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潍坊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潍坊市在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许菲[1](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提出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李嘉欣[2](2021)在《人地协调视角下山东省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

王一平[3](2021)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山东省地级市的经验数据》文中认为

曲维玺[4](2021)在《加强国际合作,延伸蔬菜产业链,擦亮“寿光蔬菜”名片》文中认为2018年底,寿光市获批"山东省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是山东省首批外贸转型试点县,也是潍坊市唯一一家试点。2020年寿光市完成进口总额303.68亿元,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从2018年的476家增长到567家,其中38家企业出口额超过亿元,出口产品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四五"时期,寿光应借"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沿线各国去发展,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薛明月[5](2021)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区域空间得以快速重构,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群的崛起成为空间重构的较高发展形式。而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促使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将迎来新一轮重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群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其高质量发展成为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主题。基于此,本课题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开展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以期为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提供实践参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典型范式,为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梳理高质量发展、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文献的基础上,以系统论、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理论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视角,以城镇体系中经典研究范式为切入点,总结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联系网络的演变规律,探析城市群空间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并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适宜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全文围绕“高质量发展测度→空间结构识别→高质量发展与空间结构关系→优化对策”的研究思路,创新性地展开了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1)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借助熵值法和自然断裂点分类法测度与分析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其时空演变格局。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平稳波动上升趋势,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各维度时空演化格局存在异质性,城市群内部表现出不均衡不协调的格局,东部沿海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相对优于内陆城市。(2)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在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层面,分别采用城市首位度和位序—规模法则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两个维度展开测度与分析。在人口规模方面,2008—2018年东部沿海城市群已形成4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33个大城市、31个中等城市、106个小城市的等级规模体系,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小城市数量众多,中等城市发育不足;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等级序列中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断层,等级规模结构偏离金字塔式分布;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完备的金字塔式等级规模结构。东部沿海城市群城市首位度中除珠三角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较为均衡外,其余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均存在失衡现象。东部沿海城市群中除山东半岛城市群趋于集中且呈双中心分布外,其余城市群均为分散且服从单中心分布结构。在经济规模层面,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等级差距较大,城市经济等级规模相对分散,经济首位城市垄断性较强;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较为均衡,城市经济等级规模分布相对集中。在城市群职能结构方面,分别从职能规模、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三个方面反映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的职能结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制造业、建筑业、金融房地产业、机关团体服务业是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本职能,能源生产与采掘业、交通仓储邮电业、商业、社会服务业和科教文卫服务业为非基本职能,其中制造业成为东部沿海城市群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各城市群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变化不大;城市群职能规模扩张趋势明显,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各城市群内部超大、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人口吸引力较强,城市职能规模持续扩大,中小城市人口规模较小;东部沿海各城市群的专业化部门较少,各部门的职能强度均不高,各城市群内部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的专业化部门数量总体变化较大。从具体行业职能强度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的能源生产与采掘业和交通邮电仓储业、珠三角城市群的制造业、长三角城市群的建筑业和金融房地产业分别为东部沿海城市群中最强的行业;此外,商业和社会服务业主要布局在城市群的省会城市、直辖市等中心城市;科教文卫服务业和机关团体服务业的职能强度总体较弱。在联系网络方面,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低于各城市群内部网络密度,呈现“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海西城市群”的格局,城市群间联系网络差异逐渐缩小;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度数中心度值不断提升,高值区主要以城市群内省会城市、直辖市集中分布;东部沿海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呈现非均衡性空间分布特征;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凝聚子群逐渐由4个二级层面子群、8个三级层面子群演变为4个二级层面子群、7个三级层面子群,各层级子群内部构成变化较大。(3)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与高质量发展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质量发展指数也得以相应提高。东部沿海城市群不同规模城市差距明显,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远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而且差距不断拉大,但中小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时期内各城市经济集中度变动较为稳定,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城市群职能结构与高质量发展方面,2008和2018年制造业的灰色关联度一直居于首位,成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能源生产与采掘业的灰色关联度一直居于末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在城市群联系网络与高质量发展方面,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对外联系强度与高质量发展在置信度为0.01水平上存在显着的高度相关关系,但二者的空间关联性却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性,总体呈现出高对外联系强度—高高质量发展、低对外联系强度—高高质量发展、低对外联系强度—低高质量发展、中等对外联系强度—中等高质量发展四种组合类型的空间关联关系。(4)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明晰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并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从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联系网络三个层面提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思路,在此基础上从六个层面提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

蒋海舲[6](2021)在《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不断凸显,高粗放、高污染、低效率的土地开发模式严重制约了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用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转变工业用地利用方式粗放,实现工业用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效率最大化,已成为当前政府、学界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十四五”规划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发展理念为工业用地的可持续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提升工业用地的经济环境承载力,深入研究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在系统梳理绿色发展演变由来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绿色发展的内涵,建立了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中国工业用地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运用超效率E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了2003—2018年间中国288个地市(州)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探究其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判断其效率差异的收敛性及动态演进趋势,并在探索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识别影响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工业用地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中国工业用地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测算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从总体特征来看,2003—2018年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偏低,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中国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大于其他地区,这两个地区率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提高了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不均衡化发展差异明显,且具有集聚性特征,呈现“东高西低”逐层递减式分布特征。此外,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达到“1”的合理水平的城市从2003年的9个提高至2018年的34个,占总城市百分比由3.1%提升至11.8%,而纯技术效率值从2003年的23个提高至2018年的67个,占总城市百分比由7.9%提升至23.3%。(3)从效率分解情况来看,工业用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各地市(州)呈现出不同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单轨”或“双轨”驱动模式。(2)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收敛性分析。借助收敛假说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绝对收敛、条件收敛、PS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四个方面分别对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距的收敛性及其动态演进趋势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存在σ收敛而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各地市初始条件相同地区效率存在“追赶效应”,朝着它们自身稳态水平进行收敛,但高效率与低效率地区之间的差距将长期客观存在,不会在短期内自动消弭。(3)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相关性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凭借Moran’s I指数和LISA集聚图探索了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全局及局部空间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局上,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2)局部上,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呈现高—高型(H-H)聚集和低—低型(L-L)聚集的空间聚集性特征,在空间地理分布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难以摆脱当前的集聚类别。(3)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与工业用地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空间关联效应,但未表现出良好的空间协调性。(4)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在效率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将空间地理因素(空间交互效应)纳入回归分析框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发现:(1)空间地理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随着中国工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地区间各类要素、信息等交叉越来越频繁,各地市(州)之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依赖性明显增强。(2)全国尺度。本地区地方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工业环境污染源治理投入程度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影响,而人口聚集程度、土地财政收入、工业发展水平、工业能源消耗程度则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抑制作用。本地区对接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所产生的显着影响主要有土地财政收入、外商投资水平、工业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3)区域尺度。每个区域的所受的影响不一样,在当前工业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应基于自身的优势条件,科学合理地规划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加大工业环境治理的力度、改良工业生产方式等对工业生产环境进行有效改造,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措施。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工业用地开发格局;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推动跨区域联动与合作;遵循城际差异,推进实施因城施策;构建监管机制,合理控制用地规模;优化要素配置,加快技术创新;盘活土地二级市场,促进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综上所述,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在研究视角上,本文综合考虑工业用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的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为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分析框架,完善了效率研究的理论体系与应用。(2)研究内容上,对288个地市(州)开展多空间尺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丰富了中国工业用地多空间层面的研究。(3)研究方法上,运用前沿经济计量模型进行研究,如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和GML指数测算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从全局和局部探索其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杜宾经济模型(SDM)将空间地理因素纳入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框架中,使得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

张梓浩[7](2021)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同时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根据现有研究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我国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整体发展逐渐趋于协调状态。但不同区域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影响,新型城镇化和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由于每一区域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殊性,对协调发展路径的探索必须因地制宜。所以,本篇论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影响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而得出政策建议。首先,根据众多学者所述的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概念内涵,创新性地建立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对山东省16个地级市2000-2018年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测度显示,2000-2018年山东省整体、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山东省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呈缓慢波动上升态势。具体来看,胶东经济圈新型城镇化和资源环境发展水平最高,省会经济圈次之,鲁南经济圈相对较低,各地市之间差异显着。同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0-2018年山东省整体、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山东省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2000-2018年山东省整体、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山东省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但耦合协调度较低。其次,以2000-2018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为研究对象,运用Moran’s I指数检测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在该期间内Moran’s I指数皆为正数,并且在一定年份后,Moran’s I指数越来越大,说明山东省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相关且这种相关性越来越强。最后,通过运用无固定效应、空间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以及时空固定效应这四种模型实证分析山东省整体及其山东省三大经济圈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对比得出,时间固定效应模型中的回归系数更显着,除代表产业结构合理性和政府能力的被解释变量对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无影响外,其余因素(经济发展实力、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产业效益、资源利用效率、治污管控力度、市场化程度)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实证分析所得结论,本文进一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外资引进质量水平;注重产业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类要素合理流动。

刘燕,张馨予,李兆鑫[8](2018)在《国务院批复潍坊综合保税区“一区两片”国家已正式验收运营》文中研究说明金秋时节,硕果累累。9月21日,潍坊综合保税区北区顺利通过国务院八部委联合验收组验收。这是潍坊市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喜事,标志着潍坊对外开放有了新的平台,对于推动保税区与潍坊港联动发展,搭建全市走向海洋、融入世界大通道,加速推动潍坊乃至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综合保税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特殊经济区域,也是国内最接近自贸试验区的经济区域。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潍坊出口加工区,为潍坊打开了外向型经济的新窗口。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潍坊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潍坊综合保税区,

程珊珊[9](2018)在《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自2002年提出以来,便着眼于助力山东省内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山东省经济腾飞。当前山东半岛城市群承载了山东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然而半岛城市群各地市之间缺乏协作发展共享意识,地方本位主义突出,产业功能、城市定位存在交叉重叠,资源竞争激烈,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容忽视。生态文明已成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重要组成部分,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测度方法对当前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进行研究,并把握相关提升要素,寻求切实可行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进而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最为发达的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引入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反映地区综合污染水平,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DEA-SBM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地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进行评价,并用平均值代表山东半岛城市群水平。结果表明:纵向时间维度上,半岛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近年呈下降趋势,整体水平良好,但距离生态文明建设最优配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横向空间维度上,城市群内部无效城市较少且比较固定,主要是淄博、烟台、潍坊三市出现综合效率无效情况,与有效城市间差距显着。利用Super-SBM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效率测算并排序,得到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均值排名为:青岛、威海、日照、东营、济南、淄博、烟台、潍坊。在得到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值之后,分析引起各地市生态效率差别的原因至关重要,以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值为因变量,利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对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存在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的要素有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外向度、政府控制力、环境治理、环保投资,其中政府控制力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等指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影响程度在研究期内并不显着。最后,本文从增强政府控制力、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强化经济外向度、加大节能环保投入个方面提出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的对策建议。

范晴晴[10](2015)在《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外向型农业是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理念,并且这种理念已经在国际上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发展外向型农业不仅可以加快本区域内农业产品的国际贸易和交流,使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能够快速走入国际市场,拓展本国农业的发展空间;同时还可以更加合理地引进国外丰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适合本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和人才。山东半岛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推动外向型农业的大力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山东半岛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已经取得显着的成果和可供其他地区学习的良好经验。更进一步的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山东半岛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概述外向型农业理论基础、特点以及实践经验,为接下来的实证分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从近几年山东半岛出口形势及发展趋势、农产品出口市场,出口商品结构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等几方面,概括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几个最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根据山东半岛地区各地市外向型农业目前发展的情况采用主成分—聚类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区域统筹分类和比较,并就最后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最后,根据山东半岛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存在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外资利用率低和各区域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潍坊市在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潍坊市在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小结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一)接触探索阶段
        (二)磨合调整阶段
        (三)稳定增长阶段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小结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小结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小结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城市群空间重构
        1.1.1.2 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新时代的现实选择
        1.1.1.3 东部沿海城市群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1.2.1 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1.2.2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研究
        1.2.3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
        1.2.4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方法
        1.2.5 研究评述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群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空间结构
        2.1.4 城市群空间结构
        2.1.5 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2.3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2.2.4 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
    3.1 研究范围及发展现状
        3.1.1 研究范围界定
        3.1.2 研究区域发展现状
    3.2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2.1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3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3.3 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3.3.1 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序演变特征
        3.3.2 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
第4章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
    4.1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4.1.1 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测度方法
        4.1.2 基于人口规模的东部沿海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4.1.3 基于经济规模的东部沿海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4.1.4 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与高质量发展分析
    4.2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职能结构演变分析
        4.2.1 城市群职能结构测度方法
        4.2.2 东部沿海城市群基本职能判定
        4.2.3 东部沿海城市群城市职能规模演变
        4.2.4 东部沿海城市群专业化部门演变
        4.2.5 东部沿海城市群城市职能强度的演变特征
        4.2.6 东部沿海城市群职能结构与高质量发展分析
    4.3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联系网络演变分析
        4.3.1 城市群联系网络测度方法
        4.3.2 东部沿海城市群整体网络特征
        4.3.3 东部沿海城市群个体网络特征
        4.3.4 东部沿海城市群关联线特征
        4.3.5 东部沿海城市群凝聚子群演变特征
        4.3.6 东部沿海城市群联系网络与高质量发展关联分析
第5章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5.1 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5.1.1 完善体系建设,促进创新发展
        5.1.2 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
        5.1.3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
        5.1.4 坚持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5.1.5 全面改善民生,助力共享发展
    5.2 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5.2.1 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优化思路
        5.2.2 东部沿海城市群职能结构优化思路
        5.2.3 东部沿海城市群联系网络优化思路
    5.3 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5.3.1 完善城市群等级规模体系,提升不同城市的功能效益
        5.3.2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强化城市群群内群际空间联系
        5.3.3 明确城市职能定位,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5.3.4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5.3.5 共建生态宜居城市群,推进绿色城市群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

(6)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业用地
        2.1.2 效率
        2.1.3 环境效率
        2.1.4 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关于绿色发展的研究
        2.2.2 关于土地利用评价的研究
        2.2.3 关于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2.2.4 关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2.2.5 研究述评
    2.3 相关理论
        2.3.1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2 投入产出理论
        2.3.3 区位理论
        2.3.4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3.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分析框架
        2.4.1 理论分析
        2.4.2 实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测算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1 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测算方法与模型构建
        3.1.1 静态效率方法与模型构建
        3.1.2 动态效率方法与构建
    3.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数据来源
        3.2.3 变量选取与说明
    3.3 基于超效率EBM模型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3.1 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3.3.2 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3.4 基于GML指数的工业用地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4.1 总体分析
        3.4.2 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收敛性分析
    4.1 收敛性理论及其方法类别
        4.1.1 收敛性理论
        4.1.2 收敛性分析方法类别
    4.2 绝对收敛性检验
        4.2.1 σ收敛检验及结果
        4.2.2 绝对β收敛检验及结果
    4.3 条件收敛性检验
        4.3.1 条件收敛检验方法
        4.3.2 条件收敛检验结果
    4.4 PS收敛检验
        4.4.1 PS收敛检验方法
        4.4.2 PS收敛检验结果
    4.5 俱乐部收敛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效率空间相关性分析
    5.1 空间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5.2 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
        5.2.1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5.2.2 空间权重矩阵选择
    5.3 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相关性检验
        5.3.1 空间分布特征
        5.3.2 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分析
    5.4 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6.1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6.2 空间计量模型和方法
        6.2.1 空间面板模型概述
        6.2.2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方法
        6.2.3 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及模型选择
    6.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3.1 变量选取及处理
        6.3.2 数据来源
        6.3.3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6.4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6.4.1 空间面板模型的检验和选择
        6.4.2 全国尺度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的结果
        6.4.3 区域尺度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的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作用机制研究
        1.3.2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关系实证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5.1 论文研究思路
        1.5.2 论文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第2章 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互相协调的机理分析
    2.1 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互相协调的内涵
        2.1.1 协调的内涵
        2.1.2 城镇化的内涵
    2.2 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2.2.1 新型城镇化影响资源环境的利用
        2.2.2 资源环境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测度
    3.1 山东省三大经济圈概况
        3.1.1 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的界定
        3.1.2 山东省整体、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发展现状
    3.2 指标体系构建
        3.2.1 新型城镇化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3.2.2 资源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3.3 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3.3.1 数据来源和测度方法的选择
        3.3.2 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3.3.3 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3.4 耦合协调发展模型
        3.4.1 耦合协调发展理论
        3.4.2 耦合协调度测度结果
    3.5 本章小结
        3.5.1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差异显着
        3.5.2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时空差异
第4章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
    4.1 空间自相关及其研究方法
        4.1.1 空间自相关
        4.1.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4.2 空间权重矩阵
    4.3 空间相关性分析
        4.3.1 整体空间自相关分析
        4.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
        4.4.1 空间计量方法
        4.4.2 影响因素的选择与衡量指标
    4.5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取及实证结果
        4.5.1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取
        4.5.2 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
        4.5.3 分地区回归分析
    4.6 本章小结
        4.6.1 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自相关
        4.6.2 各解释变量对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影响显着,其中治污管控力度影响程度最大
第5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外资引进质量水平
        5.2.2 注重产业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2.3 强化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5.2.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类要素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国务院批复潍坊综合保税区“一区两片”国家已正式验收运营(论文提纲范文)

国务院批复设立潍坊出口加工区
国务院批复升级潍坊综合保税区
国务院批复设立潍坊综合保税区北区
多方聚集发展资源
构建服务企业大平台
栽下梧桐引来凤
变不可能为可能
向自由贸易试验区迈进

(9)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的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生态文明
        2.1.2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展
        2.1.3 效率
        2.1.4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
        2.1.5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方法综述
        2.1.6 城市群与生态文明建设效率
    2.2 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要素研究
        2.2.1 研究方法
        2.2.2 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要素
第3章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
    3.1 研究区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
    3.2 测度方法——非期望产出SBM
    3.3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数据来源与污染综合指数建立
        3.4.1 数据来源
        3.4.2 污染综合指数建立
    3.5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3.5.1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结果
        3.5.2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时空差异分析
        3.5.3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无效城市分析
第4章 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要素与指标选取
    4.2 Tobit回归模型
    4.3 变量界定与模型构建
        4.3.1 变量界定
        4.3.2 模型设定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 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政策建议
        4.5.1 增强政府控制力,打造生态城市群
        4.5.2 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建设生态节约社会
        4.5.3 强化经济外向度,优化经济发展方式
        4.5.4 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的基本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2.1 外向型农业的有关概念
        2.1.1 外向型农业的含义
        2.1.2 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
        2.1.3 外向型农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2.1.4 外向型农业是农业国际化的表现
    2.2 外向型农业的特点
    2.3 外向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要素禀赋理论
        2.3.3 需求偏好相似论
        2.3.4 规模经济理论
    2.4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模式与途径
第三章 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
    3.1 山东半岛的概况
    3.2 山东半岛农业发展现状
    3.3 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
        3.3.1 山东半岛农产品国际贸易情况
        3.3.2 山东半岛农产品出口市场情况
        3.3.3 山东半岛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
        3.3.4 山东半岛农业利用外资情况
        3.3.5 农业对外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 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聚类分析的含义
    4.2 模型的建立
    4.3 指标的选择
    4.4 区域聚类分析过程
    4.5 聚类分析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5.1.2 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5.1.3 外商投资利用率低和技术合作少
        5.1.4 区域间外向型农业发展不均衡
        5.1.5 扶持政策不足与发展理念落后
    5.2 促进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2.1 积极推进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5.2.2 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5.2.3 拓宽对外合作领域与提高外资利用率
        5.2.4 加大科技投入和发挥特色农业优势
        5.2.5 更新农业发展理念并深化体制改革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潍坊市在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人地协调视角下山东省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 李嘉欣.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山东省地级市的经验数据[D]. 王一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加强国际合作,延伸蔬菜产业链,擦亮“寿光蔬菜”名片[J]. 曲维玺. 中国发展观察, 2021(11)
  • [5]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D]. 薛明月.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6]绿色发展背景下中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蒋海舲.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张梓浩.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国务院批复潍坊综合保税区“一区两片”国家已正式验收运营[J]. 刘燕,张馨予,李兆鑫. 走向世界, 2018(48)
  • [9]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程珊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山东半岛外向型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范晴晴. 山东理工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潍坊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