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我国环境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对我国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1](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李明辉,刘笑霞[2](2012)在《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环保观念的日益增强,我国涌现出大量环境审计研究成果,其主题既涉及环境审计的概念、目标、对象、理论框架等基本理论,也涉及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等应用理论。然而,现有研究存在过于偏重基本理论而忽视应用理论、过于偏重规范分析而忽视实证研究、过于偏重合规性政府环境审计而忽视环境绩效审计以及企业环境审计等不足。未来应当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一步对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主体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尤其应在进一步研究政府环境审计相关理论和应用问题的同时加大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力度。

王翔[3](2014)在《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文中指出人类社会文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与环境。长期以来,各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通过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肆意破坏环境换取经济一时的增长,随着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不断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各国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不仅是各国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责任,也是全体社会公众的责任,而审计部门作为对社会经济活动监督的执行者,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在这种大背景下,环境审计应运而生。环境审计这一概念于上世纪70年代最先被欧洲的学者提出,并且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环境审计工作在欧美国家的开展不断深入,与环境审计相关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人才队伍建设都已成熟。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环境审计工作的试点,工作的重点主要围绕着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环境审计部门在监督政府环保资金支出、重大环境项目建设、惩治环境污染行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在看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相比较国际上环境审计工作发达国家,我国环境审计不管是在理论研究、相关规范制定方面还是在工作经验、人才队伍建设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环境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产生原因,结合国际上环境审计工作发达国家的经验,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写作能够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道路贡献出一份力量。本文一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主要对本篇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国内外文献、研究方法以及写作思路与框架进行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从又“快”又“好”转变为保“质”保“量”、以质量为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艰巨的任务,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能力。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手段,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的作用越发突出。本文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我国环境审计在现阶段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第二部分,环境审计的理论概述。该部分介绍了环境审计的定义、特征、研究内容以及理论基础,并对中外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找出国内外环境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不同学者对环境审计作出的定义,并结合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对环境审计的含义进行了新的界定。环境审计的特征包括: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研究范围的宏观性和微观性,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地域跨度大。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环境审计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对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对环境政策的合规性审计以及环境绩效审计。并且本文通过分析中外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得出了中外环境审计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环保意识背景存在差异,开展审计工作的环境存在差异。第三部分,环境审计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该部分从现阶段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在实际中存在问题入手,通过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原因。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时间比较短,虽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比较国际上环境审计工作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荷兰、加拿大、日本等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环境审计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审计依据存在不确定性,环境审计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环境审计证据难以保证充分性和适当性,环境审计范围局限,环境审计主体单一,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环境审计结果执行机制不完善。第四部分,国外环境审计运用的经验和启示。该部分通过对美国、荷兰、日本环境审计工作的介绍,提出了我国环境审计发展可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准则建设,实现审计主体多元化,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扩大环境审计范围,深化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第五部分,完善环境审计在我国运用的对策。该部分从建立有效的环境审计体系、提高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完善相关会计、审计准则规范、改进环境审计技术方法、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完善环境审计在我国的运用。第六部分,本文研究结论和展望。该部分根据之前各部分的阐述,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通过对上述六部分的探讨,本文从我国环境审计实际工作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借鉴欧美等环境审计工作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篇文章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第一,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现实问题是什么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第二,怎样立足我国国情,找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道路。

王彪华[4](2016)在《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基本建成。近年来,随着国家审计影响力不断提升,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作为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行为的国家审计准则,在国家审计服务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探索其变迁规律,可以丰富国家审计准则理论,拓宽国家审计准则的理论基础,也可为未来准则变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最高审计机关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路径依赖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变迁过程是对受托责任评价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体现了对绩效和责任的追求不断提高,适应了国家治理需求的变化。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以规范研究为基础,比较研究为支撑,建立起准则变迁的研究框架。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位和作用、发展变化、实践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这些文献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过程没有系统梳理,研究基础采用经济学较多,研究方法有限,侧重某一方面问题等不足。同时,为后续研究的需要,本文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及作用、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形式等概念进行界定,对制度变迁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介绍了这两个理论在国家审计理论中的运用和发展情况。在构建国家审计准则变迁框架过程中,本文从供给、需求和均衡三个角度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供给方面包括供给成本和供给收益,需求方面从降低审计风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障工作权益需要三个方面,而国家审计准则均衡是一种不常见的偶然状态,不均衡是常态。在分析变迁过程中,本文从时间角度来看,将变迁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对每个阶段准则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各个阶段准则特点进行归纳;从内容角度上看,主要从一般准则、审计证据、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方案、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报告六个方面,对各部分在准则体系中的地位和主要内容分析介绍基础上,比较其在各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并归纳出变迁特点。本文对变迁过程运用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发现,审计机关作为变迁主体,具有节约制度变迁成本、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准则的需要和体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特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具有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路径依赖性强、与国际接轨和趋同等特点。在国际比较中,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审计组织和美国,在对其准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概括、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变迁特点等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审计独立性在国家审计准则中始终是强调的重点,注意强调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兼容性,在制定方向的选择上各有利弊等启示,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准则变迁影响因素来看,本文将其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在内部动力方面,变迁主体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在对国家审计及其准则认识的不断提高,采用学术关注度作为替代变量,发现学术关注度与国家审计准则变迁过程密切相关:审计目标的演变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在国家审计的各层次目标中,现实目标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现实目标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在外部动力方面,审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审计实践,都对准则变迁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随着技术方法的进步,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及时作出调整,应对信息化的挑战,为实践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审计的互动发展中,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国家审计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规范化,国家审计准则在各个阶段都吸收了他们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在准则变迁效果检验中,本文采用了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在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分析中,以1996年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为样本,通过对43份检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审计准则变迁各阶段对比,发现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影响明显;在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分析中,以1993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统计数据为样本,发现准则变迁对审计成果利用、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机关移送处理事项、审计机关审计(调查)单位数等指标影响明显。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需要适应环境变化、促进审计工作发展,在突出依法审计、保障审计独立性、规范成果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在服务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从构建行为规范体系、推动责任政府建立、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等方面有独特的实现路径,但在结构设计上和实践运行中还存在不足。在新常态下,随着国家治理需求,审计目标的调整,审计实践的探索发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等,都需要国家审计准则及时跟进。对于未来国家审计准则的发展,既要国家治理引领,凸显中国国家审计特色,又要合理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国家审计准则运行情况跟踪评价机制,掌握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程度,并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变迁方式。

谢露露[5](2014)在《我国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问题探讨》文中认为近年来,环境问题被提上日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对其因自身行为而造成的环境影响加以约束,对其在环境方面的披露加以考核。同时,企业又需要外界为其在环境方面做出的业绩进行评估。在此背景下,环境审计应运而生。环境审计作为审计领域的一个分支,比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审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环境审计业务的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胜任能力。当前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我国环境审计人才不足。我国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已经陆续开展了环境审计业务,但是胜任能力的缺乏使得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工作中举步维艰。为了解决这一现实困境,本文基于已有的关于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研究成果,结合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特点,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问题进行探讨。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主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态度以及实务经历四个方面。因此,本文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由于缺乏系统的环境审计的教育和培训,注册会计师大多具有财务、会计、审计及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环境审计相关的技能水平不高。同时,环境审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的缺乏也无法保证当前实施环境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具备环境审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不具有强制性,因而有时候不能发挥作用,必须依靠强大的法律作为后盾。然而当前我国尚未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经济利益的驱使让注册会计师不惜铤而走险,最终导致了“劣币驱逐良所币”现象的存在。我国环境审计起步较晚,理论和实践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环境审计标准的缺失使得注册会计师为了规避环境审计风险和责任,很少积极主动参与执行环境审计,因而实践经验十分匮乏。加拿大是较早实施环境审计并且取得成功的国家之一,这与其对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环境认证委员会(CEAB)制定了环境审计师资格申请指南,对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的资格进行最终审查,监督资格认证的过程,确保环境专业人员能够遵守职业道德的要求;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定期发布环境会计与审计的指导性文件,对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加拿大专门建立了一支独立的环境审计师队伍,并且由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对其进行管理和培训。从加拿大对环境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我们要注重教育、.考试和经验在培养胜任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职业的发展和需求来合理设置这三项内容,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保障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此外,审计人员自身要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强学习和研究,保持和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我国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加强教育和培训。在学历教育阶段,建议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入手,建立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环境审计学历教育体系。在后续教育和培训阶段,除了财务专业知识外,还应将环境审计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为了对环境审计人员的自我发展和培养教育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引,确保环境审计人员具备执业所必须的资质,应构建我国环境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并制定严格的环境审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对环境审计人员的监管方面,将政府行政监督和行业自律监管相结合,健全法律责任体系,从严惩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还可专门设立环境审计师协会这样一个行业组织来加强监管。最后,通过完善环境审计相关标准来推动环境审计业务的顺利实施,进而增强环境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

顾娇妮[6](2020)在《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文中提出在英国,教育督导被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视为最优先考虑的事项,因为它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改进的动力源头,也是衡量国家教育先进性的主要标杆。本研究聚焦于英国教育标准局(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为了论述方便,下文中简称为Ofsted)的学校督导制度,并建立起学校督导制度的分析框架,对学校督导制度的发展轨迹、形态特征、功能作用展开了深入研究。本研究涉及到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教育督导、学校督导和学校改进。对三个概念的界定和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解释,是本研究首先要阐释的基本问题。本研究的理论线索有两条,一条线索是宏观的理论思潮,另一条线索是微观的理论基础。宏观的理论思潮主要是指对督导实施的主体——Ofsted的组建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思潮,其中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教育监管改革浪潮是推动英国督导制度变革的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另一条微观的理论基础是影响Ofsted学校督导政策制定和体系建设的背景理念,以CIPP模式评价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为核心,作用于督导的流程设计、指标框架和现场实施等环节,成为学校督导制度的灵魂。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Ofsted的指向改进的学校督导制度,围绕这一内容研究者设计了两条研究主线:一是对Ofsted的研究,它是制定政策和实施督导的主体;二是对英国学校督导制度的研究,它的目标设定、内容发展和实施策略都会影响到学校改进的过程和结果。对Ofsted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它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形态。Ofsted的当代形态包含了宏观职能与愿景、组织任务、内部构架和各类督学的管理等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保证一个非内阁组织有效运作的主要元件。研究者通过对Ofsted职能与愿景的解读,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更加深层次的分析了Ofsted存在的价值。研究者从系统论的角度阐释了Ofsted为学校改进服务的运作机制。督学的质量是保证督导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Ofsted十分注重对督学的遴选和培训。研究者对这六类督学的任职资格、职责内容、在职培训等方面做了较全面地分析,尤其是督学在新时期不断变换的角色定位,正是决定了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能顺利发挥作用的时代特征。研究者对Ofsted学校督导系统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督导流程、框架指标和学校自评,三元素构成了学校督导的核心内容。在CIPP督导模式框架下,深入分析引领学校变革改进的督导流程,督导前、督导中和督导后几个阶段的任务与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理念一一对应,充分说明了督导流程的合理性。在对Ofsted的框架指标分析中,研究者使用了因素分析法,深入探究指标框架的逻辑体系、指标内容、观测手段等。不仅阐明学校督导指标体系“是什么”的问题,更探究它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样态的背后机理,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学校自我评价作为Ofsted外部督导的补充形式,具有一套完整的自洽的运行机制。研究者从原则、要素和改进逻辑三个方面切入,阐释了它的自循环逻辑以及发挥的改进学校的作用和效果。最后,研究者深入分析了Ofsted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这是对Ofsted学校督导的再次解剖和重构。在分析中,研究者反思了前文中所描述的督导涉及到的组织、人员、技能、财物、对象、方法等各个要素,这些要素通过合理的组织与科学的实践,达到了改进学校的效果,为中国的督导工作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督导的实效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蒋武鹏[7](2020)在《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发挥审计监督、预算监督的职能作用,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预算监督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式,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现代预算要义就是通过有效的预算法律的监督约束,将预算关系规范在法治轨道上。预算治理能力和监督法治化是一个国家综合治理能力与执政水平的体现,直接关乎全体公民的利益。预算法律制度本质上就是要实现传统预算管理向现代预算治理的转变。为此,有很多学者指出,预算治理应当成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性主题。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将预算改革推向国家治理的新高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的要求。在国家治理体系中,预算监督和治理是达到公共治理效率最佳的重要手段。一国的预算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该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反映出来,由于预算与社会活动诸多方面都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建立和完善一套现代公共预算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要求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完全在法律与制度的体系下运行,同时还要注重财政预算的透明度与民主化,更重要的是其关系到国家社会治理的转型,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制度进行完善,保证该制度的高度透明,同时使民众都能够广泛参与进来,形成全民监督的机制,以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努力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是,我国预算监督和治理还存在提升和优化空间。如何实现预算监督法治化,落实对政府预算的约束、管理和监督,是预算治理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预算监督法治化应当成为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和重要举措。剖析我国当前预算监督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存在问题,依据预算监督的相关理论,分析对目前我国预算治理监督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地区的地方预算监督示范改革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本文关注到我国的整体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实践应当自觉贯彻“法治改革观”,进而以预算监督法治化作为突破口,以制度变革方式实施的普惠性、实质性减税降费,不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以支定收”保护国民的利益,更会倒逼形成预算的刚性约束,有助于促进国家预算监督体系的完善,真正实现“量入为出”。在减税降费背景下强化预算监督法治化的发展理路,应重塑预算监督理念,重构预算监督机制,完善预算监督路径,建立健全党委、人大、公众以及司法的协同预算监督体制,拓展多元主体参与预算监督、优化预算监督有效性、威慑性的路径,构建国家财政权与国民财产权之间的良性“取予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了加强党的预算监督主体作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预算监督法治化为发展路径,依法强化人大预算监督职能,把政府权力关进预算这个笼子里,全面提升预算治理能力,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国家善治。本文具体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研究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实践价值,研究现状、研究进路及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对本文涉及的术语概念进行说明。第一章阐述预算监督的一般理论,并对我国三种预算监督制度的具体方式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分析了预算监督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二章探讨了预算监督法治化和国家治理关系,从国家治理的内涵,历史发展过程对治理理论进行了评析,阐述了国家治理与预算监督制度改革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为我国预算监督制度改革提供借鉴。第三章剖析了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的困境与问题。对法律控制、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当下预算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四章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预算监督治理的基本路径,分析预算治理实现预算监督法治化转型的体现,提出预算监督治理应当是以实现预算共治为目标,以预算法治为路径,基于可实现的预算效治,达成符合财政民主价值的预算善治。预算实现治理只有契合预算共治、预算法治、预算效治与预算善治的定性定位,才能在预算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中实践预算约束治理,预算运行治理、预算绩效治理、预算监督治理、预算问责治理五种治理进路,对我国预算实现治理进行了定位和定性,同时分析了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在国家治理下所面临的调整和回应,为下一步提出预算监督改革的法治化进路明确了方向和导向。第五章为论证了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制度改革的法治化进路。主要从加强预算监督信息公开化、合理配置预算监督权、加强预算法律监督程序、完善预算监督实现路径和加强党的预算监督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明确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预算监督机制。

熊方军[8](2018)在《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依据此方案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建立中央审计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全国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明,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全覆盖不仅指审计工作的全覆盖,还指审计效果的全覆盖。这说明政府审计的重点应由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关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转移至权利运行与政策落实的宏观层面,开展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重点关注民生、资源、绩效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县级政府在我国的政府层级中是一个上传下达的重要桥梁,县级政府绩效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整体绩效的提升。强化绩效管理是县级政府提高政府效率和公众信任度的必要途径,是着眼于考核政府的行为是否符合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真正的政府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始。但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迫切需要进行政府绩效审计,特别是基层政府绩效审计。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来研究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研究。第二章是政府绩效审计起源、发展与理论基础,主要是对政府绩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政府绩效审计的五个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第三章是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一般要素研究,主要是指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定义、主体、客体、内容、目标、方法等。第四章是对县级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县级政府绩效审计主要从内部控制、民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来进行。内部控制因素主要借鉴了《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中绩效审计的现场工作准则、以及我国县(区)政府网站绩效评价中相关的指标与其他相关研究文献;民生因素主要借鉴了我国县(区)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中相关的指标;经济发展因素主要是借鉴政府绩效审计相关文献中的指标。从而形成了一套由内部控制情况、民生(外部顾客满意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组成的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评价标准进行了说明。第五章是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程序和准则研究,把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程序分为五步:第一步是获取县级政府绩效报告;第二步是编制绩效审计计划和进行审计准备;第三步是实施绩效审计,采用合适的方法收集绩效审计证据;第四步是编制与出具绩效审计报告;第五步进行后续跟踪审计。第六章是县级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研究,主要是把层次分析法和平衡计分卡分析法运用于河北省三个县级政府的绩效审计中。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这三个县绩效的总体情况是Z县最好,X县居中,Y县最差,并对各个县绩效方面的不足,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最后是研究结论、思考、创新点与不足。在这八个部分中,其中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与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法、德尔菲法、李克特分量表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平衡计分卡分析法。采用德尔菲法主要是为运用层次分析法收集数据,把定性行为用定量的数据来表示;采用李克特分量表法主要是为了在平衡计分卡的分析中把定性的行为用定量的数据表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平衡计分卡分析法对河北省三个县的政府绩效进行了审计,主要是为介绍如何利用这两种方法对县级政府进行绩效审计。通过研究得到了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基本要素体系(定义、主体、客体、内容、目标、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审计程序及可借鉴准则)。创新点是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和审计程序的构建与设计。对县级政府绩效审计进行研究可以为县级政府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时提供借鉴;有利于县级政府机关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提升其政府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贪污、腐败与舞弊事件的发生。

樊慧[9](2012)在《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文中提出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凸显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从2000年至今,我国的国家财政支出一直保持在占GDP15%以上的高位运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公共资金的使用长期存在着不重视经济效益,甚至严重浪费的现象,社会公众对政府责任及政府效能的关注度持续攀升,政府及公共组织为了获取公众信任也需要解除其公共受托责任,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已成为必然选择。国家审计署及各级审计机关在推动绩效审计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审计署发展规划逐次强调应加大绩效审计占政府审计的比重,但是现实中绩效审计的发展却遭遇了诸多问题,绩效审计实践应用与理想目标的背离引发了学者的思考,本文就试图探讨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诸多原因。鉴于已有的文献多是从审计机关的视角展开分析,忽视了被审计方这一重要的利益群体,且多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结论往往缺乏理论支撑及实证检验。而我国特殊的审计体制与制度背景使得被审计方(即政府及公共部门)对于绩效审计能否顺利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被审计方”及“被审计方与审计方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视角,分析制约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已有文献与资料可知,现阶段被审计方对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作用较为负面,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接受度不高、需求不足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因此,围绕我国绩效审计发展乏力的现实问题与本文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从审计双方相互作用的角度,结合我国绩效审计监管系统的特征,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政府绩效审计监管模型,通过分析绩效审计系统的发展演化规律,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绩效审计发展乏力的原因。(2)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以政府及公共部门县处级别及以上官员为主,从被审计方的角度调查了当前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开展的几个重要问题。(3)基于社会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影响我国被审计官员对绩效审计接受度的各种因素。(4)分析了被审计人员绩效审计需求的形成机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影响被审计人员绩效审计需求的诸多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考虑政府绩效审计监管系统的特点后,研究发现,对绩效审计发现问题的单位惩罚力度不足以及审计成本相对较高是导致我国绩效审计发展举步维艰的深层次原因,上述问题使得我国的绩效审计监管系统进入了一种“不良”锁定状态。对非“经济、效率、效果”(以下简称非3E)的被审计单位惩罚力度的制定应考虑被审计单位非3E行为的收益、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及审计风险;而审计成本的相对高低与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的损失、审计机关作为与不作为面临的奖励与惩罚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这些参数相关。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与审计机构的监督形成了一种互补机制,在制定相关审计政策时应予以考虑。(2)通过对政府官员(主要来自非审计系统,一部分来自审计系统)的调查统计,笔者发现:仍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审计部门不应介入到政府绩效评定的工作中。将被调查者区分为来自审计系统与非审计系统后,与审计部门相比,非审计部门官员对政府绩效审计的了解程度较低,开展绩效审计的积极性较差,对政府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评价较低,对于是否将审计结果呈送给社会公众也更为消极。官员们认为,绩效审计中最难应对的是如何度量政府行为的长期结果,以及如何排除项目效益可能受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与耗费较多的社会资源相比,绩效审计法律法规的缺失仍是当前无法顺利推进绩效审计的最重要的障碍之一。当前政府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影响有限,且存在以处理事件为主,处理人员为辅的情况。(3)实证研究发现,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能够较好的解释我国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接受度。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其接受度,所感知到的组织对绩效审计的支持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其态度和接受度。该结论证实了绩效审计的发展不仅需要审计机关的大力推动,被审计部门内部各级领导、各级部门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支持也至关重要,不仅能够促进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有用性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其接受度。结论未发现被调查者所感受到的“知觉行为控制”(文中为开展绩效审计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其接受度。(4)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运行效果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制度环境越好的地区,其绩效审计发挥的“建议与改善效果”越强,而绩效审计的“建议与改善效果”并未显着提高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需求。此外,不同制度环境中,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需求也存在显着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法制环境越好的地区,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需求越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建议与改善效果还并未充分显现;另一方面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绩效审计结果的运用机制不合理,只重“负面结果”,鲜见“正面效应”,由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审计的“处理力度”更强,从而使得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需求更低。

刘竞博[10](2014)在《政府绩效审计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绩效审计的雏形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为恢复战后整体经济水平,先后开展了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尤其是在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管理模式的改变,政府绩效审计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审计模式也由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发展为传统财务审计与现代绩效审计并存的模式,绩效审计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审计工作的重心和主要内容。在美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政府绩效审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推广,并成为了衡量审计是否进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以及我国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社会各界开始了对政府部门工作绩效的关注,监督并审查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利用和管理是否具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要求政府明确和强化社会责任,提高工作效率,由此,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也逐步开展起来,并成为了我国审计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近几年,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横向比较来看,与西方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审计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且没有坚实的法律基础作保障,使得政府绩效审计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学者通常只是对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如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研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研究、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研究等,并未形成全面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现有的研究成果也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因此,如何推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快速健康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成为当前我国审计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对绩效审计基础理论的介绍,明确了绩效审计的概念、特点和具体内容,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先进的研究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并以吉林省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为例,深入分析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尚未达到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现行审计体制削弱了审计主体的独立性;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价指标模糊;审计方法单一,并且仍以传统财务审计方法为主;审计结果透明度较差等,并提出了推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我国应优化审计体制,改善审计环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水平;明确绩效评价指标,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全面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创新审计方法,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质量和水平,以此来推动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大范围深入开展。

二、对我国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2)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
        1. 环境审计的概念。
        2. 环境审计的对象、范围与内容。
        3. 环境审计的目标与作用。
        4. 环境审计理论框架。
    (二) 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研究
        1. 关于国外环境审计经验的介绍和分析。
        2. 关于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3. 关于我国环境审计的实施路径。
        4. 关于环境审计准则。
        5. 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的调研与对策性研究。
对现有研究的总结与评论
    (一) 研究的广度
    (二) 研究的深度
    (三) 研究方法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一) 构建我国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
    (二) 环境审计主体的相关问题
        1. 环境审计师能力框架的构建。
        2. 注册会计师对环境审计的介入问题。
    (三) 进一步研究政府环境审计的深层次问题
        1. 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环境审计的影响和要求以及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方向。
        2. 政府环境审计操作指引。
        3. 环境审计的独立性及审计模式问题。
        4. 政府环境审计结果的公开与利用问题。
        5.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现状调查与案例研究。
    (四) 加强对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
        1. 企业环境审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2. 企业实施环境审计的动因与障碍。
        3. 企业自愿环境审计的责任豁免问题。
        4. 企业的“漂绿”行为。
        5. 企业实施环境审计的成本与效益。
        6. 企业环境审计的实施框架与操作指引。

(3)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文献综述
        0.2.2 国内文献综述
        0.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0.3 研究方法和思路
    0.4 本文的基本框架
1 环境审计的理论概述
    1.1 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
        1.1.1 环境审计的定义
        1.1.2 环境审计的特征
        1.1.3 环境审计的内容
    1.2 环境审计的产生发展过程
        1.2.1 国外环境审计的发展过程
        1.2.2 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过程
        1.2.3 环境审计发展历程的比较
    1.3 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委托—代理理论
        1.3.3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1.3.4 经济的外部性理论
2 环境审计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环境审计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1 环境审计依据存在不确定性
        2.1.2 环境审计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支持
        2.1.3 环境审计证据难以保证充分性和适当性
        2.1.4 环境审计范围局限
        2.1.5 环境审计主体单一
        2.1.6 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2.1.7 环境审计结果执行机制不完善
    2.2 环境审计在我国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2.1 环境审计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
        2.2.2 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不够重视
        2.2.3 环境信息计量、列报和披露的主观性和复杂性
        2.2.4 环境会计准则和相关审计准则缺失
        2.2.5 政府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发展不均衡
        2.2.6 环境审计人员缺乏后续教育,知识结构单一
        2.2.7 经济发展模式仍以资源消耗型为主
3 国外环境审计运用的经验和启示
    3.1 国外环境审计运用的经验
        3.1.1 美国环境审计运用的经验
        3.1.2 荷兰环境审计运用的经验
        3.1.3 日本环境审计运用的经验
    3.2 国外环境审计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3.2.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准则建设
        3.2.2 实现审计主体多元化
        3.2.3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
        3.2.4 扩大环境审计范围
        3.2.5 深化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4 完善环境审计在我国运用的对策
    4.1 建立有效的环境审计体系
        4.1.1 审计主体实现政府机关、民间机构和企业多元化
        4.1.2 由专项审计向全面审计扩展
        4.1.3 扩宽审计范围,从财务审计入手兼及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4.2 提高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
        4.2.1 加快环境审计立法进程
        4.2.2 加大环境审计宣传力度
        4.2.3 加强政府和行业监督结合力度
    4.3 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
        4.3.1 构建相关审计风险模型
        4.3.2 加强对环境信息的披露
        4.3.3 完善审计证据搜集的程序和方法
        4.3.4 构建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4.4 完善相关会计、审计准则规范
        4.4.1 加强环境会计的研究
        4.4.2 加快完善环境审计准则
        4.4.3 增强环境审计准则和现有审计准则的联系
    4.5 改进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
        4.5.1 前移环境审计重心
        4.5.2 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技术
        4.5.3 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
    4.6 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4.6.1 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4.6.2 优化环境审计人才结构
5 本文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本文的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结构
        1.3.2 逻辑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能的创新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国家审计准则的内涵及作用
        2.1.1.1 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义
        2.1.1.2 国家审计准则的特点
        2.1.1.3 国家审计准则的地位
        2.1.1.4 国家审计准则的作用
        2.1.2 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形式
        2.1.2.1 国家审计准则是一种制度安排
        2.1.2.2 制度变迁的概念
        2.1.2.3 制度变迁的方式
    2.2 制度变迁理论
        2.2.1 诺斯的学术思想
        2.2.2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框架
        2.2.3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
        2.2.4 其他制度变迁理论
        2.2.5 制度变迁理论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
    2.3 国家治理理论
        2.3.1 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3.2 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3.3 国家治理理论在国家审计中的运用
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和特征分析
    3.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
        3.1.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供给分析
        3.1.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分析
        3.1.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均衡分析
    3.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历程及特点
        3.2.1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演进历程和各阶段特点
        3.2.1.1 萌芽阶段(1983年至1995年)
        3.2.1.2 探索阶段(1996年至1999年)
        3.2.1.3 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
        3.2.1.4 完善阶段(2011年之后)
        3.2.2 国家审计准则主要内容的变化情况和特点分析
        3.2.2.1 一般准则
        3.2.2.2 审计证据准则
        3.2.2.3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准则
        3.2.2.4 审计方案准则
        3.2.2.5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3.2.2.6 审计报告准则
    3.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特征
        3.3.1 以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
        3.3.2 采用渐进式变迁方式
        3.3.3 路径依赖性强
        3.3.4 注重与国际接轨和趋同
4 世界审计组织和美国审计准则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世界审计组织国际准则变迁及特点
        4.1.1 现行准则基本概况
        4.1.2 准则变迁过程及原因
        4.1.3 准则变迁的特点分析
    4.2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变迁及特点
        4.2.1 现行准则基本概况
        4.2.2 准则变迁过程及原因
        4.2.3 准则变迁的特点分析
    4.3 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启示
5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内部动力
        5.1.1 变迁主体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中的作用
        5.1.1.1 审计准则认识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5.1.1.2 审计实践认识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5.1.2 审计目标的变化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
        5.1.2.1 国家审计目标的不断演进
        5.1.2.2 审计目标演进对审计准则的引领作用
    5.2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外部动力
        5.2.1 审计实践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5.2.1.1 国家审计准则萌芽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5.2.1.2 国家审计准则探索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5.2.1.3 国家审计准则发展阶段的审计实践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5.2.2 技术方法进步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5.2.2.1 相关技术方法的进步
        5.2.2.2 对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5.2.3 财政体制改革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5.2.3.1 国家审计准则在财政体制和国家审计发展中的互动作用
        5.2.3.2 财政体制改革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5.2.4 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规范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5.2.4.1 会计准则的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5.2.4.2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6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效果分析
    6.1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总体效果评价
    6.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研究
        6.2.1 国家审计准则与审计项目质量的关系
        6.2.1.1 审计项目质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6.2.1.2 国家审计准则中的审计项目质量
        6.2.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研究——以1996年至2011年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为例
        6.2.2.1 样本选择
        6.2.2.2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6.2.2.3 准则变迁对审计项目质量的影响分析
    6.3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的影响研究
        6.3.1 国家审计准则与审计结果的关系
        6.3.1.1 审计结果的涵义
        6.3.1.2 国家审计准则中审计结果披露的变化
        6.3.1.3 准则中披露方式变化产生的影响分析
        6.3.2 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分析——以1993年至2013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统计数据为例
        6.3.2.1 准则变化对审计结果影响的理论分析
        6.3.2.2 准则变迁对审计结果影响的实证检验
7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分析和改进策略
    7.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7.1.1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状分析
        7.1.1.1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的特点
        7.1.1.2 新准则在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中的路径选择
        7.1.2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7.1.2.1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
        7.1.2.2 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足
    7.2 新常态下影响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现实因素
        7.2.1 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准则提出的新要求
        7.2.2 审计目标调整对国家审计准则的挑战
        7.2.3 审计实践探索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
        7.2.4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对国家审计准则的需求
        7.2.5 计算机技术新发展对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
        7.2.6 其他因素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7.3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未来改进策略
        7.3.1 以国家治理引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
        7.3.2 凸显中国特色并合理借鉴先进经验
        7.3.3 探索建立国家审计准则运行情况跟踪评价机制
        7.3.4 选择最优的国家审计准则变迁方式
8 结论与局限性
    8.1 研究结论
        8.1.1 最高审计机关在准则变迁中发挥主导作用
        8.1.2 准则变迁过程体现了对绩效和责任的追求不断提高
        8.1.3 准则变迁结果推动了国家治理发展
    8.2 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我国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0.2.1 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研究
        0.2.2 环境审计的研究
        0.2.3 环境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标准的研究
        0.2.4 文献评述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 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基本理论
    1.1 专业胜任能力的基本概念
        1.1.1 专业胜任能力的含义
        1.1.2 专业胜任能力的类型
        1.1.3 专业胜任能力的构成
    1.2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因素
        1.2.1 政治、法律和经济因素
        1.2.2 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
        1.2.3 执业和行业监管
        1.2.4 审计技术和方法
    1.3 环境审计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
        1.3.1 环境审计对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要求
        1.3.2 环境审计对审计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
        1.3.3 环境审计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态度的要求
        1.3.4 环境审计对审计人员实务经历的要求
2. 我国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我国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存在的问题
        2.1.1 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2.1.2 环境技能水平不高
        2.1.3 职业道德水平未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可
        2.1.4 实践经验匮乏
    2.2 我国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缺乏系统的环境审计教育和培训
        2.2.2 尚未建立环境审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2.2.3 对环境审计人员的监管不到位
        2.2.4 审计人员实施环境审计的标准不完善
3. 加拿大提高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
    3.1 加拿大提高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措施
        3.1.1 环境资格认证委员会制定了环境审计师资格申请指南
        3.1.2 特许会计师协会定期发布环境会计与审计的指导性文件
        3.1.3 环境审计师协会加强对注册环境审计师的管理
    3.2 对我国的启示
        3.2.1 强调教育、考试和经验并重
        3.2.2 构建胜任能力持续评估机制
        3.2.3 倡导终身学习和研究
4. 提高我国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建议
    4.1 加强环境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4.1.1 建立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环境审计学历教育体系
        4.1.2 在后续教育和培训中加强环境方面的内容
    4.2 明确环境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
        4.2.1 建立环境审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4.2.2 构建我国环境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
    4.3 加强对环境审计人员的监管
        4.3.1 设立环境审计师协会
        4.3.2 完善监管制度
        4.3.3 建立和完善惩戒机制
    4.4 建立系统的环境审计标准
        4.4.1 完善环境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4.4.2 加快环境会计体系的建设
        4.4.3 构建我国环境审计准则和指南
参考文献
致谢

(6)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缘起
        1.1.1 教育督导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
        1.1.2 教育督导是学校改进的动力源头
        1.1.3 英国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质量与标准的标杆示范
        1.1.4 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模式是我国学校督导改革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1.2.1 理论与实践价值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述评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教育督导
        2.1.2 学校督导
        2.1.3 学校改进
    2.2 相关研究述评
        2.2.1 国内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2.2.2 国外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2.2.3 国内外对英国Ofsted的研究
        2.2.4 国内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2.2.5 国外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第3章 Ofsted督导改革的背景思潮及理论基础
    3.1 教育督导制度变革的背景思潮
        3.1.1 新公共管理运动
        3.1.2 教育监管改革浪潮
    3.2 教育督导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3.2.1 CIPP模式
        3.2.2 发展性评价模式
        3.2.3 理论运用浅析
第4章 Ofsted发展历程审视与当代形态
    4.1 Ofsted的成立
        4.1.1 成立背景
        4.1.2 改革举措
    4.2 Ofsted的历史沿革
        4.2.1 正规化与统一化:保守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2.2 精致化与完善化:工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2.3 多样化与简洁化:联合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3 Ofsted的当代形态
        4.3.1 宏观职能与愿景
        4.3.2 具体任务及内容
        4.3.3 内部组织与架构
        4.3.4 督学遴选与职责
    4.4 发展特征与流变规律
        4.4.1 从权威走向合作:学校改进的合伙人
        4.4.2 从问责走向改善:学校改进的协助者
        4.4.3 从他评走向自评:学校改进的助推者
第5章 Ofsted学校督导系统剖析
    5.1 督导系统和流程引领学校改进方向
        5.1.1 督导前的准备——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
        5.1.2 督导实施阶段——CIPP模式的过程评价
        5.1.3 督导反馈阶段——CIPP模式的结果评价
        5.1.4 对Ofsted督导流程的评价
    5.2 督导框架和指标体系聚焦学校改进要件
        5.2.1 贴近教育本质的指导思想
        5.2.2 构建分级分类的指标体系
        5.2.3 对框架和指标的深度反思
    5.3 Ofsted指导下的自我评价开拓学校改进手段
        5.3.1 自我评价的基本原则
        5.3.2 自我评价的核心要素
        5.3.3 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第6章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
    6.1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分析
        6.1.1 督导人员的专业性是助力学校改进的灵魂
        6.1.2 督导设计的合理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支柱
        6.1.3 督导实践的科学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航标
        6.1.4 督导循证的有效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关键
        6.1.5 督导研究的近地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保障
    6.2 对我国学校督导的启示
        6.2.1 强调循证原则,为教育研究建立督导的大数据库
        6.2.2 注重服务功能,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信息
        6.2.3 加强改进职能,从以督政为主向督政与督学并重转变
        6.2.4 增进指导功能,推动学校自评体制建设
        6.2.5 加强公正客观,尝试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价值
    二、 研究现状及其评析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对现行研究的评析
    三、 研究进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进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一) 本文难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预算与预算监督制度概述
    第一节 预算监督的一般理论
        一、 预算的内涵和特征
        (一) 预算来源
        (二) 预算监督的广义内涵
        (三) 预算特征
        二、 预算监督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 形成过程
        (二) 发展过程
    第二节 我国三种预算监督制度的比较
        一、 理论基础不同
        (一) 投入导向型预算监督模式的理论基础:传统行政理论
        (二) 绩效导向型预算监督模式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 预算监督能力不同
        (一) 预算监督主体的不同
        (二) 审查监督时间的不同
        三、 预算监督权力不同
        (一) 预算修正案提交权力的不同
        (二) 预算监督和审议后,审议结果的效力不同
        (三) 预算监督的范围和详略不同
        四、 预算监督的方法、方式不同
        (一) 立法情况的不同
        (二) 报告情况不同
        (三) 人大利用审计机关的力度和范围不同
        (四) 信息公开程度不同
        (五) 表决方式不同
        (六) 初审和正式审查的做法不同
    第三节 预算监督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 预算监督的基本原则体现效率与公平理念
        二、 预算监督的程序性控制要求民主与法治理念
        三、 预算监督权力配置必须保障纳税人的权利
第二章 预算监督法治化和国家治理关系探讨
    第一节 国家治理的一般理论
        一、 国家治理的内涵
        二、 “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 治理理论的理论发展评析
        (一) 从统治走向治理
        (二) 从治理走向善治
        (三) 从善治走向法治,升级版为良法善治
    第二节 预算监督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一、 预算监督与国家治理的相互影响性
        (一) 共同价值诉求
        (二) 互联体系构成
        (三) 特质形态共生
        (四) 互促功能实现
        二、 预算监督与国家治理的价值诉求性
        (一) 预算监督直接塑造了国家治理的基本规范
        (二) 预算监督贯穿公共政策全过程
        三、 预算监督与国家治理的民主法治性
        (一) 预算民主是民主政治的构成部分
        (二) 预算法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
        一、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性
        二、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三、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可行性
    第四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构建的挑战与回应
        一、 调整政策供给路径
        二、 平衡审查监督维度
        三、 拓展改革所需信息支撑
        四、 增强主体自身改革动能
第三章 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的困境与问题
    第一节 预算监督法治化的现实困境
        一、 问责权利意识欠缺
        (一) 公众缺乏权责意识
        (二) 缺乏公众责任意识
        二、 缺乏相关法律支撑
        三、 预算透明度低
        四、 责任权力边界不清
        五、 制度漏洞制约问责
        (一) 自由裁量权的制度缺陷
        (二) 人大在预算审查、调整与决算中的制度缺陷
    第二节 权力机关在预算监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监督立法存在缺陷
        二、 人大预算监督机制不完善
        三、 预算执行缺乏公开性、透明性
        四、 预算审计制度设计不合理
    第三节 社会监督在预算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公民预算知情权问题
        (一) 法律保障的缺位
        (二) 机制保障的缺失
        二、 公民预算监督权问题
        三、 公民预算决策参与权问题
        (一) 缺乏制度性的法律依据
        (二) 参与层次偏低,参与领域狭窄
        (三) 预算编制粗陋,预算参与困难
        (四) 被动参与多,参与能力有限
        (五) 缺乏对公民预算参与权的救济途径。
第四章 国家治理视阈下预算监督治理转型的体现与实现
    第一节 预算监督治理在我国的实现与实践的梳理
    第二节 预算治理的定位与定性
        一、 预算共治
        二、 预算法治
        三、 预算善治
        四、 预算效治
    第三节 预算治理的方向和导向
        一、 强化预算约束治理
        二、 细化预算运行治理
        三、 优化预算绩效治理
        四、 深化预算监督治理
        五、 硬化预算问责治理
第五章 我国预算监督制度改革的法治化进路
    第一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一:加强党的预算监督
        一、 加强党的预算监督主体作用
        二、 强化党对预算监督的保障力度
        (一) 实行监督公开制度
        (二) 实行监督反馈处理制度
        (三) 实行监督问责制
        三、 拓展党对预算监督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二:加强预算监督信息公开化
        一、 提高预算公开透明度
        (一) 建立公开透明预算信息披露制度
        (二) 构建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三) 创新预算信息公开渠道
        二、 政府预算透明化、公开化
        (一) 预算公开的时间和频度
        (二) 预算公开的程序和内容
        (三) 预算公开的方式
        三、 公民预算知情权的法律保障
    第三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三:合理配置预算监督权
        一、 公民预算监督权的法律保障
        (一) 纳税人诉讼的主体资格问题
        (二) 纳税人诉讼的受案范围
        (三) 纳税人诉讼中的程序问题
        二、 平衡预算监督决策权力之间的关系
        三、 合理协调人大与党委、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 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正确处理党委、政府与人大的关系
        四、 修正预算进度制定过程中的监督权
    第四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四:加强预算法律监督程序
        一、 加强人大参与预算过程监督的立法工作
        二、 强化预算监督制度执行法律效力
        三、 加强人大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监督实效
        四、 扩大公众参与预算监督制度范围
        (一) 公众参与的合法性是预算民主化的基础
        (二) 预算参与的模式
        (三) 对我国参与预算改革的建议
        五、 建立政府财政绩效评价机制,加大预算监督约束力度
    第五节 预算监督制度改革五:完善预算监督实现路径
        一、 认清减税降费的内在逻辑:以支定收
        二、 厘清预算监督的内在逻辑:量入为出
        三、 以减税降费为契机促进预算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一) 认真对待权力:预算与法治异曲同工
        (二) 把权力关进笼子:预算与监督殊途同归
        (三) 重塑预算监督:“减税”与“监税”不谋而合
        四、 减税降费背景下预算监督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 健全政治化监督路径
        (二) 强化法治化监督路径
        (三) 推进社会化监督路径
        (四) 建构司法化监督路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一、 作者简介
    二、 科研成果
后记

(8)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际比较研究
        一、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二、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三、政府绩效审计主体与内容
        四、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五、政府绩效审计制度的模式
    第三节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在各级政府方面的应用研究
        二、在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方面的应用研究
        三、在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两方面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政府绩效审计发展过程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府绩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一、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起源与发展
        二、国内政府绩效审计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受托责任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四、国家治理理论
        五、绩效管理理论
第三章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一般要素研究
    第一节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定义
        一、财务审计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
        三、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
    第二节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主体与客体
        一、政府绩效审计主体与客体
        二、县级政府绩效审计主体与客体
        三、我国各级政府绩效审计的区别
    第三节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与目标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二、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三、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四、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第四节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
        二、平衡计分卡分析法
第四章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第一节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内部控制因素
        一、县级政府内部控制有效的表现
        二、县级政府内部控制无效的表现
    第二节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民生因素
        一、教育领域的服务活动
        二、社保领域的服务活动
        三、就业领域的服务活动
        四、医疗领域的服务活动
        五、住房领域的服务活动
        六、交通领域的服务活动
        七、婚育收养领域的服务活动
        八、公共事业领域的服务活动
        九、证件办理领域的服务活动
        十、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十一、县级政府办事的透明性
    第三节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经济因素
        一、政府绩效审计经济因素的相关研究
        二、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经济因素
    第四节 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
        一、反映内部控制的绩效审计指标
        二、反映公众满意度的绩效审计指标
        三、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绩效审计指标
        四、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第五章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程序与准则研究
    第一节 获取政府绩效报告
        一、县级政府绩效报告的必要性
        二、县级政府绩效报告的内容与编制要求
        三、获取县级政府绩效报告的可行性
    第二节 绩效审计计划及审计前的准备
        一、了解三个重要概念
        二、关注的一些主要事项
        三、编制审计计划
        四、绩效审计前的准备
    第三节 绩效审计证据及收集方法
        一、证据的充分性
        二、证据的适当性
        三、证据的综合评估
        四、证据收集方法
    第四节 绩效审计报告及后续跟踪审计
        一、绩效审计报告的形式
        二、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
        三、审计报告的发布
        四、后续跟踪审计
    第五节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的准则
        一、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二、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第六章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应用研究
    第一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县级政府绩效审计
        一、文献回顾
        二、样本选择、数据来源
        三、变量选择
        四、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与结果分析
    第二节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县级政府绩效审计
        一、“平衡计分卡”在多个县级政府绩效审计中的运用
        二、“平衡计分卡”在单个县级政府绩效审计中的应用
研究结论、思考、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思考
    三、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现实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关键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2.1.1 公共管理领域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
        2.1.2 会计学领域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
        2.1.3 国外研究述评
    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2.2.1 国内研究总体情况
        2.2.2 国内研究分类
        2.2.3 国内研究述评
第三章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的制度背景
    3.1 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3.2 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的国际背景
        3.2.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
        3.2.2 英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
        3.2.3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
    3.3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历程
    3.4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参与方分析
        3.4.1 社会公众
        3.4.2 政府审计机构
        3.4.3 被审计方
    3.5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变迁方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乏力的理论分析——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解释
    4.1 引言
    4.2 演化博弈理论介绍
    4.3 政府绩效审计监管系统特征分析
        4.3.1 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风险加大
        4.3.2 绩效审计工作受审计成本的约束
        4.3.3 社会公众揭发力度逐渐增强
    4.4 政府绩效审计监管系统演化模型
        4.4.1 模型构建
        4.4.2 演化稳定点分析
        4.4.3 演化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问卷调查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问题提出
        5.2.1 对绩效审计的认知与评价
        5.2.2 开展绩效审计的数据及绩效测度问题
        5.2.3 政府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与独立性
        5.2.4 对审计结果的利用
    5.3 研究设计
        5.3.1 问卷设计与收发
        5.3.2 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5.4 问卷数据分析与检验
        5.4.1 对绩效审计的认知与评价
        5.4.2 开展绩效审计的数据及绩效测度问题
        5.4.3 对政府审计人员的评价
        5.4.4 对审计结果的运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被审计方对政府绩效审计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计划行为理论介绍
        6.2.2 被审计人员绩效审计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研究设计
        6.3.1 结构方程分析方法
        6.3.2 调查问卷发放及样本选择
        6.3.3 本研究关键变量的测量
    6.4 结果与分析
        6.4.1 测量模型结果
        6.4.2 假设检验
        6.4.3 实证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被审计方对政府绩效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理论
    7.1 引言
    7.2 被审计方政府绩效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7.2.1 绩效审计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
        7.2.2 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需求的产生机制
        7.2.3 被审计人员绩效审计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7.3 制度环境与被审计方政府绩效审计需求
        7.3.1 制度环境与绩效审计运行效果
        7.3.2 制度环境与绩效审计技术、市场规模
        7.3.3 制度环境与被审计人员绩效审计需求
    7.4 研究设计
        7.4.1 样本选择
        7.4.2 代理变量的选择和模型设定
    7.5 实证检验
        7.5.1 制度环境与绩效审计运行效果
        7.5.2 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
        7.5.3 对结果的讨论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实践启示
        8.2.1 完善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8.2.2 针对被审计方的实践启示
        8.2.3 针对审计方的实践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10)政府绩效审计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础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制约政府绩效审计实施的因素分析
    3.1 问卷调查法
    3.2 问卷设计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被访者基本情况
        3.3.2 政府绩效审计影响因素分数分析
    3.4 制约政府绩效审计实施的因素
        3.4.1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3.4.2 审计体制与审计主体的独立性
        3.4.3 绩效评价体系
        3.4.4 审计方法
        3.4.5 审计结果透明度
第4章 吉林省援疆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
    4.1 案例介绍
    4.2 案例分析及评价
        4.2.1 政府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合理
        4.2.2 政府绩效审计计划比较具体
        4.2.3 审计方法陈旧
        4.2.4 绩效评价标准模糊
        4.2.5 审计公告内容不够全面
第5章 推动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对策
    5.1 优化审计体制
    5.2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5.3 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5.4 全面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强化审计监督
    5.5 创新审计方法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对我国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2]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 李明辉,刘笑霞. 学海, 2012(01)
  • [3]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 王翔. 江西财经大学, 2014(03)
  • [4]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研究[D]. 王彪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03)
  • [5]我国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问题探讨[D]. 谢露露. 江西财经大学, 2014(04)
  • [6]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D]. 顾娇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7]国家治理视域下预算监督法治化研究[D]. 蒋武鹏. 吉林大学, 2020(08)
  • [8]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 熊方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9]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D]. 樊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1)
  • [10]政府绩效审计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刘竞博. 吉林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我国环境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