湖南大学, 2019(07)
  • [4]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僵尸企业问题研究[D]. 范瀚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5]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研究[D]. 王晓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6]大数据背景下中国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徐震. 江苏大学, 2019(05)
  • [7]阳江市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效果分析[D]. 林良惠.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信贷配给微观机理研究[D]. 王征. 辽宁大学, 2011(06)
  • [9]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R&D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D]. 曹露菲.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10]A银行贷后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 李赞.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我国银企关系现状及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