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伸对涤纶短纤维棉结形成的影响

牵伸对涤纶短纤维棉结形成的影响

一、聚酯短纤维中牵伸对棉结形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覃燕杰[1](2021)在《0.89 dtex超有光缝纫线涤纶短纤维生产工艺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开发高强细旦超有光缝纫线,本文阐述了纺丝冷却工艺、后加工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3392喷丝板,纺丝温度在288~293℃,吹风距离为65 mm,牵伸总倍率为3.30~3.35、降低回缩比为0.928时,可以生产出断裂强度6.10 cN/dtex左右,断裂伸长率22.0%左右、膨松性能较高的0.89 dtex超有光缝纫线。

杨童童,李世君,刘峰,贾君君,李娜,雷青松[2](2020)在《阻燃用聚酯纤维的性能及其纺纱工艺探究》文中提出通过对阻燃聚酯纤维性能及其纺纱试验工艺的分析和探究,讨论了盖板速度、粗纱捻系数和细纱捻度对纺纱试验运行和成纱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阻燃聚酯纤维的回潮率、比电阻以及拉伸性能均比普通聚酯纤维低,通过纺纱试验,表明阻燃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可纺性。棉条质量随盖板速度的升高而得到改善,粗纱条干均匀性和细纱断裂强度均随粗纱捻系数的增大而增大,粗纱绒板花随粗纱捻系数的改变有较大的波动。细纱捻度对成纱质量(条干均匀度、机械性能和纱线摩擦系数)有较大的影响。

丁慧慧[3](2020)在《负离子功能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空气负离子对人体有着特殊的功效,被誉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和生长素”。但随着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越来越低,严重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开发一种能够释放空气负离子的功能织物,尤其是与人体密切关联的服用织物,成为纺织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价值。本课题在充分论述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选取电气石粉为负离子添加剂,选取纯棉针织物为基布,运用二浸二轧工艺制备成负离子功能棉织物,借助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粒径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负离子检测仪、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等手段,对研制的电气石粉的功能和负离子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有以下三个方面:1、纺织品整理用超细电气石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运用行星式球磨机球磨的方式,对现有市场上粒径过大的电气石粉体进行研磨改性,制备出均匀的、能够有效整理到织物上的分散液。结果表明:在球料比1:3、玛瑙球填充量为80%条件下,研磨时间控制在15小时最佳。研磨后的粉体粒径显着降低,负离子发射量提高25%,对应粉体整理到织物上之后负离子发射量提高近一倍。另外在球磨过程中直接加入偶联剂,通过红外光谱检测显示其有效接枝,缩短后期整理时间,提高制备效率。2、负离子功能棉针织物的整理效果研究。负离子添加剂使用量及浸渍温度对棉织物负离子发射量有较大影响。浸渍温度控制在50℃,4%质量分数的电气石整理液具有最佳的负离子发射性能,过量致使表面粉体覆盖出现团聚,过高温度破坏偶联剂与棉接枝效果,影响负离子释放效果。经测试,负离子功能棉织物具有一定的耐水洗性,但仍需进一步改进浸渍工艺,争取得到更好的耐水洗性指标。3、基于EEG的负离子功能棉织物的性能评价研究。选取α、β、θ上百分比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穿着负离子T恤前后的人体生理变化,α波的百分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平均增值5.6%。在询问受试者的主观感受中,受试者都感受到穿着负离子棉T恤更让人觉得心情放松。加强了负离子纺织品的开发研究,并为以后的新的拓展提供参考。

申国栋[4](2019)在《BiOBr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印染废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其应用是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急需突破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加快开发以光催化为代表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印染废水回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光催化深度处理印染废水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光催化材料量子效率低和粉体光催化剂易团聚难回收利用两大问题,选取层状半导体光催化材料BiOBr为研究对象,从形貌优化,光催化改性和光催化剂固载三方面逐步提高BiOBr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和回收再循环使用性能。探索不同形貌BiOBr的合成方法及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阐明不同光源辐照下表面沉积贵金属Ag改性和基于Z-Scheme模型、p-n结模型及铁电体/半导体复合模型增强BiOBr光催化性能的机理;揭示铁电材料内建电场对BiOBr光生载流子的调控机制;探索纤维固载BiOBr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阐明纤维固载对提高BiOBr可回收特性和循环使用性能的影响。研究成果对提高BiOBr量子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为光催化技术应用于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奠定基础。具体工作包括:(1)探索出不同形貌和尺寸BiOBr光催化剂的合成方法,研究了合成条件对BiOBr形貌的影响。以1,2-二溴苯为溴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尺寸小于50 nm的BiOBr纳米球;以聚酯纤维为模板,制备出中空结构BiOBr纤维;采用超声辅助共沉淀法,制备出100-1000 nm尺寸可控的BiOBr纳米片;溶剂热法合成的分级结构BiOBr微球表面孔隙尺寸随溶剂极性的减小而减小;以柠檬酸(CA)为螯合剂时,BiOBr纳米片相互聚合形成3D BiOBr厚片。对比不同形貌和尺寸BiOBr光催化性能,发现尺寸可控的BiOBr纳米片合成方法简便、光催化性能最优,适合作为光催化改性基体;以乙二醇(EG)为溶剂制备的分级结构BiOBr微球和BiOBr厚片分别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可用于固载型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2)采用贵金属沉积、半导体复合等改性方法提高BiOBr纳米片光催化性能,研究了复合光催化剂微观结构、形貌及其与光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揭示了不同改性方法增强BiOBr光催化性能机理。结果显示:在不同波长光源(390 ± 20 nm或570±40 nm)辐照下,0.03Ag-0.97BiOBr表面的Ag颗粒分别以电子捕获陷阱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抑制BiOBr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在全波长光源辐照下,两种效应共同作用促进材料光催化性能大幅度提升,光照30 min,0.03Ag-0.97BiOBr对RhB染液降解率为97.50%。g-C3N4和BiOBr复合后主要基于Z-Scheme模型抑制光生载流子复合。在g-C3N4和BiOBr之间添加CNT可以加速复合光催化剂中BiOBr导带光生电子向g-C3N4价带的转移,光生空穴(h+)和超氧自由基(O2-)是BiOBr/CNT/g-C3N4光催化降解弱酸性染料过程中的主要活性基团。能带结构相近的n-Bi4Ti3O12和p-BiOBr复合形成的p-n结受到可见光激发后,通过促使BiOBr光生电子向Bi4Ti3O12导带发生转移,有效降低其与光生空穴的复合。0.2BiOBr/0.8Bi4Ti3O12对弱酸性染料降解率是Bi4Ti3O12和BiOBr 的 1.3 倍。铁电相Ba1-xSrxTiO3内建电场能显着促进与之复合的BiOBr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在35℃条件下,铁电0.8BiOBr/0.2Ba0.8Sr0.2TiO3对直接湖蓝5B染液降解率分别是Ba0.8Sr0.2TiO3和BiOBr的1.2倍和1.3倍。研究结果为铁电体内建电场调控光生载流子分离提供了理论依据。(3)纤维固载BiOBr复合光催化材料可有效降低BiOBr团聚,提高其循环使用性能。EG-B/CF中分级结构BiOBr微球(EG-B)均匀分布在碳纤维(CF)表面,CA-B/AF中BiOBr厚片(CA-B)均匀分布在芳纶纤维(AF)表面。以CH2Cl2为溶剂,纺丝液浓度为7 wt%时,可制备出表面孔结构丰富且细度均匀的多孔聚乳酸(PLA)纤维。Ag-BiOBr/PLA中Ag-BiOBr借助PLA成孔时溶剂的挥发暴露于纤维表面,其光催化性能明显优于EG-B/CF和CA-B/AF。氙灯照射60 min,Ag-BiOBr/PLA对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降解率均超过99%,循环使用10次后,降解率仍高于93%。固载型复合光催化材料表现出对染料的无选择性降解以及稳定的循环使用性能。(4)以企业染整加工废水为目标降解物,依据GB 4287-2012,第三方检测结果显示光催化降解后废水各项指标满足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排放限值要求。BiOBr基复合光催化材料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

张峰[5](2019)在《高收缩聚酯纤维制备及其在超纤合成革基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针刺非织造布广泛应用于土工布、过滤材料、合成革基布等领域。传统的针刺非织造布存在致密性低和针刺痕迹明显等局限,限制了其在超纤合成革基布中的应用。本文首先研究了高收缩聚酯(HSPET)纤维的制备方法。以高收缩聚酯切片为原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测试、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热重分析(TG)测试、特性粘度测试、毛细管流变测试表征了高收缩聚酯切片的热性能和流动性能。以高收缩聚酯切片为原料,采用熔融纺丝方法纺制高收缩聚酯纤维,得到最佳纺丝条件为:螺杆温度一区295℃、二区300℃、三区305℃、四区310℃,法兰区310℃、箱体320℃、甬道315℃。三级卷绕辊速度依次为282m/min,550m/min和560m/min,温度依次为60℃、60℃和110℃。对初生纤维、牵伸1倍、1.5倍及2倍的纤维进行纤度、拉伸性能、声速法取向度、X射线衍射(XRD)、纤维经时稳定性、热收缩率测试,分析了纤维力学性能和热收缩率,得到纤维的最佳牵伸倍数为1.5倍,此时高收缩聚酯(HSPET)纤维干热收缩率达43.9%,沸水热收缩率达32.8%,断裂强度为2.13cN/dtex,断裂伸长率为60.86%,纤维结晶度为21.3%,取向度为0.72。研究了高收缩聚酯纤维在超纤合成革基布中的应用。以高收缩聚酯纤维和涤/锦海岛复合纤维为原料,制备不同共混比例高收缩聚酯纤维/海岛复合纤维针刺非织造布。由海岛复合纤维NaOH开纤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开纤条件为:温度95℃,NaOH浓度50g/L,开纤时间40min。将不同共混比例针刺非织造布,在最佳开纤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和NaOH开纤处理得到高致密性的针刺非织造布。对处理前后不同共混比例针刺非织造布进行拉伸性能、撕裂性能、热收缩率、透气性、透湿性、折皱回复性、刚柔性、孔隙率和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当海岛复合纤维与高收缩聚酯纤维的比例为7:3时,处理后共混针刺非织造布的致密性最好,所得针刺非织造布纵向断裂强力148.5N和撕裂强力34.2N,横向断裂强力75.3N和撕破强力65.4N,透气率和透湿率为603.5L/(m2·s)、90g/(m2·h)。以该针刺非织造布为原料,制得的超纤合成革力学性能优异,透气率为113L/(m2·s)。

肖顶[6](2019)在《多功能可控微孔聚酯纤维开发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微孔聚酯纤维切片的制备、纺丝工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微孔聚酯纤维/棉混纺织物的纺纱工艺,并开发了微孔聚酯纤维/棉混纺针织面料。通过测定切片粘度、纤维强度、减量率、吸湿速干、起球等级等指标,确定了微孔聚酯纤维切片、纺丝、纺纱的优化工艺条件及混纺比。实验结果表明:成孔剂用量为0.5%时,切片的特性粘度为0.63,满足纺丝要求,纤维的强度为4.15 CN·dtex-1,织物预定型的温度控制在180℃,优化碱浓度为10g/L、微孔聚酯纤维与棉混纺为65/35时制备的针织朱地织物的水分蒸发速率为0.75g/h,超过国内产品标准要求,起毛起球等级为4级。该产品已成功的运用到运动用纺织服装。

刘晓[7](2019)在《基于蜂窝状微孔改性涤纶纤维的单向导湿面料的开发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了蜂窝状微孔改性涤纶纤维的宏观和微观结构以及吸湿导湿性能,并根据液态水在织物中的传导机理研发了新型单向导湿测试仪器及评价方法,然后结合多种针织物的吸湿性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讨论最佳单向导湿织物的开发方案,最终以蜂窝纤维为原料织造了蜂窝涤纶盖丙纶高性能吸湿速干面料。蜂窝状微孔改性涤纶纤维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纤维,生产过程中在PET的基础上加入了磺酸基团和聚乙二醇醚,由此得到具有初步微孔结构趋势的涤纶改性切片,进而通过高温闪爆纺丝技术得到蜂窝状微孔改性涤纶纤维。对蜂窝纤维的表观形态,聚集态结构及吸湿导湿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并与普通涤纶纤维和异形涤纶纤维进行对比可知:纤维的表面及截面随机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菱形沟槽,这些孔隙增加了纤维的比表面积和粗糙度,同时磺酸基团和聚乙二醇柔性链段的加入,使蜂窝纤维具备了优异的吸湿和快干性能。此外,改性后的蜂窝纤维断裂伸长率明显提升,初始模量有所下降,其织物的柔韧性、悬垂性和耐疲劳性也相应提升,但是纤维的断裂强力有所下降,增加了对蜂窝纤维加工性能的要求。本文参考纵向芯吸的力学测试方法,自制实验仪器-织物横向芯吸测试仪,利用表面力学原理,测试织物正反两面接触液体的一瞬间由毛细作用产生的芯吸压力,计算正反两面的芯吸压力差,结合芯吸曲线,表征织物厚度方向上液态水的传递性能。并通过对多种针织物的液态水分管理和横向芯吸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一套全新的针织物单向导湿性能评价方法。根据前期的单向导湿针织物的测试与评价方法,用常规蜂窝纤维/Lyocell纤维/涤纶长丝60/20/20 45S和丙纶71S进行交织,开发了一种新型蜂窝涤纶盖丙纶双面罗纹针织物,使汗液可以快速从里层丙纶面传递到外层蜂窝涤纶面而扩散蒸发,达到优异的吸湿速干效果。

冯忠耀[8](2018)在《1.33 dtex聚乳酸短纤维生产工艺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VC352-LHV431-903涤纶短纤维生产线上,通过对关键工序设备的改造和流程完善,分别以国产和进口的纤维级左旋聚乳酸切片为原料,对切片的干燥、熔融纺丝及后牵伸工艺进行了系列探索。结果表明:聚乳酸短纤维的熔融纺生产工艺与常规涤纶短纤工艺有明显不同,严格控制聚乳酸切片的干燥条件,选择适宜的纺丝温度、纺丝速度、后牵伸倍数及定形工艺是聚乳酸短纤维稳定生产的关键。

潘晓虹[9](2017)在《立绵生产技术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内衣等生活用品的追求越来越崇尚自然、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长期以来,女性朋友一直被海绵罩杯黄变闷热所困扰,很多内衣品牌很早就开始积极研发全新的革命性素材。立绵因其特殊的物理构造具有众多海绵和其他普通纤维材料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可循环回收使用、不易分解、不会发黄、不会产生有毒物质、阻燃性能强、高回弹、高抗压、轻质感、可循环利用、高透气性、高排污性、易清洁、易晾晒、不易变形、不易滋生有害细菌、可操作性强、扩展性强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立绵采用纤维网的垂直方向排列和热收缩纤维,使之拥有了更好更柔和的触感和抗压能力;运用多层高密度无序结点网状纤维,层层通风,达到透气的最佳效果;整个生产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过程,没有添加任何化学药剂,使得直立纤维绵永不变黄;可循环回收使用。基本杜绝海绵类材料所无法避免的黄变、霉变、滋生细菌等现象。采用立绵制作的健康内衣,因其高于一般海绵内衣的多种优点,而备受女性消费者关注。但立绵完全替代海绵,并进行大规模推广及广泛应用,需要不断提升立绵产品品质,不断适应市场的日新月异的需求。市场完全接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本文在苏州爱美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支持下,根据企业生产现状和市场需求,首先针对原有立绵生产线、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绵生产线工序调整和设备改进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方法以及改进方向。最终达到改进目标,研制出最适合立绵杯生产的立绵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生产出最具竞争力的立绵产品。研究表明:立绵生产线增加为两道开松、两道混绵,采用双锡林双道夫双杂乱梳理机,能有效改善纤维混合梳理的均匀度,增加立绵的绵品密度。立绵设备通过烘箱设备的改造,有效增加立绵产品的回弹性。通过对立绵生产工艺的改进,改良纤维配方,大大增加了立绵产品的抗压性、回弹性以及均匀度,从而大大提升了立绵产品的品质。

边若普[10](2015)在《涤纶短纤维牵伸机辊筒和箱体部件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涤纶的大量需求,涤纶生产线的设备也在向高速和大容量发展。为了跟上世界涤纶短纤维发展的步伐,需要尽快提高我国大容量涤纶短纤维处理国产化设备的水平。本文结合我国新型纺织机械“十一五”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日产200t大容量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成套设备开发”的需要,在与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下,对其涤纶短纤维生产线的后处理工序中的牵伸机工艺和部分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的对象是整条涤纶短纤维生产线后处理工序的主要工艺和技术特点,重点对其辊筒和箱体的结构进行分析,首先通过运用三维绘图软件Pro/E和有限元软件ANSYS对辊筒部件进行建模和分析,直观地反映出辊筒部件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从分析的结果看,整个辊筒部件的最大应力为132.14Mpa,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186310MPa,辊筒部件能满足目前设计的载荷工况,不需要更改部件的整体结构。如果载荷增加到辊筒的最大应力值,大轴的阶梯面和法兰的圆弧处将最先受到载荷的影响,应力也会首先扩大。然后对其箱体部件进行分析,得出出现应力较大的区域和产生变形的区域均在联接轴承的加强筋和箱体处,变形量0.526mm,最大应力值232MPa,非常接近其许用应力235 MPa,所以要根据这些区域对箱体的结构提出了两个改进的方案,改进方案一,增加箱体钢板的厚度,分析发现其对箱体受到的应力有明显的改善,最大的应力值减小为82.4Mpa,但是对其变形的情况没有明显的改进,变形量仅仅减小了0.1mm左右。提出的方案二通过增加加强筋的数量,其受到的应力减小为74.4MPa,形状改变的情况也有明显的变化,减小为0.288mm,从结果上看箱体通过方案二的改进,能满足实际生产工作的需求。通过对该设备生产的涤纶产品进行取样测试,满足国家标准中的高强棉型优等品标准。

二、聚酯短纤维中牵伸对棉结形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酯短纤维中牵伸对棉结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0.89 dtex超有光缝纫线涤纶短纤维生产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 验
    1.1 生产原辅料
    1.2 仪器设备
    1.3 工艺流程
    1.4 分析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熔体特性黏度
    2.2 喷丝板、负荷、纺速的选择
    2.3 纺丝温度的选择
    2.4 冷却吹风距离的选择
    2.5 牵伸工艺的选择
    2.6 纤维的膨松度
3 结 论

(2)阻燃用聚酯纤维的性能及其纺纱工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 验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1.3 阻燃聚酯短纤维纺纱试验及其工艺
        1.3.1 梳棉工序试验
        1.3.2 并条工序试验
        1.3.3 粗纱工序试验
        1.3.4 细纱工序试验
    1.4 试验测试方法
        1.4.1 阻燃聚酯纤维回潮率
        1.4.2 阻燃聚酯纤维比电阻
        1.4.3 阻燃聚酯纤维拉伸性能
        1.4.4 纱线的线密度
        1.4.5 纱线的强度
        1.4.6 纱线的条干与毛羽值
        1.4.7 纱线的摩擦性能
2 结果与讨论
    2.1 阻燃聚酯纤维的性能分析
    2.2 阻燃聚酯纤维的成纱工艺探究
        2.2.1 盖板速度对可纺性及产品质量的影响
        2.2.2 粗纱工艺对可纺性和成纱质量的影响
        2.2.3 细纱工艺对可纺性和成纱质量的影响
3 结 论

(3)负离子功能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负离子织物研究现状
        1.2.1 负离子织物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1.2.2 织物负离子发射量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负离子释放原料研究现状
    1.3 脑电检测相关生理研究现状
        1.3.1 脑电反应的生理指标
        1.3.2 脑电信号特征分析方法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超细电气石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流程
        2.1.2 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研磨方式对电气石粉体的影响
        2.2.2 研磨时间对电气石粉体的影响
        2.2.3 偶联剂对电气石粉体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离子功能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研磨前后电气石粉的微观形貌与粒径分布
        3.2.2 负离子功能棉织物的微观形貌
        3.2.3 负离子功能棉织物的成分分析
        3.2.4 负离子功能棉织物的负离子发射量分析
        3.2.5 质量分数对织物负离子发射量的影响
        3.2.6 浸渍温度对织物负离子发射量的影响
        3.2.7 负离子棉织物的耐水洗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EG的负离子功能服装评价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研究对象
        4.1.2 实验前准备
        4.1.3 数据采集
        4.1.4 信号处理
    4.2 基于EEG的负离子织物穿着感受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BiOBr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印染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印染废水及其处理技术
        1.1.1 我国印染废水来源及危害
        1.1.2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
    1.2 光催化技术在水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
        1.2.1 光催化降解废水污染物研究进展
        1.2.2 提高光催化降解特性的途径
    1.3 BiOBr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1.3.1 BiOBr理化性质与合成方法
        1.3.2 提高BiOBr光催化性能的方法
        1.3.3 铁电体内建电场对光催化活性的调控作用
    1.4 固载型BiOBr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微观结构与形貌表征
        2.3.2 吸光光谱表征与介电光电性能测试
    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2.4.1 光催化降解染料实验
        2.4.2 自由基捕获实验
3 不同形貌BiOBr的可控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BiOBr纳米球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活性
        3.1.1 BiOBr纳米球的合成
        3.1.2 晶相结构表征及形貌分析
        3.1.3 吸光光谱分析
        3.1.4 比表面积分析
        3.1.5 光催化性能评价
    3.2 中空BiOBr纤维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活性
        3.2.1 中空结构BiOBr纤维的合成
        3.2.2 晶相结构表征及形貌分析
        3.2.3 吸光光谱分析
        3.2.4 比表面积分析
        3.2.5 光催化性能评价
    3.3 BiOBr纳米片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活性
        3.3.1 BiOBr纳米片的合成
        3.3.2 原料对BiOBr纳米片形状的影响
        3.3.3 反应物浓度对BiOBr纳米片尺寸的影响
        3.3.4 吸光光谱分析
        3.3.5 BiOBr纳米片尺寸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4 BiOBr微球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活性
        3.4.1 BiOBr微球的合成
        3.4.2 溶剂对BiOBr形貌的影响
        3.4.3 螯合剂对BiOBr形貌的影响
        3.4.4 吸光光谱和比表面积分析
        3.4.5 光催化性能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BiOBr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优化研究
    4.1 光化学沉积Ag纳米颗粒改性BiOBr及光催化活性研究
        4.1.1 xAg-(1-x)BiOBr的制备
        4.1.2 晶相结构表征及形貌分析
        4.1.3 吸光光谱分析
        4.1.4 光催化性能评价
        4.1.5 光催化活性增强机理分析
    4.2 Z-Scheme型BiOBr/CNT/g-C_3N_4构筑与光催化活性增强机理研究
        4.2.1 BiOBr/CNT/g-C_3N_4的制备
        4.2.2 晶相结构表征及形貌分析
        4.2.3 吸光光谱分析
        4.2.4 比表面积分析
        4.2.5 光电性能分析
        4.2.6 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
        4.2.7 光催化活性增强机理研究
    4.3 BiOBr/Bi_4Ti_3O_(12)异质结的构建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4.3.1 (1-x)BiOBr/xBi_4Ti_3O_(12)的制备
        4.3.2 晶相结构表征及形貌分析
        4.3.3 比表面积分析
        4.3.4 吸光光谱分析
        4.3.5 光电性能分析
        4.3.6 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
        4.3.7 p-n结增强光催化性能机理研究
    4.4 铁电Ba_(1-x)Sr_xTiO_3对BiOBr光催化性能调控机制研究
        4.4.1 (1-y)BiOBr/yBa_(1-x)Sr_xTiO_3的制备
        4.4.2 Ba_(1-x)Sr_xTiO_3晶相结构表征
        4.4.3 Ba_(1-x)Sr_xTiO_3介电性能分析
        4.4.4 BiOBr/Ba_(1-x)Sr_xTiO_3晶相结构表征及形貌分析
        4.4.5 BiOBr/Ba_(1-x)Sr_xTiO_3吸光光谱分析
        4.4.6 BiOBr/Ba_(1-x)Sr_xTiO_3光电性能分析
        4.4.7 BiOBr/Ba_(1-x)Sr_xTiO_3电畴结构表征与分析
        4.4.8 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
        4.4.9 铁电Ba_(1-x)Sr_xTiO_3内建电场对BiOBr光生载流子的调控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BiOBr的固载及其深度降解印染废水
    5.1 纺织纤维固载BiOBr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降解染液研究
        5.1.1 EG-B/CF和CA-B/AF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5.1.2 碳纤维固载BiOBr微球光催化性能研究
        5.1.3 芳纶纤维固载BiOBr片光催化性能研究
    5.2 静电纺多孔纤维固载BiOBr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降解染液研究
        5.2.1 Ag-BiOBr/PLA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5.2.2 多孔PLA纤维的纺制及孔结构调控
        5.2.3 多孔PLA固载Ag-BiOBr复合光催化材料降解染液性能研究
    5.3 光催化深度降解印染废水性能评价
        5.3.1 Ag-BiOBr/PLA复合光催化材料降解染色工艺实验废水研究
        5.3.2 Ag-BiOBr/PLA复合光催化材料对印染废水深度降解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印染废水水样污染物检测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高收缩聚酯纤维制备及其在超纤合成革基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纤维
        1.1.1 聚酯纤维的发展
        1.1.2 聚酯纤维的研究进展
    1.2 高收缩纤维
        1.2.1 高收缩纤维的发展
        1.2.2 高收缩纤维的特性及收缩机理
        1.2.3 高收缩纤维的应用
    1.3 高收缩聚酯纤维
        1.3.1 高收缩聚酯纤维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1.3.2 高收缩聚酯纤维的研究进展
        1.3.3 高收缩聚酯纤维的应用
    1.4 海岛复合纤维
        1.4.1 海岛复合纤维的定义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1.4.2 海岛复合纤维的应用
    1.5 超纤合成革基布
        1.5.1 国内外发展状况
        1.5.2 超纤革基布的研究
    1.6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高收缩聚酯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HSPET切片性能测试
        2.2.1 FTIR测试
        2.2.2 DSC测试
        2.2.3 TG测试
        2.2.4 熔融指数测试
        2.2.5 特性粘度测试
        2.2.6 毛细管流变测试
    2.3 HSPET纤维的制备
        2.3.1 切片干燥
        2.3.2 纺丝工艺参数的设定
        2.3.3 卷绕辊速度与温度
        2.3.4 牵伸温度与速度
    2.4 HSPET纤维性能测试
        2.4.1 纤度测试
        2.4.2 拉伸性能测试
        2.4.3 声速法取向度测试
        2.4.4 XRD测试
        2.4.5 热收缩率测试
        2.4.6 纤维经时稳定性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HSPET切片的化学组成
        2.5.2 HSPET切片的热性能
        2.5.3 HSPET切片的流变行为
        2.5.4 HSPET纤维的结晶度
        2.5.5 HSPET纤维的取向度
        2.5.6 HSPET纤维的力学性能
        2.5.7 HSPET纤维的热收缩率
        2.5.8 HSPET纤维的经时稳定性
        2.5.9 HSPET纤维的形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收缩聚酯纤维/海岛复合纤维针刺非织造布的制备及性能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高收缩聚酯纤维/海岛复合纤维针刺非织造布制备
        3.2.1 开松
        3.2.2 混合
        3.2.3 梳理
        3.2.4 针刺
    3.3 海岛复合纤维的NaOH开纤
    3.4 高收缩聚酯纤维/海岛复合纤维针刺非织造布后处理
    3.5 超纤合成革的制备
        3.5.1 水性聚氨酯涂层
        3.5.2 超纤合成革制备
    3.6 高收缩聚酯纤维/海岛复合纤维针刺非织造布和超纤合成革性能表征
        3.6.1 拉伸性能测试
        3.6.2 撕裂性能测试
        3.6.3 热收缩率测试
        3.6.4 透气性测试
        3.6.5 透湿性测试
        3.6.6 孔径测试
        3.6.7 折皱回复性测试
        3.6.8 刚柔性测试
        3.6.9 表面形貌
    3.7 结果与讨论
        3.7.1 拉伸性能分析
        3.7.2 撕裂性能分析
        3.7.3 热收缩率
        3.7.4 透气性分析
        3.7.5 透湿性分析
        3.7.6 孔径分析
        3.7.7 折皱回复性分析
        3.7.8 刚柔性分析
        3.7.9 非织造布形貌分析
        3.7.10 超纤合成皮革性能表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多功能可控微孔聚酯纤维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酯纤维概述
        1.1.1 合成纤维发展历史
        1.1.2 我国聚酯纤维工业的现状
    1.2 聚酯的结构与性质
        1.2.1 聚酯的结构
        1.2.2 聚酯的性质
    1.3 聚酯纤维改性
    1.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微孔聚酯切片的制备
    2.2 微孔聚酯切片常规性能测试
    2.3 可控微孔聚酯短纤生产工艺流程
    2.4 微孔聚酯纤维面料的开发
        2.4.1 针织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4.2 针织产品组织的选择和织造工艺设计
        2.4.3 微孔面料染整工艺
    2.5 性能检测
    2.6 实验仪器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微孔聚酯切片的制备
        3.1.1 成孔材料对聚酯结晶性的影响
        3.1.2 成孔材料含量对纤维成孔性的影响
        3.1.3 聚酯纤维切片参数
    3.2 可控微孔聚酯短纤纺丝纺纱工艺
        3.2.1 纺制过程及成形工艺
        3.2.2 后加工工艺
        3.2.3 成品纤维指标
        3.2.4 混纺纱规格设计
        3.2.5 纺纱工序主要工艺参数
        3.2.6 纱线品质指标
    3.3 微孔聚酯纤维功能面料的染整工艺
        3.3.1 预定型工艺
        3.3.2 前处理(开孔)工艺研究
        3.3.3 染色工艺
        3.3.4 功能性后整理
    3.4 微孔聚酯面料检测结果
        3.4.1 不同混纺比面料的测试结果
        3.4.2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蜂窝状微孔改性涤纶纤维的单向导湿面料的开发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单向导湿纤维概况
        1.1.1 纤维种类
        1.1.2 纤维形态及纺丝
    1.2 吸湿速干织物概况
        1.2.1 织物结构
        1.2.2 织物整理
    1.3 吸湿速干测试方法与评价标准
        1.3.1 测试方法
        1.3.2 评价标准
    1.4 纺织材料的润湿与芯吸
        1.4.1 纺织材料的润湿特征
        1.4.2 纺织材料的芯吸特征
    1.5 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蜂窝状微孔改性涤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蜂窝纤维的制备方法
        2.1.1 涤纶改性切片的制备方法
        2.1.2 涤纶改性纤维的纺丝方法
    2.2 试验样品及基本规格
    2.3 蜂窝纤维的表观性能
        2.3.1 试验仪器
        2.3.2 试验结果
    2.4 蜂窝纤维的结构性能
        2.4.1 纤维拉伸性测试
        2.4.2 纤维红外光谱测试
        2.4.3 纤维X射线衍射测试
    2.5 蜂窝纤维的吸湿导湿性能
        2.5.1 纤维回潮率测试
        2.5.2 纤维接触角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织物的单向导湿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
    3.1 测试方法
        3.1.1 仪器构造
        3.1.2 测试原理
        3.1.3 术语定义
    3.2 评价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测试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蜂窝织物的设计与评价
    4.1 开发原理
        4.1.1 性能测试
        4.1.2 原理分析
    4.2 开发过程
        4.2.1 原料选择
        4.2.2 织造工艺
        4.2.3 染整工艺
    4.3 测试与评价
        4.3.1 测试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课题主要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1.33 dtex聚乳酸短纤维生产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原料
    1.2 设备
    1.3 工艺流程
    1.4 主要工艺参数
    1.5 初生纤维性能
    1.6 纤维性能
2 结果与讨论
    2.1 聚乳酸切片的干燥
    2.2 聚酯翻改聚乳酸纺丝时的注意事项
    2.3 纺丝温度的设定
    2.4 纺丝速度的确定
    2.5 后牵伸温度的确定
    2.6 后纺牵伸速度
    2.7 热定形方式和定形温度
    2.8 油剂及纤维含油率
    2.9 聚乳酸的可降解特性对纤维质量的影响
3 结语

(9)立绵生产技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衬垫材料结构的研究
        1.2.2 关于立绵材料性能的研究
        1.2.3 关于立绵材料模压工艺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立绵材料分析
    2.1 立绵简介
        2.1.1 传统海绵材料
        2.1.2 新型立绵材料
    2.2 立绵成型原理
    2.3 立绵的原料构成
    2.4 立绵产品的质量指标
    2.5 立绵罩杯的模压成型工艺
第3章 立绵生产技术分析
    3.1 选料
    3.2 预开绵
    3.3 混绵
    3.4 精开绵
    3.5 梳绵
    3.6 成型
    3.7 分切成卷
    3.8 立绵生产工艺参数
第4章 立绵生产技术优化
    4.1 立绵纤维组份的优化
    4.2 立绵生产流程的优化
        4.2.1 开绵混绵工序的改善
        4.2.2 梳绵工序的改善
        4.2.3 成型工序的改善
    4.3 立绵的企业质量标准
第5章 结论
    5.1 课题研究结论
    5.2 课题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涤纶短纤维牵伸机辊筒和箱体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涤纶短纤维生产线的市场
    1.2 大容量涤纶短纤维数字化成套设备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要求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1.4.1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2. 牵伸部分的工艺研究
    2.1 牵伸部分的重要性分析
    2.2 后处理牵伸部分的主要工艺
    2.3 牵伸的主要技术关键
3. 牵伸机HV582A-0600辊筒部件的结构分析
    3.1 对辊筒部件进行结构分析
        3.1.1 材料的物理性能
        3.1.2 载荷计算
    3.2 有限元分析研究
        3.2.1 建立模型与划分网格
        3.2.2 边界条件与载荷求解
        3.2.3 分析结果
    3.3 小结
4.牵伸机箱体的结构分析
    4.1 对牵伸机箱体结构分析
        4.1.1 建立模型
        4.1.2 载荷
        4.1.3 进行有限元分析
    4.2 改善箱体变形的方法
        4.2.1 改进方案一
        4.2.2 改进方案二
    4.3 小结
5.涤纶短纤维设备的运行测试
    5.1 涤纶短纤维设备运行情况
        5.1.1 设备运行状况
        5.1.2 设备检测报告
    5.2 设备生产产品测试
        5.2.1 细度的测试
        5.2.2 涤纶短纤维的断裂强度测试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四、聚酯短纤维中牵伸对棉结形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0.89 dtex超有光缝纫线涤纶短纤维生产工艺探讨[J]. 覃燕杰.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21(03)
  • [2]阻燃用聚酯纤维的性能及其纺纱工艺探究[J]. 杨童童,李世君,刘峰,贾君君,李娜,雷青松.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20(03)
  • [3]负离子功能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丁慧慧. 苏州大学, 2020(02)
  • [4]BiOBr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印染废水研究[D]. 申国栋.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5]高收缩聚酯纤维制备及其在超纤合成革基布中的应用研究[D]. 张峰.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6]多功能可控微孔聚酯纤维开发与研究[D]. 肖顶. 北京服装学院, 2019(03)
  • [7]基于蜂窝状微孔改性涤纶纤维的单向导湿面料的开发与评价研究[D]. 刘晓. 北京服装学院, 2019(03)
  • [8]1.33 dtex聚乳酸短纤维生产工艺探讨[J]. 冯忠耀. 合成纤维, 2018(05)
  • [9]立绵生产技术优化研究[D]. 潘晓虹. 苏州大学, 2017(04)
  • [10]涤纶短纤维牵伸机辊筒和箱体部件的研究[D]. 边若普. 中原工学院, 2015(06)

标签:;  ;  ;  ;  ;  

牵伸对涤纶短纤维棉结形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