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旅游好去处——神农溪

漂流旅游好去处——神农溪

一、漂流旅游的好地方——神农溪(论文文献综述)

张妍妍[1](2017)在《湖北兴山县昭君故里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拉动地域经济发展和满足文化旅游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名人故里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受到广泛关注。但各地对名人故里的争夺及部分故里的粗糙开发也使得名人故里的发展良莠不齐。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故里景观设计为研究载体,深入了解昭君文化,实地调研居民需求,结合名人故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以及纪念性空间四个方面,从旅游开发和景观设计的不同角度出发,解析此类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关系。设计以入口广场和原有昭君纪念馆为主要纪念性空间,展示昭君生平及和平女神文化内涵。通过丰富展览内容,增加演出形式,复建历史遗迹等形式增强观瞻性。以汉风商业街及乡村民宿为依托,从餐饮、购物、住宿三方面完善服务功能。并在政策支持下,村民自主选择成为其主要经营者,达到增加经济收入,切实改善生活品质的目标。设计后的昭君故里,将成为短期内以文化旅游为激活点,长效则以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通过丰富的宣传手法及节事活动的组织,使其逐步变成三峡区域和鄂西生态旅游圈中重要的一环。

王换茹[2](2016)在《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区域旅游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降低旅游企业开发成本,使区域旅游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为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竞争的加大,片区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还有待改善。通过收集武陵山片区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恩施自治州、铜仁和黔江区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2010年-2014年旅游发展数据分析了武陵山片区近几年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认为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组合状况良好,互补性较强。但区域内各市州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张家界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黔江和铜仁地区发展水平较低。文章从旅游供给角度出发,釆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赫芬达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旅游酒店、旅行社及旅游交通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趋于集聚分布趋势,主要集中分布在怀化市、张家界市。旅游酒店和旅行社主要分布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好、交通设施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片区旅游交通建设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得出各指标所处的等级。结果显示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综合得分3.0112,属于一般等级,距离良好还有较大的差距。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旅游接待及服务设施、政府政策和管理指标综合得分为3.1705、3.0621、3.1447,均接近于一般等级。旅游交通运输指标综合得分为2.7355,介于较差和一般之间,但距离一般等级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在旅游资源及产品、接待设施、政府政策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交通运输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旅游交通依然是制约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文章基于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目标和原则,提出要构建“点—线—面—网”的立体旅游发展格局,并分析了该模式具体的实现路径,从节点的确定,轴线的确定,到面的形成以及网络结构体系的构建等。最后提出打造旅游中心节点城市,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立体交通、强化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等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区域旅游要素的有效整合,使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能在此基础上得到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梁福庆[3](2016)在《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的回顾、思考及建议》文中认为在全面回顾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情况、系统总结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成效的基础上,进行了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三点思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考,运用水环境管理和景观学等理论进行景观资源保护的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进行景观资源保护的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做好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四条建议: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峡景观资源保护工作,努力优化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和管理效能,进一步强化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科学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社会支持合力。

梁福庆[4](2015)在《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的回顾、思考及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面回顾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情况、系统总结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成效基础上,进行了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三点思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考,运用水环境管理和景观学等理论进行景观资源保护的思考,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景观资源保护的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做好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四条建议: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峡景观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优化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和管理效能,进一步强化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科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社会支持合力。

崔洁[5](2015)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价值观的日益改变,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已不是以往的纯自然的观光旅游,而更注重于获取更多知识、了解异族文化。因此,近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越来越成为旅游业(尤其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视。本文主要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源及网上相关资料,结合旅游学、民族学的相关知识,采取田野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界定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类型及特征,并阐述了波特竞争理论的差异化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其次,通过对恩施州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第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模式不健全;第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规划还不完善;第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第四,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具有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相对较少;第五,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资金相对不足。再次,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措施:第一,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协调发展,完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模式;第二,逐步完善其保护性开发的规划方案;第三,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第四,全方位相结合,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及旅游项目;第五,加大有关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投资力度。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践表明:民族文化是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旅游的核心内容,旅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恩施州的民族文化资源才会因旅游而充满生机,旅游才会因文化而具有魅力,因文化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当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梁福庆[6](2015)在《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的回顾、思考及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面回顾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情况、系统总结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成效基础上,进行了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三点思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考,运用水环境管理和景观学等理论进行景观资源保护的思考,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景观资源保护的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做好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四条建议: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峡景观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优化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和管理效能,进一步强化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科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社会支持合力。

王亚楠[7](2014)在《2012年《中国旅游报》旅游广告标题的语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告标题是标题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长久以来学界对标题语言的研究多集中于新闻语体,对广告语体的探讨则较少。本文以2012年《中国旅游报》的旅游广告标题为研究对象,在建立标题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统计、定性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旅游广告标题的整体语言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描写。此外,本文还结合广告标题的四大功能,对其特征的成因与功效展开了阐述,以期更好地了解旅游广告标题的整体语言面貌,为标题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对标题语言的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论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选题的依据、目的、意义,分析了标题研究的现状,介绍了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和重点,包括第二、三、四、五章,对旅游广告标题的语言本体特征进行了考察。第二章描写的是其语音特征:语音长度上,7—12音节的标题最为常见,因其兼顾了信息量与简洁性的要求;语音节奏上,节拍群和音步组合的多样性使节奏更加灵活,而音步及其组合的重复性使得节奏更加整齐。第三章描写的是其用词特征:高频动词与形容词体现了消费者的普遍需求,低频词和词类活用的大量存在使得标题更加新颖、简洁、美观。第四章概括的是其语法特征:一级目的地标题和二级标题的指称性鲜明,因其体词性标题多于谓词性标题;复指结构因能多方位地表现和强调主题而使用广泛;省略句作为常用句式能使标题更加简洁明快。第五章概述了其修辞特征:对偶、排比、比喻、比拟和借代是使用最多的辞格;一级标题更注重吸引受众,因而其辞格使用比例远高于二级标题。第三部分即第六章,该章对旅游广告标题的文化影响功能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其发挥影响的三个主要途径:传播文化知识、倡导生活方式和培养审美情趣。第四部分即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

郑旺晟[8](2013)在《基于生态位和GIS的县域旅游发展空间竞合研究 ——以武陵山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区不仅需要考虑自身因素,还需寻找与竞争区域的合作领域,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本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旅游竞合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关于武陵山区旅游竞合的研究较少,指导实践性理论很是欠缺。因此本文对武陵山区旅游竞合的研究将丰富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其他区域旅游竞合提供理论借鉴,也为武陵山区旅游业实践性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本文从生态位视角出发,运用生态位理论构建武陵山区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确立评价指标权重,综合评价武陵山区旅游生态位,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GIS)空间分析法分析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空间关系,得到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空间竞合格局,最后结合旅游生态位理论提出相应竞合策略。主要内容如下:(1)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通过对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武陵山区旅游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并且质量等级高、开发潜力大的特点,以及武陵山区旅游发展存在旅游产品趋同化、市场混乱、宣传分散化、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说明武陵山区旅游竞争与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武陵山区旅游生态位评价分析。根据生态位“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从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社会经济维、旅游环境维和旅游交通维五个方面共18项变量指标构建区域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改进熵值法确立各指标权重,结合生态位态势理论评价武陵山区县域旅游生态位,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聚类,得到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的空间等级关系,以及通过旅游生态位各维度空间差异分析来说明各县域旅游发展的优劣势,为本文下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3)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空间竞合格局研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县域旅游生态位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得到各县域旅游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值LISA;然后利用空间叠加分析法结合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将武陵山区各县域旅游发展水平值和空间关系值通过一定的条件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空间关系类型区域:扩散中心区、潜在扩散区、竞争受益区、竞争受害区。然后根据空间关系类型得出“两个扩散区、一个潜在扩散区、三个竞争区”的空间竞合格局,并对竞合格局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剖析。为武陵山区旅游竞合策略提供一定的定量依据。(4)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空间竞合策略研究。针对以上研究得出的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空间竞合格局,结合旅游生态位扩充、错位、泛化与特化理论提出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空间竞合策略,为武陵山区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创新点:从理论研究上看,本文构建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旅游交通维这一生态位维度,使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将GIS空间分析法、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多种理论方法运用到区域旅游竞合的研究中,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方法应用创新。从地域实践上看,结合生态位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对于武陵山区旅游竞合的研究成果还尚未见,具有一定的地域实践应用创新。

王雯萱[9](2013)在《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旅游景区是旅游供给的物质载体,其空间格局特征对区域旅游业布局甚至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A级旅游景区是旅游景区中的精华,其等级、数量、规模结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是区域旅游业赖以发展的重要依托。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理想状态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难以为优化旅游业的空间布局提供理论指导。因而,加强对A级景区空间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虽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其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旅游业发展不尽如意,与周边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了应对湖北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为了充分利用湖北省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湖北省2001年至2010年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演绎推理法、空间计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图表法等方法,探究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通过研究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水系等要素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和作用,分析其演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找出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优化的设想。文章的框架结构为:第一部分:绪论。包括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并总结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概括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空间格局的研究现状,总结其研究成果和不足。第三部分: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理想模式与影响因素。介绍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研究的基础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探讨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理想模式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得出: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受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演化,其最理想状态为网络模式。第四部分: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的特征分析。先分别研究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在2001年、2005年、2010年这三个时间点上的空间格局特征(包括判断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分析其空间集聚特征、空间连接性特征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2001年至2010年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发现在此10年里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越来越均匀,处于由点状模式向放射状模式过渡的时期;景区的空间连接性有所增强,但仍需改善。第五部分: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的机制研究。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社会经济、交通网络、水系等因素对景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和作用,研究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的机制,发现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演化主要受自然旅游资源的控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驱动,受交通干线和水系网络的牵引。第六部分: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优化的对策研究。探讨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景区间交通网络、彰显水资源优势等方面提出优化方案,使其空间格局达到最理想状态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第七部分:研究结论与研究讨论。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概括其理论与实践贡献,并提出不足及展望。

李莉,陈永红[10](2012)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为恩施州旅游经济开发之文化定位——以巴东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恩施旅游旺势实证了恩施州作为旅游风景区的无限魅力与巨大潜力。与"名胜"相比却存在差距。其根源在于恩施旅游景区的文化尚未定位。考察恩施州现有的文化类型得知,恩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极具特色,能彰显本土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若能得到充分开发并被合理利用,所蕴藏的能量能为恩施州旅游做出积极贡献,为恩施州经济腾飞助一臂之力。

二、漂流旅游的好地方——神农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漂流旅游的好地方——神农溪(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兴山县昭君故里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名人故里开发乱象
        1.2.2 乡村旅游
        1.2.3 名人故里位于乡村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与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名人故里
        2.1.2 乡村旅游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4 纪念性空间
    2.2 不同视角下的思考
        2.2.1 旅游视角下的名人故里开发
        2.2.2 景观视角下了名人故里设计
        2.2.3 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2.4 景观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设计
    2.3 昭君故里设计需要多概念与多视角的融合
    2.4 实际案例研究
        2.4.1 孔子故里
        2.4.2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
        2.4.3 杜甫草堂
        2.4.4 莫干山洋家乐
    2.5 内蒙古昭君博物院对比
        2.5.1 从昭君墓到昭君博物院到文化旅游区
        2.5.2 昭君文化节
        2.5.3 “和”文化研究
    2.6 案例总结
        2.6.1 人物吸引力
        2.6.2 地理位置
        2.6.3 游客状况与游览时长
        2.6.4 开发策略部分
        2.6.5 景观设计部分
第3章 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区位
        3.1.2 现场概况
        3.1.3 范围
        3.1.4 场地高程
        3.1.5 坡度与坡向分析
    3.2 昭君历史与昭君文化
        3.2.1 昭君生平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昭君昭君传说
        3.2.3 和平与民族团结的使者
        3.2.4 美人文化
        3.2.5 诗词文化
        3.2.6 绘画文化
        3.2.7 文化资源总结
    3.3 昭君故里旅游资源
        3.3.1 秭归三峡大坝与屈原故里
        3.3.2 三峡人家与长阳清江画廊
        3.3.3 中华第一漂--神农溪
        3.3.4 华中第一峰—神农架
        3.3.5 古昭公路
        3.3.6 朝天吼漂流
        3.3.7 旅游资源总结
    3.4 昭君村村民生活方式及意愿调查
        3.4.1 农耕为主—桔类种植
        3.4.2 昭君茶的种植与发展
        3.4.3 部分参与传统农家乐
        3.4.4 村民意愿与需要的扶持
    3.5 现状调查及分析总结
第4章 开发策略及设计目标
    4.1 设计目标的确立
        4.1.1 传承昭君“和”文化与弘扬民族团结
        4.1.2 激发乡村再生
    4.2 昭君故里开发策略
        4.2.1 构建区域完整性
        4.2.2 保持文化原真性
        4.2.3 增强参观可看性
        4.2.4 加入娱乐互动性
        4.2.5 完善服务功能
        4.2.6 丰富宣传手法
        4.2.7 节事活动组织
    4.3 昭君故里设计的3个系统
        4.3.1 合理的交通系统
        4.3.2 本土化的植物系统
        4.3.3 可持续的雨水系统
    4.4 昭君故里设计的6个要素
        4.4.1 文化纪念性场所
        4.4.2 丰富的展览活动
        4.4.3 大型的餐饮服务
        4.4.4 不同尺度的演出场所
        4.4.5 情景化的乡村街道
        4.4.6 多风格精品民宿
第5章 方案设计
    5.1 总体设计
        5.1.1 平面分区
        5.1.2 总体设计
        5.1.3 交通系统设计
        5.1.4 建筑分布调整
        5.1.5 山地平台区域的利用
    5.2 分区设计
        5.2.1 入口区
        5.2.2 汉风商业街区
        5.2.3 纪念馆区
        5.2.4 民宿区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附录 设计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结构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基础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及其空间布局分析
    第一节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
    第二节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第一节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指标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三节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
    第一节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第二节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模式与路径
    第三节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措施与建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调查问卷

(3)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的回顾、思考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情况
    第一,加强科研和规划,创新保护科技方法,综合开展三峡景观资源保护工作。
    第二,认真保护三峡原有景观资源。
    第三,努力开发三峡新的景观资源。
三、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成效
    第一,确保和提升了三峡景观资源价值。
    第二,保障了三峡景观资源长期安全。
    第三,促进了三峡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有关思考
    第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第二,运用水环境管理和景观学等理论进行景观资源保护的思考。
    第三,运用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进行景观资源保护的思考。
五、进一步做好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建议
    第一,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峡景观资源保护工作。
    第二,努力优化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和管理效能。
    第三,进一步强化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科技支撑作用。
    第四,进一步形成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社会支持合力。

(5)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民族文化
        (二)民族旅游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二、理论基础
        (一)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征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
    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开发模式
        (一)保护模式
        (二)开发模式
第三章 恩施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一)恩施州民族文化
        (二)恩施州旅游资源
        (三)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二、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
        (二)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第四章 恩施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模式不健全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不完善
        (一)缺少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规划内容不完善
    三、对民族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内涵认识不充分
        (一)文化内涵挖掘相对肤浅
        (二)文化内涵展示方式比较单一
    四、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异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不足
        (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缺少创新性
    五、保护与开发民族旅游资源的资金相对匮乏
        (一)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
        (二)社会投资力度不够
第五章 恩施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注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相协调发展
        (二)完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模式
    二、完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规划体系
        (一)设计区域联合开发模式
        (二)完善规划内容
    三、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民族地方特色
        (一)打造特色化旅游项目
        (二)打造特色文艺节目
    四、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的力度
        (一)强化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力度
        (二)促进民族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
    五、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投资力度
        (一)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二)加大社会投资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的回顾、思考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情况
    2.1 认真保护三峡原有景观资源
    2.2 积极开发新的三峡自然景观资源
    2.3 有序建设三峡人造景观资源
    2.4 努力建立三峡风景旅游自然保护区
3 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成效
    3.1 确保和提升了三峡景观资源价值
    3.2 保障了三峡景观资源长期安全
    3.3 促进了三峡旅游可持续发展
4 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有关思考
    4.1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4.2 运用水环境管理和景观学等理论进行景观资源保护的思考
    4.3 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景观资源保护的思考
5 进一步做好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的建议
    5.1 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峡景观资源保护工作
    5.2 进一步优化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和管理效能
    5.3 进一步强化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科技支撑作用
    5.4 进一步形成三峡景观资源保护社会支持合力

(7)2012年《中国旅游报》旅游广告标题的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二章 旅游广告标题的语音特征
    2.1 音节长度特征
    2.2 语音节奏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广告标题的用词特征
    3.1 旅游广告标题中的高频词语
    3.2 旅游广告标题中的词类活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广告标题的语法特征
    4.1 标题的语法性质特征
    4.2 复指结构的广泛使用
    4.3 省略句的主要形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旅游广告标题的修辞特征
    5.1 均衡类辞格
    5.2 联系类辞格
    5.3 侧重类辞格
    5.4 变化类辞格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旅游广告标题的文化影响功能
    6.1 传播文化知识
    6.2 倡导生活方式
    6.3 培养审美情趣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生态位和GIS的县域旅游发展空间竞合研究 ——以武陵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旅游竞合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生态位研究现状
        1.2.3 武陵山区旅游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 竞争合作理论
        1.3.2 旅游生态位理论
        1.3.3 增长极理论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域范围
    2.2 自然条件状况
    2.3 社会经济状况
        2.3.1 社会概况
        2.3.2 经济概况
    2.4 旅游资源概况
        2.4.1 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互补性强
        2.4.2 旅游资源质量高,开发潜力大,特色鲜明
    2.5 旅游业发展现状
        2.5.1 旅游产品趋同化,恶性竞争激烈
        2.5.2 旅游宣传促销分散化,缺乏整体性
        2.5.3 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足,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有待加强
        2.5.4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软硬件建设落后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陵山区旅游生态位评价研究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3 评价指标的解释
    3.2 评价指标数据收集与权重确定
        3.2.1 数据收集
        3.2.2 改进熵值法确定权重
    3.3 武陵山区旅游生态位评价
        3.3.1 旅游生态位计算模型
        3.3.2 旅游生态位评价模型
        3.3.3 评价结果
    3.4 评价结果分析
        3.4.1 各维度生态位评价结果分析
        3.4.2 旅游综合生态位评价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空间竞合格局研究
    4.1 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空间关系分析
        4.1.1 空间自相关分析
        4.1.2 空间叠加分析
    4.2 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空间竞合格局分析
        4.2.1 空间竞合格局
        4.2.2 空间竞合格局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空间竞合策略研究
    5.1 多元化发展旅游,辐射周边地区
    5.2 强化特色旅游,增强核心竞争力
    5.3 优势互补,促进互动合作
    5.4 错位发展旅游,减少恶性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 B 武陵山区各县域等级旅游资源数量分布统计表
附录 C 武陵山区等级旅游资源数量统计表
附录 D 武陵山区各县域 2010 年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统计表

(9)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特色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
        2.2.2 对旅游空间格局演化规律的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理想模式与影响因素
    3.1 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区域发展理论
        3.1.2 区位理论
        3.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理想模式探讨
    3.3 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
        3.3.1 旅游资源赋存
        3.3.2 区域经济水平
        3.3.3 旅游交通状况
        3.3.4 旅游需求变化
        3.3.5 其他影响因素
4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的特征分析
    4.1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4.1.1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的研究方法
        4.1.2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4.2 旅游景区空间集聚特征
        4.2.1 集聚程度
        4.2.2 集聚规律
    4.3 旅游景区空间连接性特征
        4.3.1 连结度分析
        4.3.2 通达度分析
    4.4 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的特征
        4.4.1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集中度下降,均匀度提高
        4.4.2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连结性呈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
        4.4.3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交通网通达性还需改善
5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的机制研究
    5.1 旅游资源的影响和作用
        5.1.1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赋存及空间格局
        5.1.2 湖北省旅游资源对景区空间格局的作用和影响
    5.2 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5.2.1 湖北省各行政区社会经济水平及空间格局
        5.2.2 各行政区社会经济对景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和作用
    5.3 交通网络的影响和作用
        5.3.1 湖北省交通网空间格局的变化
        5.3.2 湖北省交通网络对景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和作用
    5.4 水系的影响和作用
        5.4.1 湖北省水系的空间格局
        5.4.2 湖北省水系对景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和作用
    5.5 小结
6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优化的对策研究
    6.1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
        6.1.1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资源依赖度较高
        6.1.2 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使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加剧
        6.1.3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连接性不强
        6.1.4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特色性彰显不够
    6.2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建议
        6.2.1 结合市场需求,深度开发旅游资源
        6.2.2 整合旅游资源,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6.2.3 完善景区间交通网络
        6.2.4 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
7 研究结论与研究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理论与实践贡献
    7.3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
致谢

(10)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为恩施州旅游经济开发之文化定位——以巴东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恩施旅游景区文化建设应定位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恩施旅游文化的特色内容
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熔铸于恩施旅游并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四、漂流旅游的好地方——神农溪(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兴山县昭君故里景观设计[D]. 张妍妍. 清华大学, 2017(04)
  • [2]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王换茹. 吉首大学, 2016(02)
  • [3]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的回顾、思考及建议[J]. 梁福庆.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 [4]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的回顾、思考及建议[A]. 梁福庆.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2015
  • [5]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 崔洁. 湖北民族学院, 2015(03)
  • [6]三峡水库景观资源保护的回顾、思考及建议[A]. 梁福庆. 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 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7]2012年《中国旅游报》旅游广告标题的语言研究[D]. 王亚楠. 厦门大学, 2014(08)
  • [8]基于生态位和GIS的县域旅游发展空间竞合研究 ——以武陵山区为例[D]. 郑旺晟. 湖南科技大学, 2013(03)
  • [9]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及优化研究[D]. 王雯萱.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10]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为恩施州旅游经济开发之文化定位——以巴东县为例[J]. 李莉,陈永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标签:;  ;  ;  ;  ;  

漂流旅游好去处——神农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