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水文地质工作述评

矿床水文地质工作述评

一、矿床水文地质工作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王申[1](2016)在《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文中认为地质队是我国当代地质和矿产事业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担负着矿藏资源勘探的生产性任务,另一方面也投入了地矿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地矿科学发展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然而,其发展历史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本文以321地质队前三十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为个案,试图弥补这一不足。文章以丰富的档案资料和该队历史上形成的各类地质工作报告为基础,结合多位当事人的口述访谈资料,首先梳理和还原了该队矿产勘查与科研发展的历史,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各个阶段在找矿、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绩以及地质队工作的主要特点:第一阶段是该队草创和初步发展时期,也就是从建队、铜官山铜矿勘探到江北地区普查找矿阶段。这一阶段321队因缺少经验,各项工作都处于学习和探索之中,同时因地质资料有限,故研究工作多针对单个矿床且描述性较强。第二阶段是该队工作大发展和各项成果突出涌现时期,时间大致是从“大跃进”起至“文革”爆发前,开展的工作包括狮子山和凤凰山两个重要铜矿床的勘探与发现、对铜陵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以及对1:5万普查-测量工作的开展。这一阶段321队发现或勘探了大量矿床,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在地矿科学方面除对单个矿床的研究外,还开展了对整个工作区域地质问题的研究,基础性和理论性明显增强。第三阶段是该队的常规发展期,时间大致自“文革”起,至改革开放前,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老鸦岭铜矿和冬瓜山铜矿的发现与勘探以及“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的提出。这一阶段地质队的找矿实践与地矿学研究循环递进和相互推动,体现出了地质队开展科研的特点和优势。在对三个阶段历史的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中,本文还重点分析了321地质队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运作机制与特征,讨论了其中地质勘查、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与专业科研机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采取“任务带学科”的方式不同,地质队的科学研究活动是受矿产勘查任务的直接驱动,使得任务与科研更加紧密地结合,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而且这并不妨碍地质队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和理论探索,并在全国地质科研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2.虽然地质勘探工作具有严格的计划性,但地质队在矿床勘探报告之外的研究工作却有相当的自由性,表现为自发研究、自由选题,此又与地质队技术领导的科研能力和探索兴趣息息相关。3.地质队由于历史环境原因,培养了大量国家急需的地质人才,地质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实践的特征不仅有利于地质队员实用技能和经验的积累,还能够促进其科研能力的进步。4.321地质队的历史经验对促进当代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等问题提供了历史的启示。

王斌[2](2018)在《中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GIS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地质领域的信息化革命。地质钻孔资料是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数据信息。建国以来,我国形成海量钻孔资料,但大部分以纸介质形式分散保管在各基层单位,造成钻孔资料利用不便、利用效率低、价值未发挥等。钻孔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空间分布等特征,决定GIS技术可以在钻孔数据集成、管理和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GIS技术对钻孔数据库建设中的方法、技术和数据应用等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钻孔数据库建设中数据一体化管理和便捷利用等技术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以地质钻孔数据为对象,研究地质钻孔数据分类规则、数据标准化约束规则等,用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研究地质钻孔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图层划分标准等,应用于钻孔数据库设计。2、研究钻孔数据组织方式、数据集成方法和技术,首次建成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实现全国范围内钻孔数据的统一管理,解决海量钻孔数据集成汇聚中的技术问题。3、研建地质钻孔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应用于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解决地质钻孔数据质量控制问题。4、研发基于C/S与B/S混合结构的覆盖地质钻孔数据采集、管理、制图和服务全流程的地质钻孔数据管理服务系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有效解决海量地质钻孔数据的高效管理、发布和共享利用方面的技术和方法问题。5、从服务政府部门地质工作部署的角度,研究我国地质钻探工作程度,圈定地质钻探程度等级空间范围。从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应用的角度,以毕力赫金矿为例,建立矿区地质模型,提出金矿资源成矿远景区和地质找矿方向建议,为地质钻孔数据库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借鉴。同时,验证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李建华[3](2007)在《地质工作体制及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地质工作体制市场化改革虽然进行了已近十年,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滞后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更是严重滞后。商业性矿产勘查进展缓慢,已成为制约矿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运行发展模式已引起广泛关注。本论文初步总结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地质工作体制变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历史,系统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目标模型的框架。与此同时,针对我国当前急需大力发展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实际,在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目标模型的框架下,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运行和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型。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将新中国地质工作体制变迁和改革过程划分为“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并对这两个阶段的体制变迁和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价。(2)我国地质工作划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大基本类型。本文对这两类不同经济属性地质工作的职能定位、工作范围、运行机制、队伍组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提出了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目标模型的框架以及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型。(3)认为我国勘查组织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更好地实现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提出了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及对策。(4)认为我国矿产勘查投融资机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矿产勘查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提出了推进我国矿产勘查投融资改革的对策。(5)认为我国矿产勘查组织应该建立“矿产勘查组织盈利235模式”,即两类公司、三种矿产地取得方式和五种基本盈利路径。(6)从政府作为、财政、税收、资本市场、矿业权市场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地质工作,发展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政策建议。

周彦章[4](2007)在《山东夏甸金矿床矿井涌水机理构造控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胶东半岛西北部具有大规模金矿成矿的地质条件和构造背景,金矿企业众多;因成矿条件类似,许多金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机理较也为相近。山东招金集团夏甸金矿地处招远、莱西、平度三市交界处,招平断裂中段。作为典型脉状构造裂隙充水矿床,采深由初期的-155m增加到现阶段-654m(地面标高+157m),涌水问题严重阻碍了矿井深部开采,由于断裂构造控水条件下矿井涌水机理研究具有其特殊性和一定困难,使得矿床涌水规律较为复杂,严重的阻碍了矿井深部的开采安全。本文以招平断裂构造动力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矿床充水条件和矿井涌水变化特征,讨论了矿井涌水机理的构造控制模式,论证了招平断裂控制模式下矿床充水条件和矿井涌水特征,对夏甸金矿未来疏干开采和类似条件下矿床水文地质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

王建新[5](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刘慧[6](2014)在《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关乎国计民生和人类生存的学科,地球科学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其显着的生存性需求和战略性地位,但是由于作为传统艰苦专业的特殊性,其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与逐步降低的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却在近些年愈演愈烈,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的人才吸引不力、培养环节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就业环节的人才选留困境等。本文在呼吁更具自主性的招生政策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同时,重点聚焦现行的招生和就业制度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运用职业规划的教育理念,从职业兴趣引领、职业技能提升、职业价值观的树立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历史演进、当前现状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职业规划的视角探索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和教育体制,一方面帮助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及早和有效开展职业规划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也为学科发展在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困境提供数据和信息,以期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特征和现实,为学科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后备人才。本研究以地球科学领域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职业规划理论为研究理论框架,以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演变作为研究背景,客观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探索地球科学专业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制。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1、当前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知和认可度不高的历史性根源是什么,该如何客观理解?2、当前大学生对于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体现如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文献分析寻求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历史研究阐述学科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以问卷调查分析的量化研究探索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以对不同时期典型人物和当代大学生代表进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规律和价值观要素的形成机制。对于专业的历史角度的理解和现实角度的质性、量化分析,都旨在为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具有专业特色和意义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工作。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学科发展的需要角度阐述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系统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地球科学学科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从地质学专业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学科内涵的演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战略地位等方面,分析和阐述学科发展对于人才综合技能、全局眼光、学科交叉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需求。对应这样的需求,阐述当前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科研思维和质量、理论创新和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与开发、人才质量、平台构建等方面的差距。学科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差距,本文就此提出职业规划教育对于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第三章从个人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角度出发,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30届校友毕业去向为数据支撑,分析建国以来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职业分布及变化规律、职业价值观呈现,发现研究型大学学生在本专业就业以及在基础科研方向就业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基于典型人物访谈阐述地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并从中获得“名人效应”对于专业兴趣引领的积极作用、应用地质学前景和地质学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启示。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地球科学专业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堪忧,职业规划进展较为滞后,职业价值观呈务实和自我倾向,大学生专业认识、择业要素、职业期待、价值体现等诸多职业规划要素与学生个人属性呈显着相关性;第五章通过深入的学生访谈,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索教育方式、成长环境、职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表明提升地球科学专业的本专业就业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引领工作,社会实践的缺失成为阻碍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的重要因素,揭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尚未固化,需要更具有实效的教育手段的介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念。第六章在文献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量化和质性研究的结果,针对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提出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科普创作来弘扬地学文化;通过新生导学、名师引领来提升专业兴趣;探索以实践为主导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思路;完善地学领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以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边形为蓝本,提出地球科学专业的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用于开展更符合国情和贴近时代的职业规划指导;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两个方面阐述本次研究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普遍意义。

刘文艳[7](2014)在《内蒙古哈日根台多金属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收集资料、抽水试验、水样分析和室内资料整理等方法,研究了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多金属矿区水文地质特征,预测了矿井涌水量。对研究区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包括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方面。对已有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分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规律。研究认为,矿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基岩裂隙水主要以泉的形式排泄,第四系空隙潜水主要以农田灌溉和蒸发的形式排泄为主。基岩裂隙较发育,富水性较均匀,水文地质特征为中等。通过水文钻孔进一步确定研究区边界地区的地层、含水层、隔水层埋藏深度、厚度,确定水文孔抽水试验特征曲线、实际出水量、最大涌水量,弄清楚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水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含水层类型以及水文地质特征等;通过抽水试验确定出含水层的富水性以及水文地质参数;通过对钻孔岩心的编录,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内地层分布、厚度、风化程度、裂隙破碎等情况,得出可能的渗透情况;通过水质分析,得出各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在综合分析哈日根台多金属矿的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矿井充水水源、充水因素等;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和上述资料为基础,并参考目前计算矿井涌水量的方法,选择水文地质积水廊道法、Q--S曲线外推法和解析法3种适合该研究区的矿井涌水量的预测方法,预测矿井涌水量,以起到相互验证的作用。最终确定矿井的正常涌水量为761.62m3/d,最大涌水量为803.28m3/d。

张新虎,王世宇,牛洪斌,丁宏伟,刘建宏,贾志磊[8](2016)在《甘肃省地矿局六十年地质工作综述——纪念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年来,先后完成了全省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发现并探明了资源储量世界排名第3的金川铜镍矿和白银铜矿、镜铁山铁矿、玛曲大水金矿、敦煌方山口钒矿、肃北塔尔沟钨矿、合作早子沟金矿、西和大桥金矿、肃南卡瓦铁矿、阿克塞余石山铌钽矿等为代表的大中型矿床180余处,发现各类矿产地875余处;完成了全省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了主要水源地和地质灾害的勘察;取得了一批地质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及省级科技成果奖励;为我国及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文章对甘肃省地矿局承担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水工环地质、地质科技等方面进行较系统、全面总结,对今后地质工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余浩科[9](2008)在《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和基础,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取得显着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地质调查工作在整个地质工作中居于基础地位,加强战略研究是实现地质调查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次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遵循规律、符合国情、定位准确、内外统筹、措施明确”原则,从国内外对比总结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规律出发,进而对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发展方向以及队伍规模进行研究。本次研究获得的主要观点如下:1、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处理和发布地学基础信息和数据,为政府和全社会服务。地质调查是提供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出资,产品提供社会使用。2、中国地质调查局应该具有一般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的特质,即应是地学研究和信息机构,为政府管理与决策、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需求,提供及时、公正、可靠的地学信息。地质调查工作属于第三产业,属服务业。因此,创建服务型地调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建设方向。3、地质调查工作要实施基础地质调查优先战略,体现基础地质工作的超前性,树立从长计议、不断积累意识;实施境外调查战略,树立全球视野,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矿产勘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把推动自主创新、解决地质调查关键问题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地位;实施地质调查服务战略,以提供基础地学数据为基础,以综合集成加工转化为重点,以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为目标;实施地质调查信息化战略,以地质调查全程信息化带动地质工作现代化。4、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应该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包括中央和地方两部分,需要纳入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地质工作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队伍总规模以1.5万人为宜。5、地质调查工作必须以需求为导向,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做好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的支撑,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陈法正[10](2001)在《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水文地质找矿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根据多年来古河道砂岩型铀矿的找矿经验 ,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 ,总结了古河道砂岩型铀矿各工作阶段的水文地质工作要点和方法 ,针对古河道砂岩型铀矿与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不同的成矿模式和特点 ,提出了相应的水文地质工作研究重点和方法 ,并对普查阶段后的地浸评价工作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二、矿床水文地质工作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床水文地质工作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 前人研究概述及本文的任务
    3. 依据材料、研究方法和内容架构
第1章 建设任务的推动:321地质队的建立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势
    2. 铜官山区位及开发历史
    3. 321地质队的成立与人才配置
    4. 321地质队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
第2章 勘探铜官山与“铜官山式”
    1. 铜官山矿田的勘探
    2. 铜官山地质研究
    3. 铜官山外围普查及新人的成长
第3章 讲求实效的研究:江北找矿之经验与教训
    1. 全面普查阶段与321队转入江北
    2. 华东地质局的建立及321队改组
    3. 穿山洞铜矿床的发现与勘探
    4. 拔茅山勘查经过及经验教训
第4章 从材料到理论:勘探热潮与区域构造学的探索
    1. 勘探狮子山矿床
    2. 勘探凤凰山矿床
    3. 找矿“大跃进”
    4. 区域构造研究
第5章 1:5万普查-测量
    1. 1:5万普查-测量的背景
    2. 铜陵1:5万普查-测量工作的提出与实施
    3. 兼作1:5万区测试点及补充工作
    4. 铜陵1:5万工作的成果与意义
第6章 “多层楼成矿模式”与隐伏矿床的发现
    1. 成矿“多层楼”特征及老鸦岭、大团山铜矿的发现
    2. 冬瓜山矿床的发现
第7章 “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的形成
    1. 矿床学上的“水火之争”及相关探索
    2. 常印佛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
    3. 创新价值:与同时代层控矿床研究之比较
结语
    1. 任务驱动的研究
    2. 计划体制下的自由探索
    3. 实践中的人才培养
    4. 历史经验及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中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现状
        1.2.1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方法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地质钻孔数据模型研究
    2.1 地质钻孔数据特征
    2.2 地质钻孔数据内容和分类标准
        2.2.1 数据源
        2.2.2 数据库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
        2.2.3 数据采集内容
        2.2.4 数据分类标准
        2.2.5 数据库建设总体思路
    2.3 数据标准化与约束规则
    2.4 数据代码字典
    2.5 地质钻孔数据模型
        2.5.1 数据概念模型
        2.5.2 数据结构模型
    2.6 地质钻孔图层划分
第3章 地质钻孔数据集成
    3.1 地质钻孔数据组织
    3.2 地质钻孔数据集成工作流程
    3.3 地质钻孔数据采集汇聚
        3.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3.2 资料预处理
        3.3.3 图表资料数字化处理
        3.3.4 数据采集入库
        3.3.5 数据转换与投影变换
        3.3.6 数据整理与检查
    3.4 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成果
第4章 地质钻孔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4.1 数据质量控制概念
    4.2 数据质量控制目标
    4.3 数据质量检查与验收要求
        4.3.1 数据质量检查要求
        4.3.2 数据质量验收要求
    4.4 数据质量检查内容
    4.5 数据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4.5.1 采集阶段质量控制
        4.5.2 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4.5.3 复核复检阶段质量控制
        4.5.4 监督检查质量控制
    4.6 数据质量检查方法和手段
        4.6.1 质量控制方法
        4.6.2 质量检查方式
        4.6.3 检查手段
    4.7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第5章 基于GIS的地质钻孔数据管理服务系统集成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建设目标
    5.3 系统总体设计
        5.3.1 逻辑架构设计
        5.3.2 技术架构设计
        5.3.3 系统运行环境要求
        5.3.4 数据库设计
        5.3.5 接口设计
        5.3.6 平台技术的选择
        5.3.7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5.4 系统主要功能与实现
    5.5 系统应用
第6章 地质钻孔数据应用示范研究
    6.1 地质钻探程度分析
        6.1.1 地质钻探工作程度总体特征
        6.1.2 地质钻探工作程度分布特征
    6.2 1:5万和1:25万图幅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情况分析
        6.2.1 1:5万图幅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情况分析
        6.2.2 1:25万图幅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情况分析
    6.3 矿产资源潜力预测——以内蒙古自治区毕力赫金矿为例
        6.3.1 区域地质
        6.3.2 矿区地质
        6.3.3 矿床地质特征
        6.3.4 矿区三维地质模型构建
        6.3.5 矿区成矿远景区预测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7.2.1 存在问题
        7.2.2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附表
附录二:附图
附录三:个人简历

(3)地质工作体制及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基本假设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我国地质工作体制变迁过程及评价
    2.1 解放前中国地质工作体制
    2.2 计划经济时期地质工作体制变迁与特点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与评价
    2.4 小结
3 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型
    3.1 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型的内涵
    3.2 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目标模型的国际比较
    3.3 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目标模型的理论解释
    3.4 小结
4 商业性矿产勘查组织运行机制
    4.1 我国传统的矿产勘查组织运行模式分析
    4.2 国外矿产勘查组织运行模式及启示
    4.3 我国矿产勘查组织运行的改革历程及目标模式
    4.4 我国选择“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的理论解释
    4.5 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的实证案例
    4.6 我国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模式的对策
    4.7 小结
5 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融资机制
    5.1 我国传统的矿产勘查投融资模式分析
    5.2 国外矿产勘查投融资模式及启示
    5.3 我国矿产勘查投融资机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5.4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理论解释
    5.5 矿产勘查投融资模式改革的成功案例
    5.6 推进我国矿产勘查投融资改革的对策
    5.7 小结
6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组织盈利机制
    6.1 我国现行矿产勘查组织盈利模式分析
    6.2 我国应构建的矿产勘查组织盈利模式
    6.3 小结
7 政策建议与创新点
    7.1 政策建议
    7.2 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项目等情况

(4)山东夏甸金矿床矿井涌水机理构造控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隙充水矿床类型的划分及界定
        1.2.2 矿床水文地质研究及涌水机理判定的发展现状
        1.2.3 构造动力理论在矿床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夏甸金矿概况
    2.1 自然条件概况
        2.1.1 地理及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陆地水文
    2.2 区域地质条件
        2.2.1 地层及岩性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1 区域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特征
        2.3.2 区域地下水系统补、径、排条件
        2.3.3 地下水动态
        2.3.4 区域水化学特征
第三章 夏甸金矿充水裂隙构造控制成因
    3.1 招平断裂的构造动力背景
        3.1.1 招平断裂构造动力系统活动次序
        3.1.2 招平断裂构造系统演化
    3.2 充水裂隙的构造动力成因
        3.2.1 前粉子山变形期
        3.2.2 粉子山运动期
        3.2.3 海西—燕山期断块运动构造期
        3.2.4 中生代动热场作用期
    3.3 充水裂隙的构造控制特征
        3.3.1 充水裂隙构造控制的多方位性
        3.3.2 充水裂隙构造控制的多期性
        3.3.3 充水裂隙构造控制的剪切性
        3.3.4 充水裂隙构造控制的叠加性
第四章 夏甸金矿矿井涌水的控制因素
    4.1 招平断裂构造裂隙对矿井涌水的主控作用
        4.1.1 NE-NNE 向压扭性断裂带
        4.1.2 NW 向扭性断裂带
        4.1.3 近EW 向张性断裂带
    4.2 其他因素对矿井涌水的作用影响
        4.2.1 浅部基岩风化裂隙水的影响
        4.2.2 孔隙潜水含水层的影响
        4.2.3 地表水体和大气降水对矿井涌水的影响
        4.2.4 其它因素对矿井涌水的影响
第五章 夏甸金矿矿井涌水机理的构造控制模式
    5.1 矿井涌水来源及通道的构造控制模式
        5.1.1 构造控制模式下的矿井涌水来源
        5.1.2 构造控制模式下的矿井涌水通道
    5.2 矿井深部涌水特征的构造控制模式
        5.2.1 矿井出水历史的构造控制特征
        5.2.2 深部出水现状的构造控制特征
        5.2.3 矿井涌水量变化构造控制特征
    5.3 矿井涌水化学特征的构造控制模式
        5.3.1 矿井涌水化学的基本特征
        5.3.2 矿井涌水化学特征分析
        5.3.3 矿井涌水化学特征的构造控制模式讨论
    5.4 构造控水模式下的矿井疏干排水方案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3 小结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4.1 综述
    4.2 矿产资源
    4.3 地质矿产勘查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4.5 小结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5.6 小结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6.2.1 行业化管理
        6.2.2 专业化细分
        6.2.3 企业化经营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6.4.1 海外发展方案
        6.4.2 境外投资架构
    6.5 小结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7.6 小结
8 结论
    8.1 成果和认识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源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背景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二、国内职业生涯教育及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力求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球科学学科发展背景及人才需求
    一、地质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二、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内涵发展历程
    三、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与战略地位
    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现状
    五、学科发展需求对于地学人才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建国后我国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演变---基于数据统计和典型生涯人物访谈的研究
    第一节 地球科学学科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地球科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分布——以南京大学为例
    第三节 建国后地球科学专业人员就业价值观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一元化的传统职业价值观
        (一) 建国初期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士W院士
        二、改革开放后:务实求真的现实主义价值观
        (一) 改革开放后的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S教授
        三、新世纪以来:个体幸福最大化的后现代价值观
        (一) 后现代价值观体现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地质学家、自由职业者B先生
    第四节 数据分析和启示
        一、就业市场不断扩大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分析
        二、典型人物职业生涯发展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 名人效应在专业兴趣引领中的作用
        (二) 应用地质学的职业前景
        (三) 地质学领域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
        (四) 地球科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工作设计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三、职业期待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五、农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各要素对比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综合性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堪忧
        二、职业规划进展不尽如人意
        三、职业价值观呈现自我倾向和务实趋势
        四、大学生职业规划要素随个人属性呈现差异性
第五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规划个案访谈
        一、A同学 立志科研,取法乎上
        二、B同学 心系小家,胸怀大家
        三、C同学 酷爱文学,取道地学
        四、D同学 步步紧扣,精心规划
        五、E同学 日行三省,孜孜以求
        六、F校友 勇于挑战,敢于担当
        七、X&Y校友 比翼双飞,各司其职
    第二节 个案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专业的内在吸引构成职业选择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实践缺乏成为职业规划滞后的广泛因素
        三、中美比较视角的启示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层次体现
第六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特点及教育机制探索
    第一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特点(实证总结)
    第二节 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一、弘扬地学文化
        二、专业兴趣培养
        三、行业就业政策的鼓与呼
    第三节 地球科学领域的霍兰德职业世界探索模式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角度的职业世界探索分析
        二、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在职业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第四节 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根本
        二、价值追求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市场均衡发展有赖于职业价值观教育
        四、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第五节 构建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一、确保组织机构人力保障
        二、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三、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四、全员参与职业规划教育
        五、全程开展职业规划指导
        六、建立就业实习评估机制
        七、关注特殊人群职业辅导
    第六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遍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和紧迫需求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质学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近30年校友职业分布
附录4 图表目录
致谢

(7)内蒙古哈日根台多金属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及矿区研究现状
        1.2.1.1 国内研究现状
        1.2.1.2 矿区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2.1.1 研究区经济概况
    2.2 自然地理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水文
    2.3 区域地质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3.3 侵入岩
    2.4 区域水文地质
        2.4.1 含水岩组
        2.4.1.1 第四系孔隙潜水
        2.4.1.2 基岩裂隙潜水
        2.4.2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第3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3.1 研究区地层
        3.1.1 研究区地层岩性
        3.1.2 研究区构造特征
    3.2 研究区矿体特征
        3.2.1 矿体概述
        3.2.2 主要矿体特征
    3.3 研究区含水层特征
        3.3.1 第四系孔隙潜水
        3.3.2 基岩裂隙潜水
    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3.5 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3.5.1 大气降水
        3.5.2 地下水
        3.5.3 地表水
    3.6 地下水化学成分特征
第4章 矿井涌水量预测及水害防治
    4.1 矿井涌水量预测
        4.1.1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4.1.1.1 渗透系数计算
        4.1.1.2 影响半径计算
    4.2 矿井涌水量预测
        4.2.1 积水廊道法
        4.2.2 Q--S曲线外推法
        4.2.3 解析法预测矿坑涌水量
    4.4 矿井水害预测与防治建议
        4.4.1 水文地质问题预测
        4.4.2 防治水措施及建议
    4.5 矿山供水水源分析
    4.6 研究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
        4.6.1 研究区工程地质特征
        4.6.2 岩体质量评价
        4.6.3 研究区工程地质勘查类型划分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附表
附图
综合成果图

(8)甘肃省地矿局六十年地质工作综述——纪念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工作概况
    1.1 地质工作投入及完成主要工作量
    1.2 甘肃省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概况
2 基础地质调查
    2.1 区域地质调查
    2.2 区域化探
    2.3 区域物探
    2.4 区域遥感调查
3 矿产地质调查和勘查
    3.1 区域矿产调查
    3.2 矿产勘查
        3.2.1 矿产勘查主要工作阶段及成果
4 水工环地质工作
    4.1 水文地质工作
        4.1.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4.1.2 矿区、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工作
        4.1.3 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
        4.1.4 地热区和矿泉水勘察
        4.1.5 地下水环境监测
    4.2 工程地质勘察
    4.3 环境地质调查
    4.4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
5 地质科技
    5.1 地质矿产图编制
    5.2 地质专题研究
        5.2.1 重要地学研究成果
        5.2.2 获奖成果

(9)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中的创新点
2 当代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
    2.1 地质调查工作的概念与内涵
    2.2 地质调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3 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
3 地质调查工作基本规律
    3.1 公共产品理论与地质图
    3.2 地质调查工作规律
    3.3 从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看地质工作规律
4 中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
    4.1 中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回顾
    4.2 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5.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5.2 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地质调查工作发挥重要基础作用
    5.3 农村和城市发展需要地质调查工作支持
    5.4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地质工作提供支撑
    5.5 人类认知地球需要地质科学理论不断创新
    5.6 提高服务水平需要加快地质工作信息化建设
6 地质调查发展战略思考
    6.1 基础地质调查优先战略
    6.2 地质调查“走出去”战略
    6.3 地质科技创新战略
    6.4 地质调查服务战略
    6.5 地质调查信息化战略
    6.6 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定位的思考
7 地质调查队伍规模测算
    7.1 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地质调查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
    7.2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规模测算
    7.3 中央公益性队伍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水文地质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预测阶段 (1∶100万-1∶50万)
2 钻探区调阶段 (1∶20万-1∶10万)
3 普查阶段 (1∶5万-1∶2.5万)
4 普查评价阶段 (1∶1万)
5 初勘阶段
6 详勘阶段

四、矿床水文地质工作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D]. 王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2]中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D]. 王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3]地质工作体制及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改革研究[D]. 李建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4]山东夏甸金矿床矿井涌水机理构造控制模式研究[D]. 周彦章. 吉林大学, 2007(03)
  • [5]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D]. 刘慧. 南京大学, 2014(05)
  • [7]内蒙古哈日根台多金属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D]. 刘文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5)
  • [8]甘肃省地矿局六十年地质工作综述——纪念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J]. 张新虎,王世宇,牛洪斌,丁宏伟,刘建宏,贾志磊. 甘肃地质, 2016(03)
  • [9]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D]. 余浩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10]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水文地质找矿研究[J]. 陈法正. 铀矿地质, 2001(02)

标签:;  ;  ;  ;  ;  

矿床水文地质工作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