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长白猪生产性能的观察与测定

丹麦长白猪生产性能的观察与测定

一、丹麦长白猪生产性能观察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葛菲[1](2021)在《阿什旦牦牛早期生长性状的全基因组选择与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阿什旦牦牛是利用我国遗传资源培育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牦牛新品种,以无角、易饲养管理、生长发育快为主要特征。基因组选择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是利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遗传标记对目标性状进行精准的育种值估计及有效位点筛选的分子遗传育种技术。本研究以354头阿什旦牦牛作为试验群体,使用Illumina Bovine HD Genotyping Bead Chip芯片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并追踪该群体6月龄(断奶)、12月龄(周岁)的生长性状(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然后分别采用不同模型对该群体的早期生长性状进行基因组选择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本研究旨在探索基因组选择在阿什旦牦牛育种中应用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对阿什旦牦牛的早期生长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后期牦牛选育提供可靠的显着关联位点,并为全面解析其生产性能形成的遗传机理提供借鉴。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AIREML算法对阿什旦牦牛早期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力估计。结果表明,所有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在0.07-0.57之间。其中大部分生长发育性状属于中高遗传力。(2)利用GBLUP、Bayes A、Bayes B、Bayes Lasso四种统计模型对早期(6月龄及12月龄)生长性状进行育种值估计,并采用5×交叉验证方法对不同模型的准确性进行评估,随后用30月龄的表型值来判断早期基因组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从而判断基因组选择在阿什旦牦牛群体应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基因组预测的准确性在0.155-0.391之间,不同方法对6月龄体重的基因组预测的平均准确性为0.292,6月龄体高平均准确性为0.366,6月龄体长的平均准确性为0.287,6月龄胸围的平均准确性为0.293,12月龄体重的平均准确性为0.233,12月龄体高的平均准确性为0.216,12月龄体长的平均准确性为0.163,12月龄胸围的平均准确性为0.247。各模型预测准确性与性状的遗传力均呈正相关。阿什旦牦牛30月龄表型值与各模型对其早期生长性状的基因组估计育种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01(GBLUP)、0.422(Bayes A)、0.403(Bayes B)、0.374(Bayes Lasso)。(3)使用GLM、MLM、Farm CPU三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线性模型,筛选与阿什旦牦牛早期增重、体长增长、体高增长、胸围增长性状的显着关联位点。本研究在基因组上共检测出67个显着SNP位点,并注释到58个候选基因。筛选到的候选基因中,部分基因与人类和其他畜禽生长性状的研究结果较一致,如INTS1基因、CA5A基因、TRIM32基因等。此外,本研究还关联到影响畜禽生产、肉质等性状的重要基因PRKAG3。据相关研究报道,PRKAG3基因在大通牦牛和甘南牦牛的生长发育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李勇[2](2020)在《不同SNP分型技术在猪基因组选择中效果评估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为重要的动物性蛋白来源之一,提升种猪质量、选育优秀种猪决定着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历史角度看,常规育种手段在种猪选育方面已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单一技术手段的“瓶颈效应”也日趋严重。近年来,基因组选择理论的提出和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选育手段的不足,尤其在早期选择以及低遗传力性状的预测准确性提升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多的育种企业开始利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来加快选育进展。然而当前的基因组选择还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预测准确性问题,这与不同的种群结构、有效群体大小、性状的遗传特性以及标记的密度密切相关。相比奶牛而言,猪的种群结构、品种多样性以及经济性状的特征都截然不同,仅仅加大参考群数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从标记密度、类型等不同的技术角度来提升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低成本获取全基因序列水平的标记奠定了基础。更高密度的标记可以获取几乎所有的连锁不平衡信息,甚至直接利用致因变异作为性状基因组育种值评估的信息,这为解决种群结构、复杂性状的遗传评估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从基因组测序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的测序策略产生的不同密度的标记在基因组选择中的应用效果。首先选择成本低廉的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手段,评估其对大白猪低遗传力性状选择准确性的提升效果,同时通过与现行SNP芯片技术进行比较,阐述简化基因组技术的应用价值;其次利用高密度的低深度重测序技术来进行基因组育种值评估;最后,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和精细定位手段解析初生重、体长等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并鉴定到多个重要候选基因,为鉴定致因变异在基因组选择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RAD-seq对618头大白猪进行基因分型,个体平均测序量为580M,鉴定到79,725个高质量的SNP,群体中的平均检出率为88.1%,SNP之间的平均间隔为32.5kb。为了验证RAD-seq技术在基因组选择中的有效性,本研究将618头大白猪群体按近似4:1的比例划分为参考群和验证群,在验证群表型值未知时分别考察BLUP方法和两种基因组育种值预测方法:GBLUP和SS-GBLUP对验证群育种值预测的准确性和偏向性。结果表明GBLUP对验证群个体育种值预测的准确性从BLUP的0.109(TNB),0.067(NBA)和0.009(LW)分别提高至0.220、0.184和0.205,而SS-GBLUP的预测准确性与GBLUP几乎相同;此外,GBLUP和SS-GBLUP明显改善了育种值预测的偏向性。同时,通过对大效应位点鉴定与利用并与BLUP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预测准确性显着提升(14.1%-135.7%)。2.为了比较同一群体中不同分型方法对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的影响,本研究同时利用RAD-seq和60K SNP芯片对453头大白猪群体进行基因分型,个体平均测序量为1.4G。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AD-seq获得了139,634个SNP,而60K SNP芯片分析中仅获得45,175个SNP;RAD-seq获得的SNP超过80%之间的平均间隔小于15kb,而SNP芯片相似间隔的不到20%。比较分析表明RAD-seq发现低频SNP(MAF<0.1)的可能性是SNP芯片的两倍。利用GBLUP方法对生长、繁殖、体尺、胴体等性状进行基因组育种值估计,结果表明除100kg校正日龄、100kg校正日增重外,其他性状的估计准确性在RAD-seq、SNP芯片以及两种方法的合并数据等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小,如胴体性状方面的差异在16.5%以内,体尺性状的差异在20%以内,初生重性状的差异在18.5%以内。利用初生重性状精细定位获得的大效应位点进行MBLUP分析,准确性较其他处理提高42.3%-78.4%,无偏性接近于1。3.通过对1097头大白猪进行不同策略的低深度重测序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批次、不同深度之间错配率、比对率、实际深度以及覆盖度方面稳定性较好。从测序深度与基因组覆盖率的相关性看,0.5×时覆盖度约为35%,1×时约为60%,2×时约为80%。与10×的基因组测序数据相比,无论是1×还是2×的深度基因型分型准确性都超过99%。同时,将1×的数据与60K SNP芯片的数据进行比较,两者重合的位点数能达到67%,并且其余的位点都和1×的位点紧密连锁。这些结果显示1×的测序深度是成本考虑下最合适的选择。4.利用低深度重测序(1×)获得了15,506,511个SNPs,在1097头大白猪群体中开展基因组预测准确性评估,与常规BLUP相比,超高密度标记可以有效地提高窝产活仔数、初生窝重、窝产健仔数等性状的基因组预测准确性,提升范围为33.3%-128%;与抽取的60K SNP标记相比,各性状基因组预测准确性提升范围在10.5%-46.6%。5.利用RAD-seq和SNP芯片获得的合并标记信息对大白猪和长白猪初生重进行GWAS研究,鉴定到2个与猪初生重显着关联的区域,分别能解释6.36%和4.25%的表型变异;同时对RAD-seq和SNP芯片数据集分别做GWAS,结果表明第4号染色体上的区域对RAD-seq数据集有效,但对SNP芯片数据集无效;其中染色体1上的区域则相反。体长性状方面,利用RAD-seq获得的数据集鉴定到1个显着关联的区域,能解释3.69%的表型变异。分别对这些关联区域通过品种特异性的序列水平标记填充进行精细定位研究,将致因变异所在区域缩小到~100-880 kb的间隔,这些区域包含6个重要候选基因:SKOR2、SMAD2、VAV3、NTNG1、TWIST2和PER2,这些基因与生长发育、骨骼发育等重要生物学过程有关。RAD-seq和低深度测序在猪基因组选择中效果评估研究有助于推动基因组测序作为基因组育种的主要分型技术,减少对国外SNP芯片的依赖,同时逐步积累的海量全基因数据,为我国构建新的育种理论或假设奠定基础。

李家侨,张娜,谢艳辉,斯泽恩[3](2019)在《不同品种的英系猪繁殖性能的测定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英系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纯种繁育繁殖性能上的特点和差异,通过统计分析广州某种猪场2016—2018年的育种数据,发现三个品种间的长白猪的产仔窝数和窝产仔数最高;大白猪的产活仔数最高,杜洛克猪和大白猪的产活仔率持平;但是三个品种的产仔窝数、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差异不显着(P> 0.05),三个品种的配种受胎率差异不大;同时发现近三年的三个品系母猪的繁殖性能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文章旨在分析英系3个品种猪纯种繁殖性能方面的差异,为猪场生产和繁殖育种提供科学数据。

姜超[4](2019)在《安徽省生猪联合育种体系建立与成效》文中指出中国是猪肉食品消费大国,且生猪养殖规模和存栏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但生产效率亟待提升,其中种猪的质量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受到非洲猪瘟的侵袭之后,这一需求变得更加迫切。2009年8月正式发布的《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提出从国家战略高度,通过联合育种的方式,来持续提高种猪核心群的质量。实施区域性联合育种,不仅可以提升区域内核心种猪场的技术水平,还能通过加强遗传联系,助力国家联合育种计划的实施。所以在此前提下积极地探索区域性的联合育种工作。本课题以安徽省内生猪核心育种场为对象,收集整理了生长和繁殖性状表型数据,并进行遗传评估分析。其中生长性状包括达100kg体重日龄和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繁殖性状包括总产仔数,通过BLUP方法计算出各个性状的育种值,并对不同性状的EBV进行经济加权得到选择指数。研究结果如下:1.场一和场二对三个品种猪达100kg体重日龄在2012-2017年的时间内选育效果较好,两个场EBV值呈比较稳定的下降趋势,但其他场的选育波动性比较大,变化不稳定。2.场三对杜洛克猪背膘厚的选育一直呈下降趋势,场四长白猪和大白猪背膘厚在2014年之后遗传进展变好且呈稳定的下降,其他场在这几年内波动大且较不稳定。3.场一总产仔数遗传选育进展较好,而其他场对这一性状的遗传进展不稳定、波动较大。尤其场三三个品种猪在总产仔数这一目标性状上其EBV值一直处于下降趋势。4.区域联合进展分析中,三个品种猪达100kg体重日龄遗传进展较好,育种值能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杜洛克猪背膘厚在2013年之后能稳定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但是长白猪和大白猪波动较大。三个品种总产仔数波动都比较大,遗传进展都不能稳定变化。5.五个场间整体关联性还有待提高。其中场一和场二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关联率分别为1.40%、1.90%和4.20%;场二和场三这三个品种关联率分别为0.50%、1.60%、0.10%,其他场间关联率为0。

李明杨[5](2018)在《猪HBEGF、KPNA7、FOXA2和PTGS2基因SNPs检测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提出母猪的繁殖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猪场的经济效益,而繁殖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形状,遗传力较低,采用常规育种手段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明显进展。目前国内外育种研究者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来进行选育,能够促进猪繁殖性状的遗传改良进程。因此鉴定影响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或分子标记可为猪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实验在大白猪群体中,基于GWAS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结果鉴定了HBEGF、KPNA7、FOXA2和PTGS2等四个候选基因,利用PCR-RFLP和Sequenom质谱等方法进行了SNP检测,并研究了SNP与繁殖性状之间的关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法系大白猪HBEGF基因第一、三内含子上共发现并验证了三个新SNP,分别为rs81218760、rs81218761和rs333992579。在法系大白经产母猪中,rs81218760位点AC基因型个体的初生窝重显着高于AA型个体(P<0.05),CC基因型个体的弱仔数显着低于AC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个体(P<0.05);在法系大白猪初产和经产母猪中,rs81218761位点CC基因型个体的弱仔数均显着低于TT基因型个体(P<0.05);在法系大白初产和经产母猪中,rs333992579位点TC基因型个体的初生窝重均显着高于TT型个体,另外在经产母猪中,TC基因型个体的健仔数显着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5),而其弱仔数显着低于TT基因型个体(P<0.05)。(2)在法系大白猪KPNA7基因第一、三外显子区域,第一、三内含子区域以及5’UTR区域中发现并验证了六个新SNP,分别为rs81308652、rs321312903、rs327848277、rs334590006、rs336259402和rs339249916。在法系大白初产母猪中,rs81308652位点CT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显着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5),而在经产母猪中TT基因型个体的弱仔数显着低于CC基因型个体;在法系大白初产母猪中,rs327848277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初生窝重和健仔数均显着高于GT基因型个体(P<0.05),在经产母猪中,GG基因型个体的弱仔数要显着低于GT基因型个体;另外四个位点的多态性与法系大白猪繁殖性状之间的关联性均没有达到显着水平。(3)在法系大白猪FOXA2基因3’UTR区域检测到一个新SNP(rs328630446),该位点的GG和CG基因型个体的弱仔数均显着低于CC基因型个体(P<0.05)。(4)在美系和法系大白猪PTGS2基因第九外显子上检测到一个新SNP(rs322152513),在美系大白初产母猪中,该位点AA基因型个体显着低于AG基因型个体,而在经产母猪中,AA基因型个体的初生窝重显着高于AG基因型个体(P<0.05);在法系大白初产和经产母猪中,rs322152513位点多态性与繁殖性状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显着。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了HBEGF、KPNA7、FOXA2以及PTGS2基因内部的SNP与猪繁殖性状之间存在关联,为猪繁殖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陈浩[6](2018)在《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鉴别法系大白猪的高产仔基因》文中指出家猪分别由欧亚野猪独立驯化而成,至今已近万年。在不同的地理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以及选育目标等因素影响下,全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家猪品种。中国是全球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地方猪种占全球猪种的三分之一,在历史上曾多次被引入欧洲,为欧洲现代商业猪种的育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法系大白猪(FLW)以高繁殖性能着称,并被认为与近几十年来曾导入中国高产的梅山猪血缘有关。为验证这一推测,本研究利用266头欧亚野猪及家猪的高深度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采用多种遗传学分析手段,深入揭示了法系大白猪中的中国地方猪血缘及其与高产仔数等表型性状的关联性。本研究首先在两家育种公司的核心群采集了36头高产法系大白猪样本,并从保种场采集了13个品种的111头中国地方猪和6头中国野猪样本,对这些个体开展了高深度(大于25×)的基因组重测序;与公共数据库中113头欧亚野猪和家猪的重测序数据合并为266个样品的数据集;应用GATK软件鉴别到19,375,740 SNP用于后续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NJ聚类分析、ADMIXTURE和TreeMix分析证实了中西方猪种之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且中国华东猪(梅山猪、二花脸猪和金华猪)与华南猪(陆川猪、巴马香猪和五指山猪)之间的遗传差异明显。接着,通过全基因组的共享IBD单倍型分析(rIBD),揭示出法系大白猪中分别渗入了华南猪和华东猪血缘;根据历史记载和单倍型长度分析可知,华南猪被更早导入法系大白猪中。通过祖先血缘分析,推测法系大白猪中约0.9%血缘来自华东猪,值得一提的是,法系大白猪中华东猪血缘最强渗入信号含KATNAL1基因,该基因与精子形成与活力相关。通过深入分析,再次验证了法系大白猪中KATNAL1基因位点导入了华东猪血缘,并在法系大白猪中受到强选择;进一步通过关联性分析发现华东猪的KATNAL1单倍型能显着提高公猪与配母猪的产仔数,加性效应达到0.4,具有重要的育种应用价值。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分析了法系大白猪基因组中华南猪血缘的渗入信号,分别在10号和16号染色体中发现与抗病性相关的NAA35-GOLM1单倍型和与线粒体和细胞中ATP含量相关的ATP5H单倍型,由华南猪导入法系大白猪的单倍型受到强选择,很可能对法系大白猪抗病性和能量平衡的选育改良起到关键作用。对此前已报道的AHR基因区域进行深入分析时,发现大白猪(包括法系大白猪)中源自中国猪的AHR单倍型在高繁殖力华东猪呈高频率分布。通过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分析、基因流(fD)分析、单倍型网络分析及群体间核苷酸距离(Dxy)分析等,发现华东猪的AHR单倍型是一个古老单倍型,源自另一个可能灭绝了的猪属(Sus)物种,该单倍型导入到法系大白中并受到强选择。关联性分析再次证实古老AHR单倍型与经产母猪产仔数EBV显着相关联,加性效应达0.25,即优势单倍型能为每头母猪每胎增产0.25头仔猪,具有重要的育种应用价值。

谢丽华,戴光文,梁真,唐国春,黄树新,黄超,吴颖航[7](2017)在《蒙山黑土猪及其种群氟烷基因PCR-RFLP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成熟的商品化PCR-RFLP试剂盒检测分析了蒙山黑土猪核心种群、2代种群及23代商品猪群的氟烷基因类型。结果显示,核心种群的陆川猪、杜洛克及2代种猪和商品猪均为显性纯合子Hal NHal N基因型,核心野猪种群有1头检测为杂合子Hal NHaln基因型,全猪群无隐性纯合子Haln Haln基因型。野猪群和全猪群Haln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33和0.005。结果表明,商品化PCR-RFLP试剂盒可快速准确诊断不同类型猪种的氟烷基因类型,蒙山黑土猪及其种群不表现氟烷敏感临床特征,Hal NHal N基因型猪遗传性能稳定。

张德磊[8](2017)在《安徽省丹系猪生产性能的品种间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安徽省某丹系原种猪场2014-2016年的生产测定记录,分析不同品种、胎次、配种季节、分娩月份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不同品种丹系猪生长性能的差异,以及其群体2014年到2016年间选育进程,以期为该猪场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种猪群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丹系母猪生产性能的比较:大约克母猪平均窝总产仔数、平均活仔数和健仔数均高于长白,长白高于杜洛克,且大约克和长白母猪平均窝总产仔数、平均活仔数和健仔数均极显着高于杜洛克母猪(P<0.01),但大约克与长白母猪间差异不显着(P>0.05)。丹系大约克后备公、母猪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显着(P<0.05)高于丹系杜洛克公、母猪。三个品种后备母猪间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丹系大约克公猪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显着(P<0.05)高于丹系杜洛克公猪。2、配种季节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长白猪,春、秋、冬季配种平均窝总产仔数和平均窝产活仔数比夏季高(P<0.01),而春、秋、冬这三季之间差异不显着;大白猪,冬季配种平均窝总产仔数极显着(P<0.01)高于春、夏、秋季,春季低于夏季(P<0.05),秋季与春、夏两季差异均不显着(P>0.05)。3、胎次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长白猪,第5胎平均窝产总仔数最高,第8胎最低;第2、3、4、5、6胎极显着(P<0.01)高于第1、7、8胎;胎次与长白猪母猪平均窝产总仔数、死胎数通过二项式进行拟合,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1352x2+1.1695x+12.533,y=0.0043x2+0.0429x+1.2998。大约克猪,大约克猪平均窝产总仔数第4胎最高,第1胎最低;第2、3、4、5、6、7胎极显着(P<0.01)高于第1、8胎;胎次与平均窝产总产仔数、死胎数通过二项式进行拟合,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116x2+1.0824x+13.624,y=0.0777x2-0.3915x+1.8246。4、丹系长白猪和大约克猪分娩月份与平均窝产畸形数、死胎数通过二项式进行拟合,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33x2+0.0548x-0.0605,y=0.006x2-0.1759x+2.3905,y=-0.0051x2+0.0824x-0.0806,y=0.0153x2-0.3019x+2.8693。5、2014至2016年间该场的长白猪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父系指数和母系指数均逐年提高,说明育种进程一直在持续。杜洛克和大约克的生长性能也有所提高,100Kg体重背膘EBV、100Kg体重日龄EBV均逐年下降,父系指数逐年提高;但是母系指数2014年到2015年大幅提高,2015年到2016年小幅下降。结论:本试验分析结果显示丹系猪三个品种中大约克猪的繁殖性能优于长白和杜洛克;杜洛克猪的生长性能表现最优异。配种月份、胎次和分娩月份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有显着影响。2014至2016年间该场的长白猪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杜洛克和大约克的生长性能也有所提高,但繁殖性能育种进展不大。

李文[9](2016)在《不同饲喂模式对杭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研究杭猪的种质特性,为杭猪的保种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2011年-2015年在江西省修水县修水杭猪原种场和江西万佳国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杭猪的种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杭猪的繁殖、生长发育、胴体及肉质性能,结果如下:一、杭猪的繁殖性能杭猪具有性成熟早(母猪85.45d开始发情、公猪在103日龄时出现初次爬跨现象)、发情时间长(4.25d)、休情期短(14.55d)、能在哺乳期配种、哺育率高(92%以上)、抗应激能力强等优良特点。各项繁殖性能指标以第三至第七胎为最好,经检验差异显着(p﹤0.05)。且杭猪的其产仔数介于中国地方品种猪的高产和常产品种之间。和外来品种相比,具有发情症状明显、发情周期长、护仔性能好等优良特点。二、杭猪的生长发育性能杭猪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低于国外品种及培育品种。在使用南瓜为主进行饲喂时,其小猪、中猪和肥猪阶段的日增重仅为214.50g、373.50g和383.67g,经检验差异显着(p﹤0.05);以红薯为主进行饲喂时其日增重分别为291.00g、427.50g和452.00g,经检验差异显着(p﹤0.05);以配合饲料饲喂时其日增重分别为391.17g、489.17g和535.50g,经检验差异显着(p﹤0.05)。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上,小猪阶段应该采取以配合饲料为主的饲养模式。杭猪在中期,为降低成本、控制其脂肪的大量沉积,可适当搭配以红薯等淀粉含量较多的青饲料,在育肥后期则完全可以使用大量红薯进行催肥,以达到充分发挥杭猪的优良特性、保持杭猪优良的肉质特性、降低饲养成本的目的。三、杭猪的胴体及肉质性能以红薯、配合饲料饲喂的杭猪以及用配合饲料饲喂的杭杂交猪,其屠宰率分别为71.52%、73.22%、75.02%;瘦肉率分别为38.57%、40.34%、50.19%;皮厚分别为7.73mm和7.67mm;膘厚分别为32.22mm、34.38mm和25.18mm,眼肌面积分别为28.34 cm2、28.56 cm2和42.29 cm2,肌肉颜色评分分别为4.17分,4分和3.5分;肌肉的大理石纹评分为4.5分、4分和3分。说明不同饲喂模式对杭猪屠宰率影响较大,而对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皮厚、膘厚等肉质性状影响较小。杭猪杂交后,其杂种的其胴体性能有明显改善,但肉质性能下降。综上所述,作为江西地方品种的杭猪具有成熟早、非生产天数短、哺育率高、抗应激能力强、在低营养水平下能保持适宜的生长发育速度、肉质良好等优良特点,是开展经济杂交生产中的一个良好母本品种。

付玲玲[10](2016)在《剪牙、断尾和饲养密度对猪的生长、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农场动物福利的理念在我国逐渐被畜牧从业人员所接受,使得集约化养殖场新生仔猪的剪牙和断尾以及生长育肥猪的高密度饲养成为了受人们关注的动物福利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剪牙和断尾对哺乳母猪的行为和乳头伤痕以及仔猪的生长、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试验一),剪牙、断尾和玩具对断奶仔猪转群混群后的生长、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试验二),以及饲养密度对育肥猪混群后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试验三)。1.剪牙和断尾对哺乳母猪的行为和乳头伤痕以及仔猪的生长、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分娩时间相近的24窝(12-13头/窝)母猪(2-5胎)和它们的302头仔猪被平均分为4个处理组:剪牙和断尾组(TCTD)、剪牙和假断尾组(TC)、断尾和假剪牙组(TD)、假剪牙和假断尾组(Intact)。仔猪出生后的第3天上午对各组仔猪实施处理。测量处理前、中、后仔猪的体温和心率。用硬盘录相系统记录母猪产后第2、4、8和15天的行为和哺乳仔猪1、2、4、5、6、10、17和24日龄的行为,人工记录并评估哺乳仔猪2、5、7、10、15和21日龄体表伤痕、尾部伤痕以及母猪分娩前3天、分娩后第2、5、7、9、12、16和21天乳头伤痕。采集仔猪21日龄的血液,测定血清中IgA、IgG和IL-12含量。称量仔猪1日龄和断奶(24日龄)时的体重。结果表明,处理过程中TCTD组(P<0.01)、TC组(P<0.01)和TD组(P<0.05)组仔猪心率均升高,但Intact组仔猪心率无变化。处理过程中TCTD(P<0.01)和TC组(P<0.01)体温均下降。剪牙和断尾处理显着增加了处理过程中仔猪的心率(P<0.05),剪牙处理降低了处理过程中仔猪的体温(P<0.05)。和Intact组的仔猪相比,剪牙和断尾处理组的仔猪表现出更多的单独躺卧行为(P<0.05)和更少的玩耍和打斗行为(P<0.05)。剪牙和断尾处理对仔猪体表伤痕和尾部伤痕均无显着影响(P>0.05)。在处理后的第3天,与TCTD组的母猪相比,TD组的母猪表现出了更多的躲避行为(P<0.05)。在产后第5天,不同处理组母猪的乳房伤痕差异显着(P<0.05),而产后第二周和第三周不同处理组母猪乳房伤痕的差异不显着(p>0.05)。各处理组仔猪的断奶日增重、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白介素12(IL-12)含量均无差异(P>0.05)。2.剪牙、断尾和玩具对断奶仔猪转群混群后的生长、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试验一中的4个处理组的断奶仔猪(去除死亡和淘汰的仔猪后,共262头),其中剪牙并断尾组66头、剪牙假断尾组67头、断尾假剪牙组62头、假剪牙假断尾组67头。所有试验仔猪在24日龄时断奶,母猪转出产房,仔猪仍留在产床上。30日龄时将仔猪从产房转入保育舍的8个栏(3.12 m × 3.65 m)中,每个处理组2个栏,其中一个栏悬挂8个塑料玩具(13.5 cm ×4 cm× 0.8 cm)供仔猪玩耍。使用硬盘录相系统记录混群后第1~3天的仔猪行为。在转群前的第3和第6天,转群后第1、3和6天,记录每头仔猪的体表伤痕、尾部伤痕、体温和呼吸频率,采集每栏仔猪的混合唾液样本用于检测皮质醇含量。结果表明,转群后仔猪的呼吸频率加快(P<0.01),唾液皮质醇含量升高(P<0.01),体表伤痕和尾部伤痕增加(P<0.01),体温下降(P<0.01)。玩具的安装降低了混群后仔猪的呼吸频率(P<0.05)。剪牙减少了混群后仔猪的消极社会行为(P<0.05),增加了仔猪的积极社会行为(P<0.01)。断尾增加了混群仔猪的积极社会行为(P<0.01)。玩具减少了混群后仔猪的耳部和前躯体表伤痕CP<0.05)。断尾减少了混群后仔猪的尾部伤痕(P<0.01)。3.饲养密度对育肥猪混群后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243头135日龄的阉公猪(长白猪×大白猪),体重为75 ±2.5 kg,随机分成三个密度组:1.6 Cm2/头、1.2 m2/头和0.8 m2/头。每组3个栏(3.58 m × 8.17 m)。采用硬盘录相机和高清摄像头记录混群后第1、3、5、7、9、11、13和15天猪的行为,评定猪的体表和尾部伤痕,采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猪的体温,评估猪体表粪污,采集唾液测定皮质醇浓度。结果表明,混群后0.8 nm2/头组猪的体表伤痕和异常高体温比率显着高于(P<0.01)1.2 m2/头和1.6 m2/头组,此外0.8 m2/头组的体表粪污覆盖率、饮水行为和消极社会行为显着多于(P<0.01)1.6 m2/头组。而且1.2 m2/头组比1.6 m2/头组表现出了更多(P<0.05)的积极社会行为。综上所述,剪牙和断尾处理给仔猪带来了疼痛和应激,不剪牙、不断尾并未对哺乳期仔猪的生长、行为和福利指标带来负面影响,而对哺乳期母猪乳头的负面影响也是短期的和有限的,提示仔猪不剪牙和不断尾对哺乳期的母猪和仔猪的影响有限。断奶后转群和混群给仔猪带来了应激,安装玩具可以减少这种应激。剪牙和断尾可以减少断奶后转群和混群带来的负面影响,提示不剪牙和不断尾的仔猪断奶后要尽量不混群,减少应激。转群和混群增加了育肥猪的消极社会行为,体表伤痕和尾部伤痕,唾液皮质醇含量和呼吸频率,说明转群和混群也给育肥猪带来了应激,降低了猪的福利水平。在当前试验条件下,既考虑猪场经济效益,又考虑猪福利的前提下,中密度(1.2 m2/头,k = 0.067)是最佳密度选择。

二、丹麦长白猪生产性能观察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麦长白猪生产性能观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阿什旦牦牛早期生长性状的全基因组选择与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家畜育种发展历程概述
    1.2 基因组选择的方法及应用概述
        1.2.1 基因组选择的原理及模型
        1.2.2 基因组选择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1.3.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原理及统计模型
        1.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家畜生长性状中的应用概述
    1.4 阿什旦牦牛新品种简述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阿什旦牦牛早期生长性状的基因组选择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群体的构建及表型数据收集
        2.1.2 血样采集及基因型的获取
        2.1.3 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
        2.1.4 全基因组育种值估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数据基本统计量及分析
        2.2.2 基因型数据统计及分析
        2.2.3 不同早期生长性状的估计遗传力
        2.2.4 不同方法估计GEBV的准确性
    2.3 小结
第三章 阿什旦牦牛早期生长发育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群体的构建及表型数据收集
        3.1.2 血样采集及基因型的获取
        3.1.3 不同方法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4 显着位点的筛选及基因注释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阿什旦牦牛早期增重关联分析结果
        3.2.2 阿什旦牦牛早期体长增长关联分析结果
        3.2.3 阿什旦牦牛早期体高增长关联分析结果
        3.2.4 阿什旦牦牛早期胸围增长关联分析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基因组选择
        4.1.1 不同统计模型下GEBV的准确性
        4.1.2 不同标记密度下GEBV的准确性
        4.1.3 不同LD水平下GEBV的准确性
    4.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1 阿什旦牦牛早期生长发育性状候选基因
        4.2.1.1 与阿什旦牦牛两个生长发育性状同时关联的候选基因
        4.2.1.2 与其他生长性状关联的候选基因
        4.2.2 GWAS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待解决的问题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2)不同SNP分型技术在猪基因组选择中效果评估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猪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
        1.2.1 猪基因组选择提出背景
        1.2.2 猪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
    1.3 基因组选择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畜禽基因组育种中的应用
        1.4.1 基于新一代测序的基因分型技术介绍
        1.4.2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畜禽基因组育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5 精细定位在猪致因突变鉴定方面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第一章大白猪繁殖性状全基因组选择效果评估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群体背景结构与表型数据统计性描述
        2.2.2 RAD-seq建库实验仪器
        2.2.3 RAD-seq实验试剂及配置
        2.2.4 建库实验方法
        2.2.4.1 接头退火
        2.2.4.2 文库构建与文库质控
        2.2.5 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2.2.6 基因组育种值预测方法
        2.2.6.1 BLUP育种值预测方法
        2.2.6.2 GBLUP方法
        2.2.6.3 SS-GBLUP方法
        2.2.6.4 基于标记辅助的BLUP技术(Marker-assisted BLUP,MBLUP)方法
        2.2.6.5 育种值预测的准确性与偏向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RAD-seq测序数据统计
        2.3.2 基于RAD-seq的 SNP分型
        2.3.3 遗传参数估计
        2.3.4 育种值估计准确性
        2.3.5 育种值估计的偏向性
        2.3.6 基于大效应位点的育种值计算
    2.4 讨论
3 第二章RAD-seq技术和SNP芯片对大白猪全基因组选择效果比较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表型与系谱
        3.2.2 基于BGI-seq500的RAD-seq
        3.2.3 RAD-seq数据分析
        3.2.4 SNP芯片检测与数据分析
        3.2.5 方差组分和性状遗传力估计
        3.2.6 育种值估计准确性评估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于系谱数据估计遗传力的大白猪表型统计
        3.3.2 用于基因组遗传力估计和育种值准确性评估的大白猪表型统计
        3.3.3 测序数据分析
        3.3.4 芯片数据统计
        3.3.5 RAD-seq与 SNP芯片数据比较
        3.3.6 遗传力估计结果
        3.3.7 育种值估计准确性评估
    3.4 讨论
4 第三章:低深度重测序技术在猪基因组选择中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表型与系谱
        4.2.2 全基因组重测序建库仪器
        4.2.3 全基因组重测序建库试剂
        4.2.4 全基因组建库方法
        4.2.5 高深度重测序数据获取及分析
        4.2.6 低深度重测序
        4.2.7 低深度重测序数据分析
        4.2.8 填充准确性分析
        4.2.9 遗传结构分析
        4.2.10 基因组预测
        4.2.11 育种值预测准确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低深度重测序数据分析
        4.3.2 低深度重测序准确性评估
        4.3.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3.4 基因组预测准确性
    4.4 讨论
5 第四章:初生重、体长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精细定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群体结构背景与表型数据统计性描述
        5.2.2 RAD-seq建库测序及分析
        5.2.3 SNP芯片分型及分析
        5.2.4 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
        5.2.5 序列填充
        5.2.6 方差组分估计和遗传力
        5.2.7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2.8 精细定位
        5.2.9 基因功能注释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3.2 精细定位
        5.3.3 候选基因分析
    5.4 讨论
6 总结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建议
参考文章
附录 I 实验方法与数据
附录 II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不同品种的英系猪繁殖性能的测定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饲养管理
    1.3 试验分析的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间繁殖性能比对
    2.2 不同年度繁殖性能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4)安徽省生猪联合育种体系建立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的收集
    1.2 测定的主要性状
    1.3 关联率计算方法
    1.4 育种值估计模型
        1.4.1 生长性状育种值估计模型
        1.4.2 繁殖性状育种值估计模型
    1.5 选择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性状的测定数据
        2.1.1 生长性状数据测定
        2.1.2 繁殖性状数据测定
    2.2 各场表型值进展分析
        2.2.1 生长性状表型值进展
        2.2.2 繁殖性能表型值进展
    2.3 各场育种值进展分析
        2.3.1 生长性状育种值进展
        2.3.2 繁殖性状育种值进展
    2.4 各场的指数进展分析
    2.5 区域性遗传进展分析
        2.5.1 各性状表型值联合进展分析
        2.5.2 各性状EBV联合进展分析
        2.5.3 选择指数联合进展分析
    2.6 场间关联率结果
3 讨论及建议
    3.1 讨论
    3.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5)猪HBEGF、KPNA7、FOXA2和PTGS2基因SNPs检测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与猪繁殖性状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2.1 猪产仔数与排卵率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2 乳头数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3 初生重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4 妊娠期相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 本研究涉及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3.1 HBEGF基因研究进展
        3.2 KPNA7基因研究进展
        3.3 FOXA2基因研究进展
        3.4 PTGS2基因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猪群及性状测定
        2.1.2 所用试剂及药品
        2.1.3 所用仪器和设备
        2.1.4 常用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猪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2.2.2 猪HBEGF、KPNA7、FOXA2和PTGS2基因SNP的筛选
        2.2.3 PCR产物胶回收
        2.2.4 猪HBEGF、KPNA7、FOXA2和PTGS2基因的基因型检测
        2.2.5 分子标记的基因效应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猪HBEGF基因SNP检测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
        3.1.1 猪HBEGF基因SNP检测
        3.1.2 猪HBEGF基因多态性检测及基因型频率
        3.1.3 猪HBEGF基因SNP位点多态性与繁殖性状间的关联分析
    3.2 猪KPNA7基因SNP检测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
        3.2.1 猪KPNA7基因SNP检测
        3.2.2 猪KPNA7基因多态性检测及基因型频率
        3.2.3 猪KPNA7基因SNP位点多态性与繁殖性状间的关联分析
    3.3 猪FOXA2基因SNP检测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
        3.3.1 猪FOXA2基因SNP检测
        3.3.2 猪FOXA2基因多态性检测及基因型频率
        3.3.3 猪FOXA2基因SNP位点多态性与繁殖性状间的关联分析
    3.4 猪PTGS2基因SNP检测及其对繁殖性状的影响
        3.4.1 猪PTGS2基因SNP检测
        3.4.2 猪PTGS2基因PCR-MspI-RFLP多态性检测
        3.4.3 猪PTGS2基因在大白猪中的基因频率分布及与繁殖性状关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猪繁殖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及研究方法
    4.2 HBEGF基因对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4.3 KPNA7基因对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4.4 FOXA2基因对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4.5 PTGS2基因对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 小结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专利
致谢

(6)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鉴别法系大白猪的高产仔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猪产仔性状的研究价值
    1.3 影响猪产仔性状的生理机制
        1.3.1 排卵数
        1.3.2 受精率
        1.3.3 胚胎着床率
        1.3.4 子宫容积
        1.3.5 胎盘效率
        1.3.6 胚胎成活率
        1.3.7 公猪精液品质
    1.4 猪产仔性状遗传解析的研究进展
        1.4.1 影响猪产仔性状的基因位点(QTL)
        1.4.2 影响猪产仔性状的候选基因
    1.5 中国地方猪对西方商业品种产仔性状遗传改良的贡献
        1.5.1 华南猪对西方商业品种产仔性状遗传改良的贡献
        1.5.2 华东猪对西方商业品种产仔性状遗传改良的贡献
    1.6 全基因组重测序在猪复杂性状遗传解析中的应用
        1.6.1 新一代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及其原理
        1.6.2 应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解析猪复杂性状遗传机理的成功案例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正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全基因组重测序
        2.3 重测序数据质控及过滤
        2.4 群体遗传学分析
        2.4.1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2.4.2 Neighbor-joining(NJ)聚类树构建
        2.4.3 TreeMix分析
        2.4.4 群体结构(STRUCTURE)分析
        2.5 群体间基因交流分析
        2.5.1 rIBD分析
        2.5.2 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分析(血缘鉴定)
        2.5.3 单倍型热图分析
        2.5.4 群体间遗传分化(Fst)分析
        2.5.5 连锁不平衡(LD)抽样分析
        2.5.6 单倍型网络(haplotype network)分析
        2.6 选择信号分析
        2.6.1 核苷酸差异(π)分析
        2.6.2 基于单倍型的群体内选择分析(iHS)
        2.6.3 基于单倍型的群体间选择分析(XPEHH)
        2.7 古老单倍型分析
        2.7.1 基因流(f D)分析
        2.7.2 群体间核苷酸差异(Dxy)分析
        2.7.3 等位基因频率差异
        2.8 单倍型关联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测序数据的准确度
        3.1.1 测序深度及基因组覆盖度
        3.1.2 SNP检出率
        3.1.3 大白猪品系鉴定
        3.2 群体遗传学分析揭示中西方猪种的遗传分化
        3.3 法系大白猪中存在华东猪和华南猪血缘
        3.3.1 rIBD分析揭示法系大白猪中存在华东猪和华南猪血缘
        3.3.2 NJ聚类树、Fst和单倍型网络分析验证法系大白猪中存在华东猪和华南猪血缘
        3.3.3 基因频率分析再次揭示法系大白猪中混有华南猪及华东猪的血缘
        3.3.4 渗入片段长度揭示华东猪与华南猪血缘渗入法系大白猪的时间可能不同
        3.4 KATNAL1 基因区域的深入分析
        3.4.1 法系大白猪在KATNAL1 基因区域存在华东猪血缘渗入信号
        3.4.2 NJ聚类树揭示法系大白猪与华东猪的部分KATNAL1 单倍型高度相似
        3.4.3 Fst分析揭示法系大白猪与华东猪在KATNAL1 位点的遗传分化显着降低
        3.4.4 单倍型网络分析进一步揭示华东猪的KATNAL1 单倍型导入了法系大白猪
        3.4.5 LD分析提示法系大白猪中华东猪KATNAL1 单倍型可能受到了偏好选择
        3.4.6 KATNAL1 位点在法系大白猪中受到选择
        3.4.7 导入法系大白猪的华东猪KATNAL1 单倍型与产仔数显着关联
        3.5 NAA35-GOLM1 基因区域的深入分析
        3.5.1 法系大白猪在NAA35-GOLM1 基因区域存在华南猪血缘渗入信号
        3.5.2 NJ聚类树揭示部分法系大白猪与华南猪在NAA35-GOLM1 基因区域的亲缘关系很近
        3.5.3 Fst分析揭示法系大白猪与华南猪在NAA35-GOLM1 位点的遗传分化显着降低
        3.5.4 单倍型网络分析进一步揭示华南猪的NAA35-GOLM1 单倍型导入了法系大白猪
        3.5.5 LD分析提示导入法系大白猪中的NAA35-GOLM1 单倍型可能受到选择
        3.5.6 NAA35-GOLM1 位点在法系大白猪中受到选择
        3.5.7 导入法系大白猪的华南猪NAA35-GOLM1 单倍型与产仔数无关但可能与抗病力相关联
        3.6 法系大白猪在16 号染色体区域存在华南猪血缘渗入信号
        3.7 提高产仔数的AHR单倍型源自古老物种并先后被导入了中国地方猪和法系大白猪
        3.7.1 rIBD分析证实中国家猪的AHR单倍型导入了大白猪
        3.7.2 NJ聚类树和单倍型热图揭示华东猪和法系大白猪的部分AHR单倍型高度相似
        3.7.3 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AHR区域存在古老单倍型
        3.7.4 基因频率差异分析提示中国地方猪AHR单倍型来源于另一个猪属物种
        3.7.5 Dxy和f D分析再次验证AHR古老单倍型渗入了中国地方猪并高频率存在于华东猪中
        3.7.6 LD分析表明法系大白猪的AHR古老单倍型受到了偏好选择
        3.7.7 AHR古老单倍型在法系大白猪中受到强选择,且与产仔数显着关联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作者简历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蒙山黑土猪及其种群氟烷基因PCR-RFLP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1.3 主要仪器
    1.4 试剂与方法
        1.4.1 全基因组提取
        1.4.2 PCR反应及酶切鉴定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Hal基因PCR扩增电泳结果
    2.2 Hal基因RFLP酶切鉴定结果
    2.3 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3 讨论
    3.1 猪氟烷基因的特点、作用及对蒙山黑土猪资源开发的指导意义
    3.2 利用商品化PCR-RFLP试剂盒可快速准确诊断不同类型猪种的氟烷基因
    3.3 蒙山黑土猪氟烷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状况与分析

(8)安徽省丹系猪生产性能的品种间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丹系猪概况
        1.2 丹系猪引进到中国后的生产情况
    2 繁殖、生长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2.1 繁殖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2.2 生长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3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
        3.1 配种季节、分娩月份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2 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4 母猪产仔异常及常见影响因素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猪群及其饲养管理
    1.2 生产记录及统计样本
    1.3 生产性能指标
        1.3.1 繁殖性能
        1.3.2 生长性能
    1.4 选择指数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丹系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生产性能的比较
        2.1.1 丹系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繁殖性能的比较
        2.1.2 丹系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生长性能的比较
    2.2 不同配种季节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2.1 不同配种季节对丹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2.2 不同配种季节对丹系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3 胎次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3.1 胎次对丹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3.2 胎次对丹系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4 分娩月份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4.1 分娩月份对丹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4.2 分娩月份对丹系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5 丹系猪遗传进展分析
        2.5.1 估计育种值的变化趋势
        2.5.2 综合育种值指数的变化趋势
3 讨论
    3.1 品种对丹系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配种季节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3 胎次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4 分娩月份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5 丹系猪遗传进展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不同饲喂模式对杭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猪种概述
    1.2 外来引进品种的特点及其利用
    1.3 中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
    1.4 杭猪的产地及种质特性
    1.5 开展地方品种研究的意义
        1.5.1 世界性的猪种资源危机
        1.5.2 中国地方猪种的对世界的作用和保护现状
    1.6 地方品种猪的利用
    1.7 试验目的
第二章 杭猪的繁殖性能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杭猪性成熟时间研究
        2.2.2 杭猪繁殖性能与胎次关系的研究
        2.2.3 杭猪不同季节配种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2.4 不同季节产仔对杭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2.5 杭猪产后发情时间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2.3.1 杭猪的繁殖特点
        2.3.2 杭猪繁殖性能的利用
第三章 杭猪生长发育性能的研究
    3.1 不同饲喂模式对杭小猪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3.2.不同饲喂模式对杭中猪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3 不同饲喂模式对杭肥猪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杭猪胴体性能和屠宰性能的研究
    4.1 杭猪的胴体成分测定
        4.1.1 材料和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讨论
    4.2 不同饲喂模式对杭猪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影响
        4.2.1 材料和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文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试验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剪牙、断尾和饲养密度对猪的生长、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符号对照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动物福利
        1.1 动物福利概述
        1.2 动物福利研究现状
    2 剪牙和断尾对猪福利的影响研究进展
        2.1 仔猪剪牙的概述
        2.2 剪牙对仔猪的影响
        2.3 仔猪断尾的概述
        2.4 断尾对仔猪的影响
        2.5 影响猪咬尾的因素
    3 饲养密度对猪福利指标的影响
        3.1 育肥猪饲养密度概述
        3.2 饲养密度对动物的影响
    4 猪的群居性和混群
        4.1 猪的群居性
        4.2 混群对猪行为和福利的影响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剪牙和断尾对哺乳母猪的行为和乳头伤痕以及仔猪的生长、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仔猪心率和体温
        4.2 仔猪行为
        4.3 仔猪体表伤痕和尾部伤痕
        4.4 仔猪生长性能、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
        4.5 母猪行为
        4.6 母猪乳头伤痕
        5 讨论
        6 小结
    试验二 剪牙、断尾和玩具对断奶仔猪转群混群后的生长、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行为
        4.2 体表伤痕和尾部伤痕
        4.3 体温、呼吸和唾液皮质醇
        4.4 生长性能
        5 讨论
        6 小结
    试验三 饲养密度对育肥猪混群后的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行为
        4.2 体表伤痕和尾部伤痕
        4.3 体表粪污
        4.4 唾液皮质醇
        4.5 体温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点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丹麦长白猪生产性能观察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阿什旦牦牛早期生长性状的全基因组选择与关联分析[D]. 葛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不同SNP分型技术在猪基因组选择中效果评估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 李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不同品种的英系猪繁殖性能的测定比较[J]. 李家侨,张娜,谢艳辉,斯泽恩. 猪业科学, 2019(07)
  • [4]安徽省生猪联合育种体系建立与成效[D]. 姜超.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猪HBEGF、KPNA7、FOXA2和PTGS2基因SNPs检测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D]. 李明杨.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6]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鉴别法系大白猪的高产仔基因[D]. 陈浩.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5)
  • [7]蒙山黑土猪及其种群氟烷基因PCR-RFLP检测与分析[J]. 谢丽华,戴光文,梁真,唐国春,黄树新,黄超,吴颖航. 养猪, 2017(06)
  • [8]安徽省丹系猪生产性能的品种间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 张德磊.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9]不同饲喂模式对杭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D]. 李文.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10]剪牙、断尾和饲养密度对猪的生长、行为和福利指标的影响[D]. 付玲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丹麦长白猪生产性能的观察与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