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一、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严文沁[1](2020)在《劳动力流动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1990-2018年江苏省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与江苏城镇化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短期内,滞后1期的城镇化水平是劳动力流动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进程不存在显着的推动作用。此外,从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空间差异化的角度分别从省级宏中微三个层面提出了展望。

詹琳[2](2019)在《江苏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人才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核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能够更好的吸引和维持企业所需人才,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在人力资源区域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对于企业而言则存在着人力资源供求不匹配现象,一方面企业对所需人才的储备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员工跳槽率逐年递增。为了解决地区间人力资源分布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更好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对地区间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制定相应政策进行引导。本文尝试以江苏为例开展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方面是对江苏省加快人才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号召的有利回应,另一方面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和教育大省,以江苏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意义。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总结,梳理出影响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江苏企业员工就业选择特点及建设人才强省战略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从微观环境因素和宏观环境因素两大模块构建了影响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设计了影响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意愿的三级指标体系。通过在江苏省内的苏北、苏中、苏南分别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经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企业员工发放调查问卷获得分析样本。运用非参数检验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初次就业和再次就业员工的就业区域选择是否存在差异。在对员工选择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子与就业区域选择的关系,并将初次就业群体与再次就业群体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企业员工的初次就业和再次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存在显着差异。初次就业群体就业区域的选择受自身工作满意度、资源、情感需求以及企业户籍偏好的影响较大。再次就业群体在选取就业地时,增加了对婚姻的考量,更加关注户籍对家庭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基于研究得到的结论,就江苏区域企业招聘员工提出了政策建议,即从招聘公平性、员工管理有效性、企业文化包容性、福利制度完善性等方面增强企业人才吸引力。同时,从加强就业指导、改善人才流动政策制度、加强经济建设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刘宁[3](2019)在《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增强消费力、提升消费需求已演变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挑战。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出口导向、投资拉动和依靠内需消费的新旧功能转换期,原有以投资和出口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凸显。增强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能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内生动力,而消费力直接决定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建国以来,随着体制的逐步开放,江苏省南、中、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愈发明显,消费水平、消费环境等诸多因素区域差距显着,区域间的差距带动了区域间的人员流动,商贸旅游联系也更加密切,加之近些年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消费跨区流动的现象日益突出。区域间消费力流入、流出现象的加剧对区域均衡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消费函数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制度变迁理论,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等对江苏省区域居民消费力的流动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有限开放阶段、开放阶段的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相对差异及绝对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1990-2017年的研究时段内,江苏省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均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绝对差异呈现:缓慢上升-小幅下降-大幅上升的总趋势,有限开放阶段以缓慢上升为主,开放阶段以小幅下降、大幅上升为主。相对差异呈现:大幅下降-大幅上升-小幅上升-平缓下降的总趋势,有限开放阶段以大幅下降、大幅上升为主,开放阶段以小幅上升、平缓下降为主。其次,运用Panel-Data模型对影响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具有正向影响,但随着制度的变迁,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的作用不断降低;随着制度的逐步变迁,对外开放程度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产生影响,就整体而言其影响为负,且影响程度加大;产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具有拉动作用;收入水平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具有挤出效应;基础设施水平、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对区域居民消费力净流入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作用方向并不一致。最后,为增进江苏省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入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吸引外部劳动力流入以增强区域消费力流入;二是推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吸引区域外部消费力;三是鼓励居民内需消费,提升区域消费“软环境”;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区域消费“硬环境”;五是制定人才引进战略,落实人才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六是强化互联网经济,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增强扶持力度,让电商为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入注入活力。

尹慧慧[4](2019)在《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资源的重新配置,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时,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同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就业结构同步变动来提供相应的劳动力资源,否则将不利于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调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实体经济和社会资源共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然而由于市场体制、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就业结构的变动相比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不一致,不利于产业进一步的优化升级,也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因此,为促进江苏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为政府在今后制定政策给予一定的建议。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归纳总结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首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现状时,发现江苏省产业结构已调整为“三、二、一”模式,而就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格局,江苏省就业结构的转变没有跟上产业结构的调整;运用相关系数发现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较为密切;运用协同系数以及耦合协调度指标发现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稳步提高,然而仍存在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现象。其次,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水平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起到抑制作用,而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劳动力素质以及城镇化进程均有利于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随后,进一步分析江苏省三大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发现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对该地区两者协调性的影响程度最大,而苏中、苏北两个地区的协调性受当地工业化进程影响最强。最后,结合前面的实证分析结果以及发展现状,从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几方面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从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以及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可行的就业政策,进一步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朱怡[5](2020)在《城乡新增建设用地时空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也愈发严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研究话题,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必须面对的经济社会问题。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时期,城乡要素配置是影响城乡发展乃至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高居难下的重要原因。中国特色的二元土地制度体系下,城乡新增建设用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载体,其转化和配给过程中涉及到各部门利益的分配和调整,这个过程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吗?即:城乡新增建设用地是否能够通过改变要素配给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从而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内含规律?是否能通过有效配给城乡新增建设用地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城乡新增建设用地作为城镇化、工业化重要配置要素的中国而言,需要对这一问题作出更为科学的回答。鉴于此,本项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揭示中国特色制度背景下城乡新增建设用地时空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路径,对于拓宽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思路、以及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机制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的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从居民收入结构及来源的角度切入,将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细化为结构优化效应、资本积累效应、财产显化效应、政府保护效应和劳动力流动效应作用,探讨了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路径;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运用2006-2014年这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的22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全国整体、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江苏省三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从而揭示中国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作用效应及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为了增强研究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本文还单独以江苏省为个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运用2006-2017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系统的验证,补充论证了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全国层面:(1)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总量、城市新增建设用地配给量、建制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给量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先增后减的“倒U”型曲线关系;农村居民点新增建设用地配给量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2)当前中国正处于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城乡收入差距到达拐点时城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建制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给规模分别为71141公顷、39124公顷、54052公顷。就中国的发展阶段和态势来看,到达拐点仍需较长时间。(3)不同类别的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4)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支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教育投入提升却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是财政教育支出的城镇倾向惠及了更多城镇居民,扩大了城镇与农村的人力资本差距,引发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二)分区层面:(1)欠发达地区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总量、城市新增建设用地配给量、建制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给量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先增后减的“倒U”型曲线关系,对应拐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值分别为25627公顷、6662公顷、9665公顷;农村居民点新增建设用地配给量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2)欠发达地区现阶段各类型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发达地区各类型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均不显着,且在以江苏省为个例研究中发现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由此推断发达地区有可能已经越过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阶段,进入收缩阶段。为此,建议:一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调控城乡新增建设用地在不同区域间的配给规模,提高配给效率;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城乡新增建设用地减量化、合理化、高效化发展;三是要发挥制度优势,进一步推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更加关注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重要性和时空效应,以期为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朱志远[6](2018)在《产业集聚对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省工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在经济奇迹般增长的同时,一方面,中国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不但没有随之改善,反而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隐患;另外一方面,随着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空间集聚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江苏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大省,经济经历了持续和快速的增长,但是省内发展差异较大,已经形成苏南、苏中和苏北梯度发展态势,苏南地区的收入要远高于苏中和苏北,同时苏南地区工业集聚程度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苏中和苏北集聚程度虽然低于苏南,但集聚的进程在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产业集聚和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产业集聚外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劳动力、物质资本和知识技术三大生产要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又会通过劳动力收入的变化显现出来,进而可能造成产业集聚地和非产业集聚地劳动力的收入差距,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两者的影响机理。接着以江苏省13市的工业为研究样本,计算了各个城市的工业区位熵和区域收入差距指数,描述性的分析江苏省工业集聚空间特点以及近年来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同时为增加结果的准确度,通过文献研究加入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度,对工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进行了线性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两者显着正相关。另外考虑到区位熵的局限性和江苏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本文分别以苏南、苏中和苏北为研究样本,进一步通过研究工业集聚对地区劳动力收入的影响对上文的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定性检验,回归结果显示,工业集聚对苏中地区劳动力收入的拉动最为明显,苏北紧随其后,对苏南地区的拉动作用最小,对不同地区劳动力收入拉动力的不同造成了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验证了理论模型中的命题假说。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本文认为,工业集聚会扩大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而工业集聚对劳动力收入影响的地区差异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对此江苏省政府要加快苏南地区工业产业升级,促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苏中和苏北地区工业集聚水平,推动工业的全面发展;同时完善省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以此来提高苏中和苏北地区劳动力收入水平,缩小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发挥工业集聚的最佳效应,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樊士德,宋颖[7](2018)在《劳动力流动对江苏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兼谈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文中指出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推进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呈现"漂浮式转移"或"钟摆式转移"的非稳态特征,显着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永久式的"市民化转移"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民化转移"。因此,基于中国差异化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和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效应?影响程度如何?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又是如何?现有的城镇化水平是否被高估?对此,本文以江苏为例,重点对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内在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二者协同和耦合的路径选择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实施对策,不仅对江苏,也对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化二者的协同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具有现实意义。

樊士德,宋颖[8](2018)在《劳动力流动与江苏城镇化协同机制研究——兼谈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推进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呈现"漂浮式转移"或"钟摆式转移"的非稳态特征,显着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永久式的"市民化转移"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民化转移"。因此,基于中国差异化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和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效应?影响程度如何?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又是如何?对此,以江苏为例,重点对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内在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二者协同和耦合的路径选择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实施对策。研究表明,省外的劳动力流入和省内的劳动力流动均显着推高了江苏的城镇化,省外劳动力流入相比省内劳动力流动效应更为明显。在控制变量中,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对江苏城镇化都有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而空间聚集程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则对江苏城镇化具有负向影响。分地区的研究还发现,江苏城镇化呈现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因此,需要多管齐下,实现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王晓凤[9](2017)在《江苏省人口转移的地区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资源,尤其是高级劳动力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之一。在人口流动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吸引并留住人口资源成为地区重视的问题。本文从江苏省人口转移的角度出发,将转移人口进行分类,并结合江苏省1999-2015年相关数据,分析对比不同转移方式人口的地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而研究地区对转移人口的拉力和推力,以期对研究江苏省人口转移问题和地区协调发展有所帮助。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对比不同人口转移方式的地区规模,得出了如下结论:非永久性人口转移规模远大于永久性人转移规模;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迁移规模差异显着,其中苏北地区以迁出为主,苏南地区为迁入为主;地区人口数量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协调,苏南区域依然存在较大的人口接纳空间,而苏北地区仍有大量剩余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纷繁复杂,绝大多数影响因素都来自外界环境。迁入迁出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等都会对人口的迁移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各地区的区域发展现状、综合实力等差异造成对人口的吸引力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重点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活环境等方面实证分析地区对人口转移的推拉作用。根据实证结果,发现非永久性转移人口主要追逐的经济利益,偏重关注地区经济收入和开放贸易,但此种经济因素拉力作用随时间减弱;而永久性转移人口更注重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从经济、城建资源、生态环境和消费环境对地区给予全面评估。同时地方政府政策对于不同转移方式的转移人口作用不同,即地方政府福利政策对对永久性转移人口转入有较强的拉力作用。根据分析所得结论,即苏南在地区发展和资源禀赋存在明显竞争优势,人口注重转移后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口转移地区规模发展落后于地区经济发展等,从户籍制度、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政府部门人口规划和地区发展有所帮助。

糜赢[10](2016)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劳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有利于促进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江苏省是全国的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存在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江苏省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人口资源的优势,从而阻碍了江苏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阻碍了江苏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面对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江苏省农村劳动力流动以及其对江苏经济的影响效应。首先,本文简单阐述了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劳动力流动产生的原因、研究了劳动力流动与农业和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原理等。然后,利用江苏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同时,引用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对经济增长进行理论分析,同时运用江苏省各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江苏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分析了江苏省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够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江苏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促进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快江苏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二、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劳动力流动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典型事实与理论分析
四、劳动力流动与江苏新型城镇化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选取与描述
    (二)模型设定
    (三)实证分析
        1.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与VAR模型估计
        2. 协整检验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启示

(2)江苏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3 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及问卷调研
    3.1 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理论分析框架
    3.2 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3 问卷调查与问卷设计
    3.4 信度效度分析
    3.5 江苏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现状分析
4 江苏省企业员工初次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1 初次就业被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
    4.2 初次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4.3 初次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 江苏省企业员工再次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5.1 再次就业被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
    5.2 再次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5.3 再次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优化江苏企业员工引才留才的对策建议
    6.3 研究存在的不足
    6.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消费力测评研究
        1.2.2 消费力影响因素研究
        1.2.3 区域消费力差异研究
        1.2.4 消费力流动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消费力
        2.1.2 居民消费力流动
        2.1.3 区域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函数理论
        2.2.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3 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机理分析
        2.3.1 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
        2.3.2 对外开放程度与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
        2.3.3 其他因素与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
3 不同阶段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差异分析
    3.1 研究阶段划分
    3.2 不同阶段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差异测度
        3.2.1 测度方法与样本数据
        3.2.2 封闭阶段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差异分析
        3.2.3 有限开放阶段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差异分析
        3.2.4 开放阶段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的差异分析
    3.3 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差异的时空演变
4 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成因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4.1.1 面板数据模型
        4.1.2 模型设计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2.1 变量选取
        4.2.2 数据说明
    4.3 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协整检验
        4.3.3 回归分析
        4.3.4 内生性分析
        4.3.5 实证结果分析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吸引区域外部人员流入
        5.2.2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5.2.3 鼓励居民内需消费,提升区域消费“软环境”
        5.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消费“硬环境”
        5.2.5 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
        5.2.6 强化互联网经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结构
        2.1.2 就业结构
    2.2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动理论
        2.2.1 配第—克拉克定理
        2.2.2 库兹涅兹法则
        2.2.3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理论
        2.2.4 就业结构转变滞后理论
        2.2.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3.1.1 江苏省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分析
        3.1.2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
        3.1.3 与部分省市产业结构的横向比较分析
    3.2 江苏省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3.2.1 江苏省就业结构演变趋势分析
        3.2.2 江苏省就业结构的演变特征
        3.2.3 与部分省市就业结构的横向比较分析
    3.3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
        3.3.1 相关系数分析法
        3.3.2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测度
    3.4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分析
        3.4.1 协同系数分析法
        3.4.2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测度
    3.5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耦合协调程度分析
        3.5.1 耦合协调度分析法
        3.5.2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整体协调性测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4.1.1 工业化进程
        4.1.2 劳动力市场化程度
        4.1.3 技术进步
        4.1.4 劳动力素质
        4.1.5 城镇化水平
    4.2 基于时变系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介绍
        4.2.2 变量选取
        4.2.3 单位根检验
        4.2.4 协整检验
        4.2.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2.6 变参数模型
        4.2.7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省三大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1 江苏省三大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差异分析
    5.2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介绍与指标选取
        5.2.2 苏南地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5.2.3 苏中地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5.2.4 苏北地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5.2.5 研究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产业方面
        6.2.2 就业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城乡新增建设用地时空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2 研究综述
        2.2.1 城乡收入差距相关研究
        2.2.2 土地要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相关研究
        2.2.3 建设用地配给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
        3.1.2 人均可支配收入
    3.2 理论基础
        3.2.1 城乡融合理论
        3.2.2 城市偏向理论
        3.2.3 二元经济理论
        3.2.4 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
        3.2.5 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3.3 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影的影响机理
        3.3.1 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3.3.2 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3.3.3 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综合影响
第四章 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与城乡收入差距时空变化
    4.1 中国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时空变化分析
    4.2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时空变化分析
    4.3 区域发展差异与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
    4.4 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与城乡收入变化关系:初步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全国样本的检验
    5.1 模型选取与说明
        5.1.1 变量选取
        5.1.2 模型选取
    5.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 模型估计与分析
        5.3.1 全国范围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3.2 分地区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第六章 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江苏省个案分析
    6.1 研究区选取说明
    6.2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与城乡新增建设用地配给
    6.3 模型结果与讨论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6)产业集聚对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省工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集聚外部效应的相关研究
        1.2.2 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2.3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产业集聚对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度量指标
        2.1.1 产业集聚及度量
        2.1.2 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及度量
    2.2 产业集聚外部性的理论概括
        2.2.1 增长极理论关于产业集聚外部性的研究
        2.2.2 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聚外部性的研究
    2.3 产业集聚对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
        2.3.1 劳动力流动下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
        2.3.2 物质资本流动下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
        2.3.3 知识溢出下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
3 江苏省工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的现状
    3.1 江苏省工业集聚现状
    3.2 江苏省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现状
4 产业集聚对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与计量模型设定
        4.1.1 变量的选取
        4.1.2 计量模型的设定
    4.2 数据的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4.3 面板模型的选择
    4.4 实证结果
    4.5 稳定性检验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快苏南地区工业产业升级,促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5.2.2 提高苏中和苏北地区工业集聚水平,推动工业的全面发展
        5.2.3 完善省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引导生产要素流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劳动力流动对江苏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兼谈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界争论:劳动力流动是否促进了城镇化?
    (一) 促进论
    (二) 抑制论
三、指标选择与理论模型建构
    (一) 指标选择与测算
        1. 城镇化水平
        2. 劳动力流动
        2.工业化
        3. 农业现代化
        4. 对外贸易
        5. 经济发展
        6. 空间聚集程度
        7. 财政支出
        8. 城乡收入差距
    (二)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 计量模型构建
四、实证与结果分析
    (一) 实证检验
    (二) 实证结果分析
        1. 省外劳动力流动
        2. 省内劳动力流动
        3. 工业化
        4. 农业现代化
        5. 对外贸易
        6. 经济发展
        7. 空间聚集程度
        8. 财政支出
        9. 城乡收入差距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选择

(8)劳动力流动与江苏城镇化协同机制研究——兼谈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界争论:劳动力流动是否促进了城镇化?
    (一) 促进论
    (二) 抑制论
三、指标选择与理论模型建构
    (一) 指标选择与测算
        1. 城镇化水平
        2. 劳动力流动
        3. 工业化
        4. 农业现代化
        5. 对外贸易
        6. 经济发展
        7.空间聚集程度
        8. 财政支出
        9. 城乡收入差距
    (二)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 计量模型构建
四、实证与结果分析
    (一) 实证检验
    (二) 实证结果分析
        1. 省外劳动力流动
        2. 省内劳动力流动
        3. 工业化
        4. 农业现代化
        5. 对外贸易
        6. 经济发展
        7. 空间聚集程度
        8. 财政支出
        9. 城乡收入差距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选择

(9)江苏省人口转移的地区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口转移研究
        二、关于江苏省人口转移研究
        三、关于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
第二章 相关概念说明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说明和界定
        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二、非永久性转移和永久性转移
        三、转移、迁移、流动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推-拉理论
        二、收入差异理论
        三、成本—效益迁移理论
        四、马克思的人口流动理论
第三章 江苏省人口转移的地区特征
    第一节 人口转移的历史变迁
        一、进程回顾
        二、转移特征
    第二节 非永久性人口转移的地区差异
        一、人口转移的地区规模及变化
        二、人口转移的类型及区域划分
    第三节 永久性人口转移的地区差异
        一、人口转移的地区规模及变化
        二、人口转移的类型及区域划分
    第四节 人口转移的地区潜力
        一、人口分布的均衡性分析
        二、人口转移的地区潜力容量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江苏省人口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计和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计说明
        二、变量选择
        三、数据收集及说明
    第二节 非永久性转移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计量结果及检验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永久性转移人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计量结果及检验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一节 结论
        一、地区发展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苏南地区优势明显
        二、户籍等政策影响重大,人口注重转移后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人口转移规模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地区存在转移空间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外来人口市民化管理
        二、鼓励地区招商引资,提高经济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三、构建地区间产业联动机制,推进人力供给结构调整
        四、注重优化地区资源配给建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农村劳动力流动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动态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
    2.1 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2.2 劳动力流动与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关系
    2.3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原理
第三章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特征分析
    3.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3.2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
    3.3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
第四章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2 江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分析
    5.2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江苏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6.1 江苏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2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劳动力流动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研究[J]. 严文沁. 北方经贸, 2020(08)
  • [2]江苏企业员工就业区域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詹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3]江苏区域居民消费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刘宁. 扬州大学, 2019(01)
  • [4]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尹慧慧. 江南大学, 2019(12)
  • [5]城乡新增建设用地时空配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 朱怡. 南京大学, 2020(02)
  • [6]产业集聚对地区间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省工业为例[D]. 朱志远. 扬州大学, 2018(02)
  • [7]劳动力流动对江苏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兼谈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J]. 樊士德,宋颖.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8(01)
  • [8]劳动力流动与江苏城镇化协同机制研究——兼谈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J]. 樊士德,宋颖.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9]江苏省人口转移的地区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D]. 王晓凤.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17(01)
  • [10]农村劳动力流动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糜赢. 南京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