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架空水箱设计

玻璃钢架空水箱设计

一、玻璃钢高架水箱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喆,王守源,宋旭[1](2021)在《天线美化外罩检测技术要求》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基站天线美化外罩的应用场景、产品类别;外罩的材质选取原则及基本机械性能要求;明确指出该类外罩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文章从透波性能、结构性能、射频性能及抗老化性能等方面综合评估天线美化外罩的整体性能。

马亚男[2](2020)在《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雨洪管理是通过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蓄过程,达到防洪排涝和雨水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尤其在城市蓄滞洪区内,利用雨洪公园融合雨水管理措施和城市综合公园构建方法,在保障洪涝安全的同时,推进城市公园绿地生态化建设。本文以深圳市洪湖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在罗湖区更新和海绵城市规划背景下,探究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园设计方法,期望从风景园林角度出发,维护城市雨洪安全、重整雨水资源、优化城市蓄滞洪区景观风貌,并探究兼具防洪功能和休闲游憩功能的雨洪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本文旨在探究雨洪管理下城市公园设计方法及要点。首先通过梳理雨洪管理、雨洪公园相关研究,包括雨洪管理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雨洪公园概念特点,功能与防洪工程,提出在城市蓄滞洪区内,兼顾洪涝安全和游憩功能的雨洪公园设计研究方向,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研究,归纳总结设计要点。将设计要点运用到深圳洪湖公园设计实践中,提出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构建水景观和共享水休闲的设计理念,并总结雨洪公园设计步骤,首先明确雨洪淹没范围并划分防洪等级,再配置耐水湿程度不同的植物、建设生态驳岸和修复水生态环境,营建适宜性景观。然后根据实际径流特点布置雨洪设施进行雨洪调蓄。最后结合雨洪安全和游憩安全合理布置功能分区,满足公园复合功能的多重需求,以探究当前城市防洪排涝与景观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化途径和方法。总结出城市洪涝问题依赖多学科综合技术和法律法规等政策,城市雨洪公园体系建设应以实际洪涝问题为主,通过景观手法发挥雨洪公园防洪功能,逐步解决雨洪调蓄、适应性景观、水生态净化和休闲游憩问题。

张转转[3](2020)在《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特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的大力开发成为土地扩张导致的必然趋势,同时伴随着室外景观逐步向室内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环境。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能够帮助特大型城市更好地实现立体化发展,结合景观手法和新兴技术手段,改善地下商业空间环境,优化地下商业空间的舒适性和吸引力,满足顾客和工作人员的多样需求,提高地下商业空间的受欢迎度的同时协助城市向下发展。本研究以特大型城市的地下商业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特大型城市及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进行总结,肯定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炼最新研究观点,为之后的实践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再次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对南京市德基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现状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梳理和深入剖析;最后将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设计方法进行整合,总结出适宜多种地下商业空间类型的景观设计内容,并以南京市新街口德基广场二期地下商业空间为设计场地进行景观改造方案展示,拓展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商业空间中通过融入生态理念、突出本土文化、丰富城市活动、优化空间物理环境等策略,不仅可以改善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环境,为公众营造舒服的购物体验,同时,可以扩大地下商业空间功能范围,丰富参与人群的活动类型,让地下商业空间成为城市公民乐于接纳并享受在其中的场所,且拥有比室外更适宜的环境条件。在地下空间开发热潮背景下,通过发现并总结的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问题和提出相关策略以及设计方法、设计内容,为今后地下商业空间中融入景观提供理论参考,转变以往人们对地下商业空间闭塞、空气质量差、商业性强等印象,进而提高地下商业空间利用率,同时为未开发的地下商业空间提供景观依据,最终有效帮助特大型城市实现纵向发展。

王希诚,管平平[4](2020)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旅检楼A区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案例》文中研究指明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属于超大型交通枢纽建筑,旅检楼A区属其中建筑功能最复杂的建筑。文中主要介绍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旅检楼A区建筑给排水系统(不包括水消防系统),内容主要包括给水系统、饮水系统、污水系统、雨水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等。此外,文中介绍了建筑给排水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管道防沉降措施、叠压供水选型计算、虹吸雨水设计、污水自循环通气系统设计等技术难点,力求为今后同类建筑的建设积累经验并提供参考。

苏媛[5](2020)在《关中涝池恶化水质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技术初步探究》文中提出涝池是北方干旱地区农村低洼地处蓄积雨水的一项水土保持工程,在发挥其固沟保塬等水土保持效能的同时,也能为所在区域提供稀缺的湿地景观。20世纪90年代,由于各项集雨工程的兴起,限制了其传统功能的发挥,削弱了涝池的存在价值,再加上其水体封闭、水位较浅和面积较小,管理上的缺失和外来污染物的侵入,致使其水体自净能力降低,现存涝池大多数出现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甚至被废弃的现象。2016年以来,陕西省水利厅将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纳入全省“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但新建与整治涝池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水体黑臭反复的现象。据调查,位于关中地区的杨凌示范区周边地区新建和修复的涝池水体黑臭率已达46%,这些现象既制约着农村社会发展,又致使农村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从根本上了解涝池水体恶化的原因和其变化规律,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开展修复整治工作,迫在眉睫。本研究针对涝池整治修复过程中及先前存在的水体黑臭问题,以杨凌区周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涝池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的关于污染水体的评价、分析和修复的研究成果,在明晰涝池建造类型和污染源头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导致水质恶化的因素,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净化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研究表明,研究区涝池水体水质均为地表水劣V类,污染程度不一,污染物主要以氮类化合物为主,污染物来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养殖场废水、不同下垫面地表径流汇流,实施涝池池底防渗以及配置污水处理设施对于改善涝池水环境状况较为重要,此外辅以内源水体的相关修复及管护措施,水体改善效果将会更好。(2)试验条件下,斜板能显着减少泥沙中的悬浮物,当放水流量较小(放水流量为25L/min时,沉沙池长度为1m),斜管沉沙池和普通沉沙池沉沙效率并无明显差异,且随着池长的增加也无明显变化;当放水流量较大时(放水流量为95L/min和160L/min),斜板沉沙池在不同池长条件下沉沙效率总体高于普通沉沙池;斜管沉沙池较普通沉沙池在高含沙水流中对不同池长、不同放水流量下大于0.01mm的粗颗粒去除效果好,斜板沉沙池特殊的结构和放置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流流速,能有效将粗颗粒和悬浮物沉积在沉沙池内。(3)美人蕉、水菖蒲、西伯利亚鸢尾对水体中总氮均表现出较好的净化效果,平均去除率高达56.37%,对NH3-N平均去除率高达73.87%,美人蕉组和水菖蒲组去除NH3-N的主要途径为氨的挥发、根系吸收和硝化反应,西伯利亚鸢尾组NH3-N的主要去除途径是氨的挥发和硝化反应,而对照组NH3-N去除率高达60.55%的主要原因是氨的挥发;3种植物浮床组中NO3-–N浓度变化主要与各试验组中水体的硝化反应程度及植物吸收效率的差异性有关。美人蕉组和水菖蒲组对2种污染源水体中TP的去除效率分别为55.42%和58.32%,去除效率远大于对照组(15.57%),而西伯利亚鸢尾组在试验结束时水体TP浓度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3种植物中,水菖蒲适用于点源和面源污染类型水体的净化,美人蕉因根系发达在重度污染水体中腐烂产生二次污染,不适宜点源污染源污染水体的净化,西伯利亚鸢尾在两种污染源水体中因生长适应性差,不适宜作为修复涝池污染水体的浮床植物推广。(4)不同投加浓度的化学试剂对水体污染物及其他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氧化钙来说,其对水体中总磷的去除的原理和过氧化钙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过氧化钙是强氧化剂,它与水反应产生氧气,能够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有改变水体微环境,增强好氧微生物活性,促进水体硝化反应的效能,因此,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强氧化性的过氧化钙对污染物去除效率高于氧化钙,而且其净水效益超过氧化钙,单价仅为20RMB/kg左右。

张凯伦[6](2019)在《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废弃化工厂为例》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的工厂面临关闭或搬迁。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废弃地污染环境、破坏城市景观整体性等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2010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都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而重要性。因此,用生态的手段对城市工业废弃地进行景观更新至关重要。本文以北京废弃化工厂为研究对象,结合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实地调研的手段,对工业废弃地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提出生态修复与景观更新的一系列设计策略。通过研究,本文从两大方面对城市工业废弃地提出更新改造策略。首先从生态的角度,对土壤、水体、植被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更新保护。其次从景观的角度对场地建筑物和构筑物提出更新改造策略。生态角度:首先针对污染土壤,采用表格分析法,对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在面积较大,人类活动不频繁的区域选择生态的植物修复法进行土壤修复。在面积较小,人类活动多的区域采用物理化学方法与植物修复法综合治理的策略进行修复。而针对贫瘠的土壤则通过种植地被植物,逐渐加入先锋灌木及先锋乔木,最终形成乔灌草共同生长的复合群落以此恢复土壤肥力;其次对于水体的净化通过对边界效应的分析采用湿地泡构建湿地系统、在尊重场地地形的前提下利用场地高差净化水体、设置海绵设施防止水体污染地表径流这三种方式进行净化,同时搭配种植湿生与水生植物增强净化效果;对于污染植物针对北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提出了以修复污染为主的和以观赏为主的两种植物配植模式。通过打造丰富的林冠线和林缘线,丰富植物层次打造优美的景观效果。根据污染场地的位置以及风向在下风向设置防护林;通过廊道连接各斑块,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性上:在空间中营造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景观;对景观风貌利用工业元素统一协调新旧风格。对于场地废弃材料进行重组结合文化将其设计为景观小品。将这些策略最终体现在北京东方化工厂的景观更新改造中。论文最后将最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北京废弃东方化工厂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设计上,论证文章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工业废弃地+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的构建模式。为今后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生与景观更新研究提供借鉴。

吴镇铎[7](2019)在《FRP筋增强ECC桥面连接板工作机理及受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多跨简支桥梁中通常设置伸缩缝以满足结构变形需要。桥梁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温湿度变化、酸盐侵蚀、行车荷载作用等影响,伸缩缝极易受损破坏,恶化行车状况,导致伸缩缝两侧桥面受车辆冲击受损;雨水渗漏侵蚀内部钢筋及下部结构,影响结构安全。伸缩缝频繁受损严重影响桥梁寿命,极大增加桥梁维护成本。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无缝化桥梁设计,建立桥面连接板代替传统伸缩缝,以解决伸缩缝病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传统钢筋混凝土连接板存在钢筋锈蚀和连接板刚度过大影响相邻结构变形等问题。已有研究表明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简称ECC)具备拉伸应变硬化特性和多裂缝开展能力,可有效解决钢筋混凝土桥面连接板中混凝土受拉脆性和裂缝宽度大等缺陷。但钢筋本身刚度较大,且目前连接板设计方法中钢筋配筋率较高,导致连接板区域刚度过大,对连接板变形和主体结构受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钢筋的存在不可避免出现锈蚀现象,影响构件耐久性。纤维增强复合筋(FiberReinforced Polymer Bars,简称FRP筋)相比钢筋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较低的弹模和耐腐蚀性,应用于桥面连接板中有助于解决连接板区域刚度过大和筋材锈蚀问题。本文将通过结构模型试验,研究配筋ECC连接板工作机理,对比分析钢筋增强ECC连接板和FRP筋增强ECC连接板受力特性差异,并借助数值模拟对结构试验中未能涉及到的变量进行参数化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桥面连接板性能要求,进行ECC配合比试验,对比拌合物流动性、抗压强度、薄板弯曲性能和拉伸性能,从中选取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满足桥面连接板性能要求的配合比方案。试验结果显示,制备得到的ECC材料具有稳定的应变硬化特性、较高的弯曲韧性和裂缝宽度控制能力。(2)对4个桥面连接板结构模型进行四点弯曲单向循环加载试验,研究桥面连接板工作机理,对比分析循环荷载作用下筋材类型(钢筋、玻璃纤维筋、玄武岩纤维筋)和配筋率(1.44%、0.72%)对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RP筋替代钢筋能有效减小连接板刚度,降低连接板对主体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FRP筋和ECC材料协同变形能力更好,连接板裂缝分布均匀,裂缝宽度小,抗渗能力更好;大变形下钢筋连接板较高的残余变形量使其变形无法恢复,而FRP筋连接板变形能力始终表现良好。(3)对预留试件和筋材进行试验,获取相应材料物理参数,借助理论模型对材料参数进行简化,并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连接板结构进行模拟分析。对比电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有限元计算能够反映连接板受力和变形状态。GFRP筋连接板参数化分析结果显示,连接板高跨比增大显着提高连接板刚度,提高结构应力水平并降低连接板变形能力,对主体结构受力和变形不利;设置脱粘带有助于连接板跨中应力和变形传递,但过长的脱粘带将导致连接板脱空区域显着增大,对实际工程车辆荷载作用下连接板受力不利;配筋率提高增大连接板刚度,截面应力提升使连接板受压区压应力较大,材料受压破坏提前,但较小的配筋间距有助于将跨中应力和变形向两侧传递,反弯点外移同时降低ECC材料最大拉应变值。

刘兴山[8](2019)在《上海外滩城市公共雕塑演变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上海外滩雕塑的起源出发,分析外滩雕塑产生的缘起与公共属性的根源所在,通过梳理外滩雕塑的演变特征,探索外滩公共雕塑在建立、存在、发展、毁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外滩公共空间的形成对公共雕塑出现形成的积淀作用、外滩空间公共文化的注入对公共雕塑出现的孕育过程、外滩空间的独特属性为公共雕塑呈现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通过研究揭示出外滩之所以形成公共雕塑的内部根源,夯实外滩公共雕塑研究的学术基础。论文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外滩公共雕塑演变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3年—1941年,为外滩公共雕塑演变的第一个呈现时期,论述这个时期中空间文化、政治因素、公共内涵与第一个雕塑呈现时期形成的演变关系。第二阶段:1943年—1992年,为外滩公共雕塑演变的缺失时期,分析这个特殊阶段形成的历史因素、未落成的雕塑、造成的文化流失、对未来城市雕塑发展的借鉴等具体问题,深入阐述外滩公共雕塑缺失时期与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城市变迁的演变、文化背景的演变、历史进程的演变之间的因果关系,证得雕塑缺失时期形成与延续的内涵。第三阶段:1992年—2008年,为外滩公共雕塑演变的第二个呈现时期,以分析空间建设与格局调整对外滩公共雕塑演变产生的内因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论述外滩空间的独特地理位置与历史承载特征对雕塑演变起到的根源作用,提出外滩这个时期的公共雕塑出现和造型表现对中国城市雕塑建设发挥的重大作用。此外笔者从创作实践角度运用“本体语言研究”方法,对外滩历史中出现的每件公共雕塑进行了详尽的排查,对外滩现存的雕塑实体、遗留残骸、存在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和具体测量。对外滩公共雕塑的造型语言、表现手法、材料运用、尺寸设计、安装工艺等艺术创作手法进行具有实践意义的分析。笔者考察发现了外滩《红石纪念碑》遗址所在地,并对其进行实地勘测与具体尺寸分析;对《赫德像》底座造型的残片进行了断代和具体的尺寸测量;对《巴夏礼像》底座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具体尺寸和造型研究;对《汇丰铜狮》的实际存在环境和原作的演变痕迹,进行了具体的调研,为外滩公共雕塑整体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数据,以充实上海外滩雕塑研究的学术内容。全文将外滩公共雕塑的演变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城市雕塑史”融合贯通,组合论证了外滩公共雕塑建立机制、建立方式、造型语言、空间因素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借鉴意义,提出外滩公共雕塑对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所带来的启蒙与昭示意义;阐述论证外滩人物雕塑的表现形式对中国早期人物纪念雕塑的启示作用;实证分析外滩纪念碑雕塑表现特征开启了中国近代纪念碑雕塑的序幕;理据再现外滩公共雕塑的演变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城市雕塑史的一个缩影,为中国近现代城市雕塑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证;最后,结合外滩现存公共雕塑现状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外滩现有空间中缺失现象产生的缘由,提出建设性意见。望将来研究成果能与中国近代城市雕塑的发展进行连接,使本研究的意义真正落到实处。

王冲[9](2019)在《在役桥梁水下桩柱结合部病害检测、评定及处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现有桥梁有相当一部分的下部结构处于有水环境中,水下环境复杂多变,干湿循环等因素也导致桥梁使用环境更加恶劣。有水环境下桥梁受各类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加之施工时存在的先天不足,就容易导致水下结构比水上结构更容易出现各类病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总结了常见的下部结构形式和常见的缺陷,着重介绍了桩柱式结构冲蚀空洞、露筋、混凝土剥落等常见病害形式,并在施工、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可能产生病害的原因。2.分析了声呐进行水下检测的原理以及水下工作的成像效果,阐述了水下人工摄影和人工探摸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展示了水下摄像的效果。分析对比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最终确定水下摄影和人工探摸仍是现在最方便实用的检测方式。结合水下摄影和人工探摸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了清水置换、带套管排水摄像头、带隔层摄像头等三种改善水下摄影效果的方法。3.给桥梁桩基假定了桩基顶部掏空、桩基偏位、桩基倾斜和桩基中部缺损共4种损伤形式,并给这些病害假定了参数,最后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损伤桩基的受力形态和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不同参数对桩基承载能力的影响大小。并给出了在具体的病害参数时计算单一病害和组合病害下桩基承载力的公式。4.研究了现有规范针对下部结构中水下部分的分析评定内容,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桩基在不同病害下计算出的剩余承载力,给出了病害在不同特征下进行分级评定的方法和标准,对现有规范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5.建立了下部结构的整体模型,通过桩基中部缺损这种病害形式研究了桩基缺陷对下部结构受力和整体承载能力的影响。最终给出了对于给定的结构,在承载力剩余比例确定时选择维修加固方式的方法。6.分析了对于水下桩柱式结构常用的水下结构修复和加固方法,通过计算比较分析了“夹克法”和增大截面法对水下桩基维修处治的效果。最后结合两个工程实例验证了两种加固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操作要点。

闫立帆[10](2018)在《冷介质诱导凝结相变促进细颗粒物团聚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内的雾霾形势严峻,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雾霾的形成与大气中的细微颗粒物浓度过高有关,而燃煤锅炉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细微颗粒物。为了更好的进行大气污染的防治,需要降低燃煤锅炉烟气细微颗粒物的排放浓度。目前,国内的燃煤电厂排放已经达到了超低排放的水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细微颗粒物无法被脱除下来,继续进行除尘设备的提效在经济上显得不够划算,因此对燃煤锅炉细颗粒物团聚技术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研究背景上,首先介绍了细颗粒物团聚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对本实验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随后阐述了本实验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接着展示了实验系统。在研究内容上,首先设计了两组冷雾诱导凝结相变促进细颗粒物团聚的空白对照实验。验证了饱和湿烟气的降温冷凝过程对细颗粒物确实具有团聚脱除作用。随后针对喷淋水温、液气比、喷淋液滴直径和塔内风速四个影响因素,分别设计了冷雾喷淋团聚脱除细颗粒物的实验。结果表明:冷喷淋脱除细颗粒物的效率受喷淋水温和液气比的影响较大,受塔内风速和喷淋液滴直径的影响较小。接着对换热器和冷喷淋两种换热方式下细微颗粒物脱除规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冷喷淋的细颗粒物脱除能力远优于换热器。最后对换热器和冷喷淋两种换热方式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在考虑烟气的余热回收利用时,冷喷淋的经济性优于换热器,成本的回收期比换热器短。

二、玻璃钢高架水箱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钢高架水箱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天线美化外罩检测技术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化外罩的定义
二、美化外罩的用途
三、美化外罩产品类型
四、外罩材质
五、美化外罩性能指标要求
    5.1射频性能要求
    5.2结构性能要求
    5.3工艺和材料要求
    5.3环境和老化性能要求
六、结语

(2)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1.1.2 城市雨洪管控的必要性
        1.1.3 蓄滞洪区生态化建设的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雨洪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
    2.1 雨洪管理的理论体系
        2.1.1 相关概念
        2.1.2 相关理论体系
    2.2 雨洪管理的工程技术体系
    2.3 本章小结
3 雨洪公园
    3.1 雨洪公园的概念与特点
        3.1.1 雨洪公园的概念
        3.1.2 雨洪公园的特点
    3.2 雨洪公园的功能
        3.2.1 雨洪公园的防洪功能
        3.2.2 雨洪公园的游憩功能
        3.2.3 雨洪公园的生态功能
    3.3 雨洪公园的防洪工程
    3.4 本章小结
4 相关案例研究
    4.1 渭柳湿地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借鉴意义
    4.2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借鉴意义
    4.3 中国台湾高雄市本和里滞洪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借鉴意义
    4.4 浙江黄岩永宁江生态防洪公园
        4.4.1 项目概况
        4.4.2 借鉴意义
    4.5 金华燕尾洲公园
        4.5.1 项目概况
        4.5.2 借鉴意义
    4.6 美国富士沃德公园
        4.6.1 项目概况
        4.6.2 借鉴意义
    4.7 本章小结
        4.7.1 防洪布局
        4.7.2 游憩体验
        4.7.3 雨洪设施
        4.7.4 生态修复
5 雨洪管理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5.1 设计目标
        5.1.1 地表径流控制
        5.1.2 雨水资源化利用
        5.1.3 防洪排涝目标
        5.1.4 生态安全服务
    5.2 设计原则
        5.2.1 流域统筹原则
        5.2.2 科学技术原则
        5.2.3 自然生态原则
    5.3 设计要点
        5.3.1 收集基础资料,充分分析现状
        5.3.2 模拟淹没范围,建立防洪体系
        5.3.3 建立适应性景观,提高生态功能
        5.3.4 分布雨洪设施,完善管理流程
        5.3.5 结合游憩安全,合理布置分区
        5.3.6 相关计算
6 深圳洪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城市概况
        6.1.2 自然资源
        6.1.3 人文资源
        6.1.4 历史暴雨
    6.2 项目概况
        6.2.1 区位概况
        6.2.2 城市上位规划
        6.2.3 现状分析
    6.3 设计导则
        6.3.1 项目定位
        6.3.2 设计目标
        6.3.3 设计策略
        6.3.4 设计依据
    6.4 总体设计
        6.4.1 规划布局
        6.4.2 景观结构
        6.4.3 景观分区
    6.5 分区与节点设计
        6.5.1 科普展示区
        6.5.2 溪林漫步区
        6.5.3 湿地景观区
        6.5.4 水畔休闲区
        6.5.5 湖滨游览区
    6.6 专项设计
        6.6.1 竖向设计
        6.6.2 雨洪管理设计
        6.6.3 交通设计
        6.6.4 种植设计
        6.6.5 驳岸设计
        6.6.6 铺装设计
        6.6.7 服务设施
        6.6.8 标识系统
    6.7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图纸目录
附件

(3)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横向发展带来土地危机
        1.1.2 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发展趋势
        1.1.3 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基本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2.1 特大型城市相关概念与研究
        2.1.1 特大型城市
        2.1.2 城市病
        2.1.3 城市双修
        2.1.4 城市“绿色慢行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
        2.1.5 “文化城市”转型理念
    2.2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2.2.1 地下空间
        2.2.2 地下商业
        2.2.3 地下商业空间景观
        2.2.4 地下生境
        2.2.5 地下城与双层城市
        2.2.6 “文化消费”
        2.2.7 “体验消费”
        2.2.8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
    2.3 本章小结
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相关问题分析
    3.1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生态系统不可持续
        3.1.1 生境营造匮乏
        3.1.2 雨水收集循环空白
        3.1.3 空气置换流动阻滞
    3.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文缺失
        3.2.1 公共空间界面缺乏本土文化体现
        3.2.2 休闲空间雕塑小品缺乏历史文化体现
    3.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肌理布局破碎
        3.3.1 营业空间断点式零散型布局
        3.3.2 交通空间瞬时性人流存在安全隐患
        3.3.3 空间缺乏景观引导性
    3.4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网络系统混乱
        3.4.1 “地上——地下”的贯通可达性弱
        3.4.2 沉浸式体验差
    3.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不足
        3.5.1 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包容性弱
        3.5.2 极端气候条件下活动的容纳性不足
        3.5.3 忽视消费者线性物理体验感受
        3.5.4 工作人员缺乏对室外空间时间、气候状态的感知
4 特大型城市地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及方法
    4.1 设计策略
        4.1.1 构建地下生态系统,加强生态体系建设
        4.1.2 深化本土文化体现,渲染地下人文气息
        4.1.3 整合地下空间秩序,实现交通有序对接
        4.1.4 建设地下商业生活圈,强化网络系统趣味性
        4.1.5 营造融合共享空间,满足多种防御性活动
        4.1.6 改善地下物理条件,营造地下体验氛围
        4.1.7 展现室外环境状态,加强对室外感知度
    4.2 设计方法
        4.2.1 营造地下循环生态系统
        4.2.2 增加人文展示空间
        4.2.3 商业、交通、景观一体化
        4.2.4 横纵双向自然氛围渲染
        4.2.5 增加活动空间“跨年龄化”
        4.2.6 营造空间五感体验
        4.2.7 增加天井景观
    4.3 本章小结
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内容
    5.1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生态系统设计
        5.1.1 生境花园设计
        5.1.2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5.2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文设计
        5.2.1 展示空间设计
        5.2.2 雕塑小品设计
    5.3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布局设计
        5.3.1 营业空间布局整合设计
        5.3.2 公共空间线性景观设计
    5.4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网络系统设计
        5.4.1 中庭空间垂直景观设计
        5.4.2 “森林”廊道设计
    5.5 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
        5.5.1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5.5.2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5.5.3 天井空间设计
6 特大型城市南京市德基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景观设计实例
    6.1 区位概况
    6.2 景观设计思路
        6.2.1 考虑空间特殊性
        6.2.2 恢复地下商业空间的城市职能
        6.2.3 优化地下商业空间体验感
        6.2.4 多角度出发满足多样人群需求
        6.2.5 打破传统商业模式,缓解地下商业空间与公众的矛盾
    6.3 设计方案
        6.3.1 线性空间设计
        6.3.2 中庭空间设计
        6.3.3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6.3.4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6.3.5 天井空间设计
    6.4 方案展示
        6.4.1 线性空间设计
        6.4.2 中庭空间设计
        6.4.3 中老年活动空间设计
        6.4.4 亲子活动空间设计
        6.4.5 天井空间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录
附录2 表录
附录3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4)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旅检楼A区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给排水系统介绍
    1.1 给水系统
        1.1.1 给水系统用水量计算
        1.1.2 饮水及热水系统
    1.2 污水系统
    1.3 雨水系统
    1.4 循环冷却水系统
2 设计难点及重点分析
    2.1 防沉降措施
        2.1.1 科学性和合理性分析
        2.1.2 地下室进、出管线防沉降措施
        2.1.3 非地下室进、出管线防沉降措施
    2.2 叠压供水详述及选型计算
    2.3 自循环通气排水系统
    2.4 国检实验室、负压隔离室排水
    2.5 屋面虹吸雨水设计
    2.6 楼前高架雨水设计
3 结语

(5)关中涝池恶化水质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技术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农村涝池雨水调蓄利用现状
        1.3.2 农村雨水调蓄工程水质影响因素
        1.3.3 黑臭水体水质改良技术研究进展
    1.4 存在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内容
        2.1.1 涝池黑臭水体影响因子揭示
        2.1.2 不同结构类型沉沙池沉沙效率实验研究
        2.1.3 三种植物对不同污染源涝池水体净化效率研究
        2.1.4 两种化学试剂对重度污染源涝池水体净化效率研究
    2.2 试验设计
        2.2.1 野外调查
        2.2.2 室外模拟试验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涝池水体污染物特征及水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点涝池基本特征及防护形式
    3.2 涝池水体污染物浓度统计分析
    3.3 基于水质标准指数法的涝池水体水质评价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结构类型沉沙池对沉沙效率的影响
    4.1 不同布置形式的沉沙池沉沙效率
    4.2 不同长度沉沙池沉沙效率
    4.3 不同布置形式下的沉沙池沉积泥沙粒径的分选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种植物对不同污染源涝池水体净化效率的影响
    5.1 植物生长状况
    5.2 水体pH和DO状况
    5.3 水体中总氮及总磷浓度变化
    5.4 水体中硝态氮和氨氮浓度变化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种化学试剂对重度污染源涝池水体净化效率的影响
    6.1 不同化学试剂处理重度污染涝池水体表观现象变化
    6.2 水体pH、DO状况
    6.3 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
    6.4 水体中氨氮浓度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废弃化工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城市工业废弃地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市工业废弃地概述
        2.1.1 城市工业废弃地定义
        2.1.2 城市工业废弃地类型
        2.1.3 城市工业废弃地构成
        2.1.4 城市工业废弃地现状
        2.1.5 城市工业废弃地潜在价值
    2.2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相关理论概述
        2.2.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景观再生规划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理论概述
        2.3.1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定义
        2.3.2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模式
        2.3.3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案例研究
    3.1 国内外改造概述
        3.1.1 国外工业废弃地改造
        3.1.2 国内工业废弃地改造
    3.2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案例分析—(斑块、廊道、基质)
        3.2.1 历史背景
        3.2.2 设计目标及原则
        3.2.3 生态修复策略
        3.2.4 构筑物保留再利用
        3.2.5 借鉴思考
    3.3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案例分析—(人工湿地系统)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理念
        3.3.3 设计策略
        3.3.4 遗产保护
        3.3.5 借鉴思考
    3.4 海盐中兴公园案例分析—(海绵模式系统)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理念
        3.4.3 设计规划
        3.4.4 设计策略
        3.4.5 借鉴思考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方法与策略研究
    4.1 城市工业废弃地更新原则
        4.1.1 生态修复原则
        4.1.2 景观再生原则
    4.2 土壤生态修复策略
        4.2.1 土壤基质的恢复
        4.2.2 土壤的生态处理
        4.2.3 土壤修复的景观措施
        4.2.4 地形的整治
    4.3 水体净化策略
        4.3.1 湿地系统的构建
        4.3.2 场地自然优势的利用
        4.3.3 海绵理念的应用
        4.3.4 净水植物配植
    4.4 植物多样性生态修复策略
        4.4.1 植物的组团类型及尺度
        4.4.2 植物的空间设计
        4.4.3 植物景观的层次设计
        4.4.4 植物配植模式
    4.5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4.5.1 空间格局
        4.5.2 景观途径
    4.6 废弃构筑物景观更新策略
        4.6.1 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4.6.2 景观风貌设计策略
        4.6.3 废弃材料景观转化策略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设计策略的化工厂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
    5.1 背景概况
        5.1.1 东方化工厂背景
        5.1.2 改造契机
        5.1.3 区位背景
        5.1.5 文化背景
        5.1.6 场地现状
    5.2 设计目标
    5.3 总体规划设计
        5.3.1 “城市绿心”设计
        5.3.2 先行示范区设计
    5.4 基于生态理念的景观更新设计
        5.4.1 场地的生态恢复
        5.4.2 废弃构筑物的保留再利用
        5.4.3 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5.5 本章总结
6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FRP筋增强ECC桥面连接板工作机理及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1.2.1 概述
        1.2.2 研究现状
        1.2.3 工程应用
    1.3 桥面连接板研究现状
    1.4 纤维复合筋材工程应用
    1.5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ECC制备及基本力学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准备
        2.2.1 配合比方案
        2.2.2 原材料
        2.2.3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工作性能
        2.3.2 抗压强度
        2.3.3 单轴拉伸性能
        2.3.4 薄板弯曲韧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CC桥面连接板结构试验
    3.1 引言
    3.2 ECC桥面连接板试验模型
        3.2.1 连接板结构模型
        3.2.2 筋材布置
        3.2.3 加载装置与支座
    3.3 测点布置
        3.3.1 筋材应变片布置
        3.3.2 连接板表面应变片布置
        3.3.3 位移计布置
    3.4 试验准备
        3.4.1 结构试件制作及养护
        3.4.2 试件安装
        3.4.3 加载方案
    3.5 材性试验
        3.5.1 筋材力学性能试验
        3.5.2 预留试件力学性能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构试验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现象
        4.2.1 试件整体变形形态
        4.2.2 连接板变形形态
    4.3 荷载-位移曲线
    4.4 试件裂缝发展
        4.4.1 侧面裂缝发展形态
        4.4.2 侧面裂缝统计
    4.5 连接板应变变化规律
        4.5.1 侧面应变变化规律
        4.5.2 底面应变变化规律
    4.6 桥面板筋材应变
        4.6.1 桥面板底层钢筋应变
        4.6.2 桥面板顶层钢筋应变
    4.7 连接板筋材应变
        4.7.1 试件A连接板钢筋应变
        4.7.2 试件B连接板BFRP筋应变
        4.7.3 试件C连接板GFRP筋应变
        4.7.4 试件D连接板GFRP筋应变
        4.7.5 连接板筋材应变对比
        4.7.6 连接板安全系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本构
        5.2.1 ECC材料参数
        5.2.2 混凝土材料参数
        5.2.3 筋材材料参数
        5.2.4 钢梁材料参数
    5.3 模型建立
    5.4 试验模型模拟计算结果
        5.4.1 承载力和挠度对比
        5.4.2 连接板筋材应变对比
        5.4.3 桥面板钢筋应变对比
        5.4.4 结构应力和应变云图
    5.5 参数化分析
        5.5.1 连接板高跨比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5.5.2 脱粘带长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5.5.3 配筋率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上海外滩城市公共雕塑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来源、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外滩空间的形成及外滩雕塑的呈现
    1.1 外滩空间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空间文化孕育
        1.1.1 江浦合流工程造就了外滩的形成
        1.1.2 开埠拉开了外滩雏形的序幕
        1.1.3 初期的殖民文化与东方文化共同铸就了外滩空间
    1.2 空间形态铸就了外滩雕塑呈现的基础
        1.2.1 弯月形空间特征提升了雕塑造型的视觉展示效果
        1.2.2 丰富的空间层次构成了外滩的立体画面
        1.2.3 建筑形态对雕塑造型的烘托
    1.3 外滩雕塑呈现时期形成与整体面貌展现
        1.3.1 初期公共属性的整体面貌与第一个呈现时期的展现
        1.3.2 城市发展促成了外滩雕塑的第二个呈现时期
        1.3.3 外滩公共雕塑的演变引发对中国城市雕塑的思考
第二章 外滩城市公共雕塑演变的历程
    2.1 外滩公共雕塑第一阶段的演变历程
        2.1.1 独特的空间文化铸就了第一个阶段雕塑的兴起
        2.1.2 外滩空间的政治变革导致了第一阶段雕塑走向衰落
        2.1.3 雕塑造型的公共性内涵导致了第一个阶段演变
    2.2 外滩公共雕塑第二阶段的演变历程
        2.2.1 空间建设引发了第二次雕塑的呈现与兴起
        2.2.2 外滩2008 年的改造导致了外滩公共雕塑的流转
    2.3 外滩空间与公共雕塑演变的原因分析
        2.3.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外滩空间的重要性
        2.3.2 历史的传承感促成了外滩雕塑的演变
        2.3.3 外滩空间格局的不断变化造成了雕塑的演变与流失
第三章 外滩雕塑的缺失时期研究
    3.1 外滩雕塑缺失时期的形成与根源分析
        3.1.1 外滩雕塑的承载性导致了雕塑缺失时期的出现
        3.1.2 政局动荡、历史变迁、经济波动导致了雕塑缺失时期的形成
        3.1.3 空间文化主导因素形成了雕塑缺失时期延续的内因
    3.2 外滩雕塑缺失时期未能落成的雕塑探究
        3.2.1 空间中未落成雕塑的始末
        3.2.2 空间未落成雕塑的背后
        3.2.3 空间中未落成雕塑的演变思考
    3.3 外滩雕塑缺失时期对空间及城市文化带来的影响
        3.3.1 雕塑缺失时期造成空间结构的散落
        3.3.2 雕塑缺失时期导致城市文化记忆的缺失
        3.3.3 雕塑缺失时期引发的思考
第四章 外滩公共雕塑的独特性及意义体现
    4.1 外滩的“人物纪念雕塑”分析
        4.1.1 《卜罗德像》
        4.1.2 《巴夏礼铜像》
        4.1.3 《赫德铜像》
        4.1.4 《陈毅像》
    4.2 外滩“纪念碑雕塑”的特点与演变
        4.2.1 《欧战纪念碑》的建立与演变解读
        4.2.2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
        4.2.3 《红石纪念碑》
        4.2.4 《马嘉礼纪念碑》
        4.2.5 《常胜军纪念碑》
        4.2.6 《伊尔底斯纪念碑》
    4.3 外滩纪念碑之比较
        4.3.1 形式语言之差别
        4.3.2 建立背景与表现主题之比较
        4.3.3 外滩纪念碑的意义体现及社会影响
    4.4 外滩建筑雕塑的演变研究
        4.4.1 外滩建筑雕塑的造型研究
        4.4.2 外滩建筑雕塑的演变
第五章 外滩公共雕塑的演变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启示
    5.1 外滩雕塑的演变为中国城市公共雕塑建设开辟了先河
        5.1.1 工部局的建立为外滩雕塑注入了公共属性的基本因素
        5.1.2 外滩公共雕塑建立方式与公共内涵注入的分析
        5.1.3 外滩雕塑的陈列方式与公共雕塑属性的体现
    5.2 外滩雕塑的演变昭示了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
        5.2.1 外滩雕塑的演变体现了与城市背景的紧密结合
        5.2.2 外滩雕塑的演变丰富了中国近代城市雕塑发展历程
        5.2.3 外滩雕塑的演变经历给予中国城市雕塑发展史的借鉴
    5.3 外滩雕塑纪念性特征对中国早期纪念雕塑的启发
        5.3.1 外滩雕塑纪念性意义的体现
        5.3.2 外滩人物纪念像为中国人物纪念雕塑起到了先行作用
        5.3.3 外滩纪念碑雕塑的多样性为中国城市雕塑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5.4 外滩公共雕塑的现状分析与思考展望
        5.4.1 外滩空间的现状分析
        5.4.2 外滩雕塑的历史回顾与现状之比较
        5.4.3 未来设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外滩雕塑统计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研究成果
致谢

(9)在役桥梁水下桩柱结合部病害检测、评定及处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下结构检测研究现状
        1.3.2 水下结构评估研究现状
        1.3.3 水下结构加固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在役桥梁下部结构现状研究
    2.1 桥梁下部结构常见形式
        2.1.1 桥墩类型
        2.1.2 桥梁基础类型
    2.2 桩柱式结构病害现状
    2.3 桥梁桩柱结构病害成因分析
        2.3.1 施工操作不当
        2.3.2 桥梁结构腐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下结构检测手段研究
    3.1 水下声呐检测技术
        3.1.1 声呐成像原理
        3.1.2 侧扫声呐
        3.1.3 多波束声呐系统
        3.1.4 声呐系统在水下检测上的应用
    3.2 水下摄影及水下人工探摸
        3.2.1 检测设备及流程
        3.2.2 水下摄像检测效果
    3.3 水下结构检测手段存在的问题
        3.3.1 声纳成像的不足
        3.3.2 水下摄像和探摸的不足
    3.4 水下检测改进措施
        3.4.1 清水置换
        3.4.2 带套管排水摄像机
        3.4.3 带隔层摄像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桩柱基础病害损伤分析及评定标准研究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 单一病害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
        4.2.1 桩基顶部掏空对承载力的影响
        4.2.2 桩基偏位对承载力的影响
        4.2.3 桩基倾斜对承载力的影响
        4.2.4 桩基中部缺损对承载力的影响
    4.3 组合病害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
        4.3.1 多病害下桩基受力特性
        4.3.2 多病害下桩基承载力的拟合
    4.4 既有规范桩柱基础评定标准及局限性
        4.4.1 现有标准相关规定
        4.4.2 现有评定标准局限性
    4.5 基于剩余承载力的评定标准划分
        4.5.1 评定标准划分方法
        4.5.2 评定指标划分标准
        4.5.3 标准可靠性研究及展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下病害处治对策研究
    5.1 处治对策的选择方法研究
        5.1.1 桩基损伤对桥梁下部结构受力的影响
        5.1.2 处治对策选择方法
    5.2 现有处治对策研究
        5.2.1 常用水下加固方法
        5.2.2 增大截面法加固效果研究
    5.3 增大截面法工程实施案例
        5.3.1 工程背景
        5.3.2 增大截面法施工方法
    5.4 “夹克法”工程实施案例
        5.4.1 工程背景
        5.4.2 “夹克法”施工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冷介质诱导凝结相变促进细颗粒物团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燃煤细颗粒物脱除技术概述
        1.2.1 袋式除尘技术
        1.2.2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
        1.2.3 湿式静电除尘技术
    1.3 燃煤细颗粒物团聚技术概述
        1.3.1 声波团聚技术
        1.3.2 热团聚技术
        1.3.3 湍流团聚技术
        1.3.4 电凝聚技术
        1.3.5 磁团聚技术
        1.3.6 化学团聚技术
        1.3.7 蒸汽相变团聚技术
    1.4 机理分析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
    2.1 试验系统与工艺流程
        2.1.1 冷雾喷淋塔
        2.1.2 模拟烟气制备系统
        2.1.3 喷淋水加热及循环系统
        2.1.4 冷雾喷淋循环系统
        2.1.5 脱硫塔
        2.1.6 冷凝换热器
    2.2 试验材料及测试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测试仪器
    2.3 试验过程与步骤
    2.4 测量方法
        2.4.1 测点布置
        2.4.2 烟气成分测量
        2.4.3 冷雾喷淋喷嘴浆液温度和出口浆液温度测量
        2.4.4 冷雾喷淋塔入口及出口烟气温度测量
        2.4.5 风速测量
        2.4.6 冷雾喷淋流量与换热器循环流量测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机理验证
    3.1 相关数学模型介绍
        3.1.1 一种利用换热器除尘的机理模型
        3.1.2 含有不可凝性气体蒸汽在冷液滴表面的冷凝换热分析
    3.2 机理验证实验设计
    3.3 机理验证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喷淋脱除细颗粒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喷淋水温的影响
    4.2 液气比的影响
        4.2.1 冷雾喷淋变液气比实验
        4.2.2 冷喷淋喷壁问题的讨论
    4.3 喷淋液滴直径的影响
    4.4 风速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两种冷却方式促进细颗粒物团聚脱除性能对比
    5.1 相同水温相同流量
    5.2 相同烟气温降下两种换热方式的对比
    5.3 相同细颗粒物脱除效率下两种换热方式的对比
    5.4 同温度同流量下两种换热方式的参数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性分析
    6.1 冷介质诱导凝结相变换热过程计算模型
    6.2 经济性分析模型
    6.3 计算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玻璃钢高架水箱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线美化外罩检测技术要求[J]. 陈喆,王守源,宋旭. 中国新通信, 2021(04)
  • [2]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 ——以深圳洪湖公园为例[D]. 马亚男.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特大型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的设计策略研究[D]. 张转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旅检楼A区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案例[J]. 王希诚,管平平. 净水技术, 2020(05)
  • [5]关中涝池恶化水质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技术初步探究[D]. 苏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0(01)
  • [6]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废弃化工厂为例[D]. 张凯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FRP筋增强ECC桥面连接板工作机理及受力特性研究[D]. 吴镇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上海外滩城市公共雕塑演变研究[D]. 刘兴山. 上海大学, 2019(02)
  • [9]在役桥梁水下桩柱结合部病害检测、评定及处治对策研究[D]. 王冲. 东南大学, 2019(06)
  • [10]冷介质诱导凝结相变促进细颗粒物团聚的研究[D]. 闫立帆. 山东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玻璃钢架空水箱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