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文化、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流行文化、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党丽娜[1](2020)在《“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文化的多元繁荣,各种文化形式纷至沓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时代变迁。其中“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影响不容小觑。而“丧文化”现象背后的大学生焦虑、悲观和颓丧的社会心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状况,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在深入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全面系统地研究大学生群体“丧文化”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丧文化”现象的相关理论,编制了关于“丧文化”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并选取了河南省的一所综合类院校——Z大学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对大学生“丧文化”态度进行分析,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现状进行了分析。利用统计学基本方法对大学生“丧文化”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及大学生思想状况现状进行了分析;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性别、户籍、年级、专业类别、学生身份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和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了差异性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大学生颓丧程度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丧文化”态度整体偏向积极、颓丧程度略高且思想状况消极程度整体中等偏上;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在对“丧文化”态度的不同维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专业类别、学生身份、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不同维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大学生对“丧文化”态度、大学生颓丧程度以及大学生思想状况三者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大学生“丧文化”态度以及颓丧程度对大学生思想状况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总结出了“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并且立足于影响的成因,从个人、学校以及社会三个层面上提出抵制“丧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高俊峰[2](2013)在《校园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悄然而至,站在这个文化兴起的时代长廊,我们没有理由回避那些最为活跃的文化类型。校园亚文化,无论从其承载、消费、再生产环节看,还是从其不断涌现的态势看,它都是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不可或缺的地标。作为大学生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集体方案,那么,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逃脱不了校园亚文化影响的环境。在校园亚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下,校园亚文化以其鲜明的风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系统呈现出颇为复杂的作用原理,揭示其中的影响机制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的关键。校园亚文化由于人的主体意义既投向社会现实,也内在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文化既人化,也化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化人的手段之一,彰显了其正向优化人格的功能,而校园亚文化以濡化的形式作用于大学生的人格系统,因此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全方位的比对。认知是个体行为与外部环境因素连接并发动的起点,由于校园亚文化的强场影响大学生认知的前见,它必然在个体认知、情意、自我、需要结构等心理系统的各个环节干扰或者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又由于个体心理系统打上校园亚文化影响的“印记”,大学生必然会在行为系统以具体的行为表征着校园亚文化的各种理念,进而偏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为此,笔者想通过全面分析当前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现象、作用,以及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校园亚文化影响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反思,有必要从话语、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加以审视。同时,我们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方法对高校校园亚文化加以引导和控制,即:校园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视界的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领域的主动拓展,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

李雅歌[3](2020)在《泛娱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以来,国内社会思潮发展态势总体趋稳,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多种社会思潮侵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高校是思想文化交流融合碰撞发展的前沿阵地,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关乎时代新人的培育。在“资本逻辑”和“媒介逻辑”影响下,随着社会时尚的转变、宣泄性文化消费、视觉文化的普及以及现代媒体运作模式对娱乐消费的推波助澜,娱乐突破自身的边界,裹挟其他社会思潮而产生新的变体,造成人的审美感官化、道德去崇高化、精神追求庸俗化、价值追求虚无化、社会生活去政治化。我国文化、政治、教育、社会等领域的泛娱乐化现象愈加突出,这种倾向逐渐演变为泛娱乐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面对新兴起的泛娱乐主义思潮,运用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阐述其起源流变、表现、特点及实质,从心理维度、文化维度及实践维度来分析泛娱乐主义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学理逻辑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社会思潮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理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批判的视角从降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侵蚀大学生理性思辨能力、扭曲大学生审美价值取向以及阻滞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主体维度和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浸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及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育人功能的客体维度分别描述泛娱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消极影响,并从资本、文化、传媒、青年主体、高校思想教育实践等方面共同探究泛娱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据此进一步提出从观念塑造、教育主导、环境创设制度保障四个方面予以应对: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认识泛娱乐主义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主流价值观念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构建先进娱乐理念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引领;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以优化高校思想教育实践;以构建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环境、把握松弛有度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打造善施教化的校园媒体环境来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生态;从建立高校社会思潮动态测评机制、健全社会娱乐文化产业运行体制和完善大众传媒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以加强相关方面的监督与管理。结合新时代泛娱乐主义思潮演变现状,从新的视角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有助于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权,推动时代新人的培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汪萍[4](2018)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到来,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又加之,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相互激荡,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挑战。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价值观还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网络翻新花样快速地传播着,通过“戏说”、“恶搞”、“穿越剧”等娱乐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进行隐蔽式的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防范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的梳理得知,该思潮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极具迷惑性与欺骗性。本人以云南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了六百多份调查问卷,然后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以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的具体影响情况。具体来说,该思潮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混乱,动摇了其政治信仰,并削弱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具欺骗性以及其传播的隐蔽性特征,还有网络新媒体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推波助澜作用。最后本研究基于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原因分析,提出了防范并抵制该思潮的相应对策:一是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与教育,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并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二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及正确的政治信仰;三是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渠道的管控,阻断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途径。

李琳[5](2011)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一种对大学生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这股思潮在我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有着深厚的土壤,同时也有着广泛的现实生活基础和需要。由于这股思潮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兴起,与吸收人类社会积极文化成果特别是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相伴随而发展起来,因此,研究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就有其复杂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尝试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基本内容进行解读,包括对其兴起的表现、原因背景、内容特征以及性质进行系统分析,考察其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情况、影响特征及原因,尝试探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导论。主要阐述写作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基本结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新时期党中央对思想政治领域提出的重要任务;研究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实质,划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文化保守主义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界限,从而自觉抵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有助于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理论课教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影响的实际情况,加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的科学引导;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拓宽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第一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主要论述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兴起的表现、兴起的原因背景、核心思想内容、基本特性以及发展新动向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大陆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21世纪初掀起热潮,其影响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背景。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内容包括强调儒学价值、复兴儒学、重建儒教、儒化中国等,其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和意识形态性,绝不能简单的将其看作一时的思想游戏,将其简单的看作只是一种学术文化思潮。从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现状来看,它仍然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短期内不可能自动消除。研究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除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刻不容缓。第二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双重属性。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性质进行分析,采取抽丝剥茧的方式,剥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揭示其文化掩盖下的政治实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具有文化属性。它是由文化人发起的文化现象,所探讨阐发的是文化观问题,表现出的是一种复兴传统儒学的文化活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具有政治属性。一方面文化与政治不可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主张在当今中国全盘复兴儒学,具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诉求,进一步表明其内在潜藏的政治属性。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政治方面具有荒谬性;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双重属性对照下的实质是文化群体的浪漫想象,是文化群体社会监控者和参谋者身份的错位,是文化群体的过界行为;是儒家千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思想的沿袭,实质是借文化谈政治的社会政治思潮。第三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现状。主要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摸清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程度和影响性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知晓度。大部分大学生了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但了解程度并不深入;大学生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认同度处于中间偏高程度,大部分大学生认同其儒学正统思想观,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其文化决定论、政治儒学观等并不认同,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各种错误观点在大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认同;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心恢复具有一定积极影响,但其消极影响是主要的、突出的。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广泛的复兴儒学实践活动及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影响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对社会主义先进政治制度的认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不同性别、不同出生地、不同生源、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政治面貌以及不同专业大学生中的知晓度和影响程度不同。总体来看,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较大,我们必须警惕其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第四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及机制。主要探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影响原因及作用机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与文化思潮的互动沿着热情崇拜---理性选择---多元整合的轨迹发展,社会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反社会冲动行为的发生,上世纪末学潮就是大学生受社会文化思潮影响的结果,我们必须对社会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引起重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浅表了解与深层影响性、现实功利性与隐蔽性、多渠道影响与互动性、多种思潮认同的兼容性等。影响大学生的内因是大学生自身文化特质及好新奇、思想不完全成熟、主流意识淡薄等;外因是社会现实矛盾、主流文化引领缺位以及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传播方式新颖,内容切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传播机制和影响过程是通过学术讲座、制造热点事件、网上举办各种儒学复兴活动引起大学生兴趣,继而引发大学生的情绪感染与心理共鸣,最后使之接受并内化为自己价值观的过程。第五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应对措施。主要针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影响机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措施。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下,高校应增添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相应内容,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培养了解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专业教师队伍和思想素质过硬的思想理论课教师队伍,帮助大学生认清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提高大学生自觉辨别、抵制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增强生活性、生动性,在教育途径上采取多样化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同时,构建社会-校园与大学生三层面良性的文化环境;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传播控制,针对其不同层面和影响特点分别预防和控制。

李昂[6](2016)在《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前进、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技术的变革,流行文化迅速的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流行文化的风靡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对其价值观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在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前的关键时刻,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影响原因作了相关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策略。第一章阐述了流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为流行文化是在某种特定时代范围内,普遍传播于社会民众之中,以年轻一代为主要受众面,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被某种力量干预而大起大落变化无常的文化。它具有波动性、消费性、低俗性、技术性和短暂性等诸多特征;大学生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来表现出来,具有独立自觉性、价值观多元化、讲求价值观的实用性、价值观的不稳定性、价值观有双重性等特点。第二章研究了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双面影响。一方面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有着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第三章考察了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原因。包括流行文化自身的因素、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流行文化带来的观念渗透和冲击。第四章,探讨了流行文化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策略,主要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路径、方法上来探讨引导策略。

高琦[7](2014)在《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通讯手段在大学生中广泛应用,高校流行文化得已迅速传播并进入繁荣发展期。高校流行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流行文化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同时部分高校流行文化以利益为驱动进行商业化运作,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本篇论文简要介绍高校流行文化的内容、类型、特点及作用,针对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探讨应如何趋利避害并列举相关措施试图将此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于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和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不足做了简单说明。第二部分,阐述高校流行文化的定义和类型,对高校流行文化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总结高校流行文化的特点和作用。第三部分,分析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索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从高校流行文化、大学生、高校教育者、高校管理者四个角度,探讨规避高校流行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赵颖[8](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文化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有效纠正大学生亚文化的价值偏离倾向,引领大学生亚文化成为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文化补充,是高校履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亚文化是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自发产生,并被特定大学生群体接受、践行,在一定场域中衍生发展的与主导价值具有一定偏离性的文化形态,是一定时间内特定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状况的文化表现形式。大学生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既有发展方向上的同向性也存在差异,在文化实践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当下最大的隐患是大学生亚文化通过其文化场域的封闭性和独立运转能力,屏蔽和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社会适应性乃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能忽视大学生亚文化的存在及其影响力,而且亟需与大学生亚文化建立起新的引领关系,通过一定的引领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能够改善大学生亚文化场域发展形态的优质文化资本,促进大学生亚文化朝着积极方向健康发展。论文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综合运用辩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及大学生亚文化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基本内涵。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在恢复发展校园文化、弘扬主旋律、引领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揭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面临的新机遇。论文突破了传统的“整合”“收编”思维定式,根据引领需要与规律设计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提出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亚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着眼于改善大学生亚文化场域效应的深层的系统性引领策略: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引领目标、引领原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等方面不断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巩固和加强引领关系;从大学生亚文化的文化结构入手搭建有效的引领实践平台,为大学生亚文化注入优质文化资本,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场域向积极效应转化;建设完善的引领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升高质长效引领效果;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引领实践不断优化发展,加强引领保障。这些策略有机协调,形成合力,综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健康发展。

修新路[9](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以多种具体形态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同时又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范式,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着人类自身和客观世界。大学生文化,是大学生这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思维模式、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他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它直接引导和支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逐步展开关于大学生文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大学生文化,科学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文化的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艰巨的战略任务。引导大学生文化健康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路径,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本研究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实证研究以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厘清了大学生文化的内涵,明晰了大学生文化与大学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对大学生文化的分类、时代特征及其主要育人功能进行系统研究,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下依托大学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支点和理论契合,揭示大学生文化的育人本质。通过对中国大学生文化孕育、形成和演进历史过程的探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分析影响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各种因素,进而总结揭示出大学生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找到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特点的历史渊源。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全面客观地把握了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现状和特点,深入分析了其面临的机遇与困境。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现状的审视,对影响中国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即:充分发挥我国先进文化优势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根基;树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大学生自身需求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充分调动和积极利用社会外部和高校内部资源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和根本保障等。进而得出了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等结论。

周欢畅[10](2015)在《流行亚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 ——以浙江省杭州市部分高校为例》文中提出文化强国的建设,不仅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还包括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身心健康水平。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的不断推进,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逐渐受到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已被提上日程。同时,亚文化逐渐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合理把握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体育锻炼行为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因而,关注高校内流行的亚文化与大学生体育锻炼之间的影响也十分有必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在了解流行亚文化的基础上,分析其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意识的关联性,并以此拓宽流行亚文化影响下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以达到丰富大学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个性张扬的内心需求,进而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意识,提高他们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相关教育工作者,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育,从而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并能积极投入体育锻炼,提供可持续性的理论支持;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找出当下大学生在流行亚文化影响下体育锻炼行为上的不足,进而促使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从而为学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文献回顾、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杭州市1346名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并分析流行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第一,高校大学生在流行亚文化的参与频率、喜爱程度、乐趣程度及重要程度方面的投入远远高于在体育锻炼上的投入,且根据分析发现,两者之间显着相关。第二,不同院校的文化环境及不同个体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流行亚文化之间呈现出显着差异。第三,目前,在流行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及体育锻炼情况已出现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即生活、学习、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失衡;体育锻炼态度的消极情绪及反抗意识等。第四,流行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思想及生活也有一定影响,积极影响产生正向的引导作用,消极影响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的抑制作用。第五,流行亚文化与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即过度沉湎于流行亚文化,则容易不自觉忽视体育锻炼。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合理利用新媒体,倡导健康价值观的培育。第二,创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和氛围。第三,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正视流行亚文化。第四,丰富体育课程形式、内容和手段。第五,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实施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的测评。简言之,通过对高校流行亚文化与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希望有更多的相关人员关注多元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二、流行文化、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行文化、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丧文化”现象的兴起缘由
        (二)“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建设带来挑战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要求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综合分析法
    七、创新点
第一章 “丧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设计
    第一节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访谈提纲设计
    第二节 试测问卷及检验
        一、试测样本分析
        二、试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三、试测问卷的因子分析
第二章 “丧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实施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选取
    第二节 大学生群体“丧文化”现状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及其思想状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丧文化”态度问卷各因子得分情况
        二、大学生思想状况问卷各因子得分情况
    第四节 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及其思想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一、“丧文化”态度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二、大学生思想状况在不同人口学信息上的差异性分析
    第五节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
        一、相关分析
        二、回归分析
    第六节 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丧文化”的现状
        二、大学生对“丧文化”的态度
        三、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四、大学生颓丧程度以及对“丧文化”态度与其思想状况的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三章 “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
        一、“丧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消极影响
        二、“丧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的消极影响
        三、“丧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消极影响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社会层面
第四章 抵制“丧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探讨
    第一节 个人层面——提升自我意识
        一、减少冗思保持正念
        二、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第二节 学校层面——发挥主渠道作用
        一、强化认识,明确教育原则
        二、深化研究,充实教学内容
        三、拓宽阵地,优化疏导途径
        四、多元引导,树立朋辈榜样
        五、改善环境,丰富课余生活
    第三节 社会层面——加强宏观引导
        一、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针对“丧文化”制定筛查机制
        四、从根源改善大学生生存状态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丧文化”调查问卷
附录 B:“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访谈提纲
本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校园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重点解决的问题
2. 文化与亚文化
    2.1 文化概述
    2.2 对亚文化的理解
        2.2.1 亚文化的概念
        2.2.2 亚文化的特征
        2.2.3 亚文化的分类
3. 高校校园亚文化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3.1 校园亚文化的内涵
    3.2 高校校园中的健康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2.1 社团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2.2 宿舍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2.3 商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2.4 洋节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3 高校校园中的中性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3.1 网络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3.2 偶像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4 高校校园中的不良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4.1 暴力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4.2 恶搞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4.3 课桌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5 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成因分析
        3.5.1 社会宏观层面对校园亚文化形成的影响
        3.5.2 学校环境对校园亚文化形成的影响
        3.5.3 学生自身因素对校园亚文化形成的影响
4. 校园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4.1 校园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检视
    4.2 校园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审察
    4.3 校园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审思
    4.4 校园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审视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亚文化的引导与控制
    5.1 积极弘扬大学精神,培育校园主流文化
    5.2 以主流文化为导向,避免校园亚文化的消极影响
    5.3 注重心理教育,使大学生从自身方面杜绝校园亚文化的产生
    5.4 加强以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文化人格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泛娱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 泛娱乐主义思潮概述
        一 泛娱乐主义起源流变
        二 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表现
        三 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特点与实质
    第二节 泛娱乐主义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
        一 娱乐与教育的关系
        二 泛娱乐主义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第三节 泛娱乐主义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借鉴
        一 理论基础
        二 理论借鉴
第二章 泛娱乐主义思潮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泛娱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维度
        (一)降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二)侵蚀大学生理性思辨能力
        (三)扭曲大学生审美价值取向
        (四)阻滞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维度
        (一)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二)降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浸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
        (四)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
    第二节 泛娱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一 基础因素
        (一)娱乐市场资本追逐经济效益
        (二)泛娱乐文化消解自身教化功能
        二 核心因素
        (一)青年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的问题
        三 关键因素
        (一)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二)大众传媒角色定位失当
第三章 泛娱乐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观念塑造: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引领
        一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认识泛娱乐主义思潮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主流价值观念
        三 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构建先进娱乐理念
    第二节 教育主导:优化高校思想教育过程
        一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落实课堂教学寓教于乐
        二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严防教育载体泛娱乐化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养
    第三节 环境创设: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生态
        一 构建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意蕴深厚的大学文化
        二 把握松弛有度的课堂教学环境,避免高校课堂过度娱乐化
        三 打造善施教化的校园媒体环境,消释校园网络文化泛娱乐
    第四节 制度保障:加强相关方面的监督与管理
        一 建立高校社会思潮动态测评机制,监控泛娱乐主义思潮的传播
        二 健全社会娱乐文化产业运行体制,提供高质量的娱乐文化产品
        三 完善大众传媒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传播媒介的娱乐化程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问题的缘起
        2、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状况
        3、文献综述总结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点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概述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涵义阐释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内涵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4、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点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源起及发展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际上的源起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发展演变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及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现状调查
        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2、现状总体分析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的不良影响的具体表现
        1、造成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混乱
        2、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3、削弱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自信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现实土壤
        1、社会思潮多元化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
        2、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渗透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念的分化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具有极强的欺骗性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为幌子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其它思潮交叉渗透,互相补充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隐蔽性特征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策略性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
    (四)网络新媒体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推波助澜
        1、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宣传的主阵地
        2、网络谣言与负面舆论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误导民心创造了条件
        3、网络信息传播无限性和网络监管有限性为历史虚无主义渗透提供了现实可能
        4、大学生网络信息鉴别能力的缺失使历史虚无主义对其传播与渗透有机可乘
四、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对策探析
    (一)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与教育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
        2、高校课堂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国史教育
        3、高校历史教育中要坚持正面宣传与反面批判相结合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高校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大力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网络传播渠道的监管
        1、加强网络传播主阵地建设
        2、加强校园网络信息与传媒的监管
        3、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与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文献专着
    (二)重要文件
    (三)论文
    (四)报纸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结构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
        (一)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复苏
        (二)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高涨
    二、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
        (一) 经济背景
        (二) 政治背景
        (三) 社会背景
        (四) 思想文化背景
    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核心观点
        (一) 强调儒学价值
        (二) 复兴儒学
        (三) 重建儒教
        (四) 重建政治儒学
    四、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一) 保守传统和回归传统倾向
        (二) 立足现实的世俗化特征
        (三) 直接涉及政治经济层面
    五、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发展新动向
        (一) 传播内容向纵深发展
        (二) 影响群体向青年大学生渗透
        (三) 传播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第二章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双重属性
    一、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是其双重属性
        (一)文化属性是其自然属性
        (二) 政治属性是其潜在属性
    二、在文化方面的专业性与在政治方面的荒谬性
        (一) 文化方面的专业性
        (二) 政治方面的荒谬性
    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双重属性对照下的本质
        (一)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文化群体的浪漫想象
        (二) 社会监控者和参谋者身份的错位
        (三)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文化的过界行为
        (四)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沿袭
        (五) 实质是借文化谈政治的政治思潮
第三章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现状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知晓度较高
        (一) 大部分学生对文化保守主义有一定了解
        (二) 多数学生对文化保守主义了解并不深入
    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较高
        (一) 大多数学生认同儒学正统论
        (二) 部分学生认同复兴儒学论
        (三) 少数学生认同儒学指导论
        (四) 少数学生认同政治儒化论
    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消极影响较大
        (一) 消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 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认同
    四、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 女生比男生知晓度高而受影响小于男生
        (二) 开放地区比欠开放地区学生知晓度高
        (三) 乡镇生源比其它生源学生受影响大
        (四) 博士生比其他层次大学生受影响大
        (五) 民主党派和群众学生比党团员学生受影响大
        (六) 社科和理科学生比人文工科学生受影响大
第四章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及机制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与文化思潮的互动轨迹
        (一) 80年代对新启蒙文化思潮的热情崇拜
        (二) 90年代对多元文化思潮的理性选择
        (三) 21世纪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多元整合
    二、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 浅表了解与深层影响性
        (二) 现实功利性与隐蔽性
        (三) 多渠道影响与互动性
        (四) 多种思潮认同兼容性
    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机制
        (一) 影响因素
        (二) 影响过程
        (三) 影响机制
        (四) 作用模式
第五章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 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进方法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理论课程教学
        (一) 构建"三情"教育机制提升课程吸引力
        (二)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坚持多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一)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引领作用
        (二) 充分利用各课程渗透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 充分利用网络抵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四) 充分利用其他多种渠道引领
    四、构建社会-校园-大学生三层面良性文化环境
        (一) 构建青年易接受的青年文化体系
        (二) 建立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五、针对文化保守主义影响特点预防控制
        (一) 针对其传播路径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
        (二) 针对文化保守主义影响特点分层引导
        (三) 针对文化保守主义不同层面分别预防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流行文化和大学生价值观概念阐述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概述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
        (二)流行文化的特点概述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及特点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第二章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流行文化拓宽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空间
        (二)流行文化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流行文化促进了大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
        (四)流行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
        (五)流行文化加速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二、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流行文化诱使大学生的理想主义价值信念逐渐淡化
        (二)流行文化致使大学生追求价值目标功利化
        (三)流行文化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观低俗化
        (四)流行文化致使大学生消费行为奢靡化
        (五)流行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出现缺位
第三章 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原因
    一、流行文化自身的因素
    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影响
    四、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流行文化带来的观念渗透和冲击
第四章 流行文化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策略
    一、价值观教育内容上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主导价值观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偶像观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和功利观念
    二、价值观教育路径上的引导策略
        (一)教育方式由强制向交流转变
        (二)利用多媒体的信息传输与表达优势
        (三)通过校园文化充实精神生活
    三、价值观教育方法上的引导策略
        (一)关注大学生自身的内心需求,从兴趣中引导
        (二)准确找到大学生群体切入点,从快乐中体验
        (三)加强大学生互动交流,从参与中感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高校流行文化概述
    2.1 高校流行文化的含义及类型
        2.1.1 高校流行文化的含义
        2.1.2 高校流行文化的类型
    2.2 高校流行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2.2.1 高校流行文化的特点
        2.2.2 高校流行文化的作用
第3章 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3.1 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3.1.1 促进大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3.1.2 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1.3 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1.4 增进大学生间的互动,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3.2 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3.2.1 不良流行文化诱导大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3.2.2 不良流行文化促使大学生选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2.3 不良流行文化导致大学生背离高雅的审美情趣
        3.2.4 不良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3 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3.3.1 流行文化的价值内核是产生消极影响的根本原因
        3.3.2 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个体表现是受到消极影响的主观原因
        3.3.3 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品商业化是产生消极影响的客观原因
第4章 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4.1.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高校流行文化的健康发展
        4.1.1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高校流行文化的精神方向
        4.1.2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高校流行文化的价值追求
        4.1.3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加高校流行文化的人文底蕴
    4.2 大学生应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理性对待高校流行文化
        4.2.1 提升对高校流行文化的辨识能力
        4.2.2 主动选择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4.2.3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文化修养
    4.3 教育者应关注高校流行文化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4.3.1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选择高校流行文化
        4.3.2 丰富教学内容指引学生客观认识高校流行文化
        4.3.3 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4.4 管理者应采取相关措施营造流行文化助人的校园环境
        4.4.1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优良淳朴的校风
        4.4.2 加强信息监管力度扼制校园中的负面信息
        4.4.3 运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传播校园文化正能量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情况及分析
        1.2.2 国内研究情况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1.4.2 大学生亚文化
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借鉴
    2.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
        2.1.2 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
    2.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借鉴
        2.2.1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理借鉴
        2.2.2 布迪厄场域相关理论借鉴
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经验与反思
    3.1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经验
        3.1.1 恢复发展校园文化
        3.1.2 提升大学生亚文化质量
        3.1.3 引领大学生亚文化贴近主旋律
        3.1.4 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3.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仍存在的问题
        3.2.1 传统的分类方式难以全面认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特征新特性
        3.2.2 传统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未能完全渗透文化主体心灵
        3.2.3 大学生亚文化自身发展的矛盾尚未彻底解决
        3.2.4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自觉尚不稳定
    3.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大学生亚文化干扰造成引领实践失效
        3.3.2 思想政治教育对场域规律把握失真
        3.3.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着力点失准
        3.3.4 社会转型发展增加了引领的复杂度
    3.4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机遇
        3.4.1 大学生亚文化主体可塑性强为接受引领提供成长内需
        3.4.2 大学生亚文化场域的动态发展性为接受引领提供发展内需
        3.4.3 大学生亚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发展为接受引领提供外部条件
        3.4.4 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为实现引领提供动力
4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作用机制
    4.1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
        4.1.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要素
        4.1.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结构
    4.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1 提供引领动力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2 开展引领实践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3 评估反馈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4 系统优化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文化系统的运行原则和效应
        4.3.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运行原则
        4.3.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基本效应
5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策略
    5.1 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动力
        5.1.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目标的牵引力
        5.1.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原则的保障力
        5.1.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理念的传导力
        5.1.4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路径的达成力
    5.2 搭建有效的引领实践平台
        5.2.1 搭建有效的物质引领平台
        5.2.2 搭建有效的行为引领平台
        5.2.3 搭建有效的制度引领平台
        5.2.4 搭建有效的精神引领平台
    5.3 建设完善的引领评估反馈机制
        5.3.1 确立科学的评估反馈原则
        5.3.2 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5.3.3 全面研判评估指标反馈评估结果
        5.3.4 提高评估反馈能力加强评估反馈效果
    5.4 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保障条件
        5.4.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5.4.2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空间
        5.4.3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4.4 增强引领环境的感染力
6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1 文献研究方法
        1.4.2 跨学科研究法
        1.4.3 问卷调研法
        1.4.4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 大学生文化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概念的厘定与辨析
        2.1.1 大学生文化概念的厘定
        2.1.2 大学生文化的分类和内容
        2.1.3 大学生文化与相关概念辨析
    2.2 大学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2.2.1 大学生文化的基本特征
        2.2.2 大学生文化的主要功能
    2.3 大学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契合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3.2 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3.3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 大学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作用
        2.4.1 大学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积极作用
        2.4.2 大学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消极作用
3 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历史演进
    3.1 古代中国学生文化的萌生
        3.1.1 古代中国学生文化的孕育
        3.1.2 古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时代特征
    3.2 近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转型
        3.2.1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大学生文化
        3.2.2 民主革命影响下的中国大学生文化
        3.2.3 近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时代特征
    3.3 现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发展
        3.3.1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大学生文化
        3.3.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学生文化
        3.3.3 现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时代特征
4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现状
    4.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4.2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时代特色
        4.2.1 新时代“追梦”文化特色鲜明
        4.2.2 彰显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2.3 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文化
        4.2.4 大数据时代下主动开展文化实践与文化创新
    4.3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具体表象
        4.3.1 政治文化: 参与积极并日趋理性
        4.3.2 学习文化: 尚学与致用共存互促
        4.3.3 恋爱文化: 传统观念下逐渐开放
        4.3.4 网络文化: 诉求多元并日益丰富
        4.3.5 生态文化: 知行脱节但走势向好
    4.4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现实困境
        4.4.1 传统文化受到巨大挑战
        4.4.2 远大理想模糊,功利心态增强
        4.4.3 集体观念淡化,个人主义凸显
        4.4.4 大学生文化内部存在结构性矛盾
        4.4.5 大学生文化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5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影响归因
    5.1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影响
        5.1.1 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5.1.2 不良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5.2 社会外部因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影响
        5.2.1 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5.2.2 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5.2.3 网络等新媒体的影响
        5.2.4 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5.3 高校内部因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影响
        5.3.1 学校办学理念的影响
        5.3.2 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
        5.3.3 学生朋辈交往的影响
        5.3.4 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
    5.4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影响
        5.4.1 大学生生理特征的影响
        5.4.2 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
6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建设路径
    6.1 在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
        6.1.1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文化建设
        6.1.2 继承光荣的革命文化开展大学生文化建设
        6.1.3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学生文化建设
    6.2 以大学生自身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
        6.2.1 确立大学生在大学生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6.2.2 明确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
        6.2.3 推动大学生主动自觉的开展自身文化建设
    6.3 积极调动社会外部因素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
        6.3.1 加强国际交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6.3.2 形成社会合力为大学生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6.3.3 营造丰富多元的环境和健康的网络氛围
    6.4 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资源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
        6.4.1 用卓越的大学文化引领大学生文化的主流
        6.4.2 用高尚的教师文化带动大学生文化的提升
        6.4.3 用出色的课程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的素养
        6.4.4 用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文化的内涵
        6.4.5 用丰富的实践文化拓展大学生文化的领域
        6.4.6 用优秀的网络文化滋养大学生文化的成长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状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流行亚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 ——以浙江省杭州市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文化
        2.1.2 亚文化的相关研究
        2.1.3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相关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2 高校中流行亚文化的相关研究
        2.2.3 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
    2.3 总结
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3.2.2.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思路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本论文涉及的流行亚文化及体育锻炼的相关概述
        4.1.1 流行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4.1.2 流行亚文化及体育锻炼的调查方法
        4.1.3 体育锻炼的内涵界定
        4.1.4 流行亚文化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相关性的分析方法
    4.2 流行亚文化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流行亚文化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的相关分析
        4.2.2 流行亚文化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喜欢程度的相关分析
        4.2.3 流行亚文化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乐趣的相关分析
        4.2.4 流行亚文化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重要程度的相关分析
        4.2.5 流行亚文化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性分析
        4.2.6 流行亚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
        4.2.7 流行亚文化影响下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削弱情况分析
        4.2.8 从流行亚文化的角度关注其与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关联
    4.3 流行亚文化影响下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分析
        4.3.1 自身因素
        4.3.2 学校因素
        4.3.3 家庭和社会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当下主要有四类流行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吸引高校大学生
        5.1.2 高校大学生在流行亚文化与体育锻炼行为态度上存在显着差异
        5.1.3 流行亚文化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间存在一定的相关
        5.1.4 流行亚文化影响下不同院校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5.1.5 应重视流行亚文化影响下其对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正面引导
    5.2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终身体锻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5.2.1 健康价值观的引导:合理利用新媒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
        5.2.2 创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体育锻炼环境和氛围
        5.2.3 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正视流行亚文化
        5.2.4 体育课程的改革:丰富体育课程的形式、内容和手段
        5.2.5 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实施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的测评
6 引发进一步关注和思考的几个问题
    6.1 必须重视亚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乐趣的研究
    6.2 必须重视亚文化背景下学校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6.3 必须重视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引导
    6.4 必须重视亚文化背景下全社会对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的关注
    6.5 必须重视流行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致谢
附录1 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件3 访谈及调查记录

四、流行文化、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 党丽娜. 郑州大学, 2020(02)
  • [2]校园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高俊峰. 兰州商学院, 2013(10)
  • [3]泛娱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 李雅歌. 郑州大学, 2020(03)
  • [4]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个案[D]. 汪萍. 云南大学, 2018(01)
  • [5]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 李琳. 武汉大学, 2011(07)
  • [6]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研究[D]. 李昂.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6)
  • [7]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析[D]. 高琦. 吉林大学, 2014(09)
  • [8]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D]. 赵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9]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研究[D]. 修新路.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10]流行亚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 ——以浙江省杭州市部分高校为例[D]. 周欢畅. 上海体育学院, 2015(06)

标签:;  ;  ;  ;  ;  

大众文化、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