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商银行境外机构的发展战略

论工商银行境外机构的发展战略

一、论试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武帅峰[1](2014)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资大型商业银行在股改上市之后,公司治理机制趋于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取得显着提升,资本金充裕。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资银行业的利润规模和增速在全球银行业中排名靠前,初步具备了海外扩张的基础和实力。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造成发达国家银行业遭受严重冲击,银行估值水平下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国家普遍降低了外资银行的进入门槛,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近年来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取得了一些进展,境外分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相对于汇丰、花旗等国际化程度领先的全球性大银行,中资银行境外资产占比、境外机构的盈利能力、业务综合化和本土化程度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发展关系到中资非金融企业走出去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关系到中国能否从“世界工厂”变成“金融大国”,关系到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能否进一步的增加。同时非金融企业走出去也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提供了丰富的跨国金融服务需求,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增强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中资银行与非金融企业相互扶持结伴出海,对于中国经济更好的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激发了本文的研究动机。以往文献大多着重于银行海外扩张的动因、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的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方式以及在东道国的机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较少深入、全面、系统、量化的考察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现状特征、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资本市场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反应和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实际经营状况。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研究甚至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银行海外扩张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这个主题,重点研究以下四个问题:(1)通过构建国际化程度衡量指标,量化分析当前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现状、特征、中资银行内部国际化程度的排名,以及中资银行与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全球性大银行之间的差距。(2)中资银行海外扩张面临区位选择问题,本文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验证得出稳健的结论,以此指导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3)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行为抱有什么样的预期、是否看好银行海外扩张的前景、中资上市银行海外扩张行为对其股票市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采用财务分析法,分析中资银行走出去之后,海外机构的经营业绩表现如何、对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带来多大贡献、是否在东道国市场具有竞争力。通过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中国银行是当前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翘楚,其境外资产、收入、净利润及员工数量占比都显着高于另外四家中资国有控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位居第二梯队,中国建设银行排名第四,中国农业银行国际化程度排在最后。近年来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数量总体攀升的同时,从境外机构的地理分布上看,在亚洲以外地区的一级金融机构数量增长速度快于亚洲地区,境外机构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港澳地区的局面有所缓解,全球化分散程度逐步提高。从收入构成来看,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过于依赖传统信贷业务,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比过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业务的综合化程度明显低于花旗、汇丰等国际性程度领先的银行。由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历史不长以及境外机构数据搜集整理难度较大等因素制约,以往文献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很少采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本文有别于以往学者的研究,通过广泛的数据搜集,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中资银行海外扩张优先选择进入国际金融中心,并且明显具有追随客户的动机,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额和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对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具有正向引导作用。东道国较高的经济开放程度也有利于吸引中资银行进入。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还存在追求利润动机,倾向于到盈利机会多,总税率较低的国家展开经营。此外为降低海外机构的风险,中资银行倾向于到政府管理效率高、法制保障有力的东道国经营,有意识的避免进入货币趋于贬值的国家和地区。实证研究还发现,中国北京与东道国首都的地理距离、中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别程度、东道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道国的GDP增长率、征信信息深度指数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不构成显着影响。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公告发布前后银行股票价格相对与市场指数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表明,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前景的预期受目标方银行估值溢价水平、并购公告前后的经济景气程度、被并购方主营业务是否属于传统信贷业务等方面的影响。从总体上看,除了建设银行收购美银亚洲、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由于溢价过高和并购正处于金融危机期间而不被投资者看好以外,近年来其他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在事件期都取得了显着地正向累计超额收益,可见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抱有乐观预期,认可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战略。通过对比分析中资银行母行与境外主要分支机构的财务指标,以及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与东道国本土主流银行的财务指标变动趋势发现:在2005年-2012年,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盈利能力较为稳健,甚至在部分年份,一些境外分支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同期国内母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境外分支机构的债务偿还能力指标均处于可控范围内,风险应对能力较强。从发展能力上看,近年来中资银行的权益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也仅是稍有下滑。从收入构成上看,近年来中资银行营业收入中净利息收入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稳步上升,中资银行业务综合化程度正在提高。但是中资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水平、产品的多样化程度与花旗、汇丰等国际性大银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业务构成与母行类似,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业务的综合化程度与东道国主流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内外部环境,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中资银行要抓住国际金融市场变革的宝贵机会,从长期战略角度出发,加快海外扩张步伐,提高境外资产和收入占比,降低资产、收入过于集中在国内的风险,增强银行收入和盈利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稳定性。(2)海外扩张优先选择进入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学习全球领先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重点布局与中国双边贸易密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较多的东道国或地区,充分满足实体经济贸易、投资产生的真实金融服务需求,将银行自身的海外扩张战略与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相互扶持共同发展。(3)结合新设和并购两种形式加快完善境外机构网络建设。并购对象的选择要兼顾资产质量、双方机构网络互补性、并购成本经济性的统一,确保高速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可控,最大程度发挥并购整合的协同收益。(4)以客户为导向,针对东道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竞争优势,增加业务种类的多样性,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国内外分支机构统一互联、安全高效的业务处理系统,增强不同分支机构、业务种类间的协同效应。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育、吸引和储备,提高银行的专业化经营能力。(5)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政策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增强与东道国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维护中资银行在东道国的合法权益。

刘洋[2](2015)在《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绩效评估与战略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五年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涌入带给中国金融机构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与此同时,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完成,银行业自身实力不断提升,加之传统金融服务业务利差逐渐缩小,商业银行出于拓宽自身业务范围、增强全球竞争实力的目的,2006年一批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尝试通过海外并购方式进入他国市场,随之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性质的金融机构也加入海外并购大潮中,并于2007年迸发了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高潮。然而,随之而来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使一些盲目“走出去”的金融机构遭受了打击。但是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发达经济体经济下滑、资产低估与新兴市场国家力量处于上升期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使得中国实体企业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不断刷新纪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逐年扩大,已由贸易大国转向投资大国,相应地对综合化、国际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中国金融机构本着“追随客户”的基本动机,再次通过海外并购方式实现其国际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基于此背景,研究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风险防范、绩效评估以及战略选择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适用银行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出发,结合现实的国际宏微观环境,寻找我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可行条件,并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进程,分析了其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风险,鉴于金融机构运营活动的特殊性,着重对法律监管风险进行了深度剖析;其次结合财务指标从不同视角对我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活动绩效进行了评价,得出整体业绩较为稳定的结论;最后通过借鉴国际先进同业海外发展的先进经验,从更高的层面指出海外并购行为不是静态的时点活动,并购后的整合发展才是决定最终成败的关键环节,因此,提出在金融机构自身做出正确战略选择的同时,国家也要对其活动予以支持,达到共赢局面。

赵淳忠[3](2013)在《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研究 ——以新加坡分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近10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纷纷布局海外市场,商业银行国际化已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战略。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发展现状的分析,以作者亲身工作经历为体会,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营发展分析,旨在寻求加速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进程的主要举措,探索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的主要战略,也为中国银行业真正走出海外,更多的跻身世界一流银行指明方向。首先,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潮流必然是加快国际化步伐。受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等因素影响,中国的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投身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实现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促使商业银行要正视这一事实。同时,国内外经济环境面临的形势纷繁复杂,后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仍未消除。因此,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国际化进程的实际困难是很明显的,海外机构的拓展要不断面对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发展现状说明目前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目前发展现状的分析,解决阻碍加快发展的问题,前瞻性的预测发展趋势。其次,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近年来的集团经营和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作为银行业走出海外的先驱,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进程已经有20年历史,近年来的海外机构布局更是不断提速,欧洲、美洲、甚至在亚洲的巴基斯坦都新开设分行。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作为中国工商银行最早的境外营业机构,致力于为进军东南亚市场和进入中国市场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促进工商银行集团海外业务的迅速发展。虽然新加坡分行紧紧围绕总行的战略部署和全行经营发展目标,加快战略转型,以人民币业务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贸易融资和客户存款业务,推动分行经营效益的跨越式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新加坡金融同业的差距依然很大。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既是工商银行所有海外机构的经营缩影,也是中国银行业海外机构的真是体现。最后,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营分析,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健康快速发展是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走出适合自己的拓展之路,又要借鉴日本、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海外拓展的前车之鉴。既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又不能墨守陈规,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机构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利用我国坚持对外开放这一政策,坚持“走出去”,这既是战略选择,也是必经之路。同时坚持依靠母行的实力,坚持内外联动,依靠母行强大的客户和系统基础,加大海外拓展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海外机构的本土化经营,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海外机构的发展中去,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在现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提高海外机构的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海外机构拓展业务领域的同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银行业务人才。最终使海外机构的发展呈雨后春笋般显现出来,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

卢刚[4](2014)在《中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战略研究:动因、模式和绩效》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以往国内对海外投资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专门针对商业银行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战略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实务界则一定程度上依靠经验判断进行战略决策,对理论研究的需求比较迫切。本论文尝试对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的战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论文将战略问题分解为三个方面,即动因、模式、绩效;同时,结合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最新发展,把银行海外投资分为设立机构、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三个层次(以往的分类仅分为新设和并购两个层次)。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是提出了一个对海外战略研究的新的分析框架;其次是对商业银行海外新设、并购的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第三是从战略联盟资源观点的基本结论入手,引入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就联盟结构选择建立了模型。方法论上,论文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银行海外机构的设立、兼并收购领域,由于相关的数据资料较多,主要采取实证分析的方式;在海外战略联盟领域,由于相关的数据、以往的研究均比较少,主要以理论模型分析为主,再结合案例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海外业务对其绩效是有损害的。银行决定是否到海外去投资,最主要取决于其资产规模,而与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关系不大。商业银行海外资产规模的增长,与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增长有密切关系。在区域选择方面,经贸关系是最主要决定因素,其次是目标市场的风险状况、制度因素,目标市场的规模则影响不大。在海外并购的决策中,经贸因素、地域文化因素和市场因素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在海外新设与收购的选择方面,目标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文化相似程度越高、当地银行业集中度越低,以并购方式进入该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大。海外并购对上市公司的绩效也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而且交易的相对规模越大,对上市公司的绩效的破坏也越大,相对而言,上市银行海外并购对绩效的破坏要小一些。战略联盟作为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的新方式,预计未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战略联盟采取合资方式或是少数股权方式,主要取决于哪种结构下双方的共同价值最大,而与双方最初拥有的讨价还价的筹码(即谈判力)无关。谈判力只能决定在联盟结构确定后哪一方需要向另一方进行转移支付,以及转移支付的大小。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加速海外发展提出了建议。针对监管机构,本文建议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考虑各家银行的不同情况,实行一行一策、差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尽快取消银行海外业务“准出”的数量和区域限制,允许商业银行在总体战略框架下自主决策、自担责任;同时在考核评价、与国外监管沟通协调方面为商业银行提供支持。针对商业银行,本文就制定整体战略和区域战略、推进落地经营、把握并购时机、发挥联盟优势、加强人才储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冯伟龙[5](2020)在《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金融业为“一带一路”提供商机;而“一带一路”也为中国金融业开放和国际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工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商业银行,在支持“一带一路”上也成绩突出。在国内市场上,工行有着许多的优势,近些年也取得了各种荣誉,有着骄人的业绩。但来到境外,走进陌生的经济市场,没有了之前的众多优势,工行和其他国际性大银行、优秀的当地银行同台竞技,这时在国内被忽视的问题就会被放大,显露出来。工行在境外并不是毫无优势可言,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资企业也积极在海外扩张,在国际化发展中,还是更愿意寻找中资银行的身影。本文以国际化相关理论、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介绍了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发展现状,结合工行欧洲市场的特点,提出当前欧洲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使用PEST分析法对欧洲市场政治与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竞争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欧洲机构内部环境分析,最终通过SWOT分析,总结出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市场发展环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中国工商银行欧洲机构提供了更全面的环境分析,为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提供强大支持。结合欧洲市场战略目标,针对中国工商银行欧洲机构提出了欧洲市场发展的三大战略:扩张战略、创新战略、品牌战略。以此对应的三项保障措施:人才保障、风控保障、科技保障。本文认为,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市场已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在欧洲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客户来源较为单一,还涌现出诸如网点布局不合理、经营风险、核心业务缺失等问题。未来应该利用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优势,在网点布局、客户拓展、区域化管理等几个方面制定战略,清楚地阐明了欧洲机构规划蓝图,如何扩展欧洲市场以及欧洲业务的发展等相关内容。以进一步强化产品、市场、人员和品牌,提升欧洲机构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为中欧经贸往来的首选银行。

王承远,曹晖,白虹[6](1996)在《论试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文中认为论试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王承远,曹晖,白虹进入20世纪最后十年,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大大提高,银行业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的更高要求。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中国工商银行加速向国际化、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变,跨...

罗岚[7](2011)在《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进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银行业在全球跨国活动和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据份额的快速增长,金融服务市场已变得越来越趋向全球化。在当今全球银行业结构发生战略调整之际,中国商业银行也纷纷顺应形势,将“国际化经营”作为未来五到十年发展的战略目标。2007年以来,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加剧了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使得中国商业银行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进一步加快自身跨国经营的步伐,提高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从而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实力。由此可见,目前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问题显得更加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进入模式为研究对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文密切结合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实践,既分析了其跨国经营特有的驱动因素,又指出了当前以及今后中国商业银行应该选择何种市场进入模式、何种组织形式来具体实施跨国经营。本文的研究注重从理论到实践,从整体到个体的逻辑思维方式,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企业的行业特质,决定了其在进行跨国经营决策时特有的影响因素,也使其在进入海外市场时不能和制造业公司一样采取线性的方式逐步推进,而是倾向于直接选择具有高控制度的进入模式,即新建和跨国并购。本文运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作为解释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动因的理论框架,对影响其跨国经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国际化经验、中国对东道国(地区)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以及东道国(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收入水平和银行业监管环境都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产生显着影响,并由此得出“追随客户”、扩大国外市场份额、多元化经营以及分散金融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主要动因。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是通过新建模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如何正确选择其海外机构的组织形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作为跨国银行海外机构最主要的海外分行和子银行形式,由于两者在设立成本、业务范围和监管责任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而决定了两者不同的适用范围。本文运用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和东道国的相关数据,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组织形式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海外分行形式比较适合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初级阶段的需要,但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银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未来各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子行化”趋势,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主要形式必然会由分行向子银行转变。从全球跨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新建是跨国银行早期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后,面对不断加速的金融全球化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掀起了一次次跨国并购的浪潮。跨国并购避免了以新建模式进入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为银行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有效途径,成为现代银行实现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指出,随着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市场进入模式应该从以新建为主逐步向新建和跨国并购并举转变。本文运用案例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并购规模、并购方式、区域跨度等方面将汇丰集团和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案例做了对比研究,并从中获得了诸多实施跨国并购战略的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给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机遇和挑战,指出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应认真学习和借鉴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有利条件,通过有效的并购及其整合,加速推进其国际化的进程。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银行所制定的战略和行为特征各不相同。由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故本文认为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总结前文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在稳定中求增长,选择温和型国际化路径,通过有效的跨国并购,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而对于国际化程度较低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应在国内银行业市场稳扎稳打,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做大做强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模式向海外拓展。

张臻臻[8](2019)在《商业银行海外横向并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文中认为社会与经济的稳定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银行业是金融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银行海外并购是银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实施国际化战略成为必然趋势。从2006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横向并购活动开始逐渐增加,且交易规模庞大并表现出一定的行业特征。本文首先论述了并购与企业价值的相关理论,为文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着重从股东财富效应与管理层经营绩效方面研究工商银行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民生银行并购美国联合银行,这两个成功并购与失败并购的典型案例,并利用托宾Q理论对企业未来价值进行评估。企业价值的变动来自于股东财富的变化与管理层经营绩效的变动,对于股东财富价值最直观的观察就是股价的变化;对于管理层经营绩效的评估可从评价并购绩效的指标方面考察。通过研究商业银行海外横向并购的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得出以下结论:成功并购和失败并购都会在短期内影响企业价值,成功并购增加股东财富,失败并购降低股东财富。成功的并购在长期对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影响较大且有正面影响,失败的并购在长期对成长能力影响较大且有负面影响。本文希望成功案例为商业银行提供海外横向并购的理论支持与运作方式。同时,失败案例为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借鉴。两个案例能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杨丽华[9](2013)在《基于学习效应的中资银行国际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新兴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对企业国际化学习效应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进行了梳理。围绕着银行国际化“学习效应”这一主题,本研究超越了OLI范式的研究框架,突出了“学习动因”、“国际化经验”与“国际化学习”等变量在模型构建中的地位,沿着从宏观到微观的演进逻辑,分三个专题对学习效应作用于银行国际化进程与国际化行为的作用机理,并对国际化学习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实证考量。专题一构建了经验知识作用于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分析框架,考量了学习效应对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向国际化经验和外向国际化经验作为学习效应的两种传导途径,对银行外向国际化进程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相对而言,银行业对外开放所获取的内向国际化经验对其国际化程度的促进效应要比银行海外经营所获取的外向国际化经验的促进效应明显得多。这也许与中国银行业外向国际化历程较短、学习效应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这一因素有关。就银行层面的实证结果来看,中国银行外向国际化经验的回归系数高于整个行业层面的回归结果,而工商银行的回归系数明显低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更低,这验证了银行学习效应的释放与其外向国际化历程的长短有关。专题二构建了基于学习动因的银行区位选择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学习效应对银行国际化行为的影响。本章超越了OLI范式的框架,基于我国银行企业国际化行为特征,着重对学习动因与银行区位选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理论模型,更适合解释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跨国公司(以下简称EMNCs)的FDI行为。基于行业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三个解释变量中,学习动因对区位选择的作用最显着,其次是市场寻求型动因,而顾客追随动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最小,且贸易追随型动因的影响要大于投资追随型的。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动因具有EMNCs所显现出来的双重性特征,既有EMNCs所特有的学习导向型动因,也有如发达国家MNCs一样的机会寻求型动因,但学习动因的作用效应更明显。从控制变量的实证结论来看,文化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性变量在两种模型下的回归系数均显着大于零,说明母国与东道国的市场相似性对于促进我国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具有重要正向影响。当东道国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时,尤其是我国香港地区时,该效应更明显,说明“进程论”对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专题三基于寡占反应视角构建了银行国际化学习行为模型,进一步探讨了银行国际化中的学习路径。本章在Dunning(1981)的经典折衷模型基础上引进了寡占反应变量,对银行学习行为进行了量化考证。研究结果表明,模仿主要竞争对手的行为是中资银行进行国际化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论是区位选择还是进入模式方面,工商银行的模仿学习行为最明显,建设银行次之,说明国际化历程越久的银行,寡占反应越明显。鉴于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这3家银行的国际化历史较短,其区位选择与进入模式尚未呈现出某种趋势性特征,其寡占反应是否成立,有待持续跟踪其后续扩张行为才能做出判断。本研究验证了中资银行追随行业的领导者而进入海外市场,可以为后来者获取东道国特定市场经验提供有效的分享渠道。从国际化经验作用于银行进入模式选择的实证结果可知,国际化经验的增加会促使银行采取卷入程度更高的子行模式。但与寡占反应相比,国际化经验的回归系数并不高,且特定市场经验对银行进入模式的影响未能得到验证。这可能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历程较短、国际化经验的作用效应还有待逐步释放有关,也可能与中资银行在国际化扩张中对分行模式的偏好有关。从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仅有3个变量的作用效应得到验证,即母国制度变量对外向国际化水平的作用机理(H3-b)、东道国制度变量对银行进入模式的作用机理(H15)以及东道国法治治理水平对我国银行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正向影响(H13),也印证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中的学习导向动因。但银行所有权优势对其外向国际化程度或行为的影响,在本研究中都没有得到验证,这可能与考察期较短、银行业的股改效应未能完全释放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银行国际化中的非经济因素(如政府主导的带有政治性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有关。这也论证了EMNCs国际化理论比传统的折衷理论对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行为更具有解释力,所有权优势不必是EMNCs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的OLI范式的研究框架,突出了“学习动因”、“国际化经验”、“国际化学习”等变量在模型构建中的地位,是对新兴国家银行国际化研究视野的拓展与命题的深化。本文实证研究证明了基于“学习观”视角的国际化理论对中资银行国际化行为更具有解释效应。本研究的政策启示可能是:其一,支持银行业“引进来”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决策应坚定不移的贯彻下去。外资银行的进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为中资银行建立国际社会关系、了解国际市场、获取知识外溢效应和国际经营机会等,提供了机会,由此获取了内向国际化经验。这种经验比外向国际化经验对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促进效应更明显。此外,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比双边贸易渠道更能带动我国银行业到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尤其是当东道国为APEC成员或香港地区时,效应更大。其二,追随行业的先行者进入海外市场,与先行者聚集在一起,是其他银行国际化扩张的一种有效战略,为后来者获取特定市场经验提供了经验分享渠道。其三,在我国银行具有垄断优势或文化差异较低的区域,可以尝试以高涉入度的子行模式进入;而在高度发达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银行应尽量避免以子行的形式存在。在学习导向的银行FDI中,进入模式选择应有助于战略资产获取的效果、知识学习效应的提升及全球化战略的实施;若银行是基于市场寻求型动因进入某东道国,则要评估银行在该国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所有权优势,如果没有,则不适合采取子行的形式进入。

刁莉,赵伊凡,宋思琪[10](2020)在《我国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动因、策略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中资银行海外并购与改革开放40年多年来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为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国许多非金融企业开始涉足境外,这就带来了大量的跨国金融服务需求。从1984年中国银行作为中国的外汇代办银行,现金收购澳门大丰银行的股权开始,中资银行海外并购之旅就此开启。整体上,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呈现控股为主参股为辅的特点。其中并购方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并购对象地域逐步扩大,并购领域逐渐拓宽。现阶段,跟随客户寻求海外一体化发展、配置过剩资金、实现业务多元化、更好更快地完善全球化战略布局、分散金融风险成为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主要动因,"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但在并购过程中仍然存在海外投资经验不足和具备能够参与海外并购事件的人才匮乏等问题。关于中资银行并购的战略选择,提出制定更加清晰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设置好对赌条款和退出机制,合理选择并购对象,选择合适的并购时机,重视并购后的整合,组建专业国际化团队。最后,提出了对银行海外业务政策支持的政策考虑。

二、论试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试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本文的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本文选题的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跨国银行
        1.2.2 银行国际化
        1.2.3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3 文献回顾与总结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2. 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相关理论及实务
    2.1 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动因
        2.1.1 传统企业海外扩张动因在银行业的应用
        2.1.2 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特有动因
    2.2 海外扩张进入方式及机构形式的选择
        2.2.1 东道国进入方式的选择
        2.2.2 机构形式的选择
    2.3 跨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2.3.1 跨国银行发展的三次浪潮
        2.3.2 国际性大银行海外扩张案例
    2.4 常见的跨国银行业务
3.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现状及特征
    3.1 海外扩张国际化程度指标的构建
        3.1.1 国际化程度指标的考察因素
        3.1.2 国际化程度指标的测算方法
        3.1.3 中资五大国有控股银行国际化指标排名
    3.2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特征
        3.2.1 境外机构的全球分布特征
        3.2.2 银行海外并购公告表
    3.3 中资银行与国际性大银行的差距
        3.3.1 资产、利润和收入的全球分散程度对比
        3.3.2 业务多元化程度对比
4.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实证分析
    4.1 引言
    4.2 变量选取和分类
        4.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4.2.2 解释变量的选取
        4.2.3 数据的缺失情况与处理
    4.3 变量描述性统计
    4.4 模型实证过程
        4.4.1 模型建立
        4.4.2 混合效应模型
        4.4.3 随机效应模型
        4.4.4 混合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比较
        4.4.5 固定效应模型
        4.4.6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比较
        4.4.7 计数模型
        4.4.8 泊松效应模型
    4.5 模型的综合比较及结论
        4.5.1 五种模型回归结果的综合比较
        4.5.2 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5.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资本市场反应分析
    5.1 中资银行并购的预期收益分析
    5.2 事件研究法分析步骤
        5.2.1 事件发生日和窗口期
        5.2.2 正常收益率和超额收益率
        5.2.3 累计超额收益率
    5.3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公告的资本市场反应分析
        5.3.1 工商银行参股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集团
        5.3.2 工商银行控股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
        5.3.3 工商银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
        5.3.4 工商银行收购泰国ACL银行
        5.3.5 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
        5.3.6 中国银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
        5.3.7 民生银行参股收购美国联合银行
        5.3.8 招商银行以收购香港永隆银行
    5.4 本章小结
6.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
    6.1 杜邦财务分析法主要指标
        6.1.1 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
        6.1.2 债务偿还能力
        6.1.3 发展能力
        6.1.4 收入构成分析
        6.1.5 经营其他指标分析
    6.2 工行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6.3 中国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6.4 建设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6.5 招商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6.6 中资银行香港机构与汇丰香港的经营状况对比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绩效评估与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银行海外并购风险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
        1.3.1 问题研究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条件
    2.1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理论基础
        2.1.1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3 银行海外发展的理论假说
    2.2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现实条件
        2.2.1 国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
        2.2.2 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变化
        2.2.3 中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需求日益增强
    2.3 小结
第3章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进程、特点及风险分析
    3.1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发展进程
        3.1.1 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2004年)
        3.1.2 真正起步阶段(2006年至2008年)
        3.1.3 再度活跃阶段(2009年至今)
    3.2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主要特点
        3.2.1 交易日趋频繁、规模逐渐扩大
        3.2.2 交易双方多元化
        3.2.3 并购范围由亚洲扩展至全球
        3.2.4 并购方式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
    3.3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风险及管理
        3.3.1 国别风险及其管理
        3.3.2 法律监管风险及其管理
        3.3.3 文化差异风险及其管理
        3.3.4 其他风险及其管理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绩效评估
    4.1 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绩效评估模型
        4.1.1 评估模型与研究方法
        4.1.2 结论及分析
    4.2 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绩效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4.2.1 绩效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2.2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4.2.3 赋权方法的选择
        4.2.4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4.2.5 实证研究
第5章 国际金融机构海外并购战略经验及启示
    5.1“多母国”扩张型的汇丰银行
        5.1.1 以香港为中心的东亚战略布局
        5.1.2 顺时而变的在华发展战略
        5.1.3 突出欧美战略重心
        5.1.4 收购拉美澳非银行彰显均衡发展战略
        5.1.5 启示
    5.2 稳健型的德意志银行
        5.2.1 以服务本国企业为主
        5.2.2 拓展欧洲和国际市场
        5.2.3 通过大型并购抢占国际金融市场
        5.2.4 大规模拓展投资银行业务
        5.2.5 启示
第6章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发展的战略安排
    6.1 国家支持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政策建议
        6.1.1 制定加快海外发展的国家战略
        6.1.2 完善政策协调机制
        6.1.3 完善国际化发展的监管体系
        6.1.4 利用杠杆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海外发展
        6.1.5 稳妥利用外汇储备
        6.1.6 增强我国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
        6.1.7 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6.2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发展的战略选择
        6.2.1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发展的基本原则
        6.2.2 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发展的战略选择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研究 ——以新加坡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主要结构和内容
第2章 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模式探讨
    2.1 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发展现状
    2.2 商业银行驻新加坡机构业务对比
    2.3 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发展启示
第3章 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经营与发展
    3.1 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沿革
    3.2 金融服务竞争力与不足
    3.3 经营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第4章 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研究
    4.1 建设跨国银行与国家战略
    4.2 境外机构本土化与境内外机构一体化经营
    4.3 产品线纵深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战略研究:动因、模式和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结构安排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1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20世纪80-9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2.1.3 21世纪对外直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商业银行的适用性研究
        2.2.1 对商业银行的适用性
        2.2.2 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特殊性
    第三节 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3.1 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的动机研究
        2.3.2 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的条件研究
        2.3.3 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的区域选择研究
        2.3.4 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的模式研究
        2.3.5 商业银行在东道国的经营绩效研究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4.1 中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总体战略研究
        2.4.2 中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区域选择研究
        2.4.3 中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绩效研究
        2.4.4 中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模式研究
        2.4.5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战略联盟研究
    第五节 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评述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设立分析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历程
        3.1.1 国际银行业的三次海外扩张浪潮
        3.1.2 中国商业银行设立海外机构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可能性分析
        3.2.1 描述性分析
        3.2.2 计量模型设定
        3.2.3 回归结果与分析
        3.2.4 进一步讨论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时机选择分析
        3.3.1 描述性分析
        3.3.2 计量模型设定
        3.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区域选择分析
        3.4.1 计量模型设定
        3.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绩效分析
        3.5.1 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测量
        3.5.2 计量模型设定
        3.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分析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动因研究
        4.1.1 理论分析
        4.1.2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动因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收购与新设的方式选择
        4.2.1 理论分析
        4.2.2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和新设选择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绩效研究
        4.3.1 理论分析
        4.3.2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统计分析
        4.3.3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战略联盟分析
    第一节 战略联盟的概念
    第二节 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
        5.2.1 战略联盟的交易成本观
        5.2.2 战略联盟的资源观
        5.2.3 战略联盟的博弈观
        5.2.4 其他理论
    第三节 商业银行国际战略联盟发展的现状
    第四节 海外战略联盟的结构选择:基于资源观的博弈分析
        5.4.1 问题的提出
        5.4.2 有关谈判力的讨论
        5.4.3 战略联盟的博弈分析模型
    第五节 中国商业银行战略联盟的发展历程
        5.5.1 中国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发展情况
        5.5.2 中国商业银行对外战略联盟的发展情况
    第六节 中国工商银行与南非标准银行战略联盟的案例研究
        5.6.1 案例描述
        5.6.2 合作动因分析
        5.6.3 合作结构
        5.6.4 合作绩效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海外机构设立
        6.1.2 海外兼并收购
        6.1.3 国际战略联盟
    第二节 研究的政策含义
    第三节 研究的政策建议
        6.3.1 对监管机构的建议
        6.3.2 对商业银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5)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市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际化相关理论
        2.1.1 国际化概念
        2.1.2 国际化理论
    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2.1 战略管理概念
        2.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3 战略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方法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方法
第3章 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3.1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
        3.1.1 中国工商银行简介
        3.1.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
    3.2 工商银行欧洲市场发展情况
    3.3 中国工商银行在欧洲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3.3.1 网点布局问题
        3.3.2 经营风险问题
        3.3.3 核心产品问题
        3.3.4 人员配置问题
第4章 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市场经营环境及SWOT分析
    4.1 欧洲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与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竞争环境分析
        4.2.1 行业竞争者
        4.2.2 贷款业务的议价能力
        4.2.3 存款客户的议价能力
        4.2.4 潜在壁垒
        4.2.5 替代品威胁
    4.3 工商银行欧洲机构内部环境分析
        4.3.1 资源分析
        4.3.2 能力分析
    4.4 中国工商银行在欧洲市场的发展环境SWOT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会分析
        4.4.4 威胁分析
    4.5 工商银行欧洲市场发展战略SWOT矩阵分析
第5章 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市场发展战略制定
    5.1 欧洲市场战略目标
    5.2 战略制定
        5.2.1 扩张战略
        5.2.2 创新战略
        5.2.3 品牌战略
第6章 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市场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人才保障
        6.1.1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6.1.2 加大欧洲市场人才的吸收力度
    6.2 风控保障
    6.3 科技保障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进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1. 导论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
        1.2.2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1.2.3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海外机构组织形式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研究方法
        1.3.2 实证研究方法
        1.3.3 案例比较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主要理论回顾
    2.1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内部化理论
        2.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市场进入模式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折衷理论
        2.2.3 国际化投资阶段理论
        2.2.4 组织能力理论
    2.3 银行并购理论
        2.3.1 企业并购理论对银行并购的解释
        2.3.2 金融理论对银行并购的解释
        2.3.3 银行并购动因理论
3.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
    3.1 全球跨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1 全球跨国银行业利润增速下降
        3.1.2 全球跨国银行业超级并购实现其规模扩张
        3.1.3 跨国银行运用信息技术向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
        3.1.4 跨国银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3.1.5 跨国银行风险管理和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3.2 基于折衷理论的跨国经营动因研究假设
        3.2.1 所有权优势研究假设
        3.2.2 内部化优势研究假设
        3.2.3 区位优势研究假设
    3.3 实证分析
        3.3.1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背景数据
        3.3.2 计量模型和变量的选取
        3.3.3 回归结果分析
    3.4 研究结论和启示
4. 银行服务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概述
    4.1 市场进入模式的分类和内在特性
        4.1.1 市场进入模式的分类
        4.1.2 市场进入模式的内在特性
    4.2 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一般影响因素
        4.2.1 国家因素
        4.2.2 市场因素
        4.2.3 企业因素
    4.3 银行业的行业特质对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
    4.4 商业银行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的比较
        4.4.1 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的定义与分类
        4.4.2 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的主要区别
        4.4.3 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
5. 新建模式下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组织形式的选择
    5.1 新建海外分行和子银行的比较
        5.1.1 经济责任和风险的差异
        5.1.2 设立成本和业务范围的差异
        5.1.3 监管责任的差异
    5.2 海外机构组织形式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5.2.1 中国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5.2.2 东道国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5.2.3 理论模型
    5.3 实证分析
        5.3.1 中国宏观经济影响因素模型及结果分析
        5.3.2 东道国影响因素模型及结果分析
    5.4 研究结论和启示
6. 并购模式下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路径选择
    6.1 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启示——以汇丰银行为例
        6.1.1 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历史及发展
        6.1.2 汇丰银行的跨国并购之路
        6.1.3 汇丰银行跨国并购案例的启示
    6.2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机遇和挑战
        6.2.1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银行业格局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6.2.2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有利条件
        6.2.3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所面临的挑战
    6.3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路径选择
        6.3.1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
        6.3.2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6.3.3 中国工商银行跨国并购的案例分析
        6.3.4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策略与方法
7. 总结和展望
    7.1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7.1.1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成果
        7.1.2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未来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之路
        7.2.1 大型商业银行应在稳定中求增长,选择温和型国际化路径
        7.2.2 中小型商业银行应不断做大做强,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商业银行海外横向并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问题及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选题意义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2 理论基础
    2.1 并购理论基础
        2.1.1 商业银行海外横向并购
        2.1.2 商业银行海外横向并购的动因理论
        2.1.3 商业银行海外横向并购的效率理论
        2.1.4 商业银行海外横向并购的风险
    2.2 企业价值理论
        2.2.1 海外并购的价值理论
        2.2.2 海外横向并购中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
    2.3 商业银行海外横向并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 中国工商银行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案例分析
    3.1 案例选择与背景概述
        3.1.1 案例选择原因
        3.1.2 案例背景
    3.2 并购过程
    3.3 工商银行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3.3.1 工商银行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股东财富效应分析
        3.3.2 工商银行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对管理层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3.3.3 工商银行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托宾Q理论分析
4 民生银行并购美国联合银行案例分析
    4.1 案例选择与背景概述
        4.1.1 案例选择原因
        4.1.2 案例背景
    4.2 并购过程
    4.3 民生银行并购美国联合银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4.3.1 民生银行并购美国联合银行股东财富效应分析
        4.3.2 民生银行并购美国联合银行对管理层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4.3.3 民生银行并购美国联合银行托宾Q理论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5.2.1 对商业银行海外扩张模式选择的启示
        5.2.2 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学习效应的中资银行国际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界定
    2.1 银行国际化文献
        2.1.1 国外研究的两种范式
        2.1.2 国内学者的研究
        2.1.3 文献评述
    2.2 学习效应的文献
        2.2.1 进程论研究
        2.2.2 资源基础论研究
        2.2.3 组织学习理论研究
        2.2.4 寡占反应论研究
    2.3 本文的理论界定
        2.3.1 学习效应的内涵
        2.3.2 作用渠道一:经验知识
        2.3.3 作用渠道二:组织学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特征分析
    3.1 从内向国际化向外向国际化演化
        3.1.1 内向国际化的实践
        3.1.2 外向国际化的现状
    3.2 以新设机构为主的扩张模式
        3.2.1 新建进入模式
        3.2.2 并购进入模式
        3.2.3 两种模式的对比
    3.3 区位选择的多元化与集中化
        3.3.1 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并重
        3.3.2 区位分布的非均衡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银行国际化进程的经验与效应
    4.1 经验知识作用于国际化进程的机理分析
        4.1.1 内向国际化经验对银行国际化程度的影响
        4.1.2 外向国际化经验对银行国际化之影响
        4.1.3 母国制度对银行国际化的影响
        4.1.4 所有权优势对银行国际化的影响
    4.2 内向国际化行业层面的检验
        4.2.1 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
        4.2.2 变量界定与数据来源
        4.2.3 本节检验结果分析
    4.3 外向国际化企业层面的检验
        4.3.1 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
        4.3.2 变量界定与数据来源
        4.3.3 数据分析及结果阐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位选择中的学习动因研究
    5.1 理论假设与实证建模
        5.1.1 学习动因与银行区位选择
        5.1.2 其他动因与银行区位选择
        5.1.3 区位优势与银行区位选择
        5.1.4 实证计量模型
    5.2 行业检验:银行区位选择中的学习动因
        5.2.1 变量界定与数据选取
        5.2.2 研究方法与样本界定
        5.2.3 数据分析及结果阐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银行国际化学习行为研究
    6.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6.1.1 寡占反应的机理分析
        6.1.2 国际化经验与进入模式选择
        6.1.3 所有权优势与区位选择
    6.2 区位选择中学习行为的验证
        6.2.1 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
        6.2.2 变量界定与数据来源
        6.2.3 数据分析及结果阐述
    6.3 进入模式选择中学习行为的验证
        6.3.1 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
        6.3.2 变量界定与数据来源
        6.3.3 数据分析及结果阐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经验知识对银行国际化的影响
        7.1.2 学习动因对区位选择行为的影响
        7.1.3 国际化学习的三种途径
        7.1.4 控制变量对银行国际化的影响
    7.2 政策建议
        7.2.1 开拓发达市场
        7.2.2 关注新兴市场
        7.2.3 模式选择的差异化
        7.2.4 拓展学习的途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主持课题
附录 B 其他相关附表

(10)我国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动因、策略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趋势与特征
    (一)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背景
    (二)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历程
    (三)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主要特征
三、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
    (一)跟随客户寻求海外一体化发展
    (二)配置过剩资金
    (三)实现业务多元化
    (四)更好更快地完善全球化战略布局
    (五)政府和战略投资者的大力支持
    (六)分散金融风险
四、关于中资银行并购的时代需求与战略选择
    (一)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关于中资银行并购的战略选择
五、对银行海外业务的政策考虑
    (一)适当放宽分业经营的限制
    (二)制定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完善和健全我国的资本市场量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监管体系
    (五)建立风险警示制度
六、结束语

四、论试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D]. 武帅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2]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绩效评估与战略选择[D]. 刘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3]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研究 ——以新加坡分行为例[D]. 赵淳忠. 吉林大学, 2013(09)
  • [4]中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战略研究:动因、模式和绩效[D]. 卢刚. 南开大学, 2014(04)
  • [5]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 冯伟龙. 吉林大学, 2020(01)
  • [6]论试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J]. 王承远,曹晖,白虹. 城市金融论坛, 1996(01)
  • [7]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进入模式研究[D]. 罗岚. 武汉大学, 2011(07)
  • [8]商业银行海外横向并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D]. 张臻臻.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基于学习效应的中资银行国际化行为研究[D]. 杨丽华. 湖南大学, 2013(12)
  • [10]我国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动因、策略与政策研究[J]. 刁莉,赵伊凡,宋思琪. 中国软科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工商银行境外机构的发展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