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压活塞膨胀机的创新

中压活塞膨胀机的创新

一、中压活塞式膨胀机的革新(论文文献综述)

陈纯正[1](1974)在《活塞式膨胀机(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塞式膨胀机热力计算的任务是:确定膨胀机的主要几何尺寸,确定示功图各个特性点(即示功图上2、3、4、5各点)的气体参数,并且绘制膨胀机动力计算所必须的示功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室设计讲座编写组[2](1974)在《活塞式膨胀机(一)》文中研究说明任何一套深度冷冻装置,要能连续正常运转,就必须有适当的措施不断制取冷量,以补偿装置在运转过程中的各项冷量损失(如跑冷损失及复热不足冷损等)。在深冷装置中,主要是利用气体的节流以及气体的绝热膨胀来获得低温。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室讲编写组[3](1971)在《空分原理讲座 第二讲 空分设备和机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的组成中,有少量的水蒸汽、二氧化碳、乙炔和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它们在低温条件下从空气中析出,积聚在空分装置的一定区域内,堵塞设备,甚至引起爆炸,影响操作和安全。为了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设置专门的净化设备,净除空气中少量的水蒸汽、二氧化碳、乙炔等有害气体。

杭州制氧机厂一机车间装配三结合革新组[4](1972)在《中压活塞式膨胀机的革新》文中指出150米3/时制氧机原配用的中压活塞式膨胀机(工厂代号0905)是照国外产品仿制沿用的,它结构复杂、技术落后,工人师傅一致反映是掉了牙的老产品。根据“一用、二批、三改、四超”的原则,三结合革新组的同志们用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向技术革新要材料、要产量、要设备、要劳力,大胆地革了这个老产品的命。革新后的膨胀机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较简单,使用较方便,效率较高。现简介如下:

傅昊[5](2019)在《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及运行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气候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逐渐缩小燃煤电厂比重,大幅提高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成为未来电力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使得寻求一种可实现低成本调峰的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在此需求下,电力储能技术以其具有分时储/释能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未来可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之一,具有系统容量大、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建设选址受限制较小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在介绍了现有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液体流动压缩气体,建立了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概念,系统包括等温压缩、虚拟抽蓄、自适应液压势能传递和恒压储气四个子系统,具有气体近似等温过程运行、水轮机定水头发电、液压活塞多面积匹配及气体高效传输存储的特点。对各子系统进行了原理分析、系统设计与运行策略研究,并搭建了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实验模型,最后采用PLC控制对系统设计方案与运行策略进行物理实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运行的热力学过程展开研究,通过理论推导比较了不同气液做功过程及对应损耗计算方法,提出基于温升控制的液控压缩储能技术,使气液做功实现近似等温过程运行;通过对多变过程做功路径的选择,提出了多热源条件下基于卡诺循环的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高效运行方案,令系统按照卡诺循环运行,气体在低温热源下等温压缩,高温热源下等温膨胀,以提高系统整体发电效率。(2)对气液做功过程中的高效控温技术展开研究,通过对比热传导、热辐射与热对流三种基本换热方式的适用工况,选择在两相流体直接接触条件下具有更高换热效率的对流换热为本系统方案,并结合化工领域填料塔传质原理提出基于强制气液循环的液控压缩技术,利用填料提高两相接触换热面积,加装强制气液外循环增强两相对流,实现气体近似等温变化过程;针对压力容器设计中存在的高耐压等级容器性能冗余情况,提出分级接力压缩方案,令气体随着压强变化依次进入耐压等级不同的压力容器中,通过限制每级压缩比,减小了高耐压等级容器体积,从而降低其建造成本。每个压力容器运行时均交替与两侧连通,气体做功与迁移过程同时进行,实现了压缩/膨胀过程的不间断运行,提高了液压设备利用效率。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上述所提方案的可行性。(3)对虚拟抽蓄技术展开研究,通过控制压力容器气体压强与液体循环流量,引入虚拟水头与虚拟水量概念,提出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虚拟抽蓄方法,使得水力设备可摆脱地形限制与压力容器配合实现高效运行;在系统功率发生变化时,以水力设备运行效率优先为前提,提出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发电模式和储能模式下的负荷调节策略,通过同时调节转速与水头,提高了水力机组运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上述所提方案的可行性。(4)对利用液压变压器实现高效势能传递和构建恒压网络提高水力设备运行效率问题展开研究,利用一组等比序列面积的多级液压缸组合替代多组间定活塞面积单级液压缸,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恒压网络和液压变压器的高效液体势能转换系统设计方案与运行策略,实现恒压势能与变压势能高效传递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液压缸数量,降低其建造与维护成本。将液压设备与水力设备均接入恒压网络运行,两者共同调节恒压网络流量,可减少两者直接相连时因液压设备换向导致的水力设备空转损失,有效提高水力设备运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上述所提方案的可行性。(5)根据实验需求,设计搭建了传输功率10kW,压力等级1.6MPa的物理实验平台,研究采用PLC控制的系统程序设计,为液控压缩空气储能实验装置各子系统及整体运行提供控制方案,最后通过控制物理系统运行验证本文提出系统设计方案与运行策略的正确性。

杭州制氧机厂一机车间装配三结合革新组[6](1972)在《中压活塞式膨胀机的革新》文中研究说明150米3/时制氧机原配用的中压活塞式膨胀机(工厂代号0905)是照国外产品仿制沿用的,它结构复杂、技术落后,工人师傅一致反映是掉了牙的老产品。根据“一用、二批、三改、四超”的原则,三结合革新组的同志们用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向技术革新要材料、要产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7](1973)在《国外大型制氧机概况》文中提出一、各公司概况西德林德公司西德林德公司全称西德林德冷冻机械制造股份公司,1879年6月建立,初期不从事生产,仅设计和出售冷冻设备。1895年设立气体液化部,开始设计和制造气体液化和气体分离设备。1902年林德设计的第一台单级精馏的空分设备制成。自1903年进行第一次双级精馏塔试验,并制成第一台10米3/时制氧机,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在深冷技术方面是比较成熟的,技术经济指标先进,而且有相当的运转经验,制造工业性设备很多,装置容量大小可按用户需要提供,在欧洲和世界市场上有相当大的竞争力。1969年曾制造40000标米3/时一套、30000标米3/时二套、6000标米3/时一套的西德麦塞尔公司现已倒闭,并给林德公司,被林德公司吃掉。

邯郸制氧机厂[8](1978)在《KZO-50型空分设备技术革新说明》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地方工业的迅速发展,小钢铁,小机械,小化工纷纷兴建,对小型制氧机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指引下,我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了经济技术合作,要求我们提供越来越多技术先进的、高质量的小型制氧设备。

刘鸿德[9](2017)在《透平膨胀机的关键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低温技术领域,透平膨胀机是极为重要的传统能源技术装备。它作为空分设备的心脏部机,其制冷量及等熵效率的合理调控决定着整机运行的经济性。传统粗放型的控制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下高效节能的时代主旋律,因此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控制策略并引入先进控制算法对透平膨胀机的优化控制非常必要。透平膨胀机制冷控制改进策略以最优转速实现较大的等熵效率,在具体实现方案中又融合风机蝶阀制动与转动喷嘴叶片组调节,实现了制冷量上质控与量控的解耦,并进一步基于广义预测控制优化实现了对制冷量的精准调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透平膨胀机传统控制在等熵效率方面的实现问题,提出了以改进的最优转速维持较大等熵效率的方法。首先,通过分析透平膨胀机的特性曲线,得出最大等熵效率与最佳特性比的对应关系;其次,通过最佳特性比的定义与各机理参数及热力学定律的结合推导,得出不同温降下,等熵效率与转速的对应关系;最后,由转速与等熵效率的关系,得出较大等熵效率下,改进的最优转速随温降的变化关系。在工程实践中,根据该关系指导转速调节即可获得较大的等熵效率。(2)针对透平膨胀机传统控制在制冷量调节方面的强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制冷量控制策略实现方案,即以改进的最优转速控制维持较大等熵效率,以转动喷嘴叶片组调节实现流量控制,具体通过风机出口调节阀和喷嘴调节阀来分别完成对转速和流量的调控。该策略在始终保持以较大等熵效率运行的前提下,通过膨胀气量的辅助调节来实现相对经济的冷量制取。制冷量调节在质与量上相互独立,冷量实现更为精确可控。(3)针对透平膨胀机制冷控制改进策略实现方案的优化控制,在结合控制阀门的特性分析、风机的比例定律和具体透平膨胀机设计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分析处理,得出了最优转速、最优开度及透平膨胀机制冷优化控制的模型。同时,基于广义预测控制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实现,取得了满意的制冷量优化控制效果。

徐建平[10](1987)在《小型空分设备及其部机的现状》文中认为介绍变压吸附、薄膜分离、低温精馏三种小型空分设备的国内外情况,侧重综述了低温精馏法小型空分设备国外目前的特点和国内两种流程的特点,以及七个部机的改进情况。图2参10。

二、中压活塞式膨胀机的革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压活塞式膨胀机的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5)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及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历程
    1.3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1.3.1 燃气补热的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1.3.2 非燃气补热的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1.3.3 液化空气储能技术
        1.3.4 液气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1.4 液气压缩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1 传热控温技术
        1.4.2 液压传动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与热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
    2.3 功损分析
    2.4 带级间换热的分级压缩
        2.4.1 压缩原理
        2.4.2 单级做功模型搭建
        2.4.3 多级做功模型
    2.5 多变过程路径选择
        2.5.1 多变过程原理
        2.5.2 外界热源温度与多变过程的关系
        2.5.3 基于外界热源的做功路径选择
    2.6 基于卡诺循环原理的系统运行方案
        2.6.1 方案原理
        2.6.2 方案内容
        2.6.3 方案改进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等温压缩子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强制气液循环的控温压缩单元技术原理
    3.3 填料塔相关参数
        3.3.1 塔径
        3.3.2 传质系数
        3.3.3 分布器设计
        3.3.4 仿真计算
    3.4 等温压缩子系统运行方案
        3.4.1 分级压缩原理
        3.4.2 气体溶解度对运行策略的影响分析
        3.4.3 分级接力压缩方案
        3.4.4 分级接力压缩的液压复用方案
        3.4.5 分级接力压缩方案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抽蓄子系统研究
    4.1 引言
    4.2 虚拟抽蓄子系统原理
        4.2.1 虚拟抽蓄原理
        4.2.2 虚拟水头控制原理
    4.3 虚拟抽蓄子系统特性分析
        4.3.1 储能运行工况
        4.3.2 发电运行工况
    4.4 虚拟抽蓄子效率优先策略仿真
        4.4.1 储能运行工况
        4.4.2 发电运行工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适应液压势能传递子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自适应液压势能传递原理
    5.3 液压缸设计及其面积优化
        5.3.1 液压缸面积匹配
        5.3.2 系统优势分析
    5.4 在压缩空气储能装置中的应用
        5.4.1 基于自适应的储能系统结构
        5.4.2 自适应系统运行策略
        5.4.3 液压系统自保护分析
        5.4.4 数学模型
    5.5 液压系统损失分析
        5.5.1 沿程损失
        5.5.2 局部压力损失
        5.5.3 摩擦阻力损失
    5.6 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装置及控制子系统方案与物理实验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装置设计原理
    6.3 控制子系统硬件与编程软件简述
    6.4 PLC控制程序设计方案
        6.4.1 PLC程序设计
        6.4.2 HMI程序设计
    6.5 物理实验分析
        6.5.1 内控温实验分析
        6.5.2 摩擦阻力实验分析
        6.5.3 虚拟定水头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透平膨胀机的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透平膨胀机的发展研究现状
        1.2.1 透平膨胀机的应用优势
        1.2.2 透平膨胀机的现状概况
    1.3 广义预测控制的发展及原理简介
        1.3.1 GPC算法的概况
        1.3.2 预测模型
        1.3.3 滚动优化
        1.3.4 反馈校正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安排
第2章 透平膨胀机机理与效能分析
    2.1 引言
    2.2 透平膨胀机结构机理
        2.2.1 透平膨胀机的结构
        2.2.2 透平膨胀机的分类
        2.2.3 透平膨胀机的机理
        2.2.4 透平膨胀机的制动
    2.3 透平膨胀机参数指标
    2.4 透平膨胀机效能分析
        2.4.1 透平膨胀机的损失
        2.4.2 透平膨胀机的关键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透平膨胀机制冷的控制分析与改进
    3.1 引言
    3.2 透平膨胀机的典型冷量调节方法
        3.2.1 机前节流调节
        3.2.2 部分进气调节
        3.2.3 转动喷嘴叶片组调节
        3.2.4 改变喷嘴叶片高度的调节
        3.2.5 多台机组组合调节
        3.2.6 调节方法选取的一般原则
    3.3 透平膨胀机的制冷控制改进策略
        3.3.1 空分用透平膨胀机简介
        3.3.2 透平膨胀机制冷控制改进策略
    3.4 透平膨胀机的优化控制改进理论
        3.4.1 最优转速的获取
        3.4.2 控制阀门特性分析
        3.4.3 最优开度的获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广义预测控制的透平膨胀机优化控制
    4.1 引言
    4.2 基于PID的透平膨胀机传统控制
    4.3 基于GPC的透平膨胀机优化控制
    4.4 GPC的控制器参数设计
        4.4.1 最大预测时域
        4.4.2 控制时域
        4.4.3 控制加权系数
        4.4.4 柔化系数
        4.4.5 基于GPC的优化控制实现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中压活塞式膨胀机的革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活塞式膨胀机(二)[J]. 陈纯正. 深冷简报, 1974(02)
  • [2]活塞式膨胀机(一)[J].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室设计讲座编写组. 深冷简报, 1974(01)
  • [3]空分原理讲座 第二讲 空分设备和机器[J].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室讲编写组. 深冷简报, 1971(04)
  • [4]中压活塞式膨胀机的革新[J]. 杭州制氧机厂一机车间装配三结合革新组. 深冷简报, 1972(02)
  • [5]液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原理及运行策略研究[D]. 傅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6]中压活塞式膨胀机的革新[J]. 杭州制氧机厂一机车间装配三结合革新组. 深冷技术, 1972(S1)
  • [7]国外大型制氧机概况[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深冷简报, 1973(S2)
  • [8]KZO-50型空分设备技术革新说明[J]. 邯郸制氧机厂. 深冷技术, 1978(01)
  • [9]透平膨胀机的关键控制技术研究[D]. 刘鸿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7(03)
  • [10]小型空分设备及其部机的现状[J]. 徐建平. 深冷技术, 1987(06)

标签:;  ;  ;  

中压活塞膨胀机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