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作文应试指导

小学生活作文应试指导

一、小学生命题作文的应试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陶玉婷[1](2013)在《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习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作文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来,新模式的小学习作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但是在作文习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内容不具体,情感不真实,是我国小学作文习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教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针对小学作文课堂教学已有了大量的研究,但却忽视了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在作文习作中的重要性。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作文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作文文本的分析,借鉴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顶岗实习阶段的实践经验来探究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习作的现状问题,试图提供对改进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有效的参考意见。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阐明了研究的缘起,分别对国内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习作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评述,并对基于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确定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并在理论依据的指导下,确定了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第二部分,基于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习作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了习作内容、习作情感、习作兴趣及习作评语四个维度,通过对作文分析法和访谈法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习作中存在习作内容匮乏,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习作虚假,缺少童真童趣,缺乏真情实感;模仿抄袭现象严重,习作兴趣缺乏;个性化评语缺失,习作评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四方面的问题及对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三部分,在前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四个维度提出了改进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习作的有效实施的对策,即观察体验生活,探究生活源泉;丰富情感体验,表达真情实感;拓展习作技巧,提高习作兴趣;重视作文评语,引导学生情感价值观。

黄真金[2](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罗向楠[3](2019)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半命题作文”教学方法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B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作文的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对于小学作文应当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改进作文命题形式,少写命题作文”。1“半命题作文”是正介于全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作文形式,其特点是:题目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去补充。2“半命题作文”对学生写作既有限制却又不失开放,对于小学生练习写作尤为适合。为使研究深入、真实,本人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B小学“半命题作文”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分析了“半命题作文”在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有针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同时,根据教育学科、心理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半命题作文””的教法和学法提出建议,以期使小学语文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到“半命题作文”为学生的作文学习带来的益处,从而促进教师“半命题作文”教学能力的提升,也使小学生“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本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提出了本研究的选题来源及选题依据,说明本研究的研究价值及理论基础,阐明文献综述以及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提出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以及创新之处,并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是本研究的调查情况,通过教师访谈、学生问卷、课堂观察以及文本分析的方法了解呼和浩特市新城区B小学“半命题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现状。再次,分析了“半命题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何优势,又存在哪些不足以及问题的原因。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本人看到了B小学在“半命题作文”教学中已取得的成果:教师已经意识到“半命题作文”中写作要求和提示语、补题方面的局限性,且对“补题”教学环节比较重视;学生在“半命题作文”写作时具有较大的写作自由,且写作内容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也发现,B小学在“半命题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审题教学和选材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半命题作文”教学方法上还不够灵活;学生则是在补题时思维趋同,缺少创新,在选材上缺乏灵活性等。第四,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与改进建议。即教师要重视“半命题作文”中各个环节的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要对学生在“补题”、“选材”上多加指导。

刘中黎[4](2010)在《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 ——以大陆地区为中心》文中提出自现代语文教育诞生一百余年来,人们为了解决其中的母语写作教学难题,破解语文教育成效“少、慢、差、费”的困境,曾先后将日札写作引入了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企图籍此推动学生自由而主动地作文,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但是,由于人们疏于对日札写作史上的日札写作经验、语文教育史上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的典型个案,以及历史上零散、琐碎却不乏真知灼见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观念进行系统的评析和整理,因而导致了我国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理论很不成熟。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广大语文教师所积极开展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活动,无疑就带有了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国语文教育界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活动已出现了种种不良倾向,如日札写作作文化、日札写作道德化、日札写作隐私化、日札写作的强制化与非自由化等。可以说,这些倾向已严重偏离了日札写作的本性,极大局限了日札写作教育教学价值的充分发挥。为了促进日札写作教育教学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前进,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百年来的日札写作经验、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的典型个案、历史上零散琐碎却不乏真知灼见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观念进行系统的评析和整理,将其纳入中国日札写作史和语文教育理论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考察,以深入总结和归纳日札写作的性质、目的、分类、育人的内在机制,以及开展日札写作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等。总之,吸取经验、借鉴教训,努力建立中国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的理论观念及教学方法体系,以促使当代中国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由盲目性向科学性转变。经过对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教学的研究,我们认为:日札是一种私人写作、不是私密写作,是作者基于自身的资禀、经验、修养,以自己为中心,从个人眼光来记载每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这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写作行为,这种行为反过来必然促进个人眼光的发展、个人经验的丰富、个人修养的变化、个人立场的确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作者基于自身经历、经验、立场,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观念认识体系。通过这样的日札写作,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良个性的人。同时,日札写作又有强烈的自我教育功能,它可以引导自我从自身参与人类社会实践之需要的视角思考问题,引导自我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高度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日札写作就对生命中的个性意识、直觉本能、敏活灵机、极富本性的心灵世界产生一定的规范和训教功能,从而又把个性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可以说,重点而全面地促进人的成长是日札写作教育的根本价值。日札写作虽有多方面的积极价值,但也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为了充分发挥其积极价值又避免负面效应,语文教师(或家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阅读、批改和指导学生的日札写作,这是非常必要的。日札写作是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在母语写作教学问题上存有严重失误,最严重的失误是将“写作”、“文章”、“作文”、“自由写作”(如日札)等四大范畴混为一谈,导致了我国的母语写作教学目标模糊、范畴不分、笼而统之,并因而成效低下。我以为,只有明确这四大范畴的区别及各自的任务,使日札写作与作文教学分工合作、各施其长、互济共生,将做人的训练与作文的训练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给推进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全社会还必须从民主、法制、文化等层面营造一个自由、多元、宽容,能充分保护人的私人空间,尊重和欣赏人的生命体验、自我价值与个性意识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一个非道德化、非意识形态化的写作评价机制,这才能为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的健康发展培植适宜的“土壤”和创造宽松的成长空间。在进行具体的日札写作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还必须处理好目的宗旨、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艺术、写作训练等五方面的相关问题。

裘珏馨[5](2020)在《“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文中提出写作是摆在语文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而作文大赛作为鼓励学生写作的一种途径,值得我们给予些许关注。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开作文大赛之先锋”并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之上。恰逢“‘新概念’作文大赛”步入第三个十年,首先将“‘新概念’作文大赛”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探究其产生背景及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以期对其进行历史分期,并归纳总结整体特征,进而获得宏观印象。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命题以及参赛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由表及里探索“‘新概念’作文大赛”所倡导的理念,在冷静客观的沉思中明确其价值指向,以期对作文教学深层次问题——即祛除公共话语、伪话语,有所启迪。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初步完成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扫描与透视,将其发展轨迹归为异军突起(1999-2003)、受到冲击(2004-2008)、遭遇瓶颈(2009-2013)以及寻求突破(2014-至今)四个阶段,将其整体特征归为:坚守初心·谋求突破、市场利益·文人情怀、升学捷径·精神家园、沧海一粟·聚沙成塔。第二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该部分主要聚焦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二十年来的复赛命题,将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具体为: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将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初戴镣铐,过犹不及”,具体为: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将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限制转向,以求平衡”,具体为: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将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命题总特点归为“谨慎尝试,稳中求变”,具体为: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第三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该部分首先从思维、表达、体验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借此分析各阶段作品特点,认为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作品特点为: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作品特点为: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作品特点为: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表达情感。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作品特点为: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第四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该部分基于前三章的铺垫,从关注思维、关注表达、关注体验三个维度展开对价值指向的论述。第五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该部分从作文命题、学生写作、语文教师、赛事举办四个维度具体展开论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在大量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对“‘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历时性分段并完成各阶段命题特点与作品特点的共时性总结,以此探析其价值指向,并试图获得对当下作文教学的现实启迪。

周一贯[6](2001)在《作文教学“新概念”:让思想冲破牢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吕慈仙[7](2018)在《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既是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机制,也是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自致性因素是现代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教育期望对人力资本的获得具有直接、稳定和有效的解释力。长期以来我国宏观社会结构、城乡户籍制度以及难以逾越的异地升学障碍等都导致了随迁子女等弱势群体处于高度边缘化的生存状态,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教育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始终处在阶层再生产的阴影之下。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无疑增强了群际边界的可渗透性,向随迁子女传递着“只要我努力,就有机会进入另一个群体”的信念,为他们提供了建立良好教育期望的契机,进而有利于提升我国劳动力人口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也有利于阻断弱势群体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本研究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和生态系统论的理论框架,分别从微观(个体)、中观(家庭、学校)和宏观(社会)层面来探究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选取处于异地高考政策“率先突破型”省份中的初高中随迁子女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定量研究的实证数据,借助SPSS和AMOS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个体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资本、学校阶层隔离、社会歧视知觉与教育期望关系上的调节作用。同时对随迁子女及其家长、老师进行深度访谈和命题作文的定性调研,以更好的解释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调查研究发现:(1)随迁子女教育期望总体状况良好,异地高考政策认同总体状况一般,且在性别、户籍流动类型、就读学校类型、居住地人员结构、现居住城市时间等方面具有显着差异性。(2)在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部分维度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在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教育期望各维度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3)异地高考政策认同能够在个体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资本、学校阶层隔离、社会歧视知觉与教育期望的关系上产生调节作用,它增强了个体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资本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正向影响,削弱了学校阶层隔离、社会歧视知觉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负向影响。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教育期望的影响存在以下作用机制:“户籍融合”的制度机制、“以考促学”的文化机制以及“正义原则”的补偿机制。针对异地高考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消除阻碍异地高考的制度性因素;协调异地高考相关群际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完善异地高考政策的配套措施。针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应帮助随迁子女尽快适应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开展“一对一”帮扶,提高其学业成绩,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教育期望。(2)随迁子女家庭在难以迅速提高其家庭经济文化水平的背景下,多与学校、其他学生家长交流,提高父母的教育参与和教育代际闭合程度,促进其家庭社会资本与教育期望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3)改善学校整体上的不平等状况,消除学校内的阶层隔离,让随迁子女能够更多的接触城市子女,在一个融合、平等的多阶层学校环境中成长。(4)随迁子女的社会歧视知觉主要来自于制度性歧视,如户籍隔离引起的升学不平等。

张树统[8](2015)在《基于混合网络的移动写作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移动科技快速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在写作教学方面,很多教师尝试了用Moodle、Wiki、博客等写作平台来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但专门支持小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写作和交互的平台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结合移动智能终端在便携性和多媒体方面的优势,构建基于真实情境的移动写作平台,促使学生在同伴的互动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协作学习,改善写作水平。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概述与小学写作教学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写作心理学部分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中有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写作心理学中包含思维加工作文过程模型和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2.对移动写作平台的需求进行收集与分析。需求收集主要从三个领域获取,一是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小学作文现状的分析;二是语文教育专家或特级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总结;三是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写作(包括写话与习作)部分的总体要求和建议。并利用相关理论对上述的需求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移动写作平台的真实需求。3.平台的功能模块和服务程序设计。有关平台写作的功能模块,从观察方法与策略、词句素材积累、作文训练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包括观察志、随手记、训练营三个主要模块,模块下面在根据具体需求设计不同的细化功能。有关平台服务功能模块,主要考虑脱离中心服务器的服务设计,通过无线WiFi局域网提供移动写作终端的相互访问和交互服务,降低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好的支持真实情境下学生的写作和交互。4.移动写作平台功能实现。依照平台功能模块和系统架构的设计,进行基于Android移动开发平台的实现。核心的功能包括不同写作形式的表现(以命题作文为例)、图片的异步加载机制、网络学伴的寻找与交互功能。

刘光成[9](2010)在《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文中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究作文命题艺术,做到命题恰当是作文的关键。作文命题体现命题者的教育思想,命题的科学与否,反映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次作文的成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快慢,并最终决定学生作文素养的高低。在语文能力测评中,作文命题的质量还关系到它的选拔和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作文命题,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当下实施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我国的考试文化,提高考试作文命题水平,从而丰富我国的考试理论宝库。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文章写作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辉煌的文学创作时期,产生过众多文章大家,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扎实的基础性作文训练有关,或者说与作文命题有关。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历程已逾百年。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波澜起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本论文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四个方面:(1)梳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2)揭示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阶段特征;(3)探寻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变革原因;(4)总结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构想。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中学作文命题的不同特点,本论文把百年中学作文命题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承绪与变革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中国的语文教育掀开了历史新篇章,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近代作文教育史的重要转折点。1904至1919这十五年时间,属于我国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期。由于根深蒂固的古AI写作作教育传统与科举文章命题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着传统科举文章命题的轨道作惯性运行,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曙光初现。在“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科举文章命题的有力矫枉,“实用”思想逐渐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主导思想。在清末民初的一些重要教育法规中,中学作文命题的“实用”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现,而在当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二是探索与定型期。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十年时间,是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中国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契机。语文教育界的有时之士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批评的过程中,也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开展摆脱作文训练随意、混乱局面,寻求作文命题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创建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中学作文命题趋向科学与实用。命题内容较为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抒写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关心人民大众的福祉和疾苦,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成为命题主旋律;命题文体日趋成熟,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主要文体。三是波折与重创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与过去相比,新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度为语文教育带来了空气活跃的新气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文命题无计划、无序列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教育大革命”的兴起,中学作文教学又被生硬地套上了政治评判标准,虽然不乏有识之士呼吁,但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作文教学的政治倾向并没有根本扭转,中学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在“外在工具价值(文)”和“内在思想价值(道)”两端徘徊。“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文教学完全沦陷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学生作文大多是以“革命”和“造反”为主题的“大字报”式的文章,结构单一,格式呆板,近乎千篇一律,中学作文命题实践走入了死胡同。四是回归与创新期。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打碎精神枷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创业腾飞。社会结构的调整,文化思想的转型,教育理论的发展,写作理论的创新,促使中学作文命题逐步从政治舞台上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到写作主体上来。中学作文命题开始注意激发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命题方式趋向灵活多样,学生作文从单一应景的书写载体逐步演变为多姿多彩的心灵窗口。21世纪前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作文命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开放、多元、丰富,“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等“人本”作文教学理念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猎猎飘扬的旗帜。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上述四个时期的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样式也各具情态,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大致演进轨迹:一是命题内容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性”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二是命题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作文命题的类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作文文体也由单一的政论文向应用文、叙述文演进,今天学生的作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和文学体裁。第二,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绝不是偶尔的,每一道题目都是特定思潮下的产物,每一阶段作文命题呈现出的特点,都与特定阶段下的语文教育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百年中学作文命题,交错存在和发展着的三种语文教育思潮对作文命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完整地演绎了语文教育思潮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进,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百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反复。当今的中学作文命题似乎又有向第二时期回归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一种单纯循环,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种有益反思。第三,新世纪的中学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这是中学作文命题发展规律使然,同时也是由制约其发展变化的语文教育思潮所决定的。但是,如何在中学作文命题中落实“以人为本”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展望中学作文命题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本语文教育思潮下的中学作文命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发学生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时,我们也坚信,作文命题只要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作文终将成为人生的第一等快事,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心灵,并为此奉献出他们神圣的创意。

吴传刚[10](2019)在《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古以来各国都有对于教师标准的关注,但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则是在教师专业化研究背景下展开的。到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我国对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21世纪初开始的,但发展较快,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特别是201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及中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基本要求,正式开启了教师专业标准改革之路。这里选取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的梳理与比较,分析探求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标准,并寻找教师“标准”发展的历史逻辑及现实规律,探求专业化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及完善策略。研究中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搜集了我国自1896年开始至2019年的我国关于中小学教师标准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比较借鉴了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的教师标准发展中的基本经验。调查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情况。从中发现了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存在诸如工具理性过强人文关怀不足、对时代新要求反映不足、对在职教师要求不足、对新技术应用要求不足等问题。并依据人本理论、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从丰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职前职后层次结构、保障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作用发挥、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水平四个方面的策略来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二、小学生命题作文的应试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生命题作文的应试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习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1. 语文在人的发展中的意义
        2. 作文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3.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作文习作的时代要求
        4. 作文写作中的现实问题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 小学生高年级命题作文的以往相关研究分析
    (三)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四)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 概念界定
        2. 理论依据
    (五) 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1. 研究方法
        2. 研究过程
二、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习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教学的现状
        1. 习作内容
        2. 习作情感
        3. 习作兴趣
        4. 习作评语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及分析
        1. 习作内容匮乏,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悟
        2. 习作虚假,缺少童真童趣,缺乏真情实感
        3. 模仿和抄袭现象严重,习作兴趣缺乏
        4. 个性化评语缺失,习作批改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改进小学高年级命题习作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 观察体验生活,探究生活源泉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 搜集、积累素材能力的培养
    (二) 丰富情感体验,表达真情实感
        1. 营造习作环境,优化习作心理
        2. 描绘真实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三) 拓展习作技巧,提高习作兴趣
        1. 培养内在动机,激发自作兴趣
        2. 注重习作模仿,进行基本功训练
    (四) 重视作文评语,引导学生情感价值观
        1. 鼓励为主,增强学生习作信心
        2. 个性化评语为主,更新小学习作评价观
结语
参考文献A
附录B
致谢

(2)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3)小学高年级语文“半命题作文”教学方法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B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选题来源
        2.选题依据
    (二)研究价值和理论基础
        1.本研究的价值
        2.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1.我国学者对“半命题作文”概念界定研究的概述
        2.我国学者对“半命题作文”特点研究的概述
        3.我国学者对“半命题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的概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观察法
        4.文本分析法
    (五)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之处
        1.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六)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
        1.命题作文
        2.话题作文
        3.“半命题作文”
    (七)半命题作文的特点与意义
一、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B小学高年级“半命题作文”教学方法的调查
    (一)调查情况简介
        1.调查对象的选择和简介
        2.调查工具的研制和简介
        3.调查方法和调查过程简介
    (二)B小学“半命题作文”教师教的方法调查情况
        1.B小学五年级“半命题作文”教学情况的整体调查
        2.教师“半命题作文”中“审题”教学方法使用情况的调查
        3.教师对“半命题作文”教的方法基本情况的调查
    (三)B小学“半命题作文”学生学的方法调查情况
        1.学生“半命题作文”学的情况调查
        2.学生半命题作文“审题”学习方法的调查
        3.学生半命题作文“补题”学习方法的调查
        4.学生“半命题作文”“选材”学习方法的调查
二、对新城区B小学“半命题作文”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一)B小学教师“半命题作文”教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1.教师在“半命题作文”中教的方法的优势
        2.教师在“半命题作文”中教的方法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二)B小学学生“半命题作文”学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1.小学生在“半命题作文”中学的方法的优势
        2.小学生在“半命题作文”中学的方法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三、对“半命题作文”教学方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与改进建议
    (一)“半命题作文”教学方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教师“半命题作文”教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小学生“半命题作文”学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二)改进“半命题作文”教学方法的建议
        1.对小学教师“半命题作文”教法方面的建议
        2.对小学生“半命题作文”学法方面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4)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 ——以大陆地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动机和目的
    二、研究的范畴和内容
    三、研究的方法、手段、技术路径、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四、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五、研究的客观困难与存在的局限
第二章 中国日札写作教育概论
    第1节 中国日札写作教育的缘起
    第2节 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指导观念的演化
第三章 中国现代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
    第1节 概说(清末民初至20世纪40年代末)与典型教学个案评析
    第2节 代表性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观研究
        2.1 用生命引导生命以人格感染人格:梁启超的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观
        2.2 于思想草稿中熔巨着从自传材料里炼华章:胡适的日札写作与教学观
        2.3 以私人写作为旨归从名家日札集教例:鲁迅的日札写作观及写作教材编写观
        2.4 把文学性引入日记于记载前力求创造:郁达夫的日记写作与教学观
        2.5 画龙若点睛佳境自可期:夏丐尊、叶圣陶的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观
        2.6 以美感为本以解放为本以日札为本:黎锦熙的写作教学及日札写作教学观
        2.7 从日常生活中树立艺术家看事物的眼光:朱光潜的日札写作与教学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当代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
    第1节 概说(20世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
    第2节 概说(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与典型教学个案评析
    第3节 代表性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观研究
        3.1 走向民主、科学的日记写作教育:魏书生的日记写作教育与教学观
        3.2 牧养言语野性发展优良个性:潘新和的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从本研究出发对母语写作教育教学的思考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诞生背景
        1.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2.高校紧缺“文科后备人才”
        3.作文教学误入歧途
    (二)“‘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分期
        1.异军突起(1999-2003)
        2.受到冲击(2004-2008)
        3.遭遇瓶颈(2009-2013)
        4.寻求突破(2014-至今)
    (三)“‘新概念’作文大赛”整体特征
        1.坚守初心·谋求突破
        2.市场利益·文人情怀
        3.升学捷径·精神家园
        4.沧海一粟·聚沙成塔
二、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
    (一)异军突起期(1999-2003):别具一格,耳目一新
        1.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
        2.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
        3.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
        4.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
    (二)受到冲击期(2004-2008):初戴镣铐,过犹不及
        1.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
        2.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
        3.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
        4.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
    (三)遭遇瓶颈期(2009-2013):限制转向,以求平衡
        1.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
        2.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
        3.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
    (四)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谨慎尝试,稳中求变
        1.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
        2.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
三、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
    (一)构建分析框架
        1.思维:强调创造
        2.表达:追求独特
        3.体验:拥抱真实
    (二)异军突起期(1999-2003):万象俱新
        1.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
        2.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
        3.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
        4.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
    (三)受到冲击期(2004-2008):问题暴露
        1.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
        2.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
        3.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
        4.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
        5.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
    (四)遭遇瓶颈期(2009-2013):急速调整
        1.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
        2.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
        3.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
        4.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
        5.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情感表达
    (五)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稳步前行
        1.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
        2.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
        3.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
        4.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
四、“‘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
    (一)关注思维,以“新”创造于世界
        1.鼓励想象力腾飞,激发创造性思维
        2.多样化命题解读,培养发散性思维
        3.追寻文章独特视角,打破思维定势
    (二)关注表达,以“我”推之于世界
        1.不拘泥于文本形式,服务于表达需求
        2.肯定自身语言能力,以模仿催生创新
        3.为世界个性化作注,不惧怕与众不同
    (三)关注体验,以“心”感知于世界
        1.感性洞察理性穿透,遇见客观世界
        2.虔诚剖析反求诸己,充盈主观世界
        3.沉浸体悟文字之乐,畅游语言世界
五、“‘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
    (一)作文命题:奋力激起思维火花
        1.注重命题内在可延展性,合理平衡限制开放
        2.注重命题来源趣味多元,触发学生表达欲望
        3.审慎对待命题价值引导,注重命题主体视角
    (二)学生写作:力图彰显飞扬活力
        1.自主拓宽阅读视野,敏锐洞察周遭世界
        2.极力捕捉倾吐欲望,体验畅所欲言之乐
        3.以文会友交流共进,自由审评反复修改
    (三)语文教师:搭建自由表达平台
        1.创设良好写作氛围,吸引学生勤写乐写
        2.评价标准动态多元,珍视学生个性话语
        3.下水作文平等交流,提升作文指导水平
    (四)赛事举办:侧面鼓舞写作激情
        1.全面提升办赛水平,着力扩大赛事影响
        2.趣味比拼随堂而练,专题比武强化要点
        3.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有效反馈共促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届复赛试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概念阐述与辨析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工具
第二章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理论构建
    第一节 文化再生产与教育期望
    第二节 教育期望的生态系统构建
    第三节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概念与维度
    第四节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与教育期望的关联
第三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与教育期望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研
    第二节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个体层面对教育期望影响机制的探究
    第一节 学业成绩与自证效应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家庭层面对教育期望影响机制的探究
    第一节 家庭社会资本概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学校层面对教育期望影响机制的探究
    第一节 学校阶层隔离概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社会层面对教育期望影响机制的探究
    第一节 社会歧视知觉概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节 异地高考政策的建议与对策
    第三节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建议与对策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基于混合网络的移动写作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学习平台研究
        1.2.2 写作平台研究
        1.2.3 基于真实情境的写作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简介
    2.1 概念界定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2.2.1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2.2.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3 写作心理理论基础
        2.3.1 思维加工作文心理模型
        2.3.2 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写作平台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方法与工具
    3.2 需求收集与分析
        3.2.1 实际教学中的写作现状分析
        3.2.2 语文教育专家写作教学思想总结
        3.2.3 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指导建议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写作平台设计
    4.1 平台总体设计
        4.1.1 基于C/S结构
        4.1.2 平台架构
        4.1.3 功能结构
    4.2 平台各模块功能设计
        4.2.1 观察志模块
        4.2.2 随手记模块
        4.2.3 训练营模块
        4.2.4 注册登录模块
        4.2.5 网络学伴模块
        4.2.6 系统设置模块
    4.3 平台服务设计
        4.3.1 服务模式结构
        4.3.2 脱离中心服务器服务方案设计
        4.3.3 数据通信设计
    4.4 平台UI设计
        4.4.1 UI整体风格
        4.4.2 色彩与图标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平台主要功能实现
    5.1 开发环境
        5.1.1 系统开发环境
        5.1.2 Android开发环境搭建
        5.1.3 Android开发设备和辅助工具
    5.2 基类的设计与实现
        5.2.1 初始化类
        5.2.2 SQLite操作类
        5.2.3 局域网操作类
        5.2.4 服务提供类
    5.3 功能模块关键功能实现
        5.3.1 命题作文模块
        5.3.2 异步加载图片
        5.3.3 网络学伴模块
    5.4 测试总结
        5.4.1 功能测试
        5.4.2 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一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1904-1919)
    第一节 发轫之前的科举文章命题
        一、科举文章命题的主要特点
        二、科举文章命题的演变轨迹
        三、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启示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一、停科举与科举文章命题之终结
        二、定学制与中学作文命题之发韧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传统承绪
        一、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特点
        二、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原因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一、教育法规对作文命题的实用规范
        二、中学作文命题践行上的实用变化
    第五节 承绪与变革背后指导思想
        一、"经世致用"思想
        二、"中体西用"思想
第二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1919-1949)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一、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三、文章写作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直接动因
        一、作文教学的弊端
        二、作文载体的变化
        三、教育制度的支撑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
        一、中学作文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二、中学作文命题要领的理论探讨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一、春晖中学作文命题实践
        二、扬州八中作文命题实践
    第五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基本定型
        一、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基本定型
        二、中学作文命题参照与范例的基本定型
        三、中学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基本定型
第三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与重创(1949-1978)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转变的文化教育背景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二、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第二节 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缓慢发展
        一、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主要问题
        二、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教育革命前后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
        一、中学作文教学文道关系的反复
        二、中学作文命题政治意识的凸显
        三、中学作文命题科学体系的新构
    第四节 文化革命期间中学作文命题的重创
        一、语文教材作文命题的政治化
        二、中学作文命题实践的政治化
第四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回归与创新(1978年至今)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思想背景
        一、文化思想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二、教育思想从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三、写作理论从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第二节 新时期前20年中学作文命题的生活回归
        一、中学作文命题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二、中学作文命题改革实验蓬勃发展
        三、中学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向科学
        四、中学作文训练考核命题贴近实际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个性张扬
        一、人文论倡导与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回归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作文命题的人本规范
        三、作文训练与考核、竞赛命题的创新变革
第五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百年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历史反思
        一、中学作文命题与社本语文教育思潮
        二、中学作文命题与知本语文教育思潮
        三、中学作文命题与人本语文教育思潮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客观认识中学作文命题的功用价值
        二、正确领悟中学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三、切实把握中学作文命题的原则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资格”与“教师资格认证”
        (四)“中小学教师”与“教师专业标准”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拟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
    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
    二、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三、关于教师资格的研究
    四、关于文献的评价
第二章 稽古鉴今:我国中小学教师标准的历史演进
    一、清末时期的教师标准
    二、民国时期的教师标准
    三、新中国时期的教师标准
    四、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一)“标准”可以消解教师教育发展中的矛盾争议
        (二)标准中彰显我国文化特色
        (三)“标准”体现传承的价值
    五、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第三章 稽外鉴中:德法美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一、德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一)德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二)德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二、法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一)法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二)法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三、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二)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四、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一)日本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二)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五、德法美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丰富标准内容
        (二)形成标准体系
        (三)尊重本土文化
        (四)发展信息技术
第四章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工作状态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工具与方法
        (三)样本的选择与数据采集
        (四)调查结果的总体概况说明
    二、基于调查、历史、国际比较发现教师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标准中工具理性过强,人文关怀不足
        (二)现行教师专业标准未反映出时代进步对教师的新要求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层次划分不够清晰
        (四)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教师掌握新信息技术的要求不足
        (五)教师专业标准监控制度缺失
第五章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理论研究层面
        (一)缺乏对教师生命关怀的理论研究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标准一致性研究缺乏
    二、专业标准制定的实践层面
        (一)未能全面遵循专业标准的制定原则
        (二)一体化的监督体系尚未形成
        (三)教师专业标准未能引导制度形成稳定的结构
第六章 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策略
    一、明确目的、科学定位,标准中体现对教师生命的关怀
        (一)深刻理解教师的“职业性”与“存在性”,彰显教师生命价值
        (二)构建“温暖”的教师专业标准,让教师拥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完善结构、丰富内容,构建教师专业标准的完整框架
        (一)依据教师专业结构完善教师专业标准结构框架
        (二)建立分级的教师专业标准
        (三)确立教师专业标准基本框架,动态更新专业标准内容
    三、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确保教师专业标准的先进性
        (一)提升教师专业标准的时代先进性
        (二)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师专业标准
        (三)建立中国化的教师专业标准
    四、学科支撑、有效监控,为教师专业标准应用提供保障
        (一)推动学科建设为教师专业标准确立提供基础条件支撑
        (二)建立专业标准的监控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小学生命题作文的应试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习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陶玉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8)
  • [2]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3]小学高年级语文“半命题作文”教学方法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B小学为例[D]. 罗向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4]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 ——以大陆地区为中心[D]. 刘中黎.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5]“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D]. 裘珏馨.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作文教学“新概念”:让思想冲破牢笼[J]. 周一贯. 江西教育, 2001(Z1)
  • [7]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D]. 吕慈仙. 厦门大学, 2018(12)
  • [8]基于混合网络的移动写作平台设计与实现[D]. 张树统.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1)
  • [9]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 刘光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10]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D]. 吴传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小学生活作文应试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