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林匹克国家体育场

2008年奥林匹克国家体育场

一、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馆(论文文献综述)

桂琳[1](2021)在《自有冰雪照云寰——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小记》文中研究表明介绍北京赛区所有场馆的基本情况,并重点描述遗产再利用、首钢园区复兴以及冰上场馆制冷系统的环保性等内容。北京赛区肩负2022年冬奥会赛事总体指挥、统筹调度的重要使命,其场馆建设在2008年奥运会遗产再利用、城市现有设施再利用、工业遗产复兴发展、冰上场馆制冷系统环保可持续、雪上场馆中国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了诸多示范。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2](2021)在《坐观光车游奥林匹克公园》文中认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是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留下的珍贵遗产。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北至清河南岸,南至北土城路,东至安立路和北辰东路,西至林翠路和北辰西路。总占地面积11.59平方公里。整个奥林匹克公园由南向北划分为南区、中心区和北区。南区占地面积1.64平方公里,曾经是1990年亚运会的主场馆区,经过改扩建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

杨徐阳[3](2021)在《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显着的提升,体育场馆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为大众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依托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为契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成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举办一系列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为北京遗留了丰富的体育场馆遗产,如何提高其赛后利用的效率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焦点。笔者将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网站等相关的资料,向有关体育场馆和体育管理学方面专家进行咨询,并到北京市相关体育场馆进行赛后利用的实地调研,从历史总结的视角分析探讨场馆赛后利用的历史经验,分析不同时期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赛后利用策略,以期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赛后利用提供相应的启示。研究发现:(1)从1990年亚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市大型赛事场馆数量逐渐增加,其中1990年亚运会新增19个体育场馆,2001年大运会新增7个体育场馆,2008年奥运会新增12个体育场馆;体育场馆在分布方面呈现出均衡且集中的态势;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型到政企合作型、企业型过渡再到运营管理模式多元化三个历史阶段,运营管理模式成熟;(2)1990年北京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无法适应社会需要;配套设施老旧,自身升级改造不足;赛前规划不全面,缺乏前瞻性;(3)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校内利用与对外开放失衡;场馆空间利用有限;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功能定位不明确;(4)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运营机制不畅,改革遇到瓶颈;标准建成落后,专业人才缺乏;营销手段缺乏创新,无形资产开发有限;(5)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型体育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策略:以政策为统领,优化管理体制;结合场馆特色,开展各级各类赛事;加快更新换代速度,打造“小而精”智慧场馆;加强改革力度,打造市场化运营新模式;明确场馆定位,提高场馆附属空间利用。启示:(1)赛前政策延续和赛后政策保障顺畅衔接。其一,延续政府前期的政策文件和支持力度;其二,制定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保障细则;(2)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组建“京津冀场馆联盟”。其一,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促进冬奥会场馆集群化发展;其二,组建京津冀场馆联盟,促进场馆区域化协同发展;(3)合理选择运营主体及实现场馆多元化利用。其一,重视场馆管理运营主体的适应性;其二,实现场馆功能的多元化利用;(4)探索四季运营模式与开发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其一,探索四季运营模式,有效提升场馆利用效率;其二,以冬奥会场馆为载体,开发冰雪体育旅游项目;(5)构建网络营销平台丰富场馆冬奥文化内涵。其一,融合新媒体搭建场馆网络宣传平台;其二,组织设计冬奥文化活动,丰富场馆文化内涵。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会[4](2020)在《开启奥林匹克公园红色之旅 上》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3月13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红色旅游景区揭牌仪式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举行。从此,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是成功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北京奥运精神的产生地。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结了北京奥运精神,即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侯叶[5](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吴源华,沈斌,徐瑞龙,钱英欣[6](2013)在《基于国家体育馆改造过程的监测研究》文中认为国家体育馆改造工程是对原结构拆除部分钢骨混凝土梁和钢骨混凝土柱,并对拆除结构的周边区域进行加固。为保证结构在拆除过程中的安全,进行了全过程的变形和应力监测,并分析了结构变形和应力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表明变形和应力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国家体育馆改造成功。

吴源华,沈斌,徐瑞龙,钱英欣[7](2012)在《基于国家体育馆改造过程的监测研究》文中指出国家体育馆改造工程是对原结构拆除部分钢骨混凝土梁和钢骨混凝土柱,并对拆除结构的周边区域进行加固。为保证结构在拆除过程中的安全,进行了全过程的变形和应力监测,并分析了结构变形和应力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表明变形和应力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国家体育馆改造成功。

张薇[8](2010)在《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北京作为首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北京在五十年代末建设的国庆工程一直以“十大建筑”的名号影响着全国各地的潮流,80年代以来,北京建筑有长城饭店、建国饭店、香山饭店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建筑,也有“夺回古都风貌”口号下的创作总体混乱时期,也有世纪之交的国家大剧院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北京建筑的总体变化快,近十年来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总体面貌尚缺少专门的研究成果和总结性结论。本文对北京近十年建筑艺术风尚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主义、民族传统、西洋古典形式三大潮流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和梳理,总结出与前20至30年相比,现代主义建筑在实践中占主流地位;民族传统元素越来越呈隐性存在状态;西洋古典元素只在极个别情况下出现。北京建筑艺术风尚多样化,所受到的社会文化心理也是多样化的。与前20至30年相比,行政干预主要针对政府主持的或者有政府投资的较大型的项目上,如奥运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建筑项目。近十年来,受到商品社会市场化的影响,开发商投资兴建的项目越来越多。开发商更注重其建设的项目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的属性,而其中房地产开发商,因为是以顾客为导向,注重社会大众的审美品位,因此在商品房领域大众的审美品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近十年来媒体发展迅速,媒体在对大众的建筑艺术风格引导上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媒体更以其方便、快捷、自发性的、广泛参与更能反映大众社会心理而在逐渐壮大。但是由于网络媒体本身的商业属性和缺少建筑专业知识的背景下,这种引导并非准确无误。另外学术界作为专业人士,舆论导向作用也在显现。近十年来,建筑师群体中一部分“明星”建筑师的话语权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一部分外国设计师和本土的知名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风格上有更大的自主权。通过分析各个阶层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近十年的建筑艺术风尚可见,今后北京的建筑风格还将继续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有本土化的的发展趋势,传统形式建筑将以更适应现代发展的形式得到发扬;西洋古典形式建筑生存的空气日渐稀薄。随着全球建筑实践交流日益增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建筑艺术设计水平也将更大的提高。

李长海,关瑞利,李道本,王素英[9](2010)在《北京奥运典型场馆供电系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北京奥运场馆国家体育场、北京工人体育馆、国家体育馆及国际广播中心供电系统的介绍及可靠性分析,提出采用再多的公网供电回路,其供电可靠性提升作用也有限;应对公网大面积停电,需设置公用电网的备用电源系统,即独立于公用电网的发电设备。

秦杰,徐亚柯,覃阳[10](2009)在《国家体育馆钢屋盖工程设计、施工、科研一体化实践》文中提出国家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主要场馆之一,钢屋盖采用双向张弦结构形式,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向张弦结构。国家体育馆钢屋盖的特点是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极高的创新性,本文对钢屋盖建造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旨在提出一种类似创新性工程的解决方案:即在确定方案阶段就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对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进行详尽的研究,把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方案阶段。国家体育馆实践证明采用设计、施工、科研一体化的思路对此类高难度工程有借鉴意义。

二、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馆(论文提纲范文)

(1)自有冰雪照云寰——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小记(论文提纲范文)

1 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基本情况
    1.1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1.2 首体场馆群
    1.3 五棵松体育中心
    1.4 首钢及京能园区
2 2008年奥运遗产及现有设施的再利用
    2.1 2008年奥运会场馆遗产的再使用
        2.1.1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场馆遗产)
        2.1.2 国家速滑馆(土地遗产)
        2.1.3 国家游泳中心(场馆遗产)
        2.1.4 国家体育馆(场馆遗产)
        2.1.5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媒体中心,土地遗产)
        2.1.6 北京冬奥村(土地遗产)
        2.1.7 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遗产+土地遗产)
    2.2 城市原有设施的再利用
3 首钢园区的复兴发展与工业遗址的再利用
    3.1 首钢园区复兴发展的3个机遇
        1)北京冬奥组委入驻首钢
        2)滑雪大跳台选址首钢
        3)国家冰上运动队落户首钢
    3.2 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与建设
        1)定位
        2)朝向
        3)标准剖面
        4)“雪飞天”
4 制冷系统引领全球环保事业
    4.1 制冷系统和制冷剂的环保性选择
    4.2 高质量的冰面通过测试考验
5 结语

(2)坐观光车游奥林匹克公园(论文提纲范文)

民族大道
景观大道
国家体育场(鸟巢)
北京奥运博物馆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国家体育馆
玲珑塔
国家会议中心
龙形水系
下沉广场
奥运工程建设展示馆
中国科学技术馆
北京奥林匹克塔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结束语

(3)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4.2 文献内容综述
    1.5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1.5.1 研究创新性
        1.5.2 研究的局限性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案例分析法
        2.2.5 历史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现状
        3.1.1 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数量及分布情况分析
        3.1.2 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3.1.3 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不同场馆运营主体案例分析
    3.2 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1990 年北京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2.2 2001 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2.3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3 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型体育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策略
        3.3.1 以体育场馆政策为统领,优化管理体制
        3.3.2 结合场馆特色,开展各级各类赛事
        3.3.3 加快更新换代速度,打造“小而精”智慧场馆
        3.3.4 加强改革力度,探索市场化运营新模式
        3.3.5 明确场馆定位,提高场馆附属空间利用
    3.4 对北京2022 年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的启示
        3.4.1 赛前政策延续和赛后政策保障顺畅衔接
        3.4.2 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组建“京津冀场馆联盟”
        3.4.3 合理选择运营主体实现场馆多元化利用
        3.4.4 探索四季运营模式开发冰雪体育旅游产品
        3.4.5 构建网络营销平台丰富场馆冬奥文化内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1990年北京亚运会比赛场馆一览表
附件2 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场馆一览表
附件3 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一览表
附件4 2017-2020年五棵松体育馆体育赛事活动一览表
附件5 2017-2020年五棵松体育馆文化、商业演出一览表活动
附件6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一览表
附件7 《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访谈提纲

(4)开启奥林匹克公园红色之旅 上(论文提纲范文)

国家体育场(鸟巢)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北京奥林匹克塔
国家体育馆
中国科技馆
国家网球中心
国家会议中心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5)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状况
    1.2 本文的理论基础
    1.3 本文所涉及的几个概念
    1.4 本文的结构框架
2 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2.1 社会文化心理对艺术风尚的直接决定作用
    2.2 近十年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状况
    2.3 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基本动态和格局
        2.3.1 专业文献统计
        2.3.2 现实状况
        2.3.3 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与专业评价之间的异同
        2.3.4 对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基本分类:现代主义、民族传统、西洋古典
3 现代主义风尚及其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3.1 现代主义的概念
    3.2 当代北京现代主义风尚的发展
    3.3 近十年北京现代主义建筑艺术风尚
        3.3.1 奥运会建筑所体现的现代主义风尚
        3.3.2 新建筑的现代主义风尚
4 民族传统风尚及其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4.1 民族传统风尚的概念
    4.2 当代北京民族传统风尚的发展
    4.3 近十年北京民族传统建筑艺术风尚
5 西洋古典风尚及其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5.1 西洋古典风尚的概念
    5.2 当代北京西洋古典风尚的发展
    5.3 近十年北京西洋古典建筑艺术风尚
6 结论: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的格局和走势
参考文献
附录1:《建筑学报》等11种国内主要学术期刊中北京建筑相关文章目录(共594篇)
附录2:近十年部分现代主义建筑普查(已竣工)
附录3:近十年部分民族传统建筑普查(已竣工)
附录4:近十年部分西洋古典建筑普查(已竣工)
附录5:2000年到2009年落成的北京十大建筑候选项目(50栋)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馆(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有冰雪照云寰——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小记[J]. 桂琳. 建筑学报, 2021(Z1)
  • [2]坐观光车游奥林匹克公园[J].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 旅游, 2021(07)
  • [3]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D]. 杨徐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开启奥林匹克公园红色之旅 上[J].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会. 旅游, 2020(06)
  • [5]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国家体育馆改造过程的监测研究[A]. 吴源华,沈斌,徐瑞龙,钱英欣. 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3
  • [7]基于国家体育馆改造过程的监测研究[J]. 吴源华,沈斌,徐瑞龙,钱英欣. 建筑结构, 2012(S1)
  • [8]近十年北京建筑艺术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研究[D]. 张薇. 北方工业大学, 2010(08)
  • [9]北京奥运典型场馆供电系统分析[J]. 李长海,关瑞利,李道本,王素英. 电气应用, 2010(07)
  • [10]国家体育馆钢屋盖工程设计、施工、科研一体化实践[A]. 秦杰,徐亚柯,覃阳. 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9

标签:;  ;  ;  ;  ;  

2008年奥林匹克国家体育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