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比色法初步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比色法初步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一、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比色测定法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凤茹,杨治中[1](1976)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比色测定法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SCPK)测定最早于1959年开始在临床应用于诊断骨胳肌疾患。1960年 Dreyfus 及 Schapira 第一次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认为特异性较好。此后,陆续有人进行方法学的探讨,对原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改良。1962年 Hughes 又建立比色测定游离肌酸法,较为简便。1965年 Duma 对该法加以改进,灵敏度及准确性尚较满意。比色

蔡长茂[2](2011)在《二胺氧化酶作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早期诊断指标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肠系膜上动脉闭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occlusion, SMA-O)是一种较为少见,但非常严重的胃肠外科急腹症。该病的特点为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短期可出现大面积肠坏死及中毒性休克症状,死亡率高达60%-80%。其预后主要与是否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关,因此,发病后选择合适的检查迅速得到确诊并进行治疗,对抢救生命有重要意义。但SMA-O(在发生肠不可逆损害之前)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也缺乏具有简便的、高度敏感的及高特异性的生化诊断指标。对胃肠外科医生来说,早期诊断该病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血清酶学检测由于创伤小、检测方法多样快速而受到广泛关注。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是存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高活性的结构酶,肠黏膜上皮损伤时可释放入血,故血中DAO活性升高反映了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及肠屏障结构的破坏。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SD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模型不同时期的血浆DAO的动态观察来研究他们在SMA-O发病过程中的变化,以期为SMA-O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并分析DAO活性变化与肠黏膜组织学损害程度的关系,尝试建立更为敏感的无创指标DAO来判断SMA-O时肠黏膜的损伤状况,以便为SMA-O的手术决策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体重为200250g,购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10min、15min、30min、45min、60min、90min组(I10,I15、I30、I45、I60、I90)和假手术组(Sham),每组10只。于实验的各时相点取肠系膜上静脉血,分离血浆后采用分光光度计速率测定法检测血二胺氧化酶活性;距回盲部10cm处取空肠组织2.0cm,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同时对肠黏膜损伤程度进行评分。分析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时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小肠黏膜组织损伤的关系,探讨其在早期诊断肠系膜上动脉闭塞中的价值。结果:肠系膜上动脉闭塞15min后即见血浆DAO活性迅速升高,约为假手术组的1.7倍;当小肠黏膜损伤评分达2分血浆DAO活性显着升高(42.51±6.51 versus 25.95±6.43 U/L,P<0.01);血浆DAO活性与小肠黏膜损伤评分呈Cubic曲线拟合关系(R2=0.985, P<0.01);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时间与小肠黏膜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909,P<0.01);血浆二胺氧化酶诊断早期肠系膜上动脉闭塞(15min)的敏感性94.34%(50/53),特异性100%(17/17),准确性95.71%(67/70)。结论:DAO是肠上皮细胞内酶,其活性变化能敏感的反映小肠黏膜受损情况,DAO可作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早期诊断的量化指标。

高丽[3](2011)在《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对雷公藤致骨髓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公藤有大毒,对消化、生殖、泌尿、心血管、骨髓及血液等系统有明确的病理损害。自1991年有文献报道雷公藤对骨髓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以来,有关雷公藤致骨髓及血液系统毒性的实验研究较少,其机制研究也未见报道。本课题选择体外培养的大鼠股骨骨髓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丰富对雷公藤骨髓及血液系统毒性的认识。同时,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对雷公藤醇提物作用后骨髓细胞的保护作用,以期从中筛选出能有效对抗雷公藤骨髓及血液系统毒性的最佳方剂,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鉴于雷公藤药材尚未收入国家药品标准,本课题首先对本实验中所用的雷公藤药材进行质量分析研究。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雷公藤的毒性作用,我们对雷公藤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测定LD50,以初步判断可能的主要毒性靶器官。第一部分雷公藤主要毒性成分分析及其急性毒性考察方法:选择雷公藤总二萜内酯和雷公藤甲素作为检测指标,分别采用比色法和HPLC法,从有效成分总量和单一有效成分两个水平,对本课题所用雷公藤进行质量分析研究。雷公藤醇提物口服灌胃一次给药,连续观察14d,记录小鼠毒性反应情况。结果:本课题所用雷公藤中总二萜内酯的含量为0.0839‰~0.0859‰,雷公藤甲素的含量为0.0507‰~0.0525‰。雷公藤醇提物的LD5o为5.6 g/kg,其95%的可信区间为4.8-6.4 g/kg。第二部分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股骨骨髓细胞,经不同浓度的雷公藤醇提物作用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对骨髓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PI单标法检测对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检测对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对骨髓细胞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酶活性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对骨髓细胞培养液上清中GM-CSF、EPO、TPO三种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雷公藤醇提物可明显抑制正常骨髓细胞增殖,并且此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作用24,48,72 h后,IC50分别为8.742,5.106,4.684μg/mL。细胞周期进程的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组Go/G1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显着减少,细胞增殖指数显着降低,表明雷公藤醇提物阻滞骨髓细胞于Go/G,期。骨髓细胞凋亡的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雷公藤醇提物可引起骨髓细胞产生明显的凋亡,且随着雷公藤浓度的增加,早期凋亡细胞(Annexin V+/PI-)占细胞总数的比例也不断增加,说明雷公藤醇提物具有诱导骨髓细胞凋亡的作用。对骨髓细胞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雷公藤醇提物组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显着升高(P<0.01),caspase8的活性无显着性差异,说明雷公藤醇提物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骨髓细胞凋亡。对骨髓细胞培养液上清中GM-CSF、EPO、TPO三种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雷公藤醇提物组GM-CSF、EPO、TPO含量显着降低(P<0.01)。第三部分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对雷公藤醇提物致骨髓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股骨骨髓细胞,经雷公藤醇提物(8μg/mL)作用后,加入5%、10%、15%、20%的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和归脾丸含药血清,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对骨髓细胞增殖的影响。对实验中显示促增殖作用明显的金匮肾气丸进行进一步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PI单标法检测对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检测对骨髓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对骨髓细胞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酶活性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对骨髓细胞培养液上清中GM-CSF、EPO、TPO三种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对骨髓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归脾丸含药血清均能显着升高骨髓细胞的存活率,以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的效果最佳。对细胞周期进程影响的结果显示,当血清浓度为5%、10%、15%、20%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能显着升高骨髓细胞增殖指数(P<0.05或P<0.01),说明一定浓度的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可促使骨髓细胞解除Go/G,期阻滞,由Go/G,期进入S期以及由S期向G2/M期转化,从而有利于骨髓细胞的增殖。对骨髓细胞凋亡影响的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当血清浓度为10%、15%、20%时,金匮肾气丸组凋亡指数显着降低(P<0.05或P<0.01),说明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对雷公藤醇提物所致的骨髓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对骨髓细胞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当血清浓度为15%、20%时,金匮肾气丸组caspase3、caspase9活性显着降低(P<0.05或P<0.01),caspase8活性未见明显改变,说明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途径而减少骨髓细胞凋亡。对骨髓细胞培养液上清中GM-CSF、EPO、TPO三种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金匮肾气丸组GM-CSF、EPO、TPO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结论:1.本课题所用雷公藤药材中总二萜内酯的含量为0.0839‰~0.0859‰,雷公藤甲素的含量为0.0507%o-0.0525%o。2.雷公藤醇提物的LD50为5.6 g/kg,95%的可信区间为4.8~6.4 g/kg,肝脏为其急性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之一3.雷公藤醇提物可明显抑制正常骨髓细胞增殖,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同时,使骨髓细胞阻滞于Go/G1期,并能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实现的;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的抑制作用还可能与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的含量下降有关。4.中药复方含药血清能显着增加雷公藤醇提物作用后骨髓细胞的存活率,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归脾丸三个复方中,金匮肾气丸效果最佳,六味地黄丸其次,再次是归脾丸。5.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能诱导骨髓细胞由相对静止期进入增殖活跃期,并减少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而减少骨髓细胞凋亡,或是通过促进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的分泌而促进造血,从而发挥“补肾填精生血”的功效。

陈耀忠[4](2015)在《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牙根尖充填材料种类众多,形式各样,但均具有一定缺陷。理想的牙根尖充填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无毒性及致癌性、体积稳定、不受潮湿等因素影响、X射线阻射、易于临床操作、抑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牙根尖充填材料能达到上述全部要求。因此,研制一种理想的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应用前景。羟基磷灰石是人体骨骼及牙齿等硬组织主要成分之一,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及生物相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齿科材料。但羟基磷灰石粉体在手术后易移位、机械及成形能力性能差等缺点限制了其作为人工骨及齿科材料的应用。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自固化非陶瓷羟基磷灰石类骨修复材料,能在人体生理环境下发生水化固化反应,生成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能。但其固化时间长、抗压强度低、固化早期与水或血液接触易于崩解等缺点限制了其在根管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为了克服上述材料的缺点,本论文首次将天然羟基磷灰石、磷酸四钙、聚丙烯酸、柠檬酸、柠檬酸钠及氧化锆等材料复合,研制出一种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理想的牙根尖充填材料。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天然羟基磷灰石/磷酸四钙/聚丙烯酸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首次采用质量比为43.5%天然羟基磷灰石,43.5%磷酸四钙、8.7%聚丙烯酸、2.15%柠檬酸及2.15%柠檬酸钠为粉体,液剂为蒸馏水,按粉液比为5:1进行调拌,制备出天然羟基磷灰石/磷酸四钙/聚丙烯酸复合材料(NHA/TTCP/PAA)。该材料的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及羧酸钙盐。理化性能检测结果显示:NHA/TTCP/PAA调拌时呈面团状,具有优良的操作性能;固化时间为11.03±0.78min;固化1d及7d的抗压强度分别为25.58±2.68MPa及38.21±5.72MPa;pH值介于6.13~8.37之间,24h后即呈弱碱性;孔隙率为13.91%;溶解度为介于1.28%-1.33%;在磷酸缓冲液(PBS)中不会被崩解,具有良好的抗稀散性能;接触角为54.330±8.99°,亲水性良好;但其X射线阻射值较低,仅等效于1.11±0.05mm的纯铝,不符合ISO 6876:2001相关标准。细胞相容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材料的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或I级,符合GB/T16886.5-2003标准,均为合格。因此,NHA/TTCP/PAA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临床应用前景良好。2、基于NHA/TTCP/PAA的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在NHA/TTCP/PAA粉体中分别添加20%氧化锆、氧化铋及硫酸钡等X射线阻射剂,制备出三种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材料,即含氧化锆NHA/TTCP/PAA (NHA/TTCP/PAA-Zr)、含氧化铋NHA/TTCP/PAA (NHA/TTCP/PAA-Bi)及含硫酸钡NHA/TTCP/PAA(NHA/TTCP/PAA-Ba)。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材料的XRD、 SEM及FTIR表征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羧酸钙盐及其所含的X射线阻射剂。理化性能检测结果显示:该类材料除具有NHA/TTCP/PAA相似的理化性能外,NHA/TTCP/PAA-Bi及NHA/TTCP/PAA-Zr的X射线阻射值分别等效于5.22±0.23mm及3.63±0.22mm纯铝,达到ISO 6876:2001相关标准要求;7d组的抗压强度分别为53.28±2.78MPa及62.19±8.87MPa,显着大于NHA/TTCP/PAA的抗压强度(P<0.05)。细胞相容性研究结果显示:新鲜材料组(固化10min)及固化组(固化24h)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材料的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或Ⅰ级,符合GB/T16886.5-2003标准,均为合格;在所有测试的材料中,JHA/TTCP/PAA-Zr的细胞毒性最小。鉴于NHA/TTCP/PAA-Zr具有更好的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本论文将其确定为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NRFM)。3、NRFM、 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的封闭性能对比研究牙根尖充填材料的封闭性能是影响根管外科手术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本论文通过建立人离体牙根管及模拟根管的微渗漏模型,采用染色法对NRFM、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的封闭性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MTA的微渗漏最小,NRFM次之,GIC的微渗漏最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SEM检测材料与人离体牙根管边缘适合性,结果显示,MTA及NRFM的边缘适合性好,GIC的边缘适合性差。4、NRFM、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对比研究由于牙根尖充填材料直接与根尖周围组织相接触,生物相容性是其最重要的性能之一。本论文从整体水平及细胞水平对NRFM、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1)采用SD大鼠皮下植入实验检钡NRFM、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对皮下结缔组织反应性,结果显示:术后1w,所有实验材料组的皮下组织均产生较为严重的炎症反应,但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皮下组织炎症反应均较术后1w组显着减轻。NRFM组与阴性对照组相似,炎症反应最轻;MTA及GIC组虽然炎症反应减轻,但在材料植入12w后,仍有一些炎症细胞浸润,其炎症反应程度及范围均较NRFM严重(P<0.05)。上述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中,NRFM的组织相容性最佳。2)采用Transwell小室系统检测了NRFM、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NRFM对MG-63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且能显着促进5d及7d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P<0.05); MTA组对5d及7d组的MG-63细胞有显着抑制作用,但能显着促进ALP的活性(P<0.05);与NRFM及MTA不同,GIC组不仅对5d组的MG-63细胞有显着抑制作用,而且能显着抑制3d、5d及7d组的ALP活性(P<0.05)。在这三种材料中,NRFM细胞毒性最小,且有促进MG-63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作用。5、NRFM、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对MG-63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本论文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了与NRFM、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共培养5d后MG-63细胞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果显示:NRFM组有2950个、MTA有2273个及GIC组有404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P<0.05)。采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3种材料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类分析,结果显示:NRFM组、MTA组及GIC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影响6个、5个和1个与成骨分化相关的功能类别;NRFM组还影响2个与成牙相关的功能类别。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生物学通路分析结果显示:NRFM和MTA组诱导MG-63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与PI3K-AK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而GIC组仅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实时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待验证的6个与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值与其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基本相吻合,说明基因表达谱芯片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本论文研制的NRFM,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羧酸钙盐及氧化锆等。与MTA及GIC等材料相比,NRFM具有适宜的固化时间、pH值、良好的抗稀散性能等理化性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诱导MG-63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因此,NRFM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

王爱萍[5](2013)在《白介素8(IL8)及亚型与卵巢上皮性癌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趋化因子在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它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居第二位。卵巢上皮性癌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0%,卵巢肿瘤微环境中趋化因子系统可以影响卵巢肿瘤细胞的存活、生长、迁移、血管形成以及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卵巢上皮性癌的转移是一个严密的、非随机的、器官选择性的过程,其特异性转移取决于它所表达的趋化因子受体及靶器官所表达的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主要通过卵巢肿瘤逃避免疫杀伤,诱导卵巢肿瘤细胞迁移,刺激血管形成,促进细胞基质降解四种方式促进卵巢肿瘤浸润转移。研究表明,IL-8在很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卵巢上皮性癌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本课题研究IL-8对卵巢上皮性癌浸润转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评估卵巢上皮癌的预后提供依据。第二章IL-8三种亚型介导对卵巢上皮性癌SKOV3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背景与目的:卵巢癌的进展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的过程,近来研究表明卵巢癌患者白介素(IL-8)水平显着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人群,卵巢癌的生长和转移可能与IL-8的过度表达有关,但尚无报道表明IL-8主要亚型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本研究探讨IL-8的3种亚型IL-8(1-77)、IL-8(5-77)和IL-8(9-77)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确认分别获得IL-8的3种亚型稳定转染的SKOV3细胞后,应用MTT比色测定法比较各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比较各细胞的细胞生长周期;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比较各组细胞的克隆率;运用Transwell小室比较各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IL-8(1-77)-pwpi-SKOV3细胞和IL-8(5-77)-pwpi-SKOV3在G2期的比率明显高于pwpi-SKOV3和SKOV3(P=0.017和0.020); IL-8(1-77)-pwpi-SKOV3和IL-8(5-77)-pwpi-SKOV3细胞克隆率明显高于IL-8(9-77)-pwpi-SKOV3、pwpi-SKOV3和SKOV3(p=t0.000和0.001);细胞体外迁移能力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5),但细胞体外侵袭能力IL-8(1-77)-pwpi-SKOV3和IL-8(5-77)-pwpi-SKOV3明显强于IL-8(9-77)-pwpi-SKOV3、pwpi-SKOV3和SKOV3(p=0.000和0.002)。结论:IL-8(1-77)和IL-8(5-77)可能促进卵巢癌SKOV3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增强其侵袭能力,而IL-8(9-77)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可能有抑制作用。第三章白介素8(IL-8)对人卵巢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目的:用Meta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对国内外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IL-8在诊断卵巢癌中的价值.方法:以Pubmet、Medline为英文文献主要来源,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为中文文献主要来源,搜索1995年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IL-8诊断卵巢癌的文献;按Meta分析的要求和诊断性试验公认的质量标准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以汇总的方法计算出IL-8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结果: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共4篇,均为随机对照研究,样本量共501例,统计结果显示,IL-8诊断卵巢癌的总的敏感性为71%(95%可信区间:64%-77%),总的特异度为85%(95%可信区间:80%-89%)、总的诊断优势比24.46(95%可信区间:9.52-62.83)及SROC AUC为0.8872±0.0227,Q指数为0.8178±0.0233。结论:IL-8对卵巢癌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第四章IL-8的表达与卵巢癌预后价值的Meta分析目的:用Meta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对国内外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IL-8在评估卵巢癌预后的价值.方法:以Pubmet、Medline为英文文献主要来源,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为中文文献主要来源,搜索1995年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IL-8关于卵巢癌预后的文献;按Meta分析的要求和预后性试验公认的质量标准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以汇总的方法计算出IL-8评估卵巢癌预后的风险比(HR)、及风险比的C195%。结果:3篇文献符合要求,包括患者人数共313个。对卵巢癌患者总生存率合并风险比(HR)值为2.83[1.24-6.47](P<0.05),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合并HR值为2.32[1.65-3.25](P<0.05)。结论:IL-8可能是卵巢癌患者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第五章白介素8(IL-8)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获得白介素8(IL-8)基因和蛋白序列的基础上,对其结构、性质以及与其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行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NCBI、 EMBL、Ensembl、pfam、EBI、GeneCards、RCSB PDB、STRING等生物数据库检索出IL-8基因的相关信息,用Clustal2.0软件对IL-8蛋白进行基因比对,并用MEGA5.02软件做同源树。结果:分析IL-8基因和蛋白的特点、理化性质及与其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等信息,从而为研究IL-8在不同条件下的功能以及信号转导调节中的作用提供必需的信息。结论:人IL-8有7种亚型,其基因与猩猩的白介素8基因具有同源性,但可信度不高,为66%,可以与MMP9、CXCR1、CXCR2、FOS、JUN、EGFR、RELA、DARC、DIF、IL-1B相互作用。

何旋芳[6](2009)在《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脱氧核糖核酸酶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常见的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对急性胸痛的ACS患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的检测,但是大约有30 %的ACS患者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检测亦未发现异常。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以及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临床使用的心肌坏死标志物,在心肌坏死后才释放入血,对早期的心肌缺血缺乏诊断灵敏度。近年发现的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和脱氧核糖核酸酶I(Deoxyribonuclease I,DNase I)是对缺血敏感并能早期检测出的理想标志物。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IMA和DNase I是对缺血敏感并可早期检测出的生化标志物,对急性心肌缺血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对危险分层及预后也有较高价值。研究目的评价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脱氧核糖核酸酶(IDeoxyribonuclease I,DNase 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中的早期诊断作用,以及与病变严重程度、心功能的相关性,并对预后进行评估。研究方法连续性入选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间胸痛发作在12 h内就诊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109例患者,包括6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3例不稳定心绞痛(UAP),并以57名近期无缺血性疾病者为对照组。以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三组;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0<积分<20、20≤积分<40和积分≥40三组。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即刻采血测定IMA、DNase I、cTnI、hs-CRP及射血分数(EF),描记心电图,接受标准化诊断及治疗。对比ACS组和对照组间,UAP和AMI组间IMA、DNase I值差异,并构建ROC曲线,获得区分ACS和非缺血组的最适诊断界值(cutoff值)。将IMA、DNase I、cTnI及ECG单独或联合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IMA、DNase I、cTnI及ECG单独或联合应用时诊断ACS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探讨IMA、DNase I水平与心功能分级、超声学测定的心脏结构、功能指标的关系,评价IMA、DNase I与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关系。观察ACS患者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内病死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 (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继发心衰和再入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探讨IMA、DNase I在ACS近期预后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等相关指标,询问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患者临床和生化指标的不同,并计算IMA、DNase I水平与hs-CRP及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系数。绝对变量用百分比表示,连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平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符合偏态分布的用中位数(第1四分位数/第3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用协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数据先进行对数转换变成正态分布后再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①AMI组IMA含量(0.625±0.08 ABSU)明显高于UAP组(0.509±0.78 ABSU)及对照组(0.299±0.85 ABSU)(P<0.01),IMA与hs-CRP呈正相关(r=0.489 ,P<0.01);②IMA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为92.4 %,联合cTnI及ECG诊断灵敏度上升为97 %。③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的AMI患者IMA水平(0.625±0.09 ABSU)明显高于Killip分级1级患者(0.531±0.09 ABSU)(P<0.01),随着Killip分级的增加,IMA水平增高,且IMA与射血分数(EF值)成负相关关系(r=-0.104,P<0.05)。④IMA水平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分别为0.523±0.07 ABSU,0.571±0.09 ABSU,0.602±0.10 ABSU (P<0.01);在积分<20、20≤积分<40、积分≥40组分别为0.448±0.06 ABSU,0.554±0.06 ABSU,0.612±0.10 ABSU。⑤随着IMA水平的升高,各组死亡事件及MACE发生率亦呈明显递增趋势。第二部分:①AMI组DNase I含量明显高于UAP组和对照组(P<0.01), DNase I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为81.8 %,联合IMA、cTnI及ECG诊断灵敏度上升为98.5 %。②DNase I与hs-CRP(r=0.316 ,P<0.01)、IMA呈正相关(r=0.658 ,P<0.01);DNase I与IMA、hs-CRP有平行关系。③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的AMI患者DNase I水平(4.11±2.13 u/ml)明显高于Killip分级1级患者(2.98±2.19 u/ml)(P<0.01),随着Killip分级的增加,DNase I水平增高,且DNase I与射血分数(EF值)成负相关关系(r=-0.025,P<0.01)。随着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加重,血DNase I的浓度相应增高。④随着DNase I水平的升高,各组死亡事件及MACE发生率亦呈明显递增趋势。结论IMA、DNase I可提高对ACS早期诊断灵敏度,是对心肌缺血极为灵敏的诊断标志物,与hs-CRP、EF有良好的相关性,能较好地评价ACS患者近期临床预后。IMA与DNase I亦具有正相关性;IMA水平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刘晓磊[7](2013)在《桑杏平喘颗粒的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桑杏平喘颗粒是以名方麻杏石甘汤为基础加减,由桑白皮、杏仁、石膏、甘草等中药组成。本方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猪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为了全面的评价桑杏平喘颗粒的安全性,对桑杏平喘颗粒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以及安全药理学开展了研究。为开展急性毒性试验,将50只昆明系小鼠随机分成5组,分5个剂量组灌胃给药,计算LD50。为开展亚慢性毒性试验,选用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试验组分别灌胃给药,连续给药30d,记录体重变化,在给药10、20和30d后采血,测定血常规指标以及血清生化指标,30d时取心、肝、脾、肺、肾称重,制作组织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为开展安全药理试验,通过观察麻醉犬的相关指标考察桑杏平喘颗粒对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影响;通过分析小鼠在集成旷场中自发活动的相关指标考察桑杏平喘颗粒对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通过计算得出药物对小鼠的LD50为319.16g/(kg·bw),95%的可信限为270.31~363.68g/(kg·bw)。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结果如下:1、桑杏平喘颗粒各药物组与对照组在常见临床体征方面均无异常变化,试验期间各剂量组大鼠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大鼠心脏系数显着降低(P<0.05),其余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显着(P>0.05)。2、对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在试验的观测时间点,大鼠血液各相关指标仅个别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但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3、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期间,各试验组大鼠的血液生化指标虽有个别指标与对照组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但本药物对肝功能、肾功能和心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指标间的综合考察实现,除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尿素和肌酐含量出现显着(P<0.05)降低的平行性变化外,其余各指标均未见指标的平行性变化。4、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桑杏平喘颗粒各给药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的病理学变化。安全药理学试验结果各组尿液中的维生素C在试验前后均为阳性;其余各给药剂量组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从以上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桑杏平喘颗粒对动物机体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是一种适合临床应用的低毒、安全的中兽药制剂。

李淑慧[8](2003)在《N-乙酰-5-甲氧色胺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和意义:疼痛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它不仅可造成患者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焦虑不安,而且作为一种严重的病理刺激可使机体处在一种过度的应激状态,进而引发一系列重要系统/器官的生命功能障碍。故疼痛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然而,目前国内外可用于剧疼(如战创伤)镇痛的药物如吗啡、哌替啶(pethidine,Pt)等麻醉性镇痛药可引起呼吸抑制、颅内压升高、体位性低血压、免疫抑制及成瘾等严重不良反应。若使用不当或被非法滥用,将引发巨大的社会灾难。现代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复合伤、多发伤发生率高、病情重,疼痛更为突出,因此有效的疼痛治疗是战伤病员成功救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难题。战伤救治的现实迫切需要寻找既具有良好镇痛作用,又无成瘾性、呼吸抑制等其它副作用的新型战创伤镇痛救治药物。N-乙酰-5-甲氧色胺(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又名褪黑素melatonin,Mel)是机体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性活性物质,已能人工合成。近年研究发现,许多物种包括人类,其血清中Mel水平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而引人注目的是小鼠的基础痛阈与吗啡、Pt的镇痛效应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且与已知的Mel节律基本同步,切除松果体则导致痛阈的昼夜节律大为减弱;临床一些疼痛病人如:腹痛、丛集性头痛、伴有神经原性或特发性疼痛紊乱的慢痛病人以及伴有纤维性肌痛症状的病人等血中及尿中Mel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健康者。将Mel试用于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 CH)及偏头痛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结合长期服用Mel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等优点,充分显示Mel是一种既具有良好镇痛作用、又无成瘾性、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镇痛物质,如果将其用于战创伤镇痛可能具有广阔前景。中枢敏化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的前沿课题。基于中枢敏化理论的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策略既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又能明显减少镇痛药的用量、降低其毒副反应,是近年刚刚兴起的镇痛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热点。但关于Mel镇痛作用的特点尤其是对重度(锐)疼痛(创伤痛模型)的影响、Mel能否用于超前镇痛及其疗效、与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吗啡代用品Pt的协同作用、创伤痛时中枢阿片受体亚型mRNA、中枢敏化、Mel受体及Mel合成代谢关键酶芳香烷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arylalk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AANAT)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以及Mel对其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尚不清楚。本课题旨在对上述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为寻找既具有良好镇痛作用、又无成瘾性等其它副作用的新型镇痛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战创伤疼痛病员的有效药物治疗提供新的实验和理论依据。<WP=11>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通过自行建立一种更符合战创伤临床实际的创伤痛大鼠模型和复制55℃热板法疼痛模型及冰乙酸致扭体疼痛模型,分三个部分进行观察和研究:⑴通过观察Mel对轻、重度多种疼痛模型的镇痛作用及超前镇痛策略给药、icv给药对其镇痛作用剂量和强度的影响,以及Mel与Pt联合用药的协同镇痛效应,对Mel的镇痛作用及其特点进行较系统的研究评价,并分析其主要作用部位;⑵首先观察了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和mt1、MT2受体拮抗剂luzindole icv给药对Mel镇痛作用的影响,探讨Mel镇痛作用机制与内源性阿片受体系统和Mel自身受体的关系;继之进一步检测了创伤痛大鼠中枢阿片受体亚型mRNA、中枢敏化、mt1和MT2受体及Mel合成代谢关键酶AANAT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Mel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期初步揭示Mel镇痛作用的分子机理;⑶探讨Mel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对阿片类镇痛药Pt成瘾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1.在热板及扭体疼痛实验模型上,Mel (30, 60,120mg/kg)均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小鼠痛阈,且于给药后60min达高峰,持续至120min仍有效,较Pt镇痛作用时间(约90min)更长。 2.将大鼠右下肢体截肢的创伤模型与50℃热水举尾测痛模型有机结合起来复制建立了更接近战创伤临床实际的创伤痛模型。结果发现,大鼠痛阈于创伤后d1开始降低,于d3降低至最低水平,以后逐渐恢复,d7时基本恢复至正常。Mel于伤后立即、d1、d2、d3 ip或icv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大鼠痛阈,其镇痛作用于给药后40min达高峰,持续至120min仍有效。表明Mel对肢体严重创伤(截肢)造成的剧烈(锐)疼痛也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3.Mel( 30mg/kg)或Pt(10mg/kg)超前镇痛策略(preemptive analgesia, PA)给药(PA组,之后给药同治疗组),其增加大鼠痛阈的作用明显强于同剂量单纯治疗组。表明Mel、Pt超前镇痛不仅可达到满意镇痛效果,而且可以明显减少药物用量、降低其毒副反应,在临床尤其是战创伤外科(如术前)具有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4.在上述疼痛模型上,Mel 10mg/kg与麻醉性镇痛药Pt 10mg/kg合用,能明显增高动物痛阈,较Pt 单用(10mg/kg或20mg/kg)组的痛阈明显增高,且镇痛时间延长至120min仍有效。表明Mel在本身无明显镇痛作用的剂量下(10mg/kg) 不仅能明显增加Pt (10mg/kg)的镇痛作用,延长其作用时间;而且可显着减少Pt的用量,降低其副作用。5.Mel (0.25, 0.5, 1.0mg/kg, icv) 能剂量依

佟若菲[9](2017)在《散风解表颗粒剂药效学研究—制剂学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散风解表颗粒剂的解热,止咳,化痰,平喘,抗炎作用,探讨散风解表颗粒剂的平喘、祛痰、止咳及抗炎的药效学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散风解表颗粒剂解热作用;采用浓氨水喷雾法引咳小鼠及用枸橼酸喷雾法引咳豚鼠的实验,记录实验动物的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观察散风解表颗粒剂的止咳作用;采用气管段酚红法和毛细玻管法,通过记录酚红排泌量及大鼠排痰量,观察散风解表颗粒剂祛痰作用;建立磷酸组胺喷雾引起豚鼠哮喘的实验模型及散风解表颗粒剂对豚鼠离体完整气管平滑肌的解痉实验,观察其平喘作用;观察散风解表颗粒剂对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的影响及散风解表颗粒剂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作用,研究其抗炎、抗变态作用。结果:散风解表颗粒剂在给药1h后能显着抑制干酵母所致大鼠的发热作用,解热作用能够持续较长时间;散风解表颗粒剂的解热作用强度与剂量呈一定的相关性。散风解表颗粒剂高剂量组均可明显延长浓氨水刺激引起小鼠咳嗽的潜伏期(P<0.001),明显减少枸橼酸刺激引起豚鼠咳嗽的次数(P<0.001),作用强度呈量效关系。气管酚红实验和毛细玻管实验,结果显示散风解表颗粒剂高剂量组可明显增强气管排泌酚红的作用(P<0.001),明显增加排痰的作用(P<0.001),且其祛痰效果与阳性对照药氯化铵相当。磷酸组胺喷雾致豚鼠哮喘实验,显示散风解表颗粒剂高、低两个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磷酸组胺引起豚鼠哮喘的潜伏期(P<0.001),对磷酸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收缩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01)。通过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发现散风解表颗粒剂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抗变态作用,且散风解表颗粒剂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作用强度呈量效关系。各剂量组散风解表颗粒剂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致炎后4 h显效,高剂量组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有一般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上述抗炎作用强度与剂量呈一定的依赖性关系。结论:通过实验研究,散风解表颗粒剂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咳嗽有一定的缓解和治疗作用;有明显的祛痰排痰效果;具有较强的平喘作用;一定的抗变态反应和抗炎作用。散风解表颗粒剂的上述作用与药物的剂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冷耀明,张季敏,姚宁强[10](1994)在《肝癌酶谱定性诊断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肝癌酶谱定性诊断研究进展冷耀明,张季敏,姚宁强九江医专附属医院(九江332000)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瑞昌市6214厂医院关键词肝癌/诊断;酶/血清;临床检验;文献综述甲胎蛋白(AFP)虽为原发性肝癌(PHC)的重要标记物,但有假阳性和假阴性,因此...

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比色测定法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比色测定法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二胺氧化酶作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早期诊断指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及分组
    2.2 仪器
    2.3 主要试剂和药品
    2.4 实验流程图
    2.5 动物模型的制备
    2.6 标本的采集
    2.7 观测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时间与肠黏膜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3.2 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后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3 不同肠黏膜损伤程度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4 大鼠肠黏膜损伤程度评分与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变化的曲线拟及其曲线方程
    3.5 二胺氧化酶活性对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诊断效果
    附图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3)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对雷公藤致骨髓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雷公藤主要毒性成分分析及其急性毒性考察
    第一节 雷公藤药材中总二萜内酯及雷公藤甲素含量的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3.2 检测指标的选择
        3.3 检测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雷公藤醇提物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死亡情况及时间分布
        2.2 毒性反应表现
        2.3 组织病理改变
        2.4 半数致死量(LD_(50))
        3 讨论
        3.1 雷公藤醇提物灌胃时间的选择
        3.2 小鼠急性毒性反应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增殖的影响
        2.2 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
        2.3 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2.4 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酶活性的影响
        2.5 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培养液上清中GM-CSF、EPO、IPO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
        3.3 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酶活性的影响
        3.5 雷公藤醇提物对骨髓细胞培养液上清中GM-CSF、EPO、TPO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对雷公藤醇提物致骨髓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对骨髓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2 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对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
        2.3 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对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2.4 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对骨髓细胞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酶活性的影响
        2.5 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对骨髓细胞培养液上清中GM-CSF、EPO、TPO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选方依据
        3.2 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对骨髓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 金匮肾气丸含药血清对雷公藤醇提物致骨髓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一 雷公藤毒副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雷公藤配伍中药减毒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牙根尖充填材料的种类及应用现状
        1.2.1 银汞合金
        1.2.2 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
        1.2.3 玻璃离子水门汀
        1.2.4 复合树脂
        1.2.5 三氧化矿物凝聚体
    1.3 牙根尖充填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1.3.1 牙根尖充填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整体水平评价
        1.3.2 牙根尖充填材料生物相容性的细胞水平评价
        1.3.3 牙根尖充填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分子水平评价
    1.4 牙根尖充填材料的微渗漏研究
        1.4.1 染包法
        1.4.2 液体滤过(传输)法
        1.4.3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1.4.4 电化学法
        1.4.5 扫描电镜(SEM)直接观察法
        1.4.6 葡萄糖定量分析法
        1.4.7 细菌或内毒素渗透法
    1.5 论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HA/TTCP/PAA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和仪器
        2.2.2 天然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制备及其表征
        2.2.3 NHA/TTCP/PAA的制备及表征
        2.2.4 NHA/TTCP/PAA的理化性能
        2.2.5 NHA/TTCP/PAA的细胞相容性实验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天然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制备及其表征
        2.3.2 NHA/TTCP/PAA的表征结果
        2.3.3 NHA/TTCP/PAA的理化性能
        2.3.4 NHA/TTCP/PAA的细胞相容性实验结果
    2.4 讨论
        2.4.1 天然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制备及其表征
        2.4.2 NHA/TTCP/PAA的制备及表征
        2.4.3 NHA/TTCP/PAA的理化性能
        2.4.4 NHA/TTCP/PAA的细胞相容性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和仪器
        3.2.2 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2.3 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等材料的理化性能
        3.2.4 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等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3.2.5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等材料的表征
        3.3.2 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等材料的理化性能
        3.3.3 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等材料的细胞相容性
    3.4 讨论
        3.4.1 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4.2 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等材料的理化性能
        3.4.3 含X射线阻射剂NHA/TTCP/PAA等材料的细胞相容性
    3.5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的封闭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染色法检测NRFM、MTA及GIC三种材料对人离体牙微渗漏的影响
        4.2.3 染色法检测NRFM、MTA及GIC三种材料对模拟根管微渗漏的影响
        4.2.4 SEM检测材料与人离体牙边缘封闭性
        4.2.5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
        4.3.1 离体牙染色法检测实验结果
        4.3.2 模拟根管染色染色法检测实验结果
        4.3.3 SEM检测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的皮下植入实验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和仪器
        5.2.2 NRFM、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的皮下植入实验
        5.2.3 生物反应评价
        5.2.4 统计学处理
    5.3 结果
        5.3.1 材料皮下植入实验的大体观察实验结果
        5.3.2 材料皮下植入实验的组织学观察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5.6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6.2.2 NRFM、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对MG-63细胞相容性研究
        6.2.3 MG-63细胞在NRFM、MTA及GIC三种材料表面生长的检测
        6.2.4 NRFM、MTA及GIC三种材料浸提液钙离子浓度的检测
        6.2.5 酶动力学检测ALP活性、细胞总蛋白含量测定
        6.2.6 茜素红染色检测
        6.2.7 统计学处理
    6.3 结果
        6.3.1 MTT比色法检测NRFM、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6.3.2 MG-63细胞在NRFM、MTA及GIC三种材料表面粘附生长的检测结果
        6.3.3 NRFM、MTA及GIC三种等材料浸提液钙离子浓度检测结果
        6.3.4 碱性磷酸酶活性
        6.3.5 茜素红染色实验结果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分化影响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7.1 前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7.2.2 NRFM、MTA及GIC三种牙根尖充填材料与MG-63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7.2.3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评估
        7.2.4 基因表达谱芯片实验
        7.2.5 qRT-PCR验证实验
        7.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7.2.7 统计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总RNA的纯度和质量检测结果与讨论
        7.3.2 基因表达谱芯片实验结果与讨论
        7.3.3 qRT-PCR验证实验结果与讨论
        7.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7.4 本章小结
    7.5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校期间获得的专利授权
致谢

(5)白介素8(IL8)及亚型与卵巢上皮性癌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主要中英文缩语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趋化因子在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1 卵巢上皮性癌概述
        1.1 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病情况及可能病因
        1.1.1 生殖因素
        1.1.2 遗传因素
        1.1.3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1.4 滑石粉
        1.2 卵巢上皮性癌的筛查与诊断
        1.2.1 详细的询问病史及仔细的妇科检查
        1.2.2 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卵巢上皮癌诊断
        1.2.3 影像学对卵巢上皮性癌诊断
        1.3 卵巢上皮性癌的一线治疗
        1.3.1 卵巢上皮癌性FIGO手术-病理分期
        1.3.2 卵巢上皮性癌的手术治疗
        1.3.3 卵巢上皮性癌的化疗
        1.3.3.1 卵巢上皮癌性的一线化疗方案
        1.3.3.2 卵巢上皮癌性一线化疗的指征、疗程数和途径
        1.4 影响卵巢上皮性癌预后的因素
    2 趋化因子在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作用研究现况
        2.1 趋化因子在恶性肿瘤中发现与分子结构
        2.1.1 趋化因子的分类、来源及功能
        2.1.2 趋化因子的受体与功能
        2.2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
        2.2.1 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2.2.2 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2.2.3 趋化因子受体与肿瘤转移
        2.3 趋化因子在卵巢上皮性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2.4 趋化因子在卵巢上皮性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2.5 趋化因子在卵巢上皮性癌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上的临床价值
    3 IL8及亚型与卵巢上皮性癌相关性研究现况
        3.1 IL-8的发现及亚型及分子结构
        3.1.1 IL-8的产生及发现
        3.1.2 IL-8分子结构及细胞组织来源
        3.1.3 IL-8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受体
        3.1.4 IL-8各亚型间的区别
        3.2 IL8在肿瘤发病中的生物学作用
        3.2.1 参与肿瘤血管形成
        3.2.2 抑制肿瘤细胞凋亡
        3.2.3 自分泌作用
        3.2.4 调节细胞外基质
        3.2.5 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
        3.3 IL8及亚型在不同性质的卵巢组织与外周血中的差异表达
        3.3.1 IL8在不同性质的卵巢组织与外周血中的差异表达
        3.3.2 IL8亚型在不同性质的卵巢组织与外周血中的差异表达
        3.4 IL8及亚型在卵巢上皮性癌发病中的分子机制
        3.4.1 IL-8的信号传导途径
        3.4.2 IL-8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分子机理
        3.4.3 IL-8各亚型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分子机理
        3.5 IL8在卵巢上皮性癌转移中的分子作用
        3.6 IL8在卵巢上皮性癌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3.6.1 IL-8检测在卵巢上皮性癌诊断上的临床价值
        3.6.2 IL-8在卵巢上皮性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3.6.3 IL-8判断卵巢上皮性癌预后的临床价值
    4 卵巢癌IL8及亚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IL-8三种亚型介导对卵巢上皮性癌SKOV_3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1.1.2.1 试剂
        1.1.2.2 试剂的配制
        1.1.3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细采用MTT法胞生长曲线测定
        1.2.2 细胞的生长周期
        1.2.3 细胞体集落形成实验
        1.2.4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
        1.2.5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IL-8蛋白表达对SKOV_3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2.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
        2.3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2.4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
        2.5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测定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白介素8(IL-8)对人卵巢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检索)方法
        2.1.1 检索的数据库
        2.1.2 检索词
        2.1.3 检索时间期限
        2.2 资料选择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资料的收集和方法学质量评估
        2.4 资料提取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3.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3 统计学分析结果
        3.3.1 异质性检验
        3.3.2 血清IL-8诊断卵巢癌的总体价值
        3.3.3 Meta回归分析
        3.3.4 敏感性分析
        3.4 发表偏移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L-8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临床预后相关性循证医学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检索)方法
        2.1.1 检索的数据库
        2.1.2 检索词
        2.1.3 检索时间期限
        2.2 资料选择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数据提取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3.2 异质性检验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总生存分析
        3.3.2 无疾病进展生存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白介素8(IL-8)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IL-8序列的获取
        2.2 IL-8蛋白序列比对及多重聚类分析
        2.3 IL-8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IL-8蛋白信息的获取
        3.2 IL-8蛋白序列获取及比对分析
        3.3 人IL-8基因结构及功能
        3.4 人IL-8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3.5 人IL-8蛋白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6)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脱氧核糖核酸酶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对象和方法
    一、材料和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观测指标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在读期间撰写论文
致谢

(7)桑杏平喘颗粒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综述
1 麻杏石甘汤作用机制及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1.1 方义分析
    1.2 麻杏石甘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1.2.1 抗过敏
        1.2.2 抗流感病毒
        1.2.3 治哮喘
    1.3 麻杏石甘汤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1.3.1 治疗动物肺炎
        1.3.2 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1.3.3 治疗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1.3.4 治疗家畜家禽哮喘、咳嗽
        1.3.5 治疗家禽其他疾病
    1.4 结语
2 安全药理学研究概况
    2.1 引言
    2.2 研究目的、意义
    2.3 研究进展
        2.3.1 国际国内发展动向
        2.3.2 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创新
    2.4 结语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桑杏平喘颗粒的急性毒性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动物
        2.1.2 药材
        2.1.3 药物的制备
        2.1.4 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桑杏平喘颗粒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设备及化学药品
        3.1.2 试验动物
        3.1.3 给药方案
        3.1.4 相关指标的观察测定
        3.1.5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一般状况
        3.2.2 对大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3.2.3 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2.4 病理组织检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对大鼠增重及脏器系数的影响
        3.3.2 对大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3.3.3 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桑杏平喘颗粒的安全药理学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对麻醉犬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2.2 对麻醉犬呼吸系统的影响
        4.2.3 对麻醉犬泌尿系统的影响
        4.2.4 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对麻醉犬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3.2 对麻醉犬呼吸系统的影响
        4.3.3 对麻醉犬泌尿系统的影响
        4.3.4 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
        4.3.5 其他
    4.4 结语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N-乙酰-5-甲氧色胺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N-乙酰-5-甲氧色胺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Mel的镇痛作用及其特点与作用部位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Mel镇痛作用机理的研究
        I、创伤痛时中枢敏化、阿片受体亚型、Mel受体及其合成代谢关键酶AANATmRNA表达的变化与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II、Mel对创伤痛大鼠中枢阿片受体亚型mRNA、中枢敏化及Mel合成代谢关键酶AANATmRNA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Mel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对阿片类镇痛药成瘾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新型镇痛药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NMDA受体与新型镇痛药的研发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三 新型镇痛药氟吡啶的镇痛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9)散风解表颗粒剂药效学研究—制剂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散风解表颗粒剂对干酵母所致发热大鼠解热机制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2 散风解表颗粒剂止咳作用的实验研究
    2.1 散风解表颗粒剂对的小鼠止咳作用
        2.1.1 对象和方法
        2.1.2 结果
    2.2 散风解表颗粒剂对豚鼠的止咳作用
        2.2.1 对象和方法
        2.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散风解表颗粒剂化痰作用的实验研究
    3.1 散风解表颗粒剂对小鼠化痰作用的实验研究
        3.1.1 对象和方法
        3.1.2 结果
    3.2 散风解表颗粒剂对大鼠排痰量的影响
        3.2.1 对象和方法
        3.2.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散风解表颗粒剂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
    4.1 散风解表颗粒剂对组胺喷雾引起豚鼠哮喘的影响
        4.1.1 对象和方法
        4.1.2 结果
    4.2 散风解表颗粒剂对豚鼠离体完整气管平滑肌的影响
        4.2.1 对象和方法
        4.2.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 散风解表颗粒剂抗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5.1 散风解表颗粒剂对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5.1.1 对象和方法
        5.1.2 结果
        5.1.3 讨论
        5.1.4 小结
6 散风解表颗粒剂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6.1 散风解表颗粒剂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作用
        6.1.1 对象和方法
        6.1.2 结果
        6.1.3 讨论
        6.1.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抗病毒中药治疗感冒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比色测定法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比色测定法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分析[J]. 宋凤茹,杨治中. 人民军医, 1976(01)
  • [2]二胺氧化酶作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早期诊断指标的实验研究[D]. 蔡长茂. 汕头大学, 2011(04)
  • [3]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对雷公藤致骨髓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高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05)
  • [4]新型牙根尖充填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耀忠. 东南大学, 2015(07)
  • [5]白介素8(IL8)及亚型与卵巢上皮性癌相关性研究[D]. 王爱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6]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脱氧核糖核酸酶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D]. 何旋芳.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7]桑杏平喘颗粒的安全性评价[D]. 刘晓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8]N-乙酰-5-甲氧色胺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淑慧. 第三军医大学, 2003(02)
  • [9]散风解表颗粒剂药效学研究—制剂学评价[D]. 佟若菲.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10]肝癌酶谱定性诊断研究进展[J]. 冷耀明,张季敏,姚宁强. 九江医学, 1994(04)

标签:;  ;  ;  ;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比色法初步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