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机械基础的隔振与非线性振动响应

动力机械基础的隔振与非线性振动响应

一、动力机器基础的隔振及其非线性振动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沛[1](2021)在《医疗建筑楼盖振害诊断与控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妍铭[2](2021)在《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新型市域车辆,跨座式单轨车辆与传统双轨车辆相比,有以下独特优势:爬坡能力强、适应性强、噪声低、占地小、建设成本低、建造周期短,因而得到较为广泛应用。跨座式单轨车辆为新型车辆,大量的运行试验在车辆研发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由于国内的单轨车辆运营线路较少,无法进行大量的试验。若为单一车辆修建专门的试验线进行试验,成本高且无法兼容不同类型车辆;若建造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则造价低、建造周期短且可兼容不同类型车辆,优势更为明显。因此,研究设计可兼容不同型号转向架、可模拟多工况运行线路的跨座式单轨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对于提高车辆研发效率、节约成本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围绕试验台功能要求、技术要求进行单轨滚振试验台结构设计,包括:试验台旋转平台、超高调节平台、对滚系统及纵向固定反力架,并采用Creo软件进行三维建模。采用Hypermesh、Optistruct对试验台对滚系统进行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得到试验台对滚系统固有频率及振型,为对滚系统振动特性分析做铺垫。其次,基于频响分析理论、随机频响分析理论,以走行轮对滚系统与水平轮对滚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Optistruct软件分析两者分别在液压作动器简谐激励与随机激励、电机偏心力激励下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受到液压激振器的简谐激励时,走行对滚轮系统第六阶模态易被激发,水平对滚轮系统第五阶频率易被激发。在受到液压激振器的随机激励时,走行轮对滚系统最大应力为30.95MPa,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功率谱密度响应曲线在x、y、z方向分别在35Hz、86Hz、71Hz处出现极大值,分别靠近系统第四阶、六阶、五阶固有频率;水平轮对滚系统最大应力为48.36MPa,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功率谱密度曲线x、y、z方向均在在第五阶固有频率处出现最大值。在受到电机偏心力激励时,走行对滚轮系统位移响应并未出现极大值,水平对滚系统第五阶固有频率容易被激发。最后,采用积极隔振方法,对试验台进行隔振系统设计。将隔振系统设计为一级减振系统,选取隔振指标为振动传递率不大于0.05,通过参数设计计算,隔振系统质量定为400t,隔振器总刚度为2304k N/m,经验算,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率为0.049,最大振动位移为0.46mm,隔振效果符合要求。结合所求参数,进行隔振台座设计与隔振器布置,隔振台座为混凝土材料,隔振器选取30个弹簧隔振器。为验证隔振效果,在Simulink中建立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隔振器刚度、隔振系统质量对隔振效果影响,结果表明:隔振系统振动位移随弹簧隔振器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隔振系统质量的增大而减小,隔振系统振动位移小于限值,再次验证设计参数合理,隔振效果达标。

刘小军,万学谦,孔庆,徐彬彬[3](2020)在《无固定连接式压缩机基础动力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无固定连接式压缩机基础的特点,在大块式基础质量-弹簧-阻尼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压缩机底撬下部及周边垫层的作用,建立了无固定连接式压缩机基础的动力计算模型;通过分析压缩机底撬与垫层相互作用的特点,提出了垫层刚度的计算方法;结合动力计算理论,得到了无固定连接式压缩机基础的动力计算方法。现场测试采集了底撬和基础在压缩机运行中的位移以及基槽侧壁与基础底部在压缩机运行前后的压力变化值,利用无固定连接式压缩机基础动力计算方法对现场试验的各测点进行了动力计算。最后将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偏大,对设计偏安全,两者误差也在合理范围内,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陈施雨[4](2020)在《简谐荷载作用下土体建模和防微振基础隔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各类高科技工业精密产品的大量生产,高科技电子厂房开始大量兴建。高科技电子厂房比传统工业厂房有更高的防微振需求,所以微振动控制设计对保证电子厂房内精密仪器的正常使用是必不可少的。高科技电子厂房防微振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土体中波动的传播路径和衰减规律是电子厂房防微振设计的前提条件。本文首先研究了土体的建模原则以及多个参数对土体表面振动响应的影响,为电子厂房的隔振设计提供理论建模原则。其次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研究了防微振基础竖向的减振效果,为防微振基础在高科技电子厂房中的应用设计提供依据。具体结论如下:建立二维轴对称土体模型分别研究网格大小、人工边界和模型尺寸的选取原则。结论如下:1)合理离散网格大小宜为(7)1/91/6(8)?min;2)土体模型长度建议至少是3倍波长加上观察点与振源的距离值,模型厚度建议至少是2倍波长加上观察点与振源的距离值;3)粘弹性边界可以模拟土体模型的有限截断边界,且比固定边界和粘性边界的模拟精度都高。基于上述建模原则建立土体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对土体表面振动响应的影响。结论如下:1)软土的振动衰减速度比硬土快;2)软土的初始振动响应幅值较大,所以尽管软土响应衰减速度快,但是在远场处软土的振动响应可能仍比硬土的振动响应大;3)土体密度对波动响应的衰减无影响;4)大阻尼比土的振动响应衰减速度更快。基于上述建模原则建立防微振基础模型,研究了简谐荷载作用下基础尺寸和材料参数对防微振基础竖向减振效果的影响。结论如下:1)基础长度对竖向减振效果的影响微乎甚微;2)防微振基础对高频振动的减振效果比低频的更好;3)增加基础厚度可以提高竖向减振效果,但是增加到一定厚度后,减振效果增加不再明显;4)基础边界与振源间的距离对竖向隔振效果的影响不大;5)防微振基础在软土场地上的竖向减振效果更好,但是软土场地的初始振动响应很大,所以远场处软土基础上表面振动响应可能比硬土基础表面振动响应大;6)土体密度对防微振基础的竖向减振效果并不太敏感。

何宁[5](2020)在《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设计与试验功能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无砟轨道铺设范围较广、里程较长。受不同地区温度差异大、极端高低温、复杂温度循环等环境因素以及长期列车荷载作用的影响,无砟轨道易产生多种结构病害,病害的出现不仅加大了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量,严重时还将危及高速列车的运营安全。因此亟需针对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无砟轨道的温度场变化以及温度-列车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的力学特性与病害产生机理进行研究。然而针对无砟轨道温度场的实测试验存在诸多困难且无法考虑不同地域气候特征变化,既有的无砟轨道试验平台也缺少针对无砟轨道整体结构的温度-列车耦合试验考虑。本文结合我国高铁无砟轨道的试验研究迫切需要与既有研究的不足,针对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的设计与试验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基于无砟轨道的试验研究需求,定位了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具备的基本功能,初步设计了试验平台的功能模块组成、结构、基本试验参数。出于对高铁无砟轨道试验平台的基本功能、试验操作空间需求等方面的考虑,初步设计了试验平台包括温湿度控制系统、疲劳加载控制系统、试验用无砟轨道系统、传感监测检测系统以及辅助装置在内的功能模块组成以及试验平台的外结构特征与空间尺寸;出于对无砟轨道所处的环境温度以及列车荷载作用的模拟考虑,设计了试验平台的基本试验参数,其中温度控制范围为-60℃~+70℃,疲劳加载机最大动力幅值1000k N,标准加载频率为50Hz。(2)基于有限元方法与传热学理论建立了试验平台设计分析模型,包括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外结构模型、室内空气温场分析模型、试验用无砟轨道力学分析及传热分析模型。结合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结构与尺寸的初步设计,基于有限元方法与传热学理论建立了试验平台设计分析模型,其中空气温场分析模型结合了有限元的CFD分析功能,对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按照试验平台铺设条件建立了三块板长度的分析模型。通过与既有文献、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对无砟轨道分析模型以及有限元的传热分析结果可靠性进行了验证。(3)出于对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试验功能保障与结构稳定性的考虑,在试验平台的初步设计基础上对其结构、升降温速率控制以及无砟轨道约束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设计优化研究,并确定了试验平台结构设计方案,绘制了结构设计图。为保障试验平台稳定、平衡的温度控制与调节功能,分别就试验平台的箱体保温隔热性能、空气温场均匀性以及空气升降温速率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了试验平台箱体保温层宜采用厚度100mm的硬泡聚氨酯材料,空气升温时宜采用上进风,下回风的进出风循环方式,降温时宜采用下进风,上回风的进出风循环方式,并制定了试验平台的空气升降温速率控制参考表;为保障重力与疲劳加载作用下试验平台结构的稳定性,确定试验平台的侧面箱体板采用150mm的初步设计厚度,顶板厚度宜加厚至180mm,试验平台基础采用混凝土底座板基础结构形式更有利于试验平台在疲劳加载试验时的稳定性与对箱体的隔振;为保障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确定采用千斤顶顶推约束方式以及纵筋锚固+植筋的约束方式对轨道板自由端进行约束;绘制了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结构设计图,详见附录A。(4)结合试验平台温度控制与调节的基本功能,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试验平台的无砟轨道温度场模拟控制试验功能,总结了试验控制方法,为实际试验功能实现与试验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指导。对无砟轨道进行温度场模拟控制时,应将空气升降温加载作为主要控制手段,热源辐射加载作为辅助手段;按照总结的无砟轨道温度场模拟控制方法通过仿真模拟得到的轨道板温度梯度变化与实测温度梯度变化吻合度较高;基于试验平台的无砟轨道温度场模拟控制试验功能及其试验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的无砟轨道温度场的试验模拟与研究,解决线上监测试验存在的诸多研究困难。(5)结合试验平台疲劳加载的基本功能,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瞬时温度与短期动力荷载耦合作用下的无砟轨道力学特性及层间损伤特性,研究了试验平台动力加载方式下的列车荷载试验加载频率与时程曲线,为试验平台的无砟轨道温度-列车耦合试验功能的实现与实际试验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指导。温度的变化对钢轨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加速度影响不大,无砟轨道的应力幅值变化主要受到温度荷载作用的影响,垂向动载仅造成应力的较小波动变化;温度-动力荷载耦合作用会加快无砟轨道层间界面损伤的萌生,加剧损伤程度的发展。通过对列车荷载频率研究分析得到了适用于试验平台动力加载方式下的试验加载曲线,较为真实地模拟了列车荷载作用,实现了试验平台针对无砟轨道的温度-列车耦合试验功能。轨道板所受温度荷载越大,列车荷载对轨道板应力变化影响也越大;温度荷载对于无砟轨道层间损伤的萌生与发展影响比列车荷载更为显着,在长期温度-列车耦合作用下,层间损伤病害易先于板边位置处发生。

李强[6](2020)在《新型空沟隔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第一条铁路是于1876年修建的淞沪铁路,我国第一条地铁线是北京1号线于1971年封闭试运营,我国第一条高铁是2003年开通的秦沈客运专线。从第一条普铁开通,再到地铁,高铁的陆续运营,我国铁路事业伴随着经济增长而蓬勃发展,给日常出行和货物运输带来极大的便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便之处,由铁路产生的振动会引起周围建筑物的损坏、导致周围居民的不适、影响精密仪器的灵敏度。基于铁路产生的振动问题,本文使用隔振沟对振动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基于波在土体中的传播特性、沟屏障隔振原理,并结合ABAQUS显式算法对课题展开研究。使用ABAQUS软件建立振源-土层-隔振沟模型,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介绍ABAQUS显式算法、波在土体中的传播特性、沟屏障隔振原理。2.使用ABAQUS软件建立振源-土体-隔振沟模型,在振源采用简谐荷载,分析膨润土、橡胶、聚苯乙烯泡沫等材料的隔振效果,重点分析沟后土体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响应,得出聚苯乙烯是最佳隔振材料。3.对比聚苯乙烯泡沫填充沟和空沟的隔振效果,结果表明空沟的隔振效果更佳,在此基础上对比矩形空沟、梯形空沟、阶梯形空沟、V形空沟的隔振效果,取沟后土体颗粒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空沟隔振效果是V形沟>梯形沟>矩形沟>阶梯形沟。4.从振源频率、不同土体材料、沟左侧距离振源距离、沟的宽度、沟的深度、沟的倾斜角度等6个方面对V形空沟隔振效果的影响进一步展开细致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空沟距离振源距离、沟宽度、不同土体物理属性对空沟隔振性能影响不大,振源激振频率越小时,V形空沟的隔振效果越好;沟深度越深隔振效果越好;反射的角度越靠近地底部隔振效果越好。

魏志鹏[7](2020)在《660MW火力发电机支撑结构动力及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以火力发电作为主要发电形式,火电站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汽轮发电机支撑结构作为承载发电机、轴系等机组设备的重要依托,对于汽轮机的平稳运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对火力发电机支撑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机组设备的设计、制作工艺、以及支撑结构的布局存在差异,对具有特定结构布置的支撑结构进行单独的试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试验所得结果符合规范对于动力性能的相关要求,才可进行实际工程建设。本文以我国某实际火电站660MW汽轮发电机支撑结构为研究背景,按照设计院提供的支撑结构图纸制作1:10缩尺模型,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空间三向随机激振的方法对支撑结构进行模态测试,给出了支撑结构的自振特性,主要包括自振频率、振型、阻尼比等。试验结果表明,支撑结构自振频率在转子工作频率段内(50Hz±25%)分布较为稀疏。在低频区范围内振型主要以顶板整体平动、扭转为主;在高频区则以顶板局部弯曲、扭转以及结构竖向弯曲振动为主,但这一类振型较少。这种分布方式对于汽轮机的安全运行较为有利。(2)对支撑结构缩尺模型进行模态试验,将所得结果进行振动线位移及振动速度均方根值分析,得到支撑结构模型在多扰力点激励下全频率段的振动响应预测结果。根据相似比转换成支撑结构原型的响应结果,绘制相应的幅值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在启动阶段支撑结构振动线位移最大为23.40μm;在工作转速范围内支撑结构振动线位移最大为17.31μm。最大振动速度均方根值为3.33mm/s,支撑结构振动线位移及振动速度均方根值均满足国家相应规范要求。(3)对支撑结构与机组相连的轴承支座处进行锤击,同时通过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相应数据,截取并分析发电机机组工作频率段内(37.562.5Hz)的动刚度数值及幅值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支撑结构轴承支座处动刚度最小值为5.72×106kN/m,符合相关规定要求,证明支撑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满足实际工程需要。(4)对支撑结构模型进行低周往复加载的拟静力试验,给出了支撑结构模型的滞回曲线、刚度、延性、耗能能力等性能指标。结构的滞回环较为饱满,抗震性能良好;在同级荷载下,没有发生明显的强度退化现象;位移延性系数较大证明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在塑性阶段,随着荷载位移的逐渐增加,结构耗能能力显着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良好。

刘宇航[8](2020)在《基于金属螺旋弹簧的大承载隔振器设计及样件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振动与噪声问题不管是在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安装隔振器是振动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需求的提高,动力设备正向高速化、大型化的趋势发展,对隔振器的承载性能也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目前隔振器种类较多,不同种类间性能差异较大,但具备大承载、小尺寸、长寿命并且适应复杂环境等优点的高性能隔振器仍待进一步研发。本文就某泵类动力设备的实际隔振需求,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具有大承载特征的新型隔振器。其研究成果可为大型设备的隔振器选用提供新的参考,其研究思路可为尺寸受限的高承载性能隔振器设计提供科学指导。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调研了常见隔振器的应用现状,开展了金属螺旋弹簧隔振技术及螺旋弹簧优化设计两方面综述,引出了研究目标及设计方法。依据隔振设计原理,针对某泵类动力设备隔振参数得到了设计指标,确定了基于金属螺旋弹簧的大承载隔振器功能结构。(2)隔振弹簧以组合弹簧的基本形式,基于序列二次规划法(SQP)进行了以承载为目标的优化设计,经过排布和参数优化后最大承载由37.9 t增加到50 t,提升幅度为32%,可见该优化方法是十分可靠的。建立了弹簧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刚度性能和安全强度的分析,开展了隔振弹簧样件的刚度试验,从仿真计算到试验结果,充分说明优化设计的有效性和工程试制的一致性。(3)利用经验公式法对橡胶阻尼支座进行了结构设计与优化,依据优化方案开展了基于Mooney-Rivlin超弹性模型的有限元计算,优化后的刚度性能有了明显改善,且与橡胶支座的试验结果较为一致。建立了支座串联弹簧作用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动/静刚度分析得到了隔振器的整体刚度性能,并开展了支座串联下的刚度试验,试验结果符合设计预期。(4)对大承载隔振器进行了包括上下安装壳体的结构设计,建立了整体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性能分析,最后开展了样件试验。刚度性能分析显示,轴向静刚度kv=14.99kN/mm,径向静刚度kr=10.12 kN/mm,满足隔振性能需求;安全强度分析显示,各结构的危险应力值均在所选材料强度范围之内,能保证最大工作载荷下的安全隔振;隔振效果分析显示,隔振系统的主频为3.7 Hz,符合隔振设计原理,隔振效果较好;承载与刚度性能试验显示,最大工作载荷作用下隔振器仍处于弹性变形区间,满足大承载需求,轴向刚度与径向刚度随载荷增加而逐渐增加,工作载荷下轴向刚度增至15.5kN/mm,径向刚度增至11.5 kN/mm,满足设计指标。

姜博[9](2020)在《地铁运营对环境振动影响的减振屏障效果试验的优化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发展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一直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地铁作为多样化交通运输方式的种类之一,已经逐步成为各个大中型城市交通布局的重点。随着地铁隧道的铺设以及地铁列车的运行,其对沿线环境的振动危害,给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及附近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昂贵精密仪器的维护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威胁。人们越来越重视振动危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地铁列车运营引起的环境振动的减振措施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方向。在运营地铁的振动传播途径上设置减振屏障作为减振措施,具有简便、高效的特点,但对其减振的效果及特性目前还存在不少盲点值得深入研究。因地铁隧道的埋深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较深的地铁隧道因周围岩土体介质的减振作用,在传递到地面建筑物时的振波已经较弱。因此本文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地铁产生的近浅地表振动波的隔振减振措施,通过对传播途径的阻隔,在保护物的附近设置屏障来实现减振的最终目的。论文首先对振动波的传播以及屏障的减振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针对空沟屏障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尺寸要素(屏障的长度、宽度及深度)对空沟屏障减振效果的影响,以及浅表振源振动深度的不同对屏障减振效果的分组对照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文献资料获取的试验资料和有关实测数据,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数值分析模型和有关参数的合理性,使结果得到统一。最后,从工程实际出发,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深入研究填充屏障内填充材料性质的差异性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在总结规律的同时提出工程应用上的一些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论述了振动波在土体中的传播规律以及衰减规律,介绍了屏障减振的基本思路,为后续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提供理论基础。(2)分别介绍了几种常用土体本构模型的特性,以及MIDAS GTS NX软件的相关理论。结合本课题的特点,土层的本构模型采用Mohr-Coulomb模型。考虑到本次研究的动力学问题需要在边界对反弹回来的振动波进行消除,还依次介绍和对比了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的几种边界条件,最终认为选用粘弹性边界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更为合理。(3)在广州大学中心运动场附近的绿地上,采集了人工锤击振动作用下的实测波形数据,选用的科研激振锤非常适合模仿重型结构产生的低频率振动,并借此获得了本课题数值分析研究的选用波形。(4)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空沟屏障的尺寸影响因素(屏障的长度、宽度及深度)在人工锤击振波作用下的减振特性展开讨论,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减振效果的影响,拟合出减振效果和减振效率的评价关系式,给出了空沟屏障合理尺寸的建议值和优化方向。(5)论述了阻抗比的基本理论,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模拟不同的填充屏障,对屏障内不同填充材料的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依据结果,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张展[10](2020)在《地铁荷载对基坑水平支护桩的动力响应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拥挤,早高峰与晚高峰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为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许多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地铁事业。目前我国的地铁交通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老牌一线城市地铁网几乎遍布整个城区,新兴一线城市也在逐步完善地铁线路,由于地下环境条件复杂,许多地铁线路不得不毗邻甚至穿过既有建筑,因此不可避免的将会产生一个问题:当地铁运营时产生的动力荷载会不会对既有建筑物的安全性造成影响?若这种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将会带来不可估计的后果,所以对建筑物在地铁动力荷载下的动力反应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基坑水平支护桩在地铁荷载下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验证构件的安全性是否足够,并通过控制变量,对单一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减振措施,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了解了振动的分类和危害、地铁荷载作用下的相关力学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铁振动荷载的研究现状以及地铁荷载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的研究现状;2.从车轮和轨道不平顺两种因素分析了列车振动的产生机理,重点对目前描述轨道不平顺的方法进行了描述。根据列车振动的产生机理,将轮轨系统简化为双自由度车辆模型,并给出了该简化模型的振动方程以及列车振动荷载的数学表达式。最后,采用Simulink仿真软件对该双自由度的振动方程进行了模拟求解,得到了列车车速分别为30km/h、50km/h、70km/h的激振力荷载;3.给出了弹性波的波动方程,并根据弹性体波及弹性面波的传播特点,在弹性波波动方程的基础上对两种波进行了简化,得到了各自的特征波动方程。由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主要人为因素产生的振动波源通过土介质传播的能量主要是体波和瑞雷波的组合,通过着名的远距离波场图给出了体波和瑞雷波的传播随距离的衰减规律以及杨先健和我国《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提出的衰减振幅公式;4.以长沙佳兆业广场工程项目为背景,根据提供的工程资料,基于大型显示动力分析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基坑水平支护桩-地铁隧道-土体的整体耦合有限元模型,对相关的模型材料和单元类型进行了分析选择,得到了整体结构在地铁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果。重点分析了道床及隧道衬砌结构、土体以及基坑水平支护桩的等效应力,并对支护桩的强度和支撑点处土体的位移进行了详细验证。对振幅衰减公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计算得到了四个不同位置处的振幅值,并将该计算值与数值模拟得到的振幅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建模过程的准确性;5.根据振源处的减振、传播路径的减振以及建筑物处的减振原理,从钢轨下垫片刚度、钢轨下垫片阻尼、轨道板下垫层刚度、轨道板下垫层阻尼、隔振沟深度、隔振沟宽度、隔振沟填充材料、水平支护桩材料以及截面形式九个因素出发,建立了地铁荷载作用下不同设计参数条件的隧道-土体-基坑水平支护桩数值分析模型,选用第五排三个位置处支护桩的等效应力时程曲线作为对比,定性的分析了各个不同设计参数对减振隔振效果的影响。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可为类似该工程的减振提供参考。

二、动力机器基础的隔振及其非线性振动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力机器基础的隔振及其非线性振动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2)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滚振试验台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2 机械结构振动特性分析方法研究
        1.2.3 试验台隔振方法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第二章 振动特性分析基本理论基础
    2.1 模态分析
        2.1.1 模态分析理论
        2.1.2 模态分析步骤
    2.2 频率响应分析
        2.2.1 频率响应分析理论
        2.2.2 频率响应分析步骤
    2.3 随机频响分析
        2.3.1 随机频响分析基本理论
        2.3.2 随机频响分析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滚振试验台结构设计及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1 滚振试验台功能及技术要求
        3.1.1 试验台主要功能
        3.1.2 试验台技术要求
    3.2 滚振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
        3.2.1 试验台总体组成介绍
        3.2.2 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
        3.2.3 旋转平台及超高调节平台结构介绍
        3.2.4 试验台走行轮对滚系统介绍
        3.2.5 试验台导向轮、稳定轮对滚系统介绍
        3.2.6 纵向固定反力架介绍
        3.2.7 电机选型
        3.2.8 试验台与车辆系统配型
    3.3 试验台对滚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模型简化
        3.3.2 滚振试验台对滚系统结构材料属性
        3.3.3 边界条件和边界约束
        3.3.4 网格划分
    3.4 模态分析
        3.4.1 试验台走行轮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4.2 试验台水平轮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滚振试验台对滚轮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4.1 液压激振器激励分析
    4.2 激振器作用下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2.1 液压激振器对走行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2.2 液压激振器对水平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3 激振器作用下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3.1 液压激振器随机激励确定
        4.3.2 液压激振器对走行轮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3.3 液压激振器对水平轮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4 电机转子离心力对试验台对滚轮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4.4.1 电机振动原因分析
        4.4.2 电机不平衡振动理论
        4.4.3 电机转子离心力作用下走行对滚轮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4.4 电机转子离心力作用下水平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隔振系统设计
    5.1 试验台振动源分析与振动控制方法介绍
    5.2 试验台隔振技术原理与隔振效果评估指标
        5.2.1 隔振技术原理
        5.2.2 隔振效果评估指标
    5.3 隔振系统设计
        5.3.1 滚振试验台外部载荷分析计算
        5.3.2 隔振系统力学模型
        5.3.3 隔振系统参数计算
        5.3.4 隔振效果校核计算
        5.3.5 隔振台座设计及隔振器布置
    5.4 试验台隔振系统仿真分析
        5.4.1 试验台弹簧隔振器刚度与隔振系统质量对隔振效果影响
        5.4.2 隔振系统隔振效果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试验台对滚系统振动特性分析结论
        6.1.2 试验台隔振系统设计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简谐荷载作用下土体建模和防微振基础隔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振动波传播规律和衰减理论
        1.2.2 有限元模拟振动在土体中的传播
        1.2.3 土体参数分析
        1.2.4 屏障隔振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知识
    2.1 弹性波动理论
        2.1.1 波动方程
        2.1.2 弹性体波
        2.1.3 弹性面波
        2.1.4 振动的传播与衰减
    2.2 有限元软件介绍
        2.2.1 计算基本流程
        2.2.2 建模单元
        2.2.3 谐响应分析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体的有限元建模原则和土体参数对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土体建模原则分析
        3.2.1 网格大小划分标准
        3.2.2 虚拟人工边界的选取设置
        3.2.3 有限元模型的尺寸
    3.3 土体参数对土体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
        3.3.1 土体剪切波速
        3.3.2 土体密度
        3.3.3 土体阻尼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防微振基础的竖向隔振效果研究
    4.1 计算模型
    4.2 基础参数对竖向减振效果的影响分析
        4.2.1 基础长度
        4.2.2 基础厚度
        4.2.3 基础边界与振源间距离
        4.2.4 基础弹性模量
    4.3 土体参数对防微振基础竖向减振效果的影响分析
        4.3.1 土体剪切波速
        4.3.2 土体密度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设计与试验功能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模拟试验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2 无砟轨道温度场研究现状
        1.2.3 无砟轨道试验平台功能调研
        1.2.4 既有研究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2 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初步设计
    2.1 试验平台基本功能定位
    2.2 试验平台功能模块组成
    2.3 试验平台外结构尺寸设计
        2.3.1 试验平台箱体结构
        2.3.2 试验平台基础结构
    2.4 试验平台试验基本参数设计
        2.4.1 试验温度控制基本参数
        2.4.2 疲劳加载机性能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试验平台设计分析模型建立与验证
    3.1 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外结构模型
    3.2 室内空气温场分析模型
    3.3 试验用无砟轨道分析模型
        3.3.1 无砟轨道力学分析模型
        3.3.2 传热学基本原理
        3.3.3 无砟轨道传热分析模型
    3.4 模型验证
        3.4.1 无砟轨道分析模型验证
        3.4.2 有限元传热分析可靠性验证
4 基于试验平台功能保障的设计优化研究
    4.1 温度控制功能保障的优化研究
        4.1.1 试验平台箱体保温隔热影响因素分析
        4.1.2 试验平台室内空气温场均匀性分析
        4.1.3 室内空气升降温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4.2 疲劳加载时试验平台结构稳定性保障的优化研究
        4.2.1 静力作用下试验平台箱体稳定性分析
        4.2.2 动力作用下试验平台振动特性分析
        4.2.3 地基加固方式与振动特性分析
    4.3 试验平台无砟轨道约束方式优化研究
        4.3.1 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特征与纵向受力机制
        4.3.2 整体升温情况下无砟轨道约束方式及效果
        4.3.3 整体降温情况下无砟轨道约束方式及效果
    4.4 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结构设计方案与设计图
    4.5 本章小结
5 试验平台无砟轨道温度场模拟控制试验功能研究
    5.1 无砟轨道热交换状态与仿真模拟
    5.2 试验平台温度加载方式对无砟轨道温度变化的影响
        5.2.1 空气升降温加载
        5.2.2 热源辐射加载
    5.3 无砟轨道温度监测试验与数据分析
    5.4 试验平台无砟轨道温度场模拟控制试验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试验平台无砟轨道温度-列车耦合试验功能研究
    6.1 不同荷载作用对无砟轨道力学特性的影响
        6.1.1 动力循环荷载作用
        6.1.2 瞬时温度荷载作用
        6.1.3 温度与动力荷载耦合作用
    6.2 不同荷载作用对无砟轨道层间损伤的影响
        6.2.1 动力循环荷载作用
        6.2.2 瞬时温度荷载作用
        6.2.3 温度与动力荷载耦合作用
    6.3 温度-列车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力学与层间损伤特性
        6.3.1 温度荷载试验加载频率与幅值
        6.3.2 列车荷载试验加载频率与幅值
        6.3.3 温度-列车荷载耦合作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新型空沟隔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历程
        1.2.1 荷载的研究现状
        1.2.2 振动在土体中传播与衰减特性的研究
        1.2.3 使用隔振沟进行隔振研究
    1.3 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隔振原理及研究方法简述
    2.1 ABAQUS显式算法简介
        2.1.1 纽马克法时间积分法原理简介
        2.1.2 ABAQUS显式算法中的稳定极限
    2.2 波在土体中的传播特性
        2.2.1 一维波动方程
        2.2.2 三维波动方程
        2.2.3 弹性体波和弹性面波
        2.2.4 弹性波的传播路径
        2.2.5 振动能量的衰减
    2.3 沟屏障隔振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BAQUS建模流程及模型验证
    3.1 模型的几何尺寸
    3.2 材料属性
    3.3 网格划分
    3.4 边界条件
        3.4.1 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原理
        3.4.2 黏弹性人工边界在ABAQUS上的实现
    3.5 施加荷载
        3.5.1 地应力平衡
        3.5.2 施加简谐荷载
    3.6 模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填充沟和空沟隔振效果对比
    4.1 不同材料填充沟的隔振效果对比
    4.2 不同形状填充沟的隔振效果对比
    4.3 不同形状空沟的隔振效果对比
    4.4 V形空沟和填充沟隔振效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形空沟的参数研究
    5.1 振源频率对V形空沟隔振的影响
    5.2 不同土体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5.3 沟距离振源距离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5.4 沟宽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5.5 沟深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5.6 角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660MW火力发电机支撑结构动力及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模型的设计与施工
    2.1 试验模型设计
    2.2 试验模型制作
    2.3 设备荷载模拟
第3章 汽轮发电机支撑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3.1 模态试验
        3.1.1 试验原理
        3.1.2 相似比推导
        3.1.3 试验意义
        3.1.4 试验方法
        3.1.5 试验仪器
        3.1.6 激振点、测点布置
    3.2 支撑结构模型的自振特性
        3.2.1 自振频率及振型
        3.2.2 自振特性分析
    3.3 强迫振动响应预测
        3.3.1 支撑结构动力分析标准
        3.3.2 扰力点振动线位移
        3.3.3 扰力点振动速度均方根值
    3.4 动刚度测试
        3.4.1 动刚度标准选定
        3.4.2 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轮机支撑结构模型拟静力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目的
    4.3 拟静力试验方法
    4.4 测试内容
        4.4.1 位移计布置
        4.4.2 钢筋应变片布置
        4.4.3 混凝土应变片布置
    4.5 加载方案与加载制度
    4.6 材料性能试验
        4.6.1 钢材材性试验
        4.6.2 混凝土材性试验
    4.7 试验现象
    4.8 试验结果分析
        4.8.1 滞回曲线
        4.8.2 骨架曲线
        4.8.3 刚度退化
        4.8.4 强度退化
        4.8.5 延性
        4.8.6 耗能
    4.9 试验小节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金属螺旋弹簧的大承载隔振器设计及样件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常见隔振器的应用现状
        1.2.1 金属类隔振器
        1.2.2 橡胶隔振器
        1.2.3 空气弹簧隔振器
        1.2.4 大承载隔振器的方案选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金属螺旋弹簧隔振技术研究现状
        1.3.2 螺旋弹簧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隔振设计原理
    2.1 隔振理论基础
        2.1.1 隔振分类
        2.1.2 隔振原理
        2.1.3 隔振评价
    2.2 隔振设计步骤
        2.2.1 设计准则
        2.2.2 设计须知
        2.2.3 设计流程
    2.3 大承载隔振器的设计目标
        2.3.1 目标设备的隔振设计
        2.3.2 大承载隔振器的功能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隔振弹簧组的大承载优化设计
    3.1 螺旋弹簧基本理论及设计准则
        3.1.1 螺旋弹簧的基本理论
        3.1.2 螺旋弹簧的设计流程
        3.1.3 组合弹簧的设计准则
    3.2 SQP优化原理及应用
    3.3 隔振弹簧排布的优化设计
        3.3.1 隔振弹簧的设计要求
        3.3.2 不同排布方案的说明
        3.3.3 排布优化的约束条件
        3.3.4 弹簧排布的最优方案
    3.4 隔振弹簧参数的优化设计
        3.4.1 参数优化的变量选取与约束条件
        3.4.2 弹簧参数的优化结果
        3.4.3 隔振弹簧的最优设计方案
    3.5 隔振弹簧的有限元分析验证
        3.5.1 隔振弹簧的有限元建模
        3.5.2 刚度性能的分析验证
        3.5.3 安全强度的分析验证
    3.6 隔振弹簧样件的刚度试验
        3.6.1 试验设备与方法
        3.6.2 隔振弹簧的刚度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橡胶阻尼支座的设计分析
    4.1 橡胶的超弹性特性
        4.1.1 超弹性本构模型介绍
        4.1.2 Mooney-Rivlin模型的参数选取
    4.2 橡胶支座的结构设计
        4.2.1 基于经验公式的橡胶层设计
        4.2.2 橡胶支座的结构优化
        4.2.3 橡胶支座的有限元分析与试验
    4.3 橡胶支座串联隔振弹簧的性能分析
        4.3.1 静刚度分析
        4.3.2 动刚度分析
        4.3.3 支座串联下的刚度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承载隔振器的性能分析及样件试验
    5.1 隔振器整体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
        5.1.1 隔振器整体结构示意
        5.1.2 隔振器整体的有限元建模
        5.1.3 刚度性能分析
        5.1.4 安全强度分析
        5.1.5 隔振效果分析
    5.2 隔振器样件的承载及刚度试验
        5.2.1 试验设备与方法
        5.2.2 隔振器的承载与刚度性能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地铁运营对环境振动影响的减振屏障效果试验的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减振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减振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铁隧道振动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振源特性及传播规律
        2.2.1 弹性波的介绍
    2.3 理想条件下弹性半空间的振动响应
        2.3.1 垂直向节点简谐荷载的振动响应
        2.3.2 垂直向集中荷载的振动响应
        2.3.3 理想弹性半空间介质的波场特性
    2.4 弹性波在土体介质中的衰减
    2.5 振动波放大原理概述
    2.6 屏障减振机理的探讨
        2.6.1 屏障减振的基本方程
        2.6.2 P波反射与透射的基本方程
        2.6.3 S波反射与折射的基本方程
    2.7 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分析法和土体本构模型的适用匹配性分析
    3.1 有限单元法
        3.1.1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3.1.2 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简介
    3.2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与适用匹配性分析
        3.2.1 Drucker-Prager模型
        3.2.2 修正剑桥模型
        3.2.3 Mohr-Coulomb模型
        3.2.4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用
    3.3 支护结构与土接触面本构模型
    3.4 单元网格划分的原则
    3.5 常用边界条件的介绍及选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沟屏障减振效果的影响要素分析
    4.1 引言
    4.2 三维有限元的整体模型
        4.2.1 模型尺寸的确定
        4.2.2 场地土体参数
    4.3 模态分析的模拟结果
    4.4 荷载振动值介绍
    4.5 动力时程分析的介绍
    4.6 数据频谱特性分析
    4.7 MATLAB软件的介绍
    4.8 基于三维有限元模拟的空沟屏障减振效果的研究
        4.8.1 有限元拾振测点的位置
        4.8.2 空沟屏障对减振效果影响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4.8.3 空沟屏障长度对减振效果影响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4.8.4 空沟屏障宽度对减振效果影响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4.8.5 空沟屏障深度对减振效果影响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4.9 空沟屏障的室外缩尺试验
        4.9.1 室外试验方案
        4.9.2 室外试验结果及分析
    4.10 隔振效率的探讨
    4.11 振源深度对空沟屏障减振效果影响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填充屏障的减振效应研究
    5.1 引言
    5.2 填充材料的选择
    5.3 填充屏障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类项目
致谢

(10)地铁荷载对基坑水平支护桩的动力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1.2.1 振动的分类及其危害
        1.2.2 相关力学问题的研究
        1.2.3 地铁振动荷载研究现状
        1.2.4 列车动载对既有结构影响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列车振动荷载的模拟
    2.1 列车振动产生机理
        2.1.1 车轮因素引起列车振动的机理
        2.1.2 轨道不平顺引起列车振动荷载机理
    2.2 轨道不平顺的描述方法
        2.2.1 幅值统计法
        2.2.2 功率谱统计法
    2.3 列车荷载的模拟
        2.3.1 轮轨系统的简化模型
        2.3.2 地铁列车振动荷载的模拟
    2.4 双自由度振动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振动在土壤中的传播及衰减
    3.1 弹性波波动方程
    3.2 弹性体波
    3.3 弹性面波
    3.4 弹性波的传播及其衰减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列车荷载下基坑支护桩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4.1 工程背景
    4.2 ANSYS/LS-DYNA软件分析功能
        4.2.1 软件简介
        4.2.2 显式动力分析基本原理
        4.2.3 LS-DYNA主要算法
    4.3 模型参数选取
        4.3.1 单元类型
        4.3.2 材料本构模型
    4.4 列车运营对基坑支护的动力影响数值分析
        4.4.1 有限元模型简介
        4.4.2 不同车速下基坑水平支护桩动力响应
    4.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及讨论
        4.5.1 道床及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4.5.2 土体内力分析
        4.5.3 基坑水平支护桩应力分析
        4.5.4 支护点处土体位移分析
    4.6 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值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减振隔振方法的动力分析
    5.1 振源处减振动力分析
        5.1.1 轨下垫片刚度对支护桩的动力特性影响
        5.1.2 轨下垫片阻尼对支护桩的动力特性影响
        5.1.3 轨道板下垫层刚度对支护桩的动力特性影响
        5.1.4 轨道板下垫层阻尼对支护桩的动力特性影响
    5.2 传播路径减振动力分析
        5.2.1 隔振沟深度对支护桩动力特性影响
        5.2.2 隔振沟宽度对支护桩动力特性影响
        5.2.3 隔振沟材料对支护桩动力特性影响
    5.3 基坑水平支护桩处减振动力分析
        5.3.1 不同材料的支护桩动力分析
        5.3.2 不同截面形式的支护桩动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动力机器基础的隔振及其非线性振动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疗建筑楼盖振害诊断与控制及应用研究[D]. 王进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D]. 李妍铭.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3]无固定连接式压缩机基础动力计算方法研究[J]. 刘小军,万学谦,孔庆,徐彬彬. 应用力学学报, 2020(04)
  • [4]简谐荷载作用下土体建模和防微振基础隔振研究[D]. 陈施雨.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5]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平台设计与试验功能模拟研究[D]. 何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新型空沟隔振性能研究[D]. 李强.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5)
  • [7]660MW火力发电机支撑结构动力及抗震性能研究[D]. 魏志鹏.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1)
  • [8]基于金属螺旋弹簧的大承载隔振器设计及样件试验[D]. 刘宇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地铁运营对环境振动影响的减振屏障效果试验的优化分析[D]. 姜博. 广州大学, 2020(02)
  • [10]地铁荷载对基坑水平支护桩的动力响应分析[D]. 张展.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动力机械基础的隔振与非线性振动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