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铜浊度法测定肝功能的初步研究

醋酸铜浊度法测定肝功能的初步研究

一、乙酸铜浊度试验对肝功能测定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松[1](2017)在《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效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普遍存在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藻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力,藻类水华的频繁爆发已成为严重危害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1]。也是现阶段影响较大,危害范围遍及全世界每一个水域的世界性问题[2]。因此,对于藻类水华及其引起的灾害问题展开控制技术研究是极其迫切的。2015年,我国的115个湖泊中,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有90个,占比高达78.3%[3],不但严重破坏了水生态平衡,同时水体富营养状态下,水华藻类的爆发使藻类代谢产生的藻毒素急剧增加,给人类健康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4]。溶藻细菌等微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还具有天然易得、经济、环境友好、作用明显等特点,在控制藻类生长,维持其数量平衡上起重要作用[5],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6-7]。研究溶藻微生物对水华藻类的去除机理,筛选复配出高效溶藻细菌,研发溶藻微生物药剂,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8]。从本地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纯化出7株细菌,编号S1~S7,其中3株(S4、S5、S7)能使铜绿微囊藻液黄化,最后选择溶藻效果最好,藻液黄化程度最显着的S5细菌作为本文的研究菌株。对S5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和毒性检测,然后将其作用于铜绿微囊藻,验证其溶藻效果,继而对其溶藻机理进行简单探究,最后将其应用于人工采集的天然富养化水体中。对实验数据进行总体归纳,得出以下几项结论。1、结合细菌形态观察、染色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等方法,对菌株S5进行初步鉴定,依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和《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初步鉴定S5菌株为芽孢杆菌属,具体种属有待在分子水平上继续研究。2、使溶藻细菌S5作用于蓝斑马鱼,对其进行生态毒理安全性检测,检测证实,溶藻细菌S5对作用对象的生长无影响,且没有遗传毒性。3、将溶藻细菌S5按3%、6%、9%和12%的体积比加入到铜绿微囊藻液中,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在菌液投加第7天时,9%组藻细胞数和叶绿素a含量分别降低82.65%和74.71%;第9天时,12%组两指标分别降低82.56%和77.14%。且S5细菌对藻细胞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大致相同,一定浓度范围内,菌液浓度越高,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效果越明显。但综合考虑操作步骤及成本,建议实际处理中,使S5菌液投加量为铜绿微囊藻液体积的9%,且第7天即可达明显的除藻效果。4、分别向铜绿微囊藻中加入不同方式处理得到的菌悬液、高温处理菌悬液、上清液、高温处理上清液、细菌液体培养基及S5原菌液,探究S5细菌的溶藻方式,实验证明S5是通过释放热稳定的胞外物质来间接溶藻的。然后通过上清液的呈色反应对溶藻活性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5释放的胞外物质为热稳定的糖类物质。5、向富营养状态的天然采集水体中投加9%(v/v)的S5菌液,15天后分析藻类群落结构发现,加入S5后水体藻类的总密度由1.75×106个/L下降到1.09×106个/L,藻类去除率达62.29%。进一步分析藻类的组成:水体优势种由最初单一且绝对优势的斜生栅藻变为由四尾栅藻、斜生栅藻和不定微囊藻共同构成优势种,三者共占藻类总量的56.61%,同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而不加菌的反应池中两个指数均有所下降,且优势种种类不变。

孙勇[2](2016)在《抗重金属铜离子mAb的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铜(Copper,Cu)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人类和动植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的铜也会给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针对重金属的理化检测方法存在费用高、样品前处理繁琐、不能现场快速检测等缺点,其推广应用受到了局限。本论文利用免疫学技术旨在制备出抗Cu2+-EDTA单克隆抗体并建立铜离子阻断ELISA检测方法。将铜离子与双功能螯合剂ITCBE螯合,形成半抗原,采用异硫氰酯法将其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获得免疫原Cu2+-ITCBE-BSA和包被原Cu2+-ITCBE-OVA,用UV、ICP-AES、SDS-PAGE等进行鉴定,并通过免疫动物获得的Cu2+-EDTA pAb进行鉴定,以确定免疫原是否合成成功。结果表明,免疫原和包被原蛋白浓度分别为9.21mg/mL和6.25 mg/mL,Cu2+质量浓度分别为16.83μg/mL和6.42μg/mL;分子量大于BSA;pAb效价达到了1∶(5.12×104),对Cu2+-EDTA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9.92ng/mL,与Zn2+-EDTA的交叉反应率(CR%)为27.01%,与其他重金属螯合物无交叉反应。采用免疫原Cu2+-ITCBE-BSA免疫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法筛选细胞融合备用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Cu2+-EDTA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筛选出4株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F7、2B8、3G5和3D10。其中2B8株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抗体效价为1∶(1.28×103),腹水抗体效价为1∶(5.12×105),同种型为IgG1/κ型,亲和常数(Ka)为7.87×1011 L/moL,IC50为29.78 ng/mL,与Zn2+-EDTA的CR%为26%,与其他重金属螯合物没有交叉反应。采用2B8细胞株产生的腹水单抗组装Cu2+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并利用阻断ELISA法测其灵敏度、添加回收试验测其准确度、批内批间试验测其精密度、交叉反应试验测其特异性。结果表明,试剂盒灵敏度为11.91 ng/mL;添加回收试验和批内批间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除与Zn2+-EDTA的CR%为26%外,与其他重金属螯合物无交叉反应;4℃能保存六个月。本论文成功制备了抗Cu2+-EDTA的人工抗原,筛选出一株特异、敏感、高效价的单克隆细胞株,建立了敏感、特异的铜离子阻断ELISA检测方法。

李前勇[3](2010)在《猪铜蓝蛋白的纯化、性质、功能及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 EC1.16.3.,缩写为CP)是一种含铜的α2糖蛋白,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中的一种重要金属蛋白酶,在动物体内铜的转运、细胞铁的代谢、胚胎及神经系统的发育、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自由基的清除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铜蓝蛋白可以向机体各种组织细胞快速提供高效可利用的铜,满足各器官组织对铜营养的需要,经母乳在初生动物的早期阶段发挥了重要的营养作用,这些科学结论为将铜蓝蛋白作为畜禽的一种新型生物铜源进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猪是我国畜牧业中饲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重要家畜,铜不仅是其机体必需的微营养素,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高剂量的铜还作为一种重要促生长剂广泛使用,甚至滥用,无机铜的超量使用或滥用已经导致了猪发生铜中毒病、猪肉品质下降、养殖环境土壤板结、水体自洁力下降、铜资源严重浪费及影响人类健康等负面效应。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环境友好的畜禽生物铜源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我国着名三大优良地方猪种——荣昌猪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猪血清铜蓝蛋白的分离纯化、生化特性、抑制动力学、部分功能以及对该蛋白质原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定量PCR表达量分析等的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采用25%的正丁醇脱脂、35-50%的饱和硫酸铵盐析、截留分子量为10000D的滤膜超滤、DEAE-Sepharose层析、羟基磷灰石柱层析、Superdex-200凝胶柱层析等技术对猪铜蓝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用邻联大茴香胺检测法监测各纯化步骤溶液中铜蓝蛋白的酶活性,获得了经SDS-PAGE电泳为单带的铜蓝蛋白纯化产物,其酶的比活力提高了217.65倍,回收率达到32%。该蛋白分子量为123.5KD,等电点为5.08,含糖量为7.8%,每分子猪铜蓝蛋白分子中含有铜原子个数为6个,经SDS-PAGE电泳分析,该猪CP为单亚基蛋白质。酶促反应研究得知,所得猪铜蓝蛋白(氧化酶)的最适pH为5.5,pH5-10为其稳定环境;最适温度为55℃。在50~60℃下其酶活力稳定性最好。经对猪铜蓝蛋白(氧化酶)酶促反应常数研究,得出其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为24.75gmol/(L·min),Km值为0.95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0.1124μmol/L。2.研究了效应物对猪铜蓝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猪铜蓝蛋白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均有明显的抵抗能力;铜离子、铁离子、锌离子、锰离子和镁离子对铜蓝蛋白的酶活力均有抑制作用,并呈现随着这些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该蛋白质的酶活力逐渐减弱的趋势;氯离子、EDTA、双氧水及叠氮化钠对猪铜蓝蛋白的酶活力也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叠氮化钠的抑制作用最强,EDTA的抑制作用最弱;柠檬酸、草酸、抗坏血酸对猪铜蓝蛋白的酶活力有抑制作用,并呈现浓度依赖关系,其中抗坏血酸对铜蓝蛋白的酶活力抑制作用为非竞争抑制作用,柠檬酸对铜蓝蛋白的酶活力抑制作用为竞争抑制作用,而尿素对该蛋白质的酶活力基本无明显的抑制作用。3.研究了铜蓝蛋白对猪脑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及对脾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亚群(CD4、CD8)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铜蓝蛋白可以促进猪脑垂体细胞生长激素的分泌,其中以加入0.4mg/ml的铜蓝蛋白换液培养8h的效果最好;同时,铜蓝蛋白可显着促进脾细胞、T淋巴细胞及亚群(CD4、CD8)、B淋巴细胞的增殖,其中以1.0mg/mL(终浓度为0.5mg/mL)的效果最好。这一结果说明铜蓝蛋白在细胞水平不仅可以促进猪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还具有有丝分裂原的作用,可以刺激仔猪脾细胞、T淋巴细胞及亚群(CD4、CD8)、B淋巴细胞的分裂、增殖,提高仔猪免疫能力。研究结果丰富了铜蓝蛋白生理功能的内容,同时也为铜蓝蛋白作为一种新型有机生物铜源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4.给试验小鼠补充不同浓度的猪铜蓝蛋白研究了铜蓝蛋白对小鼠机体抗氧化能力及Cu-ATPase的影响,结果显示铜蓝蛋白可明显提高小鼠机体总抗氧化能力、Cu-ZnSOD的活性,提高小鼠肝脏组织中一氧化氮含量,减少机体丙二醛的含量,其中以腹腔注射4mg/只的效果最优,但对小鼠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作用不显着:铜蓝蛋白可有效提高小鼠肝脏组织中铜--ATP酶的含量,其中以腹腔注射4mg/只的效果最优。这一研究结果对铜蓝蛋白功能提供了的有益补充。5.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荣昌猪铜蓝蛋白基因,序列已登录在GenBank上,登录号为EU714006,基因cDNA长度为3181bp。其最大开放阅读框长度为3180bp,编码1060个氨基酸残基。经与家猪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预测出猪铜蓝蛋白基因位于第13号染色体上,横跨于该染色体基因的42.463Kb-95.199Kb之间,有20个外显子、19个内含子。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21个物种CP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克隆出的猪CP氨基酸序列人CP的同源性最高,达到89%,而与与紫色海胆相似于CP的蛋白的氨基酸的同源性最低,仅为19.2%。经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蛋白质在19aa--20aa处有较强的信号肽,但无跨膜结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存在较大的种属差异,但与人、马的亲缘关系较近,反映了在-定程度上该基因受到了人工选择压力的影响。6.通过对铜蓝蛋白基因在荣昌猪脑、心、肺、肝、脾、胃、肠、肾、膀胱及肌肉10种内脏器官组织中的荧光定量PCR表达谱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1、15、30、45及60日龄5个不同生长阶段中,铜蓝蛋白基因在同一个器官的表达有差异;而在同一个生长阶段,该蛋白质基因在上述10个器官组织中的表达也有差异。初步揭示了铜蓝蛋白基因在仔猪5个生长阶段中可能具有参与铜的吸收和转运、促进免疫、调节机体铜代谢等功能。本课题获得的猪铜蓝蛋白理化特点及酶学特性、在细胞水平促进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及免疫细胞的增殖、提高机体CuZn—SOD及Cu—ATP酶活力、该蛋白质的原基因序列及基因在5个生长阶段不同内脏器官中的表达特点等研究结果,为猪铜蓝蛋白作为畜禽的一种新型高效、经济安全、环境友好的生物铜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雷小明[4](2006)在《氟灭酸正丁酯和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氟化合物由于氟原子强电负性、键能大、原子半径与氢原子半径相似,具有化学稳定性和独特的生理活性,广泛应用于各类药物。本文对间三氟甲基苯胺的下游产品非甾体消炎药氟灭酸及其正丁酯,吩噻嗪类药物中间体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以Cu为催化剂合成氟灭酸的最优工艺条件: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6h,n(间三氟甲基苯胺):n(K2CO3):n(邻氯苯甲酸)=2.5:0.5:1,W(催化剂):W(邻氯苯甲酸)=0.01:1。进一步筛选催化剂,发现Cu-CuCl复合催化剂较佳,当Cu与CuCl物质的量比为1:1,其它条件不变时,反应产物收率达到73.6%。氟灭酸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为对甲基苯磺酸,反应温度126~135℃,反应时间8小时,n(氟灭酸):n(正丁醇)=1:1.5,氟灭酸正丁酯收率为95.1%。探索了氟灭酸脱羧后环合,再与3-溴-1-氯丙烷缩合,制备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的新工艺。脱羧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35℃,反应时间为4小时,收率85.3%。以N-苯基-3-三氟甲基苯胺,硫粉为反应物,碘粉为催化剂合成2-三氟甲基吩噻嗪的最佳工艺条件:n(N-苯基-3-三氟甲基苯胺):n(硫)=1.5:2,W(I2):W(N-苯基-3-三氟甲基苯胺)=1:35,140~150℃反应3.5小时,反应收率43.4%。以2-三氟甲基-吩噻嗪、3-氯-1-溴丙烷为反应物,氨基钠为碱缩合剂合成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的最佳工艺条件:n(2-三氟甲基-吩噻嗪):n(3-氯-1-溴丙烷):n(氨基钠)=1:1.5:1.5,135℃反应18小时,收率达到31.7%。

朱丹[5](2004)在《魟鱼软骨多糖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鱼工)鱼软骨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化学结构的分析;第二部分对(鱼工)鱼软骨多糖及其注射液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对(鱼工)鱼软骨多糖的药效学进行研究。 1 (鱼工)鱼软骨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研究 通过碱提、超滤、丙酮分级沉淀、脱蛋白、Sephadex G-75凝胶柱层析,首次从(鱼工)鱼软骨中得到二个单一糖胺聚糖RCG Ⅰ和RCG Ⅱ。经13C—NMR、GC、GC—MS、IR、HPLC分析表明,RCG Ⅰ和RCG Ⅱ为由β-D-1,4连接胺基半乳糖、β-D-1,4连接的葡萄糖醛-酸、β-D-1,4连接半乳糖、β-D-1,4连接的葡萄糖构成。通过含量测定可知胺基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的含量均分别为32%和33%左右,为主要构成单糖,二者摩尔比为1∶1。硫酸基团取代在1,4连接胺基半乳糖、1,4连接半乳糖、1,4连接葡萄糖的6位,硫酸基团的含量为18.0%。另外该多糖中的胺基半乳糖的胺基上尚含有乙酰基团。该糖中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含量较小,RCG Ⅰ葡萄糖与半乳糖的摩尔比为1∶2.5,RCGⅡ为1∶5。RCG Ⅰ和RCGⅡ的分子量分别为9.7×104和1.8×105。以上分析说明RCG Ⅰ和RCGⅡ的主要结构基本一致,仅在与蛋白质桥连的末端糖链结构有细微差别。该糖为硫酸软骨素类多糖。 通过对RCG Ⅰ和RCGⅡ进行活性检测,均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可以肯定为(鱼工)鱼软骨的活性成分之一。 2 (鱼工)鱼软骨多糖及其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 对(鱼工)鱼软骨多糖及其注射液的提取工艺、酶解工艺进行了考察,利用正交试验选取最佳提取酶解条件,最后确定采用稀碱提取法:以4%的氢氧化钠为溶剂,于室温下搅拌提取,第一次5倍量提取9小时,第二次3倍量提取9小时;提取液除酸性蛋白后,按比例加入胰酶,于50℃左右保温酶解2小时;盐解15分钟,活性白陶土、活性碳吸附:95%乙醇醇沉;无水乙醇、丙酮脱水,干燥。用该品以注射用水溶解,加入氯化钠调等渗,过滤,分装,灭菌,制成注射液。 对(鱼工)鱼软骨多糖制剂及其注射剂建立了一般检查标准及含量测定方法,通过测定葡萄糖醛酸的含量来控制(鱼工)鱼软骨多糖的含量;并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试验表明,该法符合含量测定法的要求。摘要 3红鱼软骨多糖的抗肿瘤及降血脂研究 药效学实验表明姐鱼软骨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同时具有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力作用。可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的生长。体外实验表明献鱼软骨多糖可抑制胶原酶对胶原蛋白的水解;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降脂实验表明肛鱼软骨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何子贵[6](1977)在《乙酸铜浊度试验对肝功能测定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 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断,多赖于肝功能的试验。Schaefer编的《肝功能试验》一书里面提到的方法大约170种,实际国内医院日常应用的非特殊的方法主要是麝香草酚浊度试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基酶含量测定、硫酸锌浊度试验或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

吴孟超,陈汉[7](1977)在《特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我院于1975年1月3日收治了一例特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校、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成功地为患者切除了重36斤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历摘要患者男,46岁,农民,因上腹部肿块逐年增大已八年多而入院。患者于1966年6月无意中摸到右上

二、乙酸铜浊度试验对肝功能测定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酸铜浊度试验对肝功能测定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1.2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措施
        1.2.1 物理去除法
        1.2.2 化学杀藻法
        1.2.3 生物降解法
    1.3 溶藻细菌概述
    1.4 溶藻细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溶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
        2.1.1 藻种来源与培养液
        2.1.2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方法
        2.1.3 铜绿微囊藻生长曲线绘制
    2.2 溶藻细菌的分离纯化与安全性检测
        2.2.1 试验材料
        2.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溶藻细菌的鉴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溶藻细菌S_5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与藻种
        3.1.2 主要仪器与药品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1 加菌后铜绿微囊藻的形态观察与生长曲线绘制
        3.2.2 加菌后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藻细胞形态变化
        3.3.2 藻细胞数量变化
        3.3.3 叶绿素a含量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藻细菌S_5对铜绿微囊藻溶解作用的机理初探
    4.1 溶藻活性物质的分布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分析
    4.2 溶藻活性成分的呈色反应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溶藻细菌S_5在自然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应用实验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水体
        5.1.2 试验菌株
    5.2 实验分析方法
        5.2.1 水体水质评价方法
        5.2.2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5.2.3 藻类的鉴定
        5.2.4 群落结构的分析方法
    5.3 实验设计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供试水体水质评价结果与分析
        5.4.2 群落结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2)抗重金属铜离子mAb的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重金属铜离子污染现状及危害
    1 重金属铜离子污染现状
        1.1 铜对土壤的污染
        1.2 铜对水的污染
        1.3 铜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1.4 铜对植物的污染
    2 铜对动物机体的危害
        2.1 铜对肝功能的危害
        2.2 铜对肾功能的危害
        2.3 铜对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的危害
        2.4 铜对消化系统的危害
        2.5 铜对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危害
        2.6 铜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2.7 过敏反应
第二章 重金属离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 理化分析方法
    2 免疫学检测方法
        2.1 间接竞争ELISA
        2.2 直接竞争ELISA
        2.3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2.4 荧光偏振免疫检测
        2.5 KinExA免疫检测
    3 其他快速检测方法
        3.1 酶抑制分析法
        3.2 微生物检测法
        3.3 化学显色法
    4 小结
第三章 铜离子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抗原的鉴定结果
        2.2 鼠源pAb的鉴定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Cu~(2+)人工抗原的设计
        3.2 关于双功能螯合剂的选择
        3.3 关于载体蛋白的选择
    4 小结
第四章 抗铜离子mAb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胞融合备用小鼠的选择
        2.2 单克隆细胞株的建立
        2.3 Cu~(2+)-EDTA mAb的鉴定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细胞融合备用小鼠的选择
        3.2 关于细胞融合
        3.3 关于单克隆细胞株的筛选
        3.4 关于交叉反应
    4 小结
第五章 铜离子阻断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阻断ELISA方法的建立
        2.2 试剂盒的性能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酶标二抗中酶的选择
        3.2 关于待检样品的前期处理
        3.3 关于试剂盒性能的测定
    4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猪铜蓝蛋白的纯化、性质、功能及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铜蓝蛋白的研究概况
    1.2 铜蓝蛋白的结构
    1.3 铜蓝蛋白的生物合成
    1.4 铜蓝蛋白在机体中的分布及代谢
    1.5 铜蓝蛋白的性质与特性
    1.6 铜蓝蛋白的生理功能
        1.6.1 铜蓝蛋白的氧化酶作用
        1.6.2 铜蓝蛋白参与机体内铜的转运
        1.6.3 铜蓝蛋白参与机体铁代谢
        1.6.4 铜蓝蛋白与发育
        1.6.5 铜蓝蛋白的抗氧化作用
        1.6.6 铜蓝蛋白是急性期反应蛋白
        1.6.7 铜蓝蛋白是机体铜营养状态的指示蛋白
        1.6.8 铜蓝蛋白的营养作用
        1.6.9 铜蓝蛋白与疾病
    1.7 铜蓝蛋白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荣昌猪血清铜蓝蛋白的纯化及抑制动力学研究
        2.2.2 猪铜蓝蛋白对猪脑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的影响研究
        2.2.3 猪铜蓝蛋白对猪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2.2.4 猪铜蓝蛋白对小鼠机体抗氧化及Cu-ATP酶影响的研究
        2.2.5 猪铜蓝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
        2.2.6 铜蓝蛋白基因在荣昌猪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组织中表达研究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猪铜蓝蛋白的纯化及其抑制动力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荣昌猪铜蓝蛋白的分离纯化
        3.2.2 猪铜蓝蛋白的部分性质
        3.2.3 不同蛋白酶对铜蓝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2.4 猪铜蓝蛋白最适pH值及pH稳定性
        3.2.5 猪铜蓝蛋白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3.2.6 猪铜蓝蛋白酶促反应初速度
        3.2.7 猪铜蓝蛋白酶促反应米氏常数及最大反应速度
        3.2.8 效应物对猪铜蓝蛋白的影响
        3.2.9 两种有机酸对猪铜蓝蛋白酶的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
    3.3 讨论
        3.3.1 猪铜蓝蛋白的分离纯化
        3.3.2 猪铜蓝蛋白的性质
        3.3.3 各种效应物对猪铜蓝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第四章 铜蓝蛋白对猪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铜蓝蛋白对猪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的影响
        4.2.2 铜蓝蛋白对猪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4.2.3 铜蓝蛋白对猪T、B细胞增殖的影响
        4.2.4 铜蓝蛋白对猪T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8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铜蓝蛋白对仔猪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的影响
        4.3.2 铜蓝蛋白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五章 猪铜蓝蛋白的抗氧化作用及对铜--ATP酶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铜蓝蛋白对小鼠血浆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5.2.2 铜蓝蛋白对小鼠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2.3 铜蓝蛋白对小鼠肝组织中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影响
        5.2.4 铜蓝蛋白对小鼠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5.2.5 铜蓝蛋白对小鼠肝组织中铜—ATP酶的影响
        5.2.6 铜蓝蛋白对小鼠肝组织中—氧化氮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猪铜蓝蛋白对小鼠机体常规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5.3.2 猪铜蓝蛋白对小鼠体内铜--ATP酶的影响
        5.3.3 猪铜蓝蛋白对小鼠体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第六章 荣昌猪铜蓝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试剂
        6.1.2 试验方法与步骤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猪铜蓝蛋白基因的克隆
        6.2.2 猪铜蓝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
        6.2.3 猪铜蓝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
        6.2.4 聚类分析与进化树
    6.3 讨论
第七章 铜蓝蛋白基因在荣昌猪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的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与步骤
    7.2 结果与分析
        7.2.1 RNA的提取、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与检测
        7.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及目的基因与内标基因溶解曲线
        7.2.3 铜蓝蛋白基因在荣昌猪不同生长阶段脑、心等10种组织中表达
    7.3 分析与讨论
第八章 综合与小结
论文的创新点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Ⅰ T细胞亚群流式细胞仪检测图谱
附录Ⅱ 猪与14个其他物种铜蓝蛋白核酸序列比对图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课题情况
致谢

(4)氟灭酸正丁酯和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有机氟化学简介
    1.1 有机氟化合物的性质
        1.1.1 拟态效应
        1.1.2 电子效应
        1.1.3 稳定性
        1.1.4 亲脂性
    1.2 有机氟药物的种类
        1.2.1 抗生素类药物
        1.2.2 消炎镇痛药物
        1.2.3 含氟酶抑制剂
        1.2.4 抗肿瘤药物
        1.2.5 麻醉用药
        1.2.6 激素类药物
        1.2.7 抗精神病药物
        1.2.8 脑血管系统药物
        1.2.9 其他
    1.3 有机氟化学的发展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氟灭酸及其正丁酯的合成研究
    2.1 非甾体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2.1.1 解热镇痛药(Antipyretic analgesics)
        2.1.2.抗炎药(antiinflammatory Agents)
        2.1.2.1 水杨酸类
        2.1.2.2 毗唑酮类
        2.1.2.3 芳基烷酸类
        2.1.2.3.1 芳基和杂环芳基乙酸类
        2.1.2.3.2 芳基和杂环芳基丙酸类
        2.1.2.4 1,2-苯并噻嗪类
        2.1.2.5 N-芳基邻氨基苯甲酸类(灭酸类)
    2.2 乌尔曼缩合反应
        2.2.1 乌尔曼缩合反应的类型
        2.2.1.1 乌尔曼二芳基醚合成反应
        2.2.1.2 乌尔曼苯基邻氨基苯甲酸合成反应
        2.2.2 乌尔曼缩合反应的机理
        2.2.2.1 水溶液中乌尔曼缩合反应的机理
        2.2.2.2 非质子溶剂媒介中的乌尔曼缩合反应
    2.3 氟灭酸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2.3.1 概述
        2.3.2 氟灭酸的合成方法
        2.3.2.1 乌尔曼苯基邻氨基苯甲酸合成法
        2.3.2.2 N-芳基甲酰胺法
        2.3.2.3 间硝基邻卤苯甲酸法
        2.3.3 合成方法的比较
    2.4 氟灭酸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
        2.4.1 仪器和试剂
        2.4.2 色谱条件
        2.4.3 方法和结果
        2.4.3.1 线性关系实验
        2.4.3.1.1 标准溶液配制
        2.4.3.1.2 线性范围的测定
        2.4.3.2 样品测定
        2.4.3.3 回收率实验
        2.4.4 讨论
        2.4.4.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4.4.2 流动相的选择
        2.4.4.3 样品溶剂的选择
    2.5 氟灭酸合成工艺研究
        2.5.1 实验部分
        2.5.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5.1.2 实验操作
        2.5.2 结果与讨论
        2.5.2.1 以活性铜粉为催化剂
        2.5.2.2 铜盐催化剂
        2.5.3 氟灭酸的结构分析
        2.5.3.1 氟灭酸的IR
        2.5.3.2 氟灭酸~1HNMR谱图
        2.5.3.3 氟灭酸质谱(EI)
    2.6 羧酸类药物的结构修饰——成酯反应
        2.6.1 成酯修饰的作用
        2.6.2 羧酸类药物成酯修饰药物类型
        2.6.3 成酯反应影响因素
        2.6.3.1 成酯试剂化学结构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2.6.3.1.1 羧酸及其衍生物RCOA的化学结构的影响
        2.6.3.1.2 羟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2.6.3.2 反应条件的影响
        2.6.3.2.1 温度对酯化速度的影响
        2.6.3.2.2 质子对酯化速度的影响
        2.6.3.2.3 用量比和移去副产物的影响
    2.7 氟灭酸正丁酯合成工艺研究
        2.7.1 氟灭酸正丁酯合成工艺研究
        2.7.1.1 实验部分
        2.7.1.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7.1.1.2 实验操作
        2.7.1.2 色谱分析
        2.7.1.3 结果与讨论
        2.7.2 氟灭酸正丁酯的结构分析
        2.7.2.1 氟灭酸正丁酯红外谱图IR
        2.7.2.2 氟灭酸正丁酯核磁共振氢谱~1HNMR
        2.7.2.3 氟灭酸正丁酯质谱MS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吩噻嗪类含氟有机药物中间体的合成研究
    3.1 前言
    3.2 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抗精神失常药
        3.2.1 吩噻嗪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3.2.2 吩噻嗪类药物的合成
    3.3 氟灭酸的脱羧
        3.3.1 脱羧反应方法研究进展
        3.3.2 氟灭酸脱羧的反应机理
        3.3.2.1 芳香酸脱羧
        3.3.2.2 氟灭酸的脱羧的反应机理
        3.3.3 氟灭酸的脱羧工艺研究
        3.3.3.1 实验部分
        3.3.3.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3.3.1.2 实验操作
        3.3.3.1.3 色谱条件
        3.3.3.2 结果与讨论
        3.3.4 氟灭酸脱羧产物的结构分析
        3.3.4.1 脱羧产物的红外谱图IR分析
    3.4 2-三氟甲基吩噻嗪的合成
        3.4.1 实验部分
        3.4.1.1.实验仪器和试剂
        3.4.1.2 实验操作
        3.4.1.3 色谱条件
        3.4.2 结果与讨论
        3.4.3 2-三氟甲基吩噻嗪的结构分析
        3.4.3.1 2-三氟甲基吩噻嗪红外谱图IR
    3.5 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合成
        3.5.1 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合成的缩合反应机理
        3.5.2 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合成工艺研究
        3.5.2.1 实验部分
        3.5.2.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5.2.1.2 实验操作
        3.5.2.2 结果与讨论
        3.5.3 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的结构分析
        3.5.3.1 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的IR
        3.5.3.2 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的~1HNMR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感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5)魟鱼软骨多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魟鱼软骨多糖结构的研究
        第一节 魟鱼软骨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1 仪器与试剂
        2 提取、分离与纯化
        3 总糖含量测定
        4 蛋白含量测定
        5 乙酸纤维素膜电泳
        6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魟鱼软骨多糖活性部位的检测
        1 仪器
        2 胶原酶抑制实验
        3 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第三节 魟鱼软骨多糖RCGⅠ结构分析
        1 仪器与试剂
        2 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3 单糖组成分析
        4 部分酸水解
        5 甲基化分析
        6 ~(13)C-NMR分析
        7 IR分析
        8 结论
        9 讨论
        第四节 魟鱼软骨多糖RCGⅡ结构分析
        1 仪器与试剂
        2 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3 单糖组成分析
        4 部分酸水解
        5 甲基化分析
        6 ~(13)C-NMR分析
        7 IR分析
        8 结论
        9 讨论
        第五节 魟鱼软骨多糖成分的含量及鉴别测定
        1 仪器与试剂
        2 氨基己糖含量测定及其鉴别测定
        3 己糖醛酸的含量测定及鉴别测定
        4 硫酸基含量测定
        5 硫酸基/羧酸基比值测定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缸鱼软骨多糖制备工艺的研究
        第一节 提取溶剂的考察
        1 仪器与试剂
        2 前处理
        3 三种提取方法的工艺流程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节 稀碱法提取条件的考察
        1 仪器与试剂
        2 提取条件正交试验设计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魟鱼软骨多糖制备酶解工艺的考察
        1 酶解正交试验设计
        2 正交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魟鱼软骨多糖制备盐解工艺考察
        1 盐解温度的考察
        2 盐解时间的考察
        3 讨论
        第五节 魟鱼软骨多糖制备双吸附工艺考察
        1 活性炭处理方法的最佳方法考察
        2 活性炭用量的考察
        3 双吸附温度的考察
        4 讨论
        第六节 魟鱼软骨多糖醇沉工艺的考察
        1 影响醇沉效果的因素
        2 结果
        3 讨论
        第七节 最佳制备工艺的确定
        1 最佳制备工艺的确定
        2 工艺说明
        第八节 魟鱼软骨多糖的质量标准
        1 一般检查
        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3 含量测定
        第九节 糖醛酸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1 仪器与试剂
        2 测定条件的考察
        3 方法学考察
    第三章 魟鱼软骨多糖注射液的研究
        第一节 魟鱼软骨多糖注射液制备工艺
        第二节 魟鱼软骨多糖注射液质量标准
第三部分
    第四章 魟鱼软骨多糖的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魟鱼软骨多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第二节 魟鱼软骨多糖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魟鱼软骨多糖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形成的影响
        第四节 魟鱼软骨多糖对高血脂大鼠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个人简历

四、乙酸铜浊度试验对肝功能测定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效果研究[D]. 刘松. 辽宁大学, 2017(03)
  • [2]抗重金属铜离子mAb的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孙勇. 河南科技学院, 2016(08)
  • [3]猪铜蓝蛋白的纯化、性质、功能及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D]. 李前勇. 西南大学, 2010(08)
  • [4]氟灭酸正丁酯和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的合成研究[D]. 雷小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06(03)
  • [5]魟鱼软骨多糖的研究[D]. 朱丹. 辽宁中医学院, 2004(01)
  • [6]乙酸铜浊度试验对肝功能测定的初步研究[J]. 何子贵. 海南卫生, 1977(04)
  • [7]特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告[J]. 吴孟超,陈汉. 中华外科杂志, 1977(01)

标签:;  ;  ;  ;  ;  

醋酸铜浊度法测定肝功能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