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超低频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

国外超低频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

一、国外超低频电子测量议器发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郝冬杰[1](2018)在《全光纤激光多普勒信号相位解调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光纤激光多普勒测量是一种根据激光多普勒效应和光学混频原理结合光纤与光无源器件技术发展起来的精密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测量、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时间分辨率与位移分辨率高等诸多优点,常用于航空航天、爆轰物理等研究领域,是位移测量领域中的前沿技术。激光多普勒信号解调常用两种方法:干涉条纹计数法和干涉条纹相位解调法,条纹计数法的位移分辨率为?/2,相位法的精度可突破波长的限制,精度可达nm量级。目前全光纤多普勒测量技术常采用条纹计数法,位移分辨率不高,无法分辨位移方向。本论文针对全光纤激光多普勒测量系统采用相位解调方法,开展了以下工作:1.针对相位解调和运动方向辨别,以3×3光纤耦合器为核心器件,设计了全光纤光路和相位解调算法。分别分析研究了三种常用相位解调算法:希尔伯特相位解调算法、正弦曲线拟合算法和3×3光纤耦合器相位解调算法。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信号的采样率高低、信噪比大小和周期采样点数等参数对相位解调算法计算精确度的影响,进而选择3×3光纤耦合器相位解调算法对全光纤多普勒信号进行解调,对全光纤激光多普勒信号相位解调系统设计与信号处理做了简要分析。2.针对3×3光纤耦合器相位解调系统,设计基于FPGA芯片为核心的硬件电路和软件方案。用A/D对3路多普勒信号进行高速采集,通过FPGA对信号实现相位解算,然后通过DA实现数模转换并在示波器上实时检测,或者通过W5300实现位移与上位机的通信。3.搭建了实验装置,以压电陶瓷的运动为测试对象验证了全光纤激光多普勒测量系统和算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的位移测量范围在5nm18.34μm,相位测量误差为32.2?,位移测量误差为0.023%。

钱承[2](2015)在《六自由度隔振平台实验系统主被动耦合减振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作为航天器精密测量仪器的减振机构,其减振性能的好坏已成为当前发展航天器在轨测量技术的主要课题。目前,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机构是国内外学者公认最为有效的减振装置,其最突出优点在于具有高刚度,定位准确,承载能力强,动态特性好等。到目前为止,应用于实际的Stewart减振装置为了安全可靠的要求,大部分偏于被动减振控制且取得了不朽的成果,而通过主动控制减振的Stewart平台多年来一直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且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为了兼顾可靠性及减振性能,本文设计和优化了Stewart减振机构性能,同时耦合主动减振控制法,采用压电作动器作为主动控制元件应用于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建立主动控制算法对振动的传递进行有效的衰减。本论文以国防武器装备预研重点基金项目“甚高分辨率××减/隔振总体设计方法”(9140A2011QT48)为依托,建立了基于压电作动器作为主动元件的Stewart六自由度减/隔振平台,采用数值仿真优化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压电作动器迟滞特性并建立相应控制单元的基础上应用于经过优化后的被动Stewart减/隔振平台,并通过每个作动器运行时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判别控制信号的混沌特性,同时根据混沌特性建立相应的控制规律。本课题研究成果不仅对航天器在轨减振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而且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可以归纳为:(1)针对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减/隔振平台的主动减振元件压电作动器具有的迟滞特性,在Preisach迟滞模型理论基础上分别引入了RBF神经网络法、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法及两者的线性叠加法来计算Preisach迟滞模型加权值,其训练样本来自于FORCs试验曲线并根据传统的Preisach离散迟滞建立法确定初始的迟滞单元加权值作为输出及迟滞单元在α-β平面中电压坐标作为输入,并以此结合二次多项式插值法建立压电迟滞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和仿真验证对迟滞外环和迟滞内环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了RBF神经网络法与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线性叠加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精度,表明了该理论模型与压电作动器的实际工作情况吻合较好。(2)针对压电作动器迟滞模型在建模及控制过程中具有的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不确定性,引入H∞鲁棒智能控制方法,包括了混合灵敏度的设计及优化问题和加权函数的选取规则。通过建立的压电迟滞模型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应用于H∞鲁棒智能控制器来确定广义被控对象,采用了混沌优化理论对权函数进行全局优化,最终确定优化后的广义被控对象及H∞鲁棒控制器。应用Simulink软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H∞鲁棒控制器及传统的PID控制器得出,基于H∞鲁棒控制理论的仿真模型在初始时刻超调量较小,且振荡不明显,能很快达到稳定;在有噪声输入时,系统的输出量变化平缓,超调量较小,过渡时间也较短,系统可以很快地恢复到稳定值,对于施加的干扰噪声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3)为使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能达到优秀的减振性能,针对建立的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数学模型,建立了系统的弹簧刚度和阻尼系数多目标函数,在设计变量的取值范围内,设定优化的约束条件及相应的权系数,根据设立的条件进行仿真优化,确定了最终的被动减振模型。并以此模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得到了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频响特性曲线,也得到了在特定扰动下上端平台的位移情况、速度情况和加速度情况。通过试验对比发现,经过优化后的减/隔振平台具有更优秀的减振性能,有效的衰减了底端平台的振动扰动,为后续的主动控制提供了设计基础,也能保证主动控制失效后具有较好的减振性能。(4)为解决平台的反馈控制问题,利用混沌理论对压电作动器的加速度试验数据进行混沌判别,得到了各个作动器的关联维数及饱和关联维数,且求解加速度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来验证此时间序列的混沌特性,最后计算了加速度时间序列Kolmogorov熵,辨识了系统的混沌程度。根据结果发现该反馈控制问题为非线性控制问题,为后续控制方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5)为快速稳定的对压电作动器进行有效控制,在考虑混沌特性基础上应用了切换控制与RBF神经网络相结合方法,将动力学虚拟样机联合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两者的联合仿真模型,并以驱动杆负载平台端的加速度信号为参考。对共振频率处压电作动器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了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主动减振控制能有效地衰减振动幅值。且RCP硬件在环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该减振主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薛景锋[3](2014)在《高频角振动校准方法与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导航与制导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频响惯性器件的动态性能评价及其量值准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频标准角振动激励发生器以及精密动态角度测量仪的技术实现难题,尚未形成国家级角振动计量标准装置,严重限制了惯性器件动态性能评价水平的提升,为提高角振动量值准确性、解决其量值统一和溯源问题、并能提供标准角振动量值复现装置,针对高频角振动校准方法与技术,开展本论文研究。本论文主要创新如下:从振动校准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研究了角振动激励发生器和激光动态测角仪的基本原理,建立系统模型,重点分析了角振动激励发生器波形失真以及激光动态测角方法对校准不确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并开展了两项关键技术研究:高频低失真大承载角振动激励发生器技术和高精度衍射光栅激光干涉动态测角技术。针对高频标准角振动激励发生器技术实现难题,根据振动台频响特性分析理论,对比分析了电机驱动方式和多种非电机驱动方式对角振动台实现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角振动激励波形失真产生原因。选择杯式电磁驱动结构和框式电磁驱动结构进行了样机设计和实验验证,发明了框式电磁结构与轻质空心杯精密空气静压轴承一体化融合设计的结构,结合对动圈电气参数、磁场、运动部件固有频率的分析以及三角支撑恢复弹簧的设计,完成高频标准角振动台设计。针对高频微幅角振动绝对法测量技术难题,分析了精密激光干涉测量方法,进而提出了一种组合反射镜组的衍射光栅外差差动激光干涉动态角度测量方法、专门光电信号跳变稳定高效判别算法和正交光电信号非线性补偿方法,实现了0.02″的动态角位移量值复现精度。实验表明:采用上述方法和技术构建的高频角振动校准装置实现了在10Hz~550Hz频率范围和0.2rad/s2~1760rad/s2角加速度范围内,角速度波形失真度小于2%的性能指标,角加速度幅值灵敏度校准不确定度小于2%、相位延迟校准不确定度小于2o(k=2)。

苏立虎[4](2014)在《煤矿安全预警系统中RFID阅读器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是在雷达后向散射技术的基础之上经过改进研制的。通过射频信号在空间耦合这种非接触的方式,不需要在识别系统和特定目标之间建立相对应的机械连接,能够自动识别多个目标,进行相关的数据读写,可以工作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且不需要人工干预。论文在深入研究UHF RFID阅读器工作机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UHF RFID阅读器。阅读器符合超高频ISO/IEC18000-6C协议以及中国超高频频段的标准。硬件采用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的STM32微处理器,设计了SD卡存储电路,USB/RS232通信接口,LCD显示电路等。采用奥地利微电子公司生产的AS3992射频模块,设计了射频前端电路。包括时钟电路、功率放大器电路、定向耦合器电路、低噪声放大器及压控振荡器等电路。软件部分采用C语言编程,编写了主程序流程图,AS3992通信程序及通信协议的控制程序。天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阅读器性能,传统的天线尺寸大,识别距离近,论文从数学中的分形理论入手,结合传统微带天线的设计思想,设计了一款分形天线。该分形天线工作频率能够完全覆盖中国超高频频段,即920925MHz;当达到中心频率922MHz时,回波损耗可以达到-30dB,带宽达到15MHz;电压驻波比VSWR<2,实现较好的圆极化性能;天线的增益为6.4385dB;尺寸为60mm×60mm比传统90mm×90mm的缩减了33%,比改进型传统尺寸70mm×70mm缩减了14.29%;设计的阅读器天线理论识别距离最大达7.16米。设计的阅读器功耗低,尺寸小。符合ISO/IEC18000-6C协议要求,同时也满足中国超高频频段的相关标准。性能可靠稳定,具有很有的市场应用价值。

皇淼淼[5](2013)在《基于LabVIEW的小波支持向量机在煤矿通风机故障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煤矿安全是煤矿开采时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瓦斯突出又是煤矿安全所面临的头号问题。矿用通风系统能有效地预防瓦斯突出的险情,因此,对于矿用通风机故障的预测,对排除瓦斯突出险情和煤矿安全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维持正常的煤矿开采秩序,减少过剩维修,大幅降低维修费用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以对矿用通风机的故障预测为目的,开发一个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显示,实现对矿用通风机故障的在线预测。鉴于煤矿风机的重要作用,已有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本文采用了小波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风机的早期故障预测。因为通风机在发生故障时会伴随着大量的时变和突发信号,而小波变换具有处理非平稳信号的能力。本文通过小波分解处理振动信号,将风机的振动时间序列信号按照尺度分解,并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进行预测。同时结合虚拟器技术将预测的结果显示在LabVIEW软件平台,通过与AR模型的对比来证明小波支持向量机预测方法的优越性。对于以后风机故障预测应用于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分析和预报风机的故障提供了切实可靠的预测方法,同时对提高风机设备的监测功能和故障诊断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作用。再加上大型旋转类机械设备的相通性,本文采用的预测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设备的故障预测中,对于提高其它设备故障预测的准确率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袁炜[6](2013)在《基于改进二代小波的矿用通风机故障诊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矿用通风机担任着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任,具有“矿井肺脏”之称。它为井下输送新鲜空气,稀释和排出CO、H2S、NH3等气体的同时,还对井下工作面所需风量、湿度和温度进行调节,改善了井下作业场所的生产条件,保证井下的安全生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因此,煤矿通风机的正常安全运行非常重要,很显然煤矿通风机的故障诊断也自然成为煤矿技术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首先,本文介绍了矿用风机的结构、特点、分类以及常见的故障。根据通风机产生的典型故障及其特征引出故障诊断原理。描述了故障诊断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煤矿通风机故障诊断的发展方向。本文把通风机的振动信号作为参数进行分析,简述了通风机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和相应部分的功能。此外,在介绍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及其虚拟仪器的特点、组成原理的基础上引出了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的相关内容。其次,本文详细阐述传统小波变换、第二代小波变换、冗余二代小波变换和自适应冗余第二代变换的构造原理及其它们的分解与重构过程。研究了几种不同的小波降噪方法,同时给出了一些比较直观的图示和算法公式。在冗余第二代小波构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先更新后预测的第二代小波变换方法,并将此方法与冗余预测器、冗余更新器相结合,获得了自适应冗余第二代小波变换。通过实际工程数据和多组信号消噪的仿真实验分析对比最终得出;比起其它几种方法,自适应冗余第二代小波变换的方法降噪效果最优。这样使得故障诊断之前除去一些干扰的噪声信号,以便获得更精确的故障诊断结果。最后,叙述了小波神经网络,详细的阐述了自适应冗余第二代小波在LabVIEW中实现的主要过程。将功能强大LabVIEW软件和小波神经网络完美结合,设计出了煤矿通风机振动故障诊断系统。给出系统各部分功能模块及其开发过程、功能说明等等得出相应的实验画面、数据和结论。通过试验得知,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开发的通风机振动故障诊断系统对于通风机故障诊断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在通风机测试领域里采用先进的虚拟仪器测试技术能够满足振动信号测试和诊断的需求,为进一步通风机故障诊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赵琳[7](2013)在《金属套管腐蚀检测方法与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金属套管在石油行业有大量应用,受地层应力改变、温度变化、腐蚀性液/气体等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套管腐蚀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套损井已经成为油田开采中的棘手问题,不但影响油水井的使用寿命、油气产量和注水效果,而且会导致各种油井质量事故的发生,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时对套管腐蚀状况进行监测,可有效避免这类油井质量事故的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因此,套管腐蚀检测技术在油田生产中有着极大的应用空间和实用价值。本文将场分布扫描法应用于套管腐蚀检测领域。首先,分析研究了场分布扫描法检测套管腐蚀的原理及检测步骤,介绍了稳定电流场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利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完成了均匀腐蚀、穿孔、裂缝等缺陷套管模型的建立计算。其次,完成了直流激励模型的仿真求解,在大量仿真实验的基础上,给出了电极系的结构参数。在电流场中直流激励下,分析了套管管壁电流密度、电位分布的异常变化,借此差异来定性评估套管腐蚀情况。最后,在电场和磁场模式下,仿真计算了均匀腐蚀和盲孔腐蚀模型’结合趋肤效应原理,详细阐述了如何分辨内外壁腐蚀的问题。同时,以混合腐蚀模型为例,采用多频激励、阵列测量、阵列信号合成处理等技术,借助MATLAB将测量结果解释为2D图像,更加直观准确的反应了套管腐蚀的类型及方位。结合仿真实验的结果,本文还设计了电极系的排列方式、分布结构以及信号采集系统的总体方案。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场分布扫描的套管腐蚀检测方法,为现有的套管腐蚀检测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所得仿真结果在工程应用中具有指导意义。

林德锋[8](2012)在《多功能电磁发射机控制仪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波形发生器也由最初的简易波形发生器发展到现在的多功能波形发生器,这些波形发生器大都是通用型波形发生器,这些波形发生器能够产生多种不同频率的不同波形,但这些波形发生器基本上都是需要人工频繁操作的,需要人为的介入以实现波形的改变,因此这些波形发生器适合于波形较固定的场合,主要用在只产生一种特定波形的场合。本文以ARM和CPLD为开发平台,使用RT-Thread实时操作系统和μCGUI用户图形化界面软件,提出一种基于GPS精密授时的高精度、宽范围的波形发生器。该文详细介绍了多功能电磁发射机控制仪的性能、深入讲解了内部构造以及运行的整个流程,首先要在掌握和了解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对系统的整体结构制定合适的框架,根据系统功能将系统进行模块化划分,并简单介绍了各个模块的实现,同时着重介绍了该系统使用的RT-Thread操作系统以及用户接口界面软件μCGUI,再通过Microsoft Visual C++开发了一套PC端应用软件,用来设置波形规划文件信息并显示实时波形信息。

辛阳[9](2012)在《半自由声场低频噪声主动控制的次级声源关键参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低频噪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某天然气井站中的大型天然气发动机组会产生很大的以低频为主的宽频噪声。在应用了机械消声器后,低频(以次声为主)消声量仍然不足,附近的住户仍反应该天然气发动机噪声对其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无法增大机械消声器尺寸时,要增大消声量,引入有源消声器势在必行,因此户外空间的噪声主动控制研究成为关键。本文将自由声场噪声主动控制的次级声源体积速度数学表达式的推导方法应用于半自由声场中,推导出了次级声源体积速度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以最小声压和最小声功率为目标的有效主动控制方法,并进一步提出可能有效的户外声场中主动控制方法。基于声学仿真软件Virtual.Lab Acoustics验证了半自由声场声辐射的主动控制方法有效,并分析了各方法降噪量随两声源距离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考虑工程应用中主动控制系统会出现的关键参数误差,研究了次级声源幅值、初相位和频率的变化对降噪量的影响规律。对某天然气井站发动机组排气噪声进行测试,定量分析了机械消声器共腔体积与低频消声量的关系,模拟了天然气井站声场,并在此声场中进行了点声源对点声源主动控制,找到了能够满足减小机械消声器体积,同时增加消声量的较为合适的次级声源位置和体积速度。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工程应用,考虑到工程应用的价值,针对低频噪声提出以激振器带动活塞运动来代替扬声器作为次级声源,并从工程应用上分析了可行性。本文结合了理论推导和仿真研究,提出的噪声主动控制方法对半自由声场和户外声场的声辐射主动控制在工程应用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彭鹏[10](2009)在《2Gsps多功能数字存储示波器硬件系统——数字电路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科学研究中的涉及到的信号也越来越多。一个电子系统中,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调试阶段往往需要观察很多参数。而且,随着信号频率和信号数量的增加,工程人员对测试仪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然而,传统的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万用表,逻辑分析仪等都只是针对某一些信号或者电参数的测量。因此,研发一台多功能的测试仪器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结合2Gsps多功能数字存储示波器项目的研发,围绕多功能示波器的硬件系统设计展开了详细的讨论。文中先介绍了多功能示波器的总体情况,发展状况和研究意义,随后详细讨论了硬件系统的设计以及设计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数字存储示波器硬件系统的设计:详细介绍了系统中主要硬件部分的选型和配置工作。论述了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工作。并简要介绍了触发系统,其中详细讨论了预触发和延迟触发功能的实现。2.逻辑分析仪模块的设计:文中介绍了逻辑分析仪功能的实现。说明了逻辑分析仪模块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案。详细讲解了逻辑分析仪触发功能的实现,其中包括码型触发和持续时间触发两种功能。3.其他功能模块的设计:详细介绍了全同步数字频率计的设计。简要介绍了通过测试功能模块,液晶显示器的使能信号产生,数字示波器的长存储功能的实现。4.本文结尾还列举了在设计过程中以及调试过程中遇见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案。

二、国外超低频电子测量议器发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超低频电子测量议器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全光纤激光多普勒信号相位解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激光多普勒测量仪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相位解调算法的发展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及研究思路
2 全光纤激光多普勒信号相位解调系统设计
    2.1 全光纤激光多普勒测量原理
    2.2 全光纤多普勒测量电路系统
    2.3 全光纤多普勒信号滤波算法
        2.3.1 维纳滤波算法
        2.3.2 小波去噪算法
        2.3.3 基于LMS自适应滤波的滤波算法
    2.4 全光纤多普勒测量相位解调算法
        2.4.1 希尔伯特变换算法
        2.4.2 正弦曲线拟合算法
        2.4.3 3×3光纤耦合器相位解调算法
    2.5 全光纤激光多普勒测量仪
    2.6 本章小结
3 全光纤激光多普勒信号相位解调算法的数值仿真
    3.1 Matlab软件
    3.2 希尔伯特变换算法数值仿真
        3.2.1 希尔伯特变换运算速度及精度研究
        3.2.2 采样频率的大小对希尔伯特变换算法解调结果的影响
        3.2.3 信噪比大小对希尔伯特算法解调结果的影响
        3.2.4 周期采样点数对希尔伯特算法解调结果的影响
    3.3 正弦曲线拟合算法数值仿真
        3.3.1 正弦曲线拟合运算速度及精度研究
        3.3.2 采样频率大小对正弦曲线拟合算法解调结果的影响
        3.3.3 信噪比大小对正弦曲线拟合算法解调结果的影响
        3.3.4 周期采样点数对正弦曲线拟合算法解调结果的影响
    3.4 3×3光纤耦合器相位解调算法数值仿真
        3.4.1 3×3光纤耦合器相位解调运算速度及精度研究
        3.4.2 采样频率大小对3×3光纤耦合器相位解调算法解调结果的影响
        3.4.3 信噪比大小对3×3光纤耦合器解调结果的影响
        3.4.4 不对称的光纤耦合器对解调结果的影响
    3.5 滤波算法的仿真结果分析
        3.5.1 维纳滤波算法的仿真结果分析
        3.5.2 小波去噪算法的仿真结果分析
        3.5.3 LMS自适应滤波算法的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全光纤激光多普勒信号相位解调系统硬软件设计
    4.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4.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2.1 放大电路设计
        4.2.2 直流偏置补偿电路
    4.3 高速A/D电路设计
        4.3.1 常用A/D类型
        4.3.2 参数设置
        4.3.3 A/D的方案和实现
        4.3.4 采样时序分析
    4.4 微处理器电路设计
        4.4.1 微处理器芯片选型
        4.4.2 微处理器芯片的开发流程
        4.4.3 微处理器芯片硬件电路设计
    4.5 D/A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4.6 网口模块设计
        4.6.1 芯片选型
        4.6.2 W5300读写时序
        4.6.3 W5300硬件电路设计
    4.7 相位解调系统PCB电路板
    4.8 相位解调算法的软件实现
    4.9 本章小结
5 相位解调系统的实验分析
    5.1 相位解调系统实验装置介绍
    5.2 相位解调系统光路验证
    5.3 数据处理硬件电路板验证
        5.3.1 信号调理电路验证
        5.3.2 模数转换电路验证
        5.3.3 微处理器基本电路验证
        5.3.4 数模转换电路验证
        5.3.5 数据传输电路验证
    5.4 滤波算法验证
    5.5 相位解调算法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六自由度隔振平台实验系统主被动耦合减振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航天器振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整星减/隔振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2.2 航天器部件级振动控制国外研究现状
        1.2.3 整星与部件级隔振国内研究现状
    1.3 智能作动器研究分析
        1.3.1 压电作动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压电迟滞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压电作动器压电材料迟滞特性研究与参数辨识
    2.1 压电材料迟滞产生原理
    2.2 基于FLS-SVM的Preisach迟滞模型参量辨识方法
        2.2.1 经典Preisach迟滞模型理论
        2.2.2 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理论
        2.2.3 自适应权重粒子群算法在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中的应用
        2.2.4 参数寻优及初始Preisach压电迟滞模型的建立
        2.2.5 初始压电迟滞模型的完善
    2.3 RBF神经网络对比模型的建立
        2.3.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基础
        2.3.2 径向基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2.3.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压电迟滞模型加权值计算
    2.4 线性组合计算模型的建立
    2.5 压电迟滞模型对比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电作动器混沌H_∞鲁棒控制
    3.1 H_∞鲁棒控制理论
        3.1.1 H_∞鲁棒控制结构
        3.1.2 混合灵敏度的设计
        3.1.3 加权函数的选取
    3.2 最优H_∞鲁棒控制器的设计及仿真平台的建立
        3.2.1 压电迟滞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3.2.2 被控对象的确定
        3.2.3 基于混沌优化理论的权函数的确定
        3.2.4 控制器的确定及仿真模型建立
    3.3 仿真分析及对比验证
    3.4 试验系统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目标参数优化的被动隔振平台振动特性研究
    4.1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结构
    4.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力学分析
        4.2.1 旋转矩阵的确定
        4.2.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速度及加速度分析
        4.2.3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动力学分析
    4.3 被动超静隔振平台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4.3.1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机构虚拟样机建立
        4.3.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振动模型
    4.4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参数优化设计
        4.4.1 多目标优化设计理论
        4.4.2 目标函数的建立
        4.4.3 设计变量的选取
        4.4.4 约束条件
        4.4.5 权系数的确定
    4.5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优化结果和仿真结果
        4.5.1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优化结果
        4.5.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动力学仿真结果
    4.6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被动减/隔振性能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Stewart平台压电作动器加速度控制信号混沌辨析
    5.1 混沌分析理论及方法
    5.2 基于压电作动器加速度时间序列的混沌分形研究
        5.2.1 相空间重构
        5.2.2 作动器加速度信号混沌诊断
        5.2.3 加速度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
        5.2.4 加速度时间序列Kolmogorov熵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压电作动器的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耦合减振控制
    6.1 基于压电作动器的单自由度减振控制
        6.1.1 基于压电作动器的驱动杆结构
        6.1.2 基于压电作动器的驱动杆单自由度数学模型
        6.1.3 单自由度驱动杆主动控制
        6.1.4 驱动杆受扰动时的减振性能仿真
    6.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主动控制
        6.2.1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振动机理
        6.2.2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仿真模型建立
        6.2.3 联合仿真平台的建立
    6.3 Stewart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主动控制方法的建立
        6.3.1 时间切换控制问题描述
        6.3.2 切换时间点的计算与优化
        6.3.3 控制目标量的确定
        6.3.4 基于单神经元PI控制器的建立
    6.4 主动减振仿真结果及分析
    6.5 Stewart减/隔振平台的dSPACE快速原型试验
        6.5.1 Stewart主动减振RCP平台搭建
        6.5.2 RCP在环试验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研究
致谢

(3)高频角振动校准方法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开展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角振动计量的基本概念
        1.1.2 开展高频角振动计量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角运动传感器
        1.2.2 角振动计量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
        1.2.3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激光干涉绝对法角振动校准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激光干涉绝对法角振动校准
        2.2.1 校准系统构成
        2.2.2 激光干涉角振动测量的基本信号特征
        2.2.3 频比计数法
        2.2.4 贝塞尔函数法
        2.2.5 正弦逼近法
        2.2.6 各种方法的比较和评价
    2.3 波形品质对振动校准的影响
        2.3.1 波形失真的影响
        2.3.2 非主振方向的横向振动影响
    2.4 对动态角度测量的特别要求
    2.5 小结
第3章 高频低失真大承载标准角振动激励发生器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电机驱动方式对于实现高频角振动激励的限制因素分析
        3.2.1 频率响应分析
        3.2.2 波形干扰因素分析
    3.3 非电机驱动角振动激励模型和关键要素分析
        3.3.1 角振动激励源模型
        3.3.2 频率响应特性分析
        3.3.3 角振动激励发生器波形失真因素分析
    3.4 非电机式电磁驱动结构角振动台原理样机关键设计分析及实验验证
        3.4.1 杯式电磁驱动结构角振动台原理样机关键设计分析
        3.4.2 框式电磁驱动结构角振动台原理样机关键设计分析
        3.4.3 两种驱动结构原理样机试验对比分析
    3.5 高频标准角振动台设计
        3.5.1 总体设计
        3.5.2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电磁结构优化分析
        3.5.3 空气轴承及其径向刚度要求
        3.5.4 动圈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
        3.5.5 三角支撑恢复弹簧设计
    3.6 小结
第4章 高精度衍射光栅外差差动激光干涉动态测角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衍射光栅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
        4.2.1 衍射光栅的多普勒频移
        4.2.2 基于衍射光栅的干涉测量原理
    4.3 组合反射镜衍射光栅外差激光干涉仪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4.3.1 系统设计与分析
        4.3.2 光路优化设计
        4.3.3 正交光电信号的获得与跳变点判别
        4.3.4 正交光电信号的非线性补偿
        4.3.5 角振动量值复现
    4.4 小结
第5章 高频角振动校准装置及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高频角振动校准装置实现
        5.2.1 系统构成及实物装置
        5.2.2 数据处理程序及软件
    5.3 实验验证
        5.3.1 高频标准角振动台
        5.3.2 传感器校准实验验证
    5.4 应用验证效果
    5.5 小结
第6章 溯源性分析及不确定度评定与验证
    6.1 引言
    6.2 溯源性分析
    6.3 不确定度评定
        6.3.1 不确定度模型
        6.3.2 不确定度分量分析
        6.3.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6.3.4 灵敏度校准不确定度具体计算
    6.4 对比验证试验
    6.5 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性工作
    7.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煤矿安全预警系统中RFID阅读器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煤矿安全预警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煤矿安全预警系统的国外发展现状
        1.2.2 煤矿安全预警系统的国内发展现状
    1.3 RFID 技术简介
        1.3.1 RFID 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RFID 技术国外发展现状
        1.3.3 RFID 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RFID 技术概述
    2.1 RFID 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
        2.1.1 RFID 系统构成
        2.1.2 RFID 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不同频段的对比
    2.3 RFID 技术标准
第3章 UHF RFID 阅读器硬件电路设计
    3.1 总体设计方案和技术指标
    3.2 射频芯片的选型和简介
        3.2.1 射频通道的实现方式
        3.2.2 射频芯片的选型
        3.2.3 AS3992 简介
    3.3 射频前端电路设计
        3.3.1 时钟电路的设计
        3.3.2 功率放大器和环形器设计
        3.3.3 定向耦合器的设计
        3.3.4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3.3.5 巴伦和 VCO 的设计
    3.4 微处理器的 STM32F103 简介
    3.5 微控制器模块设计
        3.5.1 电源模块的设计
        3.5.2 复位电路设计
        3.5.3 JTAG 接口电路设计
        3.5.4 USB 接口电路设计
        3.5.5 LCD 接口电路及 SD 卡电路设计
        3.5.6 RS232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第4章 UHF RFID 阅读器软件设计
    4.1 UHF RFID 阅读器软件总体结构和主程序
        4.1.1 前向链路的编码和调制
        4.1.2 反向链路的编码和调制
        4.1.3 软件总体结构
        4.1.4 系统主程序软件设计
    4.2 AS3992 控制程序设计
    4.3 ISO/IEC18000-6C 协议处理程序设计
        4.3.1 协议状态转换简介
        4.3.2 协议主控程序设计
第5章 UHF RFID 阅读器的天线设计和仿真
    5.1 天线的性能指标和馈电方式
        5.1.1 天线的性能指标
        5.1.2 天线的馈电方式
    5.2 最大读写距离的测量
    5.3 分形天线的设计
        5.3.1 阅读器天线的设计要求
        5.3.2 分形理论简介
        5.3.3 两种经典的分形结构
        5.3.4 分形天线的建模和仿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LabVIEW的小波支持向量机在煤矿通风机故障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
    1.3 煤矿通风机故障预测研究现状
    1.4 煤矿通风机故障预测系统的研究意义
    1.5 煤矿通风机故障预测系统的发展
        1.5.1 煤矿通风机故障预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1.5.2 煤矿通通风机故障预测系统的方法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煤矿通风机故障预测整体规划及故障机理分析
    2.1 通风机故障预测系统结构
    2.2 煤矿通风机常见故障类型及机理分析
        2.2.1 通风机故障类型及特征频率分析
        2.2.2 风机的噪声分析
        2.2.3 故障分析理论与方法
    2.3 虚拟器技术
        2.3.1 虚拟器的概念
        2.3.2 虚拟器技术的简介
        2.3.3 虚拟仪器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2.3.4 虚拟仪器的发展方向
        2.3.5 LabVIEW软件介绍及功能
    2.4 本章小结
3 样本数据的采集
    3.1 振动传感器的选择
    3.2 数据采集设备
        3.2.1 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功能
        3.2.2 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
    3.3 计算机
    3.4 本章小结
4 小波分析理论及其在风机故障预测中的应用
    4.1 小波分析概论
    4.2 傅里叶变换
    4.3 窗口傅里叶变换
    4.4 小波变换
        4.4.1 小波变换的定义
        4.4.2 离散小波变换
    4.5 多分辨分析
    4.6 小波包的分解与重构
        4.6.1 Mallat合成与分解算法
        4.6.2 小波包分析
    4.7 小波分析在风机故障预测中的应用
        4.7.1 特征值的提取
        4.7.2 小波分析用于信号消噪
    4.8 本章小结
5 统计学习理论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风机故障预测
    5.1 统计学习理论
    5.2 分类问题
        5.2.1 支持向量和最优分类面
        5.2.2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5.2.3 支持向量回归机
    5.3 支持向量机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
    5.4 自回归模型
        5.4.1 时间序列
        5.4.2 模型概述
        5.4.3 AR(p)模型预测
    5.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煤矿通风机故障预测
    5.6 风机振动时间序列预测实验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的实现
    6.1 进入程序
    6.2 主程序设计
        6.2.1 数据采集卡驱动模块
        6.2.2 数据的存储模块
        6.2.3 小波消噪功能模块
        6.2.4 特征向量值的提取模块
        6.2.5 SVM故障预测结果显示模块
    6.3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基于改进二代小波的矿用通风机故障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2 通风机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通风机故障诊断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主要内容
        1.4.2 课题章节安排
2 煤矿通风机介绍及故障诊断研究
    2.1 煤矿通风机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2.2 常见通风机故障特点、类型及特征
        2.2.1 通风机故障特点
        2.2.2 通风机故障类型及特征
    2.3 故障诊断
        2.3.1 故障诊断原理
        2.3.2 故障诊断技术及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通风机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通风机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3.2 虚拟仪器技术的简介
        3.2.1 虚拟仪器的产生及概念
        3.2.2 虚拟仪器的特点和组成原理
    3.3 LabVIEW的简介
        3.3.1 LabVIEW的概念及其特点
        3.3.2 LabVIEW的应用领域和编程环境
        3.3.3 LabVIEW外部接口与扩展
    3.4 本章小结
4 小波分析与自适应冗余二代小波
    4.1 小波分析的发展
        4.1.1 传统小波分析
        4.1.2 第二代小波分析
        4.1.3 自适应冗余第二代小波
    4.2 本章总结
5 小波降噪的研究及应用
    5.1 小波变换的降噪研究
        5.1.1 降噪原理
        5.1.2 降噪阈值的选取
        5.1.3 降噪效果评价标准
    5.2 几种不同降噪方法的研究
        5.2.1 传统小波降噪与第二代小波降噪的分析比较
        5.2.2 冗余第二代小波与初始第二代小波降噪的分析比较
        5.2.3 自适应冗余第二代小波降噪分析
    5.3 总结
6 基于LabVIEW的小波神经网络通风机故障诊断实现
    6.1 小波神经网络的研究
        6.1.1 神经网络的分析
        6.1.2 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的结合
    6.2 基于Labview通风机故障诊断的设计
        6.2.1 用户登录模块
        6.2.2 数据采集模块
        6.2.3 小波消噪功能模块
        6.2.4 数据存储模块
        6.2.5 信号特征量提取模块
        6.2.6 小波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块
        6.2.7 系统报警模块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金属套管腐蚀检测方法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声检测法
        1.2.2 机械井径法
        1.2.3 电磁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场分布扫描的金属套管腐蚀检测方法研究
    2.1 场分布扫描法简述
        2.1.1 场分布扫描法原理
        2.1.2 场分布扫描技术的应用
    2.2 基于场分布扫描的金属套管腐蚀检测原理
        2.2.1 基本原理
        2.2.2 检测步骤
    2.3 稳定电流场理论
        2.3.1 稳定电流场的基本性质
        2.3.2 稳定电流场的电位的定解问题
        2.3.3 稳定电流场的边界条件
    2.4 小结
第三章 套管腐蚀检测方法的数值仿真
    3.1 有限元方法
    3.2 COMSOL 有限元软件概述
        3.2.1 COMSOL 应用领域及优点
        3.2.2 低频电磁场模块 AC/DC
    3.3 套管腐蚀的有限元求解过程
        3.3.1 COMSOL 几何建模
        3.3.2 网格剖分
        3.3.3 加载激励、约束及边界条件
        3.3.4 选择求解器类型
        3.3.5 可视化后处理
    3.4 小结
第四章 直流激励下套管腐蚀模型电场响应特性分析
    4.1 理想套管模型电场特性分析
    4.2 电极参数选择
        4.2.1 激励电极对的选择
        4.2.2 测量电极选择
    4.3 直流激励下套管腐蚀模型电场响应特性
        4.3.1 均匀外壁腐蚀模型
        4.3.2 穿孔腐蚀模型
        4.3.3 裂缝腐蚀模型
        4.3.4 混合腐蚀模型
    4.4 小结
第五章 交流激励下套管腐蚀模型电场响应特性分析
    5.1 趋肤效应
    5.2 交流激励下套管内阻抗的解析解
    5.3 交流激励下套管腐蚀模型电场响应特性
        5.3.1 均匀腐蚀模型
        5.3.2 盲孔腐蚀模型
    5.4 激励频率的选择
    5.5 小结
第六章 实验装置设计
    6.1 推靠器选择
    6.2 电极排列
    6.3 相应电路结构设计
        6.3.1 方案选择
        6.3.2 电路结构设计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8)多功能电磁发射机控制仪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多功能电磁发射机控制仪的硬件设计
    2.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2 单片机 LPC1768 的设计原理和适用领域
    2.3 多功能电磁发射机控制仪模块
    2.4 故障声光报警模块
    2.5 GPS 通信模块
    2.6 波形输出模块
    2.7 通信部分接口电路
    2.8 电源模块及其接口电路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功能电磁发射机控制仪的软件设计
    3.1 LPC1768 单片机软件仿真和开发工具
    3.2 系统的软件架构
    3.3 操作系统设计
    3.4 ucgui 系统简介
    3.5 软件的特点及其抗干扰设计
    3.7 XC2C256 开发工具简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 端通信软件设计
    4.1 功能要求分析
    4.2 开发工具简介
    4.3 上位机整体框架设计
    4.4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4.5 波形显示模块设计
    4.6 GPS 信息显示模块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功能电磁发射机控制仪设计实例
    5.1 功能要求分析
    5.2 硬件平台的设计
    5.3 软件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半自由声场低频噪声主动控制的次级声源关键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声学理论基础
    2.1 声场与声波方程
        2.1.1 声场
        2.1.2 声波方程
    2.2 声波的叠加
    2.3 声波的辐射
        2.3.1 平面声波的辐射
        2.3.2 脉动球源的辐射
        2.3.3 声偶极辐射
        2.3.4 同相小球源的辐射
    2.4 点声源
    2.5 活塞式声源
    2.6 声功率的求解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半自由声场声辐射的主动控制
    3.1 自由声场中单极子声源的主动控制
        3.1.1 单极子声源的声压控制
        3.1.2 自由声场中单极子声源的声功率控制
        3.1.3 自由声场中的主动控制规律总结
    3.2 半自由场单极子源的主动控制
        3.2.1 半自由场中单极子的辐射声场
        3.2.2 半自由场的单极子源的主动控制
        3.2.3 半自由声场中的主动控制规律总结
    3.3 户外声场单极子源的主动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声辐射主动控制的仿真研究
    4.1 仿真软件Virtual.Lab Acoustics和参数设置
    4.2 自由场的主动控制
        4.2.1 自由场仿真
        4.2.2 主动控制
    4.3 半自由场的主动控制
        4.3.1 半自由场模拟
        4.3.2 主动控制
    4.4 半自由声场主动控制的关键参数对降噪量的影响
        4.4.1 主动控制中影响降噪量的因素
        4.4.2 关键参数对降噪量的影响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仿真
    5.1 机械消声器
        5.1.1 消声效果
        5.1.2 消声器结构与消声量
    5.2 户外声场的主动控制仿真
        5.2.1 声场模拟
        5.2.2 主动控制
    5.3 活塞式次声源的参数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2Gsps多功能数字存储示波器硬件系统——数字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多功能数字存储示波器概述
    1.2 多功能数字存储示波器发展状况
    1.3 多功能数字存储示波器研究意义
    1.4 课题目标及本论文主要任务
第二章 数字存储示波器硬件系统设计
    2.1 主要器件及其工作电路
        2.1.1 2Gsps 采样率 A/D 的选型与控制
        2.1.2 高速采样时钟产生电路
        2.1.3 FPGA 介绍及选型
        2.1.4 高速比较器选型及配置
        2.1.5 DSP 芯片介绍及其地址映射译码电路
    2.2 高速数据采集功能模块设计
        2.2.1 采集功能模块总体设计
        2.2.2 高速数据接收模块设计
        2.2.3 时基及双时基模块设计
        2.2.4 高速数据的缓存FIFO
        2.2.5 2Gsps 采样率的实现
    2.3 预触发与延迟触发模块
第三章 逻辑分析仪功能模块设计
    3.1 逻辑分析仪简介
    3.2 逻辑分析仪模块总体设计方案
    3.3 逻辑分析仪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3.4 逻辑分析仪触发模块设计
        3.4.1 码型触发
        3.4.2 持续时间触发
第四章 其他功能模块设计
    4.1 全同步数字频率计
    4.2 通过/失败测试功能
    4.3 液晶显示器的数据使能信号产生模块
    4.4 数字存储示波器长存储
    4.5 串并数据转换模块
第五章 系统设计调试及问题解决
    5.1 PCB 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2 硬件调试中遇见的具体问题及解决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四、国外超低频电子测量议器发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光纤激光多普勒信号相位解调技术研究[D]. 郝冬杰. 西安工业大学, 2018(01)
  • [2]六自由度隔振平台实验系统主被动耦合减振控制方法研究[D]. 钱承. 湖南大学, 2015(02)
  • [3]高频角振动校准方法与技术研究[D]. 薛景锋.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4)
  • [4]煤矿安全预警系统中RFID阅读器的设计和实现[D]. 苏立虎.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5]基于LabVIEW的小波支持向量机在煤矿通风机故障预测中的应用[D]. 皇淼淼.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6]基于改进二代小波的矿用通风机故障诊断的研究[D]. 袁炜.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7]金属套管腐蚀检测方法与技术研究[D]. 赵琳.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7)
  • [8]多功能电磁发射机控制仪的研究与实现[D]. 林德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9]半自由声场低频噪声主动控制的次级声源关键参数研究[D]. 辛阳.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10]2Gsps多功能数字存储示波器硬件系统——数字电路设计[D]. 彭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国外超低频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