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系统

一种新型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系统

一、一种新型的多媒体电脑教学网络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曾柏羲[1](2017)在《多终端交互式幻灯片演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呈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为了缓解庞大的学生群体和短缺的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许多高校在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中采用了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大型课室进行幻灯片演示的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缺陷:首先,由于投影屏幕尺寸和数量的限制,坐在后排的学生可能无法看清幻灯片内容,影响教学效果;其次,由于距离和人数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无法及时有效地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质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电子幻灯片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教学交互的相关理论基础,分析了在大型场地幻灯片演示过程中的教学交互需求,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幻灯片演示工具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POI解析技术、Web实时技术和音频技术的教学演示和交互方案,设计并实现了支持多终端实时演示的交互式幻灯片系统,并对系统的可用性进行了实验测试。该系统能对已有PPT文件进行解析与转换,在演示过程中可以通过主控端控制多台从控端幻灯片的同步播放,支持师生间文字、语音和电子白板等多种交互,为多媒体教学提供方便。本文主要关注以下方面:(1)在演示上,本文分析了PPT文件的逻辑结构,实现了一套基于自定义数据源格式的PPT文件解析方案,同时对幻灯片在线播放技术进行了研究,使演示文稿能在多终端中适配播放。(2)在交互上,本文对交互式教学相关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课堂教学场景下的师生交互需求,实现了一套基于B/S架构的师生交互方案,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前提下解决传统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交互不足的局限性。(3)在性能上,本文设计一种轻量级的数据源格式,提出一种结合预加载与指令流协议的幻灯片同步控制方案,并对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分层和模块设计,同时搭载第三方云存储和云加速服务,兼顾了运行效率并节省了流量开销。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便捷完成多媒体幻灯片在多终端上的演示和交互,具有良好的跨平台和实时交互性,与常用的幻灯片演示工作相比,弥补它们在教学交互方面的不足。

陶岗[2](2018)在《多媒体电脑通信的发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对多媒体电脑通信的概念以及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媒体电脑通信的特点,结合多媒体电脑通信目前的具体应用情况,探讨了多媒体电脑通信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克勤,侯怀昌[3](1999)在《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发的教学变革》文中研究指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划时代的变革。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系统的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教学革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冲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形式,使教学是开放特征;丰富了现代教材的样式,提高了学习效率与效果;使课程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特点。

党建宁[4](2016)在《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倍受关注,它既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教师中心模式的深刻颠覆,也是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系统性变革的典型范式,对其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能为课堂结构变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佐证和实践指导。移动社交网络由于其本身所富含的移动互联技术基因和社交活动价值理念,对于社会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渐成显势,对于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乃至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观念和全局行动,也存在着适切而又紧密的理论关照和实践意义。然而,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国目前的翻转课堂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平台选择和模式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据此,在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常态下,运用移动社交网络进行大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明确了“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题,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下,综合运用了内容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于应用移动社交网络推进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探究了如何促进大学生在日益普及的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中有效地开展翻转学习活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对移动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功能的挖掘、移植和开发改造,探究运用移动社交网络开展大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推演,首先构建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基于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的“课前知识传授(Knowledge Impartment)、课堂知识内化(Knowledge Construction)、课后知识迁移(Knowledge Migration)”的三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原型,并对其进行了内涵解析和要素分析,设计出了该模式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经过三轮迭代循环,细化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阶模式和实施体系,形成了具体的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三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整套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流程环节、参与式教学设计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分阶模式和实施方案。第三,开展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评价,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建立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了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模式和单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准实验设计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数据收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和行为几个维度的学习效果均有提升,该模式的构建以及相应内涵体系的建立,基本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最后,在前期研究和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总结出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应用实施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相关策略,这既是该模式推广应用的指导原则,也是对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特征的再次凝练和深化。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1)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应用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2)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应用移动社交网络构建翻转课堂教学平台,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3)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学习为主线,串联起了知识传授、知识内化和知识迁移的整体认知链条,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和行为的统合发展。(4)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施行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移动社交网络的价值效度,合理进行实践应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理论层面。本研究提出的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移动社交网络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翻转课堂理论体系,为促进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2)实践层面。在完善和细化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本研究总结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流程环节、平台开发模式、参与式教学设计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推广应用原则和策略体系等一整套具体详细的分阶段模式和实施方案,为高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实践指导。本研究受现实条件制约,还存在着研究样本整体偏少,研究周期较短等不足。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期望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优化实施规程和教学设计方案,细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更宽阔的范围内如基础教育领域、继续教育领域中开展应用研究。同时借助本研究的拓展性策略体系,不断提升模式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加完善和成熟。

邓鸠洲,孟昭辉[5](2008)在《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对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整合形势、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内涵、提出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三种教学模式,希望通过研究,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做出有益的探索,对今后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克虹,刘志镜,赵元哲[6](1996)在《一种新型的多媒体电脑教学网络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一种新型的多媒体电脑教学网络系统王克虹刘志镜赵元哲近日,我校计算中心开发研制成功一种集计算机、语音、电化教学为一体的新型XDY多媒体电脑教学网络系统。该系统是以国内外最流行的Novel网为基础,可进行计算机教学和实习、语音播放和对讲、录音录像、激光视...

刘庆[7](2019)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微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一直以来都走在语法教学模式研究的路上。曾几何时,教师费尽心思,备课到深夜,就想着讲台上多讲再多讲一些,多练再多练一些,试图用这种“课堂讲解+课后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语法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很多学生出现精力不集中现象,而且增加了他们英语学习的认知负荷;同时也削弱了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因为这种模式更加强调习题的重复训练作用。尤其在新课标改革的教育背景之下,当下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培养,而不是应试的能力。另一方面,信息通信技术(简称ICT)的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变革式的影响。青年学生已经成为“数字原住民”,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优势和亲进性,“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课”等新事物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微时代”来临,也使利用“微课”促进学生学习、评价学习结果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利用“微课”进行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微课”可提供精悍的教学设计、有效的导入等功能,为初中英语的教学改进提供更多可能。本研究使用初中英语语法中“过去进行时”的内容,设计基于“课中”的微课教学案例运用于实践中,采用课中反思、问卷调查、课后测验等多种形式,考察微课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和感受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主要发现:学生对微课辅助英语语法教学感受良好。大多数同学喜欢微课辅助英语语法教学方式,认为其对英语语法学习有帮助,但男女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女生认为微课辅助英语语法教学对学习有帮助,但喜爱程度远低于男生。微课辅助英语语法教学效果体验良好。近七成的学生认为微课辅助英语语法教学可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理解语法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掌握至少一半的语法知识。在成绩测验中,掌握一般语法知识的学生占65%。多数学生愿意在今后课堂中使用微课辅助的英语语法教学,但女生更多地倾向于传统课堂的教学,与学生对微课辅助英语教学感受的调查结果一致。研究表明,从理论和实践案例中,对基于微课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展开实践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英语语法学习、教学效果改进等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学生更加喜爱的教学模式。但是,受研究样本量局限,研究的结果只能代表小部分群体。未来研究中,可扩大微课辅助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对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更多良好的教学实例,以实现微课辅助英语语法教学全面推广这一问题。

郑林浩[8](2019)在《微课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课,“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凭借其“短、小、精、悍”的特点,颠覆了人们对教育的传统认识,赋予传统教育新的活力。已有学者研究表明,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一线教师也在尝试借助微课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当下的教育现状却是教师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教师教学效果不佳等。因此,本研究尝试借助微课来辅助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微课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文献进行分析,了解微课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认识到已有研究未涉及的地方,最终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为这一领域的其他研究者提供理论上的帮助和支持。其次,为更准确的了解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本研究在对已有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实习学校的师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和访谈,从而深入分析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微课应用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在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结合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行系统的微课设计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案例设计,并将设计案例应用于教学实践,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师生的调查访谈,验证微课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能否有效解决问题并提升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微课能创设良好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微课能加深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知识的理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3)微课能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审美体验,提升教学的效果;(4)微课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如教师对微课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微课制作技术水平低、微课资源缺乏、学生对微课教学方式不适应、对微课课堂互动存在害怕心理等。依据上述结论,针对一线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微课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微课应用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涵;(2)加强微课理论技术学习,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微课的制作能力;(3)整合语文微课资源,搭建文言文阅读教学微课资源共享的平台;(4)微课设计内容形式多元素融合,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视听效果;(5)尊重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差异,选择合适的微课应用方式和模式。

孙梅[9](2006)在《互联网音乐资源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音乐教育同样面临网络音乐资源带给我们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互联网音乐资源既有突出的积极作用,又有明显的局限与缺陷。而国内国外音乐教育领域迄今尚未有系统的对策性研究。因此,本文在国家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力图探索网络化社会中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对策,填补这一音乐教育研究的空白。 本文以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对“互联网音乐资源”概念进行了定义,介绍了国内外依托互联网进行音乐教育的现状。本着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运用中外比较法、案例与实证说明法、问卷定量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互联网音乐资源的优势、缺陷及部分内容的特殊性做了系统分析,并针对这些缺陷与特殊性,提出了音乐教育工作中如何扬长避短、弥补网络音乐资源的缺陷和不足,遏制其负面影响的一系列对策,而且为实现这些对策设计了若干专门的课例。 全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分两部分论述了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国内外对互联网资源发展与利用的现状。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音乐资源的特点及在音乐教育中的优势与弊端。第三章总结了教师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优选音乐资源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音乐教育者为适应新时期教育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在思想上应该具备的教育新理念。第四章从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提出对互联网音乐资源如何扬长避短、弥补缺陷的具体教育对策。第五部分是全文的结语。

沈洋[10](2014)在《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微课程是信息时代职业教育重要学习资源。通过微课程的内涵,分析了高职院校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模板,以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中一个知识点完成一节微课的设计,形成微课设计思路,明确微课的制作步骤和构建高职院校微课程的制作方法。建立微课程这一优质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探讨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最终目的是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二、一种新型的多媒体电脑教学网络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的多媒体电脑教学网络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终端交互式幻灯片演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交互式教学概述
        2.1.1 交互式教学定义
        2.1.2 交互式教学分类
        2.1.3 交互式教学模型
    2.2 Web实时传输技术
        2.2.1 WebSocket
        2.2.2 WebRTC
    2.3 Web Audio API
3 系统关键设计
    3.1 总体设计
        3.1.1 架构设计
        3.1.2 主要功能模块
        3.1.3 主要工作流程
    3.2 PPT文件解析与存储设计
        3.2.1 PPT文件格式
        3.2.2 自定义数据源格式
        3.2.3 PPT格式文档解析方案
    3.3 多终端同步播放设计
        3.3.1 终端适配
        3.3.2 内容广播
    3.4 实时交互设计
        3.4.1 交互流程设计
        3.4.2 功能框架设计
4 核心功能实现
    4.1 幻灯片内容处理
        4.1.1 文件解析
        4.1.2 在线编辑
    4.2 实时数据交互
        4.2.1 数据同步
        4.2.2 数据交互
    4.3 语音数据处理
        4.3.1 数据采集与录制
        4.3.2 语音交互
    4.4 幻灯片内容录播
        4.4.1 幻灯片录制
        4.4.2 内容回播
5 可用性实验
    5.1 系统测试
        5.1.1 功能与兼容性测试
        5.1.2 性能测试
        5.1.3 与其他方式的对比
    5.2 用户实验
        5.2.1 实验对象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环境
        5.2.4 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基本态度
        5.3.2 系统评价
        5.3.3 访谈与反馈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B 可用性调查问卷

(2)多媒体电脑通信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媒体电脑通信的概念以及方式
    1.1 多媒体电脑通信的概念
    1.2 多媒体电脑通信的方式
2 多媒体电脑通信的特点
    2.1 信息传递的承载量大
    2.2 成本低廉, 信息传输快速
    2.3 信息安全性较好而且抗干扰性能较强
3 多媒体电脑通信的应用
    3.1 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3.2 在多媒体应用领域的应用
    3.3 远程控制中的应用
    3.4 即时通信中的应用
    3.5 分布式数据库领域
    3.6 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4 多媒体电脑通信的发展方向
    4.1 三网合一
    4.2 完善通信通道
    4.3 向着IP OVER ATM方向发展
5 结语

(4)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中心模式的弊端
        1.1.2. Web2.0 环境下移动社交学习的趋势
        1.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挑战
        1.1.4.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
    1.2. 研究问题
        1.2.1. 问题的缘起
        1.2.2. 问题的形成
        1.2.3. 问题的细化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范式——基于设计的研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2.1. 移动社交网络相关研究
        2.1.1. 移动社交网络发展现状研究
        2.1.2. 移动社交网络教学应用研究
        2.1.3. 小结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2.2.1. 翻转课堂本体属性研究
        2.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研究
        2.2.3. 翻转课堂支持平台研究
        2.2.4. 翻转课堂效果评价研究
        2.2.5. 小结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
        2.3.2.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2.3.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原型的构建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3.1.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1.1. 理论基础总体框架
        3.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4. 混合学习理论
        3.1.5. 掌握学习理论
    3.2.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持环境
        3.2.1.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前知识传授环境构建
        3.2.2.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堂知识内化环境构建
        3.2.3.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后知识迁移环境构建
        3.2.4.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二次技术开发与应用
    3.3. 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学模式构建原则与方法
        3.3.1. 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与概念界定
        3.3.2. 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3.3.3. 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和构建原则
    3.4.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原型
        3.4.1. 相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分析与启示
        3.4.2. 理论原型整体框架
        3.4.3. 理论原型内涵解析
        3.4.4. 理论原型要素分析
    3.5.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3.5.1.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3.5.2.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迭代修正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4.1. 基于设计的研究概述
    4.2. 研究总体方案设计
        4.2.1. 研究的总体规划
        4.2.2. 研究的总体目标
        4.2.3. 确定实验班级与实验内容
        4.2.4. 开展研究的前期准备
    4.3. 第一轮研究——检验模式的合理性和适宜性
        4.3.1. 目标计划
        4.3.2. 实施观察
        4.3.3. 反思评价
        4.3.4. 改进方向
    4.4. 第二轮研究——优化模式的操作性和灵活性
        4.4.1. 目标计划
        4.4.2. 模式修正
        4.4.3. 实施观察
        4.4.4. 反思评价
        4.4.5. 改进方向
    4.5. 第三轮研究——提升模式的延伸性和扩展性
        4.5.1. 目标计划
        4.5.2. 模式修正
        4.5.3. 实施观察
        4.5.4. 反思评价
    4.6. 三轮研究小结
        4.6.1. 理论探索方面
        4.6.2. 实践应用方面
        4.6.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修正与总结
5.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5.1. 效果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5.1.1. 评价目的
        5.1.2. 评价设计
        5.1.3. 评价实施
    5.2. 效果评价数据检验与分析
        5.2.1. 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
        5.2.2. 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5.2.3. 模式的整体满意度分析
        5.2.4. 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6.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总结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6.1. 指导原则
        6.1.1.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6.1.2. 客观看待移动社交网络的目的理性
    6.2. 实施策略
        6.2.1. 精心设计课前知识传授的任务材料
        6.2.2. 合理规划课堂知识内化的价值效度
        6.2.3. 审慎设置课外探究学习的内容形式
    6.3. 拓展策略
        6.3.1. 平台拓展
        6.3.2. 外延拓展
        6.3.3. 内涵拓展
7. 结语
    本章概要
    本章脉络结构
    7.1. 研究的主要工作
        7.1.1.“为什么”——研究背景和研究缘起
        7.1.2.“是什么”——内涵界定和理论基础
        7.1.3.“如何构建”——模式构建和基于设计的研究
        7.1.4.“效果如何”——模式验证和效果评价
        7.1.5.“怎样推进”——应用原则和实施策略
    7.2. 研究成果与研究结论
        7.2.1. 研究成果
        7.2.2. 研究结论
    7.3. 创新之处
        7.3.1. 理论层面
        7.3.2. 实践层面
    7.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参与移动学习和课堂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四:整体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五: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六:访谈提纲(面向学生)
附录七:访谈提纲(面向教师)
附录八: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九: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
附录十:VAK学习类型自我测试量表
读博期间科研与研究成果
后记

(5)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现状
    1. 对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认识深度不够
    2. 对课程整合的目的理解不够准确
    3.“技术本位论”在物理课程整合中的滥用
    4. 不能正确处理传统教学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关系
二、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内涵
三、实施的方法与途径
    1. 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
    2.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整合的核心
    3. 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 大力开发利用新资源
    4. 创建信息化教与学环境
    5. 处理好物理实验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四、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的教学模式
    1. 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型整合模式
    2. 基于课堂的探究协作式整合模式
    3. 基于网络的物理研究性学习整合模式
五、结束语

(7)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微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1.1.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要求
        1.1.3 “微时代”的到来
        1.1.4 研究问题
        1.1.5 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体系结构
2、相关研究基础
    2.1 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微课”基础理论的研究述评
        2.2.2 关于“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现状”的研究述评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情境学习理论
        2.3.3 学习动机理论
        2.3.4 微型学习理论
        2.3.5 教学设计原理
    2.4 微课应用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可行性
        2.4.1 初中英语语法的特点与微课相兼容
        2.4.2 微课的引入有助于解决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显着问题
        2.4.3 微课应用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具体可行性分析
3、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微课教学设计
    3.1 初中英语语法微课设计原则
        3.1.1 实用性原则
        3.1.2 趣味性原则
        3.1.3 教学性原则
    3.2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微课教学设计
        3.2.1 学习者特征分析
        3.2.2 教学内容分析
        3.2.3 教学目标分析
        3.2.4 微课应用教学设计表
        3.2.5 教学评价分析
    3.3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微课“过去进行时”的教学设计案例
        3.3.1 学情分析
        3.3.2 教学内容分析
        3.3.3 教学目标分析
        3.3.4 微课教学设计
        3.3.5 微课教学评价
4、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微课应用实践
    4.1 实践学校状况
    4.2 应用对象分析
    4.3 微课应用模式分析
    4.4 应用的实践—以“过去进行时”为例
        4.4.1 课时1(基础类)
        4.4.2 课时2(拓展类)
5、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微课应用效果分析与建议
    5.1 基于教学效果评价的问卷分析
        5.1.1 问卷设计与分析
        5.1.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1.3 学生对微课辅助英语语法教学的感受
        5.1.4 学生对微课辅助英语语法教学的效果体验
        5.1.5 学生对今后使用微课辅助英语语法教学的意愿
    5.2 成绩检测
        5.2.1 检测对象设置
        5.2.2 前测
        5.2.3 后测
    5.3 简要的结论
6、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微课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微课是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
        1.1.2 微课促进语文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1.1.3 微课落实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1.1.4 微课解决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微课与学科教学的研究
        1.4.2 微课与语文教学的研究
        1.4.3 微课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1.5 概念界定
        1.5.1 微课
        1.5.2 文言文
        1.5.3 阅读教学
    1.6 理论基础
        1.6.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6.2 微型学习理论
        1.6.3 情境学习理论
2 微课应用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2.1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1 学生对初中文言文的阅读缺乏兴趣
        2.1.2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2.1.3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气氛枯燥乏味
        2.1.4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效果不佳
    2.2 微课应用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2.2.1 微课适应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形式
        2.2.2 微课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2.3 微课具有独特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优势
    2.3 微课应用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2.3.1 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2.3.2 提高教师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2.3.3 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3 微课应用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3.1 微课应用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特征分析
        3.1.1 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3.1.2 初中文言文的特点
        3.1.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3.1.4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3.2 微课应用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原则
        3.2.1 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3.2.2 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3.2.3 遵循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3.3 微课应用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
        3.3.1 微课教学的学情分析
        3.3.2 微课教学设计表设计
        3.3.3 微课教学视频的开发
        3.3.4 微课教学实践的实施
        3.3.5 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3.4 微课应用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案例设计
        3.4.1 《前出师表》微课教学的学情分析
        3.4.2 《前出师表》微课教学设计表制作
        3.4.3 《前出师表》微课视频的录制剪辑
        3.4.4 《前出师表》微课教学实践的实施
        3.4.5 《前出师表》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4 微课应用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4.1 应用的环境
        4.1.1 教室具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4.1.2 教师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4.1.3 学生适应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环境
        4.1.4 应用环境小结
    4.2 应用的对象
        4.2.1 学生具备较好的信息化学习素养
        4.2.2 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4.2.3 应用对象小结
    4.3 采用“课中”的应用方式
        4.3.1 “课中”微课应用的流程
        4.3.2 “课中”微课应用的环节
        4.3.3 “课中”微课应用的时机
        4.3.4 “课中”应用方式小结
    4.4 应用实践的开展
        4.4.1 《前出师表》阅读教学中微课字词讲解
        4.4.2 《前出师表》阅读教学中微课节奏划分
5 微课应用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分析
    5.1 问卷分析
        5.1.1 微课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
        5.1.2 微课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需求
        5.1.3 微课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自信
    5.2 成绩测验
        5.2.1 微课教学前成绩测验
        5.2.2 微课教学后成绩测验
        5.2.3 成绩测验情况总结分析
    5.3 访谈分析
        5.3.1 微课调动学生参与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的积极性
        5.3.2 微课帮助学生解决文言文阅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3.3 微课辅助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受到教师和学生认可
    5.4 小结
        5.4.1 微课能创设良好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情境
        5.4.2 微课能加深学生文言文阅读知识的理解
        5.4.3 微课能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审美体验
        5.4.4 微课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6 微课应用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6.1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微课应用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6.2 加强微课理论技术学习,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微课的制作能力
    6.3 整合语文微课资源,搭建文言文阅读教学微课资源共享的平台
    6.4 微课设计内容形式多元素融合,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视听效果
    6.5 尊重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差异,选择合适的微课应用方式和模式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微课教学效果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D 《前出师表》专题测验与练习
    附录E 微课应用于文言文阅读教学应用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9)互联网音乐资源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意义及概念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三、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互联网资源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外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二、国内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章 互联网音乐资源特点及教育价值分析
    第一节 互联网音乐资源的优点及在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一、互联网音乐资源的优点
        二、互联网音乐资源的教育优势
    第二节 互联网音乐资源的缺陷及在教育中的局限作用
        一、互联网音乐资源的缺陷
        二、互联网音乐资源的教育局限
    第三节 互联网音乐资源的特殊性
第三章 互联网音乐资源教育新观念及选择的原则
    第一节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
        一、新的价值观
        二、新的学生观
        三、新的教育观
    第二节 选择互联网音乐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一、信息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原则
        二、网络资源的教育性与艺术性原则
        三、网站资源的技术性与时效性原则
        四、教师对特殊网络资源内容的谨慎性原则
第四章 互联网音乐资源利弊之教育对策研究
    第一节 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一、制作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化设备,丰富教学形式
        三、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第二节 遏制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遏制不良音乐信息侵害,关注学生音乐兴趣方向
        二、弥补远程音乐教育局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三、改变电脑作业管理的混乱局面,适应科学教育评价要求
    第三节 优选网络资源开拓教育新局面
        一、优选网络音乐资源,推荐优秀网站
        二、优选网络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赏析
        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四、建设校园音乐网站,鼓励学生丰富网站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课程概述
二、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 微课程建设优化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二)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开创职业教育新体验
    (三)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四) 拓宽新时期职业教育学习渠道
    (五) 提高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三、高职院校微课程研究与设计
    (一) 微课程选题和教学设计
        1. 课程选题设计
        2. 教学内容设计
        3. 教学资源设计
        4. 授课语言设计
    (二) 微课程拍摄与制作流程
        1. 课堂教学真人出镜微课程制作流程
        2. 录屏软件录制电脑屏幕制作流程
        3. 手写板或交互白板、专业录屏软件制作流程
    (三) 课程发布实施
    (四) 高职院校微课程的制作实例
        1. 微课程的制作标准
        2. 微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四、结束语

四、一种新型的多媒体电脑教学网络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终端交互式幻灯片演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曾柏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2]多媒体电脑通信的发展与应用[J]. 陶岗.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06)
  • [3]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发的教学变革[J]. 王克勤,侯怀昌.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01)
  • [4]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党建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5]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研究[J]. 邓鸠洲,孟昭辉.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14)
  • [6]一种新型的多媒体电脑教学网络系统[J]. 王克虹,刘志镜,赵元哲. 电子科技, 1996(01)
  • [7]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微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D]. 刘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8]微课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郑林浩. 河南大学, 2019(01)
  • [9]互联网音乐资源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D]. 孙梅. 首都师范大学, 2006(05)
  • [10]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J]. 沈洋. 辽宁高职学报, 2014(09)

标签:;  ;  ;  ;  ;  

一种新型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