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自整定PID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算法及仿真研究

参数自整定PID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算法及仿真研究

一、参数自整定PID温控系统的控制算法与仿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雷阳[1](2021)在《某型航空发动机燃油调节器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成江波[2](2021)在《低场NMR磁体模糊自适应多路PID温控算法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低场核磁共振波谱仪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测井等领域,其具有体积小、造价低、易维护等优点。低场磁共振谱仪的磁体系统一般由永磁材料钕铁硼制成,钕铁硼的性价比和磁性能最佳,但温度稳定性较差,磁场会随温度变化。以本文采用的0.25T钕铁硼永磁体为例,温度每上升1℃,磁场强度变化为0.216mT,对应1H共振频率漂移可达9200Hz,这会对低场磁共振谱仪的性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实现对永磁体温度高精度、高均匀性的稳定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低场核磁共振谱仪的永磁体温度的精确稳定控制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高精度多路并行温度控制器。首先,对永磁体特性的初步分析表明,磁体温度响应具有延滞性和非线性,且磁体的磁极和磁轭延滞时间不同。针对磁体特性,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的多路永磁体温度控制总体方案。磁体放置于隔热腔中,PI电热膜贴于磁体外表面,通过自身加热将热量传递至磁体,贴在磁体不同位置的多点温度传感器检测磁体各部分的温度,微控制器在接收到传感器温度反馈信号后运行多路温度控制算法,随后输出多路并行PWM信号控制电热膜加热,从而实现整体温度控制。在传统PID控制算法基础上,加入了史密斯预估、积分优化、模糊自适应PID等控制算法,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控制算法可明显改善温度控制效果。其次,根据总体方案设计了温控器的硬件电路,编写了主控板的驱动程序,并将模糊自适应PID等温控算法嵌入到微型控制器当中,完成了温控器硬件、软件及算法的调试。最后,进行了温度控制算法及永磁体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24小时内磁体温度控制精度为±0.005℃,左右磁极均无稳态误差,磁体温度均匀性高;24小时1H共振频率频率漂移由1258ppm减小到76ppm,0.5小时内1H共振频率频率漂移量由65ppm减小到5.9ppm;24小时和0.5小时的核磁共振波谱累加实验谱图良好。本文设计的模糊自适应PID多路温度控制算法相比于传统PID算法,可在不同规格的磁体上实现高精度温度控制,有效改善控制效果,基于此控制算法设计的永磁体温控系统能够实现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均匀性及高适应性的多路温度控制,极大减小了永磁体因为温度引起的频率漂移,明显改善了核磁共振波谱累加实验效果,提高了低场核磁谱仪的永磁体磁场稳定性。

韩愈[3](2021)在《基于PSO-BP算法的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测温技术领域中黑体辐射源是用来校准辐射测温仪器装置,对其温度的高精度控制尤为重要。目前黑体常用的控温算法为PID,由于黑体应用于不同场合以及温度控制要求不断提高,传统PID控制算法不能很好的满足控制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对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进行研究分析,改进其温度控制算法使其满足更高的实际应用要求。根据课题要求,设计一套温控系统分别控制面源黑体以及空腔型黑体,本文制冷控制对象是一个直径为10mm,厚度为4mm的镓点面源黑体,由于体积较小,受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较大,对其温度控制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控制器大都采用PID控制,难以满足课题研究的要求,所以本文重新设计了一个基于单片机Arduino mega 2560的温度控制器,同时改进温控算法以达到其温度控制的要求。以及在对腔体黑体升温模式的控制中,采用传统的PID控制器在控制精度以及稳定性方面难以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充分分析黑体辐射源的工作原理和提高精度的基础上,将粒子群BP神经网络算法与PID算法结合并应用于黑体的温控系统中。本文首先介绍了面源黑体的基本结构和性能要求,然后对系统的升温以及降温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对系统进行参数辨识,最终得到黑体辐射源升温和降温的数学模型。其次,对粒子群BP神经网络PID算法的原理进行介绍,并将其和其它几种算法通过MATLAB/simulink对系统升温及降温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由仿真结果可知,基于粒子群BP神经网络的PID算法具有超调小、精度高、和调节时间短等优点。最后设计并搭建温度控制系统硬件平台,以Arduino mega 2560单板机作为温度控制器,通过离线训练方式将粒子群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应用于黑体温控系统,并与标准黑体的传统PID控制效果比较,可得粒子群BP神经网络PID算法较于传统PID算法,具有超调小、精度高和调节的时间短等优点,提高了黑体的控温品质。

辛世杰[4](2021)在《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红外遥感技术是采集地球数据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具有覆盖面积广、探测时间长、机动性强等诸多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国土资源管理、大气监测以及地质灾害检测和调查等各个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气候变化观测和数值天气预报等领域对红外遥感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气候变化观测要求来自红外遥感载荷的测量数据不确定度水平优于0.1K,其10年内的稳定性要求优于0.04K。要实现如此高定量化水平的目标,不仅需要稳定可靠的红外探测设备,还需要高精度的在轨红外辐射源。其中红外探测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载荷为其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温度,而辐射源的定标性能更是与其温度直接相关。基于上述重大应用需求,本课题研究设计了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通过对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系统组成进行分析,选定其中对温控需求最高的红外辐射源作为本课题设计系统的主要控制研究对象,并研究了其基本架构及溯源链路。针对红外辐射源中的各项核心组件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分配了该辐射源的温度不确定度。在空间应用中,由于电子器件老化及其性能易受环境温度波动的影响,现有的温度测量方法会出现非线性标定性能劣化的问题,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本课题在阻值比率测温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参考阻值比率测温方法,实质上是将铂电阻与参考电阻的比率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减小了当铂电阻阻值远离参考电阻阻值时,电路非线性对测温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将该方法电路与目前测温水平较高的单参考阻值比率测温电路置于恒温箱中进行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5℃~45℃的环境温度下,本方法的最大测量误差约为0.004℃,而单参考阻值比率测温电路的最大测量误差约为0.03℃。因此,该方法基本解决了非线性标定劣化的问题,无需载荷对其进行精密温控,减轻了载荷的热控成本,在环境温度变化剧烈场合中的非线性标定劣化程度更小,更加适合环境温度变化剧烈的应用场景。测量领域常用数字均值滤波器来降低测量噪声,但同时也会造成信号的失真,引入不确定度,现有滤波器评价工具难以对该滤波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量化。为解决该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数字均值滤波器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通过对温度缓变对象的温度变化率分布函数进行建模,利用该模型模拟生成温度测量序列并将其输入至滤波器中,最后利用不确定度A类评定方法来进行不确定度计算。对黑体实物进行了实验分析,得到了不确定度与采样周期、均值数目的关系曲线,该评定方法为数字均值滤波器设计提供新的考虑方向。针对红外辐射源升降温控制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模型研究,提出了基于TEC散温器及驱动电压双反馈模型。相较于基于TEC驱动电压的单反馈模型而言,双反馈模型的优点在于考虑了TEC散温器温度波动对温度控制的干扰,可实现干扰的超前控制。设计了基于最长循环周期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温控系统模型辨识方案,采用增广最小二乘法对系统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与分析,得到该红外辐射源升降温控制系统在制冷及加热模式下的精确数学模型。针对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模型大时滞、非线性、参数时变的特点,研究并设计了一种简化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该控制器在保证变论域优点的基础上,删减了变论域中输入变量论域变换的过程。将该控制器与普通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模糊PID控制器、PID控制器进行对比实验,仿真实验表明:在不同温度控制幅度下,该控制器均无超调量,而其他控制器的超调量从3.44%至6.70%不等,同时该控制器的稳定时间也要优于其他控制器。为模拟天基应用环境,于在轨真空状态中对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其温控范围为-20℃~60℃,温度稳定性优于0.027K,温度均匀性优于0.072K;对空间基准红外辐射源在10m处的亮温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其扩展不确定度优于0.143K(k=2)。对样机上微型镓相变固定点的相变温度进行了测量,可根据该相变温度对红外辐射源上铂电阻进行校准,满足ITS-90国际温度标准定义,使得红外辐射源温度具备在轨溯源能力,对提高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定量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支撑了航天红外遥感温度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该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应用研究类一等奖。

赵金迪[5](2021)在《橡胶复合挤出机料筒温度系统建模与控制算法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高效、精益、智能的挤出成型技术是当代橡胶挤出工艺的发展方向。橡胶挤出机作为橡胶半成品挤出成型的核心工艺设备,其温度控制是决定挤出半成品品质和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精准测控挤出过程的温度能够有效提升挤出半成品的性能、降低挤出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并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本文以橡胶挤出机料筒温度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橡胶冷喂料挤出成型工艺及技术特征,分析挤出过程能耗。在实际工艺现场分析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及控制原理,明确温控过程中主要控制变量,通过桂林橡胶设计院提供的实际挤出生产温控数据搭建MATLAB系统辨识模型,辨识出料筒温控系统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方案设计。为了能够提高被控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采用了模糊PID控制器。为了从本质上解决温控系统具有大时间滞后的问题,引入Smith预估器,设计出Smith-模糊PID料筒温度控制系统,并引入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对Smith预估器模型进行识别。为了解决因人工调参导致系统控制精度不佳的问题,采用粒子群算法自动寻优PID控制器参数,同时为了防止粒子群算法陷入局部最优,通过将社会因子分解为局部和全局两种社会因子,设计出混合粒子群算法对PID参数进行寻优。控制算法仿真验证实验,首先对于传统PID温控系统结合人工经验法整定PID参数后与模糊PID温控系统进行控制效果对比,并进行阶跃与非线性扰动实验,比较传统PID温控系统与模糊PID温控系统的抗扰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模糊PID温控系统的动态输出响应优于传统PID温控系统,但两者抗扰性能都较差。在分析Smith-模糊PID温控系统受参数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行FFRLS系统在线辨识实验,验证了FFRLS-Smith-模糊PID控制系统具有更强的滞后补偿能力。然后对于Smith-模糊PID温控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并与模糊PID温控系统对比控制效果,实验结果显示,Smith-模糊PID温控系统的动态特性及抗扰性能更佳。对粒子群算法和混合粒子群算法寻优效果进行了比较,通过实验分析,混合粒子群算法优化后的Smith-模糊PID温控系统的最大超调量与稳态误差几乎为零,受到干扰后波动幅度小于±1.2℃,满足挤出机温控技术指标要求。论文根据桂林橡胶设计院的相关工艺及性能指标进行控制算法研究与设计,对挤出机温控工艺能够实现精准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姜景科[6](2021)在《半球谐振陀螺仪温控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球谐振陀螺仪是一种无转动部件的新型陀螺仪。在航空航天惯导系统,自动化控制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半球谐振子是半球谐振陀螺仪的核心部件,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半球谐振子相关物理参数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半球谐振子的固有频率发生变化,其固有频率又与半球谐振陀螺仪的输出具有相关性,固有频率发生变化会导致半球谐振陀螺仪在使用时出现漂移现象。为了保证半球谐振陀螺仪的输出精度和工作稳定性,需要将半球谐振陀螺仪的工作环境温度控制在恒定值,使其输出不受环境温度干扰,进而抑制热漂移的产生。本课题旨在研究和设计出一套温度控制系统使半球谐振陀螺仪工作在一个恒温环境中。论文首先针对半球谐振陀螺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简单介绍,分析温度效应对其产生的影响,了解半球谐振陀螺仪产生热漂移的原因,再确定整体设计方案,由于高精度温度测量是温控系统保证精度的研究基础和前提条件,所以论文对温度传感器的选择、标定、精度提高和测量误差进行了较为详细分析。系统硬件设计主要集中在恒温箱和控制箱这两部分,恒温箱主要用于放置半球谐振陀螺仪,为其工作提供环境;控制箱是系统设计的核心,它通过油路系统实现对恒温箱的加热和冷却,为恒温箱内半球谐振陀螺仪营造恒温环境,以及对控制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调理。系统软件设计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两部分,整体采用分布式运行模式,上位机的功能主要是人机交互、界面可视化、数据记录与保存等;下位机主要负责数据采集、调理以及核心控制算法实现。本课题在控制方式上,提出了采用变压器油作为温控载体代替电加热的方式实现系统温度控制,很好地杜绝了电磁干扰对半球谐振陀螺仪工作的影响。在控制算法上,以PID控制结合继电反馈法自整定参数为算法核心,对常规的单级PID控制模式进行了改进,变成二级控制模式,加热环节和冷却环节同时参与控制,协调工作,保证控制精度,最后运用Lab VIEW软件进行程序设计实现完整的算法功能。仿真实验和系统运行结果表明,本设计能够满足技术要求,温控精度达到±0.05℃,为半球谐振陀螺仪的工作和性能测试提供了稳定的恒温环境。

张鄂[7](2021)在《基于模糊理论的氨氮检测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生活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水体氨氮污染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民众的生产与生活。为贯彻国家环保政策方针,本文开展了对水质氨氮检测系统的研究。氨氮检测设备目前主要以国外产品为主,原因在于国内氨氮检测设备研发起步晚于国外,设备集成度不高,技术基础薄弱,大多需要人工取样操作,自动化程度有待提高。因此,研发一款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的氨氮检测设备,对于水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氨氮检测的几种国标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检测范围广,检测精度高,但是该方法对显色反应阶段温度要求较高,现有设备存在温控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使用参数自整定模糊PID算法进行温度控制。同时高要求的人机交互和数据通信使得系统结构复杂度增加,检测系统的实时性和可扩展性方面存在不足,针对系统的实时性和可扩展性问题,本文以μC/OS-Ⅲ实时操作系统为软件平台,设计了系统任务架构,进行任务调度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良好的可扩展性。系统根据功能需求选取了系统主要部件,以微处理器NUC100RE3AN为主控芯片,结合开关电源、注射泵、电磁阀、DS18B20等硬件,对系统电源、流动注射模块、氨氮检测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数据通信模块进行了硬件设计;以μC/OS-Ⅲ实时系统为核心,依据功能构建系统任务状态模型并分配分配各任务功能函数,对系统的温控系统、温度采集、液晶显示等进行了软件设计。最后本文分析了系统任务可调度性,对系统进行了集成测试,重复测试了流动注射结构的控制性能,通过采集现场测试数据,绘制温度曲线,实验验证氨氮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实时任务可调度,流动注射结构控制性能良好,能够实现氨氮自动检测,系统温度在受到干扰后能够快速响应恢复到反应设定温度60℃,氨氮检测浓度相对误差为0.0~3.1%,浓度误差为?0.12mg/l,符合氨氮检测的国标要求。

张伟[8](2021)在《自整定PID控制算法的比较与研究》文中指出自整定方法在工业控制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在工业应用中,控制器性能质量直接关系到控制系统的好坏,影响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确保控制器性能良好尤其重要。PID控制器作为一个常用的控制器,它的整定方法具有很多种,主要是通过控制要求及环境等条件不同,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在选择控制方法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算法的可行性、收敛性,并且对算法要综合考虑负载干扰、环境干扰等因素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的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继电自整定方法具有简单、方便安全与节约成本等特点,成为控制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其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控制器参数配置与继电反馈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由于工业情况的不同往往导致系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自整定方法。本文通过对自整定控制方法比较与分析,在对PID控制器参数的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继电反馈自整定方法的研究及实际中的可行性分析,在对自整定反馈PID控制系统改进,进一步加入了粒子群算法,验证了其系统能够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本文首先对PID控制的理论知识介绍,主要围绕PID控制器结构、控制器性能参数(动态性能参数、鲁棒性能参数、内部稳定性参数)、自整定方法及粒子群优化算法理论展开介绍,然后具体对继电反馈PID整定方面研究,主要是对继电反馈特性、偏置继电反馈频率特性、PI/PID控制器分析等,其中对PI/PID控制器分析中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分析:分别从闭环稳定性分析、改进继电反馈系统结构、幅值裕度估计、相位裕度估计方法,使用仿真方法说明改进后的PID控制器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对继电自整定PID控制器改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在对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改进后,选择合适的值,设计控制系统框图,对该系统仿真设计和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及收敛性,通过采用基于系统的啤酒温度控制系统实验及基于粒子群继电PID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在温度控制具有非常好的控制效果,能够提高整体系统效率,极大地改善了超调量,整定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滞后的缺陷,为工业生成节约资源,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性能。本文采用仿真方法证明该系统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对工业生产应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李帅[9](2020)在《用于光机的高稳定度温度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空间相机是实现对地观测、大气和海洋探测及宇宙探测等应用的主要有效载荷,根据不同的探测要求,相机观测精度和成像质量也有不同要求。高精度相机其光机温度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镜片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的厚度、光学材料的折射率均会发生改变,这会造成焦距偏离和系统失准,导致相机成像模糊,严重时甚至出现成像失败的情况。随着空间相机在具有宽视场及高分辨率的要求的场合越来越多,光机对控温稳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空间光机的温度控制技术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本文应用传热学理论对某空间光机中采用主动热控措施进行精密温控的光机结构(镜框)进行了数学建模。由于建立的镜框温控系统数学模型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使得最优的PID控制器参数会随之而变化。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PID参数整定方法与空间光机的数学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光机热模型的自适应PID控温方法,使PID控温算法的参数自整定更加简洁。然后,将基于光机热模型的自适应PID控温方法应用于镜框的温度控制,求得最佳动态响应的PID参数与遮光罩及镜框温度的关系,使遮光罩温度发生周期性变化,通过仿真验证该控温方法的性能。最后,将基于光机热模型的自适应PID控温方法应用于镜框的温度控制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该控温方法能够实现镜框温度控温稳定度为±0.1℃,表明该自适应PID控温方法对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的数学模型参数改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控温稳定性。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方向。

王京威[10](2020)在《基于4G网络的妊娠母猪精准饲喂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自动化、信息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当前母猪精准饲喂系统存在的自动化、信息化不足的问题,本文依托省级科技支撑项目“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猪场设计”,设计了基于4G网络的妊娠母猪精准饲喂远程监控系统。系统由母猪精准饲喂系统和猪舍温控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以西门子S7-200 PLC为主控制器,4G网络为数据远程传输的桥梁,利用亚控组态王为系统搭建了上位机界面。结合模糊控制理论制定了母猪精准饲喂和猪舍温度调控策略,并进行了 MATLAB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以下是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1)完成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系统的功能程序、电气接线以及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通讯程序。(2)开发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妊娠母猪精准饲喂系统。系统根据不同妊娠阶段和膘厚的母猪日进食量的不同,建立了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妊娠母猪精准饲喂方案。试验数据表明,所设计的精准饲喂系统平均相对误差和变异系数均小于3%,满足系统精准饲喂的要求。(3)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算法的猪舍温度调控系统。参考国家颁发的《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标准结合阶跃响应法对妊娠猪舍小气候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对比分析了 PID、模糊自整定PID两种算法在猪舍温度调控系统的MATLAB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模糊自整定PID算法的温度调控系统在动态响应和控制精度方面实现了更好的控制效果。(4)提出了一种基于4G网络的远程无人养猪的设计方案。利用亚控组态王和Access数据库实现了母猪精准饲喂远程监控系统的后台数据管理和上位机监控界面,结合4G网络优秀的兼容性和网络环境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同时解决了系统后期维护、更新的问题。实现了母猪养殖的数字化管理。本文所设计的基于4G网络的妊娠母猪精准饲喂远程监控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猪场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改善母猪生长环境、提高猪场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对推进我国养猪业向无人养殖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参数自整定PID温控系统的控制算法与仿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数自整定PID温控系统的控制算法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低场NMR磁体模糊自适应多路PID温控算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永磁体温度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2 温度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永磁体温度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被控对象分析
    2.2 系统设计需求
    2.3 系统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永磁体温度控制算法设计
    3.1 PID控制算法
        3.1.1 算法原理
        3.1.2 增量式PID算法
        3.1.3 经典PID整定方法
    3.2 Smith预估控制算法
    3.3 典型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3.3.2 模糊控制结构
    3.4 模糊自适应PID参数整定算法
        3.4.1 算法设计
        3.4.2 算法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体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4.1 隔热腔设计
    4.2 温控系统关键硬件电路设计
        4.2.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4.2.2 主控电路设计
        4.2.3 多路高精度测温电路
        4.2.4 驱动加热电路
    4.3 温控系统软件设计
        4.3.1 主程序设计
        4.3.2 高精度测温子程序设计
        4.3.3 Smith预估子程序设计
        4.3.4 积分优化子程序设计
        4.3.5 模糊自适应PID子程序设计
        4.3.6 多路温度控制子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永磁体温控器性能测试
    5.1 隔热腔性能测试
    5.2 温度控制算法测试
        5.2.1 温度控制系统稳定性及精度测试
        5.2.2 多路温度控制算法测试
        5.2.3 模糊自适应PID测试
    5.3 磁场稳定性测试
    5.4 累加实验效果测试
    5.5 实验结论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PSO-BP算法的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黑体辐射源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黑体辐射源模型建立与辨识
    2.1 低温黑体辐射源结构及温控特性
    2.2 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数学建模
        2.2.1 半导体制冷器的基本原理
        2.2.2 黑体温控系统制冷模型推导
    2.3 低温黑体加热工作模式的数学模型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控制算法设计及仿真研究
    3.1 传统PID控制算法
        3.1.1 传统PID控制原理
        3.1.2 数字PID控制器
    3.2 传统PID参数整定及仿真实现
        3.2.1 传统PID算法的局限性及改进
    3.3 神经网络
        3.3.1 BP神经网络
        3.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系统结构设计
        3.3.3 BP神经网络的训练
        3.3.4 基于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的仿真研究
        3.3.5 BP神经网络缺点分析
        3.3.6 BP算法的改进
    3.4 粒子群BP神经网络算法
        3.4.1 粒子群算法的描述
        3.4.2 PSO与BP神经网络算法的结合
        3.4.3 PSO优化BP神经网络的优点
        3.4.4 基于PSO-BP神经网络PID的设计
        3.4.5 算法仿真结果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硬件总体设计
        4.1.1 主控模块选用及设计
        4.1.2 数据采集模块
        4.1.3 显示模块
        4.1.4 驱动模块
        4.1.5 串口通讯模块
        4.1.6 温度传感器及其他硬件配置
    4.2 温控系统软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2.1 软件架构
        4.2.2 控制算法软件设计流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5.1 Arduino开发环境
        5.1.1 Arduino IDE获取和驱动安装
        5.1.2 Arduino程序安装
    5.2 控制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5.2.1 温度采集模块的程序设计
        5.2.2 LCD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5.2.3 温度控制算法主程序设计
    5.3 人机交互界面程序设计
    5.4 实验控温效果的验证和对比
        5.4.1 面源黑体制冷部分的控温比较
        5.4.2 空腔黑体加热部分的控温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遥感技术发展现状
        1.1.2 在轨辐射定标技术瓶颈
    1.2 在轨辐射定标基准源研究现状及技术难点
        1.2.1 研究现状
        1.2.2 技术难点
    1.3 高精度温控技术研究现状及技术难点
        1.3.1 研究现状
        1.3.2 技术难点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应用需求研究
    2.1 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系统组成及分析
        2.1.1 系统组成
        2.1.2 高精度温控需求分析
    2.2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基本原理
        2.2.1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基本架构
        2.2.2 空间基准载荷红外辐射源溯源链路
    2.3 红外辐射源核心组件需求分析
        2.3.1 温度测量组件
        2.3.2 半导体制冷器及其散温组件
        2.3.3 红外辐射源结构设计
        2.3.4 绝热棉及多层绝热组件
        2.3.5 微型相变固定点单元
    2.4 不确定度分配
        2.4.1 基本原理
        2.4.2 空间基准载荷红外辐射源不确定度分配
第3章 面向红外辐射基准载荷应用的高精度测温技术研究
    3.1 主流测温电路原理及局限性分析
    3.2 测量电路非线性校正原理简介
    3.3 基于电阻比率测温结构的多参考阻值比率测温方法研究
        3.3.1 针对非线性误差问题的研究
        3.3.2 针对铂电阻阻值计算不连续问题的研究
    3.4 基于同激励源及同信号路径的可扩展式电阻阵列研究
        3.4.1 工作原理
        3.4.2 快速判定电阻区间算法
    3.5 数字均值滤波器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
        3.5.1 现有滤波器评价工具的局限性研究
        3.5.2 温度测量系统信号模型的研究
        3.5.3 典型温度信号序列的构建方法
        3.5.4 数字均值滤波器的不确定度评定算法
        3.5.5 黑体温度特性模型验证
        3.5.6 均值滤波器的不确定度评定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参考阻值比率结构的测控温系统电子学设计
    4.1 低漂移高精度恒流源电路研究
        4.1.1 恒流源电路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4.1.2 低漂移高精度恒流源电路设计
    4.2 测控温系统硬件设计
    4.3 电路性能分析与实验
        4.3.1 多参考阻值切换调节因子作用效果实验
        4.3.2 温度测量稳定性等效实验
        4.3.3 温度测量分辨能力等效实验
        4.3.4 温度测量非线性标定劣化实验
        4.3.5 温度测量电路校准与检定
        4.3.6 热控驱动电路分辨能力实验
        4.3.7 热控驱动电路输出稳定性实验
        4.3.8 功率测量电路分辨能力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建模与研究
    5.1 红外辐射源升降温控制系统热力学模型研究
        5.1.1 半导体制冷器基本原理
        5.1.2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的热力学模型研究
        5.1.3 基于TEC散温器温度及驱动电压双反馈的模型研究
        5.1.4 基于TEC驱动电压单反馈的模型研究
        5.1.5 单反馈模型与双反馈模型的比较
    5.2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模型辨识方法研究
        5.2.1 基于最长循环周期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黑体温控系统模型辨识
        5.2.2 基于增广最小二乘法的模型参数辨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间红外辐射基准源的温度控制技术研究
    6.1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基本原理简介
    6.2 针对输入变量的简化变论域研究
    6.3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及其关键参数
        6.3.1 模糊化和解模糊设计
        6.3.2 模糊规则设计
        6.3.3 模糊推理设计
        6.3.4 基于简化变论域对模糊化环节的重设计
        6.3.5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控制器关键参数
    6.4 遗传算法对控制器关键参数的优化
        6.4.1 基本原理
        6.4.2 适应度函数设计
    6.5 温控仿真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空间红外辐射基准源温控系统性能测试及评估
    7.1 红外辐射源温控性能仿真实验
        7.1.1 红外辐射源机械结构设计
        7.1.2 辐射源温控性能仿真与分析
    7.2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性能测试
        7.2.1 短期稳定性及均匀性实验
        7.2.2 温控曲线波动及异常扰动分析
        7.2.3 长期稳定性及均匀性实验
        7.2.4 微型镓相变固定点相变温度测量
        7.2.5 相变温度随加热功率的变化关系研究
        7.2.6 红外辐射源空腔发射率仿真
    7.3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不确定度评定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橡胶复合挤出机料筒温度系统建模与控制算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挤出机发展的研究现状
        1.2.2 温度控制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橡胶挤出成型技术及能耗分析
    2.1 橡胶挤出成型装置的主要部件及作用
    2.2 冷喂料挤出成型工艺介绍
        2.2.1 冷喂料挤出工艺
        2.2.2 冷喂料挤出工艺主要技术特征
    2.3 橡胶挤出机能耗分析
        2.3.1 橡胶挤出机能量守恒与消耗
        2.3.2 胶料挤出过程的能量来源与损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挤出机温度控制系统工艺与建模分析
    3.1 挤出机温度控制系统工艺分析
        3.1.1 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
        3.1.2 温度控制系统中的性能指标
    3.2 挤出机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3.3 挤出机温控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3.3.1 温控设备型号
        3.3.2 系统模型辨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橡胶挤出机料筒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方案分析与设计
        4.1.1 传统控制方案
        4.1.2 智能控制方案
    4.2 料筒温控系统模糊PID控制系统设计
        4.2.1 常规PID控制
        4.2.2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与结构
        4.2.3 模糊控制器设计
        4.2.4 温控系统模糊PID控制原理及结构
        4.2.5 输入、输出的模糊化及隶属度函数
    4.3 料筒温度Smith-模糊PID控制系统设计
        4.3.1 温控系统Smith-模糊PID控制器结构
        4.3.2 FFRLS辨识Smith预估模型
    4.4 混合粒子群算法优化参数
        4.4.1 粒子群算法基本理论
        4.4.2 混合粒子群算法基本理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橡胶挤出机料筒温度控制系统仿真与验证
    5.1 传统PID与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研究
        5.1.1 传统PID控制系统仿真
        5.1.2 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
    5.2 Smith-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研究
        5.2.1 Smith-模糊PID控制系统受参数变化的影响
        5.2.2 基于FFRLS辨识Smith预估模型的系统仿真
        5.2.3 Smith-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
    5.3 混合粒子群算法优化Smith-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5.3.1 粒子群算法优化PID控制器参数
        5.3.2 混合粒子群算法优化PID控制器参数
        5.3.3 混合粒子群算法与粒子群算法优化效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一、个人简历
    二、研究成果
致谢

(6)半球谐振陀螺仪温控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意义及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温度效应对半球谐振陀螺仪参数的影响分析
    2.1 半球谐振陀螺仪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温度对半球谐振子材料密度的影响
    2.3 温度对半球谐振子材料泊松比的影响
    2.4 温度对半球谐振子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
    2.5 温度对半球谐振子材料应力的影响
    2.6 温度对半球谐振子球体内径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半球谐振陀螺仪温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技术指标与要求
    3.2 系统总体结构
    3.3 系统精度保障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温度高精度测量
        3.3.2 油温热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3.3 板卡数据采集精度
        3.3.4 硬件保障措施
        3.3.5 软件算法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球谐振陀螺仪温控系统硬件设计
    4.1 恒温箱设计与优化
        4.1.1 恒温箱设计
        4.1.2 恒温箱优化
    4.2 控制箱设计
        4.2.1 控制箱结构设计
        4.2.2 控制箱电气设计
    4.3 油路系统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球谐振陀螺仪温控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设计架构
    5.2 上位机模块功能分析
        5.2.1 用户管理系统
        5.2.2 参数设置
        5.2.3 测试启动
        5.2.4 维护操作
        5.2.5 PID参数整定
        5.2.6 波形浏览
    5.3 下位机模块功能分析
        5.3.1 通讯处理
        5.3.2 模拟量采集与处理
        5.3.3 数字量采集与处理
        5.3.4 恒温PID控制
    5.4 软件功能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结果
    6.1 测试结果
        6.1.1 无负载状态
        6.1.2 有负载状态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模糊理论的氨氮检测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控技术研究
        1.2.2 氨氮检测设备国内外研究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检测算法研究与系统总体设计
    2.1 检测算法研究
        2.1.1 氨氮检测原理
        2.1.2 氨氮检测方法对比研究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设计需求分析
        2.2.2 氨氮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3 信号处理方案设计
        2.2.4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控算法研究
    3.1 温控算法原理研究
    3.2 算法联合仿真对比分析
    3.3 参数自整定模糊PID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氨氮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4.2 硬件主要器件选择
    4.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3.1 最小嵌入式系统设计
        4.3.2 系统电源设计
        4.3.3 流动注射模块设计
        4.3.4 氨氮检测模块设计
        4.3.5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4.3.6 数据通信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氨氮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多任务层次设计
        5.1.1 多任务划分
        5.1.2 任务功能函数分配
    5.2 系统程序设计
        5.2.1 温度控制程序设计
        5.2.2 温度采集软件设计
        5.2.3 模糊PID算法程序设计
        5.2.4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集成与实验验证
    6.1 系统可调度性分析
    6.2 系统集成测试
    6.3 实验验证
        6.3.1 温度测试
        6.3.2 氨氮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自整定PID控制算法的比较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ID参数计算研究现状
        1.2.2 基于模型的整定方法
        1.2.3 参数优化方法
    1.3 智能PID整定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PID控制器
        2.1.1 PID控制器的结构及原理
        2.1.2 PID控制器参数对控制性能的作用
    2.2 控制系统性能参数
        2.2.1 动态性能参数
        2.2.2 鲁棒性能参数
        2.2.3 内部稳定性参数
    2.3 自整定方法
    2.4 基本粒子群算优化算法
        2.4.1 基本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2.4.2 基本粒子群算法描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继电反馈PID自整定方法研究
    3.1 继电反馈特性
        3.1.1 继电反馈原理
        3.1.2 整定规则
        3.1.3 近似传递函数的计算
        3.1.4 常用继电整定算法存在的问题
    3.2 偏置继电反馈频率特性分析
    3.3 PI/PID控制器设计
        3.3.1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3.3.2 改进的继电反馈系统结构
        3.3.3 幅值裕度估计
        3.3.4 相位裕度估计
    3.4 仿真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粒子群算法研究
    4.1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策略
        4.1.1 种群等级划分
        4.1.2 极自适应惯性权重
        4.1.3 极值的线性组合
    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3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收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整定PID系统研究及仿真
    5.1 自整定PID系统研究
        5.1.1 控制系统结构
        5.1.2 适应度函数的选择
    5.2 仿真实验及结果
        5.2.1 基于系统的啤酒温度控制系统实验
        5.2.2 基于粒子群继电PID仿真实验
    5.3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用于光机的高稳定度温度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研究进展
        1.2.2 研究现状分析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1.3.3 本文脉络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机热特性分析及系统建模
    2.1 温度对光机的影响分析
        2.1.1 温度变化对材料折射率的影响
        2.1.2 温度对光学系统焦距的影响
        2.1.3 温度变化对应力的影响
    2.2 光机载荷的空间热环境
    2.3 光机载荷的结构及温控指标
        2.3.1 光机载荷的结构
        2.3.2 光机载荷的温控指标
    2.4 光机载荷的温控方案
        2.4.1 遮光罩热设计
        2.4.2 主支撑结构热设计
        2.4.3 光学组件热设计
    2.5 热电类比理论
    2.6 建立数学模型
    2.7 光机温控系统模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机温控算法
    3.1 PID控制算法
        3.1.1 PID控制原理
        3.1.2 数字PID控制算法
        3.1.3 PID三个参数的调节作用
        3.1.4 PID控制的局限性
    3.2 自适应PID控制
        3.2.1 参数自适应PID控制
        3.2.2 非参数自适应PID控制
    3.3 基于光机热模型的自适应PID控温方法
        3.3.1 基于光机热模型的自适应PID控温原理
        3.3.2 基于光机热模型的自适应PID控温方法的设计步骤
    3.4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机温控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4.1 基于镜框数学模型的温控算法
    4.2 镜框温控系统仿真验证
        4.2.1 仿真工况一
        4.2.2 仿真工况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机温控系统具体实现
    5.1 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5.1.1 系统硬件部分总体设计
        5.1.2 测温电路设计
        5.1.3 时钟电路设计
        5.1.4 输出控制电路
        5.1.5 PCB板设计
    5.2 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5.2.1 主程序流程
        5.2.2 温度数据A/D转换程序
        5.2.3 中位值滤波程序
        5.2.4 自适应PID控制算法程序
        5.2.5 PWM输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机温控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6.1 光机温控系统实验装置
    6.2 实验及结果分析
        6.2.1 实验工况一
        6.2.2 实验工况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与主要结论
    7.2 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4G网络的妊娠母猪精准饲喂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妊娠母猪智能化养殖工艺
    2.2 猪舍温度控制策略
    2.3 系统的组网方式
    2.4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下位机子站硬件设计
    3.1 PLC选型及I/O口分配
    3.2 温湿度传感器选型与配置
    3.3 精准饲喂系统设计
    3.4 RFID模块
    3.5 猪舍温度调控系统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通信设计
    4.1 下位机各子站通讯设计
        4.1.1 温湿度传感器与PLC通讯
        4.1.2 RFID与PLC通讯
    4.2 远程监控系统通讯设计
        4.2.1 4G-DTU通讯模块
        4.2.2 DTU工作模式
        4.2.3 4G DTU参数设置及调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下位机控制系统算法与编程
    5.1 妊娠母猪精准饲喂系统设计
        5.1.1 精准饲喂系统工作原理
        5.1.2 精准饲喂系统算法设计
        5.1.3 精准饲喂系统软件编程
        5.1.4 精准饲喂系统试验与结果分析
    5.2 猪舍温度调控系统设计
        5.2.1 猪舍环境小气候模型
        5.2.2 猪舍温度调控系统算法设计及仿真
        5.2.3 猪舍温度调控系统软件编程
        5.2.4 猪舍温度调控系统测试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上位机组态设计
    6.1 组态王软件简介
    6.2 Access数据库的建立
    6.3 系统监控画面的设计
        6.3.1 创建新工程
        6.3.2 用户管理及登录界面
        6.3.3 系统主界面
        6.3.4 系统子界面
        6.3.5 故障报警界面
        6.3.6 信息管理界面
        6.3.7 报表设计及其打印界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参数自整定PID温控系统的控制算法与仿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型航空发动机燃油调节器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雷阳.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1
  • [2]低场NMR磁体模糊自适应多路PID温控算法的研究及应用[D]. 成江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3]基于PSO-BP算法的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的应用研究[D]. 韩愈.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4]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D]. 辛世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 [5]橡胶复合挤出机料筒温度系统建模与控制算法优化研究[D]. 赵金迪.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6]半球谐振陀螺仪温控系统设计与研究[D]. 姜景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7]基于模糊理论的氨氮检测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D]. 张鄂.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 [8]自整定PID控制算法的比较与研究[D]. 张伟.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9]用于光机的高稳定度温度控制技术研究[D]. 李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0(01)
  • [10]基于4G网络的妊娠母猪精准饲喂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王京威.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参数自整定PID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算法及仿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