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青蟹精子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研究

中华青蟹精子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研究

一、The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he spermatid differentiation in Cyclina sinensis(论文文献综述)

隗阳,水燕,朱光艳,徐钢春[1](2021)在《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与离体孵化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克氏原螯虾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养殖最普遍的淡水螯虾。该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消费量巨大。克氏原螯虾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然而苗种供应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克氏原螯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规模化的人工繁殖是克氏原螯虾产业化的起点和突破口。本文概述了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形态结构变化、生化组成及营养代谢、酶活研究、分子和组学研究以及生态因子对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影响,并且概述了胚胎离体孵化的相关技术进展,探讨了克氏原螯虾离体孵化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对未来克氏原螯虾育种的展望。

苗珍[2](2021)在《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大闸蟹,也称河蟹,因其风味与营养俱佳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在养殖过程中池塘溶氧昼夜变化剧烈以及水环境控制不当,使得河蟹长时间处于低氧状态,从而影响河蟹生长发育以及免疫力,导致体色差、规格小、体质下降而易继发感染致病微生物甚至死亡,最终导致回捕率低、养殖效益差。DO是河蟹养殖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直接影响河蟹的存活、生长、代谢、消化和免疫能力。本文采用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监测了河蟹池塘DO变化以及河蟹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研究了低氧对河蟹生理生化和不同组织内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对低氧-复氧条件下河蟹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低氧诱导因子,为进一步揭示河蟹响应低氧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耗氧量是甲壳动物呼吸代谢的重要指标,窒息点是甲壳动物耐低氧的指标,本研究测定了池塘溶解的变化,结果显示夜间池塘溶氧在较长时间内均低于4mg/L,最低可降至1.6mg/L(凌晨6:00点),即处于低氧阶段;采用流水呼吸室法和静态呼吸室法分别测定了不同部分规格的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结果显示,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与体重呈现负相关关系,大规格类别河蟹的窒息点和耗氧率显着低于小规格类别河蟹窒息点和耗氧率。河蟹夜间耗氧率均值显着高于白天平均耗氧量。2.为了确定低氧胁迫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本研究将河蟹进行低氧-复氧处理,测定河蟹体内SOD、T-ATPase、ALP、ACP活力以及MDA、LDH含量。结果显示低氧处理1h后,河蟹体内SOD、ACP活力显着性降低,MDA、LDH含量以及T-ATPase、ALP活性显着升高。低氧处理6h后,MDA含量持续升高,LDH含量以及T-ATPase、ALP活力降低,SOD、ACP活力与低氧处理1 h时相当;复氧后SOD活力先升高再下降,MDA、LDH含量和ALP活力降低后上升,T-ATPase、ACP活力则在复氧阶段升高。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和复氧恢复都会对河蟹生理生化指标产生影响,使河蟹启动的抗氧化应激系统和优化供能代谢等调控手段。线粒体组织显微观察显示,低氧胁迫6 h后,河蟹肌肉组织线粒体数量减少,内嵴模糊且排列紊乱,部分峭消失,基质稀薄,复氧处理12 h后,线粒体损伤加剧,出现空泡化;低氧胁迫6h后,河蟹鳃组织线粒体内嵴部分被破坏,复氧处理12h外膜扭曲变形,部分嵴消失,髓样变形,部分线粒体仅剩微泡或残膜。结果表明低氧会对河蟹线粒体造成严重损伤,且在复氧12 h后不能恢复,损伤甚至进一步加剧。3.为了揭示低氧-复氧下河蟹的响应分子机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低氧-复氧下河蟹某些基因的差异表达,获得49.19 Gb的clean data,组装得到27,233个新转录本的功能注释。其中26,819条序列与Nr蛋白数据库基因同源;16,299条序列注释到KEGG数据库,归类到284个代谢通路。在低氧阶段,在暴露于严重低氧1h和6h分别检测到103和25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复氧阶段,在1h和12 h的复氧处理期间分别鉴定出462和673个差异表达基因。低氧应激对低氧6 h组的57条通路有显着影响。其中,前三个基因富集最为显着的途径是“PPAR signaling pathway”,“Gapjunction”和“Phototransduction-fly”。在复氧阶段,前三个基因富集最为显着的途径是“ECM-receptor interaction”,“Lysosome”和“Phagosome”。17 个差异基因qRT-PCR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上下调趋势一致,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的准确性。4.根据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鉴定出河蟹低氧应答的关键基因Hif 1α、Hif-1β,cDNA全长分别为5,377bp、2,868bp,三个ORF分别编码1,057和551个氨基酸残基;两个基因均包含一个HLH结构域和两个PAS结构域。对可以与河蟹Hif-1基因发生互作的蛋白进行分析,共鉴定出476个蛋白(包括71个DEGs)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河蟹Hif-1发生相互作用,GO富集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路径都与细胞进程有关,例如“oxidoreductase activity”、“transferase activity”和“small molecule binding”。表明低氧胁迫激活了河蟹体适应低氧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此外,对水草生长良好的池塘和无水草池塘中河蟹的Hif-1α、Hif-1β基因表达差异以及组织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蟹Hif-1α、Hif-1β在胃、肝、肠、鳃、眼柄、心脏、肌肉、血液中均有表达,在心脏、血液、肌肉中表达量相对较高,眼柄中表达量最少。与有水草池塘河蟹相比,无水草池塘河蟹Hif-1α、Hif-1β表达量均有显着提高,Hif-1α在肝胰腺、肌肉和鳃中表达量分别提高了 2.22、0.99、0.69倍,Hif-1β在肝胰腺、肌肉和鳃中表达量分别提高了 5.76、3.34、2.24倍。结果表明,无水草环境会对河蟹机体产生影响,导致河蟹启动应对低氧环境的分子调节机制。

袁航[3](2020)在《中华绒螯蟹精子获能的生理生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属于甲壳纲、十足目、短尾类,俗称河蟹。其精子与哺乳动物精子比较,有很大区别,具有无鞭毛、不运动、非浓缩核等特征。哺乳动物精子在受精前首先需要获能,才能完成受精。那么在中华绒螯蟹精子是否具有获能的过程?中华绒螯蟹精子在完成受精前,精子分别在储精囊精荚中、交配后暂存于纳精囊、排卵时精子附着于卵子上,处于被卵子表面基质包被的状态,之后通过顶体反应完成受精作用。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在完成受精前不同时期的精子为研究对象,对精子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探究,通过提取的纳精囊分泌物,卵水来刺激储精囊内的成熟精子,探究成熟精子在受精之前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而认识其获能特征。首先使用金霉素对不同处理的精子进行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储精囊精子在进入纳精囊后,顶体内膜上的钙离子会在顶体管内膜发生聚集。表明纳精囊仍有生理特征变化;同时还对不同处理的精子细胞内部的pH值的变化做了检测,结果显示:储精囊精子细胞的内环境为中性,经过纳精囊分泌物处理后变为酸性,经过卵水处理后变为碱性。对不同处理的精子进行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顶体反应的试验,结果显示,经过纳精囊分泌物处理的精子,其顶体反应能力下降,表明酸性的精子细胞内环境会抑制河蟹精子的顶体反应。胆固醇/磷脂数据的降低会提高膜的流动性,对对精子膜和卵膜的的融合具有促进作用,提高精卵融合效率。对不同处理的精子细胞总胆固醇含量的验证,结果显示,河蟹成熟精子在经过储精囊、纳精囊、卵水的过程中,精子总胆固醇含量逐渐降低。显示出胆固醇从精子流向外环境,使得精子本身的胆固醇含量降低。对不同精子样品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进行了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表明,成熟精子在经过纳精囊分泌物与卵水处理后其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有不同分子量上的变化,再对样品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聚集位置发生了变化,在成熟精子中仅有顶体囊膜上显示显示酪氨酸磷酸化,处理后则在顶体管处也显示酪氨酸磷酸化。表明酪氨酸磷酸化在获能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免疫沉淀(IP Co-Immunoprecipitation)对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进行了富集,对富集的蛋白进行液相质谱串联(LC-MS/MS)分析,结果鉴定到储精囊精子中有酪氨酸磷酸化蛋白236种,纳精囊精子中204种,纳精囊分泌物处理的储精囊精子有222种。从分子角度确定了在河蟹精子受精前同样具有胆固醇外流的现象。同时对受精前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本研究初步认为中华绒螯蟹精子存在获能过程。

苏正凤[4](2020)在《Dynamin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的表达特征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Dynamin(发动蛋白)是一类具有鸟苷三磷酸酶(GTPase)活性的超家族蛋白,可以影响膜重构(membrane remodeling),在细胞内吞、膜泡运输、膜分裂融合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是我国具有经济价值的蟹类养殖品种之一。雄性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涉及细胞质胞吐、核形变、顶体形成等事件,Dynamin在这一多步骤的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分布特征及所发挥的功能尚不明确,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方法,分析Dynamin蛋白在雄性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及该家族蛋白对精子形态、顶体发生的影响和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为Dynamin家族蛋白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提供了理论数据;为揭示Dynamin蛋白在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也为该家族蛋白在其他甲壳动物中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技术探究经典Dynamin(Dyn1,Dyn2,Dyn3)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的各个时期的表达及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经典Dynamin表达于中华绒螯蟹生殖细胞中:在精子发生不同时期与顶体反应后的精子中Dyn2、Dyn3一直存在,而Dyn1只在成熟精子和发生顶体反应后的精子中被定位到;与Dyn3不同的是,Dyn1和Dyn2不仅存在于发生顶体反应后精子的头帽结构中,而且在顶体管尖端也有分布。从中华绒螯蟹精巢组织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类Dynamin蛋白(Dynamin-like protein,DLP)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其属于Dynamin蛋白家族;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DLP的表达载体并经原核表达纯化相应蛋白;利用多克隆抗体制备技术获得DLP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DLP,PcAb-DLP);免疫荧光定位分析显示,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DLP存在于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中;免疫电镜结果显示,DLP分布于成熟精子顶体的头帽结构、顶体囊丝状层、中间层、片层结构,以及顶体管中。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经活体注射si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华绒螯蟹DNM基因表达量的统计学差异,发现在注射24 h时DNM基因的表达量被显着抑制;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经RNAi后,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中Dynamin家族蛋白的表达量降低;敲低DNM基因的表达后,半薄切片分析发现,从精原、精母至精细胞时期无法观察到染色质从分散到凝集的状态变化;大量精子结构“畸形”;透射电镜观察,精子整体结构松散,细胞内各膜相结构之间界限不清,核膜与膜复合体被破坏;顶体管形态不完整,头帽结构松散,导致无明显顶体结构。由此说明,Dynamin蛋白参与调节中华绒螯蟹的精子发生过程、稳定顶体结构。

刘俊卿[5](2020)在《镉暴露对河南华溪蟹vasa及其作用途径分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殖细胞的发生对机体的延续和繁衍起关键作用,是复杂的分子调控过程,vasa、nanos和piwi基因是重要的生殖调控分子,对生殖细胞的发生起调控作用。与模式生物相比,十足目动物生殖调控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因此,亟待开展十足目生殖基因的功能研究。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河南华溪蟹(Sinopotamon henanense)为研究对象,通过Western blot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揭示了河南华溪蟹VASA蛋白的表达模式,结合RNA干扰技术,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检测镉暴露后vasa基因及其相关基因的变化,阐明了镉对河南华溪蟹生殖调控的毒性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河南华溪蟹VASA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本实验采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VASA蛋白在河南华溪蟹卵巢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和卵母细胞发育中的定位情况进行了研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卵巢的发育,VASA蛋白量逐渐升高,大生长期开始降低,成熟期达到最低。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卵原细胞中,VASA蛋白均匀分布于细胞质;卵黄发生早期的卵母细胞中,大量VASA蛋白在细胞质中分布,少量开始向细胞核周围聚集;卵黄发生中期、后期和成熟期的卵母细胞中,VASA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周围,且成熟期卵母细胞中VASA蛋白的信号最弱。2.镉暴露对河南华溪蟹VASA蛋白的影响本实验设置了对照组(0 mg/L)和五个镉浓度组(7.25 mg/L、14.5 mg/L、29 mg/L、58 mg/L、116 mg/L),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了镉暴露7 d对河南华溪蟹VASA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镉浓度的升高,增殖期和小生长期的卵巢VASA蛋白量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大生长期的卵巢VASA蛋白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镉浓度为14.5 mg/L,VASA蛋白量最高;而成熟期的卵巢VASA蛋白量随镉浓度升高而升高。在此基础上,利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镉暴露后,VASA蛋白在卵母细胞中的变化。结果显示,镉暴露浓度为7.25 mg/L时,VASA蛋白量升高;镉暴露浓度为58 mg/L时,VASA蛋白量降低;浓度升至116 mg/L时,VASA蛋白表达量降至最低。3.河南华溪蟹nanos1、nanos2、piwi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及表达特征研究表明,vasa基因对nanos1、nanos2和piwi基因的表达有调控作用,为深入研究vasa基因的调控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找出nanos1、nanos2和piwi基因,并进行研究。本实验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克隆了nanos1、nanos2、piwi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利用半定量PCR分别鉴定了河南华溪蟹nanos1、nanos2、piwi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和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nanos1基因在卵巢、精巢、鳃、心和肌肉中均有表达;nanos2基因在卵巢、精巢、副性腺、心脏、肠和肌肉中有较高表达,且卵巢中表达量高于精巢中表达量;piwi基因特异表达于卵巢和精巢。卵巢发育中三个基因的表达时序研究显示,nanos1基因从卵巢发育的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到成熟期表达量逐渐升高,与之相反,nanos2和piwi基因的表达呈现相反的趋势。4.镉暴露对vasa基因作用分子的影响本实验为验证vasa-siRNA的有效性,检测了vasa-siRNA的干扰效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vasa-siRNA可显着降低vasa基因的转录水平(P<0.05),干扰效率达到67.4%。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镉暴露的效应。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相比,单独镉暴露7 d后,vasa和piwi基因的表达量显着升高,而nanos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单独注射vasa-siRNA后,vasa、nanos、piwi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降低,且与空白对照(0.85%Nacl)无显着性差异;镉暴露同时干扰vasa基因后,与阴性对照相比,vasa和nanos基因的表达量反而显着上升,而piwi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降低。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随着卵巢的发育,VASA蛋白量先升高后降低,并且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VASA蛋白逐渐由细胞质向细胞核周围聚集,表明VASA蛋白在卵母细胞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2)揭示了河南华溪蟹nanos1、nanos2和piwi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及其在卵巢中的表达时序。(3)镉暴露影响了VASA蛋白的表达,且镉可能通过影响vasa及其作用分子nanos、piwi的功能引起河南华溪蟹的生殖毒性。

郭云鹏[6](2020)在《红树蚬精巢与精子结构特征及其对铬离子胁迫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树蚬(Polymesoda erosa)是隶属蚬科的海洋双壳类生物,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海滨地带均有发现,尤以红树林中分布最多,其作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的重要物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及养殖前景。由于过度采捕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红树蚬的生存和繁衍正受到严重威胁。本研究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和组织切片技术,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红树蚬精巢组织学结构及精子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时,采用急性毒理实验方法,探究了六价铬离子(Cr(Ⅵ))对红树蚬精巢组织的毒性效应。实验设置1个空白对照组和4个Cr(Ⅵ)实验组(4.34mg/L、8.69mg/L、17.38mg/L和34.76mg/L),分别在染毒后24h、48h和72h取精巢组织样本,检测了精子数目、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活性。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了组织中CAT、GST基因的m 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并观察了染毒后72h,Cr(Ⅵ)对红树蚬精巢组织及精子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雄性红树蚬精巢具有滤泡型的典型特点,精巢内各阶段细胞在滤泡腔内成层排列。精子头部呈三角形,具顶体结构,为倒“V”字形状,精子线粒体呈圆球形,鞭毛部微管呈典型“9+2”结构。急性Cr(Ⅵ)胁迫会造成精巢结构损伤,具有明显毒性作用。Cr(Ⅵ)暴露导致精巢组织质膜受损,滤泡间隙扩大,滤泡腔萎缩变形,精子数量减少,精子结构遭到破坏,顶体变形,出现空泡,线粒体内嵴溶解。(2)铬离子胁迫下精巢组织MDA含量在不同铬离子浓度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低浓度组(4.34mg/L)随着暴露在铬离子中时间的延长,组织中MDA先升高,后回落至正常水平,这说明在铬离子浓度不高时,红树蚬能够依靠自身的解毒系统清除Cr(Ⅵ)带来的压力。当暴露于更高浓度时,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另外,在暴露时间相同时,MDA含量表现出随铬离子浓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表明高浓度的Cr(Ⅵ)胁迫会对红树蚬精巢组织造成氧化损伤。Cr(Ⅵ)胁迫改变了精巢组织中CAT和GST酶活性,而两者对Cr(Ⅵ)胁迫的响应并不相同。CAT酶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酶活呈现上升趋势,在72h,各处理组CAT活性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而GST酶活在实验初期呈上升趋势,但在高浓度(34.76mg/L)长时间(72h)胁迫下酶活性明显下降(p<0.05)。荧光定量结果显示,Cr(Ⅵ)暴露对CAT、GST基因m RNA表达量的影响与酶活变化基本一致。本实验研究了红树蚬精巢组织学结构及精子超微结构,以及红树蚬在Cr(Ⅵ)胁迫下出现的毒性效应和组织损伤,探讨了Cr(Ⅵ)对红树蚬精巢组织的毒性机制及其对铬离子胁迫的响应,为红树蚬的资源保护提供了参考。

鲍虞园[7](2020)在《中国鲎幼鲎消化道发育及Hg2+毒性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中国鲎人工繁育基础上,对1龄中国鲎形态性状与体质量进行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主要形态性状和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中国鲎生长状况评估和苗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对中国鲎消化道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比较不同发育阶段其消化道的形态结构差异,了解消化机能的发育变化,探索中国鲎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特点、营养需求,为中国鲎人工育苗选饵、投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进而为完善苗种培育技术和提高育苗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Hg2+对中国鲎幼体的毒性效应研究,旨在了解恶劣环境对放流后幼体的影响,了解幼鲎生存状态及适应情况,企望研究结果能为更好地保护鲎资源,为中国鲎育苗、放流增殖,恢复中国鲎资源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人工繁育阶段,9对中国鲎共计产卵8.7×104粒,受精率为56%~68%;受精卵经历约45天胚胎发育孵化成1龄幼鲎,孵化率达到92%,共计获得1龄幼鲎4.8万尾。幼鲎各形态性状对于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其中通径系数最大的是头胸甲宽,说明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各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Σd=0.863,表明所选形态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偏回归系数显着性检验,建立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和腹部长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回归方程:Y=-0.228+0.248X1+0.073X2+0.333X3+0.073X4。(2)采用石蜡连续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1日龄~2龄及成年中国鲎的消化道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1~15日龄,消化道组织结构尚未出现明显分化,但黏膜上皮结构清晰可见,且已经出现黏膜褶皱。26日龄,食道和胃的黏膜上皮边缘层均出现深色条带,食道的肌纤维呈环向延伸,胃的肌层纤维束增厚。30日龄时中肠和直肠的黏膜上皮顶部出现纹状缘,肌层纤维束增厚。60日龄,食道和胃的黏膜上皮边缘层深色条带发育为纹状缘,食道肌纤维增多,胃的肌层纤维束增厚。70日龄时,中肠和直肠黏膜褶皱高度增高,数量增多,纹状缘着色加深。2龄个体的消化道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组成,组织结构基本发育完善,食道和胃黏膜褶皱明显增高,数量增加至9~15个,其黏膜上皮顶部的纹状缘均发育成几丁质层;中肠和直肠黏膜褶皱迅速增高,数量增加至10~12个,中肠黏膜上皮纹状缘增厚,无几丁质层,直肠黏膜上皮的纹状缘发育成几丁质层。成年中国鲎个体的消化道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均较前期明显增厚,为完整的消化道组织结构。结果表明,中国鲎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在2龄基本发育完善,且随年龄增长各层组织结构不断完善,这与其2龄开口摄食的生活习性相适应。(3)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方法进行96 h的Hg2+胁迫对中国鲎幼体的急性毒性实验,并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0.005、0.025和0.250 mg·L-1)Hg2+处理对幼年中国鲎体内金属硫蛋白(MT)的影响。结果表明:Hg2+对中国鲎幼体的毒性类型为急性Ⅱ,其24 h、48 h、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15.013,7.084,4.008和2.683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473 mg·L-1。在安全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Hg2+均能显着诱导MT的产生(P<0.05),MT含量与Hg2+浓度在一定范围的暴露浓度(0~0.025 mg·L-1)和暴露时间(72 h)内表现为正相关;实验组MT含量为对照组的1.152~1.716倍。其中以72 h时0.025 mg·L-1组的MT诱导量最高,为8.93±0.16ng·m L-1。(4)中国鲎幼体Hg2+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分析,Hg2+不同处理天数:对照(HG0)vs处理15天(HG15),对照(HG0)vs处理4天(HG4),处理4天(HG4)vs处理15天(HG15)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641,203,163个;其中表现为上调的分别有422、81、142个,表现为下调的分别有219、122、21个。在遭受Hg2+胁迫过程中,与物质合成代谢及免疫相关的基因显着变化,特别是与氨基酸代谢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相关的基因差异显着。Hg2+处理4 d与对照组相比主要是物质分解代谢以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基因差异表达显着。Hg2+处理15 d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显着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功能为物质合成以及氧化还原酶活性。Hg2+处理4 d与15 d差异表达的基因富集在物质结合功能上。这些变化反映了1龄中国鲎遭受Hg2+胁迫时通过调整机体的物质合成代谢以及抗氧化酶活性以抵抗Hg2+胁迫对机体的伤害。

庄明鸽[8](2020)在《斑节对虾性腺调控激素的分离及基因功能鉴定》文中认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虎虾,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种类。目前,斑节对虾亲虾的全人工养殖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但在繁育过程中,传统剪眼柄的促熟方式常造成一定的死亡。因此,寻找诱导性腺成熟的新方法,研究性腺发育相关调控激素至关重要。斑节对虾的性腺发育调控除了受到激素的调节作用,还受到多种神经递质的影响和调控,但对与哺乳动物类似的、直接作用于性腺器官的性激素研究较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是一种重要的神经激素,对动物繁育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液相色谱技术对斑节对虾卵巢组织和脑组织提取液中Gn RH进行初步分离,确定了卵巢组织和脑组织粗提液中Gn RH的存在,并对分离方法进行探索。最近,在甲壳动物中发现了一种与哺乳动物卵泡刺激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mne,FSH)类似的激素,命名为甲壳动物雌性激素(Crustean female sex hormone,CFSH),并被认为与甲壳动物卵巢发育调控相关。因此本实验克隆获得斑节对虾CFSH基因,并对其应激应答及相关功能机制做出相关探究。本研究得到结果如下: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初步分离利用斑点免疫鉴定技术从斑节对虾卵巢组织及脑组织粗提物中均鉴定出Gn RH的存在。对粗提液进行初步尝试分离,发现流动相B梯度从5%到35%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色谱图。卵巢粗提液中Gn RH类似物的鉴定为斑节对虾Gn RH分离纯化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2甲壳动物雌性激素CFSH的克隆及其多功能性探究通过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法克隆并获得斑节对虾甲壳动物雌性激素基因Pm CFSH的ORF及3’UTR,预测编码214 aa的蛋白,其含有信号肽和1个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白介素17E(IL-17E)结构域。q RT-PCR结果显示,Pm CFSH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腹神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受精卵时期到仔虾期表达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其中在仔虾期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发育Ⅱ到Ⅳ期,随卵巢发育成熟表达量逐渐升高;鉴于Pm CFSH中存在的IL-17结构域,我们想要探索Pm CFSH是否在免疫应答中发挥响应,菌刺激结果表明哈维氏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均能上调Pm CFSH表达。研究表明,Pm CFSH不仅参与幼体发育以及性腺成熟的调控,对细菌的应激也具有免疫应答响应,体现了激素的“多功能性”现象。3甲壳动物雌性激素CFSH基因的干扰实验干扰结果显示,Pm CFSH的表达降低可能会促进雄虾性腺组织的发育和精子的发生。但从组织观察结果来看,对Pm CFSH基因进行干扰会导致雄性精荚中精子畸形率的上升,但对雌性斑节对虾的性腺发育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李路[9](2019)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组蛋白H1及其变体和分子伴侣的表达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之一。雄性中华绒螯蟹精子核为非浓缩核,染色质不同于一般动物精子核的致密结构,且形成机制未知。组蛋白作为核小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后修饰产物、组蛋白变体对蛋白质和DNA结合程度、DNA转录水平产生影响,进而调控染色质或染色体的结构,发挥所需生物学功能。同时在体内,分子伴侣对组蛋白与DNA形成正确构象的核小体具有辅助作用。为探究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非浓缩核形成的原因,本文以保守性低的组蛋白H1为切入点,研究其变体组蛋白H1.1等、分子伴侣核质蛋白1-假基因9(Nucleophosmin1 pseudogene9,NPM1P9)、核小体组装蛋白1样1(Nucleosome assembly protein 1 like 1,NAP1L1)在精子发生过程的表达和动态分布特征。同时,研究组蛋白H1与分子伴侣NPM1P9间的相互作用,旨在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进行全面探究。本研究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H1、H1.1和NPM1P9的表达载体并表达相应蛋白;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获得组蛋白H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H1,McAb-H1)和组蛋白H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H1.1,McAb-H1.1);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技术探究它们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动态分布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探究H1与H1.1基因在心脏、肌肉、肝胰腺、精巢中的相对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组蛋白H1和H1.1的氨基酸组成和蛋白结构;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探究组蛋白H1与其分子伴侣NPM1P9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H1、H1.1和NPM1P9的表达载体,经转化、诱导、纯化,成功在体外表达组蛋白H1、H1.1和NPM1P9蛋白;经小鼠免疫、细胞融合获得McAb-H1和McAb-H1.1,其效价均达到1:204800以上。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巢中存在组蛋白H1、磷酸化修饰的组蛋白H1.1;精子中可能存在组蛋白H1、H1.1相应剪接变体H1-delta-like、H1-delta。在精巢中,H1.1基因较H1基因表达量高,且呈显着性差异(P<0.05);H1.1基因在精巢中的表达量较心脏、肌肉、肝胰腺中的高,且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精子发生过程中,NPM1P9、NAP1L1蛋白从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且精子中可能存在NPM1P9变体;同时,组蛋白H1和其分子伴侣NPM1P9存在相互作用。本研究为解释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组蛋白H1、H1变体及其分子伴侣对精子核染色质的包装、非浓缩核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为研究其他十足目动物精子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倩[10](2019)在《卵黄生成期时黄鳝的卵巢及肝脏转录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黄鳝是我国重要的名优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其近年来的年产量保持在30万吨左右(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目前,黄鳝的人工繁殖技术虽已获突破,但仍缺乏其繁殖生物学等相关研究,如: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亲本的营养需求等。这些问题将不利于实现黄鳝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本研究拟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卵黄形成过程中野生黄鳝Ⅱ、Ⅲ、Ⅳ期卵巢和相对应的肝脏中基因表达变化,初步探讨野生黄鳝卵母细胞成熟的分子过程。为黄鳝全人工繁殖提供理论基础。首先,通过石蜡切片鉴别黄鳝卵巢发育的时期,并选择相应发育时期的卵巢和肝脏组织作为研究样本。其次,利用RNA-Seq技术对样本进行测序分析。最后,利用qPCR验证RNA-Seq技术的可靠性。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卵巢组织切片结果显示,Ⅱ期卵巢以周边核仁期卵母细胞为主,胞质嗜碱性较强,胞内还没有卵黄物质的发生,主要处于卵黄发生前的准备阶段;Ⅲ期卵巢中卵母细胞内开始出现卵黄泡,且HE染色呈空泡状,随生长发育卵黄泡逐渐充满整个卵母细胞,此时卵黄物质已经开始在卵母细胞内积累;Ⅳ期卵巢是卵黄物质快速积累时期,卵母细胞内出现卵黄小板,卵黄小板由大量卵黄颗粒及卵黄泡聚集形成,卵黄小板HE染色较深,呈暗紫红色。2)通过对Ⅱ、Ⅲ、Ⅳ期的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已发表黄鳝基因组数据为参考,共注释到22559个注释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表明Ⅲ期vsⅡ期卵巢有209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Ⅳ期vsⅢ期有3154个DEGs,Ⅳ期vsⅡ期有4844个DEGs。分别对各发育时期卵巢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各时期间差异表达基因在类固醇合成、卵巢类固醇合成、雌激素信号等通路显着富集。参与卵巢类固醇合成通路的差异基因有cyp11a、cyp17a、cyp19a1、hsd3b、insr、igflr、lhcgr、fshr及ldlr,其表达变化规律暗示了类固醇合成在卵巢成熟中起重要作用。此外,ldlr和sorl1也呈现出差异性表达,暗示其可能参与介导卵母细胞对外源卵黄蛋白原的吸收过程。3)对卵巢Ⅱ、Ⅲ、Ⅳ发育时期对应的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注释到22394个基因。对肝脏转录组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显示卵巢ⅢvsⅡ期时对应肝脏间有26个DEGs,ⅣvsⅢ期有162个DEGs,ⅣvsⅡ期有180个DEGs。分别对各时期间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富集到通路有脂肪酸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类固醇生物合成、雌激素信号等,但都不显着。另外,发现2种类型vtg:vtgAB(含两个拷贝)和vtgC,这两个vtg都在肝脏中表达,且随着卵巢发育其在肝脏表达量逐渐升高。在卵巢转录组虽然注释到vtg表达,但不同发育时期表达没有差异。该结果暗示了黄鳝卵巢中的卵黄蛋白主要来源于肝脏。结合Ⅱ、Ⅲ、Ⅳ期的卵巢组织石蜡切片结果和肝脏vtg表达变化,暗示Ⅲ期到Ⅳ期是卵母细胞卵黄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为今后人工繁育提供了借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黄鳝卵巢成熟过程中,卵巢主要通过合成卵巢雌激素调控卵巢的发育与成熟,其中涉及的功能基因有cyp11a、cyp17a、cyp19a1、hsd3b、insr、igf1r、lhcgr、fshr、gper1、esr1、foxl2等。另外,ldlr和sorl1基因可能参与卵母细胞内吞外源Vtg的过程。同时,卵巢中的卵黄蛋白主要来源于肝脏合成。本研究为后期研究黄鳝卵巢发育提供了分子基础。

二、The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he spermatid differentiation in Cyclina sinen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he spermatid differentiation in Cyclina sinensis(论文提纲范文)

(1)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与离体孵化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1.1 受精作用和胚胎形态结构
    1.2 胚胎的生化组成及营养代谢
    1.3 胚胎发育的酶活性研究
    1.4 生态因子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1.5 分子和组学研究
2 克氏原螯虾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的发展
3 趋势与展望

(2)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河蟹的生物学特征及产业概况
        1.1.1 河蟹的生物学特征
        1.1.2 我国河蟹产业整体概况
    1.2 低氧及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1.2.1 低氧的发生
        1.2.2 低氧对水生动物行为的影响
        1.2.3 低氧对水生动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1.2.4 低氧对水生动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3 低氧诱导因子Hif研究概况
    1.4 养殖池塘低氧调控
        1.4.1 处理池塘底泥
        1.4.2 控制放养密度
        1.4.3 合理投喂
        1.4.4 培育优良水草
        1.4.5 机械增氧
        1.4.6 使用微生物制剂
        1.4.7 培育抗逆品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2章 河蟹养殖池塘DO日变化以及耗氧率和窒息点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河蟹养殖池塘溶氧变化监测
        2.3.2 耗氧率的测定
        2.3.3 窒息点的测定
        2.3.4 实验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河蟹养殖池塘溶氧变化监测
        2.4.2 河蟹耗氧率
        2.4.3 河蟹窒息点
    2.5 讨论
第3章 低氧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河蟹低氧—复氧处理
        3.3.2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3.3.3 生理生化(SOD、T-ATPase、ALP、ACP、MDA、LDH)测定
    3.4 结果
        3.4.1 低氧胁迫对河蟹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4.2 低氧对河蟹生理生化(SOD、T-ATPase、ALP、ACP、MDA、LDH)的影响
    3.5 讨论
第4章 低氧对河蟹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4.1 实验动物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河蟹低氧-复氧处理
        4.3.2 总RNA的提取和文库构建
        4.3.3 全长转录组量测序及序列分析
        4.3.4 转录组序列的功能注释
        4.3.5 转录组数据验证
        4.3.6 缺氧相关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4.3.7 河蟹Hif-1α、Hif-1β组织分布
        4.3.8 水草对池塘河蟹Hif-1α、Hif-1β表达的影响
    4.4 结果分析
        4.4.1 全长转录组测序与组装分析
        4.4.2 Illumina RNA-Seq与低氧-复氧潜在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4.3 qRT-PCR验证测序结果
        4.4.4 低氧-复氧过程中关键基因的特征
        4.4.5 Hif-1基因的蛋白互作
        4.4.6 河蟹Hif-1α、Hif-1β的表达和组织分布
        4.4.7 水草对河蟹Hif-1α、Hif-1β表达的影响
    4.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中华绒螯蟹精子获能的生理生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精子获能
    1.2 影响哺乳动物精子获能的因素
    1.3 精子获能的相关信号通路
    1.4 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态结构及受精过程
    1.5 中华绒螯蟹受精过程
    1.6 精子获能的鉴定方法
        1.6.1 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CTC)荧光染色法
        1.6.2 液相质谱串联分析(LC-MS)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金霉素初步鉴定中华绒螯蟹精子获能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及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中华绒螯蟹精子获得
        2.2.2 CTC染色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获能过程中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变化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及溶液配方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精子细胞全蛋白提取
        3.2.2 免疫印迹实验
        3.2.3 免疫荧光定位
    3.3 实验结果
        3.3.1 Western blot结果
        3.3.2 酪氨酸磷酸化定位特征
第四章 pH值对精子顶体反应的影响
    4.1 BCECF、BECF/AM简介
    4.2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方
        4.2.3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标准曲线的制作
        4.3.2 精子细胞提取与处理
        4.3.3 胞内pH值测定
        4.3.4 顶体反应率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pH值标准曲线
        4.4.2 pH值检测激发光处荧光结果
        4.4.3 顶体反应率测定
    4.5 讨论
第五章 精子细胞整体的胆固醇变化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及溶液配方
        5.1.3 主要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富集与鉴定
    6.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试剂与配方
        6.1.3 主要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富集酪氨酸磷酸化蛋白
        6.2.2 质谱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免疫沉淀(IP Immunoprecipitation)富集结果
        6.3.3 质谱分析结果
    6.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Dynamin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的表达特征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ynamin
        1.1.1 Dynamin家族蛋白
        1.1.2 Dynamin结构特点
        1.1.3 类Dynamin蛋白
    1.2 Dynamin研究进展
        1.2.1 Dynamin调节细胞内吞过程
        1.2.2 Dynamin调节微丝骨架
        1.2.3 Dynamin调节顶体反应过程中特殊的膜融合
    1.3 RNA干扰
        1.3.1 siRNA
        1.3.2 RNAi的作用机制
    1.4 中华绒螯蟹
        1.4.1 精子结构
        1.4.2 精子发生及顶体反应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经典Dynamin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的表达特征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配方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Western blot 检测经典 Dynamin 在中华绒螯蟹精巢、成熟精子中表达
        2.2.2 免疫荧光探究经典Dynamin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的分布特征
    2.3 实验结果
        2.3.1 经典Dynamin在精巢、成熟精子中的表达
        2.3.2 经典Dynamin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定位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DLP的表达与多克隆抗体制备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配方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DLP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3.2.2 DLP基因片段的克隆
        3.2.3 构建中华绒螯蟹DLP基因的表达载体
        3.2.4 中华绒螯蟹DLP原核表达
        3.2.5 制备DLP多克隆抗体
    3.3 实验结果
        3.3.1 中华绒螯蟹DLP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3.3.2 中华绒螯蟹DLP基因的表达
        3.3.3 中华绒螯蟹DLP的表达与纯化
        3.3.4 ELISA优化与PcAb-DLP的特性
    3.4 讨论
第四章 DLP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的表达特征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与配方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Western blot检测DLP在中华绒螯蟹精巢、成熟精子中的表达
        4.2.2 免疫荧光探究DLP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4.2.3 免疫电镜定位DLP在中华绒螯蟹成熟精子超微结构中的分布
    4.3 实验结果
        4.3.1 中华绒螯蟹DLP在精巢、成熟精子中的表达
        4.3.2 中华绒螯蟹DLP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定位
        4.3.3 DLP在成熟精子超微结构中的分布特征
    4.4 讨论
第五章 干扰DNM基因的表达对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与配方
        5.1.3 主要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DNM基因的克隆
        5.2.2 重组质粒的制备、转化及测序
        5.2.3 siRNA的制备
        5.2.4 siRNA体内注射
        5.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5.2.6 RNA干扰后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中Dynamin家族蛋白的表达特征
        5.2.7 敲低中华绒螯蟹DNM基因的表达对其精子发生的影响
    5.3 实验结果
        5.3.1 中华绒螯蟹DNM基因的表达
        5.3.2 注射siRNA后中华绒螯蟹DNM基因的相对表达
        5.3.3 RNA干扰后中华绒螯蟹DLP的表达特征
        5.3.4 敲低DNM基因的表达对精子发生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镉暴露对河南华溪蟹vasa及其作用途径分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甲壳动物生殖调控分子的研究进展
        1.1 vasa基因的研究进展
        1.2 nanos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piwi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甲壳动物生殖调控的研究现状
    2 镉的毒性
        2.1 镉对人类及动物毒性的研究
        2.2 镉对水生动物毒性效应的研究现状
        2.3 镉对甲壳动物生殖毒性的研究现状
    3 RNA干扰在甲壳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南华溪蟹VASA蛋白的表达和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发育时期卵巢中VASA蛋白的表达
        2.2 卵母细胞中VASA蛋白的定位
    3 讨论
第三章 镉暴露对河南华溪蟹VASA蛋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镉暴露对各发育时期卵巢VASA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2 镉暴露对卵母细胞中VASA蛋白分布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河南华溪蟹nanos1、nanos2、piwi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及表达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河南华溪蟹nanos1、nanos2、piwi基因序列部分片段的克隆
        2.2 河南华溪蟹Nanos1、Nanos2、PIWI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
        2.3 河南华溪蟹nanos1、nanos2、piwi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2.4 vasa、nanos1、nanos2、piwi 基因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3 讨论
第五章 镉暴露对vasa基因及其调控途径分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RNAi效率检测及分析
        2.2 镉暴露后干扰vasa基因表达对nanos和 piwi的影响
    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红树蚬精巢与精子结构特征及其对铬离子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树蚬概述
    1.2 雄性贝类精巢结构及精子形态
        1.2.1 精巢结构
        1.2.2 精子发育及形态
    1.3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1.4 铬离子污染及危害
        1.4.1 环境中的铬
        1.4.2 铬的毒性作用
    1.5 实验设计及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实验仪器及药品
    2.2 精巢组织及精子结构观察
        2.2.1 精巢组织切片的制作及观察
        2.2.2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及观察:
    2.3 组织中MDA含量测定
    2.4 组织中酶活性的测定
        2.4.1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2.4.2 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测定:
    2.5 基因表达测定
        2.5.1 总RNA的提取
        2.5.2 去除RNA中的基因组DNA
        2.5.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5.4 荧光定量PCR分析
    2.6 精子计数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红树蚬精巢、精子结构观察及其对铬离子胁迫的响应
        3.1.1 组织切片观察
        3.1.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3.1.3 精子数量统计
    3.2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2.1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MDA含量的影响
        3.2.2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CAT酶活性的影响
        3.2.3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GST酶活性的影响
        3.2.4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CAT基因表达的影响
        3.2.5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GST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红树蚬精巢、精子结构观察
    4.2 红树蚬精巢组织对Cr(Ⅵ)胁迫的响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鲎幼鲎消化道发育及Hg2+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中国鲎简介
        1.1 中国鲎的资源分布
        1.2 中国鲎的形态特征
        1.3 中国鲎的生活习性
        1.4 中国鲎的繁殖生物学
        1.5 中国鲎的发育生物学
        1.6 中国鲎的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
    2 鲎的消化道研究
    3 海洋重金属污染及其对鲎的毒理效应
        3.1 海洋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3.2 重金属对鲎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4 转录组学技术在水生动物毒理学中的运用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中国鲎人工繁育及1龄幼鲎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点与时间
        1.2 中国鲎人工繁育
        1.3 1龄中国鲎外部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亲鲎生殖类型及繁育结果
        2.2 1龄中国鲎各性状的表型参数估计值
        2.3 性状间相关系数
        2.4 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2.5 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分析
        2.6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3 讨论
        3.1 亲本选育与产卵、孵化
        3.2 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数量关系
        3.3 影响经济型虾、蟹体质量的形态性状
第二章 中国鲎消化道胚后发育组织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食道
        2.2 胃
        2.3 中肠
        2.4 直肠
    3 讨论
        3.1 中国鲎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特征
        3.2 中国鲎消化道组织结构发育与摄食的关系
第三章 Hg~(2+)对中国鲎幼体急性毒性及MT的诱导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1.3 MT含量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中国鲎幼体的中毒症状
        2.2 Hg~(2+)对中国鲎幼体的急性毒性
        2.3 Hg~(2+)对中国鲎幼体MT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Hg~(2+)对中国鲎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安全浓度评价
        3.2 Hg~(2+)对中国鲎幼苗体内MT含量的影响
        3.3 幼鲎MT诱导量与Hg~(2+)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中国鲎幼体Hg~(2+)胁迫响应的转录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幼鲎攻毒及样品采集
        1.3 幼鲎的RNA提取和检测
        1.4 转录组文件构建及测序
        1.5 数据预处理与质量控制
        1.6 De novo组装与注释
    2 转录结果分析
        2.1 原始数据统计
        2.2 转录本注释
        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斑节对虾性腺调控激素的分离及基因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甲壳动物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1.1 内分泌器官
        1.2 甲壳动物的性腺发育
        1.3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概述
        1.3.1 GnRH的发现
        1.3.2 GnRH的结构
        1.3.3 GnRH作用机理
        1.3.4 GnRH受体
        1.3.5 GnRH的功能
        1.3.6 GnRH及其类似物的应用
        1.4 甲壳动物雌性激素CFSH
        1.4.1 CFSH的发现
        1.4.2 CFSH的结构
        1.4.3 CFSH的作用机理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斑节对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初步分离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斑节对虾卵巢组织与脑组织粗提液的制备
        1.2.1 卵巢组织粗体液的制备
        1.2.2 脑组织粗体液的制备
        1.3 斑节对虾卵巢组织、脑组织粗提液中GnRH的免疫杂交鉴定
        1.3.1 斑点免疫鉴定
        1.4 液相色谱上样分离
        1.4.1 流动相的制备
        1.4.2 分离参数设置
        1.4.3 分离实验
    2.实验结果
        2.1 斑节对虾卵巢组织、脑组织粗体液斑点免疫鉴定
        2.2 分离梯度5%-60%情况下液相色谱分离结果
        2.3 分离梯度5%-35%情况下液相色谱分离结果
        2.4 液相色谱分离液免疫鉴定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斑节对虾PmCFSH基因的克隆及其多功能性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总RNA的提取与c DNA的合成
        1.3 PmCFSH基因的克隆
        1.4 PmCFSH基因的序列分析
        1.5 PmCFSH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1.6 PmCFSH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的表达
        1.7 PmCFSH基因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
        1.8 PmCFSH基因在不同细菌刺激下的表达
        1.9 荧光定量PCR检测
        1.1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mCFSH基因的序列特征
        2.2 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2.3 PmCFSH的结构域和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
        2.4 PmCFSH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2.5 PmCFSH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2.6 PmCFSH在卵巢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2.7 PmCFSH在不同细菌刺激下的表达
    3 讨论
        3.1 PmCFSH序列分析
        3.2 PmCFSH的组织表达和应激应答
        3.3 PmCFSH在不同胚胎发育时期及卵巢发育时期的表达
第四章 斑节对虾PmCFSH基因干扰实验对性腺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dsRNA的体外合成
        1.3 ds PmCFSH的注射实验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1.5 组织切片观察
        1.6 精子质量评估
        1.7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荧光定量结果
        2.2 组织切片结果
        2.3 雌雄斑节对虾性腺系数及雄虾精子畸形率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验主要试剂及及耗材
    附录二 相关试剂配制
    附录三 实验仪器设备及产地
    附录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会议
致谢

(9)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组蛋白H1及其变体和分子伴侣的表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精子发生与精子核
        1.1.1 精子发生
        1.1.2 精子形态与精子核
    1.2 精子核碱性蛋白与核小体
        1.2.1 精子核碱性蛋白
        1.2.2 核小体结构
        1.2.3 连接组蛋白H1
    1.3 表观遗传相关内容
        1.3.1 表观遗传
        1.3.2 组蛋白变体
        1.3.3 组蛋白修饰
    1.4 分子伴侣
        1.4.1 组蛋白分子伴侣
        1.4.2 组蛋白H1与其分子伴侣
    1.5 单克隆抗体技术
        1.5.1 研究背景
        1.5.2 McAb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和H1.1的表达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与配方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构建中华绒螯蟹H1和H1.1基因的表达载体
        2.2.2 原核表达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和H1.1
        2.2.3 制备McAb-H1和McAb-H1.1
    2.3 实验结果
        2.3.1 中华绒螯蟹H1和H1.1基因的表达
        2.3.2 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和H1.1的表达与纯化
        2.3.3 ELISA优化与McAb-H1和McAb-H1.1的特性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和H1.1的表达特征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与配方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Western blot探究组蛋白H1和H1.1在中华绒螯蟹精巢、精子中的表达
        3.2.2 免疫荧光探究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和H1.1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定位
        3.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探究中华绒螯蟹H1和H1.1基因的相对表达
        3.2.4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和H1.1
    3.3 实验结果
        3.3.1 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和H1.1在精巢、精子中的表达
        3.3.2 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和H1.1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定位
        3.3.3 中华绒螯蟹H1和H1.1基因的相对表达
        3.3.4 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和H1.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的分子伴侣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与配方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构建中华绒螯蟹NPM1P9基因的表达载体
        4.2.2 Western blot探究中华绒螯蟹NPM1P9在精巢、精子中的表达
        4.2.3 免疫荧光探究中华绒螯蟹NPM1P9、NAP1L1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定位
        4.2.4 免疫共沉淀探究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与NPM1P9 间的相互作用
        4.2.5 原核表达中华绒螯蟹NPM1P9蛋白
    4.3 实验结果
        4.3.1 中华绒螯蟹NPM1P9基因的克隆
        4.3.2 中华绒螯蟹NPM1P9在精巢、精子中的表达
        4.3.3 中华绒螯蟹NPM1P9、NAP1L1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定位
        4.3.4 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与NPM1P9间的体内相互作用
        4.3.5 中华绒螯蟹NPM1P9蛋白的表达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卵黄生成期时黄鳝的卵巢及肝脏转录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鱼类性腺发育概况
        1.1.1 鱼类卵巢发育
        1.1.1.1 卵子时相及卵巢发育时期划分
        1.1.1.2 卵黄物质的来源及合成
        1.1.1.3 滤泡细胞的来源及功能
        1.1.2 鱼类精巢发育时期划分
    1.2 黄鳝生殖发育研究进展
        1.2.1 黄鳝的生物学特征
        1.2.2 黄鳝的生殖发育
        1.2.2.1 雌性黄鳝的卵巢发育
        1.2.2.2 雄性黄鳝的精巢发育过程
        1.2.2.3 黄鳝的自然繁殖
        1.2.2.4 黄鳝的人工繁殖
        1.2.2.5 黄鳝性腺发育机制研究现状
    1.3 转录组技术在鱼类生物学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在鱼类中免疫学的研究
        1.3.2 转录组在鱼类中发育生物学的研究
        1.3.3 转录组在鱼类中毒理学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鳝卵巢转录组比较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鱼和样品采集
        2.2.2 卵巢组织学观察
        2.2.2.1 包埋切片
        2.2.2.2 苏木精—伊红染色
        2.2.3 卵巢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2.2.3.1 黄鳝卵巢总RNA的提取
        2.2.3.2 cDNA的合成
        2.2.4 测序质量评估
        2.2.5 基因组比对和功能注释
        2.2.6 表达基因分析
        2.2.7 qPCR验证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2.3 结果
        2.3.1 卵巢组织分期结果
        2.3.2 卵巢Illumina测序、基因组比对和基因功能注释
        2.3.3 卵巢差异表达基因与功能富集分析
        2.3.4 卵巢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2.3.5 差异表达基因间的蛋白互作关系
        2.3.6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
    2.4 讨论
        2.4.1 卵巢组织切片结果
        2.4.2 卵巢转录组测序分析
        2.4.3 与卵巢发育相关基因
        2.4.4 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互作分析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鳝肝脏转录组比较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鱼和样品采集
        3.2.2 肝脏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3.2.3 测序质量评估
        3.2.4 基因组比对和功能注释
        3.2.5 基因表达分析
        3.2.6 qPCR验证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3.3 结果
        3.3.1 肝脏Illumina测序、基因组比对和基因功能注释
        3.3.2 肝脏差异表达基因与功能富集分析
        3.3.3 与卵巢发育相关的通路及差异基因
        3.3.4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
    3.4 讨论
        3.4.1 肝脏转录组测序结果讨论
        3.4.2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3.4.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3.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四、The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he spermatid differentiation in Cyclina sinensis(论文参考文献)

  • [1]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与离体孵化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隗阳,水燕,朱光艳,徐钢春.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2]河蟹池塘溶解氧监测及低氧胁迫应答机制研究[D]. 苗珍. 扬州大学, 2021(09)
  • [3]中华绒螯蟹精子获能的生理生化特征[D]. 袁航. 河北大学, 2020(08)
  • [4]Dynamin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的表达特征及其功能研究[D]. 苏正凤. 河北大学, 2020(08)
  • [5]镉暴露对河南华溪蟹vasa及其作用途径分子的影响[D]. 刘俊卿. 山西大学, 2020(01)
  • [6]红树蚬精巢与精子结构特征及其对铬离子胁迫的响应[D]. 郭云鹏. 海南大学, 2020(07)
  • [7]中国鲎幼鲎消化道发育及Hg2+毒性效应研究[D]. 鲍虞园.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8]斑节对虾性腺调控激素的分离及基因功能鉴定[D]. 庄明鸽.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9]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组蛋白H1及其变体和分子伴侣的表达特征[D]. 李路. 河北大学, 2019(08)
  • [10]卵黄生成期时黄鳝的卵巢及肝脏转录组比较分析[D]. 杨倩.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中华青蟹精子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