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粒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

我国陶粒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

一、我国陶粒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1](2021)在《造纸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其在绿色自保温墙体材料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造纸污泥存在储量大、难以处置以及易引发二次污染等问题。为了实现造纸污泥资源化,本文先以造纸污泥为主要原料制备新型轻质陶粒,再将造纸污泥陶粒作为轻骨料制备用于绿色建筑领域的轻质自保温墙体砌块。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明确了造纸污泥陶粒的最佳制备条件与性能造纸污泥陶粒的最佳配料比例:造纸污泥、黏土、粉煤灰质量比为30:49:21,此时陶粒的膨胀倍数达到最佳,陶粒形貌良好;造纸污泥陶粒的最佳烧结条件:预处理温度300~400℃,预热5~25 min,烧结温度1230℃,保持3 min。在此预处理条件下能够实现陶粒生料球的完全碳化,有效避免造纸污泥中含有的有机物和水分在陶粒烧结过程中因为受热反应不均匀而造成陶粒炸裂和结块;制备的造纸污泥陶粒膨胀倍数1.93,堆积密度633 kg/m3,筒压强度3.1 MPa。(2)探讨了造纸污泥陶粒的制备机理污泥中的有机物在预热处理后生成的碳能够在烧结过程中反应释放出气体,促使陶粒体积膨胀。可通过调整烧结温度控制气体的产生速度,进而控制陶粒的膨胀倍数,避免炸裂;造纸污泥中的氧化钙起到助熔剂的作用,能够降低陶粒烧结温度。造纸污泥掺量增大,陶粒烧结温度降低、孔径减小、密度增大、筒压强度提高;造纸污泥中的“Si O2+Al2O3”含量较低,在污泥掺量过大时,生成物会在熔融态因缺少骨架,形貌结构难以保持。为实现较高的造纸污泥掺量,同时保持陶粒的形貌,需要引入硅铝含量较高的粘土和粉煤灰作为配料。(3)明确了自保温轻质墙体砌块的最佳制备条件与性能0~5 mm的陶粒细集料和5~20 mm的陶粒粗集料经过24 h的饱和预湿处理后,在配合比:水泥264 kg/m3,粉煤灰66 kg/m3,陶粒细集料493 kg/m3,陶粒粗集料431 kg/m3,预湿水107 kg/m3,拌合水103 kg/m3,聚羧酸减水剂8.25 kg/m3的条件下能够制备出性能良好的墙体砌块。其抗压强度为5.2 MPa,表观密度1020kg/m3,吸水率14.2%,满足自保温砌块的性能要求。

豆宇[2](2020)在《聚氨酯发泡陶粒混凝土材料研发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起步较晚,许多关键性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且我国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实际施工时存在的多方面原因导致隧道建设中塌方事故屡屡发生,施工安全问题异常严峻。而二次衬砌的施工尤为重要,我们都知道公路隧道可能建成初期相安无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壤可能还是会挤压二次衬砌,造成二次衬砌的开裂甚至是坍塌,虽然很多学者已经致力于在二次衬砌上添加夹层以抵挡掉部分土壤带来的压力,可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隧道工程中如果存在高地温地热,不仅影响劳动生产进度,温度附加应力的存在还将引起衬砌硅开裂,进而影响隧道结构稳定性。因此研发一种新型夹层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新型夹层材料应该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2MPa)和变形量(>50%),既能缓冲和抵挡掉部分土壤带来的压力,还具有保温隔热的功能。本文从新型夹层材料设计配合比出发,前期通过变化陶粒种类、掺量与聚氨酯泡沫掺量比例,以抗压强度和压缩量为设计指标确定最佳配合比,在配合比基础上,对新型夹层材料从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最后对掺水泥的新型夹层材料进行抗压强度分析。具体试验和结论如下:通过查找陶粒和聚氨酯泡沫研究资料,配合比设计思路为聚氨酯泡沫掺量占陶粒的比例与变化陶粒自身的掺量,本文配制5组陶粒占自身最大掺入量的20%、40%、60%、80%、100%,以及6组聚氨酯泡沫占陶粒最大掺入的5%、10%、15%、20%、25%、30%,以抗压强度、变形量为评价指标,通过试验研究,确定聚氨酯泡沫和陶粒的最佳掺量,最终确定试验材料使用情况和试验配合比。确定满足抗压强度达到2MPa、变形量超过50%配合比组,最终满足的配合比组有五组。变化陶粒种类,分析不同品种的陶粒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本文配制5组陶粒占自身最大掺入量的20%、40%、60%、80%、100%,以及6组聚氨酯泡沫占陶粒最大掺入的5%、10%、15%、20%、25%、30%,通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粒径偏大的碎石型陶粒整体的抗压强度及变形量都比普通型陶粒偏低,但碎石型陶粒抗压强度和变形量的变化规律与普通型陶粒大致相同;同时确定聚氨酯泡沫和碎石型陶粒的最佳掺量,确定满足抗压强度达到2MPa、变形量超过50%的配合比组,最终满足的配合比组有四组。本文针对陶粒和聚氨酯泡沫掺量在较少、一半和较多三种情况下,配制3组陶粒占自身最大掺量的20%、50%、100%,与3组聚氨酯泡沫占陶粒最大掺入的5%、15%、30%,对6组配合比进行轴心抗压性能、抗折性能和抗冲击性能试验,探究其6组的轴心抗压性能、抗折性能和抗冲击性能,并且对6组配合比的轴心抗压荷载-位移曲线进行分析。本文在3组陶粒占自身最大掺入量的20%、50%、100%,与3组聚氨酯泡沫占陶粒最大掺入的5%、15%、30%,在此基础上掺入水泥,1组单一陶粒掺入的配合比和1组单一聚氨酯泡沫掺入的配合比作为对比,以提高材料抗压强度且在变形量无大变化的情况,3组陶粒掺入占自身最大掺入量上掺入水泥量为10%、20%、30%,3组聚氨酯泡沫占陶粒最大掺入上掺入水泥量为5%、10%、15%,探究其掺入水泥前后抗压强度以及变形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掺入水泥的6组配合比的抗压强度均有提高。

孙亮[3](2020)在《高性能硅酸盐陶粒的制备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针对炉渣的资源化利用,将其作为主要原材料应用于硅酸盐陶粒的制备。通过研究炉渣粉细度、配合比及壳层结构对硅酸盐陶粒性能的影响,达到制备出高强壳层硅酸盐陶粒的目的。以壳层硅酸盐陶粒为研究对象,对其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进行综合研究;制备了壳层硅酸盐陶粒高强混凝土,并对混凝土进行抗冻融研究;开展了壳层硅酸盐陶粒应用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领域的研究。炉渣硅酸盐陶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从炉渣粉细度、配合比及制备壳层结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实现了高强壳层陶粒的制备,该种壳层陶粒表观密度为1940.1kg/m3、1h吸水率为2.3%、筒压强度达24.3MPa,具有吸水率低、筒压强度高的特点。对壳层陶粒进行坚固性研究,其质量损失仅为1.7%,满足国家标准坚固性指标Ⅰ类要求。对壳层陶粒进行快速碱-硅酸反应研究,其14d膨胀率为0.0341%,低于标准判定值0.10%,不具备碱集料危害;同时考虑了炉渣中存在SO3时,在实验过程中的碱-硅酸反应膨胀与钙矾石生成产生的膨胀综合作用下对试样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SO3含量达3.5%时,试样14d膨胀率为0.0561%,仍低于0.10%。此外,还对壳层陶粒进行了压碎指标、软化系数与冻融质量损失研究,结果分别为2.2%、0.96和1.28%,均满足标准要求。高强硅酸盐陶粒混凝土的制备与抗冻融研究。在水泥用量为400kg/m3、W/C=0.4条件下,陶粒混凝土标准养护28d抗压强度达到63.4MPa、抗折强度为11.4MPa、干表观密度为2018.6kg/m3。对比同等条件下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分别高了3.8%与8.6%,干表观密度减轻了16.2%。将陶粒混凝土分别置于冻融介质为水、3%Na Cl、5%Na Cl、5%Na2SO4、10%Na2SO4溶液中进行50次冻融循环。冻融后的各组陶粒混凝土均表现出良好的抗冻性能,相对动弹性模量处于98.6~102.3%之间,质量出现了略微增加,增加范围在0.30~0.50%,抗压强度损失率在-2.1~2.4%之间。研究了混凝土中陶粒作为粗集料体积占比不同对陶粒混凝土冻融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陶粒体积占比在40~50%时,占比增加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起到一定提升,表明陶粒作为粗集料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具有贡献作用。壳层硅酸盐陶粒应用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领域的研究。水泥用量为480kg/m3、W/C=0.25条件下,陶粒混凝土管桩蒸养强度为91.1MPa,蒸压强度为106.9MPa,满足标准要求。探究矿物掺合料的掺加作用发现:单掺条件下粉煤灰、矿渣、石英粉的掺入均能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其中粉煤灰改善效果最明显,此外粉煤灰的掺入有利于提升试样蒸养强度,而石英粉的掺入对试样的蒸压强度提升最显着;研究掺合料复掺发现,合理的复掺能够起到掺合料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如:粉煤灰与石英粉复掺的试样蒸养强度与蒸压强度均较高,且复掺试样的拉压比数值整体高于单掺,表明矿物掺合料复掺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单掺时混凝土脆性偏高的问题。研究了自然养护、蒸汽养护、蒸压养护三种陶粒养护工艺对制备陶粒混凝土管桩性能的影响,三种陶粒混凝土的蒸养强度与蒸压强度分别在71.8~78.6MPa与125.9~134.1MPa之间,波动范围较小,表明陶粒养护条件对混凝土管桩强度影响不大。研究了在大体积粉煤灰掺量条件下胶凝材料的C/S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C/S=1.0时混凝土中水化相类型与水化物含量共同作用效果最佳,蒸压强度最大为124.5MPa。并对C/S不同的陶粒混凝土进行抗冻实验,结果发现C/S增加,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降低,C/S为0.6的试样抗冻性能最好,抗冻标号为D168,而C/S为1.2的试样抗冻性能最差,抗冻标号为D107。对试样破坏形式分析可知,冻融破坏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基体中出现的微裂纹破坏。

陈嘉宇[4](2020)在《陶粒泡沫混凝土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陶粒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建筑保温材料,国家尚未出台相关行业与产品标准,而国内陶粒泡沫混凝土市场已经形成巨大产业,亟需制定相关标准来规范其各项性能指标要求与试验方法,提升陶粒泡沫混凝土产品整体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为该产品的推广应用和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提出体现陶粒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关键指标,将关键参数进行分类,分为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能性能、导热性能与放射性能。分别对不同性能的相关项目进行试验方法的选取,研究更符合陶粒泡沫混凝土特性的试验方法,项目包括干表观密度、导热系数、抗压强度、体积吸水率、软化系数、抗冻性、干燥收缩值、放射性、匀质性等。本文首先对干密度的试验方法进行探讨,发现陶粒泡沫混凝土检测干密度时选择的烘干最高温度会对最终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提出最高温度控制在60℃至80℃之间即可;其次,对抗压强度试块预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温升速率与最高温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随后对比了体积吸水率与质量吸水率的区别,确定了轻质泡沫材料更适宜用体积吸水率来反应其真实的吸水率;接着发现轻质陶粒经磨碎筛分过的放射性虽然较高于未处理的,但对放射性结果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而样品放射性随含水率增加逐渐下降;最后,建议了北方地区使用陶粒泡沫混凝土需检测抗冻性指标,抗冻性试验方法需根据不同的使用部位与环境进行针对性制定,使试验更加真实模拟实际冻融过程。通过分析全国数十家企业生产的不同密度级别的陶粒泡沫混凝土情况,统计数据分布,制定不同的制评价指标。总结出陶粒泡沫混凝土密度范围,其密度与导热系数、抗压强度的关系均成正比。建议陶粒泡沫混凝土的匀质性、干表观密度、导热系数、抗压强度、体积吸水率、软化系数、抗冻性、干燥收缩值的评价等级。

丁皓[5](2019)在《混凝土非均质特征界面多相细观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其力学性能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密切相关,混凝土材料的特性及损伤破坏行为是学术界及工程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陶粒混凝土作为新型绿色材料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可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的目的。因此,混凝土及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分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量模型和方法被用于此类问题的研究。本文以混凝土和陶粒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混凝土及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损伤破坏行为的试验研究。根据陶粒的物理性质设计了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测定了两类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参数,通过应变采集系统测量了试件表面不同位置应变的值,得到了微裂纹萌生过程中试件表面应变的变化过程,对三点弯曲梁试件的开裂行为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位移加载方式,测试了试件变形与破坏的全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载荷-位移曲线。采用Fuller骨料颗粒级配曲线,确定骨料的体积分数及个数。基于MATLAB软件,实现二维圆形骨料及三维球形随机投放,建立了骨料随机分布的陶粒混凝土试件几何模型,由此在ABAQUS软件中建立含有骨料、水泥砂浆、二者间的粘结界面层和气泡组成的陶粒混凝土三点弯曲梁有限元模型。利用CDP模型作为混凝土及陶粒混凝土细观组分的损伤本构模型,采用均质界面过渡区(ITZ)细观模型讨论了混凝土ITZ及陶粒混凝土粘结界面层的参数变化对其力学性能及损伤破坏行为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混凝土及陶粒混凝土材料内部的损伤演化过程,分析了细观结构及各细观组分对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作为缺陷相的混凝土ITZ的性能变化将显着影响混凝土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和损伤破坏过程,而陶粒混凝土粘结界面层的性能改变对其整体力学性能及开裂行为的影响相较于普通混凝土显着降低。考虑陶粒混凝土粘结界面层的性质随着与骨料间的距离变化而随之变化,建立了ITZ非均质的混凝土及陶粒混凝土细观模型,使ITZ性能梯度变化。与均质ITZ模型的模拟结果相比,非均质ITZ模型更容易模拟出多条裂纹,ITZ的非均质化处理对裂纹的形态分析有一定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考虑ITZ非均质性的更为精细的模型可进一步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根据陶粒混凝土损伤破坏的特征,建立的陶粒混凝土三点弯曲梁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载荷作用下该试件的损伤破坏过程,且将破坏时试件中的裂纹形态与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有效地分析细观结构及组分对混凝土及陶粒混凝土内部损伤演化过程,ITZ的非均质性使得模型的分析更加精细,可以高效地实现模型细观参数的变化对其整体力学性能影响的分析。

曾威振[6](2019)在《隔墙板用免蒸压轻质多孔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配式建筑是我国目前大力推广应用的建筑技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提出在十年内实现我国装配式建筑从目前其约占新建建筑的5%发展至30%。隔墙板由于不涉及结构承重,是较为容易实现的装配式构件,是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主要构件类型。按照《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7)规定装配式内隔墙的应用比例需大于50%,在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30%时,隔墙板的市场年需求量可达5.1亿平方米。目前我国预制隔墙板的主要产品是蒸压陶粒混凝土墙板,但其生产需要蒸压养护,受环保问题限制,难以大规模扩大产量。此外,蒸压陶粒混凝土墙板的生产还面临河砂短缺、陶粒质量不稳定、发泡工艺复杂的难题。为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急需研发免蒸压的隔墙板新产品。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隔墙板孔型优化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轻质多孔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养护制度等的系统研究,得到面密度、抗压强度和干缩性能满足《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通用技术要求》(JG/T169-2016)的免蒸压轻质隔墙板用轻质多孔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和养护制度,具体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了圆角方孔和圆孔两种开孔方式对隔墙板用混凝土性能的要求,提出免蒸压隔墙板制备的必要条件;进而通过墙板试验研究,得到了优选的免蒸压隔墙板用开孔型式。研究表明:为满足隔墙板面密度和强度要求,轻质多孔混凝土密度应不大于1745kg/m3、抗压强度应不小于7.5MPa;与圆形开孔隔墙板试件相比,圆角方孔的隔墙板试件在面密度相等时,强度更高,制备免蒸压隔墙板宜采用圆角方孔开孔。2.对比研究了搅拌引气和预发泡两种方式对不同骨料体系的轻质多孔混凝土及隔墙板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搅拌引气方式工艺简单,其制备的轻质多孔混凝土和隔墙板试件强度略高,是较优的引气方式。3.使用陶粒和河砂为骨料,优选的配合比为:水胶比0.30、胶砂比为1:2.0、陶粒绝对体积掺量为15%,掺加减水剂和引气剂使混凝土的3d密度约1600kg/m3。养护制度为:成型后静停5h,然后50℃的干热养护5h后脱模,最后自然养护至3d龄期。4.使用全再生细骨料和陶粒为骨料,优选的配合比为:水胶比0.30、胶砂比为1:2.0、陶粒绝对体积掺量15%,掺加减水剂和引气剂使混凝土的3d密度约1600kg/m3。养护制度为:成型后静停5h,然后50℃的干热养护5h后脱模,最后自然养护至7d龄期。5.只使用全再生细骨料为骨料,优选的配合比为:水胶比0.28、胶砂比为1:2.2,掺加减水剂和引气剂使混凝土的3d密度约1600kg/m3。养护制度为:成型后静停5h,然后50℃的干热养护5h后脱模,最后自然养护至10d龄期。6.免蒸压养护费用比蒸压的费降低8.4%。使用全再生细骨料制备免蒸压隔墙板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养护及材料的总成本最低可降41%。

张瑞东[7](2018)在《建筑垃圾再生料吸音陶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垃圾数量也在逐年剧增,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正面临着建筑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然而,噪声污染也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环境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城市地铁、轻轨和高速铁路建设里程逐年增加,轨道交通产生的噪声污染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污染源之一。为了减少轨道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并且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本文通过免烧结制备工艺,进行建筑垃圾再生料吸音陶粒的研制,实现了建筑垃圾的再生资源化利用。并以自制建筑垃圾陶粒为主要骨料制备出一种吸音陶粒混凝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利废节能的水泥基陶粒混凝土吸音降噪材料,应用于轨道交通噪声治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物料配比和多因素正交试验方法,进行免烧型建筑垃圾再生料吸音陶粒最佳物料配比的研制试验。为了得到制备陶粒的最佳物料配比,分别以陶粒的筒压强度、堆积密度作为考察指标,在选定激发剂和黏结剂用量的情况下,对建筑垃圾、粉煤灰和水泥进行正交试验,并分析各原材料对陶粒性能的影响。最终得到了制备免烧型建筑垃圾再生料吸音陶粒的最佳物料配比为:建筑垃圾23.7%、粉煤灰53%、水泥11.8%、激发剂11%、黏结剂0.5%。并且试验结果表明,对陶粒的参考指标影响程度顺序为:水泥﹥建筑垃圾﹥粉煤灰。(2)在确定制备陶粒的最佳物料配比之后,为了评估所制备陶粒的性能,对小批量制备的陶粒进行了基本物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陶粒的筒压强度为.6 4~5.7 MPa,堆积密度在900 kg/m3左右,表观密度为1639 kg/m3,平均空隙率为456.%、吸水率为1 75.%,各项基本物理性能指标达到了人造高强轻集料的标准要求。(3)为了制备出一种新型利废节能的水泥基陶粒混凝土吸音降噪材料,通过对吸音陶粒混凝土材料的特性分析,选用体积法进行吸音陶粒混凝土目标孔隙率、水灰比和陶粒级配类型的正交试验,并结合驻波管法对材料的吸声性能测试,确定出吸音陶粒混凝土材料的最优配合比参数为:目标孔隙率为20%、水灰比为0.28、陶粒类型为Ⅰ。在此种参数取值下,吸音陶粒混凝土材料的有效孔隙率为23.8%、平均吸声系数为0.545、抗压强度为12.45MPa、干表观密度为1362kg/m3。在以吸音陶粒混凝土材料的平均吸声系数和抗压强度为参考指标时,对吸音材料的参考指标影响程度顺序为:目标孔隙率﹥陶粒级配类型﹥水灰比。(4)为了能够得到吸音陶粒混凝土材料真实的吸音降噪效果,满足材料实际应用的声学环境,弥补驻波管法对材料吸声性能测试的不足,制作出陶粒混凝土吸音板试件,采用混响室法对其进行吸声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水泥基吸音陶粒混凝土材料的平均吸声系数为0.74,降噪系数(NRC)为0.80,是一种理想的吸音降噪材料。

曾鑫[8](2017)在《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国家经济发展,建筑住宅需求上升,墙体材料用量随之增加,但传统墙体材料已不符合节能、低耗的新材料发展趋势。因此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可减少建筑能耗,发挥其节能环保作用。但其也存在防火性能及耐久性能差的缺点,如果发生火灾,不仅造成建筑结构受损,更严重将导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研制出一种改进型新型墙体材料——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原材料来源范围广泛,其中的粉煤灰和页岩陶粒具有利废、价格低廉、储存量大等特点,在混凝土砌块中添加粉煤灰和陶粒不仅绿色环保、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能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物中的隔离墙体,与传统墙体材料相比,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防火及耐久性能良好。在本文中对通过采用页岩陶粒、普通硅酸盐水泥、聚丙烯纤维、粉煤灰、双氧水、膨胀珍珠岩为主要成分制作的轻质微孔节能混凝土砌块进行研究。(1)对制作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的配合比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优化得出最佳配合比:水胶比0.35,40.0%水泥,25%页岩陶粒,35%粉煤灰代替水泥掺量,8.0%双氧水,3%膨胀珍珠岩,0.04%减水剂,在此基础上探讨页岩陶粒、粉煤灰及双氧水量的改变对轻质微孔节能混凝土砌块强度、抗冻等性能的作用效果。(2)利用相关仪器设备对混凝土砌块各方面性能探讨研究,涉及混凝土砌块含水率和吸水率、水胶比和双氧水分别与导热系数及表观密度关系、抗冻性、混凝土砌块强度等方面。(3)探讨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强度形成机理及微孔结构形成机理,对轻质微孔节能混凝土砌块水化产物及其形貌利用扫描电镜SEM图像观察,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并优化混凝土砌块,使其能满足新型墙体材料技术规程,在工程应用中得以推广。

靳瑞杰[9](2017)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陶粒墙板配合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住宅产业正处于上升时期,每年新建的城乡住宅建筑面积均超过10多亿平方米。在老旧建筑拆除时,也制造了大量建筑垃圾,若能采用钢结构住宅体系则可实现标准化、产品化,组织进行工业化生产,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符合环保要求及可持续发展等特点。目前缺乏与钢结构住宅配套的维护体系材料问题仍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特点,研发适合于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围护材料。本文将以陶粒为粗骨料,自燃煤矸石人工砂或珍珠岩为细骨料,配制出满足钢结构住宅体系要求的轻骨料混凝土。主要内容如下:(1)以粒径为5mm-20mm的粉煤灰陶粒为粗骨料,试配出五种强度的混凝土,可以满足钢结构住宅不同跨度墙板的使用要求。(2)以混凝土满足和易性、强度的同时表观密度最小为目标,以粒径为5mm-30mm的页岩陶粒为粗骨料,通过15种配合比的对比试验,配制出表观密度不大于900kg/m3超轻页岩陶粒混凝土。(3)将三种陶粒以不同体积掺量比例,以自燃煤矸石破碎、筛分得到自燃煤矸石人工砂或珍珠岩作为细骨料,掺入减水剂、增稠剂等外加剂,在混凝土满足和易性、强度的基础上,表观密度最小为目标,配制出一系列轻质高强的混凝土,并且探索不同材料对混凝土的影响。(4)考虑火灾发生,研究墙板材料—陶粒混凝土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本文分别进行了陶粒混凝土在200℃与400℃下的耐火实验。

扈士凯,李应权,陈志纯,迟碧川,王明轩,谷冰莹[10](2015)在《轻骨料混凝土行业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一、轻骨料混凝土概念、特性采用轻粗骨料、轻细骨料(或普通砂)、胶凝材料、外加剂和水配制而成,干表观密度不大于1900kg/m3的混凝土,被称为轻骨料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按其在建筑中的用途分为以下三类:(1)保温轻骨料混凝土主要用于屋面、地面,是起保温隔热作用的保温垫层,一般采用现场浇筑的方式。(2)结构保温轻骨料混凝土主要用于墙体围护结构中,作为非承重的隔墙,有一定的保温效果,产品形式包括

二、我国陶粒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陶粒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造纸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其在绿色自保温墙体材料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1.1 造纸污泥的来源与危害
        1.1.2 造纸污泥的处理处置现状
    1.2 造纸污泥研究资源化现状
        1.2.1 造纸污泥制备陶粒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绿色自保温墙体材料的制备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及预处理
        2.1.1 造纸污泥原材料
        2.1.2 绿色自保温墙体砌块原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热重-差热分析
        2.3.2 造纸污泥陶粒的物理性质测定
        2.3.3 陶粒混凝土试块物理性质测定
        2.3.4 绿色自保温墙体砌块物理性质测定
    2.4 试验方案
        2.4.1 造纸污泥陶粒的制备方法
        2.4.2 陶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2.4.3 绿色自保温墙体砌块的制备方法
第3章 造纸污泥陶粒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造纸污泥陶粒基质的选择
    3.2 造纸污泥陶粒的制备研究
        3.2.1 造纸污泥陶粒预热温度和时间的选择和优化
        3.2.2 造纸污泥陶粒原材料配比研究
    3.3 造纸污泥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3.3.1 造纸污泥不同掺量对陶粒最佳烧结温度的影响
        3.3.2 造纸污泥的不同掺量对陶粒膨胀性的影响
        3.3.3 造纸污泥掺入量对陶粒堆积密度及密度等级的影响
        3.3.4 造纸污泥掺入量对陶粒筒压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自保温墙体砌块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4.1 陶粒混凝土用造纸污泥陶粒骨料的制备
    4.2 造纸污泥陶粒混凝土制备优化
    4.3 绿色自保温墙体砌块的制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聚氨酯发泡陶粒混凝土材料研发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氨酯发泡液的研究现状
        1.2.2 陶粒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思路
    2.1 原材料选择
        2.1.1 陶粒
        2.1.2 聚氨酯泡沫
    2.2 投料顺序
    2.3 配合比设计思路及试验方法
        2.3.1 构思配合比设计
        2.3.2 试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氨酯泡沫陶粒混凝土确定材料掺量研究
    3.1 确定聚氨酯泡沫掺量
        3.1.1 陶粒掺量20%,变化聚氨酯泡沫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1.2 陶粒掺量40%,变化聚氨酯泡沫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1.3 陶粒掺量60%,变化聚氨酯泡沫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1.4 陶粒掺量80%,变化聚氨酯泡沫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1.5 陶粒掺量100%,变化聚氨酯泡沫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2 确定陶粒掺量的影响
        3.2.1 聚氨酯泡沫掺量5%,变化陶粒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2.2 聚氨酯泡沫掺量10%,变化陶粒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2.3 聚氨酯泡沫掺量15%,变化陶粒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2.4 聚氨酯泡沫掺量20%,变化陶粒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2.5 聚氨酯泡沫掺量25%,变化陶粒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2.6 聚氨酯泡沫掺量30%,变化陶粒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3 不同品种陶粒的影响
        3.3.1 聚氨酯泡沫掺量的影响
        3.3.2 陶粒掺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聚氨酯发泡陶粒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4.1 轴心抗压性能
        4.1.1 试验概况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3 试验小结
    4.2 轴心抗压荷载-位移曲线
        4.2.1 聚氨酯泡沫掺量 15%、陶粒掺量 20%轴心抗压荷载-位移曲线
        4.2.2 聚氨酯泡沫掺量 15%、陶粒掺量 50%轴心抗压荷载-位移曲线
        4.2.3 聚氨酯泡沫掺量 15%、陶粒掺量 100%轴心抗压荷载-位移曲线
        4.2.4 陶粒掺量 40%、聚氨酯泡沫掺量 5%轴心抗压荷载-位移曲线
        4.2.5 陶粒掺量 40%、聚氨酯泡沫掺量 15%轴心抗压荷载-位移曲线
        4.2.6 陶粒掺量 40%、聚氨酯泡沫掺量 30%轴心抗压荷载-位移曲线
    4.3 抗折性能
        4.3.1 试验概况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3 试验小结
    4.4 抗冲击性能
        4.4.1 试验概况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3 试验小结
第五章 掺水泥对聚氨酯泡沫陶粒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1 配合比优化思路
    5.2 抗压强度性能测试及分析
        5.2.1 1d抗压强度分析
        5.2.2 7d抗压强度分析
        5.2.3 28d抗压强度分析
        5.2.4 变形量分析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高性能硅酸盐陶粒的制备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厂炉渣的处理与应用
    1.3 人造轻集料
        1.3.1 人造轻集料研究现状
        1.3.2 免烧结陶粒
    1.4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
        1.4.1 轻集料混凝土介绍
        1.4.2 轻集料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原材料、仪器与测试方法
    2.1 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测试方法
        2.3.1 陶粒性能测试方法
        2.3.2 陶粒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
        2.3.3 材料表征
3 高性能炉渣硅酸盐陶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炉渣硅酸盐陶粒制备
    3.2 炉渣细度对陶粒性能影响分析
    3.3 硅酸盐陶粒的基本配合比
    3.4 壳层结构对陶粒的增强机制
    3.5 高性能壳层炉渣硅酸盐陶粒的其他性能研究
        3.5.1 壳层陶粒的坚固性
        3.5.2 壳层陶粒的碱集料反应
        3.5.3 壳层陶粒的压碎指标、软化系数及冻融性能
    3.6 本章小结
4 高强次轻集料混凝土的制备及抗冻融性能研究
    4.1 高强次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力学性能
        4.1.1 高强次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1.2 高强次轻集料混凝土力学性能
    4.2 高强次轻集料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研究
        4.2.1 不同冻融环境下硅酸盐陶粒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4.2.2 陶粒体积掺量不同对陶粒混凝土抗冻性能影响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高强硅酸盐陶粒应用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5.1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基准配合比与养护制度
        5.1.1 陶粒混凝土管桩基准配合比确定
        5.1.2 陶粒混凝土管桩养护制度
    5.2 矿物掺合料对预应力高强陶粒混凝土管桩性能的影响
        5.2.1 矿物掺合料单掺
        5.2.2 矿物掺合料复掺
    5.3 硅酸盐陶粒养护条件对陶粒混凝土管桩的性能影响
        5.3.1 养护条件不同对炉渣硅酸盐陶粒性能影响
        5.3.2 养护条件不同的硅酸盐陶粒制备混凝土管桩
        5.3.3 陶粒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中的增强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大体积粉煤灰掺量下胶凝材料C/S对陶粒混凝土管桩性能影响
    6.1 C/S不同对胶凝材料基体性能的影响
        6.1.1 不同C/S条件下基体的压强与酸不溶物含量
        6.1.2 不同C/S条件下基体试样的物相分析
    6.2 胶凝材料C/S不同对管桩陶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6.2.1 胶凝材料中C/S不同对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6.2.2 胶凝材料中C/S不同对陶粒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陶粒泡沫混凝土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相关标准
    1.4 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材料与性能评价指标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集料
        2.1.3 外加剂
        2.1.4 粉煤灰
        2.1.5 水
    2.2 性能评价指标
    2.3 陶粒泡沫混凝土的制备
        2.3.1 制备原则
        2.3.2 设计配合比计算方法
        2.3.3 成型工艺与养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的影响因素
    3.1 烘干处理对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的影响
        3.1.1 烘干处理对干表观密度的影响
        3.1.2 烘干处理对试块形态的影响
        3.1.3 烘干处理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2 力值加载速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耐久性能试验的影响因素
    4.1 吸水率试验的影响因素
        4.1.1 试块尺寸、吸水时间与计算方式
        4.1.2 浸泡方式
    4.2 冻融方式对抗冻性试验的影响
        4.2.1 影响建筑材料抗冻性的能力
        4.2.2 常见抗冻性试验方法
        4.2.3 接触面对冻融破坏作用的影响
        4.2.4 降温速率对冻融破坏作用的影响
        4.2.5 冻融方式对冻融破坏作用的影响
    4.3 干燥收缩值试验的影响因素
        4.3.1 干燥收缩值试验方法
        4.3.2 陶粒掺量对干燥收缩值的影响
        4.3.3 普通法与快速法对干燥收缩值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热系数与放射性试验方法
    5.1 导热系数
        5.1.1 参考标准
        5.1.2 稳态法与非稳态法试验差异
    5.2 放射性
        5.2.1 粒径对放射性试验结果的影响
        5.2.2 含水率对放射性试验结果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指标的制定
    6.1 物理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6.1.1 干表观密度评价指标
        6.1.2 抗压强度评价指标
        6.1.3 匀质性评价指标
    6.2 耐水耐久性能
        6.2.1 体积吸水率评价指标
        6.2.2 软化系数评价指标
        6.2.3 抗冻性评价指标
        6.2.4 干燥收缩值评价指标
    6.3 导热系数与放射性能评价指标
        6.3.1 导热系数评价指标
        6.3.2 放射性评价指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混凝土非均质特征界面多相细观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混凝土失效破坏的研究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混凝土及陶粒混凝土试件制备
    2.1 陶粒的性能及分类
        2.1.1 按原料分类
        2.1.2 按生产工艺分类
    2.2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颗粒级配
        2.2.3 堆积密度
        2.2.4 表观密度
        2.2.5 孔隙率
        2.2.6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 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1 试验材料
        2.3.2 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 试件拌和与浇筑方法
        2.4.1 陶粒混凝土的吸水返水特性
        2.4.2 陶粒的预湿处理
        2.4.3 试件的拌和
        2.4.4 试件的浇筑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及陶粒混凝土损伤破坏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准备
    3.2 应变计的选择
    3.3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
        3.3.1 粘贴工具与器材
        3.3.2 粘贴步骤
    3.4 标准立方体抗压试验
    3.5 三点弯曲梁试验
        3.5.1 1号试件试验结果
        3.5.2 2号试件试验结果
        3.5.3 3号试件试验结果
        3.5.4 4号试件试验结果
    3.6 试验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凝土及陶粒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
    4.1 陶粒混凝土骨料级配
        4.1.1 三维混凝土模型骨料体积百分比计算
        4.1.2 二维混凝土模型骨料面积百分比计算
    4.2 骨料投放准则
        4.2.1 三维球形骨料投放准则
        4.2.2 二维球形骨料投放准则
        4.2.3 陶粒混凝土骨料随机投放程序
    4.3 混凝土及陶粒混凝土细观有限元模型
        4.3.1 界面过渡层的处理
        4.3.2 陶粒混凝土三点弯曲梁有限元模型
    4.4 材料本构关系的选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凝土及陶粒混凝土细观模型损伤破坏分析
    5.1 均质界面的混凝土ITZ参数分析
    5.2 均质界面的陶粒混凝土ITZ参数分析
        5.2.1 粘结界面层对单骨料试件破坏行为的影响
        5.2.2 陶粒混凝土细观模型参数分析
    5.3 非均质界面的混凝土ITZ特征研究
    5.4 非均质界面的陶粒混凝土ITZ特征研究
    5.5 三点弯曲试件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隔墙板用免蒸压轻质多孔混凝土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隔墙板的应用现状及性能要求
        1.2.2 隔墙板制备及养护工艺
        1.2.3 隔墙板中应用的轻质混凝土特点
        1.2.4 利用废弃混凝土进行隔墙板制备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骨料
        2.1.3 水和外加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轻质多孔混凝土制备及成型方法
        2.2.2 轻质多孔混凝土养护方法
        2.2.3 轻质多孔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隔墙板孔型设计
    3.1 隔墙板孔型设计
    3.2 隔墙板的抗压强度测定试件及性能要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免蒸压陶粒轻质多孔混凝土的研究
    4.1 引气陶粒轻质多孔混凝土的配合比研究
        4.1.1 水胶比对浆体引气的影响
        4.1.2 引气砂浆的工作性能及强度的研究
        4.1.3 引气陶粒轻质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2 发泡陶粒轻质多孔混凝土的物理性能
        4.2.1 泡沫的制备
        4.2.2 发泡陶粒轻质多孔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
    4.3 陶粒轻质多孔混凝土孔隙及水化产物形貌分析
        4.3.1 陶粒轻质多孔混凝土孔隙分析
        4.3.2 陶粒轻质多孔混凝土水化产物形貌观测
    4.4 养护制度的研究
        4.4.1 蒸汽养护制度的探究
        4.4.2 干热养护的探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再生细骨料轻质多孔混凝土的研究
    5.1 全再生细骨料附加水确定
    5.2 引气陶粒全再生细骨料轻质多孔混凝土
    5.3 引气全再生细骨料轻质多孔混凝土
    5.4 发泡全再生细骨料轻质多孔混凝土
        5.4.1 发泡陶粒全再生细骨料轻质多孔混凝土的制备
        5.4.2 发泡全再生细骨料轻质多孔混凝土的制备
    5.5 陶粒轻质多孔混凝土孔隙及水化产物形貌分析
        5.5.1 陶粒全再生轻质多孔混凝土气孔结构分析
        5.5.2 全再生细骨料轻质多孔混凝土的SEM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墙板试件试验研究及能耗和经济性分析
    6.1 墙板试件试验方法
        6.1.1 全再生细骨料轻质多孔混凝土墙板试件试验
        6.1.2 陶粒全再生细骨料轻质多孔混凝土墙板试件试验
        6.1.3 陶粒轻质多孔混凝土墙板试件试验
    6.2 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6.2.1 龄期为3d的轻质多孔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6.2.2 龄期为7d、10 d、14 d的轻质多孔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6.3 养护能耗与经济性分析
        6.3.1 养护能耗
        6.3.2 经济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建筑垃圾再生料吸音陶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建筑垃圾的基本概述
        1.2.1 建筑垃圾的定义
        1.2.2 建筑垃圾的产生
        1.2.3 建筑垃圾的危害性
    1.3 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利用
    1.4 陶粒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4.1 国外陶粒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陶粒的研究现状
        1.4.3 陶粒未来发展趋势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文的创新点
    1.6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建筑垃圾
        2.1.2 粉煤灰
        2.1.3 水泥
        2.1.4 激发剂
        2.1.5 黏结剂
        2.1.6 减水剂
        2.1.7 拌合水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吸音陶粒研制工艺
        2.3.2 吸音陶粒的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2.3.3 陶粒的微观测试分析
        2.3.4 配合比设计方法
        2.3.5 孔隙率测试方法
        2.3.6 吸音陶粒材料吸声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料吸音陶粒的研制
    3.1 引言
    3.2 造粒成球理论
        3.2.1 粉体间的作用力
        3.2.2 液体桥架与固桥的形成
        3.2.3 粉体团聚成核机理
    3.3 陶粒制备工艺
        3.3.1 造粒机成球原理
        3.3.2 制备工艺流程
        3.3.3 陶粒制备关键技术
    3.4 陶粒物料配比试验研究
        3.4.1 单因素物料配比试验
        3.4.2 多因素物料配比正交试验
    3.5 陶粒的基本性能测试
        3.5.1 物理性能指标
        3.5.2 微观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料吸音陶粒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4.1 引言
    4.2 吸音陶粒混凝土的特性分析
        4.2.1 结构特性
        4.2.2 声学特性
    4.3 吸音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及方法
        4.3.1 吸音陶粒混凝土配合比参数控制
        4.3.2 配合比设计方法
    4.4 吸音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算例
    4.5 吸音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5.1 正交试验设计
        4.5.2 正交试验结果
        4.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料吸音陶粒材料混响室吸音性能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用陶粒吸音板试件制作
        5.2.1 试验试件制作要求
        5.2.2 试件成型模具
        5.2.3 试验试件的制作
    5.3 混响室法吸声性能测试
        5.3.1 声学混响室
        5.3.2 混响室法测试原理
        5.3.3 混响室法吸声系数测试
    5.4 测试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及概况
        1.3.1 国外的研究及应用
        1.3.2 国内的研究及应用
    1.4 混凝土小型砌块概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2 研究的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1.6 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性能
        2.1.1 普通硅酸盐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陶粒
        2.1.4 减水剂
        2.1.5 其他材料
    2.2 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制备工艺
        2.2.1 试件制作
        2.2.2 工艺流程
        2.2.3 外观特征
    2.3 试验仪器及测定方法
        2.3.1 试验仪器
        2.3.2 强度测试方法
        2.3.3 表观密度测试方法
        2.3.4 导热系数测试方法
        2.3.5 SEM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原材料配合比的确定
    3.1 确定配合比准则及方法
        3.1.1 混凝土试配强度
        3.1.2 水胶比
        3.1.3 粗细骨料掺量
        3.1.4 发泡剂掺量
        3.1.5 胶凝材料的种类
    3.2 陶粒掺量与混凝土砌块强度关系
        3.2.1 改变陶粒掺量混凝土砌块配合比设计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粉煤灰掺量与混凝土砌块强度关系
        3.3.1 改变粉煤灰掺量混凝土砌块配合比设计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正交试验确定原材料配合比
        3.4.1 正交试验设计
        3.4.2 原材料配合比的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试验研究及分析
    4.1 概述
    4.2 混凝土砌块吸水率与强度关系
    4.3 水胶比、双氧水对导热系数及表观密度影响研究
        4.3.1 水胶比、双氧水对导热系数影响研究
        4.3.2 水胶比、双氧水对表观密度影响研究
    4.4 水胶比、粉煤灰对龄期强度影响研究
    4.5 混凝土砌块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4.5.1 冻融循环前砌块抗压强度
        4.5.2 混凝土砌块冻融循环试验与分析
        4.5.3 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砌块质量及强度损失率
        4.5.4 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砌块质量及强度损失率试验结果分析
        4.5.5 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砌块导热系数测试试验结果分析
    4.6 中试情况
        4.6.1 中试流程及设备
        4.6.2 中试成果转化和应用情况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微观机理研究
    5.1 概述
    5.2 混凝土砌块微孔结构形成机理
    5.3 混凝土砌块强度机理
    5.4 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水化产物成份与形貌分析
        5.4.1 混凝土砌块冻融循环前后水化产物SEM分析
        5.4.2 改变混凝土砌块发泡剂添加量后水化产物SEM分析
        5.4.3 改变混凝土砌块陶粒添加量后水化产物SEM分析
        5.4.4 改变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添加量后水化产物SEM分析
        5.4.5 不同养护方式的混凝土砌块水化产物SEM分析
        5.4.6 改变混凝土砌块水胶比后水化产物SEM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陶粒墙板配合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结构住宅体系
    1.2 钢结构住宅中的围护结构
    1.3 轻骨料混凝土
        1.3.1 轻骨料混凝土简介
        1.3.2 轻骨料混凝土分类
        1.3.3 轻骨料混凝土特点
    1.4 国内外轻骨料混凝土发展历程
        1.4.1 国外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应用
        1.4.2 国内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应用
    1.5 陶粒简介
        1.5.1 粉煤灰陶粒
        1.5.2 页岩陶粒
        1.5.3 混合陶粒
    1.6 陶粒混凝土研究意义
        1.6.1 环境效益
        1.6.2 工程效益
        1.6.3 能源效益
        1.6.4 经济效益
    1.7 本文研究工作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仪器及配合比设计原则
    2.1 原材料及其相关参数
        2.1.1 陶粒
        2.1.2 自燃煤矸石
        2.1.3 自燃煤矸石人工砂
        2.1.4 水泥
        2.1.5 珍珠岩
        2.1.6 粉煤灰
        2.1.7 中砂
        2.1.8 添加剂
        2.1.9 水
    2.2 试验仪器介绍以及试块养护
        2.2.1 TWJ-60 混凝土卧式搅拌机
        2.2.2 振动台
        2.2.3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2.2.4 箱式电阻炉
        2.2.5 热电偶
        2.2.6 混凝土试块养护
    2.3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2.3.1 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特点
        2.3.2 配合比设计原则
第三章 粉煤灰陶粒(陶粒 2)配合比
    3.1 配合比汇总
    3.2 陶粒混凝土性能汇总
    3.3 陶粒混凝土性能对比分析
        3.3.1 水灰比及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影响
        3.3.2 珍珠岩掺量对混凝土影响
第四章 页岩陶粒(陶粒3)配合比
    4.1 页岩陶粒混凝土配合比汇总
    4.2 页岩陶粒混凝土性能
    4.3 粗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
        4.3.1 陶粒筒压强度对混凝土强度影响
        4.3.2 材料对混凝土强度影响
    4.4 添加剂对混凝土的影响
        4.4.1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混凝土影响
        4.4.2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混凝土影响
    4.5 聚丙烯(PP)短纤维对混凝土影响
    4.6 页岩陶粒耐火性
        4.6.1 试验设计与方法
        4.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混合陶粒配合比
    5.1 混合陶粒混凝土各种性能
    5.2 材料对混凝土影响
        5.2.1 珍珠岩对混凝土影响
        5.2.2 聚丙烯(PP)短纤维对混凝土影响
        5.2.3 陶粒筒压强度对混凝土强度影响
        5.2.4 混合陶粒颗粒级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
        5.2.5 陶粒堆积密度对混凝土表观密度的影响
        5.2.6 添加剂对混凝土的影响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轻骨料混凝土行业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轻骨料混凝土概念、特性
二、国内外轻骨料发展历史
    (一) 国外概况
    (二) 国内概况
三、我国轻骨料混凝土现状
    (一) 现状概述
    (二) 主要产品形式
        1. 各种类型的陶粒 (砂)
        2. 干拌轻骨料混凝土粉料
        3. 轻骨料砌块
        4. 轻骨料混凝土墙板等构件制品
        5. 结构轻骨料混凝土
四、产业前景展望

四、我国陶粒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造纸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其在绿色自保温墙体材料上的应用研究[D]. 李军.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聚氨酯发泡陶粒混凝土材料研发及力学性能研究[D]. 豆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高性能硅酸盐陶粒的制备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 孙亮.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陶粒泡沫混凝土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D]. 陈嘉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混凝土非均质特征界面多相细观模型研究[D]. 丁皓. 东南大学, 2019(01)
  • [6]隔墙板用免蒸压轻质多孔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 曾威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建筑垃圾再生料吸音陶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瑞东. 广西科技大学, 2018(03)
  • [8]轻质微孔节能环保混凝土砌块制备及性能研究[D]. 曾鑫.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9]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陶粒墙板配合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 靳瑞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10]轻骨料混凝土行业发展报告[J]. 扈士凯,李应权,陈志纯,迟碧川,王明轩,谷冰莹. 混凝土世界, 2015(04)

标签:;  ;  ;  ;  ;  

我国陶粒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