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剪切波速度测量评估饱和砂沉积物的液化潜力

通过剪切波速度测量评估饱和砂沉积物的液化潜力

一、Assessment of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Saturated Sand Deposits by Shear Wave Velocity Measurements(论文文献综述)

尹思琪[1](2021)在《冻融作用下路基土剪切波速特征及动态回弹模量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唐小欣[2](2021)在《基于弯曲元的珊瑚砂体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珊瑚砂是南海区域常见的天然工程材料,研究珊瑚砂工程特性对南海岛礁吹填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针对珊瑚砂研究多集中于常规力学试验,对其体波特性的研究较少,而体波的纵(P)波与剪切(S)波在液化判别、各向异性评价、地震反应分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泊松比是土体数值计算的一个重要参数,而常规试验无法直接获取,珊瑚砂与陆源砂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别很大,珊瑚砂的泊松比选取经验值难免会出现较大的误差,通过P、S波特性可得到珊瑚砂的泊松比。因此,研究珊瑚砂的体波特性具有很大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南海地区的珊瑚砂为试验对象,依据珊瑚砂吹填工程现场实际级配范围,配置了最大粒径为10mm的4组不同级配珊瑚砂,采用弯曲元波速测试系统,探索了弯曲元激发信号、接收信号的处理、提升测试精度的方法等,研究了围压、相对密实度、含水率等不同试验工况下的珊瑚砂体波特性。主要工作和成果:(1)探索珊瑚砂弯曲元激发、接收信号质量优化方法,分析不同围压、不同频率下的激发信号、接收信号的变化趋势。试验发现弯曲元P波接收信号始终保持高质量,且波速结果不受激发频率的影响;而剪切波信号受近场效应干扰明显,增加激发频率可减弱这一干扰、但不会消失,激发频率过高或者围压过高会导致接收信号劣化。(2)探索弯曲元接收信号的初至识别方法,采用反转法、互相关法、零交法、峰值点法等对珊瑚砂剪切波弯曲元接收波信号进行识别、处理、对比,结果表明,第一反转法适用性最高,激发频率的增加会使剪切波速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频率超过10000Hz后这一效果不再明显。(3)采用弯曲元测试系统对珊瑚砂在围压、相对密实度、含水率等不同试验工况下进行了测试,试验表明,珊瑚砂体波波速总是随着围压、相对密实度的增大而增大;体波波速一开始随含水率的增大而明显增大,但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开始减小;饱和珊瑚砂的弯曲元纵波测试中可以观察到两种纵波。(4)参考Hardin经验公式的形式对体波波速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给出了依据孔隙比、围压等计算体波波速的经验公式;另外,结果表明珊瑚砂的体波波速与粗粒含量有关。(5)使用获得的体波波速对珊瑚砂的泊松比进行了计算,由于波速测量误差的存在,无法十分精确的获得泊松比值,但可以确定取值范围,并且从整体趋势可以看出,珊瑚砂的泊松比随围压增大而减小,泊松比受含水率的影响也与体波相同。

柳圣[3](2018)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改良砂的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是指微生物水解尿素产生的碳酸根和外界的钙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结晶。生成的碳酸钙结晶能够填充土颗粒间的孔隙并将土颗粒粘结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胶结结构。近年来,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加固方法,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在土体加固中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应用于提高土体强度以及减小土体渗透性。本文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技术对砂土进行改良,通过比较改良砂和标准砂的力学特性,探讨该方法的改良效果。并且用数值模拟对微生物改良砂土的过程进行了模拟,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1、采用MICP方法对标准砂进行改良,通过从砂柱底部灌浆的方法,成功制得改良砂试样。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改良砂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组成成分中包含有碳酸钙晶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良砂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砂土颗粒的表面和孔隙之间出现了较多的碳酸钙晶体,晶体尺寸在5-50um。碳酸钙晶体能够将砂土颗粒粘结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胶结结构。2、将经过微生物改良的砂土和标准砂进行不同围压下的常规三轴试验,结果表明,改良砂的峰值强度为标准砂的4-21倍,说明微生物加固砂土的改良效果显着。与标准砂相比,改良砂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软化以及剪胀特性。3、微生物改良砂存在较强的黏聚力和结构性。本文在上下加载面的基础上,引入黏聚力及其在加载过程中的演化规律,模型将土体的“结构性”分解为土体的胶结以及土颗粒的排列两个方面,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改良砂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对纯砂和改良砂的三轴试验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本构模型能较好的描述改良砂在加载过程中的结构破坏引起的应变软化及剪胀力学特性。4、考虑对流、扩散、反应等因素,对连续流动灌浆的柱子系统内微生物改良砂的制样全过程的进行了数值模拟来研究制样条件对改良砂试样均匀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和预测结果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溶液的流入速度影响试样的均匀性。

桂彬[4](2018)在《基于扰动度的海底含气沉积物样品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岩土工程取样过程中样品质量如何评价,一直是一个困扰岩土工程界的问题。取样过程中造成的扰动很可能造成样品的性态改变,使其在实验室土工试验中所得出的数据不具备工程代表性,最后在设计施工环节中对原位土体性质产生错误的判断。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样品质量对工程设计所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海底含气沉积物是一种特殊赋存状态的土体,常处于亚稳平衡态,在世界范围内广有分布。取样过程中,一旦遇到卸荷扰动很快破坏其力学性质,从而产生不可忽视的样品扰动。海洋环境中,当样品从海底提升至甲板时,随着水深减小,含气沉积物样品周围应力逐渐降低,其孔隙水中溶解的气体脱溶膨胀,对土样的颗粒骨架结构造成破坏,这比一般的饱和土或者非饱和土卸荷应力释放产生的扰动要大许多。如果以一般饱和土或者非饱和土的扰动性评价经验去评价它,可能会造成海洋工程的安全问题。但是以往的有关土样扰动性评价方法多聚焦于一般饱和土或者非饱和土,对于海底含气沉积物样品质量评价却鲜有研究报导。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探索开发海洋脚步的加快,探讨海底含气沉积物取样过程中的样品及其质量评价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海洋工程的认知水平,为勘察设计提供借鉴。本文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时代背景,以杭州湾海底粉质砂土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自主研制的高压溶气饱和仪、利用GDS应力路径三轴仪系统和GDS弯曲元系统以及高精度低量程的压差传感器,对重塑含气砂质沉积物样品不排水卸荷前后的性质开展实验研究,探讨可用于评价海底含气沉积物样品质量的方法,内容主要包括:1、设计试验模拟“含气沉积物从海底提取至甲板”这一过程中样品所产生的扰动,对含气砂样进行不排水卸荷实验,测量卸荷扰动前后样品的剪切波速。2、发现样品扰动后的剪切波速小于扰动前,且扰动样品和剪切波速都小于无扰动样品,表明了剪切波速可以反映土体结构的损伤。3、对初始无扰动样品和卸荷扰动样品进行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以辅证剪切波速所得结论,其结果与剪切波速测试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含气样品在卸荷扰动后强度降低。4、借助CT扫描实验,对比初始无扰动样品和卸荷扰动前后样品的微观颗粒组够差异发现,卸荷引起的气体脱溶,可导致砂样颗粒骨架出现明显的微裂隙,表明含气土样在不排水卸荷条件下可能导致其原生结构性破坏,佐证波速实验和不排水剪切实验结果。5、对比前人对于陆地和海域中样品扰动度的评价方法,指出了各类方法的局限性,结合含气沉积物的特性、实验结果和前人提出的评价方法并考虑其适用性,提出一种可以用于评价海底含气沉积物的方法,并探讨了含气样品的质量分区。

安楠楠[5](2016)在《美国WLA液化台阵的场地反应研究》文中认为美国WLA液化台阵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德列斯断裂带高地震活动性地区的最南端,主要用于砂土液化研究。该台阵最早由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982年建成,1987年美国Superstition Hills地震中,记录到场地发生显着砂土液化时高质量且具较高研究价值的加速度、孔压时程;2003至2004年NEES项目将该台阵重建并沿用至今。本文首先对WLA液化台阵2004至2013年间的记录的180次地震的加速度时程进行数据处理和校正;其次利用其中146次地震校正后的加速度时程,使用水平与竖向谱比法研究该台阵的线性、非线性场地反应的特征;再次,利用1987年Superstition Hills地震中记录的加速度时程,研究该场地发生显着砂土液化时地震动三要素及土动力学参数的特征;最后,使用三种砂土液化识别方法判别上述146次地震中该台阵砂土液化的可能性,并将疑似可能发生砂土液化的地震动三要素与1987年地震中发生显着砂土液化时地震动的三要素进行比较,判断其是否真正液化。结果表明:(1)180次地震记录中,初步筛选得到172次加速度数据完整的地震记录,经过基线校正、滤波等过程,最后得到146次地震的有效地震动记录,90次地震动PGA小于20cm/s2,56次PGA大于20cm/s2,其中有8次地震动PGA在100~200cm/s2之间,2次PGA大于200cm/s2;(2)WLA场地在土层上部30米深度范围以内,东西、南北方向谱比曲线特征一致,没有表现出各向异性;同一次地震动的基本频率不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化;对不同的地震动,在80cm/s2以上的强震动作用下,基本频率降低,发生明显的非线性反应,因而得到的非线性反应阈值为80cm/s2;东西、南北两个方向上,基本频率对应的放大系数随深度的减小呈线性增大的趋势;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放大系数的变化没有一定规律;(3)1987年Superstition Hills地震地表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分别为201cm/s2、30cm/s、12cm,最大峰值出现在南北方向;地表加速度时程末段出现低频震动,振幅约为峰值加速度的一半;地震动能量主要集中在0.2~2Hz之间,东西、南北向幅频分布相似,幅值相差近一倍;地表水平两分量的括号持时和一致持时相差较大;第20s之后,地下2.9米深度处超孔隙水压力比达到50%以上,孔隙水压力的上升造成土体刚度、强度逐渐衰退,很小的剪应力产生较大的循环剪应变;剪应变达到极值时,孔隙水压力出现暂时下降;(4)使用三种砂土液化判别方法(Suzuki、Ozaki、Miyajima方法)判别结果表明,WLA场地在1987年Superstition Hills地震中发生液化,在13740号地震中可能液化,其他地震中均不液化;与Superstition Hills地震记录相比,13740号地震的加速度时程末段未出现低频震动,傅氏谱幅值和在频域上的分布与前者相差较大;各项持时都远远小于Superstition Hills地震对应的值,分析得出13740号地震未发生液化。

侯正瑜[6](2016)在《南海南部海底沉积物声学性质及物理参数相关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海底浅表层沉积物作为海水与海底的分界面,是海洋声场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资源调查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与物理力学等参数的关系在海洋工程建设、海底资源勘察、海洋军事发展与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主要对南海南部浅表层海底沉积物的声学性质和物理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区域位于南海南部,在南海南部21个站位采集了浅表层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其中,2个站位的柱状样品来自于陆架地区,13个站位的柱状样品来自于陆坡地区,6个站位的柱状样品来自于南沙海槽。当海底沉积物样品被采集上来后,在甲板上利用改进的同轴差距测量法对柱状样品进行了声速测量,随后在实验室中对沉积物样品的物理参数进行了相关测量,包括孔隙度,密度,中值粒径,含水量等物理参数。根据实际测量的数据,对声速和物理参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研究,采用数学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回归分析,建立了声速-物理参数的单参数方程。将南海南部的实测数据带入前人建立的声速预测方程与本文建立的单参数方程中进行比较,发现根据前人经验方程预测出的声速值与实际测量的声速值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前人建立的方程并不适用于南海南部,声速预测方程具有地域局限性。本文对于产生这种差异的可能性原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预测方程的地域差异性与沉积物类型,地理特征(沉积环境),沉积物物理性质以及沉砂泥比等有关。对南海南部不同沉积环境下采集的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分析测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沉积物声速与物理参数的双参数经验方程。在双参数方程的基础上,利用误差范数分析法对影响海底沉积物声速的物理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孔隙度是影响沉积物声速的主要因素,并且总结出了沉积物声速对于各个物理参数的敏感性大小:孔隙度>湿密度>粘土含量>中值粒径。本文对沉积物声速和物理参数之间的反演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Gassmann方程进行公式变换,利用孔隙度和纵波声速的相关关系求解出孔隙度预测公式,并将该公式应用于南海南部海底沉积物孔隙度预测中。将Gassmann方程预测结果与沉积物柱状样品实验室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Gassmann方程能够较好的预测海底沉积物的孔隙度,对浅海地区的孔隙度预测尤为准确。利用误差范数分析法对Gassmann方程各输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沉积物纵波声速对孔隙度预测精度影响最大。

赵金贵[7](2014)在《沁水块坳形成演化的构造地貌学解析》文中研究指明沁水块坳是破坏后的华北克拉通中部保留下来最大的一个地质块体,对其新生代构造地貌学的解析,有助于寻找阻碍资源开采和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灾害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行为机制,有着较为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科学意义。本研究选择沁水块坳核心部位的榆社盆地中的新构造与反映地貌面时间的特征地貌部位的岩溶陷落柱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由体及演化研究思路,通过大面积的野外调查、地质编录、采样测试、剖面编录等手段,从新构造的事件-时间序列与地貌面的时间-事件序列解析沁水块坳新生代构造地貌过程,获得了如下认识:(1)解析了沁水块坳核心部位存在的大量新构造现象,结合地貌事件,构建出新生代以来沁水块坳构造地貌演化的事件-时间序列。(2)发现平顺老马岭岩溶陷落柱,从构造地貌学角度解读出:42-25Ma间古辛安泉域岩溶水系统强烈发育,并形成大量的岩溶陷落柱;同时以特征地貌部位岩溶陷落柱柱体岩块最大塌落距反演古夷平面存在的高度。(3)发现榆社群高庄组中的震积构造,解析出榆社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5-6级地震,并构建出表征其成因的“地震液化射流分异”模型,可作为相变剧烈小型沉积盆地地层对比的良好标示。(4)太原东山大窑头岩溶陷落柱群是记录了古娘子关泉域在8Ma前解体的证据。(5)构建了沁水块坳形成演化的概念模式。本研究以野外获得的大量观测证据证实了沁水块坳新生代以来存在的构造-地貌事件,充实了沁水块坳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序列,寻找到特征地貌部位的岩溶陷落柱与新构造是构造地貌学研究的重要突破点,是记录着沁水块坳晚新生代破坏过程和华北岩溶水系统形成与解体的重要载体,是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表壳过程与深部过程的窗口。

赵阳阳,刘润[8](2013)在《海洋含气土工程特性研究现状》文中认为近年来,海洋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灾害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床含气土中天然气水合物受外界扰动而分解,改变了海洋地基土体的工程性质,因此,对于海洋含气土工程特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总结了海洋含气土工程特性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含气土工程特性室内试验的样本来源,介绍了评价海洋含气土工程特性的几种试验方法:微观结构观测试验、声学特性测试试验和土体力学特性试验,并对含气土工程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宋焱勋[9](2011)在《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力学特性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对毛乌素沙漠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一系列试验和测试手段,对毛乌素沙漠风积砂的级配特点、微结构、密度、含水量等物理特性及压缩特性、击实特性、强度特性等岩土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不同密度条件下土水特征曲线的滞回特性及其变化趋势,并对毛乌素风积砂的渗透性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渗透系数与密度的变化关系,为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提供了相关计算参数。在对常规应力路径应力-应变-强度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常规三轴试验设备实现了三轴拉伸应力路径试验,并对该应力路径下应力-应变-强度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试验数据确定了D-C非线弹性本构模型和剑桥本构模型的相关参数,为基于这两种本构模型的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工程数值计算提供了相关参数。开展了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基于状态的弹塑性本构及其相关的本构参数研究。从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变形特性入手,首先研究了毛乌素沙漠风积砂的状态,并确定了相关模型参数,然后围绕基于状态的风积砂剪胀本构模型理论验证了本构模型。以不同应力路径下的三轴试验结果为基础,模拟了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变形特性,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了不同应力路径状态下该模型的适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固结不排水(CU)和固结排水(CD)动三轴试验基础上,对毛乌素沙漠风积砂的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对相关动力参数和动强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毛乌素沙漠风积砂的等效黏弹性本构和残余应变模型,获取了等效强度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等效摩尔库伦强度判据。为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基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强度计算和场地液化势判别提供了试验和理论依据及可供工程直接应用的模型和参数。开展了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基承载力试验工作,研究了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基的持力特性;针对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层碎石桩、砂桩及水泥搅拌桩桩体及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开展了大量原位载荷试验及测试等工作,同时研究了桩体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特性及单桩有效桩长,为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基的设计和施工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曹振中[10](2010)在《汶川地震液化特征及砂砾土液化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地震液化震害调查是获取液化震害经验最直接的手段,是抗震理论和分析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地震液化场地的现场测试与分析,是建立液化预测方法最可靠的途径。以往国内几次大地震液化现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研究,对我国乃至世界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的8.0级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其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关于此次地震液化问题尚少报道,目前占主导的认识是认为此次地震液化现象不多,甚至有观点认为此次地震中没有液化现象。我们的考察结果表明,此次汶川地震的液化范围为建国以来大地震中液化分布范围最广的一次,已经调查到以村为单位的118个液化点(带),涉及长约500公里、宽约200公里的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0余个村庄的水井、近千亩农田、120多个村庄(自然村)房屋、8所学校、5个工厂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液化震害的影响,一些房屋建筑、学校教学楼、厂房和水井等废弃。本文分析结果表明,Ⅵ度区内液化、深层土液化以及砂砾土液化是本次地震液化的三个主要特征,液化加重震害以及液化伴随地裂缝现象也较为普遍。但以往关于这些问题的经验尚少,获取系统知识、掌握规律、解释成因、剖析机理和提炼出反映此次地震液化特点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是提高关于汶川地震液化问题认识、开展相关深入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此次地震砂砾土液化分布范围广,造成的危害突出。我国四川省境内特别是成都平原砂砾层分布十分普遍,由于以往工程建设中直接认定砂砾土为非液化土,而忽视了砂砾土的液化可能性,导致砂砾土液化震害十分明显。而目前国内外砂砾土液化场地资料十分有限,对砂砾土液化的认识也存在误区,积累实测资料对于丰富国际液化数据库以及推动砂砾土液化预测方法发展十分重要。同时,目前工程上能够使用的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均是由砂土液化判别方法间接转换而来,基于实际资料直接建立的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尚属空白。应指出的是,我们一直认为,砂砾土与砂土分属不同土类,像判别液化这样的力学性能方面的分析,用砂土的公式来计算砂砾土理论上不成立,实际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国部分地区砂砾土分布广泛,土石坝很多采用砾石作为垫层,人工填海、高速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人工砂砾料应用日益广泛,砂砾土的液化判别方法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借助汶川地震出现大量砂砾土液化的契机,获取实测数据,检验现有方法,发展合理可靠、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便于工程应用的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是势在必行的工作。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包括:1.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取得了汶川地震液化问题系统和深入的认识,揭示了液化及其震害分布规律,阐明了此次地震液化的宏观特征和震害特征,并从中提炼出了反映此次地震液化特点的科学和工程问题。2.采用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以及现场测试的方法,确认了Ⅵ度区内液化、砂砾土液化、深层土液化是此次地震的三个主要特征,依据实测结果合理解释了此次地震液化区内地裂缝的成因,剖析了液化导致建筑物典型破坏的机理。3.研究了震区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揭示了本次地震砂砾土液化分布规律,通过试验及与国内、外砂砾土液化实例的对比分析,掌握了此次地震液化砂砾土的土性特点。4.通过现场勘察获取了几十个砂砾土液化场地超重型动力触探和剪切波速资料,极大丰富了现有液化数据库内容,以此检验和分析了现有液化判别方法对砂砾土的可行性,指出了其不适用的根源。5.建立了基于现场测试指标的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基本指标的选取原则和模型的构造思想,给出了初判条件,根据地震动参数不同确定了复判模型的基本模式。6.建立了基于烈度和加速度以及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和剪切波速为基本指标的四种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通过了本次和其他砂砾土液化实例的检验,填补了以往基于实际资料直接建立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方面的空白,公式表达简单明了,为工程应用及规范修订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二、Assessment of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Saturated Sand Deposits by Shear Wave Velocity Measurem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ssessment of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Saturated Sand Deposits by Shear Wave Velocity Measurements(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弯曲元的珊瑚砂体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纵波与剪切波测试与应用
        1.2.2 弯曲元波速测试新方法
    1.3 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珊瑚砂弯曲元试验准备与方案
    2.1 珊瑚砂基本物理特性
        2.1.1 基本情况
        2.1.2 颗分试验
        2.1.3 比重
        2.1.4 相对密实度
    2.2 试验设备与原理
        2.2.1 弯曲元工作原理
        2.2.2 弯曲元工作模块
    2.3 弯曲元波速试验实验方案
    2.4 弯曲元试验基本流程
        2.4.1 试样制备
        2.4.2 操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弯曲元接收信号初至波识别方法对比分析
    3.1 常见初至波识别方法
        (1)初至法
        (2)峰值法
        (3)互相关分析法
        (4)特征点组合法
    3.2 提高弯曲元波速测试精度方法
    3.3 初至波识别方法选取
        3.3.1 珊瑚砂的弯曲元接收信号形态特征
        3.3.2 识别方法对比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珊瑚砂纵波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珊瑚砂纵波波速与围压、相对密实度、级配的关系
    4.3 纵波的经验公式
    4.4 珊瑚砂纵波波速与含水率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珊瑚砂剪切波特性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珊瑚砂剪切波速与围压、相对密实度、级配的关系
    5.3 剪切波速经验公式的应用与对比
    5.4 珊瑚砂剪切波速与含水率关系
    5.5 饱和土中剪切波波速
    5.6 剪切波速与状态参数Ψ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珊瑚砂泊松比特性
    6.1 引言
    6.2 珊瑚砂泊松比随围压变化特性
    6.3 珊瑚砂泊松比随含水率变化特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参与科研项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改良砂的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微生物灌浆改良砂柱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微生物的活化与培养
        2.2.1 微生物的活化
        2.2.2 菌种的保存
        2.2.3 微生物的扩大培养及吸光度测量
    2.3 改良砂土的制备
        2.3.1 砂样的选择
        2.3.2 营养液的成分及制取
        2.3.3 改良砂土的制备
    2.4 改良砂成分及微观结构分析
        2.4.1 成分分析
        2.4.2 试样SEM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良砂的常规三轴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以及操作步骤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操作步骤
    3.3 试验破坏形态
    3.4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生物改良砂的本构模型
    4.1 引言
    4.2 本构模型
        4.2.1 胶结效应
        4.2.2 弹性变形
        4.2.3 塑性变形
    4.3 试验结果及模型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生物改良砂过程的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的方案和过程
        5.2.2 营养液中钙离子浓度测量
    5.3 微生物加固砂土过程建模
        5.3.1 试验装置的建模与相关假设
        5.3.2 微生物的化学反应速率
        5.3.3 扩散的反应方程
        5.3.4 流场的微分方程
        5.3.5 微生物灌浆的建模相关参数
    5.4 微生物加固砂土模拟结果
        5.4.1 孔隙率的模拟结果
        5.4.2 钙离子浓度模拟结果
        5.4.3 灌浆压力与空隙率分布
        5.4.4 钙离子试验与模拟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基于扰动度的海底含气沉积物样品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海底含气沉积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海洋工程取样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常规取样器
        1.3.2 保真取样器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体扰动度与扰动量化评价方法
    2.0 引言
    2.1 扰动度的概念
    2.2 土体扰动度的量化评价方法
    2.3 海洋工程的样品质量评价
    2.4 其它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气砂样不排水卸荷扰动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不排水卸荷扰动试验
        3.3.1 实验装置
        (1)弯曲元系统
        (2)高压溶气饱和仪
        (3)双压力室体变测量系统
        3.3.2 实验方案
        (1)概述
        (2)装样阶段
        (3)饱和阶段
        (4)固结过程
        (5)换水过程
        (6)不排水卸荷过程
        3.3.3 结果与分析
    3.4 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
        3.4.1 实验方案
        3.4.2 实验步骤
        (1)无扰动样品剪切实验
        (2)扰动样品剪切实验
        3.4.3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气沉积物样品质量的扰动度评价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剪切波速的土体扰动度评测
    4.3 基于剪切波速的样品质量评价方法
    4.4 建议的含气沉积物样品质量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美国WLA液化台阵的场地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场地反应
        1.2.2 砂土液化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WLA液化台阵简介
    2.1 WLA台阵布设
    2.2 土层特征
    2.3 剪切波速特征与场地类型
        2.3.1 现场剪切波速测试结果与等效剪切波速
        2.3.2 基于强震动记录反演的剪切波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震动数据及其处理
    3.1 原始地震动数据特征
    3.2 数据处理方法及步骤
    3.3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WLA液化台阵的场地反应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线性反应分析
        4.2.2 非线性反应分析
    4.3 场地反应随深度的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LA砂土液化特征
    5.1 1987年地震砂土液化记录特征
        5.1.1 地震动三要素
        5.1.2 砂土液化时的动力学参数
        5.1.3 场地反应
    5.2 砂土液化判别方法
        5.2.1 基于强震动记录的液化判别法
        5.2.2 我国规范使用的液化判别法
    5.3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有待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南海南部海底沉积物声学性质及物理参数相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声波传播理论研究
        1.2.2 海底沉积物声学经验公式研究
        1.2.3 实际测量方法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实验方法简介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声学性质
    2.3 海底浅表层沉积物物理参数
    2.4 本文采用的测量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积物声学性质与物理参数单参数方程
    3.1 孔隙度
    3.2 湿密度
    3.3 中值粒径
    3.4 粘土含量
    3.5 沉积物声速
    3.6 其他影响声速的因素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积物声学性质与物理参数双参数方程及其敏感性分析
    4.1 双参数方程
        4.1.1 孔隙度—Clay含量—声速双参数方程
        4.1.2 孔隙度—密度—声速双参数方程
        4.1.3 孔隙度—中值粒径—声速双参数方程
        4.1.4 Clay含量—密度—声速双参数方程
        4.1.5 Clay含量—中值粒径—声速双参数方程
        4.1.6 中值粒径—密度—声速双参数方程
    4.2 误差范数分析法
    4.3 敏感性分析
    4.4 沉积物物理参数对声速影响性大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Gassmann方程预测海底沉积物孔隙度
    5.1 Gassmann方程
    5.2 南沙群岛海底沉积物孔隙度预测
        5.2.1 Gassmann参数选取
        5.2.2 孔隙度预测
        5.2.3 Gassmann方程误差分析
    5.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下一步需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沁水块坳形成演化的构造地貌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沁水块坳的研究现状
        1.2.1 沁水块坳周缘
        1.2.2 沁水块坳上的盆岭耦合研究现状
        1.2.3 沁水块坳上的地貌
        1.2.4 沁水块坳上的地震、新构造
        1.2.5 沁水块坳上的榆社盆地
        1.2.6 岩溶陷落柱与煤田构造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特色与创新
    1.7 工作量
2 沁水块坳地质概况
    2.1 沁水块坳的基底
        2.1.1 太古界变质基底
        2.1.2 下元古界基底
        2.1.3 中上元古界基底
        2.1.4 莫霍面深度与岩石圈厚度
    2.2 沁水块坳的盖层
    2.3 沁水块坳周缘出露的火成岩
    2.4 沁水块坳的边界断裂
    2.5 小结
3 沁水块坳的形成
    3.1 沁水块坳上的构造地貌剖面特征
    3.2 沁水块坳上煤变质程度揭示的构造地貌演化过程
        3.2.1 沁水块坳上煤变质程度的分布规律
        3.2.2 沁水块坳地温梯度的演变
        3.2.3 沁水块坳古地理恢复揭示的煤变质演变
        3.2.4 沁水块坳周缘的变质核杂岩
    3.3 沁水块坳边缘及核心部位的逆冲断层
    3.4 小结
4 甸子梁构造稳定期是岩溶陷落柱强烈发育时期
    4.1 沁水块坳上的高位岩溶洞穴
    4.2 太原东山大窑头岩溶陷落柱群与层间构造发育模式
    4.3 平顺老马岭岩溶陷落柱形成时间的地貌学解析
    4.4 小结
5 沁水块坳基底的活化——榆社盆地的形成
    5.1 榆社盆地新生代地层
    5.2 沁水块坳核心部位榆社盆地沉积初期的古地理特征
        5.2.1 榆社群马会组砾岩剖面特征及砾岩岩性特征
        5.2.2 马会组石英岩、石英砂岩砾石物源分析
        5.2.3 讨论
    5.3 榆社盆地三庄-泥河掌勘察剖面特征
    5.4 讨论与小结
6 沁水块坳核心部位新构造发育特征及事件-时间记录
    6.1 断裂及不整合构造发育特征
    6.2 榆社群中的震积泄水构造
        6.2.1 榆社群高庄组中的震积泄水构造及其成因模式
        6.2.2 榆社群中的震积泄水构造序列
    6.3 新构造解析
    6.4 沁水块坳的旋转
    6.5 榆社盆地新构造发现的地质意义
    6.6 小结
7 沁水块坳形成演化模式
    7.1 沁水块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7.2 北台期夷平面的形成与解体
    7.3 甸子梁期夷平面的形成与解体
    7.4 唐县期宽谷面的形成与沁水块坳基底的活化
    7.5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
    7.6 沁水块坳形成演化模式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8)海洋含气土工程特性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含气土室内试验样本的来源
    1.1 原状土样钻取
    1.2 室内试样的制备
2 微观结构观测试验研究
3 声学特性试验研究
4 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4.1 低温高压三轴试验研究
    4.2 本构模型研究
    4.3 数值模拟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9)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力学特性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1.2.2 砂土动力特性研究
        1.2.3 桩体复合地基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毛乌素沙漠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2.1 毛乌素沙漠自然地理条件
    2.2 毛乌素沙漠大气运动及气候特征
    2.3 毛乌素沙漠地区水文水资源特征
        2.3.1 毛乌素沙漠地区地表水系统
        2.3.2 地下水系统
    2.4 毛乌素沙漠地区地质构造
    2.5 毛乌素沙漠地区地层条件
    2.6 毛乌素沙漠地貌类型及风沙地貌
        2.6.1 毛乌素沙漠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2.6.2 毛乌素沙漠风沙地貌
    2.7 小结
第三章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基本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物理化学特性
        3.1.1 风积砂的天然密度、干密度、含水量及比重
        3.1.2 风积砂颗粒组成分析
        3.1.3 风积砂化学特性
        3.1.4 风积砂微结构特征
    3.2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土水特征曲线试验与渗透试验研究
        3.2.1 试验方案
        3.2.1.1 非饱和砂的土水特征曲线试验方案
        3.2.1.2 饱和砂的渗透试验方案
        3.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2.1 非饱和砂的土水特征曲线试验分析
        3.2.2.2 饱和砂的渗透系数试验分析
        3.2.3 小结
    3.3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力学特性
        3.3.1 风积砂击实特性研究
        3.3.2 风积砂压缩特性试验
        3.3.3 风积砂直剪强度试验
    3.4 小结
第四章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应力路径力学试验与D-C模型、剑桥模型参数研究
    4.1 土应力应变关系概述
    4.2 应力路径试验研究
        4.2.1 应力路径试验研究现状
        4.2.2 应力路径试验方案及拉伸试验设备改装
        4.2.2.1 三轴应力路径试验方案
        4.2.2.2 三轴拉伸应力路径试验设备改进
        4.2.3 应力路径试验分析
        4.2.3.1 常规三轴应力路径试验分析
        4.2.3.2 拉伸三轴应力路径试验分析
        4.2.3.3 应力路径试验分析汇总
    4.3 非线弹性本构模型-D-C模型及参数分析
    4.4 剑桥模型及参数分析
        4.4.1 塑性理论
        4.4.1.1 屈服准则
        4.4.1.2 流动规则与硬化定律
        4.4.1.3 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弹塑性模量矩阵的一般表达式
        4.4.2 剑桥模型理论
        4.4.3 剑桥模型参数确定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状态的毛乌素风积砂弹塑性本构模型与三轴试验模拟研究
    5.1 概述
    5.2 基于状态相关的砂土剪胀本构模型
        5.2.1 砂土的状态及其描述
        5.2.2 砂土的状态相关剪胀理论
        5.2.3 基于状态相关剪胀本构模型
    5.3 基于状态剪胀本构模型参数研究分析
        5.3.1 模型参数研究分析-弹性参数G_0和v
        5.3.1.1 共振柱试验研究设备与制样
        5.3.1.2 共振柱试验方案
        5.3.1.3 共振柱试验研究分析
        5.3.2 模型参数研究分析-临界状态参数
        5.3.3 模型参数研究分析-剪胀参数
        5.3.3.1 三轴试验模拟程序编制
        5.3.3.2 模拟计算与拟合参数
        5.3.4 模型参数汇总
    5.4 小结
第六章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动力特性研究
    6.1 研究方案
    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2.1 动弹模阻尼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6.2.2 等效动黏弹性本构模型
        6.2.3 残余应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6.2.4 动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6.2.5 风积砂地基动强度及地震液化判别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层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7.1 振冲砂桩试验场地条件
    7.2 振冲砂桩法
        7.2.1 振冲砂桩成桩工艺参数
        7.2.2 振冲砂桩复合地基原位载荷试验
        7.2.2.1 试验设计
        7.2.2.2 原位载荷试验
        7.2.3 振冲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理论计算
    7.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7.3.1 水泥土搅拌桩成桩工艺参数及主要施工步骤
        7.3.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原位载荷试验
        7.3.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有效桩长研究
        7.3.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7.4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7.4.1 振冲碎石桩试验场地条件
        7.4.2 振冲碎石桩成桩工艺参数及试验设计
        7.4.3 振冲碎石桩桩间距的确定及桩间土挤密效果对比
        7.4.4 天然地基原位载荷试验
        7.4.5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单桩载荷试验
        7.4.6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单桩有效桩长的确定
        7.4.7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桩间土载荷试验
        7.4.8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7.4.9 振冲碎石桩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7.5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基载荷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
        7.5.1 砂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
        7.5.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
        7.5.3 碎石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汶川地震液化特征及砂砾土液化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汶川地震概况
    1.2 砂土(细粒土)液化研究现状
    1.3 砂砾土液化研究现状
    1.4 砂砾土液化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汶川地震液化宏观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液化分布特征
    2.3 液化宏观特征
    2.4 与海城和唐山地震液化宏观特征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汶川地震液化震害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液化震害等级分布
    3.3 典型液化震害
    3.4 液化震害特征
    3.5 与海城和唐山地震液化震害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汶川地震液化主要特征的确认
    4.1 引言
    4.2 Ⅵ度区内液化实地复核
    4.3 砂砾土液化典型场地钻孔验证
    4.4 深层液化钻孔核实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场地液化破坏机理剖析
    5.1 引言
    5.2 地裂缝成因研究
    5.3 板桥学校破坏剖析
    5.4 江油火车站破坏剖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汶川地震砂砾土液化分布及土性分析
    6.1 引言
    6.2 震区地形地貌及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6.3 砂砾层液化分布
    6.4 液化砂砾土土性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砂砾土液化判别基本方法
    7.1 引言
    7.2 现有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剖析
    7.3 基本指标的选取
    7.4 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构建思路和基本模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烈度的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
    8.1 引言
    8.2 超重型动力触探判别公式
    8.3 剪切波速判别公式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加速度的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
    9.1 引言
    9.2 基本思路
    9.3 超重型动力触探判别公式
    9.4 剪切波速判别公式
    9.5 公式检验及与现有方法的对比分析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10.1 主要成果
    10.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Assessment of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Saturated Sand Deposits by Shear Wave Velocity Measurem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冻融作用下路基土剪切波速特征及动态回弹模量预估研究[D]. 尹思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弯曲元的珊瑚砂体波特性研究[D]. 唐小欣.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改良砂的力学特性研究[D]. 柳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4]基于扰动度的海底含气沉积物样品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 桂彬.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5]美国WLA液化台阵的场地反应研究[D]. 安楠楠.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6(06)
  • [6]南海南部海底沉积物声学性质及物理参数相关关系研究[D]. 侯正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6(08)
  • [7]沁水块坳形成演化的构造地貌学解析[D]. 赵金贵.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8]海洋含气土工程特性研究现状[J]. 赵阳阳,刘润. 石油工程建设, 2013(01)
  • [9]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力学特性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D]. 宋焱勋. 长安大学, 2011(05)
  • [10]汶川地震液化特征及砂砾土液化预测方法研究[D]. 曹振中.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0(10)

标签:;  ;  ;  ;  ;  

通过剪切波速度测量评估饱和砂沉积物的液化潜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