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绿肥试种结果

红花绿肥试种结果

一、红花绿肥试种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岳仁崇[1](2019)在《20世纪60~70年代湖北省推广绿肥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20世纪60~70年代,缺乏肥料是制约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促进粮食增产,湖北省采取了样板示范、进行技术培训、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大力推广绿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肥料不足的问题,对农业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纯,傅廷栋,杨小牛[2](1987)在《春播油菜绿肥试验简报》文中研究表明 近几年来农村冬板田、冬炕田、冬泡田增多,草籽绿肥面积减小,产量下降;而化学肥料施用量增加,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理化性质变劣,直接影响稻谷产量。为此,我们在原来试种收籽春油莱的基础上,于1984—1986连续三年在校内外进行了春播油菜作绿肥的试验,以便为发展绿肥生产探出一条新的途径。

颜家安[3](2006)在《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文中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有专家断言;中国自然环境仍处于整体不断恶化之中。 海南岛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据调查,海南岛西汉前森林覆盖率约达90%,明清以来就开始急剧下降,尤其是近100年来下降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56年本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已降至25.5%,1964年降至18.19%,1987年再降至7.2%,1999年仅为4%;在1956年至1999年的43年间,本岛还丧失了80%的珊瑚礁,红树林也由解放初期15万亩,下降到1982年的7.2万亩。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丧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分布区域不断缩小,前景令人担忧。 本文旨在描述和阐释海南岛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的变迁过程、原因及其生态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新理念:创建海南生态特区。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海南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和动物的变迁。时间上溯到第四纪全新世初(本岛第一个人类活动遗址三亚落笔洞,14C年代为10642±207aBP)。大尺度的时间似乎更能说明生态环境变迁的来龙去脉。 作为研究视角,动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生物环境中,人是中心,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首当其冲的对象,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海南岛生态环境近百年来变化最大、最快的就是动植物环境。 作为研究客体,海南岛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首先,海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次,海南岛整个地形是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生态系统结构层次较为分明且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第三,海南岛开发较迟,其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尚未溃散,演变的连续性亦有规律可寻。 作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遗产,海南岛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南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宝贵财富。它栖息着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保存了难以替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和生物进化的果实。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阐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乃至世界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的抢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海南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南是中国第一个申报成功的生态示范省,海南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对国内其他省生态建设乃至国际社会具有重

柳州地区农科所土肥组[4](1975)在《防止红花草退化的研究》文中指出 柳州地区是从一九六三年开始大面积在双季稻田推广稻底播种红花草的,曾发展到数十万亩,对改良土壤增产粮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有些地方所种的红花草出现植株矮小、早花、低产的退化现象,影响栽培与推广。为了探求引起红花草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促进继续向前发展,从一九七○年起至一九七四年

冯竹清[5](2019)在《无锡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文中指出“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是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传统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生态景观。但是阳山地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遗产的保护不够重视,在学术界学者多从产业发展、旅游开发、销售模式等角度对其研究,对阳山水蜜桃的历史发展、遗产内涵、多重价值以及保护与传承方法等内容的研究尚不深入。文章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等,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及传承现状,分析其多重价值,探讨保护和传承的方法,为水蜜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做好理论基础,在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水蜜桃形成于南宋浙江地区,后传至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其中明万历年间上海培育出著名的“露香园水蜜桃”,于清末引种至国内外各地,阳山在民国初年从上海、奉化、日本等地引进水蜜桃良种,开始规模栽培,不断发展成为南方水蜜桃品种群的突出代表。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中承载着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具体包括“白凤”等水蜜桃品种资源、“人工授粉”等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桃木雕刻”等加工利用方式、“桃花节”等桃民俗和文化。这些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历史方面阳山水蜜桃传承了历史良种;经济方面水蜜桃为桃农带来经济收入,并带动了旅游、商业等产业的发展;生态方面桃农业系统具有养分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功能;社会方面阳山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示范;科研方面促进了桃育种、桃栽培、桃加工等技术上的研究;文化方面桃花节促进了桃文化的弘扬。阳山当地在水蜜桃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当地传统优良水蜜桃品种及其栽培技术边缘化或被遗弃;遗产的社会认知度较低,政府、民众、企业的保护意识淡薄;水蜜桃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进一步改善水蜜桃栽培系统问题,保护和改善核心品种及其栽培技术;提高遗产的社会认知度,强化宣传和教育工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水蜜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加强水蜜桃衍生产品的开发,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进多产业联动发展。

代燕春[6](2013)在《烟草垄断下的云南烟农》文中指出本论文基于笔者在云南新平红星村的田野调查,以及相关弥勒县、石林县烟区的村民日记,呈现了云南烟农的生活生产图景,分析烤烟种植给少数民族村寨带来的生计模式乃至价值体系的转变。并尝试将这种转变放在少数民族村寨转型的脉络中来进一步思考,即,在当代的市场经济进程中,不同民族如何由于所处的地位、所参与的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收益分配的不同。论文首先交待了云南烟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指出,云南地方政府发展烤烟的动力,是在资源约束下回应财政压力,积累资本参与现代化进程的一种选择。其中,1980年代执政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思路转型,及以包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刺激作用。随后,论文以新平县红星村引种和推广烤烟的过程,呈现了在村庄层面,烤烟在云南的发展的过程。烤烟于1940年代首次出现在红星村,但直到1980年代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之下,才逐渐嵌入了村民的生活之中。接下来,笔者核算了种烟的成本与收益,并与全国烤烟种植的平均水平、以及烤烟的竞争作物作了比较,得出结论是烤烟的收益普遍较低,劳动量大,风险高。接着,作者呈现并分析了农民的选择。随后,论文叙述了农民在必须要种烟的情况下,为争取自身利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最后,论文考察了烤烟给村民带来的改变。烤烟种植首先带来的是生计模式的转变,烤烟的推广种植带有某种强制性,使得村庄的经济活动直接处于国家力量的控制和影响之下,烤烟的经济作物性质,也使得少数民族村寨被纳入了更大的经济体系中,产生了依赖的关系。进而,市场经济的机制也逐步侵入原有的价值体系,比如传统仪式的简化,货币购买的物品取代了原来需要共同体协作完成的祭品或婚礼用品等;在观念层面更明显的是开始以获取现金收入的能力来评价和定位个人。论文最终认为,云南烟农的个案典型地表达了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工农业关系的定位和安排,以及这种安排产生的结果。烟农的种种尴尬处境,除了与农民作为小商品生产者面对大市场的困境有关,还与在国家垄断之下,被指定为工业化的承担者有关。要解决这种困境,一方面要重新思考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定位;另一方面,也要探索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农民规避市场带来的风险。

金义兴,陈卓良,郑重,许天全[7](1984)在《长江三峡库区植被及环境考察报告》文中提出长江三峡库区地处鄂西川东,为东西南北植物区系的过渡区域,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是华中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初步分析了库区的自然条件、植被的历史和现状;根据群落结构和外貌特征,初步划分为五个植被型,九个群系亚纲,三十七个群系;并论及了各群落的特点;对长江三峡库区发展经济林、用材林进行了评价;同时本文还详细地论述了三峡水库与库区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对策性的措施。虽然库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容易恢复植被,但是笔者认为森林植被资源合理利用仍属必要。关键在于提高经营水平,应根据群落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种植和采伐,采取综合措施,确保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平衡,持续合理利用植被资源,提高水库工程效益。

周广西[8](2006)在《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施肥在明清农业生产中受到高度重视,以致出现了“凡种田总不出‘粪多力勤’四字”的局面。许多优质肥源在此期被开辟出来,肥料积制和施用技术也有较多创新之处。研究明清时期的传统肥料技术,对深入开展我国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和资鉴当今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研究明清肥料技术,如不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我们的研究只能仅仅列出一份肥料种类和施肥技术的清单,而无法加深对肥料技术的演进规律及其影响的理解。本研究联系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力图阐明明清时期肥料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以及肥料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促进作用。 现今,现代化无机农业的发展愈来愈暴露出许多缺点和弊端,如大量施用化肥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逐步升级、土壤肥力下降等。许多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传统农业,希望从中寻求有机农业的线索,他们尤其对我国传统肥料技术特别感兴趣。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日益重化肥而轻农家(有机)肥,这一现象在有些地区还十分严重。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我国古代施肥历史,努力挖掘传统肥料技术中仍具生命力的部分,继承发扬这些优良传统,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主要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以明清时期的农书和地方志为主要资料来源,并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肥料技术。为了能对明清肥料技术的发展水平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本研究还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将明清肥料技术与明以前、清以后的肥料技术作比较,通过历史时期的比较分析,揭示明清时期肥料技术的发展特点。此外,运用现代土壤肥料学、植物营养学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来分析、评价明清肥料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贯穿本文始终的研究方法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明清肥料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其次对明清时期施肥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在系统整理分析明清肥料种类和积制技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肥料种类变化的全国性总趋势与地区性差异,最后,本文以《农政全书》和《沈氏农书》为主,适当参照其它农书和地方志等文献资料,联系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系统总结了几种重要作物的施肥技术,并注意研究多熟制下前后茬作物施肥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明清肥料技术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明清永佃制的发展、自耕农的大

刘文奇[9](2017)在《广西绿肥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化肥使用量连年递增,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绿肥是一种固氮、肥田、减碳的环境友好型作物,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料之一,能够起到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施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近年来,广西绿肥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化肥使用量却逐年增加,环境压力日益增强,加快绿肥生产发展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统计、实地调研等方法,从种植面积、品种、区域、模式、产量等方面对广西绿肥生产历史及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从思想认识、资金、种子、技术、劳动力、效益等分析了广西在绿肥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气候、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发展、夏季绿肥发展、市场需求、经营主体转变的等方面分析了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并根据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一是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出台相关政策,做好生产规划,加大财政支持,引进新型经营主体等措施,构建持续推进绿肥发展的机制;二是通过统筹推进桂南和桂北、专用和兼用、冬季和夏季、水稻和旱地、单作和套种绿肥生产,推动广西绿肥平衡发展和全面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绿肥多功能化应用,统筹利用绿肥的各方面功能,充分发挥绿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加强绿肥良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提高栽培技术水平;五是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促进绿肥稳产高产。

叶培忠[10](2009)在《改进西北牧草之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叶先生1943年参加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团工作结束后,被留在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直至1948年在天水工作的5年多时间里,先后任实验区技正、主任,农林部专门委员,中华林学会水土保持研究委员会委员,做了大量水土保持与牧草试验研究。从引种的300多个牧草中,选育出了草木樨、狼尾草、野牛草、苏丹草、二叶草、葛藤等60多个有推广价值的优良品种。他引进选育的草木樨被誉为西北的"宝贝草",杂交育成了"叶氏狼尾草",培育的野牛草1959年从天水引种到北京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草坪植物,经他鉴定并选育的天水葛藤,因水保与饲用品质优良而被称为"大地之医生",后被引到美国作为良种推广。叶先生十分关注西北牧草发展与林草结合,被我国著名草业科学家任继周院士誉为"中国林草结合第一人"。2009年是叶老诞辰110周年和在天水开拓牧草学研究66周年,为了纪念他对我国林草研究与教育作出的特殊贡献,学习和继承他对发展西北牧草业的远见卓识,特将他在天水工作时写给农林部的科研报告"改进西北牧草之途径"和黄委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撰写的"叶培忠先生在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回顾"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二、红花绿肥试种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花绿肥试种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60~70年代湖北省推广绿肥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湖北省推广绿肥的背景
    (一)农家肥料发展缓慢
    (二)化学肥料种类少、产量低
二、湖北省推广绿肥的措施
    (一)广泛动员宣传并进行示范
    (二)注重技术培训和指导
        1.重视种子的培育与引进工作
        2.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学习
        3.提高压青沤肥技术指导工作
    (三)精耕细作,加强管理
        1.施用化肥
        2.防治虫害
        3.加强田间管理
三、湖北省推广绿肥的成效与不足
    (一)推广绿肥取得的成效
        1.绿肥作物种植面积迅速增加
        2.增产效果显著
    (二)绿肥推广过程中的不足

(3)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基本框架
        三、研究假设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节:研究区概况
        一、海南岛自然生态描述
        二、海南岛人文生态描述
第二章:海南岛第四纪古生态环境
    第一节:海南岛第四纪古环境
        一、古植被与古气候环境
        二、古动物环境
    第二节:先住民及其对环境的扰动
        一、先住民
        二、先住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三、先住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生态后果
    小结
第三章:海南岛的森林变迁
    第一节:汉代以来的森林变迁
        一、汉唐时期的森林残损
        二、宋元时期的森林残损
        三、明清时期的森林残损
        四、近百年森林的剧变
    第二节 森林百年剧变原因探析
        一、人口增长与森林剧变
        二、森林采伐与森林变迁
        三、橡胶种植与森林变迁
        四、刀耕火种与森林变迁
        五、热带农业开发与森林的变迁
        六、森林火灾与森林变迁
    小结
第四章 海南岛著名林木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著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历史上著名林木及其特征
        二、海南岛著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三、人类活动与著名林木变迁
    第二节:海南岛著名林木变迁个案史研究
        一、海南沉香树
        二、花梨木
        三、龙脑香科树木
        四、松树
        五、鸡翅木
        六、海南藤
        七、海南粗榧
        八、方志记载的其它名木
    小结
第五章:海南岛外来作物(植物)引种史
    第一节:概述
        一、移民引种时期
        二、南洋华侨引种时期
        三、民国政府引种时期
        四、日本人引种时期
        五、多渠道引种时期
    第二节:热带作物引进史
        一、橡胶作物
        二、油料作物
        三、果树作物
        四、饮料作物
        五、香料作物
        六、栽培绿肥和饲料植物
    第三节:造林树种引进史
        一、桉树
        二、相思、木麻黄和加勒比松
    第四节:海南岛园林观赏植物引进史
        一、常见观赏乔木外来种
        二、常见观赏灌木外来种
        三、常见观赏攀缘植物外来种
        四、常见观赏草本花卉外来种
        五、常见观赏棕榈植物外来种
        六、常见观赏竹外来种
        七、常见观赏地被及草坪植物外来种
    小结
第六章: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二、野生动物区系的演变
        三、野生动物种群的变迁
        四、野生动物变迁的原因
    第二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史个案研究
        一、黑长臂猿
        二、猕猴
        三、麋鹿
        四、坡鹿
        五、黑熊
        六、云豹
        七、獭、狸
    小结
第七章:海南岛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变迁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生物多样性
        二、海南岛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二节: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一、外来物种入侵
        二、海南岛外来物种入侵及其风险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水土流失现况
        二、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三、森林与水土流失
    第四节: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自然灾害的种类
        二、海南岛灾害发生的时代特征及其趋势
        三、森林与自然灾害
    第五节:海南浆纸业发展与生态安全
    小结
第八章: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性和一致性
        二、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的义务与责任
        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第二节: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特区
        一、海南的尴尬处境:经济特区与生态省
        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建海南生态特区
        三、举全国之力,齐心共建海南生态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无锡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阳山水蜜桃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水蜜桃历史变迁
    第二节 阳山水蜜桃发展历史
第二章 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发展
    第一节 水蜜桃品种资源
    第二节 水蜜桃栽培技术和管理
    第三节 桃资源的加工与利用
    第四节 桃文化与民俗
第三章 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第一节 历史价值
    第二节 经济价值
    笫三节 生态价值
    第四节 社会价值
    第五节 科研价值
第四章 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水蜜桃栽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遗产的社会认知度较低
    第三节 遗产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
    第四节 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
第五章 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
    第一节 进一步改善水蜜桃栽培系统问题
    第二节 提高水蜜桃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
    第三节 健全水蜜桃文化遗产管理机制
    第四节 对水蜜桃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烟草垄断下的云南烟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烤烟与云南农民
    二、当代中国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四、关于烟农研究的文献回顾
    五、田野与写作构思
第一章 商品性种植与云南烟业
    一、中国农民与商品性种植
    二、云南烟业的发展
第二章 红星村与云南烤烟
    一、红星村
    二、红星的烤烟种植史
    三、红星村的烤烟与竞争作物
第三章 种烟的成本、收益与风险
    一、经济成本与收益
    二、烤烟与其他大宗收入的比较
    三、被忽略的其他成本
    四、风险
第四章 农民的选择
    一、一个村的致富尝试
    二、烟农眼中的利益分配
    三、作为前提的自然条件
    四、机会成本与选择
    五、烤烟作为筹码
第五章 烟农的策略
    一、标准化要求与本土经验之争
    二、卖烟潜规则
    三、拼凑完成的合同
    四、“逃跑”的烟叶
第六章 烤烟的“嵌入”
    一、观念的接纳
    二、烤烟与村民的生活
    三、烤烟与人际网络
第七章 烤烟与农村建设
    一、受益的乡村水利与交通
    二、烤烟与基层政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图
    二、表格
    三、照片
    四、其他资料
后记

(8)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清肥料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明清农业生产特点
第二章 明清时期施肥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农业文献中关于肥料和施肥的名词概念
    第二节 地力培育理论的进步
    第三节 “三宜”施肥理论的系统总结
    第四节 “垫底”和“接力”关系的认识
第三章 明清肥料种类的变化与积制技术的进步
    第一节 肥料种类的变化
    第二节 肥料积制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积肥和施肥农具及其功能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水稻施肥技术
    第一节 水稻秧田施肥技术
    第二节 水稻大田施肥技术
    第三节 水稻施肥技术的交流与传播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棉花和桑树施肥技术
    第一节 明末松江地区的棉花施肥技术
    第二节 桑树施肥技术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麦类和油菜施肥技术
    第一节 明清麦类和油菜种植的发展
    第二节 麦类施肥技术
    第三节 油菜施肥技术
结语 明清时期传统肥料技术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明清传统肥料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二 明清传统肥料技术对当今生态农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广西绿肥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绿肥的种类
        1.3.2 绿肥的作用
        1.3.3 全国绿肥生产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广西绿肥生产现状
    2.1 广西绿肥种植历史
        2.1.1 冬季绿肥
        2.1.2 夏季绿肥
        2.1.3 水生绿肥
        2.1.4 野生绿肥
    2.2 广西绿肥生产现状
        2.2.1 冬季绿肥
        2.2.2 其它绿肥
3 广西绿肥生产存在问题
    3.1 对种植绿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2 缺乏专项扶持资金
    3.3 种子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3.4 发展不均衡
    3.5 技术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6 劳动力不足
    3.7 没有充分挖掘绿肥的经济效益
4 广西绿肥发展潜力及优势
    4.1 各级政府日益重视绿肥生产
    4.2 气候及季节优势
    4.3 土地资源丰富
    4.4 种植历史悠久
    4.5 绿肥综合利用模式开始发展
    4.6 夏季绿肥发展潜力很大
    4.7 观光型绿肥发展潜力巨大
    4.8 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5 广西绿肥发展对策研究探讨
    5.1 发展思路
        5.1.1 指导思想
        5.1.2 发展原则
    5.2 推进广西绿肥生产发展的对策
        5.2.1 构建推进绿肥发展机制
        5.2.2 统筹推进,推动广西绿肥全面发展
        5.2.3 发展绿肥多功能化应用,提高绿肥效益
        5.2.4 加强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5.2.5 做好技术服务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改进西北牧草之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北牧草之分布与现况
    1) 山地:
    2) 戈壁:
    3) 沙丘:
    4) 滩地或沼泽地:
2 牧草生长之习性
3 牧草选择之标准
    1) 生存期限:
    2) 生长速度:
    3) 生长习性:
    4) 生长高度:
    5) 生长能力:
    6) 品质产量:
4 牧草之栽培与育种
    1) 选择草种:
    2) 采收种子:
    3) 播种育苗:
    4) 杂交育种:
5 西北牧场之改进
    1) 更新旧牧场
        ①牧场保护
        ②控制放牧保护植生
        ③实施更新
    2) 建立新牧场
6 适宜西北栽培之牧草
附:叶培忠先生在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回顾

四、红花绿肥试种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60~70年代湖北省推广绿肥的历史考察[J]. 岳仁崇.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04)
  • [2]春播油菜绿肥试验简报[J]. 李纯,傅廷栋,杨小牛. 湖北农业科学, 1987(01)
  • [3]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D]. 颜家安.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4]防止红花草退化的研究[J]. 柳州地区农科所土肥组. 广西农业科学, 1975(09)
  • [5]无锡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传承研究[D]. 冯竹清.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烟草垄断下的云南烟农[D]. 代燕春. 云南大学, 2013(05)
  • [7]长江三峡库区植被及环境考察报告[J]. 金义兴,陈卓良,郑重,许天全.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4(S1)
  • [8]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研究[D]. 周广西.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9]广西绿肥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及发展对策研究[D]. 刘文奇. 广西大学, 2017(07)
  • [10]改进西北牧草之途径[J]. 叶培忠. 草业科学, 2009(10)

标签:;  ;  ;  ;  ;  

红花绿肥试种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