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吉安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减灾的思考

对吉安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减灾的思考

一、关于吉安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减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向霏[1](2020)在《江西省发展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缓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手段。近几年,生态农业的风险在逐步扩大,农民的支出能力也在提高。因此,加大保险支持力度显得十分重要。保险是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而制定的战略性工具,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改变,从而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对其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论文以江西省发展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研究为题,立足江西省的实际,构建适合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保险支持体系。本文将从生态农业保险体系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建立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提供必需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江西省的生态农业保险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对国内外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得出江西省建立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的若干启示,可通过完善生态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模式多样化的生态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生态农业保险产品、建立生态农业巨灾再保险制度以及成立生态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几个方面完善江西省发展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体系,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顾颖泓[2](2017)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速度。而随着国家政策资源地不断倾斜,“三农”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农业产量逐年增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和谐稳定,各方面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但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得农产品供给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地不断深入,也使得农业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大提升了了农民创收的难度。在这样现实的矛盾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环节。舟山群岛新区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承担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重任。其依靠着独特的海洋优势,丰富的海岛资源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特别是海洋渔业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资源限制突出、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创新及应用水平不高等。为了更好地促进舟山群岛新区农业经济发展,本文不同于以往侧重海岛渔业产业的研究,而是把种植业作为新区特色农业产业研究对象,从基本含义、特征、理论依据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入手,简述了舟山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拥有的资源条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描述了舟山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选择,从而进一步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希望本文中的探究与讨论可以为舟山群岛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一些思考,也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下指导借鉴。

孙立[3](2016)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吉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农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技术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当前中国基层最主要的服务模式,承担着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绝大部分工作。然而,计划经济下的小农经济模式早已与信息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格不入,农民对新的农业技术的渴望也日渐加强,从而给当前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更大的挑战。本研究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归纳、理论结合实际分析的方法,简述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相关概念,论述了其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了公共产品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并以吉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从吉安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入手,在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发现吉安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推广人员和留守农户综合素质偏低、基础设施老化、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在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农民行为改变理论分析上述问题存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形成以政府为主多渠道融资和投资模式、建立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对教育和培训事业的投入、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元化农业产业机构因地制宜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搭建网络商务平台等对策建议。文章认为,在今后农技推广工作中,只有不断加强创新,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新的变化,才能够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洪东升[4](2013)在《泉州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发展地区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之路是有效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地区农业发展,增加地区农民收入,繁荣地区经济的有效途径。适宜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种资源和区位条件,福建泉州市非常适合发展特色农业。由于种种原因,泉州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农民增收比较缓慢,所以如何改变当地特色农业的现状,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农业之路,对于增加收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详细考察了泉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归纳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典型调查法,较为系统地研究分析了泉州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特色农业进行一般理论分析,指出我国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包括突出地域性,强调独特性,体现规模性,讲求效益性,介绍了国内外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分析了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发展泉州市特色农业基础与优势条件包括侨台资源,海洋资源,市场资源,产业资源,环境资源等五个方面。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泉州四大特色农业的发展,分别包括泉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安溪茶业的发展,园艺之蔬菜产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慨况与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泉州市特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的总体思路与保障措施。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小结

周金堂[5](2013)在《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井冈山革命老区“五县一市”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江西省辖区的井冈山市、永新县、遂川县和莲花县,湖南省辖区的炎陵县和茶陵县。井冈山革命老区是集老区、山区和贫困地区为一身的特殊区域,区域面积12229.8平方公里,人口224.2万,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为290.8亿元,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目前,在全国、在中部范围,该区域还处于欠发达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迟缓,信息化、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总量规模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国及所在省、地级市的平均水平。对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的研究,在论文的引言和第一章中,主要运用中西方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观点,并结合中央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以及罗霄山区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实施的具体实际来展开。论文从发现问题入手,通过对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的研究,分析老区要素禀赋、发展基础、规制现状、政策环境、矛盾、困难、机遇、潜力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选题根据我国现有的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的成果,在论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围绕“五县一市”县域经济发展实践,重点对湖南、江西两省以及株洲、吉安和萍乡三市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统筹协调发展的情况与井冈山老区”五县一市”进行比较和实证分析。对井冈山“五县一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区位条件差,区域行政管理分割,制度安排不平衡,县域之间协调发展联动性差,发展水平不如全国及所在省、地级市平均水平,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推进难,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困难多,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大,扶贫开发任务重,红色绿色资源开发有项目缺资金,人口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与老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不匹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证,提出要把老区建设成为“绿色、红色产业重点发展的示范区,后发优势整体释放的振兴发展区,和谐秀美的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区”的构想。论文的第六章以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为难点和创新点,提出发展老区县域经济,加快减贫步伐,实现中部崛起,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围绕建设“新三区”,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重心移向老区,把扩大内需,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政策措施落实到老区,把深化改革设计、完善制度安排的重心转向老区、山区、贫困地区;必须加快革命老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不断提高城镇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大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努力构建“红”、“绿”、“古”产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联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必须注重总结老区转型发展的新经验、新模式,不断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创建新机制,开辟新途径。论文的结语根据分析研判结果,提出建设“新三区”需要继续关注政策的统一性、平衡性、协调性,发展的整体性、一体化、可持续,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均化等问题。强调了绿色、红色产业发展既要适合各县县情,又要具有区域特色和成长性;后发优势的发挥要有利于“五县一市”发展强项更强,传统特色更特、优势产业更优。研究结论明确提出”新三区”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增进老区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论文在分析“老三区”变成“新三区”的可能性可行性基础上,对壮大县域经济、振兴老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价值、重要作用与意义进行了概括。论文提出:把井冈山革命老区建设好是尊重历史、不忘历史,对老区人民最好的回报:支持井冈山革命老区联动协调发展能给全国老区、山区、贫困地区的发展树立标杆,带来希望;加速“五县一市”“新三区”的建设,能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成功实施和全而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其重要意义在于:建设井冈山革命老区有利于兑现执政党的承诺,实现先富帮后富的区域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履行立党宗旨,真心实意为老区人民谋福祉;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快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步伐,让革命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人民共享实现中国梦的幸福与快乐。

戴天放[6](2010)在《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紧紧围绕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这一核心,主要采用历史研究为主,结合生态学、农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索农业开发与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并借鉴传统生态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对策。考诸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变迁史,可以发现历史上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经历了一个由开发不足、到开发适度再到开发过度和环境治理的阶段。相应的,其生态环境也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平衡,再到开始失衡、逐步恶化,再到逐步改善的变迁过程。其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在古代突出地表现为由于垦殖过度所致水土流失所带来的频繁的水旱灾害;到现代,除了上述历史时期存在的自然灾害以外,还有受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农业环境变迁史可以概括为:远古至秦汉时期,是生态环境由荒凉向开化发展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阶段;宋元时期,是生态环境开始失衡阶段;明清时期,是生态环境逐渐破坏恶化的阶段;近代以来,生态环境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建国以来生态环境经历了一个恶化——治理——改善的过程。在此,我们可以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农业开发必须适应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只有全面地把握自然生态环境的总体,才能使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充分地持续地发挥作用,经济社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掠夺性开发资源,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处理好农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国传统生态农业中“三才论”、“三宜说”、精耕细作、培肥地力、基塘农业、用养结合等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值得继承和发扬。自宋至清,鄱阳湖流域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符合生态农业原理的技术和模式。建国以来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自发型生态农业阶段、资源型生态农业阶段、高产型生态农业阶段、优质型生态农业阶段和持续型生态农业阶段等5个阶段,创造的“猪—沼—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南方唯一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标志着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鄱阳湖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的成效是显着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发展生态产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基础,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的优势所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可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其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设计为4大类、18小类;其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包括生态结构合理化技术体系及农业系统功能强化(集约化)技术体系。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离不开建立与健全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此外,还要突出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主要障碍因素,对主要组织与制度(政策)安排进行研究、设计与创新。

吉安地区农村工作办公室[7](1999)在《关于吉安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减灾的思考》文中认为

二、关于吉安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减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吉安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减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发展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简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农业
        2.1.2 农业保险
        2.1.3 生态农业保险
    2.2 生态农业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农业多功能理论
    2.3 保险发展理论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农业保护理论
        2.3.3 逆向选择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3.1 国外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实践
        3.1.1 美国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实践
        3.1.2 印度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实践
        3.1.3 美、印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启示
    3.2 国内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
        3.2.1 上海市专业生态农业保险公司模式
        3.2.2 黑龙江省的相互保险公司模式
        3.2.3 浙江省“共保体”模式发展启示
4 江西省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4.1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现状
        4.1.1 江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4.1.2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的现状
    4.2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政府对生态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服务水平不高
        4.2.2 生态农业保险相关政策与法规不健全
        4.2.3 生态农业保险覆盖面、缺乏创新
        4.2.4 生态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少、经营形式单一
        4.2.5 生态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参保积极度不高
    4.3 本章小结
5 江西省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实证分析
    5.1 保险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5.2 计量模型的建立
    5.3 平稳性检验
    5.4 协整检验
    5.5 误差修正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体系建设
    6.1 江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分析-以吉安市为案例
        6.1.1 吉安市农业保险现状分析
        6.1.2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建设启示
    6.2 江西省生态农业保险支持体系建设措施
        6.2.1 营造生态农业保险发展的利好环境
        6.2.2 提升生态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水平
        6.2.3 强化生态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2.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特色农业产业的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认识
        2.1.1 特色农业产业的含义
        2.1.2 特色农业产业的基本特点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2.2 特色农业研究概况
        2.2.3 国内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2.2.4 国外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2.3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类型及其基本原则
        2.3.1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类型
        2.3.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
    3.1 区位资源独厚
        3.1.1 地理优势
        3.1.2 气候优势
        3.1.3 港口优势
    3.2 旅游资源丰富
    3.3 政策导向明显
    3.4 市场需求突出
第四章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4.1 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农业产业现状
    4.2 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农业产业案例分析
        4.2.1 品牌管理+农业——以金塘李子为例
        4.2.2 休闲旅游+农业——以传奇庄园为例
    4.3 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选择
第五章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5.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限制突出
    5.2 农产品深加工欠缺,规模效应不明显
    5.3 科技应用水平低下,管理扶持手段缺位
    5.4 品牌标准建设弱化,市场拓展能力不足
    5.5 盲从盲种现象明显,产业协调性欠佳
第六章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6.1 整合资源优势,促进规模化运营
    6.2 注重品质提升,增强品牌经济效应
    6.3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
    6.4 创新经营模式,建设新型农业产业
    6.5 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吉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推广
        2.1.2 推广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行为科学理论
        2.2.2 传播沟通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2.2.5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吉安市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吉安市概况
        3.1.1 地理位置和辖区
        3.1.2 土地资源和气候特征
        3.1.3 水资源
        3.1.4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3.2 调查设计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方法和内容
        3.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3.1 吉安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基本构成
        3.2.3.2 不同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对比分析
        3.2.3.3 农户及农业资源情况
        3.2.3.4 农户对农业科技的关注情况
        3.2.3.5 对待新技术的态度以及应用影响因素
        3.2.3.6 生产布局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3.3 吉安市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基层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者科技素质偏低
        3.3.2 留守农户综合素质低
        3.3.3 农业科技推广观念陈旧、推广方法单一
        3.3.4 农业基础设施趋于老化,农业发展步伐慢
        3.3.5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现代农业发展受阻
        3.3.6 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
        3.3.7 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4 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对策思考
    4.1 从需求出发进行思考
    4.2 构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要点
        4.2.1 构建多元化的推广模式
        4.2.2 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4.2.3 提高科技入户率
    4.3 具体措施建议
        4.3.1 加强多种形式的技术传播辐射网络体系建设
        4.3.2 加强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工作
        4.3.3 加强科技入户管理,拓展服务方式
        4.3.4 树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服务理念
        4.3.5 以政府为主,多渠道实现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融资和投资,加强对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和培训事业的投入
        4.3.6 加强政府行政监管、完善法律法规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泉州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特色农业的内涵与内在要求
        1.1.1 特色农业的内涵
        1.1.2 特色农业的内在要求
        1.1.2.1 突出地域性
        1.1.2.2 强调独特性
        1.1.2.3 体现规模性
        1.1.2.4 讲求效益性
    1.2 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2.1 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实现农业标准化奠定基础
        1.2.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1.2.3 特色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化
        1.2.4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挥政府、企业和农民不同的主体作用
        1.2.5 特色农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与增加农民收入
    1.3 国内外特色农业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泉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与资源优势
    2.1 基础
        2.1.1 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1.2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2.1.3 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1.4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1.5 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推进
        2.1.6 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加强
        2.1.7 对外农业合作与交流有新亮点
        2.1.8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成效显着
    2.2 泉州农业具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五大资源
        2.2.1 侨台资源
        2.2.2 海洋资源
        2.2.3 市场资源
        2.2.4 产业资源
        2.2.5 环境资源
3 泉州市特色农业的建设与分析
    3.1 休闲农业产业
        3.1.1 多元化发展休闲农业产业
        3.1.2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重要意义
    3.2 安溪茶业的发展
        3.2.1 安溪茶业发展现状
        3.2.2 安溪茶业发展瓶颈问题
        3.2.3 安溪茶业发展策略
    3.3 园艺之蔬菜产业的发展
        3.3.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3.3.2 蔬菜产业发展的劣势
        3.3.3 蔬菜产业发展的途径
    3.4 畜牧业发展
        3.4.1 畜牧业发展
        3.4.2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4.3 大力发展畜牧业的保障措施
4 泉州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保障措施
    4.1 泉州市存在影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4.1.1 气候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4.1.2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科研人员数量停滞增长
        4.1.3 收入不均衡,农业生产资料上涨
        4.1.4 现代农业基础薄弱, 生产标准化制度及体系尚未健全
        4.1.5 环境资源约束,动植物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4.1.6 政府相关部门不够重视,部门之间协调欠缺
    4.2 对提升泉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4.2.1 建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树立特色品牌
        4.2.2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4.2.3 依靠科技, 发挥科技,提升特色农业的质量
        4.2.4 严格执行土地集约化经营
        4.2.5 主动加快农业开放步伐
        4.2.6 广泛宣传,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理由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进行研究的理由与目的
        三、开展研究的主要意义
    第二节 开展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工具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框架与内容
        一、研究框架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第五节 区域经济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演变及其前沿
        二、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现状及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三、西方区域经济和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对县域经济研究的影响
第一章 我国区域发展理论、战略策略与老区建设的关系
    第一节 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四大区域的开放开发战略
        二、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政策
        三、有关省和地级市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对老区县(市)经济发展影响
    第二节 县域经济:内涵、特征与经济地位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二、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三、县(市)及县域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四、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井冈山革命老区“五县一市”的县情
    第四节 中部崛起战略与井冈山革命老区建设的关联
        一、崛起战略的统一性、同步性与老区行政经济区域分割现状并存的矛盾
        二、特殊区情与中部其它地区的差异性
        三、中部崛起战略与扶持政策的对接
    第五节 区域、省域经济发展对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影响
        一、省域经济发展对“五县一市”有影响但效果不明显
        二、市(地级市)域经济发展对“五县一市”的拉动效应不平衡
第二章 新世纪井冈山革命老区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第一节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县域经济三大产业在全国中的地位新变化
        二、县域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五县一市”主要经济指标与所在省、地级市的比较分析
        一、全国与江西省、湖南省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江西、湖南两省与株洲、吉安、萍乡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三、全国与“两省”“三市”重点经济指标的比较
    第三节 “五县一市”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五县一市”区域联动发展的情况
        一、所处地区的发展基础和水平不一样
        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加剧
        三、区期域联动、集中连片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效果差
        四、整体发展速度不快,处于欠发达落后状态
第三章 “五县一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困惑
    第一节 发展的矛盾与困惑
        一、主要矛盾
        二、主要问题
    第二节 崛起的瓶颈与难题
        一、县域城镇化水平低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难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差
        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困难多
    第三节 跟进崛起面临的尴尬
        一、省域、市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五县一市”发展环境、政策保障、支持力度不一
        二、行政经济区域的分割使“五县一市”区域发展难联合、难联动、难协调
        三、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难覆盖
第四章 影响井冈山革命老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制度安排缺陷的副作用
        一、规制理论主要特征对制度设计的影响
        二、井冈山革命老区“五县一市”政策扶持的现状
    第二节 产业布局不合理
        一、低质同构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困难多
    第三节 区位劣势的影响
        一、不同时期区位由优变劣的转换
        二、区位劣势引发的问题
    第四节 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一、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低
        二、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三、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不活
第五章 井冈山革命老区崛起的机遇与潜力
    第一节 中央省地级市的重视与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一、中央、江西湖南两省扶持贫困县域范围逐年扩大
        二、扶持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多
        三、帮扶的政策措施逐年完善
    第二节 定点帮扶、集中连片开发、先富帮后富气候的形成
        一、遂川县创新财政扶贫机制
        二、炎陵县、莲花县进入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范围
        三、茶陵县扶贫开发结硕果
        四、井冈山科技扶贫绘宏图
        五、永新县移民扶贫得民心、富群众
    第三节 后发优势的显现与结构调整作用的发挥
        一、“五县一市”集中人力物力,打好红色文化开发牌
        二、“五县一市”依托生态优势拓展农业发展新途径
        三、“五县一市”依托红、绿、古资源,拓宽服务业发展新渠道
    第四节 老区人力资源的优势的释放
第六章 振兴发展老区县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心移向老区
        一、中央省地级市的政策导向有利于老区发展
        二、各地因地制宜谋发展的成功做法的示范和放大效应进一步发挥
    第二节 振兴发展的措施落实与老区崛起
        一、切实提高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二、稳步推进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
        三、加快建设惠及老区、山区的新农村建设
        四、大力推进农村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的减贫事业
    第三节 深化改革设计、完善制度安排的重心转向老区
        一、增强国家政策的指向性
        二、提高扶持政策的含金量
        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振兴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性
    第四节 提高老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推动和促进老区发展
        二、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五县一市”科学发展新引擎
        三、围绕“三宜”,依托土地、森林和人力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五节 加大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开发,促进联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红色资源、延长产业链
        二、立足“红”、“绿”、“古”产业的配套建设
        三、围绕把特色做响亮、做大气、做长久作规划、办实事
    第六节 注重总结发展新经验开辟发展新途径
        一、注重培育和推广发展经济的新模式、新路径
        二、注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时代性、协调性和全面性
        三、注重相互学习借鉴平台建设的交互性、稳定性和制度化
        四、注重转型发展的时代性、科学性、长效性
        五、用足用好政策,全面推进老区定点扶贫、对口支持工作
    第七节 选树典型、落实政策、协调发展
        一、典型选树要坚持实事求是,服水土,能惠民
        二、点上经验总结要有利于“五县一市”面上的推广与传播
        三、帮扶政策措施的安排与落实要有利于“落地、生根、开花”
        四、联动协调发展要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居民幸福程度的提高
结语
    第一节 建设“新三区”需要继续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政策的统一性、平衡性、协调性
        二、发展的整体性、一体化、可持续
        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绿色、红色产业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成长性
        五、后发优势释放要有利于发展强项更强和整体性效应的发挥
        六、和谐秀美的“新三区”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提高老区人民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节 希望变成现实的展望及其历史与现实价值
        一、“老三区”变“新三区”可能性、可行性
        二、历史与现实价值
        三、重要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6)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目标
    四、写作框架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六、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业环境与生态农业理论基础
    第一节 流域生态学理论
        一、流域生态学的基础
        二、流域的结构和功能
        三、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理论
        四、流域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农业环境理论
        一、农业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二、农业环境问题
    第三节 生态农业理论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与农业开发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研究区域的界定
        一、若干地理概念的解释
        二、研究区域说明
    第二节 鄱阳湖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一、鄱阳湖的形成
        二、鄱阳湖的演变过程
        三、鄱阳湖演变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节 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一、鄱阳湖流域的原始农业与生态环境(5万年前~前21世纪)
        二、夏商西周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前21世纪~前771)
        三、春秋战国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前770~前221)
        四、秦汉六朝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前220年~589)
        五、隋唐五代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581~959)
        六、宋元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960~1368)
        七、明及清前期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1380~1840)
        八、近代鄱阳湖流域的农业经济演变与生态环境(1840~1949)
        九、新中国鄱阳湖流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动(1949~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史考察
    第一节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精华的必要性
        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历史沿袭性特点
        二、农业技术与特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特点
        三、农业技术具有民族性特点
    第二节 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精华对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的启示
        一、"三才论"启示必须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
        二、"三宜说"启示生态农业模式必须灵活多样
        三、精耕细作传统启示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应以劳动集约型为主
        四、培肥地力传统启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土地资源
        五、基塘农业传统启示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循环生态系统
        六、用养结合思想传统启示保护农业生态资源的重要性
    第三节 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的发展历史
        一、鄱阳湖流域"原始"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发展概况
        二、新中国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第四节 鄱阳湖流域现代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二、生态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三、生态农业投资短缺
        四、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机制不健全
        五、生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体系构建
    第一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内涵与发展框架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内涵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框架
    第二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分区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图及各区命名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结果分析
    第三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原则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主要模式设计
    第四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创新
        一、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原则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开发主要内容
    第五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政府扶持体系与制度创新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政府扶持目标与发展策略选择
        二、建立与健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
        三、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组织制度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关于吉安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减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发展生态农业保险的支持体系研究[D]. 向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顾颖泓. 浙江海洋大学, 2017(08)
  • [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吉安市为例[D]. 孙立.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4]泉州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策略研究[D]. 洪东升.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5]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金堂. 武汉大学, 2013(10)
  • [6]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 戴天放.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8)
  • [7]关于吉安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减灾的思考[J]. 吉安地区农村工作办公室. 江西气象科技, 1999(S1)

标签:;  ;  ;  ;  ;  

对吉安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减灾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