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法制教育初探

中学法制教育初探

一、中学法制教育探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力[1](2021)在《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是美国杰出的外交政策研究者,他融合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与现实议题,搭建起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理论框架,本论文旨在对米德的学术思想加以阐述。美国的外交传统是米德学术研究的核心论题,通过对美国外交历史的爬梳,米德分析了影响美国外交传统的因素,并对美国权力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总结。他认为,对美国外交史的研究应当着眼于更为宏观的视角,注重其历史传承性。米德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单边主义/多边主义等二分法,创新性地提出了汉密尔顿主义、威尔逊主义、杰斐逊主义和杰克逊主义四种美国外交传统,认为正是这四种主义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组合和动态发展,共同决定了美国外交行为。在此基础上,米德对美国外交传统的“权力根源”进行了理论发掘,在硬权力和软权力之外,提出了“粘性权力”的概念,从而实现了对美国外交传统认识的理论升华。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而言,这与米德作为学者与智库专家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依照“四种主义”与“三种权力”框架,米德构建了一个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体系,丰富了学界解析历史、认知现实的理论工具。米德的思想成熟于21世纪初期,根据他的分析框架,本文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总统即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和特朗普四届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米德的理论能够对历届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合理的解析,为我们理解美国外交传统和21世纪美国外交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合理的视角。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米德的学术经历、着述、观点特别是“四种主义”与“三种权力”框架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米德认为,汉密尔顿主义的核心主张是“追求商业利益”,国家外交行为应该寻求有利于美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各种外部条件;威尔逊主义主张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认为美国有义务作为“文明的灯塔”为世界各国指引发展方向;杰斐逊主义反对过多地国际介入,主张把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视为首要任务,是小政府主义的支持者;杰克逊主义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和民粹主义倾向,注重提高美国的军事实力。本章在分别阐述四种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他们发挥作用的时间和手段,并结合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变化侧重分析他们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章继而对米德权力形态理论进行介绍,米德将美国的权力形态分成锐性权力、粘性权力、甜性权力和支配权力:锐性权力是美国的军事实力,广义上指其显着的核优势、广泛的海外军事部署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所构成的综合实力;粘性权力是经济活动影响力的体现,是美国对其他经济体产生粘性吸附的作用;甜性权力是美国的理想、文化和价值观吸引力,和软权力的概念类似,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支配权力是权力的合集,是前三种权力协同发挥作用时体现出的综合优势。如果说“四种主义”理论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了隐藏在美国外交史洪流中的四种意识主张,那么对美国权力形态的分析则从共时性的角度丰富了米德的理论,二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网络。这种坐标式的分析结构既充分尊重和考量了美国外交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又突出体现了美国历史上特别是二战以来的外交特征,在宏观上形成横纵相交的二维理论框架,有助于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梳理。论文的以下章节运用米德的思想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国外交传统进行总结,分析了不同时期政府的政治倾向、外交风格和在任时期的外交活动,清晰地展示了四种主义对国家领导人及其外交政策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一战后至20世纪末的美国外交政策演变。一战后,美国进入福特主义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美国社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同时在国际关系中,美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四种主义开始面对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局面。随着二战中英国的衰落,美国在冷战后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资本主义过渡到后福特主义时代。在这一历史阶段,四种主义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美国权力类型不断变化,带来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不断发展。冷战结束后,粘性权力一度成为了美国主要追逐的权力类型,在克林顿政府期间,汉密尔顿主义成为了外交活动的主导思想。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小布什政府时期威尔逊主义的起落。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小布什具有威尔逊主义者的特征。“9·11事件”让小布什得到了杰克逊主义者的坚定支持,为威尔逊主义披上了强硬、现实的铠甲,然而随着反恐战争的升级,四种主义逐渐产生了分歧,小布什的大中东战略宣告失败。第四章解读了奥巴马政府期间杰斐逊主义的兴起。米德认为,奥巴马是典型的杰斐逊主义者,正如竞选演讲宣言一样,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进行战略收缩,运用巧实力对自身的外交主张进行调整,寻求各个派别之间的平衡,力图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力。然而杰斐逊主义者的政治主张经常被诟病过于温和或起效缓慢,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能从根本上满足美国民众的要求。第五章分析了特朗普政府期间杰克逊主义者的外交特点。美国国内经济产业结构失衡加剧、政治上的反精英情绪和社会文化价值中身份认同的缺失导致美国国内民粹主义兴起,特朗普趁机入主白宫,其支持者多为杰克逊主义者。强烈的本土主义倾向使得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有着显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色,但杰克逊主义者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执政理念,也无法确立具有连续性的外交思想。第六章对米德的美国外交传统思想进行了评价。首先对21世纪四种主义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进行解读,并对它们可能进行的调整和融入策略进行分析,同时,根据米德的推断,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战略维度进行思考。面对自由资本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美国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就业问题严重之间的矛盾,汉密尔顿主义者需要寻求一种资源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威尔逊主义者在大中东战略之后逐渐式微,面对世界局势由美国独霸到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日趋明显,国际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强,威尔逊主义者需要对其价值观传播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杰斐逊主义者能够调整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始终坚持“避免不必要的国际介入”的基本理念,以最低的成本融入国际社会,避免战争,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等成为了杰斐逊主义者在新形势下的代表主张。杰克逊主义者虽然缺乏成熟的外交主张,但他们在美国普通选民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维系其他三个主义的感情纽带和实力基础,将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认识当代国际局势和对自身国际角色、如何充分认识并坚持利用海权体系、如何在四个学派中做出合理的取舍和组合,是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战略维度。

许多娇[2](2021)在《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95年至1911年的晚清时期,伴随着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涨,呼吁进行大众动员成为知识界的共识。小说因其通俗易懂、受众广泛,被认为具有群治功用。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是,考察林林总总的晚清小说是如何在文本中贯彻群治观念的,以及晚清小说在文本中贯彻群治观念时出现了哪些主旨之下的变奏。第一章讨论民族主义思想与晚清群治观念的生成,以及晚清知识界对小说群治功用的强调。晚清的群治观念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群治观念影响了对小说群治功用的阐释。严复、夏曾佑、康有为、梁启超等众多知识分子都从相同或相近的理念出发,把小说的政治功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知识分子对小说寄予的热望,无疑是助推晚清小说创作高峰到来的重要推动力,发挥群治功用成了许多晚清小说的创作主旨。但在具体的小说创作实践中,所表达出的群治观念要比政论文章或小说理论中所探讨的群治观念更为复杂和多元,既有对群治这一主旨的细化,又出现了主旨之下多声复议式的变奏。第二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道德批判与观念重构。晚清诸多小说都存在对公众道德的批判,对革新民众思想和观念的期盼。尤其在面临1895年之后的危局时,晚清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了社会的病态,道德堕落被认为损害了社会活力,国家思想缺失被认为影响了合群,观念愚昧落后被认为影响了社会发展,虚假维新则成了多方面问题的集合式展现。晚清小说家们希望通过批判道德状况,呼唤生成国家思想,批评落后观念,发挥小说的刺激作用,推动公众道德、思想、观念的内在重塑。甚至为了达到刺激作用,个别作者不惜在小说中故意夸大晚清社会的弊端和扭曲真实的社会道德状况。在晚清小说家那里,国家思想的塑造、新观念的养成,基本上需要通过引入西学、学习域外经验来完成,而道德重塑则更多指向儒家道德准则的践行与恢复。第三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身体、女权与英雄。这是晚清小说家们为推动群治对个体外在重塑的思考。晚清鸦片泛滥、女子缠足等问题被认为不仅损害了个人身体,也损害了国家肌体,通过体育、体操等规训与重塑国民身体因此和国家强大紧密关联在一起,尚武精神、侠客精神与冒险精神的提倡是对身体叙事的进一步演绎。在晚清小说中还有大量关于女权的论述,但女权在晚清小说家那里主要是群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为使女性与男性担负起同样的国家责任。晚清小说家还喜欢塑造英雄,从民族主义叙事来讲英雄的塑造应该指向英雄群体,但在晚清小说文本中,英雄叙事往往塑造的都是被神化的个人英雄,希望以个人英雄完成救国壮举。身体、女权与英雄叙事都服务于群治思想,但细剖文本我们又会发现一些吊诡之处,比如有的女权小说仍在闪现男权的影子,新式英雄的描摹却又有复制传统帝王将相传奇叙事的痕迹,形成了群治主旨之下的变奏。第四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政体想象。1895年后的晚清政府,已经在知识分子那里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传统君主专制也已面临诸多批判。晚清小说在倡导群治时亦多畅想进行实质性的政体变革,这也是群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当时多元社会思潮与复杂社会现实影响,晚清小说家在小说文本中言说政体变革时,一定程度上充满了犹疑、徘徊。一方面因晚清小说家大多属于改良派,支持立宪成为很多小说在政体言说上的共同立场;另一方面,不少小说家又认为当时民众的政治素养难以达到立宪所需程度,因此又不断强调塑造国民应当先从自治做起。当一些小说家对现实政体变革充满无奈时,他们又开始在乌托邦小说中塑造理想政体。而设想理想政体时,君主制思想的残余、殖民思想的引入,却在作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从小说文本中流露出来,使对政体变革的言说又呈现出了变奏。第五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排满、种战与大同世界观念。这几种观念生发于群治观念,却又是群治观念的悖反。在排满小说中,或因于对民族主义内涵的曲解,或因于对推翻专制王权的功利主义诉求,华夷之辨重新出现,把“群”的边界变得狭隘和窄化;在种战小说中,晚清小说家基本都认为黄种人与白种人终有一战,黄种应该联合,尤其同属黄种的中日两国应当亲近,小说家笔下“群”的边界又超出了中华民族范围或中国范围,黄种之群不再是群治最初所指的国家之群;在乌托邦小说中,作者们大多认为群治的终点并不是中国自身的强大,而要经由中国的强大走向世界的联合,倡导世界主义,迎来大同世界的实现,但在大同世界叙事中,国家边界消失,种群分别不再具有意义,小说的群治功用也同时被消解。

郭孔琪[3](2021)在《农村高中政治课运用时政开展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酉阳县农村高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郑黄鑫[4](2020)在《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德育理论为培养人类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解决当今生态问题而生。在我国,在巨大的生态危机压力之下,在环境教育尚未取得应有成效的背景下,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德育思想、西方生态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德育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诞生,四十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今生态环境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无论是对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生态德育实践的开展和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德育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依据研究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大致可划分为孕育、萌生、探索和蓬勃发展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学科和关系三种不同视角,围绕生态德育的概念、意义、理论基础、目标、原则、内容、特点、途径及方法八大主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尚存在研究取向的功利性、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研究成果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彰显生态德育理论的意义,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能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研究体系;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研究优势;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研究困境;加强实效研究,提升研究的可操作性。

田洁[5](2020)在《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塑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和职业使命。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三观”确立与素质养成,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政治品格的魅力、智慧品格的魅力、教育情怀的魅力和道德品质的魅力。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发挥有助于学生“三观”的养成、有益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个案的整理分析,发现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总体呈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仍存在着弱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有待提升和强化、知识力和竞争力有所下降、教育情怀和职业精神有待提高、师德师风和公民道德有待重塑,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德育效果滞后性和教育思维功利化的影响、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等。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坚定政治立场、深耕马列经典、厚植教育情怀;另一方面,学校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任用标准、搭建思想政治课教师成长平台、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师评价制度;尤为重要的,国家和社会应该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弱化教育功利化趋向注重核心素养培养、提高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社会地位。

李梓源[6](2020)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对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阶段是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拔节孕穗”期。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中学思政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思政课教师作为中学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者和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其人格魅力对于中学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据此,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思政课教学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的同时,对学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因此,中学思政课教师如何不断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如何通过在教学中更好地展示其人格魅力来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中学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明确的规范性、鲜明的示范性、强烈的时代性等特点。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人格魅力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因素。较强的教师人格魅力,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提升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较强的教师人格魅力可以形成良好的榜样示范效应,实现中学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思政课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在提升教学实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同时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导向、继续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偏差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学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对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效果。所以,针对上述问题,要更好地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对中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作用,就要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从教师自身主观因素看,需要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坚定政治信仰,落实党的各项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师权威;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教育创新意识;提升个人修养,树立崇高职业道德;贴近学生实际,善于运用语言艺术。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需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加强内部监管,建立相应奖惩制度;提升职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更新管理理念,营造良好教学环境。从社会层面来讲,需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注重全面教化,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弘扬尊师传统,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加强外部监督,增强社会舆论引导。通过以上措施,就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中学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陈律圆[7](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我国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相比惩戒未成年人犯罪成本,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成本更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如临界预防、教育预防、再犯预防等,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德育教育、法治教育,应用德育教育与法治相结合是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未成年人开展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从而达到对未成年人行为约束的目的。结合本文工作背景,本文以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抽样调查了L省F市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受理的批准逮捕、审查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等556件未成年人犯罪数据,结合F市未成人犯罪现状和部分刑事案件实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缺失是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包括自我教育意识差、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预防体系不完善、社会约束体系弱化,多主体教育合力缺失。对未成年人的走访和调研中发现,在主观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都不够重视;在客观上,教育者受到教育能力和教育经验的制约,教育效果有待提高;被教育者受到成长环境的制约,接受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条件受限。本文提出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说理教育法、实践参与法、自我教育法、与论引导法、隐性教育法,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教育意识、建立家庭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预防体系、广泛开展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社会环境、凝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多方合力,不断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并动员由司法机关作为社会普法主导力量,通过加强社会控制和扩大德育教育、法治教育宣传覆盖面,建立教育反馈机制,促使各教育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构建日趋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唐哲玲[8](2020)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品德社会化,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时代使命。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人类饱受生态危机之苦,生态文明在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下出现,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国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承载着新的价值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成为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行为的根本途径。初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态文明素养是当今时代对初中生提出的新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初中生进行道德规范和法治观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生态文明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相结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初中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最后提出具体的教学对策。论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分析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对生态文明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概括,并通过相关理论的掌握分析实施初中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从初中生生态文明素养、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对初中生生态文明教育展开调查,通过分析数据和访谈交流得出当前初中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存在初中生生态文明素养比较低、教育内容缺乏系统化、教育形式不够多元、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等问题,并指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生态文明教育保障制度相对欠缺、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乏优质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教育发展水平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制约;第四部分针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生态文明教育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以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为现实依据,从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四方面着手,围绕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展开,初步构建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和当代初中生发展需要的具有可行性的初中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

耿伟杰[9](2020)在《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在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高中生德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目标的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出现了新问题、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目标,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就成为现阶段高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全面探讨了如何更好的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问题。论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即绪论,首先论述了论文选题的出发点,具体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基础,并对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论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创新点。第二部分论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特点与意义。第一,界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效性内涵;第二,总结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特点;第三,论述了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对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和作用。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分析了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问卷调查通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课堂、课外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个人访谈通过与部分一线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最后结合调查结果分析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困境,进行理论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作为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科学制定教育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及教育教学环境的创建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姜桐[10](2019)在《高中历史教科书政治制度专题比较研究 ——以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教科书是学生了解过去世界的一扇窗,它以精练的语言和多样的插图为学生展现了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知识,潜移默化地形塑了学生对祖国和对世界的价值观,历史教科书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比较研究历史教科书首先要明确编写理念,在凸显历史教育价值、落实课标要求和以学生为本这三个方面的指导下进行。政治制度专题的编排要落实新课标“立德树人”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树立学生对本国政治制度的认同与自信,以正面历史人物形象塑造学生人格;在承认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前提下,使历史教科书形式多样化,用多种途径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历史教科书的体例除了正文之外还包括标题、导言、史料选用和习题。在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标题应遵循的原则有蕴含性、承启性、引申性;导言应遵循的原则是语言的凝练性、内容的概括性、引领性和情境性。史料选用包括补充文和图片资料,补充文的史料选用要遵循正反论证原则和二重证据法的原则,图片资料的选用要遵循选材的广泛性、图片的高还原性、与主题的契合性等原则,并辅之以文字说明。习题应增加史学方法的提示,注重封闭性习题和开放性习题的结合使用。在明确了历史教科书所有部分的评判标准后进行分析,才能更有针对性,通过比较分析各个版本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优点,才能探索出更好的编写方式。正文部分在知识选取方面应遵循典型性、前沿性、时代性和衔接性四个标准;其语言表述应从是否准确精练、是否具备系统性、能否顺应学生认知水平和讲求文采四个维度来分析。对政治制度专题思想内涵的探索体现为挖掘文字表述背后的政治思想和价值引领,探明教科书是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当然,评价与分析历史教科书的目的是要立足于当前历史教科书的情况,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找准不足之处进行优化。从教育学原理上讲,教科书的作用无非是完成学生的社会化,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所以历史教科书的优化也应从这两方面切入。

二、中学法制教育探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法制教育探略(论文提纲范文)

(1)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米德的“美国外交传统”:主义与权力
    第一节 沃尔特·米德主要着述和思想
    第二节 米德指出的美国外交传统中的“四种主义”
    第三节 米德的权力理论
    第四节 米德的逻辑和方法
第二章 20世纪美国外交传统的呈现
    第一节 美国经济社会形态变革与外交传统的演进
    第二节 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变奏
第三章 威尔逊主义的冒进(小布什政府时期)
    第一节 新保守主义与威尔逊主义的复兴
    第二节 威尔逊主义与“反恐战争”
    第三节 威尔逊主义的异变与失败的大中东战略
第四章 杰斐逊主义的变革(奥巴马政府时期)
    第一节 国际新形势下的杰斐逊主义者
    第二节 杰斐逊主义者的新特征
    第三节 主义间的调和与亚太再平衡
第五章 杰克逊主义的冲击(特朗普政府时期)
    第一节 美国社会民粹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民粹主义与杰克逊主义
    第三节 杰克逊主义的特朗普实践
第六章 对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四种主义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节 美国外交政策走向
    第三节 米德对美国世界霸权体系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沃尔特·R·米德大事年表(1952- )
致谢

(2)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二 既有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清群治观念的生成:民族主义与小说动员
    第一节 民族主义思想与群治观念
    第二节 群体动员与小说群治功用的阐释
    第三节 小说实践:群治理念的构想与现实
第二章 群治的共识:晚清小说中的道德批判与观念重构
    第一节 道德的批判与重塑
    第二节 国家思想的缺失与培植
    第三节 提升民智与观念革新
    第四节 虚假维新批判:综合思想的呈现
第三章 群治求诸己:晚清小说中的身体、女权与英雄
    第一节 身体重塑及其演绎
    第二节 女权的阐扬与变形
    第三节 英雄叙事:人性与神性
第四章 群治与政体:晚清小说中的政体想象
    第一节 反专制与倡自治
    第二节 立宪:根本性变革的憧憬
    第三节 乌托邦中的理想政体想象
第五章 群治的悖反:晚清小说中的排满、种战与大同世界
    第一节 排满叙事与群治之界
    第二节 黄种认同与种战观念
    第三节 世界主义与大同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现实动因:生态问题依旧严峻
        (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三)完善需求:现有生态德育理论存在不足
        (四)时代氤氲:特殊时间节点进行理论回顾成为潮流之势
    二、概念界定
        (一)生态
        (二)德育
        (三)生态德育
        (四)生态德育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的研究
        (二)关于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日新月盛: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1990年:生态德育理论的孕育阶段
        一、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政策背景
        二、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1990-2002年:生态德育理论的萌生阶段
        一、环境教育的成长——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催生了生态德育理论
        二、理论界关于环境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思考促使生态德育理论初步形成
    第三节 2003-2005年:生态德育理论的探索阶段
        一、国家政策支持促进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
        二、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激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进步
    第四节 2006年至今:生态德育理论的蓬勃阶段
        一、可持续教育再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热潮
        二、生态德育大范围进入校园实践促使生态德育理论的实践性转向
第二章 八大主题:共构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一节 生态德育概念与意义的探究
        一、生态德育概念的厘清
        二、生态德育意义的揭示
    第二节 生态德育特点的探析
        一、生态德育理论的特点
        二、生态德育实施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生态德育理论基础的探讨
        一、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德育思想
        二、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第四节 生态德育目标及原则的探明
        一、生态德育目标的分析
        二、生态德育原则的探寻
    第五节 生态德育内容的探索
    第六节 生态德育途径及方法的探求
        一、按照不同教育实施主体进行划分
        二、按照不同教育方式进行划分
第三章 三种视角:共建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维度
    第一节 理论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逻辑基础
        一、东方哲学思想孕育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雏形
        二、西方哲学思想奠定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生存逻辑
    第二节 学科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实践契入点
        一、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在思想品德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三、在地理和生物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四、在其他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第三节 关系维度:深化生态德育研究的立足点
        一、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关系的辨明
        二、生态德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的辨明
        三、生态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关系的辨明
        四、生态德育与德育生态关系的辨明
        五、生态德育与其他教育关系的辨明
第四章 继往开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第一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一、丰富性
        二、多元性
        三、开放性
    第二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性
        二、研究的系统性不足
        三、研究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
    第三节 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困境的超越
        一、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生态德育理论研究体系
        二、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优势
        三、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困境
        四、加强实效性研究,提升生态德育理论的可操作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致谢

(5)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
        2、不足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概述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概念界定
        1、人格
        2、教师人格魅力
        3、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
        1、政治品格的魅力
        2、智慧品格的魅力
        3、教育情怀的魅力
        4、道德品质的魅力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塑造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三观”的养成
        2、有益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3、有利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整体人格魅力释放呈良好态势
    (二)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存在人格魅力弱化的问题
        1、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有待强化
        2、知识力和竞争力有所下降
        3、教育情怀和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4、师德师风和公民道德有待重塑
    (三)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弱化的原因
        1、德育效果滞后性和教育思维功利化的影响
        2、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3、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4、教师综合素质欠缺对其人格魅力释放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塑造的路径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重视自我塑造
        1、保持政治清醒,坚定政治立场
        2、深耕马列经典,养成良好道德
        3、厚植教育情怀,培养职业精神
    (二)学校重视教育环境的有效塑造
        1、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用标准
        2、搭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成长平台
        3、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机制
    (三)国家社会重视教育环境的外部塑造
        1、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2、弱化教育功利化趋向注重核心素养培养
        3、提高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社会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对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2.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教师人格魅力对中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较强提升作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
        1.研究内容创新
        2.研究对象创新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2.比较分析法
        3.观察法
    (六)研究思路
一、中学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涵义与作用
    (一)中学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相关概念阐述
        1.相关概念界定
        2.中学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
    (二)中学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对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作用
        1.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作用
        2.对当前教学目标的促进作用
        3.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作用
二、中学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作用过程中的问题及成因
    (一)思政课教师利用人格魅力促进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1.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人格魅力的作用认识不够科学
        2.部分思政课教师完善个人人格魅力的态度不够积极
        3.部分思政课教师运用人格魅力的自身条件不够完善
        4.部分思政课教师体现个人人格魅力的行为不够规范
    (二)人格魅力运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2.应试教育的导向
        3.继续教育的缺陷
        4.教育理念的偏差
三、中学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对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师权威
        3.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更新教师知识结构
        4.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树立崇高职业道德
        5.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善于运用语言艺术
    (二)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
        1.健全教学激励制度,激发教师改革活力
        2.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3.优化学校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三)形成良好社会环境
        1.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思政学科教学
        3.完善社会评价标准,增强社会舆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未成年人
        2.1.2 未成年人违法与犯罪
        2.1.3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2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2.3 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
        2.2.4 全面依法治国理论
    2.3 社会控制理论
3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3.2 未成年人犯罪内因分析
        3.2.1 自我教育意识缺失
        3.2.2 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3.2.3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
    3.3 未成年人犯罪外因分析
        3.3.1 家庭因素
        3.3.2 校园因素
        3.3.3 社会因素
4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自我教育意识差
    4.2 教育体系不完善
    4.3 社会约束体系弱化
    4.4 多主体教育合力缺失
5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5.1 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5.1.1 激发自我教育需要
        5.1.2 改善自我教育环境
        5.1.3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5.2 建立家庭预防体系
        5.2.1 切实履行监护职责
        5.2.2 引导教育者素质提升
        5.2.3 改进传统教育方式
        5.2.4 加强家庭教育观护
    5.3 重视校园思想政治教育
        5.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3.2 发挥德育预防功能
        5.3.3 加强心理教育预防
        5.3.4 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5.4 优化社会环境
        5.4.1 强化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5.4.2 发挥媒体预防犯罪功能
        5.4.3 净化社会主流文化环境
        5.4.4 社会关注与人文关怀
    5.5 凝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多方合力
        5.5.1 提高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质量
        5.5.2 丰富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宣传载体
        5.5.3 建立多教育主体反馈交流机制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教育
        3.初中生生态文明教育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态文明教育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观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3.中国共产党生态建设理论
    (三)加强初中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缓解生态环境危机的迫切需要
        2.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发展需要
        3.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需要
        4.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初中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1.调查问卷设计情况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调查结果分析
    (二)初中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初中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2.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系统化
        3.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4.生态文明教育形式不够多元
    (三)初中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生态文明教育保障制度相对欠缺
        2.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够
        3.缺乏优质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
        4.教育发展水平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制约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
    (一)挖掘课程资源,明确教育目标和内容
        1.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2.整合教材内容,丰富教育资源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方法,课堂内外相结合
        2.创新教学手段,拓展云教学平台
    (三)提升教师生态素养,引领教育发展
        1.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
        2.提高生态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
        3.带头践行良好生态行为
    (四)加强学校管理,保障教育有效开展
        1.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完善保障机制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三、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
        (四)研究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特点与意义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一)实效性
        (二)教学实效性
        (三)教学实效性与有效性的辩证关系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特点
        (一)主客体转化性
        (二)知信行统一性
        (三)主阵地主导性
        (四)全员参与性
        (五)无意识渗透性
        (六)评价标准综合性
    三、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一)社会价值多元化需要对师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生“三观”教育的主阵地
        (三)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者分析
        (一)外在影响因素
        (二)内在影响因素
    二、受教育者分析
        (一)外部影响因素
        (二)内部影响因素
    三、课程教学分析
        (一)课程内容分析
        (二)教学方法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学效果分析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
        (一)调查方案设计
        (二)调查结果统计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教育者的问题
        (二)部分受教育者的问题
        (三)教学影响的问题
第四章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思路与对策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细化教学原则,优化教师教学观念
        (二)落实立德树人,转变学校办学理念
        (三)重视全面发展,实现科学育人目标
    二、科学制定教育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
        (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育教学的评价依据
    三、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一)因材施教,实现课堂教学多样化
        (二)重视实践,提高学生政治参与度
        (三)规范奖惩,发挥奖惩的激励作用
    四、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形成合力育人的新格局
        (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二)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建设优秀学校文化
        (三)优化社会教育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标准类
    五、报纸类
附件一: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二: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高中历史教科书政治制度专题比较研究 ——以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思想与理念研究现状
        1.2.2 历史教材的比较研究方法
        1.2.3 高中历史教科书研究内容
        1.2.4 对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部分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2 政治制度专题编写理念
    2.1 凸显历史教育价值
    2.2 落实课标基本理念
    2.3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3 从秦到清政治制度专题编写体例比较分析
    3.1 标题的对比分析
        3.1.1 标题编写的原则与依据
        3.1.2 标题的分析
    3.2 导言的对比分析
        3.2.1 导言编写的原则
        3.2.2 四个版本历史课本导言的比较分析
    3.3 史料选用比较分析
        3.3.1 补充文对比分析
        3.3.2 图片资料的对比分析
    3.4 习题的比较分析
4 从秦到清政治制度专题正文部分比较分析
    4.1 知识选取与分析
        4.1.1 历史知识的选取原则
        4.1.2 知识点的比较分析
    4.2 历史知识语言表述比较分析
        4.2.1 历史知识的语言表述原则
        4.2.2 对历史教科书语言表述的分析
    4.3 思想内涵比较分析
        4.3.1 历史教科书中蕴含的政治思想
        4.3.2 政治制度书写中的价值引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学法制教育探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D]. 王力.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D]. 许多娇. 吉林大学, 2021(01)
  • [3]农村高中政治课运用时政开展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酉阳县农村高中学校为例[D]. 郭孔琪. 西南大学, 2021
  • [4]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D]. 郑黄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塑造研究[D]. 田洁. 渤海大学, 2020(05)
  • [6]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魅力对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D]. 李梓源.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7]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D]. 陈律圆.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研究[D]. 唐哲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对策研究[D]. 耿伟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高中历史教科书政治制度专题比较研究 ——以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为例[D]. 姜桐.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中学法制教育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