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考试制度

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考试制度

一、浅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考试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袁千懿[1](2021)在《新时代高校班级“五位一体”育人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班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场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关键在于发挥好班级的主阵地作用。基于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构建新时代高校班级"五位一体"育人体系。高校班级"五位一体"育人体系借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木桶理论"、生活德育理论,以理想信念塑造为核心、道德规范养成为基础、专业素养培育为重点、社会实践锻炼为途径、班级文化建设为保障,致力于实现大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的共同发展。在体系具体实施中,从格局、理念、实践方面入手,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保障高校班级"五位一体"育人体系顺利运行。

王锐杰[2](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王善浚,齐巍[3](2021)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形式主义”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当前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随着社会实践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普及,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学习和锻炼,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夹杂着一些问题、误区和困境,其中"形式主义"问题成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违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衷,影响了实践效果,亟待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与解决。本文研究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及成因,并结合实际从高校、学生和社会三个维度提出改进对策。

李恒[4](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王瑶[5](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栗洪武,焦彦平[6](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百年历史演进及其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自1921年8月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到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其间高校学业考试的历史演进经历了探索化、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和完善化等5个阶段,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学业考试促进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任务在高等学校有效落实,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考试是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首创做法,知识测验与实践考查相结合是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基本手段,党领导的高等学校学业考试凸显政治性与教育性双重价值。在百年历史演进过程中,高等学校学业考试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任务的积极作用,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培养了大批"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

张超[7](2021)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突出的育人功能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但目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师生参与度较低、成果转化困难、考核制度不科学、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应贯彻"四个服务""三个结合""两个透视""一个重点"的工作理念,坚持"四化原则",健全措施机制,统筹规划安排,以此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型升级。其次,通过转换思维模式、加强部门联动等方法深化创新创业活动的育人成果。最后,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完善社会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以优化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柳妍[8](2021)在《升学路径与学业成就关系的实证探索研究 ——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数据》文中指出

能吟婉[9](2021)在《考研的备考体验研究 ——基于对报考江苏五校教育学考生的访谈》文中研究说明

杨静[10](202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研究 ——基于兰州市部分本科院校的调研》文中提出

二、浅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考试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考试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班级“五位一体”育人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高校班级“五位一体”育人体系的背景
    (一)高校班级建设的作用
        1. 班级建设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2. 班级建设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3. 班级建设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
        1. 班级集体观念淡化
        2. 班级育人功能弱化
        3.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身份虚化
        4. 班级干部队伍边缘化
二、高校班级“五位一体”育人体系的内涵与构建
    (一)高校班级“五位一体”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 企业管理:“木桶理论”
        3.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德育理论
    (二)高校班级“五位一体”育人体系的具体维度及相互关系
        1. 核心:理想信念塑造
        2. 基础:道德规范养成
        3. 重点:专业素养培育
        4. 途径:社会实践锻炼
        5. 保障:班级文化建设
三、高校班级“五位一体”育人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形成班级育人合力
    (二)树立全程育人理念,实现班级持续性育人
    (三)开展全方位育人实践,助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
        1.“铸魂计划”
        2.“立德计划”
        3.“益智计划”
        4.“树人计划”
        5.“暖心计划”
四、结语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3)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形式主义”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
    1.1 社会实践的形式丰富,规模壮大
    1.2 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入门槛降低
    1.3 “形式主义”问题开始日渐突出
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式主义”问题的主要表现
    2.1 前期准备中存在“形式主义”:缺乏论证、匆忙出发
    2.2 开展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走马观花、盖章实践
    2.3 考核环节中存在“形式主义”:标准不清、皆大欢喜
3 社会实践“形式主义”问题突出的成因分析
    3.1 思想认识层面的偏差
        3.1.1 大学生自身认识出现偏差
        3.1.2 高校管理者思想认识存在不足
        3.1.3 社会层面思想认识不足
    3.2 实践内容和形式存在偏差
        3.2.1 实践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
        3.2.2 实践主题较为空泛,缺乏针对性
    3.3 缺乏完善的实践管理体系
        3.3.1 缺乏专业指导和帮助
        3.3.2 缺乏专门的部门统筹社会实践工作
        3.3.3 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4 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形式主义”问题的解决策略
    4.1 注重实践教育,提升思想认识
        第一,高校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第二,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
        第三,要帮助社会转变传统观念。
    4.2 创新实践形式,发挥主体作用
    4.3 建立统筹部门,充分整合资源
    4.4 完善考评制度,实现良性竞争
        第一,加强对实践选题论证、前期准备的考核。
        第二,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更加重视过程考核。
        第三,努力实现考评的透明公开,完善奖惩制度。
5 结语

(4)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5)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3.2.1 推拉理论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3.2.3 承认理论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5.1.1 世界观考察
        5.1.2 政治观考察
        5.1.3 人生观考察
        5.1.4 法治观考察
        5.1.5 道德观考察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百年历史演进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百年历史演进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探索化阶段(1921—1949)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制度化阶段(1949—1957)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精细化阶段(1958—1976)
    (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科学化阶段(1977—2012)
    (五)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完善化阶段(2012—2021)
二、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主要特征
    (一) 通过学业考试促进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任务在高等学校的有效落实
    (二)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考试是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首创做法
    (三) 知识测验与实践考查相结合是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基本手段
    (四) 党领导的高等学校学业考试凸显政治性与教育性双重价值

(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本定义及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趋势及对策建议
    (一)持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转型升级
    (二)持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中创新创业相关活动的育人成果
    (三)不断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四、浅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考试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班级“五位一体”育人体系的构建[J]. 袁千懿.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3]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形式主义”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 王善浚,齐巍.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21(03)
  • [4]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5]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百年历史演进及其特征[J]. 栗洪武,焦彦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张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07)
  • [8]升学路径与学业成就关系的实证探索研究 ——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数据[D]. 柳妍.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9]考研的备考体验研究 ——基于对报考江苏五校教育学考生的访谈[D]. 能吟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研究 ——基于兰州市部分本科院校的调研[D]. 杨静.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标签:;  ;  ;  ;  ;  

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考试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