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盐标准溶液的制备

亚硝酸盐标准溶液的制备

一、亚硝酸盐标准溶液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贺琳杰[1](2021)在《皂河黑臭水脱氨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皂河是渭河支流之一,是肩负着西安市主城区生活污水排污泄洪功能的主要河流,承载雨水污水面积达256km2。近年来沿途污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管控,皂河水质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水体黑臭、氨氮与磷含量高的现象依然存在。本着降低水中氨氮含量、改善水质的目的,本文以皂河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氧化还原法去除水体中NH3-N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皂河水体中,硝酸盐氮为5.016mg/L,亚硝酸盐氮含量为0.473mg/L,NH3-N含量为13.520 mg/L,总值高于国家标准控制值。2、对不同方法对氨氮的检测极限进行了分析,其中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的线性范围为0.02~2mg/L,回归方程A=85.415C-0.0003,相关系数R2=0.9993,检出下限为0.02mg/L;水体中钙、镁和铁等金属离子、硫化物、醛和酮类、颜色及混浊度等均干扰测量结果,测定过程中样品先用次氯酸钠氧化絮凝后进行过滤处理再测定其吸光度;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黑臭水体中硝酸盐氮的去除率,测定硝酸盐氮的线性范围为0.08~4mg/L,回归方程A=0.2613C-0.0017,相关系数R2=0.9999,检出限为0.08mg/L;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测定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线性范围为0.003~0.20mg/L,标准曲线A=0.0205C+0.0049,相关系数R2=0.9973,检出下限为0.003mg/L。3、通过对氧化剂及其反应条件的优选,可得:Na Cl O作为氧化剂去除黑臭水体氨氮时,当原水中氨氮含量为15.00mg/L时,Na Cl O加量为1500 mg/L,反应时间为90 min,反应p H值为6,原水中氨氮含量可降至7.65 mg/L,去除效果达到49.00%。4、通过对絮凝剂种类及其加量的优选可得:在氧化体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以PAC为絮凝剂,其加量为100 mg/L,经氧化絮凝后,原水中氨氮含量可降至6.88 mg/L,去除效果达到54.13%。5、在氧化絮凝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对除氨氮药剂的加量及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可得:在氧化絮凝结束后,保持除氨氮药剂加量为50 mg/L,反应时间为4 h,反应p H为6时,水中氨氮含量可降至1.94 mg/L,满足国家水体排放氨氮含量的一级标准。6、西安皂河水体中,硝酸盐氮为5.016mg/L,亚硝酸盐氮含量为0.473mg/L。次氯酸钠对水中亚硝酸盐氮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较差。除氨氮药剂的作用情况与次氯酸钠相类似。在除氨氮药剂反应4 h处,硝酸盐氮含量最低为4.297mg/L,除氨氮药剂对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几乎没有效果;在除氨氮药剂反应2 h处,亚硝酸盐氮含量最低为0.276 mg/L,去除率58.35%。

侯耀斌[2](2021)在《基于紫外吸收光谱法的海水硝酸盐快速测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硝酸盐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盐,也是海水中无机氮的最主要的存在形式,它在海水中的浓度过高容易引发海水的富营养化及赤潮等环境灾害,因此被列为海水水质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沿海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营养盐被排放入海,导致沿海地区富营养化问题愈发严重,赤潮等灾害频发,对沿海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我国近几年的海洋环境监测中,无机氮超标是海水水质超标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加强海水中的硝酸盐浓度的监测对于海洋污染的治理及灾害的预防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海洋硝酸盐浓度检测的传统方法为化学方法,操作复杂且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基于光学方法研制的海水硝酸盐监测仪不需进行水样预处理,具有测量速度快、无污染以及可长时间连续测量等优势。针对以上背景,本文建立了能够对溴离子、有机物、浊度干扰进行校准的海水硝酸盐浓度测量算法,并完成了测量系统的研制。自主研制的系统与同类的国外仪器以及实验室化学方法进行了比对测试,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BPNN)模型的海水硝酸盐浓度测量算法,通过对海水中主要组分吸收光谱的分析,该算法实现了对海水中硝酸盐浓度测量干扰较大的溴离子、有机物影响的校准以及浊度的影响的扣除。在溴离子及有机物共同干扰的环境中,校准后的BPNN模型对于NO3--N浓度范围为0-900μg/l的溶液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1.18μg/l,测得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8。在溴离子、有机物、浊度三种因素共同干扰的情况下,经过浊度干扰扣除及溴离子、有机物校准的BPNN模型对于NO3--N浓度范围为0-900μg/l的溶液的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的R2=0.965。与传统的偏最小二乘(PLS)模型进行了对比,BPNN模型的精度更高。(2)完成了海水硝酸盐浓度快速测量系统的研制,该系统基于建立的硝酸盐浓度测量算法、全光谱监测仪以及开发的硝酸盐浓度测量上位机软件,能够对海水中的硝酸盐浓度进行快速测量。自主研制的系统在实验室内与同类的德国Tri OS-OPUS监测仪进行了比对测试,在浊度、溴离子、有机物共同干扰的环境下,自主研制系统与OPUS监测仪测得值之间的R2为0.969。(3)参与山东省烟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20年秋季航次,使用自主研制系统测量烟台近海实际海水的硝酸盐浓度,并与实验室化学方法及国外同类设备测得结果进行对比,自主研制系统测得值与实验室化学方法测得值之间R2为0.707,进一步证明了自主研制的海水硝酸盐浓度测量系统的性能,该系统能够胜任海水硝酸盐浓度快速测量的任务。

张桂平[3](2021)在《基于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水质检测仪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然而越来越严重的水质污染不仅使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还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为了解决水质污染的问题,需要对水质参数进行检测,因此需要研发更加方便、快速的水质检测仪。本文基于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303008SF),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原理,设计了一款水质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具有快速准确、不需要添加化学试剂、可以实时显示检测结果等优点。可以检测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值和浊度值,并且能够自动补偿浊度对COD检测的影响,适用于对地表水的COD进行检测。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检测COD时的光谱数据处理算法。提出了一种检测COD的混合策略FDPE_PLS:先将一阶导数法(FD)和排列熵算法(PE)相结合提取特征波长,再使用偏最小二乘算法(PLS)建立COD预测模型。使用400nm和600nm处的吸光度连线的斜率预测浊度值,并且在一阶导数谱中对浊度在COD检测时造成的干扰进行补偿,建立浊度补偿模型。使用实际水样对提出的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2、设计整个系统的光路结构和电路结构。光路结构主要包括光源、分光系统、样品池和光电检测器,光信号经过光电检测器被转换成了微弱的电信号,在电路结构中先将这个微弱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再经过AD转换电路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给STM32系统控制板,通过对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测量的浓度值,在显示屏上将结果进行显示。3、实现水质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部分。包括控制步进电机匀速转动实现波长的均匀扫描、数据的采集与转换、建立模型计算浓度值以及控制显示屏对浓度值进行显示。4、使用检测系统进行水质检测实验。通过标准溶液进行实验,利用扫描得到的波长-电压图,结合FDPE_PLS建立适用于检测系统的预测模型。最后使用检测系统检测已知浓度的水样,验证检测系统的示值误差、示值稳定性和重复性等性能。

王冰宜[4](2021)在《即食富硒杏鲍菇泡菜的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硒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益生性的乳酸菌可将有毒的无机硒转化为无毒且生物利用度较高的有机硒,故可作为安全高效的补硒载体。新鲜杏鲍菇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但却易腐烂的食用菌,这一特点制约了它的流通。乳酸菌发酵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发酵技术,它可以有效保持和提高果蔬的安全性、营养性、感官特性及货架期。因此,借助乳酸菌发酵生产富硒杏鲍菇泡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新鲜杏鲍菇为原料,分别探究了生产富硒杏鲍菇泡菜的最适加硒方式、最适加硒量以及最适调味工艺、灭菌方式和贮藏温度,最终研制出一款色泽红艳、麻辣鲜香、口感脆嫩的即食富硒杏鲍菇泡菜。本研究能够为缺硒人群提供一种备选补硒途径,同时也能够丰富杏鲍菇的深加工形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直接在发酵基质中添加亚硒酸钠相比,富硒菌接种发酵更有利于乳酸菌的生长代谢。后者对于总酚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具有更强的提升效果。两种加硒方式下菇体的硒含量均偏高,食用时易产生毒性风险。故后续需对初始加硒量的控制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富硒菌接种发酵处理可以赋予杏鲍菇更为理想的酸味和鲜味特征。富硒菌处理组中香气物质的种类最丰富,尤其是酯类物质。并且,在富硒菌处理组中检测到更高含量的特征风味物质。(2)硒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中等加硒水平下的菇体硒含量最合适(7.89±0.25μg/g以鲜重计)。中等加硒水平处理对于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提升作用最强。与低硒和高硒水平处理组相比,中等硒水平处理组对于草酸的降低作用最强;对于柠檬酸、苹果酸以及EUC水平的提升作用最强。低硒和高硒水平处理组的主体香气物质为醇、酸、酯类化合物,整体呈现酒香、奶油香、果味花香的风味特征;中硒水平处理组的主体香气物质为醛类和呋喃类化合物,整体呈现果香、青草香、脂肪香的风味特征。(3)红油风味的即食富硒杏鲍菇泡菜感官品质最优。与未经灭菌处理的样品相比,巴氏灭菌和高温灭菌处理样品的感官品质显着降低。与25℃相比,4℃下贮藏的样品感官品质更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富硒菌接种发酵是生产富硒发酵杏鲍菇的最适加硒方式;0.4%(v/v)的中等加硒水平可以获得更安全、品质更优的样品;相较于巴氏灭菌和高温灭菌处理,未经灭菌处理的样品在4℃下贮藏30 d后,感官品质未发生显着下降。采用以上工艺制备的即食富硒杏鲍菇泡菜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是一款安全营养美味的新型富硒食品。

李文,王利民,程李,陈海琪[5](2021)在《顺序注射-连续光谱测定水质多参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水质多参数监测仪器的低功耗、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研制了一种基于顺序注射分析技术(SIA)和连续光谱检测方法融合的微型测定原位水质多参数检测仪,系统设计的核心在于消解池结构设计且消解池作为检测池,以及微控技术顺序注射平台的原理设计和多参数联合消解测定流程设计。对融合SIA和连续光谱水质多参数原位分析的新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设计了基于国标水质检测标准的多参数顺序注射分析检测流程,基于分光光度检测方法,在使用连续光谱扫描测量的条件下,融合顺序注射分析技术对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的含量进行检测。测定消解前,对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进行直接光谱测量,测定消解后对总氮进行光谱检测,显色反应后,对总磷进行光谱检测。在本系统下,以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和总氮原位水质参数为测定对象,基于连续光谱分析,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并绘制各参数的浓度-吸光度标准工作曲线,其拟合优度(即决定系数)≥0.989 9。配制已知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含量的混合溶液,按照上述的多参数检测流程,利用本系统绘制出的标准工作曲线测量4个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参数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3.86%,系统可稳定、高效的分析不同水样中的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含量。基于SIA-连续光谱融合测定原位水质多参数检测方法研究,对于提升在线水质监测仪器的技术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微型多参数水质监测仪的研制具有良好的参数扩展前景,适用于多种水质在线监测平台。

刘强[6](2020)在《3D打印吸光光度和非接触电导流通式检测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研仪器上使用的一些定制零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需求量少。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制造这些零件时,存在成本高、废品率高、加工周期长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新零件的推广,造成同行之间难以借鉴使用的问题。相比于传统制造方法,3D打印具有设计制造一体化、低成本实现复杂空间结构等优势,为仪器制造的灵活性、小型化提供了诸多便利。鉴于此,本研究拟利用3D打印的优势,研究3D打印制作吸光光度和非接触电导流通式检测池,为研制小型化在线吸光光度仪和毛细管电泳仪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研究内容包括3个部分:(1)设计了一种使用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打印技术制造的吸光检测流通池。该流通池采用有色透明材料打印流通池体以滤除杂散光,实现了单材料3D打印一体成型制造吸光检测流通池,降低了制造成本,简化了制作步骤。对制造的不同光程流通池与商用流通池进行对比,得到10、20、30、40和50 mm光程的打印流通池有效光程分别为8.4、19.2、28.2、33.9和45.7 mm。将制作的10、30、50 mm光程检测池结合流动注射分析仪进行测试,所得工作曲线的线性拟合方程R2≥0.9991,检测限分别为0.27、0.087和0.045μM。(2)针对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法(Capacitively Coupled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ion,C4D)的检测池体积较大、装配和对准困难等问题,利用多材料3D打印技术制造C4D检测池。导电材料打印屏蔽外壳,非导电材料打印绝缘支撑,减小了检测池的体积也简化了制作流程。实验还搭建了测试检测池性能的简易毛细管电泳仪。该电泳仪包括Lab VIEW编写的人机交互界面、以STM32F103系列芯片为控制核心的硬件电路以及实现流通式自动进样和电泳分离的各个被控元件组成。由实验确定,激励频率为153.8 k Hz时,3D打印C4D检测池具有良好的性能。在此条件下测得打印检测池的峰面积与阳离子浓度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打印检测池的灵敏度可达商用检测池的79.41%-84.33%。当毛细管有效长度为18 cm和22 cm时,制作检测池所得的检测限分别为0.673-1.359μM和0.322-0.670μM。检测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674-4.568%之间。(3)研制了一种FDM打印方式制作毛细管吸光检测池的方法,并设计和搭建毛细管流通式进样检测装置用以测试检测池的性能。针对毛细管分光检测设备价格高、制造困难且成功率低等问题,利用3D打印中空结构制造的优势和设计制造的灵活性,研制了适用于毛细管的吸光光度检测池。制作的检测池采用双狭缝交错式结构,将两个可重复、稳定制造的宽狭缝沿光路轴向交错排列,制造一个约100μm的细狭缝。FDM打印方式制造的检测池对50μm内径的毛细管有效光程可达35.7μm。相较于现有3D打印制造的检测池,此检测池的有效光程更长、制作成功率更高,利于推广使用。

李吉庆[7](2020)在《离子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左乙拉西坦中N-甲基苄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左乙拉西坦是具有全新抗癫痫机制的抗癫痫药物,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N-甲基苄胺是一种常见的医药中间体和有机溶剂。在左乙拉西坦的合成过程中就会使用N-甲基苄胺,而N-甲基苄胺与亚硝酸钠可在体内合成强致癌物甲基苄基亚硝胺,因此对于药物的合成过程、原料药和最终制剂中需严格监控N-甲基苄胺的含量。而目前,研究N-甲基苄胺分析方法的文献很少,因此本论文主要分析了N-甲基苄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建立了测定左乙拉西坦中N-甲基苄胺含量的离子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两种方法,其中本文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N-甲基苄胺的方法还可应用于生产N-甲基苄胺原料厂排出污水中N-甲基苄胺含量的测定。其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离子色谱法测定左乙拉西坦中N-甲基苄胺的含量采用离子色谱-抑制型电导检测法测定左乙拉西坦中的N-甲基苄胺。以DionexIonPacTMCS17色谱柱为分析柱,DionexIonPacCG17色谱柱为保护柱,0.003mol/L甲基磺酸溶液(含乙腈30%)为淋洗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进样量100μL,直接进样测定。本方法着重对比了电导检测器与紫外检测器的检测效果,最后确定以电导检测器进行检测。在本方法条件下样品基质和常见阳离子对测定没有干扰;在0.05μg/mL~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定量限为0.05μg/mL;添加左乙拉西坦的回收率范围为99.8%~108.1%(n=9)。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符合检测要求。(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左乙拉西坦中N-甲基苄胺的含量建立了分析左乙拉西坦中N-甲基苄胺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方法。前处理采用二氯甲烷从水中进行萃取,采用安捷伦ZORBAX ODS C18色谱柱(3.0×150mm,5μm)为分析柱,甲醇与水为淋洗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进样量10μL,紫外检测器在244 nm波长下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样品基本无基质干扰,专属性良好;在0.05μg/mL~3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1);定量限为0.08μg/mL;添加左乙拉西坦的回收率范围为76.5%~86.4%(n=9)。该方法经济适用,重复性好,灵敏准确,可用于左乙拉西坦中N-甲基苄胺的含量分析。并且本方法还可用于检测生产N-甲基苄胺工厂污水中的N-甲基苄胺,为环境中N-甲基苄胺的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方法。

刘新,祁玉良,龚维,袁亚文,姚旭霞,吕辉[8](2020)在《高纯亚硝酸钠中杂质测定》文中提出分析评价高纯亚硝酸盐中杂质含量是亚硝酸根检测及相关标准物质量值溯源的基础。以高纯NaNO2为例,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阴离子杂质含量,定性分析主要阴离子杂质为Cl-、NO3-和SO42-;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K、Ca、Mg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其他阳离子杂质含量(K、Ca、Mg除外),发现其他主要阳离子杂质为B和Sr。结果表明所测杂质在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Cl-的检出限为0.001%(质量分数,下同),NO3-和SO42-的检出限为0.003%,K的检出限为0.004%,Mg的检出限为0.000 9%,Ca的检出限为0.000 03%,B的检出限为0.000 015%,Sr的检出限为0.000 007 4%。按照实验方法测定高纯NaNO2中Cl-、NO3-、SO42-、K、Ca、Mg、B和Sr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0)为1.8%~3.5%,加标回收率为96%~104%。方法用于高纯NaNO2中杂质含量测定,得到Cl-、SO42-、NO3-、K、Mg、Ca、B和Sr的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0.005 4%、0.037%、0.033%、0.02%、0.006 3%、0.003 5%、0.002 26%和0.000 268%。实验方法可为亚硝酸根及亚硝酸盐相关测定及标准物质研制提供技术支持,研制的相关标准物质可保证亚硝酸根的量值溯源。

刘建林[9](2020)在《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品质及嘌呤残留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实验室保藏的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菌株和复配发酵剂进行降解嘌呤、尿酸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的筛选。试验设对照组、37x-3组、x3-2b组、清酒乳杆菌组和复配组,深入研究了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在加工及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品质、嘌呤化合物、XOD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为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以及高尿酸血症的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共筛选出4株目标菌,分别为清酒乳杆菌(尿酸降解率为47.20%)、复配菌(降解嘌呤)、37x-3菌(XOD活性抑制率为41.51%)及x3-2b菌(尿酸降解率为44.34%、XOD活性抑制率为39.42%)。37x-3组的色泽e值(2.22)和模拟胃蛋白消化率(66.39%)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XOD活性(375.00IU/L)和模拟小肠消化后的鸟嘌呤(25.72mg/100g)、次黄嘌呤(20.58 mg/100g)、腺嘌呤(0.92 mg/100g)残留量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清酒乳杆菌组成熟后的水分含量、腺嘌呤含量(9.25 mg/100g)以及模拟胃消化后的次黄嘌呤残留量(50.61 mg/100g)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模拟小肠蛋白消化率(22.74%)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复配菌组在成熟后的水分活度(0.622)值及亚硝酸盐残留量(11.99mg/kg)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蛋白含量(63.86%)及总氨基酸含量(861.14mg/100g)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总嘌呤含量为357.61 mg/100g,与x3-2b组的总嘌呤含量呈不显着差异(P>0.05)。x3-2b 组的脂肪(6.47%)、次黄嘌呤(213.21mg/100g)、黄嘌吟(58.80mg/100g)含量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检测出的脂肪类风味物质种类最多(包括壬醛、正辛醛、正己醇、乙酸乙酯等);模拟胃消化后的鸟嘌呤(19.41mg/100g)、黄嘌呤(21.40 mg/100g)、腺嘌呤(0.18 mg/100g)残留量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由上可知:添加发酵剂可降低发酵羊肉干在加工及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总嘌呤残留量。

刘帅[10](2020)在《用于环境水样中离子现场检测的毛细管电泳仪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制了两套流通式自动进样的毛细管电泳仪,结合非接触电导检测技术,成功实现了环境水样中阴阳离子的现场检测。具体内容包括:(1)搭建了一套采用蠕动泵驱动的流通式自动进样毛细管电泳仪,并应用于实际水样中亚硝酸根离子的测定。毛细管电泳仪由蠕动泵、进样阀、电磁阀、石英毛细管、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电泳高压电源等零部件搭建,采用自行开发的Lab VIEW上位机控制程序控制各部件的运转和实现数据采集功能。采用流动注射方式考察进样系统,连续30次平行进样测定的离子出峰时间和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49%和1.43%,说明搭建的系统具有较好的进样重复性。将搭建的毛细管电泳仪应用于亚硝酸根离子标准溶液和实际水样的测定,对于0-200μmol/L的亚硝酸根离子,峰高与浓度成线性关系,工作曲线为Y=0.00885X-0.00287(R2=0.9923,n=3),检测限为6.79μmol/L。(2)搭建了一套气压驱动的流通式自动进样毛细管电泳仪。该电泳仪与蠕动泵驱动的流通式进样毛细管电泳仪不同之处在于采用气压驱动的流通式进样方式,通过改变进样时间与进样压力实现p L-n L级别的自动进样和精准进样,提高了仪器测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3)利用气压驱动的流通式自动进样毛细管电泳仪建立环境水样中离子的测定方法。使用新型亲水化学涂层修饰的25μm内径毛细管来抑制电渗流,选择400/400mmol/L Bis-Tris/MOPS和2 mmol/L 18-冠醚-6的混合溶液作为背景电解质,通过切换高压电源极性,在连续两次电泳分析中分离阴离子(Cl-、NO3-、NO2-、SO42-、F-和PO43-)和阳离子(NH4+、K+、Na+、Ca2+和Mg2+)。内标物Li Cl O4与样品在线混合,用于校正在现场监测过程中因温度或粘度变化引起的信号波动。该仪器在长约35 h的350个分析周期内(阴阳离子都进行测定为1个分析周期),迁移时间、峰高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无机离子的检测限范围为2.1μmol/L(K+)至6.8μmol/L(PO43-)。该仪器应用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相思湖中离子的现场检测,结果与实验室离子色谱法分析法所得结果有着较好的匹配。(4)采用细内径毛细管进行电泳分离时,既可减少热量的产生,又能增加分离通道的散热能力,可显着提高柱效和分离度,因此本文研究了极细内径的毛细管对电泳分离、检测的影响。分别使用内径为5、10和25μm的石英毛细管作为分离通道,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分别增加Na+、Cl-、SO42-浓度,通过实验对比发现细内径石英毛细管在共存离子浓度较高的条件下仍有良好的分离效果。

二、亚硝酸盐标准溶液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硝酸盐标准溶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皂河黑臭水脱氨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黑臭水的成因和环境条件
    1.3 城市污水中氨氮的成因及其危害
    1.4 西安市皂河污水现状分析
    1.5 氨氮的测定方法
    1.6 水体中脱氨氮技术研究进展
        1.6.1 吹脱法除氨氮技术
        1.6.2 吸附法(离子交换法)
        1.6.3 折点加氯法
        1.6.4 化学沉淀法
        1.6.5 生物法脱氨氮技术
    1.7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试剂及仪器
        2.1.1 测量水中氨氮的试剂与仪器
        2.1.2 测量水中硝酸盐氮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的试剂与仪器
    2.2 水中氨氮及COD含量的分析
        2.2.1 实验步骤
        2.2.2 测定方法原理
        2.2.3 干扰及消除
        2.2.4 试剂配制
        2.2.5 实验过程
    2.3 硝酸盐氮的含量分析
        2.3.1 实验步骤
        2.3.2 方法原理
    2.4 亚硝酸盐氮的分析方法
        2.4.1 实验步骤
        2.4.2 方法原理
    2.5 化学氧化去除氨氮实验方法
    2.6 化学氧化—絮凝处理氨氮实验方法
第三章 化学氧化法去除氨氮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化学氧化去除氨氮研究结果与讨论
        3.2.1 原水中的氨氮含量分析
        3.2.2 不同氨氮含量情况下氧化剂及其加量对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
        3.2.3 Na Cl O氧化时间对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
        3.2.4 原水p H值 Na Cl O去除水中氨氮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化学氧化—絮凝去除氨氮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絮凝剂种类及加量的优选
        4.3.2 不同除氨氮药剂加量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4.3.3 除氨氮药剂加量对COD影响
        4.3.4 除氨氮药剂作用时间对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
        4.3.5 pH值优选
        4.3.6 加药顺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药剂处理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探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原水硝酸盐氮测定
        5.2.2 水中硝酸盐氮去除效果分析
    5.3 水中亚硝酸盐氮去除效果分析
        5.3.1 次氯酸钠对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影响
        5.3.2 除氨氮药剂加量对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影响
        5.3.3 除氨氮药剂反应时间对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去除效果
    5.4 小结
第六章 探究氨氮去除的反应机理
    6.1 导语
    6.2 氮转化规律
        6.2.1 氨氮去除结果分析
        6.2.2 COD去除结果分析
        6.2.3 硝酸盐氮转化结果分析
        6.2.4 亚硝酸盐氮转化结果分析
    6.3 皂河黑臭水氮循环规律
    6.4 药剂促进氨氮转化机理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基于紫外吸收光谱法的海水硝酸盐快速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1.1.1 我国水质分级及海洋水质现状
        1.1.2 硝酸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硝酸盐浓度检测方法
        1.2.2 光学法硝酸盐监测仪研究进展
        1.2.3 光学法硝酸盐监测仪应用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原理方法及实验装置
    2.1 紫外吸收光谱法
        2.1.1 物质的选择吸光性
        2.1.2 朗伯比尔定律
        2.1.3 吸光度加和性
    2.2 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
        2.2.1 Savitzky-Golay平滑
        2.2.2 小波去噪
    2.3 多元数据建模方法
        2.3.1 偏最小二乘模型
        2.3.2 神经网络模型
    2.4 精度验证方法
    2.5 实验装置
第3章 海水组分光谱分析
    3.1 海水组成成分及模拟
    3.2 主要干扰组分的光谱分析
        3.2.1 离子光谱分析
        3.2.2 有机物光谱分析
        3.2.3 浊度光谱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硝酸盐浓度测量算法
    4.1 硝酸盐标准溶液建模及优化
        4.1.1 标准溶液的配置
        4.1.2 偏最小二乘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4.1.3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4.2 溴离子、有机物干扰校准
        4.2.1 溴离子、腐植酸、硝酸盐混合溶液的配置
        4.2.2 干扰物影响校准及精度验证
    4.3 浊度干扰扣除
        4.3.1 浊度干扰扣除模型的建立
        4.3.2 浊度干扰扣除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研制及比对测试
    5.1 全光谱测量系统
        5.1.1 监测仪结构及参数
        5.1.2 部署方式
    5.2 海洋硝酸盐浓度监测软件
        5.2.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5.2.2 软件架构整体设计思路
        5.2.3 软件功能验证及测试
    5.3 数据处理建模软件
    5.4 OPUS监测仪室内比对测试
    5.5 实际海水实验室化学方法比对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水质检测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水质参数及常用的水质检测方法
        1.2.2 光谱法
        1.2.3 水质检测仪的发展现状
        1.2.4 基于光谱法的水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数据处理方法
    2.1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
        2.1.1 光谱的分类
        2.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形成
        2.1.3 朗伯比尔定律
    2.2 样本集的划分方法
    2.3 光谱预处理方法
    2.4 排列熵算法
    2.5 建模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DPE_PLS预测COD浓度
    3.1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光谱扫描
        3.1.1 配制标准溶液
        3.1.2 标准溶液的光谱扫描
        3.1.3 样本划分
    3.2 无浊度干扰时的预测
        3.2.1 一阶导数谱(FD)
        3.2.2 PE提取特征波长
        3.2.3 PLS建模与验证
    3.3 有浊度干扰时的预测
        3.3.1 浊度值预测
        3.3.2 混合样本的配制与测量
        3.3.3 建立浊度补偿模型
        3.3.4 实际水样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质检测系统的设计
    4.1 检测系统结构设计
    4.2 检测系统的光路结构
        4.2.1 光源
        4.2.2 分光系统
        4.2.3 样品池
        4.2.4 光电检测器
    4.3 检测系统的电路结构
    4.4 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系统的实验分析
    5.1 COD标准溶液的检测
    5.2 浊度标准溶液的检测
    5.3 检测系统的浊度补偿模型
    5.4 检测系统性能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即食富硒杏鲍菇泡菜的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杏鲍菇的概述
        1.1.1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
        1.1.2 杏鲍菇的生理功能
        1.1.3 杏鲍菇的加工利用现状
    1.2 乳酸菌的概述
        1.2.1 乳酸菌对发酵蔬菜制品的有益影响
        1.2.2 乳酸菌发酵蔬菜制品的研究现状
    1.3 硒的概述
        1.3.1 硒的生理功能
        1.3.2 硒的研究现状
    1.4 富硒乳酸菌的概述
        1.4.1 富硒乳酸菌的生理功能及优势
        1.4.2 富硒功能性发酵食品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硒添加方式对乳酸菌发酵杏鲍菇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剂与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发酵过程中杏鲍菇各项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2.3.2 不同发酵方式杏鲍菇的硒含量
        2.3.3 不同发酵方式杏鲍菇的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2.3.4 不同发酵方式杏鲍菇的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分析
        2.3.5 不同发酵方式杏鲍菇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硒添加量对乳酸菌发酵杏鲍菇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剂与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发酵过程中不同处理杏鲍菇各项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3.3.2 硒添加量对发酵杏鲍菇中硒含量的影响
        3.3.3 硒添加量对发酵杏鲍菇中总酚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3.4 硒添加量对发酵杏鲍菇中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影响
        3.3.5 硒添加量对发酵杏鲍菇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即食富硒杏鲍菇泡菜调味食品的加工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剂与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调味工艺对产品感官质量的影响
        4.3.2 灭菌方式及贮藏温度对产品菌落总数的影响
        4.3.3 灭菌方式及贮藏温度对产品p H的影响
        4.3.4 灭菌方式及贮藏温度对产品感官质量的影响
        4.3.5 电子鼻分析灭菌方式及贮藏温度对产品风味特性的影响
        4.3.6 即食杏鲍菇泡菜相关指标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顺序注射-连续光谱测定水质多参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多参数微型水质分析系统检测原理
    1.3 系统设计
        1.3.1 消解池结构设计
        1.3.2 流动注射光谱分析平台的原理设计
        1.3.3 系统联合消解检测流程设计
2 结果与讨论
    2.1 工作标准曲线及稳定性分析
    2.2 重复性及误差对比
    2.3 试剂用量与检出限
3 结 论

(6)3D打印吸光光度和非接触电导流通式检测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3D打印技术的特点
    §1.3 常见的3D打印工艺
        §1.3.1 光固化立体成型
        §1.3.2 叠层实体制造
        §1.3.3 选择性激光烧结
        §1.3.4 熔融沉积成型
    §1.4 3D打印技术在分析仪器制作上的应用
        §1.4.1 微流通道的制作
        §1.4.2 电化学检测装置
        §1.4.3 吸光光度检测
        §1.4.4 用于毛细管的检测器
    §1.5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3D打印一体成型制作吸光光度检测流通池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3D打印材料和参数设置
        §2.2.3 数据采集软件和光源驱动电路
        §2.2.4 流通池透光性能测试
        §2.2.5 不同颜色打印材料制作流通池的对比
        §2.2.6 有效光程测试的方法
        §2.2.7 流动注射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检测池评价参数的推导
        §2.3.2 打印制作流通池的设计和改进
        §2.3.3 流通池打印材料的选择
        §2.3.4 不同光程的流通池
        §2.3.5 流动注射分析的检测池
        §2.3.6 水样的测定
        §2.3.7 流通池的耐腐蚀性和稳定性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多材料3D打印制作毛细管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池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试剂和毛细管
        §3.2.2 3D打印软件、打印机和参数设置
        §3.2.3 打印检测池与商用检测池对比实验
    §3.3 流通式进样毛细管电泳装置的设计与搭建
        §3.3.1 上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3.3.2 硬件电路设计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非接触电导检测池的等效电路
        §3.4.2 FDM多材料打印方式选择和打印参数调整
        §3.4.3 含炭黑导电材料导电性能测试
        §3.4.4 检测池模型设计和打印
        §3.4.5 屏蔽电缆线接口的优化
        §3.4.6 激励频率对打印检测池性能的影响
        §3.4.7 与商品检测池的对比测试
        §3.4.8 重复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3D打印制作毛细管尺度吸光光度法检测池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试剂、材料和仪器
        §4.2.2 光线路径分析
    §4.3 毛细管吸光光度检测装置
        §4.3.1 上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4.3.2 硬件电路设计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毛细管吸光光度法检测光线路径模拟
        §4.4.2 3D打印直接制作单狭缝的测试
        §4.4.3 错位式双狭缝的制作
        §4.4.4 商用检测池与打印制作检测池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离子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左乙拉西坦中N-甲基苄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背景
        1.2.1 左乙拉西坦简介
        1.2.2 N-甲基苄胺结构性质及其致病机理
        1.2.3 色谱法
        1.2.4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离子色谱法测定左乙拉西坦中N-甲基苄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药品及试剂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4 离子色谱法分析色谱条件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2.4.2 专属性
        2.4.3 紫外检测器实验
        2.4.4 线性范围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2.4.5 检出限和定量限
        2.4.6 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
        2.4.7 溶液稳定性与样品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左乙拉西坦及药厂污水中N-甲基苄胺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药品及试剂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4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色谱条件
    3.3 数据处理
    3.4 萃取浓缩前处理过程
        3.4.1 前处理样品浓缩与萃取溶剂的选择
        3.4.2 萃取环境pH的选择
    3.5 薄层色谱实验
        3.5.1 展开液的选择
        3.5.2 提取溶液的选择
    3.6 结果与讨论
        3.6.1 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3.6.2 专属性
        3.6.3 线性范围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3.6.4 检出限和定量限
        3.6.5 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
        3.6.6 溶液稳定性与样品测定
    3.7 对于污水中N-甲基苄胺的测定
        3.7.1 污水样品的前处理
        3.7.2 污水样品的线性范围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3.7.3 污水样品的加标回收率
        3.7.4 污水样品的测定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左乙拉西坦中N-甲基苄胺方法的对比研究
    4.1 引言
    4.2 离子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左乙拉西坦中N-甲基苄胺的方法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高纯亚硝酸钠中杂质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及参数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离子色谱法测定NaNO2中阴离子杂质
        2.1.1 离子色谱条件优化
        (1)色谱柱
        (2)淋洗液
        (3)检测器
        2.1.2 NaNO2中阴离子杂质含量的测定
        2.1.2. 1 阴离子杂质的定性分析
        2.1.2. 2 校准曲线与检出限
        2.1.2. 3 NaNO2中阴离子杂质的测定
        2.1.2. 4 精密度与加标回收试验
    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探讨
        2.2.1 分析谱线
        2.2.2 基体效应
        2.2.3 校准曲线与检出限
        2.2.4 精密度和加标回收试验
        2.2.5 测试结果
    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探讨
        2.3.1 质谱干扰及消除
        2.3.2 基体干扰及消除
        2.3.3 校准曲线与检出限
        2.3.4 精密度和加标回收试验
        2.3.5 测试结果
    2.4 NaNO2中阳离子杂质元素测试结果
3 结语

(9)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品质及嘌呤残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黄嘌呤氧化酶及嘌呤化合物概述
        1.1.1 黄嘌呤氧化酶的概述
        1.1.2 尿酸的概述
        1.1.3 嘌呤的概述
    1.2 食品中嘌呤降低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物理法
        1.2.2 外加酶法
        1.2.3 微生态法
    1.3 发酵肉制品品质研究现状
        1.3.1 发酵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1.3.2 发酵肉制品品质概述
    1.4 体外模拟消化系统研究现状
        1.4.1 体外模拟消化系统概述
        1.4.2 体外模拟消化系统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菌株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试剂
        2.1.4 试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目标菌株的筛选
        2.2.2 目标菌株在发酵羊肉干中的应用研究
        2.2.3 发酵羊肉干的体外模拟消化试验
    2.3 试验方法
        2.3.1 目的菌株的筛选
        2.3.2 发酵羊肉干的制作
        2.3.3 发酵羊肉干品质指标的测定
        2.3.4 发酵羊肉干嘌呤化合物的测定
        2.3.5 发酵羊肉干XOD活性的的测定
        2.3.6 发酵羊肉干体外模拟试验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功能菌株的筛选
        3.1.1 降尿酸功能菌株筛选
        3.1.2 降嘌呤功能菌株筛选
        3.1.3 抑制XOD酶活性的菌株筛选
    3.2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3.2.1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pH值的影响
        3.2.2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水分活度和水分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色泽的影响
        3.2.4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3.2.5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脂肪的影响
        3.2.6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7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2.8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风味的影响
    3.3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XOD及嘌呤化合物的影响
        3.3.1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XOD活性的影响
        3.3.2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嘌呤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加工过程中尿酸含量的影响
    3.4 发酵羊肉干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蛋白消化率及嘌吟残留量的变化
        3.4.1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蛋白消化率的影响
        3.4.2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嘌呤残留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10)用于环境水样中离子现场检测的毛细管电泳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毛细管电泳分离原理
    §1.3 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简介
    §1.4 毛细管电泳现场分析仪器研究现状
    §1.5 电泳分析仪器发展趋势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蠕动泵驱动的流通式进样毛细管电泳仪研制
    §2.1 前言
    §2.2 仪器设计及实验部分
        §2.2.1 进样系统结构框图
        §2.2.2 主要元器件的选取及工作方式
        §2.2.3 上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2.2.4 原型机搭建及其运行步骤
        §2.2.5 仪器性能测试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蠕动泵驱动的进样系统重复性测试
        §2.3.2 进样时间的影响
        §2.3.3 亚硝酸根离子工作曲线绘制
        §2.3.4 与国标法测定亚硝酸根离子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气压驱动的流通式进样毛细管电泳仪研制
    §3.1 前言
    §3.2 仪器设计及实验部分
        §3.2.1 进样系统结构框图
        §3.2.2 主要元器件选取及工作方式
        §3.2.3 上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3.2.4 原型机搭建及其运行步骤
        §3.2.5 仪器性能测试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E气动进样系统重复性测试
        §3.3.2 进样时间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电导检测水样中阴阳离子的方法研究及现场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石英毛细管内壁涂布装置
        §4.2.2 石英毛细管内壁涂布步骤
        §4.2.3 毛细管电泳现场检测仪器
        §4.2.4 阴阳离子现场检测程序设计
        §4.2.5 毛细管电泳仪的装置优化
        §4.2.6 背景电解质粘度测定
        §4.2.7 检测水样中阴阳离子的方法及现场应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泳缓冲体系的选择
        §4.3.2 CE缓冲液浓度的优化
        §4.3.3 18-冠醚-6浓度对CE无机阳离子检测的影响
        §4.3.4 非接触电导检测器激励频率优化
        §4.3.5 CE系统进样量的计算
        §4.3.6 高浓度共存离子对无机阳阳离子检测的影响
        §4.3.7 分析性能
        §4.3.8 仪器的现场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超细内径石英毛细管对电泳分离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超细内径毛细管的化学涂布
        §5.2.2 细内径石英毛细管进样比较
        §5.2.3 样品及内标物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非接触电导检测条件对比
        §5.3.2 阴阳离子分离结果比较
        §5.3.3 钠离子浓度对不同内径毛细管分离的影响
        §5.3.4 氯离子浓度对不同内径毛细管分离的影响
        §5.3.5 硫酸根离子浓度对不同内径毛细管分离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四、亚硝酸盐标准溶液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皂河黑臭水脱氨氮技术研究[D]. 贺琳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紫外吸收光谱法的海水硝酸盐快速测量系统研究[D]. 侯耀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3]基于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水质检测仪的研究[D]. 张桂平. 吉林大学, 2021(01)
  • [4]即食富硒杏鲍菇泡菜的生产工艺研究[D]. 王冰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顺序注射-连续光谱测定水质多参数方法研究[J]. 李文,王利民,程李,陈海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02)
  • [6]3D打印吸光光度和非接触电导流通式检测池的研究[D]. 刘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7]离子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左乙拉西坦中N-甲基苄胺的研究[D]. 李吉庆. 青岛大学, 2020(01)
  • [8]高纯亚硝酸钠中杂质测定[J]. 刘新,祁玉良,龚维,袁亚文,姚旭霞,吕辉. 冶金分析, 2020(06)
  • [9]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品质及嘌呤残留的影响研究[D]. 刘建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10]用于环境水样中离子现场检测的毛细管电泳仪研制[D]. 刘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标签:;  ;  ;  

亚硝酸盐标准溶液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