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某金矿钻井质量和效率逐年提高

云南某金矿钻井质量和效率逐年提高

一、云南某金矿钻探质量效率逐年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顾静[1](2021)在《低品位复合矿直接还原-熔分工艺实验及能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金属矿产资源中贫矿、共伴生的复合矿多,冶炼分离难度大,综合利用率不高,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以焦炭为能源的高炉冶炼工艺技术成熟,能耗低,但只能以高品位的铁精矿为原料,无法处理低品位复合矿;低品位的复合矿只能通过高温的矿热电炉冶炼。但以电力为能源的一步法矿热电炉大量消耗高品位的二次能源,考虑到发电能源转换效率,处理低品位复合矿时综合能效低,经济性不高。为了降低冶炼综合能耗、高效利用低品位多金属复合矿产资源,本论文采用直接还原-熔分二步法工艺进行研究以实现不同矿相中铁氧化物的分级还原和其他有价元素的富集。在直接还原工序中,采用一次能源煤炭进行物料升温和铁氧化物还原过程;在熔分工序中以高品质的电力(二次能源)为能源,对以高晶格能稳定存在的Fe2+离子进行深度还原并进行铁水/有价元素的熔化分离,在最大限度提取铁金属的同时提升了其他有价元素的富集度,铁水后续可用于高品质的合金冶炼,富集的有价元素可采用现有成熟的有色金属冶炼工艺进行提取。本论文以精选海砂钒钛磁铁矿、含铁选铜尾矿、红土镍铁矿三种典型低品位复合矿为原料,首先进行复合矿物的还原反应特性基础实验,分别研究了碳氧摩尔比、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对复合矿中铁氧化物金属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海砂钒钛磁铁矿、含铁选铜尾矿和红土镍铁矿三种典型矿物合理的直接还原工艺参数如下:碳氧摩尔比分别为1.8、1.2和0.85左右;还原温度分别是在1300℃、1200℃和1250℃左右;还原时间分别是在30min、40min和20min左右;动力学研究表明,海砂钒钛磁铁矿和含铁选铜尾矿还原反应前期受化学反应控制,中期受化学反应和内扩散混合控制,后期受内扩散控制;红土镍铁矿还原反应前期受化学反应控制,中、后期受化学反应和内扩散的混合控制,为低品位复合矿的工业化利用提供了基础性设计依据。以工业化应用为目标,设计了以转底炉还原-矿热电炉熔分的节能型复合矿冶炼工艺:以冶炼难度最大的海砂钒钛磁铁矿为原料,在转底炉中通过碳热法完成物料加热升温的同时完成绝大部分还原反应,用一次能源煤炭替代了传统一步法矿热电炉中物料升温的巨大电耗;还原后的热态物料热送热装至矿热电炉熔池内,物料在高温液态熔池内会快速熔化并进行深度还原,这大大缩短了矿热电炉的还原时间,具有显着的节能效果。本文在转底炉直接还原-矿热熔分工艺中试生产线上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创新性的开发了往熔池液态渣层内喷煤补碳还原技术,实现了偏钛酸亚铁(FeTiO3)晶格中的低价Fe离子的深度还原。中试试验结果表明:以Fe元素含量为22.4%~24.5%,TiO2含量为55.3%~57.0%精选海砂钒钛磁铁矿为原料进行试生产可得到TiO2含量高达82.5%的高钛渣产品和含钒铁水,富集了TiO2的高钛渣产品后续采用现有成熟的工艺路线生产钛白粉,含钒铁水可进行高品质的合金冶炼或采用转炉炼钢提钒,实现了海砂矿钒钛磁铁矿的高值化利用。中试线生产的高钛渣单位产品能耗为1462.4(kW·h)/t,比现有一步法矿热电炉工艺生产高钛渣产品的单耗降低了 36.4%,具有明显的综合能效优势。

张小普[2](2021)在《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和可浮性研究》文中认为磁黄铁矿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硫铁矿,受缺位固溶体结构的影响,常见的磁黄铁矿主要为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论文从国内较为典型的矿床分别选取了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矿物学特征,并对比两者的浮选行为差异,分析不同晶系磁黄铁矿与药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其可浮性的因素。矿物学特征研究表明: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化学组成有所区别。在接触角测试中,单斜磁黄铁矿接触角整体高于六方磁黄铁矿,疏水性更强。经空气氧化后,自然矿浆p H发生了轻微改变。在硬度测试中,单斜磁黄铁矿表面维氏硬度为247.1kg/mm2,六方磁黄铁矿表面维氏硬度为234.8kg/mm2,且经XPS粉末测试,单斜磁黄铁矿的表明元素Fe、S含量明显高于六方磁黄铁矿。在SEM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到,单斜磁黄铁矿多以台阶状呈现,而六方磁黄铁矿呈现平滑型条状形貌。在热电性能表征测试中,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在温度区间300-700K范围内,塞贝克系数较小,电导率呈106S/m量级,具金属性质的高电导率。浮选试验研究表明:自诱导条件下,单斜磁黄铁矿最高回收率为71%,六方磁黄铁矿最高回收率为59%,且浮选回收基本2min之内完成。对比使用丁基黄药和乙硫氮捕收剂,确定使用丁基黄药为试验捕收剂,用量为1×10-4mol/L。硫化钠在捕收剂浮选体系下,可发挥抑制剂的作用。硫酸铜能够较好的活化磁黄铁矿,单斜磁黄铁矿回收率提升在10%以内,六方磁黄铁矿回收率提升20%以内。石灰对于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均能发挥很好的抑制作用,单斜磁黄铁矿回收率最低下降约为30%,六方磁黄铁矿回收率最低下降约为35%,但对于经硫酸铜活化后的磁黄铁矿却无法抑制,组合抑制剂腐殖酸钠+氯化钙对于活化后的磁黄铁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回收率能够控制在20%以下。从接触角的变化和吸附量测试来看,丁黄能够较好改善矿物表面的疏水性。硫化钠和石灰均能够调节矿物表面的亲水性。从Zeta电位的测定来看,单斜磁黄铁矿的零电点为7.1,六方磁黄铁矿的零电点8.3,阴离子药剂丁基黄药和硫化钠在矿物表面产生了吸附,降低了表面动电位。从红外光谱分析的角度来看,丁基黄药捕收剂与不同晶系磁黄铁矿作用过后的产物都是双黄药,但是由于晶体结构不同,丁基黄药分子与两种矿物表面的的键合力不同,吸附产物虽然相同,吸收峰波数偏移的程度不同。从物性影响因素来看,影响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因素有:自然接触角、杂质元素含量、矿石硬度、塞贝克系数、破裂面微观形貌以及表面元素含量。

秦克章,赵俊兴,范宏瑞,唐冬梅,李光明,余可龙,曹明坚,苏本勋[3](2021)在《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文中研究表明在大量典型矿床实地调查和国内外综合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深部找矿的现实需要和存在问题,本文首先回顾评述了主要矿床类型的原始成矿深度,按受控于中下地壳尺度大规模岩浆堆积体的超深成岩浆矿床与受控于流体渗透率制约的中上地壳深成、中成和浅成岩浆热液矿床序列展开。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主要类型矿床的最大延深垂幅,探讨分析了以Bushveld层状岩体和Voisey’s Bay小岩体为代表的铜镍矿床、驱龙为代表的斑岩铜矿床、Muruntau为代表的造山型金矿、胶东金矿省的已控制延深垂幅、剥蚀程度以及深部可能的延深空间。内生矿床系统具有很宽的成矿深度范围,大型层状岩体的成矿深度可逾20km,最大矿化垂直延深幅度可达6~8km。岩浆热液矿床的最大成矿深度以地壳尺度流体渗透的下限为底界,其中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深度最大(约12~15km),伟晶岩和花岗岩型矿床次之,斑岩型矿床居中(约2~6km),浅成低温金银矿床深度最浅(1km至近地表);相应的最大延深垂幅则依次可达4~7km、2~3km和1km。评述了高渗透性的聚矿构造空间、成矿作用顶峰、合适的矿床保存条件等控制因素及部分标志。并对如何确定合理统一的成岩成矿深度(压力)的估算方法以及确定最大成矿深度与矿化体系最大延深幅度的理论依据、判断标志、综合辨识方法体系等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陶[4](2021)在《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与掠夺(1906-1945)》文中研究表明黄金因其货币属性及可应用于诸多工业领域而受到重点关注。黑龙江地区历来盛产黄金,是重要的黄金产地,近代日本觊觎黑龙江黄金资源已久,自日本势力进驻中国以来便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展开了详细的大规模调查和采取多种手段疯狂掠夺。近代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掠夺是其侵占黑龙江、侵略中国的重要证据,以此为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日本对黑龙江地区的殖民统治和日本侵略野心。本文将主要采用多重证据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尤其是海外珍藏的珍稀档案资料,就近代日本调查掠夺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矿区位置、黄金储量、调查方法、开采方式、产金量、经营方式、黄金流向等问题展开论述。以九一八事变为时间节点,将近代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和掠夺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以不遗巨细的调查为主,后一阶段则以肆无忌惮的掠夺为主,运用大量史实揭露日本派遣大量专家学者进行细致调查、利用伪满洲国政权和“满洲”采金株式会社等强制占有金矿权,并采用残暴手段不加节制的疯狂开采、通过“满洲”中央银行垄断黄金买卖等问题,驳斥日本右翼分子美化言论。近代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和掠夺有利于其恢复“金本位制”、完善工业体系、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造成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大量流失、阻碍了黑龙江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迫害了中国劳工,同时也破坏了黑龙江地区的生态环境,致使黑龙江地区发展滞后。

王莎[5](2021)在《安徽省凤阳县板桥~洼子陈地区金、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凤阳县板桥~洼子陈一带区域上处于秦岭多金属成矿带和胶东金成矿带的交接转换地区蚌埠隆起带上,目前已发现8处金矿点及马山金红石-钼矿,作为安徽省重要的金矿成矿有利地区之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虽然具有矿床工业远景的可能性,但由于大面积的第四系覆盖,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偏低,基础地质资料陈旧,浅覆盖区之下的基岩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不明,长期以来制约着地质找矿突破。通过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和研究区内矿点检查分析,大致查明了研究区内成矿地质背景和条件,初步建立了研究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总结分析了该地区的金、钼多金属矿成矿特征,金矿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以及破碎蚀变岩型,受构造控制,赋矿层位为五河岩群,岩性为变基性火山岩,这种火山型含铁镁硅酸盐建造,是变质热液型金矿脉的重要赋存地质体,同时也提供了成矿物源,反映出该套地层的成矿专属性。区内的含矿围岩主要为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等,易形成裂隙,从而为含矿溶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高岭土化。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晶结构、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成矿方式为充填或交代作用,确定其成矿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磁法测量、激电中梯测量、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CSAMT、激电测深测量等物探技术手段圈定了板桥~洼子陈一带异常区,共圈定10个金、铅、钼矿体。选择地质成矿条件十分有利,且与找矿模型表达的预测准则吻合程度较高,预测依据充分,资源潜力较大的地区,择优进行钻探、化探以及薄片鉴定验证,优选出5个找矿靶区。分布全区的11个钻孔中所有矿(化)体的岩性均为厚度不等的含硫化物石英脉,研究区0-500m成矿类型主要为构造热液填充石英脉型,研究区露头及钻孔中所见岩浆岩主要为肉红色石英正长斑岩和一些脉岩,岩浆岩活动为金多金属成矿提供了良好热力条件和物源条件。因此,本区具有较好的金、钼多金属找矿潜力,本文提出的找矿模型预测找矿方法,多种物探方法耦合精准识别技术,对指导该区实现找矿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李浩宇[6](2021)在《微波场中黄金浸出尾渣选择性氯化的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难处理黄金浸出尾渣产量大,渣中含有金、铜和铅等有价元素,是重要的二次资源。传统氯化焙烧可高效挥发其中的有价元素,然而存在焙烧温度高,且采用天然气或煤作为能源,存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和烟气洗涤困难等弊端。本论文提出了一种低温低排放的微波氯化焙烧新方法。研究了难处理金矿浸出尾渣的工艺矿物学特性。分析了尾渣中不同组分的介电特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及氯化剂对尾渣介电特性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常规和微波氯化焙烧中不同温区各组分对固体氯化剂分解的影响,以及金的选择性氯化过程。系统研究了微波功率、氯化剂种类及用量、气氛和流量等因素对氯化焙烧过程的影响。评估了焙烧渣中氯和氰根等有害组分的脱除率,及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原料主要由Si、Fe、Al、O和S等元素构成,同时包含Au、Cu、Pb和Zn等有价元素;矿物粒度微细,脉石矿物组成复杂,尾渣中的金以微细粒单体金、硫化物包裹金和石英包裹金的形态赋存;氰化物含量较高,为危险废弃物。(2)在氯化焙烧过程中四种选定的氯化剂分解为含氯气体,黄金经选择性氯化以AuCl3气体形式逸出。四种氯化剂中Ca Cl2分解反应较易发生,可在黄金包裹体打开的温区下提供足够的含氯气体,强化黄金及氯元素的挥发。常规氯化焙烧中,在Ca Cl2添加量5%、空气流量100L/h、焙烧温度1273K和焙烧时间15min条件下,金和氯的挥发率分别达到81.23%和89.17%。(3)黄金浸出尾渣中主要组分Fe2O3和SiO2等物相的介电特性差异大,在微波加热过程中形成微区热点和组分间的微观裂纹,可强化氯化焙烧反应动力学。在微波氯化焙烧优化工艺参数焙烧温度1173K、焙烧时间15min、Ca Cl2添加量5%和空气流量100L/h条件下,金和氯的挥发率分别为81.87%和94.85%。与常规氯化焙烧相比,微波氯化焙烧温度可降低100℃。常规和微波氯化焙烧过程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40.9k J/mol和27.62k J/mol,相较于常规焙烧过程,微波焙烧过程反应活化能降低了32.47%。(4)经常规和微波氯化焙烧后,黄金浸出渣中氰根含量由515g/t分别下降至4.00g/t和2.45g/t,微波氯化焙烧渣浸出毒性更低。常规和微波氯化焙烧渣中氯含量分别为1.2%和0.22%,表明微波氯化焙烧中更多的含氯气体挥发至烟气中,强化Cu、Pb和Zn等元素的氯化挥发。微波氯化焙烧过程中,更高浓度的含氯气体挥发后经烟气洗涤实现氯元素循环利用,可降低Ca Cl2使用量。

刘小虎[7](2021)在《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地方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具体执行者,其环境绩效如何评价成为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府绩效管理理论构建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投入产出指标降维,再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价进行真实准确研究。本文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2006年-2018年的地方政府环境绩效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发现:(1)外部环境因素对地方政府的环境绩效有重要影响:人口密度、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均对地方政府环境绩效的人力设备投入松弛值有正向影响;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对地方政府环境绩效的财力投入松弛值有负向影响。(2)在剔除了外部环境作用的条件下,甘肃省14个市州的地方政府环境绩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比调整之前,各地方政府环境绩效的综合效率整体上升,有效值个数明显增多,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地方政府治理环境的绩效水平。从环境绩效的结果排名来看,属于第一梯度的有平凉、武威、定西、陇南、嘉峪关和甘南;属于第二梯度的有临夏、酒泉、张掖、庆阳、金昌;属于第三梯度的有兰州、白银、天水。(3)甘肃省各市州地方政府环境绩效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均呈现出较大差异。在时间维度上,甘肃省各市州普遍呈现出“锯齿型”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存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在空间维度上,环境绩效水平较差的地方整体在甘肃中部和东部,而环境绩效水平较好的地方则位于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最后,本文在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协同性、加强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价保障机制的地方政府环境绩效提升策略。本文对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构建,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进行准确评价研究,有利于拓展公共管理领域内环境治理研究的内容,对各级地方政府完善环境绩效评价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崔立桩[8](2021)在《不同养护温度的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及蠕变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矿山充填开采中,胶结充填体的力学性质对预防采区上覆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具有直接影响。因充填深度的不同,胶结充填体受到来自地温和地压的复杂影响,因此研究胶结充填体在地温、地压影响下的力学性质对深部充填采矿的安全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层软岩体流变、蠕变、固流转化统一理论及控制技术的研究”(51674149),以山东某金矿的全尾砂为骨料、用水泥胶结配制全尾砂胶结充填体试样。本文开展了全尾砂胶结充填体不同养护温度和龄期的单轴压缩强度试验,不同养护温度和围压共同作用的三轴压缩强度试验,不同养护温度的单轴蠕变试验和不同围压的三轴蠕变试验,主要研究了龄期、养护温度和围压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及蠕变特性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不同龄期和养护温度的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微观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开展有关胶结剂类型、料浆灰砂比、质量浓度和龄期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影响的正交试验,确定胶结剂类型为P·O 42.5水泥,灰砂比为1:6、质量浓度为75%。对在0℃、20℃、40℃、60℃和80℃温度下养护3天、5天、7天、14天、21天和28天龄期的全尾砂胶结充填体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不同养护温度和龄期的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强度及变形规律,可以为胶结充填体强度设计和充填开采提供一定的参考。(2)分别开展不同养护温度和围压下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室内三轴压缩试验,探究了养护温度、围压作用下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强度及变形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莫尔应力圆,得到内聚力c和摩擦角Φ。基于Lemaitre应变等价原理,运用Weibull统计损伤理论建立了养护温度、围压作用下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损伤本构模型和损伤演化方程,可以较好描述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在不同养护温度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规律,并分析了临界损伤值Dcr与养护温度和围压之间的关系。(3)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进行不同养护温度(0℃、20℃、60℃和80℃)和围压(0.3MPa、0.6MPa、0.9MPa和1.2MPa)的蠕变试验。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在同级应力水平下的稳态蠕变率整体上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瞬时弹性变形随应力水平与围压的升高而增加,蠕变过程具有明显的减速蠕变和稳定蠕变,围压和应力水平越高,减速蠕变阶段越明显,产生的蠕变变形量且对应的稳态蠕变率越大。Burgers体和Poyting-Thomson体均能较好描述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减速蠕变阶段和稳定蠕变阶段。运用ABAQUS和FLAC 3D进行数值模拟获得的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模型试验开展的合理性以及所得规律结论的准确性。

刘树龙[9](2021)在《基于矿渣基胶凝材料的充填体早期力学行为宏细观响应机制》文中认为绿色开采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胶凝材料的改革是推动充填采矿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环节。针对莱州某金矿充填体早期强度低、水泥耗量大、充填成本高等技术难题,以充填体早期力学性能为切入点,结合市场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机理探讨等手段,开展矿渣基充填复合材料配比优化及水化机理研究,研制低成本、早强型矿渣基充填复合材料,探明充填胶凝材料最优配比,围绕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揭示充填体早期力学性能的响应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工业高炉矿渣替代水泥制备矿山充填胶凝材料的方法,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探讨了充填原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详述了充填体制备工艺流程、相关设备及宏细观力学性能检测手段。(2)开展了矿渣基充填复合材料早期宏观力学行为及配比优化试验研究,考察了水泥添加量、料浆质量浓度、砂灰比与复合充填料浆流动性的影响规律,探明了最优试验工艺参数;基于Design-Expert软件发展了响应面优化设计理论,提出了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了三因素三水平试验方案,以水泥、石灰、石膏添加量为自变量影响因子,以养护龄期3 d和7 d抗压强度为响应目标值,构建了水泥-石灰-石膏协同效应的充填体强度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通过模型相关性检验评估其可靠性,证实了模型拟合精度高、重现性好,综合方差分析、响应曲面剖析了因素间交互作用与响应值的关联机制,探明了充填体力学性能探索性试验最优配合比;通过开展碱激发剂遴选试验和耦合作用试验研究,阐述了水玻璃、Na2SO4、Na2CO3、NaOH对矿渣胶凝活性的宏观调控机制,确定了适用于莱州某金矿尾砂最优充填配合比为:料浆质量浓度70%、砂灰比6;胶凝材料中水泥添加量30%、石灰添加量15%、石膏添加量1%、矿渣添加量46%、甲酸钙添加量4%、水玻璃添加量2.5%、Na OH添加量1.5%。实现了R3d〉1.5 MPa,R7d〉2.5 MPa的理想试验强度要求,与P×O 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胶凝材料成本降低19.1%。(3)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测试手段揭示了水化产物的物相组成、键合结构、水化热机理、微观结构形貌与充填体宏观力学性能演化的的响应机制。随着水化反应的推进,长针状钙矾石各向异性生长,通过团絮状C-S-H凝胶交叉攀附、紧密黏结形成稳固的网络结构支撑体系,浆体结构形貌由稀疏的放射状发展为致密的层状结构。钙矾石和C-S-H凝胶的快速形成和生长,减少了胶凝体系的孔径分布,增加了骨料颗粒与水化产物的接触面积,充填体结构变得更加致密,发展了充填体的力学性能。(4)开展了现场充填工业试验验证,通过采场充填体多点取样分析,工业试验与室内配比优化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与室内试验相比,R3d平均误差为1.06%、R7d平均误差为0.52%,证实了研制的矿渣基复合胶凝材料对于莱州某金矿尾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贺俊傲[10](2020)在《氨性硫代硫酸盐法浸出云南某金矿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硫代硫酸盐法浸金因其速度快,浸出率高,低毒环保,对于金矿中杂质离子不敏感,是最具前景的非氰浸出法。本文采用硫代硫酸盐法浸出云南某金矿。着重研究了硫酸铜浓度、硫酸铵浓度、硫代硫酸盐添加方式、硫代硫酸盐浓度、p H值和溶解氧等条件对浸出液中铜氨络合物吸光度、氨氮总浓度、硫代硫酸盐消耗率以及浸金率的影响,并对这些条件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溶解氧浓度和加药方式对降低硫代硫酸盐消耗率和提高浸金率有显着效果。在浸金体系中,适宜浸出条件为p H=9.5,硫酸铜1.3mmol/L,硫酸铵0.125mol/L,硫代硫酸钠0.15mol/L,浸出开始时将硫代硫酸钠溶液以0.8 m L/min的速度加入浸出体系,浸出过程中通过搅拌带入空气,浸出6h后,金浸出率为88.57%,与氰化法浸出36h后浸出率仅为84.30%相比,硫代硫酸盐法的浸出时间大幅缩短且浸金率提升,实现了低试剂用量高浸出率的目的。在较佳实验条件下研究了金的溶解动力学,在浸出前1小时,金的溶解主要受扩散控制;在浸出1小时后,金的浸出动力学属于界面化学反应控制。本文在浸出云南某实际金矿的实验研究中得到较好的指标,为硫代硫酸盐浸出稀贵金属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参考。

二、云南某金矿钻探质量效率逐年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某金矿钻探质量效率逐年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低品位复合矿直接还原-熔分工艺实验及能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低品位多金属复合矿利用现状
        2.1.1 低品位多金属复合矿
        2.1.2 钒钛磁铁矿利用现状
        2.1.3 含铁选铜尾矿和冶金尘泥等固体废弃物利用现状
        2.1.4 红土镍铁矿利用现状
    2.2 炼铁工艺进展
        2.2.1 铁氧化物还原
        2.2.2 高炉炼铁工艺与非高炉炼铁工艺
        2.2.3 直接还原技术进展
    2.3 复合矿冶炼原理
        2.3.1 氧化还原热力学
        2.3.2 氧化还原动力学
    2.4 金属冶炼工艺能耗
    2.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2.5.1 研究意义
        2.5.2 研究内容
3 复合矿直接还原研究方法
    3.1 复合矿还原热力学研究
        3.1.1 金属氧化物标准生成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
        3.1.2 复合矿碳热还原热力学原理
    3.2 复合矿还原动力学研究
        3.2.1 物理模型
        3.2.2 动力学方程式的推导
    3.3 复合矿直接还原基础实验研究方法
        3.3.1 还原剂及实验设备
        3.3.2 实验工艺流程
    3.4 小结
4 海砂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基础实验研究
    4.1 海砂钒钛磁铁矿原料
    4.2 碳氧比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4.3 还原温度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4.4 还原时间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4.5 反应限制性环节的确定
    4.6 海砂钒钛磁铁矿的二步法全资源化利用工艺
    4.7 小结
5 含铁选铜尾矿直接还原基础实验研究
    5.1 含铁选铜尾矿原料
    5.2 碳氧比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5.3 还原温度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5.4 还原时间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5.5 反应限制性环节的确定
    5.6 含铁选铜尾矿二步法节能型提取与富集工艺
    5.7 小结
6 红土镍铁矿直接还原基础实验研究
    6.1 红土镍铁矿原料
    6.2 碳氧比对金属化率和镍回收率的影响
    6.3 还原温度对铁金属化率和镍回收率的影响
    6.4 还原时间对铁金属化率和镍回收率的影响
    6.5 熔分实验
    6.6 反应限制性环节的确定
    6.7 红土镍铁矿低电耗镍铁直接合金化工艺
    6.8 小结
7 直接还原-熔分工艺中试及能耗研究
    7.1 直接还原-熔分工艺中试工艺
        7.1.1 直接还原装备类型的选择
        7.1.2 矿热熔分炉及长寿炉衬技术
        7.1.3 中试生产线工艺流程
    7.2 转底炉直接还原中试生产试验
        7.2.1 生产前的准备
        7.2.2 配碳量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7.2.3 还原时间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7.2.4 还原温度对金属化率的影响
    7.3 转底炉直接还原-矿热炉熔分联动试验
    7.4 直接还原-溶分工艺能耗
        7.4.1 中试生产实际能耗
        7.4.2 单位钛渣产品能耗
    7.5 小结
8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和可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磁黄铁矿资源
        1.1.1 硫铁矿资源
        1.1.2 磁黄铁矿的矿物性质
        1.1.3 不同产地磁黄铁矿的研究意义
    1.2 磁黄铁矿矿物的化学标型特征
    1.3 磁黄铁矿的物性特征研究现状
    1.4 磁黄铁矿的氧化和溶解
        1.4.1 磁黄铁矿的氧化
        1.4.2 磁黄铁矿的溶解
    1.5 磁黄铁矿浮选技术与理论进展
        1.5.1 磁黄铁矿浮选工艺研究现状
        1.5.2 磁黄铁矿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1.5.3 磁黄铁矿浮选理论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单矿物试样来源与制备
        2.1.2 试样分析
    2.2 实验仪器及试验药剂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药剂
    2.3 研究方法
        2.3.1 单矿物浮选试验
        2.3.2 磁黄铁矿的化学组成分析
        2.3.3 矿浆初始pH值测试
        2.3.4 矿物接触角测定
        2.3.5 矿物动电位的测定
        2.3.6 矿物塞贝克系数的测定
        2.3.7 矿物硬度的测定
        2.3.8 矿物破裂形貌分析
        2.3.9 红外光谱测试
        2.3.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2.3.11 紫外光谱分析及吸附量测定
第三章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3.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成因及产状
        3.1.1 单斜磁黄铁矿的成因及产状
        3.1.2 六方磁黄铁矿的成因及产状
    3.2 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性研究
        3.2.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化学组成
        3.2.2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单矿物的自然pH值
        3.2.3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硬度测试
        3.2.4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接触角
        3.2.5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塞贝克系数测定
        3.2.6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破裂面形貌
        3.2.7 磁黄铁矿的XPS分析及表面铁原子相对含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浮选行为研究
    4.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自诱导浮选行为
        4.1.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无捕收剂浮选
        4.1.2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浮选速率
    4.2 捕收剂作用下不同成因磁黄铁矿的可浮性研究
        4.2.1 捕收剂用量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2.2 丁黄在不同pH条件下对磁黄铁矿浮选回收率的影响
    4.3 硫化钠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3.1 硫化钠用量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3.2 硫化钠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4 硫酸铜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4.1 硫酸铜用量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4.2 经硫酸铜活化后的磁黄铁矿可浮性表现
    4.5 抑制剂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5.1 石灰用量对未经硫酸铜活化的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5.2 石灰用量对经硫酸铜活化的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5.3 组合抑制剂用量对经硫酸铜活化单斜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5.4 组合抑制剂用量对经硫酸铜活化六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可浮性差异的机理研究
    5.1 磁黄铁矿表面润湿性及表面自由能变化与浮游性的关系
        5.1.1 捕收剂浓度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表面接触角大小的影响
        5.1.2 不同液相中磁黄铁矿表面自由能与可浮性的关系
        5.1.3 抑制剂浓度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接触角的影响
    5.2 不同成因磁黄铁矿的吸附机理研究
        5.2.1 丁黄捕收剂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吸附机理研究
        5.2.2 调整剂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吸附机理研究
    5.3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表面电性
    5.4 红外光谱分析
    5.5 塞贝克系数与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关系
    5.6 杂质含量与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关系
    5.7 破裂面形貌及表面Fe原子相对含量与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关系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深度极限与最大延深垂幅问题的提出
    1.1 勘查开发深度的变化趋势
    1.2 大型超大型矿床基本特征
    1.3 成矿深度和矿床最大延深垂幅的概念界定
2 原始成矿深度问题
    2.1 岩浆热液矿床系统的最大成矿深度问题
    2.2 找矿深度极限问题
    2.3 成矿体系的垂直结构:以斑岩系统为例
    2.4 剥蚀程度与保存条件:以斑岩铜矿为例
3 主要类型矿床及成矿系统的最大延深垂幅
    3.1 岩浆矿床(Cu-Ni-Cr-PGE)的最大延深垂幅
        3.1.1 层状岩体及其基本特征
        3.1.2 层状岩体主要矿化类型
        3.1.3 典型矿床实例:Bushveld岩体
        3.1.4 小岩体实例:Voiseys Bay铜镍铂硫化物矿床
    3.2 热液矿床系统最大延深垂幅
        3.2.1 穆龙套造山型金矿
        3.2.2 胶东金矿集区
    3.3 斑岩型矿床的最大延深垂幅:以驱龙为代表
        3.3.1 斑岩型矿床就位深度与体系延深
        3.3.2 热液蚀变的规模与分带性对斑岩延深垂幅的指示
4 展望

(4)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与掠夺(1906-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意义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三、本文核心论述范围的界定
第二章 黑龙江地区金矿资源及早期开采情况
    一、黑龙江地区金矿资源及其分布
    二、沙俄早期盗采情况
    三、官办及官督商办金矿
        (一)漠河金矿
        (二)都鲁河金矿
        (三)呼玛金矿局
        (四)三姓金矿局
        (五)库玛金矿
    四、商办金矿
第三章 日本觊觎及调查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
    一、日本觊觎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
        (一)近代日本金矿状况及其对黄金的觊觎
        (二)日本势力染指黑龙江地区金矿
    二、调查机构的设置
        (一) “满洲”采金事业调查部
        (二) “满洲”矿业开发株式会社
        (三)其他株式会社和采金公司
    三、调查工作的开展——以七里班调查报告为中心
    四、金矿调查情况——以“满铁”为中心
第四章 日伪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掠夺
    一、日伪全面垄断黄金产业
        (一)黄金“国有”
        (二) “满洲”中央银行控制黄金买卖
        (三) “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加速掠夺黄金
    二、垄断性质的特殊会社——“满洲”采金株式会社
        (一) “满洲”采金株式会社概要
        (二) “满洲”采金株式会社经营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安徽省凤阳县板桥~洼子陈地区金、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金多金属矿勘查技术手段研究现状
        1.2.2 凤阳地区金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 本次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实物工作量
    1.6 研究区范围
    1.7 研究区交通位置
    1.8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蚌埠隆起区区域地质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3.1 研究区及外围矿点资料分析
        3.1.1 毛山金矿
        3.1.2 中家山铅锌矿
        3.1.3 上王庄金矿
        3.1.4 北门曹金矿点
        3.1.5 吴段家金矿点
        3.1.6 新农村金(银)矿点
        3.1.7 狮子山金矿点
        3.1.8 马山金钼矿点
    3.2 矿区地质特征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变质作用
    3.3 矿区岩石物性特征
        3.3.1 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3.3.2 异常特征
第四章 矿床特征、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体特征
        4.1.1 矿体产状、规模
        4.1.2 矿石特征
        4.1.3 矿石类型
        4.1.4 矿体围岩和夹石
    4.2 矿床类型和成因分析
    4.3 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第五章 板桥-洼子陈地区金钼多金属找矿靶区优选评价
    5.1 靶区选取依据
    5.2 靶区特征
        5.2.1 北门曹铅金找矿靶区
        5.2.2 七里金多金属找矿靶区
        5.2.3 岗马金铅找矿靶区
        5.2.4 小曹家金多金属找矿靶区
        5.2.5 岗上金多金属找矿靶区
    5.3 钻探验证成果
        5.3.1 钻孔布置依据
        5.3.2 钻探验证情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6)微波场中黄金浸出尾渣选择性氯化的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金的概述
        1.1.1 黄金的性质及用途
        1.1.2 黄金资源储量分布
    1.2 黄金冶炼工艺的研究现状
        1.2.1 氰化法
        1.2.2 非氰化法
    1.3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的特征及处置
        1.3.1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概述
        1.3.2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的矿相特征
        1.3.3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的分类
        1.3.4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
    1.4 难处理金矿浸出渣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5 氯化焙烧产业化应用简述
    1.6 微波加热原理及在矿冶中的应用
        1.6.1 微波及微波加热
        1.6.2 微波加热机理
        1.6.3 微波加热特点
        1.6.4 微波在矿冶中的应用简述
    1.7 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2.1 化学药剂
    2.2 实验方案与流程
    2.3 实验设备
        2.3.1 常规焙烧实验设备
        2.3.2 微波焙烧实验设备
    2.4 物料介电特性测试
        2.4.1 介电特性测试设备
        2.4.2 介电特性测试原理
        2.4.3 介电特性测试方法
    2.5 表征分析方法
第三章 黄金浸出尾渣物相特征研究
    3.1 黄金浸出尾渣表征
        3.1.1 黄金浸出尾渣矿相分析
        3.1.2 黄金浸出尾渣微区分析
    3.2 黄金赋存状态分析
    3.3 黄金包裹体矿物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金浸出尾渣常规氯化焙烧的过程研究
    4.1 氯化焙烧过程研究
        4.1.1 氯化剂的分解反应研究
        4.1.2 目标元素的氯化反应研究
    4.2 常规氯化焙烧条件实验
        4.2.1 氯化剂种类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4.2.2 焙烧温度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4.2.3 CaCl_2用量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4.2.4 焙烧气氛及流量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4.3 CaCl_2体系氯化焙烧过程
        4.3.1 物相分析
        4.3.2 热重分析
        4.3.3 残留氰化物含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金浸出尾渣介电特性研究
    5.1 温度对介电参数影响的理论分析
    5.2 渣中不同物相单元介电特性分析
        5.2.1 温度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5.2.2 温度对介电损耗因子的影响
        5.2.3 温度对介电损耗角正切的影响
        5.2.4 温度对穿透深度的影响
        5.2.5 温度对升温曲线的影响
        5.2.6 渣中不同物相单元的介电特性分析
    5.3 CaCl_2的添加对原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5.3.1 CaCl_2的添加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5.3.2 CaCl_2的添加对介电损耗因子的影响
        5.3.3 CaCl_2的添加对介电损耗角正切的影响
        5.3.4 CaCl_2的添加对微波穿透深度的影响
        5.3.5 CaCl_2的添加对升温行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金浸出尾渣微波氯化焙烧的过程研究
    6.1 微波氯化焙烧条件实验
        6.1.1 微波功率对升温行为的影响
        6.1.2 氯化剂种类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6.1.3 焙烧温度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6.1.4 CaCl_2含量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6.1.5 气氛及流量对金挥发率和氯脱除率的影响
    6.2 微波焙烧过程分析及包裹体的物相转变
        6.2.1 微波氯化焙烧过程分析
        6.2.2 黄金包裹体的物相转变研究
    6.3 原料及焙烧渣的表征分析
        6.3.1 原料和微波焙烧渣的表征及对比分析
        6.3.2 原料焙烧渣和混合料焙烧渣的表征及对比分析
        6.3.3 微波焙烧渣和常规焙烧渣的表征及对比分析
    6.4 焙烧渣后处理与指标分析
        6.4.1 焙烧渣作为建材原料的可行性评估
        6.4.2 微波强化有害组分的脱除过程分析
    6.5 动力学分析
        6.5.1 动力学模型分析
        6.5.2 常规和微波氯化焙烧动力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环境绩效的内涵
        2.1.2 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与方法
        2.1.3 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
        2.1.4 环境绩效文献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第三章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
    3.1 指标选取的理论指导
    3.2 指标选取原则与思路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3.3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3.3.1 指标选取范围
        3.3.2 评估指标体系解释
        3.3.3 评估指标框架
        3.3.4 环境变量指标的确定
    3.4 评价方法选择
        3.4.1 评价方法介绍
        3.4.2 主成分分析法
        3.4.3 第一阶段传统DEA分析方法
        3.4.4 第二阶段随机前沿模型分析方法
        3.4.5 第三阶段修正后的DEA模型方法
第四章 甘肃省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4.1 甘肃省区域概括
        4.1.1 基本概况
        4.1.2 生态环境现状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主成分分析
        4.3.2 第一阶段分析
        4.3.3 第二阶段分析
        4.3.4 第三阶段分析
第五章 甘肃省地方政府环境绩效优化路径分析
    5.1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1.1 加快绿色转型,完善环境治理新模式
        5.1.2 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业发展新业态
    5.2 强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协同性
        5.2.1 建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目标的一致性
        5.2.2 建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政策的统一性
    5.3 加强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价保障机制
        5.3.1 建立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的长效运行机制
        5.3.2 落实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结果的责任追究制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不同养护温度的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及蠕变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
        1.2.2 温度、围压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影响的研究
        1.2.3 温度、围压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蠕变影响的研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试验材料基本性质和试样制备方法
    2.1 试验材料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2.1.1 关于尾砂
        2.1.2 关于水泥作为胶结剂的探讨
        2.1.3 关于搅拌水
    2.2 试样制备方法
    2.3 改进的试样制备装置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温度和龄期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与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3.1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单轴压缩试验
        3.1.1 试件的制备养护
        3.1.2 试验装置与过程
    3.2 胶结充填体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3.2.1 单轴压缩试验结果
        3.2.2 龄期对充填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3.2.3 温度对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3.2.4 温度、龄期与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之间关系的分析
        3.2.5 SEM微观观测分析
        3.2.6 胶结充填体试样破坏形式分析
    3.3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劈裂试验
        3.3.1 试验方案与方法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温度-围压作用下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特性与变形分析
    4.1 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
        4.1.1 试验方案
        4.1.2 试验过程
    4.2 温度、围压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4.3 MOHR-COULOMB强度准则
    4.4 围压与温度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损伤演化研究
        4.4.1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损伤本构模型建立
        4.4.2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损伤本构模型验证
        4.4.3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损伤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温度、围压作用下全尾砂胶结充填体蠕变特性分析
    5.1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单轴蠕变试验
        5.1.1 试验方案
        5.1.2 温度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蠕变特性的影响
    5.2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三轴蠕变试验
        5.2.1 试验方案
        5.2.2 围压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蠕变特性的影响
    5.3 蠕变模型选取与验证
        5.3.1 Burgers蠕变模型
        5.3.2 Poyting-Thomson蠕变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温度、围压作用下全尾砂胶结充填体数值模拟研究
    6.1 软件简介
        6.1.1 ABAQUS软件
        6.1.2 FLAC3D软件
    6.2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压缩试验模拟
        6.2.1 ABAQUS数值模拟
        6.2.2 FLAC3D数值模拟
    6.3 胶结充填体蠕变特性数值模拟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矿渣基胶凝材料的充填体早期力学行为宏细观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充填采矿技术演进历程
        1.3.2 矿用充填胶凝材料研究进展
        1.3.3 充填体早期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物化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尾砂
        2.1.2 水泥
        2.1.3 石灰
        2.1.4 石膏
        2.1.5 矿渣
    2.2 试验方法
        2.2.1 充填试块制备
        2.2.2 单轴抗压强度及塌落度测定
        2.2.3 水化产物微观结构检测
    2.3 主要设备及仪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渣基充填复合材料早期宏观力学行为及配比优化
    3.1 复合充填料浆流动性研究及工艺参数确定
        3.1.1 试验设计
        3.1.2 试验结果
        3.1.3 充填料浆塌落度影响因素分析
    3.2 基于响应面法的胶结充填体配比寻优
        3.2.1 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
        3.2.2 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结果
        3.2.3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及可靠性评估
        3.2.4 响应面参数交互作用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3.2.5 模型优化预测及精确性验证
    3.3 碱激发剂遴选试验及调控机制
        3.3.1 试验设计
        3.3.2 试验结果
        3.3.3 矿渣胶凝活性单因素调控分析
    3.4 碱激发剂耦合作用试验研究
        3.4.1 试验设计
        3.4.2 试验结果
        3.4.3 矿渣胶凝活性联合调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渣基充填复合材料细观水化机理
    4.1 充填复合材料水化产物物相组成分析
    4.2 充填复合材料水化产物键合结构特征分析
    4.3 充填复合材料水化产物热分析
    4.4 充填复合材料水化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渣基充填复合材料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1.1 采矿工艺
        5.1.2 充填工艺
        5.1.3 充填管路布置
    5.2 矿渣基充填复合材料适应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10)氨性硫代硫酸盐法浸出云南某金矿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ts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金的性质与用途
    1.2 金的资源状况及其特点
    1.3 金的主要浸出方法
        1.3.1 氰化法
        1.3.2 非氰化浸出方法
    1.4 硫代硫酸盐浸出
        1.4.1 硫代硫酸盐化学性质
        1.4.2 氨性硫代硫酸盐浸金
        1.4.3 降低硫代硫酸盐消耗的途径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测试方法及原矿分析
    2.1 实验矿样制备
    2.2 原矿样分析
    2.3 实验方法
    2.4 测试方法
    2.5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配制
第三章 硫代硫酸盐浸金基础研究
    3.1 金的溶解
        3.1.1 金的溶解机理
        3.1.2 金的络合形态
    3.2 铜的溶解
    3.3 体系物种分布研究
    3.4 电位-pH图研究
    3.5 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代硫酸盐浸金工艺研究
    4.1 磨矿实验
    4.2 硫代硫酸盐浸金
        4.2.1 铜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4.2.2 氨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4.2.3 溶解氧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4.2.4 硫代硫酸盐添加方式对浸金的影响
        4.2.5 硫代硫酸盐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4.2.6 pH值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4.2.7 矿浆液固比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4.2.8 浸出时间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4.3 氰化浸金
        4.3.1 低空气流速下氰化浸出
        4.3.2 高空气流速下氰化浸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代硫酸盐浸金动力学研究
    5.1 未反应核收缩模型
    5.2 动力学线性方程
        5.2.1 浸出速率方程
        5.2.2 阿仑尼乌斯公式
        5.2.3 线性方程的确定
    5.3 纯金浸出动力学研究
    5.4 实际金矿浸出动力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荣誉与奖励

四、云南某金矿钻探质量效率逐年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品位复合矿直接还原-熔分工艺实验及能耗研究[D]. 顾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和可浮性研究[D]. 张小普.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J]. 秦克章,赵俊兴,范宏瑞,唐冬梅,李光明,余可龙,曹明坚,苏本勋. 地学前缘, 2021(03)
  • [4]日本对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调查与掠夺(1906-1945)[D]. 张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安徽省凤阳县板桥~洼子陈地区金、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D]. 王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6]微波场中黄金浸出尾渣选择性氯化的工艺及机理研究[D]. 李浩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7]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D]. 刘小虎. 兰州大学, 2021(12)
  • [8]不同养护温度的全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及蠕变特性研究[D]. 崔立桩.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矿渣基胶凝材料的充填体早期力学行为宏细观响应机制[D]. 刘树龙.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10]氨性硫代硫酸盐法浸出云南某金矿的工艺研究[D]. 贺俊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云南某金矿钻井质量和效率逐年提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