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米积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

加味米积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加味没竭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花美[1](202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五态人格特征及与中医证候相关性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简称内异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被覆之外部位生长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它是妇产科常见病,属于典型慢性病。其在育龄期妇女中发病率高达10%-15%[1],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呈现越来越年轻的态势。内异症虽多数为良性病变,但仍存在恶变的可能[2][3]。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与内异症发病机理相关的学说主要包括异位内膜种植学说、诱导学说、在位内膜决定论及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等。有诸多研究报导初潮年龄小、经期长、孕产次数少、子宫异常、口服避孕药、宫腔操作史、内异症家族史、环境毒素二恶英等是发病的高危因素[4][5][6][7]。内异症会导致痛经、慢性盆腔疼痛、不孕、复杂的盆腔粘连和包块,其具有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性、治疗后高复发率、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等特征,有“良性癌”之称,给患者带来长期的身心折磨,严重降低其生活水平。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虽然众多,但此病仍无法被治愈。因此有效及时的预防、诊断、治疗、管理内异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亟需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治方面的作用。人格是心理学的一个核心词汇。诸多研究表明:人格与疾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人格特征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个体的生理健康。既往有研究表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人在患某些特定疾病方面的风险增加。因此,研究内异症人格分布特征及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对内异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五态人格测验表》是我国首个本土化人格量表且被广泛应用。“中医症状记录表”是由本研究团队设计制定的,并已被多次应用于临床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内异症患者进行一般资料、《五态人格测验表》、及“中医症状记录表”调查研究,初步探讨内异症患者五态人格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其五态人格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以期从中医心理学角度为内异症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指导,同时丰富辨证论治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门诊内异症患者200名,采取自愿原则使患者于一个安静、不受他人影响的环境下独立自主填写一般资料、《五态人格测验表》、“中医症状记录表”。对调查员进行调查表相关知识及指导填写时注意事项进行统一培训。采集患者的原始信息,并由双人核查录入我院“中医电子病历及临床科研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病例信息采集平台。通过此平台将患者各种原始数据信息进行解析提取和预处理后分别汇总成EXCEL格式输出。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 ±s)表示;计数数据使用频数、频率表示;分类资料选用动态样本聚类法(K-means cluster);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或非参数检验(方差不齐时);均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结果1 一般人口学情况:患者年龄分布在19-56岁,平均年龄为33.8±5.93岁,年龄集中分布在25岁(包含)至45岁(包含)组(171人,94.05%);<2 5岁组(6人,3.30%);>45岁组(5 人,2.75%)。婚姻状况以以已婚为主(134人,73.63%);离异(2人,1.09%);未婚,有性生活(23人,12.64%);未婚,无性生活(23人,12.64%)。文化程度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139人,76.37%);高中至大专学历(42人,23.08%);初中及以下学历(1人,0.55%)。职业情况以脑力劳动为主(158人,86.81%);体力劳动(8人,4.40%);无业人员(16人,8.79%)。患者就诊主要原因以超声发现异常者(96人,52.75%)居多;不孕(18人,9.89%),继发性痛经(53人,29.12%),盆腔痛(4人,2.20%),痛经合并盆腔痛(5人,2.75%),痛经合并不孕(6人,3.30%)。2五态人格分布情况:与全国女性常模相比,内异症患者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四个维度上平均得分明显低,“太阴”之维度得分明显高,此五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阴维度明显人格特点为表面谦虚,内心疑虑,顾虑极多,遇事持有悲观失望心态,胆小,阴柔寡断,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愿接触人,不愿与人沟通交流,不喜欢兴奋的事,自私保守,做事必先看他人之成败再定自己的动向,从不肯带头做事。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及少阴四个维度较差即患者对事物的反应能力、警惕性、灵活性及平衡性较差,不能有效处理生活中所遇见的问题,不会合理疏导不良情绪,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此四个维度较差的人格特征同时又加重太阴维度的内向、悲观失望、保守及忧虑的程度。内异症患者各年龄段之间、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分别进行“五态人格”得分相互比较,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分类情况:采用动态样本聚类(K-means cluster)方法,通过对患者症状项目的聚类,将182例患者聚为2-7类(迭代次数为10,收敛性标准为0),结果显示聚为4类时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分散性较佳,证候分布较为清晰,既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符又与临床实际相符。通过对类别间临床症状差异分析,同时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并结合专家意见,得出类1为气滞血瘀证;类2为肾虚血瘀证;类3为痰湿血瘀证;类4为气虚血瘀证。以气滞血瘀证(65人,35.7%)为主,其次是气虚血瘀证(50人,27.5%),肾虚血瘀证(3 6人,19.8%),痰湿血瘀证(31人,17.0%)。气滞血瘀证是最普遍的证候。4 各证候五态人格分布情况:与全国女性常模比较,四种证候患者太阳、少阴两维度得分低于全国女性常模,太阴维度得分高于全国女性常模得分,此三维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证、痰湿血瘀证患者少阳维度得分也低于全国女性常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阴阳和平维度得分也低于全国女性常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之间五态人格比较,结果显示:四种证型患者的太阴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太阴维度得分低于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结论内异症患者在五态人格方面表现为太阴维度显着、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四维度较差的人格倾向;各证候之间五态人格比较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太阴维度得分低于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五态人格”对内异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证候分布的影响较小。提示临床诊治内异症患者时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阴阳含量的调整,并帮助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对应饮食习惯、运动类型等,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王丹丹[2](2020)在《基于NGF的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基于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角度进一步揭示PD的发病机理,探讨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PD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P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两部分进行探讨。1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与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收集寒凝血瘀证PD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于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给药,中药组给予中药免煎颗粒+布洛芬缓释胶囊模拟剂治疗,布洛芬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中药免煎颗粒模拟剂治疗,安慰剂组给予中药免煎颗粒模拟剂+布洛芬缓释胶囊模拟剂治疗,连续治疗6天,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中药组和布洛芬组分别随访3个月经周期。观察记录患者基线期、治疗期间以及随访期间的VAS评分、腹痛累计时间和中医症状变化,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前列腺素F2α(PGF2α)、NGF、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 A)和p75营养因子受体(p75NTR)水平。同时,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和心电图,评价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P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实验研究:将48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每组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寒冷刺激联合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建立寒凝血瘀证痛经模型。自造模第7天起所有大鼠分别给予中药、布洛芬和蒸馏水灌胃处理,每日1次,连续6日。观察大鼠注射缩宫素后的扭体潜伏时间、30min内扭体次数和扭体反应评分。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PGE2、PGF2α、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加压素(AVP)的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NGF、Trk A和p75NTR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NGF、Trk A和p75NTR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1)VAS评分、腹痛累计时间:治疗期间,随着治疗疗程的增加,中药组和布洛芬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均呈下降趋势,各时间点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布洛芬组疗效相当(P>0.05),且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随访期间,中药组和布洛芬组各时间点与基线期比较,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均显着减少(P<0.01),与治疗第3疗程比较,布洛芬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且中药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均低于布洛芬组(P<0.01)。说明中药组近期止痛效果与布洛芬组相当,但远期疗效优于布洛芬组。(2)中医症状积分: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1.43%,布洛芬组总有效率为66.67%,安慰剂组总有效率为30.30%,中药组优于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P<0.01)。治疗期间,三组各时间点中医症状积分较基线期均显着降低(P<0.01),且中药组低于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P<0.05,P<0.01)。随访期间,中药组和布洛芬组各时间点与基线期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P<0.01),与治疗第3疗程比较,布洛芬组各时间点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增加(P<0.01),中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且中药组中医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布洛芬组(P<0.01)。(3)单项中医症状:治疗三个疗程后,三组腹痛评分较基线期均降低(P<0.05,P<0.01),中药组与布洛芬组疗效相当(P>0.05),且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在月经色黯、月经量少、肢冷畏寒、腹泻和肛门下坠方面,中药组优于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P<0.05,P<0.01)。在面色青白和恶心呕吐方面,中药组优于安慰剂组(P<0.01),与布洛芬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治疗后,中药组和布洛芬组PGF2α、NGF、Trk A和p75NTR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安慰剂组(P<0.05,P<0.01)。2实验研究:(1)大鼠扭体反应: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扭体潜伏时间均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体次数和扭体反应评分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在减少大鼠扭体次数方面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1,P<0.05);在扭体反应评分方面,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PGE2含量降低,PGF2α、COX-2含量升高(P<0.01),模型组和中药低、中剂量组AVP含量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GE2含量升高,PGF2α、COX-2含量降低(P<0.05,P<0.01),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AVP含量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PGE2含量高于中药低剂量组,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COX-2含量低于中药低剂量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AVP含量低于中药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降低PGF2α方面,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NGF、Trk A水平显着升高,模型组和中药三组p75NTR水平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NGF、Trk A、p75NTR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NGF水平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1);西药组Trk A水平低于中药低、中剂量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P<0.05);西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p75NTR水平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4)Real-time PCR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NGF、Trk A、p75NTR m 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NGF、Trk A m RNA表达降低(P<0.01);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p75NTR m RNA表达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NGF和p75NTR m RNA表达均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在降低Trk A m RNA表达方面,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研究表明,温经化瘀止痛法在近期止痛疗效和降低患者外周血PGF2α、NGF及其受体Trk A、p75NTR水平方面与布洛芬相当,在改善中医症状和远期疗效方面显着优于布洛芬。(2)实验研究表明,温经化瘀止痛法能够有效抑制大鼠扭体反应,升高大鼠血清PGE2水平,降低PGF2α、COX-2和AVP水平。寒凝血瘀证痛经模型大鼠存在NGF、Trk A和p75NTR表达异常,温经化瘀止痛法能够下调NGF、Trk A和p75NTR的表达,表明温经化瘀止痛法可能通过调控NGF、Trk A和p75NTR表达影响PGF2α水平,从而达到治疗PD的目的。

邱婷[3](2018)在《丹莪妇康煎膏与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对比》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丹莪妇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对比。方法:本课题选取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的9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我院门诊卡就诊顺序,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米非司酮组(n=30)与观察组1丹莪妇康煎膏组(n=30)、观察组2散结镇痛胶囊组(n=30)。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以判断患者经期腹痛情况;在月经期间,采用相同规格卫生巾来衡量经量改变;采用子宫体积测量法计算大小;采用上述三种方法用以评价各组在临床上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结果:观察组1与观察组2,在痛经、经量改变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在子宫大小改变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1、观察组2在用药后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出血、停药后经量改变、复发率等方面低于对照组。结论:丹莪妇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在治疗子宫腺肌症上疗效低于米非司酮组;但在改善CA125、Hb方面仍有临床价值,且副作用少,依然值得推广。

马青[4](2017)在《温经化瘀止痛法调控T细胞亚群分化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以及原发性痛经现代文献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T细胞亚群的分化状态为切入点,观察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的失衡状态以及温经化瘀止痛法对其的调控作用,探讨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本病提供客观有效的理论和实验室依据。同时系统整理分析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文献中原发性痛经的用药规律,为温经化瘀止痛法防治本病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两部分。实验研究部分,将50只雌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小剂量组和中药大剂量组,除空白组外,通过寒冷刺激法联合苯甲酸雌二醇以及缩宫素建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对造模各组给予不同的干预方法。观察注射缩宫素后大鼠的扭体反应,记录其潜伏时间和反应次数。采用流式细胞术胞内外因子双染色法检测大鼠脾脏T细胞不同亚群[Th1(CD4+IFN-γ+)、Th2(CD4+IL-4+)、Th17(CD4+IL-17+)、Treg(CD4+CD25+CD 127-)]的分化状态、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T细胞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Th 1:IFN-γ,Th2:IL-4,Th17:IL-17A,Treg:TGF-β)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鼠子宫组织T细胞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Th1:TNF-α,Th2:IL-4,Th17:1L-17A,Treg:TGF-β)的mRNA转录水平。文献研究部分,检索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相关现代文献,建立方药数据库,通过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相关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注射缩宫素后造模各组大鼠均出现扭体反应,各用药组扭体潜伏时间均有延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分钟内扭体反应次数均减少,中药两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脾脏Th1亚群细胞比例降低,Th2亚群细胞比例升高(P<0.01);子宫上清液中IFN-γ含量下降,IL-4含量升高,两者比值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TNF-αmRNA转录水平降低,IL-4mRNA转录水平升高(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Th1/Th2平衡向Th2亚群漂移。同时模型组大鼠脾脏Th17亚群细胞比例升高,Treg亚群细胞比例降低(P<0.01);子宫上清液中IL-17A含量升高,TGF-β含量降低,两者比值升高(P<0.01);子宫组织中IL-17AmRNA转录水平升高,TGF-βmRNA转录水平降低(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Th17/Treg平衡向Th17亚群漂移。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大鼠脾脏Th1亚群细胞比例升高(P<0.01),Th2亚群细胞比例降低(P<0.05);子宫上清液中IFN-γ含量升高,IL-4含量降低,两者比值升高(P<0.01);子宫组织中TNF-αmR NA转录水平升高,IL-4mRNA转录水平降低(P<0.01)。各组间比较,中药大剂量组调节Th1、Th2亚群细胞比例和IFN-γ含量的作用优于中药小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调节IL-4含量的作用优于中药大剂量组。同时各用药组大鼠脾脏Treg亚群细胞比例升高,Th17亚群细胞比例降低(P<0.01);子宫上清液中IL-17A含量降低,TGF-β含量升高,两者比值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TGF-βmRNA转录水平升高,IL-17 AmRNA转录水平降低(P<0.01)。各组间比较,中药小剂量组调节Th17、Treg亚群细胞比例和IL-17A含量的作用优于中药大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调节TGF-β含量的作用优于中药小剂量组。现代中医文献研究共检索出1970年~2016年原发性痛经相关文献4095篇,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221首方剂。所纳入方剂中,共有126味药物,分属16个药物类别,其中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两大类别比例最高,分别占药物类别总数的21.43%和17.46%;各类别药物的频数统计中,活血化疲药的使用频率最高,为31.46%;其次为补虚药,使用频率为28.81%;药物的性味归经统计中,温性药使用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寒性药和平性药,使用较多的药物味道为辛味、甘味、苦味,归属肝、脾、肾经的药物数量占前三位;高频药物有18味,针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当归是使用最多的药味,使用频率较高的配伍为当归和川芎、当归和延胡索、当归和香附、当归和白芍、当归和甘草,均在50%以上,常见的配伍以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的配伍为主;对本研究中18味高频药物的使用情况建立数据库,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三个聚类组合,组方配伍以活血、理气、温经为主,辅以补虚。结论: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存在T细胞亚群分化的失衡,其中Th1/Th2平衡向Th2亚群漂移,Th17/Treg平衡向Th17亚群漂移,因此T细胞亚群分化的失衡有可能是导致痛经发生的原因之一。温经化瘀止痛法可以调节T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上调Th1、Treg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水平,下调Th2、Th17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水平,维持Th1/Th2和Th17/Treg亚群的平衡状态,初步阐明了温经化瘀止痛法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分化有效改善痛经症状的机制。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治疗用药以补肾益气养血,活血调经止痛为主,与其“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的病机相符。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多与“瘀”有关,临床常见证型中以实证居多,用药多以温性药为主。

周祖琴[5](2017)在《逐瘀止痛颗粒治疗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气滞血瘀型)64例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对逐瘀止痛颗粒治疗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气滞血瘀型)64例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为逐瘀止痛颗粒用于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分组: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妇科门诊部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68例,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分为2组。(2)服药方法:治疗组服用逐瘀止痛颗粒,1日2次,每次1格,饭后半小时服用,经期不停药;治疗期间严格避孕。对照组服用丹莪妇康煎膏,每次10g即2勺,一日三次,饭前或饭后半小时服用,经期不停药,治疗期间严格避孕。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按上述方法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3)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者VAS评分、痛经持续时间、痛经程度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各个症状疗效;B超检查子宫体积;以及血常规、尿常规、白带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处理,根据数值变量的性质选择统计方法。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痛经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痛经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痛经持续时间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痛经持续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痛经程度积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痛经程度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痛经程度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经期小腹痛、疼痛持续时间、月经量、月经色质、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分别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服药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18%,显效率为45%,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7%,显效率为3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84%。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子宫体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治与对照组疗前后妇科检查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妇科检查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组与对照组药物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逐瘀止痛颗粒具有降低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气滞血瘀型)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和改善中医证候的作用,其疗效可能优于丹莪妇康煎膏。。(2)逐瘀止痛颗粒可能通过缩小子宫腺肌瘤的瘤体和子宫肌层异位病灶起到缩小子宫体积和缓解盆腔疼痛的作用。(3)逐瘀止痛颗粒治疗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气滞血瘀型)临床运用安全可靠,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叶美秀[6](201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及Delphi法专家调查,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草案,并基于临床病例调查,通过标准与事物的一致性测试,量化评价该指南草案与临床实际应用的符合度,了解指南的技术水平、协调配套性、结构和内容,对指南进一步评价和修订,以促进指南的推广应用及中医评价方法的规范化、科学化。方法1.文献研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借鉴循证指南制定方法,利用检索工具,挖掘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疗相关的、可靠的古籍与现代文献资料,严格筛选出较高等级的文献证据,并按强度标准对其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编制专家咨询调查表提供依据。2.专家调查:在完成文献检索、证型分析、疗效评价等文献系统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设计编制专家问卷调查表,参照Delphi法,进行三轮专家问询。3.应用性评价:在文献研究及专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临床病例调查分析方法,临床医生结合病例从诊断、治则、治疗、预防调摄等方面与指南进行比较,填写《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及《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一致性测试报告》(附录二、三)。从病例调查表中提取数据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指南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文献研究:检索西汉至今记载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疾病的书籍类文献共69本,符合标准的报道性文献120篇。报道性文献中以中药内服汤剂、中成药及中医外治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别占63篇、28篇、29篇。根据文献证据级别分级,Ⅰ级文献13篇、Ⅱ级文献65篇、Ⅲ级文献19篇、Ⅳ级文献21篇。2.专家调查:每一轮均发出30份专家调查表,第一、二轮各收回29份、第三轮收回25份调查表,第一、二轮回收率为96.67%、第三轮回收率为83.33%。专家对该调查给予高度关注,经三轮调查后专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术语、定义、证型、证候构成要素、诊疗逐渐达成共识,形成《诊疗指南》草案。3.应用性评价:指南临床应用一致率:评价总例数为244例,中医疾病诊断及依据一致率均为99.59%,西医疾病诊断及依据一致率均为100%,证候诊断一致率为90.57%,证候诊断依据一致率为96.31%,治则一致率为96.72%,方剂与药物组成一致率分别为76.64%、74.59%,中成药一致率为55.41%,其他治法一致率为54.09%,调摄与预防一致率为83.20%。结论本课题基于权威的、最新的临床研究动态以及行业专家咨询结果,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草案,并对其临床应用性作出评价,反映了该疾病目前可利用的中医药资源,其与临床应用一致率较高、可操作性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后期应根据临床应用评价及专家征求意见结果完善指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根据本学科研究进展,寻找具有最佳证据的、新的干预方法,及时对指南进行更新。

边隽[7](2014)在《补肾调周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系统、严谨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运用补肾调周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痛经标本同治和从标论治的临床疗效差异,力求通过中医补肾调周大法为原发性痛经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补肾调周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这一研究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予补肾调周法治疗,对照组23例,予桂枝茯苓胶囊和月月舒(痛经宝颗粒)口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依据痛经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判定标准及伴随症状的变化进行评分。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P<0.0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均P>0.05,两组在治疗痛经和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均有疗效且疗效相近。2.治疗前后下腹疼痛时间治疗组、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提示两组在改善腹痛时间方面均有疗效,但治疗组略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比较均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提示两组均能有效改善伴随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P<0.05),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均(P>0.05),停药后3个月两组比较(P<0.05),提示两组药物缓解患者疼痛近期疗效相当,但远期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总有效率比较(P>0.05),两组疗效相当,提示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相当;远期总有效率两组比较(P<0.05),提示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补肾调周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与治疗药物相关的明显毒副作用及其它不良反应,说明临床运用较为安全。结论:中医补肾调周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疗效显着,其远期疗效尤为突出,达到了治疗与巩固疗效的目的,此法安全有效,值得今后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葛瑾[8](2013)在《止痛调经方配合推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止痛调经方配合推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中药配合推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理,为更好的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Ⅰ、对照组Ⅱ(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止痛调经方及推拿治疗,对照组Ⅰ单纯给予止痛调经方治疗,对照组Ⅱ单纯给予推拿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中医证候的变化及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Ⅰ、治疗组与对照组Ⅱ的疼痛程度、症候积分及PI和RI的改变。结果: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Ⅰ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Ⅱ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与对照组Ⅰ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Ⅱ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疼痛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Ⅱ。三组患者治疗后盆腔血流PI值、RI值较治疗前降低。PI值组内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Ⅰ组间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Ⅱ组间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RI值组内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Ⅰ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Ⅱ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05)。结论:止痛调经方配合推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显着的疗效,优于单一的中药或推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焦玉娟[9](2012)在《痛经病治法理论与统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搜集整理痛经病医案的相关文献,回顾性地系统归纳古代医家治疗痛经病的治法(主要是内治法)内容,总结痛经病的常用和优势治法,在对治法中病位与病性元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中医“因证立法,法证相应,方证相应”的思路,进一步探讨痛经病的主要发病规律和常用治法,为临床痛经病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数据源,以Excel建立数据录入系统,录入中医痛经病医案数据,对医案治法中的病位与病性元素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1.从病性元素统计,补虚泻实法最多,单纯泻法次之,单纯补法较少。2.从病位元素统计,以治肝为主,依次是治肾、治脾、治胃、治心、治肺。3.补法病性元素拆分统计,涉及补气法、补血法、气血双补法。4.泻法病性元素拆分统计,涉及理气法、活血法、散寒法、清热法、利湿法、化痰法。5.治法病性元素前三位、前两位、前一位统计,主要涉及补血法、活血法、理气法、补气法、散寒法、清热法、利湿法。结论:1.痛经病病位主在肝。2.痛经病病性是正虚与邪实并见。3.通法贯穿痛经病治疗的始终。4.痛经病治疗首选调血法。5.痛经病治疗常用调气法。6.散寒、清热、利湿诸法为痛经病治疗之羽翼。

张茜薇[10](2011)在《香延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香延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给予香延止痛方,对照组给予少腹逐瘀胶囊,均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其它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治疗组腹痛疗效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次症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延止痛方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功,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有显着疗效,且优于少腹逐瘀胶囊,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二、加味没竭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没竭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五态人格特征及与中医证候相关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研究进展
        1.1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1.1 从离经之血角度论
        1.1.2 从脾肾亏虚角度论
        1.1.3 从伏邪角度论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因素研究
        1.2.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1.2.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研究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方法
        1.3.1 内治法
        1.3.2 外治法
        1.3.3 联合疗法
        1.3.4 心理干预
    综述二 中医五态人格相关研究进展
        1.1 中医人格的研究背景
        1.2 五态人格的发展
        1.3 五态人格的应用
        1.3.1 用于特殊群体的测查与筛选
        1.3.2 用于疾病防治的研究
        1.3.3 五态人格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制定调查表
        2.2 调查表的填写
        2.3 调查表填写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2.4.1 数据管理
        2.4.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调查量表基本情况
        3.2 一般资料
        3.2.1 年龄
        3.2.2 婚姻状况
        3.2.3 文化程度
        3.2.4 职业情况
        3.2.5 就诊原因
        3.3 五态人格情况
        3.3.1 内异症患者五态人格与全国女性常模比较
        3.3.2 不同年龄段内异症患者五态人格比较情况
        3.3.3 不同文化程度内异症患者五态人格比较情况
        3.4 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5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同证候五态人格差异性
        3.5.1 内异症患者不同证候五态人格与全国女性常模比较情况
        3.5.2 内异症患者不同证候五态人格比较情况
    4 讨论
        4.1 一般人口学资料
        4.2 内异症患者“五态人格”情况
        4.2.1 内异症患者五态人格与全国女性常模比较情况
        4.2.2 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内异症患者“五态人格”情况
        4.3 内异症患者证候分布情况
        4.4 内异症患者证候与五态人格关系
    5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NGF的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计算
        2.2 随机方法
        2.3 盲法设计
        2.4 对照设计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2.8 伦理学原则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
        3.3 疗效分析
        3.4 随访期结果
        3.5 安全性分析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方法
        2.2 寒凝血瘀证P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2.3 给药方法
        2.4 动物取材方法
        2.5 指标检测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扭体潜伏时间、扭体次数和扭体反应评分比较
        4.2 各组大鼠血清PGE_2含量比较
        4.3 各组大鼠血清PGF_(2α)含量比较
        4.4 各组大鼠血清COX-2 含量比较
        4.5 各组大鼠血清AVP含量比较
        4.6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GF蛋白水平比较
        4.7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rkA蛋白水平比较
        4.8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75NTR蛋白水平比较
        4.9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GF mRNA表达比较
        4.10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TrkA mRNA表达比较
        4.11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p75NTR mRNA表达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1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1.2 现代中医学家对PD的认识
    2 西医学对PD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PD病因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PD治疗的认识
    3 NGF及其受体Trk A、p75NTR的研究现状
    4 NGF在PD发病中的作用
    5 研究基础与切入点
    6 寒凝血瘀证P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7 结果分析
    8 温经化瘀止痛方组成及方义分析
    9 本研究的创新点
        9.1 探索了PD的新发病机制
        9.2 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PD作用靶点的新发现
    10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3)丹莪妇康煎膏与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研究技术线路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温经化瘀止痛法调控T细胞亚群分化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以及原发性痛经现代文献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温经化瘀止痛法调控T细胞亚群分化治疗原发性痛经机制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条件
        (三) 主要实验试剂
        (四) 主要实验仪器
        (五) 实验药物
    二、实验方法
        (一) 动物分组方法
        (二) 动物模型建立
        (三) 动物给药方法
        (四) 动物取材方法
        (五) 指标检测
    三、统计方法
    四、实验结果
        (一) 对寒凝血瘀证PD大鼠疼痛的影响
        (二) 对寒凝血瘀证PD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分化状态的影响
        (三) 对寒凝血瘀证PD大鼠子宫上清液中T细胞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四) 对寒凝血瘀证PD大鼠子宫组织中T细胞亚群特征性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发性痛经现代文献用药规律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献来源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数据规范
        (五) 数据库建立
        (六) 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 药物分类及构成比分析
        (二) 药物的频数和频率
        (三) 药物的性味归经
        (四) 关联规则分析
        (五) 聚类分析
讨论
    一、中西医对于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一)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二)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二、T细胞亚群对原发性痛经的影响
        (一) T细胞亚群的分化特点及其对PD的影响
        (二) Th1/Th2细胞的免疫学特点及其对PD的影响
        (三) Th17/Treg细胞的免疫学特点及其对PD的影响
    三、温经化瘀止痛法调控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T细胞亚群分化的研究
        (一) 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建立
        (二) 阳性药物的选择
        (三) 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理论依据
        (四)香延止痛方的组方意义
        (五) 温经化瘀止痛法对寒凝血瘀证PD大鼠Th1/Th2平衡的影响
        (六) 温经化瘀止痛法对对寒凝血瘀证PD大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
    四、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 发病机制的新阐释
        (二) 中医药治疗PD的新机制和靶点
        (三) 原发性痛经现代方药的系统整理
    五、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现状评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5)逐瘀止痛颗粒治疗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气滞血瘀型)64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的认识
    2 西医对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认识
    3 逐瘀止痛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的立法依据
    4 逐瘀止痛汤的组方分析
    5 丹莪妇康煎膏治疗本病的机理探讨
    6 对痛经作用机理的分析
        6.1 镇痛
        6.2 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小板聚集
        6.3 抗炎
        6.4 增强免疫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
        2.4 观测方法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治疗前相关情况比较
        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观察
    4 讨论
        4.1 逐瘀止痛颗粒改善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气滞血瘀型)患者疼痛方面的疗效分析
        4.2 逐瘀止痛颗粒改善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气滞血瘀型)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和体征的的疗效分析
        4.3 逐瘀止痛颗粒缩小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气滞血瘀型)患者子宫体积的疗效分析
        4.4 逐瘀止痛颗粒治疗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气滞血瘀型)的安全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病例观察表
附录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6)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础研究
    (一) 文献研究
        1.文献检索
        2.文献筛选
        3.评估文献质量
        4.收集并提取数据
        5.统计学处理
        6.文献研究结果
    (二) 专家调查
        1.调查对象及方法
        2.调查内容及统计方法
        3.专家调查结果
第二部分 应用性评价
    (一) 研究对象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试验设计
        2.制定临床观察表及一致性测试报告
        3.临床观察表的结构及内容
        4.一致性判断执行原则
        5.治疗方案
        6.质量监控
        7.研究步骤
        8.统计方法
    (三) 临床病例评价
        1.基线资料
        2.各项评价指标分析
        3.指南临床应用一致性测试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的意义
        1.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生育期妇女常见疑难疾病
        2.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指南缺乏规范性和普识性
    (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规范研究概况
    (三) 关于中医诊疗标准化研究的思考
        1.中医临床标准化研究现状
        2.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临床诊疗标准化的意义
        3.中医诊疗指南应用性评价的必要性
    (四)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性评价的建议
        1.建立中医病名及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2.采纳吸收重点专科建设成果
        3.研制适合中医药医疗实践的临床指南评价工具
        4.指南标准性与临床实践多样性的协调
第四部分 结语
    (一) 结论
    (二) 主要工作与创新
    (三)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
附录三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一致性测试报告
附录四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疗指南(草案)
附录五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六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7)补肾调周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1. 古代中医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气滞血瘀
        1.2 寒凝血瘀
        1.3 湿热蕴结
        1.4 气血虚弱
        1.5 肝肾虚损
        2. 现代中医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古代医家治疗痛经的学术思想
    二.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病因和机制的认识
        1. 西医对病因的认识
        2. 中西医治疗
        3. 导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思路和经验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1. 中医诊断标准
        2. 西医诊断标准
        3. 痛经评分标准
        4. 纳入病例标准
        5. 排除病例标准
        6. 剔除病例和脱落病例
    研究方法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
        2. 对照组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
        1. 痛经疗效判定标准
        2. 痛经强度疗效评价
        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 安全性评价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7.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立论依据
        肾阳不足为病之本,寒凝血瘀乃病之标
    治法探讨
        1. 经期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治标
        2. 非经期补肾调周--治本
    组方分析
    疗效结果分析
结语
    治疗体会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止痛调经方配合推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
        (四)临床症状评分
    二、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项目及方法
        (四)疗效判定标准
        (五)统计方法
    三、一般资料
        (一)年龄比较
        (二)病程比较
        (三)疼痛程度比较
        (四)主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
    四、结果
        (一)疼痛疗效比较
        (二)总疗效比较
        (三)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四)治疗前后盆腔血流 PI、RI 比较
讨论
    一、中医学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气滞血瘀
        (二)寒凝血瘀
        (三)湿热瘀阻
        (四)气血虚弱
        (五)肾气不足
    二、原发性痛经血瘀证的实质
    三、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原则
    四、方药分析
        (一)止痛调经方组方配伍及方义
        (二)止痛调经方药物分类分析及相关药理研究
    五、推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原理探讨
        (一)推拿治疗痛经作用机制的文献研究
        (二)推拿治疗痛经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
        (三)选穴依据及手法分析
    六、结果
        (一)对症状的改善
        (二)对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痛经病治法理论与统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 历代医家对痛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 风寒邪侵
        (二) 情志因素
        (三) 湿热蕴结
        (四) 气血虚弱
        (五) 肝肾亏损
    二、 历代医家对痛经病治法的认识
        (一) 内治法
        (二) 外治法
    三、 痛经病治法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统计分析
    一、 痛经病治法元素统计
        (一) 课题设计
        (二) 统计结果
    二、 分析与讨论
        (一) 痛经病病位主在肝
        (二) 痛经病病性是正虚与邪实并见
        (三) 通法贯穿痛经病治疗的始终
        (四) 痛经病治疗首选调血法
        (五) 痛经病治疗常用调气法
        (六) 散寒、清热、利湿诸法为痛经病治疗之羽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10)香延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观察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选择
        (三)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二、方法
        (一) 分组方法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疗效评定标准
        (五) 统计方法
    三、一般资料分析
        (一) 年龄
        (二) 病程
        (三) 腹痛程度
        (四) 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及总评分
        (五) 单项次症
    四、结果
        (一) 疗效分析
        (二) 安全性观察
    五、结论
讨论
    一、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一) 中医古籍记载
        (二) 当代医家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寒凝血瘀是痛经的重要病机
    二、中医治疗
    三、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病理机制的认识
    四、西医治疗
        (一) 一般治疗
        (二) 药物治疗
        (三) 手术治疗
    五、香延止痛方的功效探讨
        (一) 香延止痛方功效
        (二) 香延止痛方组方分析
        (三) 单味药物药理作用分析
        (四) 实验研究
    六、本研究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味没竭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五态人格特征及与中医证候相关性初探[D]. 徐花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基于NGF的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临床及实验研究[D]. 王丹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
  • [3]丹莪妇康煎膏与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对比[D]. 邱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2)
  • [4]温经化瘀止痛法调控T细胞亚群分化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以及原发性痛经现代文献用药规律的研究[D]. 马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9)
  • [5]逐瘀止痛颗粒治疗子宫腺肌病中重度痛经(气滞血瘀型)64例临床研究[D]. 周祖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6]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研究[D]. 叶美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4)
  • [7]补肾调周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边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8]止痛调经方配合推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葛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9]痛经病治法理论与统计分析研究[D]. 焦玉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香延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张茜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加味米积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