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稻区籼稻特庆2号生产性能及适应性分析

南方稻区籼稻特庆2号生产性能及适应性分析

一、籼稻特青2号在南方稻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耀祥,林青山[1](1994)在《水稻超高产、特优质株型模式的构想和育种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遗传育种研究室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在生态育种前两个株型育种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半矮秆“早长”超高产特优质类型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并取得显着成效。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表明,以“早长”为主导的超高产特优质株型育种,可认为是我国水稻育种科学研究向前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对水稻育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效益的提高都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陈友订,陈顺佳,黄桂章,何水元[2](1991)在《籼稻特青2号在南方稻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分析》文中提出 特青2号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1988年12月经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推广的籼稻新品种,于1988至1989年推荐参加南方稻区良种区域试验,并在南方稻区各省进行试种及生产示范,普遍表现丰产性能突出,耐肥抗倒,抗白叶枯病,深受欢迎。据1989年统计,特青2号在南方稻区种植面积已达650万亩,成为目前早、中籼稻主栽品种之一。1989年国家计委和农

周汉钦,陈文丰,黄道强,黄慧君[3](1999)在《水稻优异种质超高产品种特青2号在育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超高产品种特青2号具有优异的株型和生理生态特性、超高产潜力、合理的产量结构及较强的抗病性和适应性。特青2号是一个难得的、可成功利用的籼稻优异种质,利用它育成了胜优2号、特三矮、特籼占、广优青、盐恢599、恢复系129和培两优特青等优良的新品种(组合)和新恢复系。

何秀英,周少川,刘志霞,刘传光[4](2020)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常规水稻育种60年:成就与展望》文中提出常规水稻是广东省水稻的优势和特色,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1959年矮化育种的成功引领了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国开展优质稻、超级稻育种,常规水稻育种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4号、广解9号、双竹占、青二矮、窄叶青8号、桂朝2号、双桂1号、双桂36、特青2号、珍桂矮1号、七山占、特三矮2号、粤香占、黄华占等23个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常规水稻品种;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理论科学体系,以株型塑造为核心,提出丛化育种、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组群筛选法等育种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广东乃至全国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将开展以保障粮食安全、改良食味品质及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的高产稳产、香型丝苗、功能营养及绿色高效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发展现代水稻育种理论,应用新技术提高品种选育效率。广东水稻科研在老一辈科学家创造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当代水稻科研工作者对常规水稻育种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涂从勇,王丰[5](2019)在《绿色革命六十载,天下粮安系终生——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的学术成就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在水稻矮化育种成功60周年之际,回顾了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1959年通过人工杂交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开创了一条水稻矮化育种的新途径。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水稻单产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与墨西哥的小麦矮化育种一起,引领了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在水稻矮化育种基础上,黄耀祥院士先后开创了水稻丛化育种、半矮杆"早长"超高产育种、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优质育种和超级稻育种,创建了高效的杂交育种"组群筛选法",从而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水稻育种学。黄耀祥院士带领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60多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推广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品种有15个,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15项,为我国粮食增产和水稻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回顾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展示他不断解决水稻生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他求真务实、敏锐创新、甘于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以期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有所启迪和激励作用。

林青山,江奕君[6](2007)在《华南生态区超级稻育种的主要成就及未来发展趋势》文中提出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启动至今,对促进我国的粮食增产,提升我国水稻育种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1996年以来,作为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华南稻区超级稻选育研究工作。在开创水稻生态育种并取得显着成就的基础上,经过10年攻关,再创华南超级稻育种新辉煌。先后构建出"早长、根深"超级稻株型模式和华南广适应型优质超级稻株型模式;在优质超级晚稻育种和广适型超级稻育种方面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育成一批达标优质超级稻,主要代表品种有:品质可与泰国优质香米相媲美的优质超级稻品种胜泰1号、我国超级晚稻育种取得突破的先锋品种桂农占和大穗高结实的广适型超级稻品种玉香油占等,这些超级稻正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陈友订[7](1990)在《籼稻特青2号的丰产稳产性及高产途径》文中研究表明 特青2号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用叶青伦与特矮杂交育成的早、晚、中造兼用型籼稻新良种。自1985年育成后,在广东省经过三个年次的品比试验、区域试验、栽培试验和表证示范,表现优异,深受欢迎,于1988年12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1988~1989年参加南方稻区良种区域试验,并在南方稻区各省进行生产试验及大面积示范,普遍表现耐肥抗倒,抗白叶枯病,丰产性能突出,

金峰[8](2013)在《水稻超高产株型模式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直立和弯曲穗型水稻品种杂交组合(晚轮42/沈农265;泸恢99/沈农265;晚轮422/辽粳5号)的不同世代群体为试材,分别在华南稻区广东、西南稻区四川、东北稻区辽宁和长江中下游稻区上海四个生态区同年种植,比较了多生态环境条件下不同世代株型特性、产量构成、亚种属性、穗部性状的差异,并对不同株型类型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生态环境对其相互关系的影响,为不同地区确定最佳超高产株型模式并发挥其潜力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生态环境对杂交F2代个体株型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从四川到辽宁,株高和颈穗弯曲度显着提高,而穗长、剑叶长、剑叶宽及剑叶弯曲度则表现为降低趋势。辽宁的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产量均显着高于四川,穗粒数则表现为显着低于四川。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表现为Cw(长剑叶、弯穗)>Cz(长剑叶、直穗)>Dw(短剑叶、弯穗)>Dz(短剑叶、直穗),穗数和穗粒数以Dz最低,Cz和Cw较高。剑叶长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而剑叶宽与穗粒数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辽宁剑叶宽与结实率呈显着负相关。颈穗弯曲度只在四川分别与结实率及产量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辽宁则表现为与大多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不显着。(2)不同生态环境下F2代植株籼粳属性均呈接近正态的连续变异,相对于四川,辽宁呈现明显的偏籼分布,生态环境对程氏指数六性状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从四川到辽宁,株高和颈穗弯曲度显着提高,而穗长、剑叶长、剑叶宽及剑叶张角则表现降低趋势。不同地区株高的类型间差异没有明显规律性,剑叶长表现为籼型显着大于其他类型的趋势,剑叶弯曲度地区和类型间大多无显着差异,不同地区剑叶宽的类型间差异因组合而异。总之不同地区从籼型到粳型,均有穗长递减而颈穗弯曲度递增的趋势。籼粳稻杂交F2代植株个体籼粳属性与株型性状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的方向和程度在不同地区和组合间不完全一致。(3)不同生态区间杂交后代产量自南向北递增,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递增;株型特性在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表现为四川、辽宁显着高于上海和广东;穗长区域间呈上海>四川>广东>辽宁的趋势,剑叶长表现为上海>广东>四川>辽宁,差异达显着水平;剑叶宽呈四川>辽宁>上海>广东,剑叶角度辽宁、广东高于上海和四川地区,劲穗弯曲度受遗传因素影响更为显着。在杂交后代所划分的4类株型类型中,具超级杂交稻株型模式的Cw在广东、四川和上海三个生态区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性;具直立大穗型株型模式的Dz更加适应水稻生育期较长,天气条件较好,穗数水平较高的辽宁稻区。株型性状与产量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的方向和程度在不同地区和组合间表现不完全一致。在水稻理想株型育种实践中,必须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空间”的特点,也要表现出特定的生态型。(4)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在辽宁均显着高于四川;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辽宁极显着低于四川。蛋白质含量区域间差异因组合而异,受遗传因素影响更为显着。在杂交后代所划分的4类株型类型中,具直立穗型模式的Dz(短剑叶、直立穗)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四川表现较好;辽宁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不同株型类型间差异不明显。不同生态区间垩白度、垩白粒率、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以及食味值株型类型间差异不明显。品质与株型性状的关系受生态环境影响,遗传因素对其相关也存在显着影响。籼粳属性在四川地区对品质性状无明显选择压力,形态学上的分化对四川地区的影响不是很大;辽宁地区籼粳属性的分化对稻米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以及食味值随粳型血缘的增加而提高,特别是整精米率受籼粳属性影响最为明显;辽宁地区粳型血缘的提高外观品质有改善的趋势。(5)不同生态区域间穗部性状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但变化的幅度和方向不尽一致。辽宁一次枝梗数显着高于其他生态区;二次枝梗数广东最低;穗粒数、次枝梗结实率和着粒密度辽宁>四川>广东和上海;千粒重四川地区最高,广东最低;总结实率呈辽宁>四川>广东>上海;穗重在不同生态区间表现为四川>辽宁>上海>广东。生态环境是引起穗部性状区域间差异的原因之一。穗部性状与株型性状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的方向和程度在不同地区和组合间表现不完全一致。辽宁稻区在育种实践中可适当引入部分籼性血缘,从而将枝梗数、粒数与结实率、穗重合理地统一起来。四川和上海地区随粳型血缘的增加,结实率也有增加的趋势,在广东地区表现在粒重和穗重的增加。在保证一定穗粒数的前提下,粳性血缘的加入可改善四川和上海籼稻结实性差的缺点,同时提高广东地区的穗重。

高云[9](2006)在《华南双季“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晚兼用”型籼稻是华南双季稻区目前主栽的水稻新类型,跟典型的早籼和晚籼存在明显区别。概述了华南双季“早晚兼用”型籼稻育种的简要历程,总结了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阐述了其在水稻育种科学和水稻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谢华安[10](2007)在《华南型超级稻育种及其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自从农业部实施超级稻育种研究项目以来,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超级稻育种获得全面成功。在国内基本形成了北方粳稻、南方籼稻、长江流域杂交水稻三个研究格局,其中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华南型超级稻品种选育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经农业部确认的28个超级稻品种(组合)中,华南有5个,即Ⅱ优明86、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天优998和胜泰1号,这些品种(组合)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推广。华南型超级稻品种选育技术为三系超级杂交水稻和常规稻选育技术。三系超级杂交水稻主要通过"强恢×强恢"选育恢复系,加强抗性筛选,通过航天育种选育超级杂交水稻;常规稻选育技术则通过"半矮秆、早长、根深"、大穗型和多穗广适应型超级稻品种选育取得成功。今后华南型超级稻研究提出"丰产、抗病、优质、广适"的综合提高,引进新抗源,加强抗性,提高水稻生物学产量,加强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根系研究,提倡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策略。

二、籼稻特青2号在南方稻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籼稻特青2号在南方稻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4)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常规水稻育种60年: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水稻育种的辉煌历史
    1.1 矮化育种引领了农业发展史上第一次绿色革命
    1.2 高产稳产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1.3 优质稻育种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
    1.4 率先在全国开展超级稻育种研究
    1.5 水稻生态育种理论科学体系及丰硕成果
2 常规水稻育种辉煌历史的传承
3 常规水稻育种的发展与展望
    3.1 以改良食味品质、创建产品牌为目标,培育广东丝苗米新品种
    3.2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选育高产稳产的优质水稻新品种
    3.3 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为目标,培育功能营养型水稻新品种
    3.4 抗病虫、耐盐碱及适宜轻简化种植的绿色高效水稻新品种选育
    3.5 发展现代水稻育种理论,应用新技术提高品种选育效率

(5)绿色革命六十载,天下粮安系终生——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的学术成就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矮化育种成就及其社会影响
    1.1 水稻矮化育种的提出与创立
    1.2 水稻矮化育种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
    1.3 水稻矮化育种的社会影响
        1.3.1 引领了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1.3.2 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
        1.3.3 为中国水稻育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2 以水稻矮化育种为基础,建立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
    2.1 开创丛化育种,提出“组群筛选法”
    2.2 开创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
    2.3 开展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优质育种
    2.4 发起并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
3 黄耀祥院士育成的品种与获奖成果
    3.1 育成的主要品种
    3.2 取得的主要获奖成果
4 黄耀祥精神对科研工作的启迪
    4.1 与时俱进、敏锐创新的精神
    4.2 深入生产、求真务实的精神
    4.3 甘于奉献、不畏艰辛的精神
    4.4 执着追求、严谨治学的精神
5 结语

(6)华南生态区超级稻育种的主要成就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双季稻区生态特点
    1.1 气候特点
    1.2 土壤情况
    1.3 耕作制度及病虫害
2 华南稻区生态育种的主要成就
    2.1“水稻矮化育种”
    2.2“水稻丛化育种”
    2.3“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
    2.4“半矮秆、早长、超高产 (特) 优质育种”
3 华南超级稻育种
    3.1“半矮秆、早长、根深”华南超级稻株型模式与育种实践
    3.2 华南广适应型的优质超级稻株型模式与育种实践
        3.2.1 大穗广适应型超级稻株型的构建
        3.2.2 多穗广适应型的超级稻株型的构建
4 结论

(8)水稻超高产株型模式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株型育种的研究
        1.1.1 理想株型概念提出
        1.1.2 株型改良的重要意义
        1.1.3 超高产理想株型的理论设计
    1.2 生态环境对水稻株型的影响
        1.2.1 生态环境对水稻亚种进化及其与株型性状关系的影响
        1.2.2 生态环境对水稻株型性状影响
        1.2.3 生态环境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1.2.4 生态环境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5 生态环境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3 水稻籼粳属性的形态分类方法
第二章 生态环境对水稻杂交F_2代株型与产量构成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生态试验点
        2.1.2 调查项目及数据统计
        2.1.3 株型分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株型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区域差异
        2.2.2 株型性状及产量构成的类型间差异
        2.2.3 不同生态条件下株型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2.3 讨论
        2.3.1 不同生态环境下株型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差异
        2.3.2 不同生态环境下产量构成的类型间差异
        2.3.3 不同生态环境下株型性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第三章 不同生态区杂交F_2代亚种属性与株型性状的特点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生态试验点
        3.1.2 调查项目
        3.1.3 数据统计
        3.1.4 生态区间气象信息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交F_2代植株籼粳属性的区域分布
        3.2.2 不同生态条件下株型性状差异
        3.2.3 生态环境对籼粳属性与株型性状关系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生态环境对杂交F_2代植株亚种属性的影响
        3.3.2 生态环境对株型性状及其与籼粳属性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多环境条件下水稻杂交后代株型、产量构成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比较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多环境条件下水稻杂交后代品质差异及与株型和亚种属性的关系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和试验材料
        5.1.2 性状测定
        5.1.3 生态区域气象信息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品质性状的区域间差异比较
        5.2.2 多环境条件下不同株型类型间品质性状差异比较
        5.2.3 不同生态条件下株型性状与品质相互关系比较
        5.2.4 品质与籼粳属性相互关系区域间比较
    5.3 讨论
        5.3.1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品质性状的差异比较
        5.3.2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品质性状与株型性状和亚种属性的关系
第六章 生态环境对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株型和籼粳属性的关系
    前言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生态试验点
        6.1.2 性状测定
        6.1.3 生态区域气象信息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穗部性状的区域间差异比较
        6.2.2 不同株型类型间穗部性状的差异比较
        6.2.3 穗部性状与株型性状关系的区域间比较
        6.2.4 穗部性状与籼粳属性关系的区域间比较
    6.3 讨论
        6.3.1 穗部性状的区域间差异
        6.3.2 穗部性状与株型性状的关系比较
        6.3.3 穗部性状与籼粳属性的关系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华南型超级稻育种及其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型超级稻育种进展
    1.1 Ⅱ优明86
    1.2 特优航1号
    1.3 Ⅱ优航1号
    1.4 胜泰1号
    1.5 天优998
2 华南型超级稻品种选育技术
    2.1 华南型三系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技术
        2.1.1 通过“强恢×强恢”选育恢复系, 加强抗性筛选
        2.1.2 通过航天育种选育超级杂交水稻
    2.2 华南型超级常规稻选育技术
        2.2.1“半矮秆、早长、根深”华南超级稻品种选育
        2.2.2 大穗型超级稻品种选育
        2.2.3 多穗广适应型超级稻品种选育
3 未来华南型超级稻研究策略
    3.1 提出“丰产、抗病、优质、广适”的综合提高研究策略
    3.2 引进新抗源, 加强抗性, 提高水稻生物学产量
    3.3 加强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3.4 加强根系研究, 提倡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

四、籼稻特青2号在南方稻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超高产、特优质株型模式的构想和育种实践[J]. 黄耀祥,林青山. 广东农业科学, 1994(04)
  • [2]籼稻特青2号在南方稻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分析[J]. 陈友订,陈顺佳,黄桂章,何水元. 湖北农业科学, 1991(01)
  • [3]水稻优异种质超高产品种特青2号在育种中的应用[J]. 周汉钦,陈文丰,黄道强,黄慧君. 广东农业科学, 1999(04)
  • [4]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常规水稻育种60年:成就与展望[J]. 何秀英,周少川,刘志霞,刘传光.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1)
  • [5]绿色革命六十载,天下粮安系终生——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的学术成就回顾[J]. 涂从勇,王丰.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9)
  • [6]华南生态区超级稻育种的主要成就及未来发展趋势[J]. 林青山,江奕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05)
  • [7]籼稻特青2号的丰产稳产性及高产途径[J]. 陈友订. 作物杂志, 1990(03)
  • [8]水稻超高产株型模式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D]. 金峰.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1)
  • [9]华南双季“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研究进展[J]. 高云. 中国种业, 2006(06)
  • [10]华南型超级稻育种及其技术研究进展[J]. 谢华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05)

标签:;  ;  ;  ;  ;  

南方稻区籼稻特庆2号生产性能及适应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